卤族元素(haloid element,halogen)又称为卤素,是周期系VIIA族元素氟[fú](F)、氯(CI)、溴(Br)、碘(I)、砹[ài](At)、鿬(Ts)的总称,其中氟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砹和鿬是放射性元素。
发现历史
编辑1774年,瑞典药剂师舍勒(C.W.Scheele,1742-1786)发现盐酸与二氧化锰的反应可生成一种黄绿色伴有刺鼻味道的气体,闻到后会导致身体不适,且这种气体可以溶于水,使水带酸味,能漂白有颜色的花朵和腐蚀金属,但他不认为这是一种新元素,称这种气体为“脱燃素的盐酸”。1810年英国化学家戴维(H.Davy,1778-1829)用电化学法证明了这种气体是一种新的化学元素,是一种可以助燃的单质,并命名为chlorine,意为“绿色的”。氯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卤族元素,碘是第二个被发现的卤族元素。1811年,法国药剂师库尔特瓦(1777~1838)在进行硝酸钾提取实验时,发现海藻灰溶液和硫酸混合产生一种紫色气体,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实验确认,这种紫色的气体就是元素碘。1824年,法国人巴拉尔(1802~1876)注意到在进行从海藻中提取碘的研究时,发现在提取过碘的母液中,沉淀上有一层带有刺鼻气味的深褐色液体。他看到人们在从海藻中提取过碘之后,仅再回收其中的芒硝,便把母液丢弃,感到十分可惜。在寻找这种母液新用途的实验中,他发现了溴。氟的发现史是一段悲剧的记录。自1768年发现了氢氟酸到1886年法国化学家莫瓦桑制出单质的氟,历时118年。由于氟化合物的高度稳定性和氟单质特殊的化学活泼性,凡是制备氯、溴、碘的方法都不能用来制氟。其间不少科学家都因为试图制取单质氟而发生氢氟酸中毒,有的甚至中毒而死。用电解的方法也因电极或容器受侵蚀而难以成功。莫瓦桑百折不挠,最后改用干燥的氢氧化钾溶解在无水氢氟酸中,作为电解液,用铂依合金作电极,封在铂制的U型管中,在-23℃的低温下,制得了氟气。后曾用硅试验,让它在氟气中燃烧,证实确是氟。氟的命名源于拉丁语“流动”(fluere),此时是1886年6月26日,这种非常活泼的非金属终于被人类征服了。1920年根据原子序数和玻尔理论已经推测出砹的存在。根据同族元素的性质,它被认为是一种放射性元素。194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意大利教授格瑞和美国教授柯尔森、麦青西在回旋加速器中用α-粒子轰击铋制得了砹,元素符号为At,Astatine由希腊字astatos衍生而来,含有“不稳定”的意思,人们曾在轴的衰变产物中找到痕量的砹。2010年,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成功合成117号元素,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最终确定117号元素由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的科学家共同合成。117号元素以美国田纳西州的英文地名(Tennessee)拼写为开头,命名为Tennessine,元素符号Ts。2017年1月15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联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确认了117号元素中文汉字为鿬(音同“田”)。
主要特性
编辑卤族包括氟、氯、溴、碘、砹、鿬6种元素,位于周期系第VIIA族。其中氟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砹是放射性元素,主要是镭、锕[ā]、钍[tǔ]衰变的产物,在自然界中仅以微量短暂存在。目前对砹的研究不多,但已确定它与碘的性质相似。鿬也是放射性元素,科学家们正在研究该元素的性质,试图通过其衰变方式使用它来产生其他元素的原子。
卤族元素的通性
卤族元素的一些主要性质列于如下表所示。卤素的熔沸点、密度、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等通常都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大,而电负性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卤素仅缺少一个电子就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因此它们容易获得一个电子成为一价负离子。和同周期元素相比,卤素的非金属性是最强的,非金属性从氟到碘依次减弱。卤素能和活泼金属生成离子化合物,几乎能和所有的非金属反应,生成共价化合物。
卤族元素的性质
单质
物理性质:卤素单质的一些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颜色和聚集状态等随着原子序数增加有规律地变化。在常温下,F2(浅黄色)、CI2(黄绿色)为气体,Br2是红棕色易挥发的液体,I2是紫色固体,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其颜色依次加深。固态I2加热即可升华,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I2蒸气呈紫色。所有卤素均有刺激性气味,刺激性从Cl2至I2依次减小。吸入较多的卤素蒸气会严重中毒,甚至导致死亡。卤素在有机溶剂,如乙醚、四氯化碳、乙醇、氯仿等非极性或弱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要大得多,这是由于卤素分子是非极性分子,遵循相似相溶原则。化学性质:由于卤素原子都有取得一个电子而形成卤素阴离子的强烈趋势,所以卤素化学活泼性高、氧化能力强。除I2外,其他均为强氧化剂。由标准电极电势可看出,F2是卤素单质中最强的氧化剂。随着原子半径的增大,卤素的氧化能力依次减弱。卤素的化学性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金属作用F2能和所有的金属剧烈化合。Cl2几乎和所有的金属化合,但有时需要加热。Br2比Cl2不活泼,能和除贵金属以外的所有其他金属化合。I2比Br2更不活泼。以Fe、Mg为例,反应方程式如下:3X2+2Fe⇌2FeX3X2+Mg⇌MgX2(2)与非金属单质反应F2几乎能与(He、Ne、Ar、Kr、O2、N2除外)所有非金属单质直接反应生成相应的共价化合物,而且反应非常激烈,常伴随着燃烧和爆炸;CI2、Br2能与多数非金属直接反应生成相应的共价化合物,但反应比氟平稳得多;I2只能与少数非金属直接反应生成共价化合物。如P在Cl2中的反应:2P+3Cl2⇌2PCl3(无色发烟液体)2P+5Cl2(过量)⇌2PCl5(淡黄色固体)卤素单质都能和H2直接化合生成卤化氢。F2在冷暗处即可产生爆炸;CI2和H2的混合物在常温下缓慢化合,在强光照射时反应加快,甚至会发生爆炸反应;Br2和H2的化合反应比CI2缓和;I2和H2在高温下才能化合。(3)与水的反应卤素与水可发生两类化学反应。第一类反应是卤素对水的氧化作用,即卤素单质从水中置换出氧气,第二类是卤素的水解作用,即卤素的歧化反应;F2在水中只能进行氧化反应。Cl2、Br2、I2可以进行歧化反应,但CI2到I2反应进行的程度越来越小。加酸可抑制歧化反应进行,加碱则促进生成次卤酸。对Cl2、Br2、I2的歧化反应是主要的。X2+H2O⇌2HX+1/2O2 (水解作用)X2+H2O⇌HX+HXO(歧化反应)Cl2、Br2、I2在碱性溶液中发生歧化反应其反应产物与温度有关。常温下Cl2在碱性溶液中歧化为CI和CIO,加热时则歧化为CI和CIO3;常温下Br2在碱性溶液中歧化为Br和BrO3,在低温下歧化为Br和BrO,I2在低温下也歧化为I和IO3。(4)卤素单质与卤离子的反应卤素单质氧化能力依次为:F2>Cl2>Br2>I2。卤素阴离子还原性大小的顺序为:I>Br>Cl>F,因此,每种卤素都可以把电负性比它小的卤素从后者的卤化物中置换出来。例如,F2能氧化Cl、Br、I,置换出Cl2、Br2、I2,Cl2能置换出Br2和I2;而Br2只能置换出I2。
化合物
卤素和电负性比它小的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称为卤化物。根据组成元素的不同,可分为金属卤化物和非金属卤化物,也可根据键型分为离子型和共价型卤化物。非金属卤化物具有共价化合物的性质,它们的熔点、沸点低,不溶于水或遇水立即水解。非金属卤化物水解常生成相应的氢卤酸和该非金属的含氧酸。
互化物
两种卤素化合而成的化合物。是卤素原子间以共价键相互结合的“有限分子”。其熔、沸点均较低。可以用通式XYn来表示,其中X为电负性较小的卤素原子,n=1、3、5、7,n=1时Y为F、CI、Br;n=3时Y为F、CI,n≥5时,Y为F,一般随半径比Rx/Ry增大,n值增大;X和Y间的电负性差越大,n值越大。卤素互化物一般不稳定,有较高的化学活性,甚至胜于卤素单质,其中以卤氟化物氧化性最强。它们主要用作卤化剂。
卤化氢
卤化氢都是无色具有刺激臭味的气体,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烟,这是由于卤化氢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生成极细液滴的缘故。卤化氢的熔、沸点按HCI-HBr-HI的顺序而增加,而HF则具有反常的高熔点、高沸点。卤化氢和氮族、氧族元素氢化物一样,其主要化学性质为热稳定性、酸碱性和还原性。同一族中,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增加,这些性质都呈有规律的递变,热稳定性逐渐下降,酸性逐渐递增,碱性逐渐下降,还原性逐渐递增。
有机卤化合物
有机卤化合物大都具有毒性。自然环境中存在的有机卤化合物大致可包括卤代烃、二噁英、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等。在《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中,决定在全世界范围内禁止或限制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均是有机卤化合物。有机卤化合物在人体中潜伏后将导致癌症,而且由于生物降解率很低,不易为生物所降解,排人废水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列为对人类和环境有害的化学品,禁止或限量使用。
多卤化物
多卤化物是金属卤化物与卤素单质(或卤素互化物)加合生成的化合物,多卤化物的形成可看成是卤化物与极化的卤素分子相互反应的结果,只有当分子的极化能超过卤化物的晶格能时,反应才能进行。卤化物中,碘化物的晶格能最小,故常见的多卤化物一般是多碘化物。多卤化物不稳定。
金属卤化物
金属卤化物可以看成是氢卤酸的盐,具有一般盐类的特征。大多数金属卤化物易溶于水,只有少数重金属卤化物如卤化银难溶于水,而且颜色各不相同。金属卤化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常见的金属卤化物有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溴化钾、溴化钠。金属卤化物容易与带此啶[dìng]基的聚合物反应,形成的交联产物易受此啶、特别是碱性强的派啶作用,使其交联点解离。带磺酸基的聚合物也很容易与金属卤化物反应,形成交联。
有机化学反应
取代反应:卤素能取代经类中的氢,CH4+Cl2⇌CH3CI+HCI;卤代烃易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卤原子具有较大的电负性,卤代烃中的卤原子带部分负电荷,与卤原子直接相连的α-碳原子带部分正电荷,C-X键是极性共价键,因此卤代烃易发生C-X键断裂。当亲核试剂(带未共用电子对或负电荷的试剂)进攻α-碳原子时,卤素带着一对电子离去,进攻试剂与α-碳原子结合,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卤素与不饱和烃能起加成反应,CH2=CH2+Br2⇌BrCH2-CH2BrStille聚合反应:有机锡化合物和不含β-氢的卤代烃在钯催化下发生的交叉偶联反应,是有机合成中很重要的一个偶联反应。反应同时还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合成,尤其是药物合成。其反应机理如下所示:R-Sn(R)3+R'-x→R-R'+X-Sn(R)3X通常是卤素,比如氯、澳、碘。活性零价把与卤代烃发生氧化加成反应,生成顺式的中间体,并很快异构化生成反式的异构体。后者与有机锡化合物发生金属交换反应,然后发生还原消除反应,生成零价把和反应产物,完成一个催化循环。消除反应:卤代烃的消除反应按两种不同的历程进行,即单分子消除反应和双分子消除反应。双分子历程,当亲核试剂OH接近卤代烃分子时,它既可以进攻卤代烃中的α-碳原子(发生亲核取代反应),也可以进攻β-氢原子(发生消除反应)。在OH逐渐接近β-氢原子的同时,卤原子带着一对电子逐渐离去,形成过渡态。随着反应的进行,H与β-氢原子结合形成水分子而脱去;与此同时,卤素带着共用电子对以负离子的形式离去,在β-碳原子和α-碳原子之间形成双键。这个消除反应是一步完成的,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同时进行,反应速率与卤代烃及亲核试剂的浓度都有关,因而称为双分子消除反应历程。
单分子历程分两步进行,首先是卤代烃分子在溶剂中离解成碳正离子,碳正离子β-碳原子上的氢原子以质子形式脱掉生成消除产物。反应的第一步进行缓慢,是决定反应速率的一步,整个反应的速率只与卤代烃浓度有关而与亲核试剂浓度无关,因此称为单分子消除反应历程。
卤族元素的应用领域
编辑医药领域
卤素中,碘可以直接药用,内服复方碘制剂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慢性关节炎、动脉血管硬化等,碘化钾或碘化钠配制成碘酯[zhǐ]外用做消毒剂。在医药上很多时候用到有机碘分子,如甲状腺素、有机碘造影剂醋碘苯酸。药用盐酸含HCI 9.5%~10.5%(g/ml)内服用于治疗胃酸缺乏症。生理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浓度为9g/L,主要用于消炎杀菌及由于出血或腹泻等疾病引起的缺水症。氯化钾具有利尿作用,用于心脏性或肾脏性水肿及缺钾症等。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做杀菌消毒剂。SnF2可制成药物牙膏。人体牙齿珐琅质中含氟(CaF2)约为0.5%,氟的缺乏是产生龋齿的原因之一。用SnF2制成的药物牙膏可增强珐琅质的抗腐蚀能力,预防龋[qǔ]齿。但是摄入过量时会出现氟中毒,牙釉质出现黄褐色的斑点,形成氟斑牙。溴可用于制备医药中间体。主要有:溴代环丙烷(C₃H₅Br)可用于制备环丙沙星、恩罗沙星等多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氟溴甲烷(CH₂BrF)可用于合成含氟医药、含氟农药等;对溴甲苯(C₇H₇Br)可用于生产对溴溴苄、对溴二溴苄[biàn]、对溴苯甲醛等中间体等。
工业领域
卤素中的氯有重要的工业用途,如电解食盐,制造四氯化碳,可用作造纸、纺织、印染、农药(六六六、DDT)、有机合成、金属冶炼及生活用水消毒(漂白粉)。卤素中的溴是元素中灭火能力最强的元素,其最大的应用领域就是生产含溴阻燃剂,溴系阻燃剂的产量占有机阻燃剂的40%。溴系阻燃剂主要通过溴素与有关有机物反应制得,其经典产品生产工艺成熟、性价比高、应用广泛。溴系阻燃剂的分解温度与高分子合成材料相匹配,少量使用就能达到很好的阻燃效果,适合应用于火灾易发的电子电气产品中。卤素中的氟主要用来制有机氟化物,如杀虫剂CCl3F、制冷剂CCI2F2(氟里昂-12)。白炽灯中加入卤族元素,制成卤素灯,使白炽灯的亮度提高1.5倍,同时使用寿命也是普通白炽灯的2~3倍。
其他领域
卤素中的氟在原子能工业用以制造六氟化轴,液态氟也是航天工业中所用的高能燃料的氧化剂;含C—F键的全氟烃,被广泛用于砂锅、铲雪车铲的防粘涂层和人造血液;由ZrF4、BaF2和NaF组成的氟化物光导纤维,对光的透明度显著提高,从而有望大大改善光纤通讯的品质。
生物学作用
编辑氟、氯、溴、碘是人体必需元素,其中氯是人体宏量必需元素,氟、溴、碘是人体微量必需元素。氟作为生物钙化作用的必需元素,适量的氟有利于钙和磷的吸收及在骨骼中的沉积,加速骨骼的形成。氟以CaF2和Ca5F(PO4)3,形式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氟在骨骼中的含量为0.01%~0.033%,牙釉中氟的含量为0.01%~0.02%。少量氟对预防齿有效,但是氟摄人过多时也会出现氟中毒,如氟斑牙等。氯是以Cl离子的形式存在于体液中,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作用。Cl和Na、K、HPO4等离子共同维持着体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碘主要以甲状腺激素的形式存在于机体中。当人体缺碘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下降,导致甲状腺肿大,引起生长发育迟缓等一系列的新陈代谢素乱。生活中食用含碘盐、海带可防止和治疗甲状腺肿大。溴在人体中生理功能不清楚。砹和鿬具有放射性,没有已知的生物学作用。
合成过程
编辑自然界中卤素的主要存在形式为-1氧化态,因此其制备涉及以下过程:2X -2e→X2由于X的还原能力差异较大,故卤素单质的制备方法各异。如果还原能力较强或不太弱,就可以使用适当的氧化剂进行氧化,比如,溴离子和碘离子都可以通过适当的氧化剂进行氧化来制备单质。如果还原能力太弱,虽然能够找到强氧化剂进行氧化,但是强氧化剂通常不稳定,大量使用造价高昂,且对环境污染大,所以只适用于在实验室小量制备,工业上要大量制备通常选用电解法。例如,氯离子还原能力很弱,虽然强氧化剂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等能够对其进行氧化,但只适用于实验室制备氯气使用,工业制备使用电解法。如果还原能力极弱,无法找到氧化剂对其进行氧化,那就只能使用电解法。例如,氟离子是最弱的还原剂,不能采用化学方法制备,只能通过电解法制备。可见,随着卤素离子还原能力的增强,按F、Cl、Br、I的顺序,制备方法越趋于简单。氟:氟是最强的氧化剂,所以通常不能采用试剂氧化氟离子的方法制备氟单质。可用电解法、高温法以及化学合成法制备。氯:工业上通常采用饱和食盐水电解法、熔盐电解法制备氯气,而实验室常用氧化法(浓盐酸和二氧化锰(MnO2)混合加热)。溴:在实验室中,在酸性条件下,利用氧化剂将溴化物氧化来制备单质溴,工业上溴素的生产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空气吹出法、溶剂萃取法、吸附法和沉淀法等,其中最常采用的方法为空气吹出法和水蒸气蒸馏法。碘:无论是实验室制备碘还是工业制备碘,都采用普通氧化剂氧化的方法。砹:砹为人工合成元素,用α粒子轰击铋得到砹。鿬:在粒子加速器中用钙离子轰击放射性元素锫[péi],成功生成元素鿬。
分布情况
编辑卤素在地壳中含量甚少。氟、氯、溴和碘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15%、0.031%、1.6×10%和3x10%。卤素单质的化学活泼性都很高,所以在自然界不可能以单质的形式出现,通常卤素是以各种卤化物的形式存在。氟多以难溶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如萤石(氟的天然化合物,因为在黑暗中摩擦时发出绿色荧光而得名)、冰晶石与氟磷灰石。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形成强硬骨骼和预防龋齿必需的元素。正常人体骨骼中含氟0.01%~0.03%,牙釉中含氟0.01%~0.02%,它们均以Ca5(PO4)3F的形式存在。氯和溴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主要以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卤化物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海水中盐的主要成分是NaCI,氯与溴在海水中总质量的比约为300:1。氯和溴还存在于某些盐湖和盐井中。碘在海水中的浓度不高,但是某些植物可以将碘富集在自己体内,例如海藻和海带等。此外,碘还可以碘酸盐的形式存在,例如天然存在的Ca(IO3)2,智利硝石矿中也含有少量NaIO3。在人体内,碘化合物存在于甲状腺中。砹是放射性元素,主要是镭、锕、钍衰变的产物,在自然界中仅以微量短暂存在。
物质结构
编辑卤素原子的价层电子构型为nsnp,与稳定的8电子构型nsnp比较,缺少一个电子;核电荷是同周期元素中最多的(稀有气体除外),原子半径是同周期元素中最小的,故它们最容易获得电子。卤素和同周期元素相比较,其非金属性是最强的。在本族内由于自上而下电负性逐渐减小,因而从氟到碘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卤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都很大,这决定了卤素原子在化学变化中要失去电子成为正离子是很困难的,卤素在化合物中最常不可能表现出正氧化数。事实上,在卤素中只有电离能最小、半径最大的碘才有这种可能,碘可以形成碘盐I(CH3COO)3等。卤素单质的氧化性依次减弱,卤素阴离子的还原能力依次增强。而且相邻氧化数之间的差数均为2。这是由于卤素原子的价层电子构型为nsnp,其中6个电子已成对,1个电子未成对,所以当参加反应时,先是未成对的电子参与成键,以后每拆开一对电子就可多形成两个共价键。当有多种氧化数的元素与氟元素化合时,往往呈现最高氧化数,如AsF5、SF6和IF7,等。这是由于氟原子半径小,空间位阻不大,因此中心原子的周围可以容纳较多的氟原子,而对氯、溴、碘原子则较为困难。
安全事宜
编辑氟
毒性:氟元素是强氧化剂,浓度高时具有强腐蚀性,人体接触的临床表现有眼、呼吸道和皮肤的刺激症状,严重可造成粘膜和皮肤灼伤、溃疡和坏死。如果吸入可能致命。人接触氟不能超过78 mg/m³,否则会对肺部、喉和支气管以及眼造成强烈刺激,浓度更高时还可产生胃肠道症状。人体长期接触低浓度氟,可产生与接触氟化物相同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慢性鼻炎、咽炎、喉炎、气管炎、牙龈炎,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骨骼变化,引起骨质硬化和韧带钙化。急救:如果此化学品如触及眼,应用大量的水或洗眼剂冲洗,如果有隐形眼镜,尽可能摘下,冲洗后尽快就医。如果接触到皮肤首先用大量的水冲洗至少15分钟,然后脱下被污染的衣服再次冲洗,并在之后尽快就医。
氯
毒性:氯气有剧毒,在环境中的最高容许浓度为1mg/m ,立即危害浓度为10mg/m。氯和它的化合物可经由呼吸道、消化道、眼睛粘膜及皮肤等进入人体,以导致呼吸系统不适(鼻炎、干咳、支气管炎、肺炎和中毒性肺水肿等)为主要毒副作用,严重中毒患者会导致死亡。皮肤触碰到液氯或高浓度氯会被灼伤或引起急性皮炎。长期吸入会使面部呈现淡绿色。急救:皮肤接触氯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2%~4%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眼睛用生理盐水冲洗,并滴加抗生素眼药水,如可的松和狄卡因。慢性/急性氯气中毒时,首先远离污染源,转移到有新鲜空气且通风的地方,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必要时给氧并送医,可使用支气管解痉剂、镇咳剂、镇静剂和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但不可用呼吸中枢抑制药。
溴
毒性:溴对皮肤、眼睛和呼吸系统有刺激作用,人在浓缩溴气中短暂停留就会出现呼吸系统炎症和充血及肺水肿的症状,有时甚至死亡;液溴还能使皮肤及其他器官组织产生刺激或坏死,灼伤不仅疼痛且难愈合。由于溴具有较大的挥发性,比碘更危险。急救:若不慎吸入或接触到,应当迅速脱掉沾到溴的衣物,先以大量清水彻底冲洗伤面,再使用中和剂进行处理。溴急性中毒时,要将患者迅速从现场转移,做好保温和给氧,保持呼吸通畅,视情况使用支气管解挛剂、镇咳剂;眼部灼伤者,使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眼睛;皮肤灼伤者,立即使用大量清水冲洗,接着用5%碳酸氢钠溶液湿敷。严格控制感染症状后及时就医。
碘
毒性:急性吸入碘蒸气可引起流泪、流涕、咽干、咳嗽、胸闷等眼和上呼吸道黏膜刺激症状;重者可发生肺炎或肺水肿、喉疫甚至休克。长期在含碘12.1~61.0mg/m空气环境中除有眼结膜和呼吸道慢性炎症外,尚有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甲状腺功能素乱的症状。急救:吸入中毒者应迅速脱离碘暴露环境,保持安静及保暖。出现刺激反应者,至少严密观察12小时,并给予对症处理;经口摄入过量碘者,尽快予以大量清水、淀粉液或米汤洗胃,腐蚀症状明显者洗胃需慎重;眼和皮肤灼伤按化学性眼灼伤和皮肤灼伤处理。
砹和鿬
都是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危害较大,对砹和鿬的研究和报道并不多。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7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