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全称“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专指"有形"的文化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发起、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采参与保护,保护对象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
遗产类别
编辑世界遗产(英语:WorldHeritage;法语:Patrimoinemondial)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管理,世界遗产委员会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决议通过的地标或区域,其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以及兼具两者的复合遗产、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地点,必须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突出的普世价值”(OutstandingUniversalValue,OUV),在地理或历史上具有可辨识与特殊的意义。世界遗产可以是古代遗址、历史建筑、城市、沙漠、森林、岛屿、湖泊、山脉、荒野地区。世界遗产设置的目的为后世子孙保护这些地点,以免因人类或动物入侵,非经授权、不受监控、行政疏忽等造成的破坏。世界遗产始于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1975年12月17日生效的《世界遗产公约》。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力组织,参与世界遗产的甄选、管理与保护工作。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指为“从历史、艺术和科学观点来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例如中国的故宫;“从历史、艺术和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环境风景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及考古地址等” ,例如中国的长城、秦始皇陵。文化遗产保护区包括:历史建筑、历史名城、重要考古遗址和有永久纪念价值的巨型雕塑及绘画作品。
自然遗产
自然遗产是指“从审美和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自然景观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例如中国的三江并流、九寨沟、武陵源。自然遗产保护区包括:国家公园和其他早已指定的物种保护区。
云南三江并流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指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Mixed Site),简称"混合遗产”“复合遗产”“双重遗产"。按照《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只有同时部分满足《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关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定义的遗产项目才能成为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1987年,我国“泰山”项目申报世界遗产时,主要是申报自然遗产类型,但是我们提交的文本上对泰山的自然遗产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都有充分表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考察,高度认可了泰山同时具有两种遗产价值,在世界上开创了“混合遗产”的新类型。
泉州东西塔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这一概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景观代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
历史沿革
编辑成立由来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的概念是在文化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文化(culture)一词形成于19世纪中叶,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认为,文化是人类过去所创造之物的总和。1874年7月27日,15个欧洲国家共同发布《布鲁塞尔宣言》,第八条规定对历史遗迹、艺术和科学作品任何形式的夺取、毁坏或故意破坏,均应受到法律追究;欧洲各国在1899年通过并于1907年修订的《1907年海牙公约》第27条规定,对未做军事用途的历史性建筑物,在战时必须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尽可能保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颁布《雅典宪章》,提出城市建设应保护好古建筑区,为城市保留文化特征。1935年4月15日,在华盛顿发布的《罗里奇公约》提出“构成人类文化财富”的文化财产必须“在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都得到尊重与保护”。1945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组织法》在伦敦通过,1946年该组织成立,同年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1948年,保护文化遗产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07年海牙公约》的基础上开始起草《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海牙公约》并于1954年通过,公约提出“对任何民族文化财产的损害”亦即“对全人类文化遗产的损害”。195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意大利罗马设立“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1960年1月9日,埃及政府打算修建阿斯旺大坝,但大坝建成后可能会淹没尼罗河谷里包括阿布辛贝神殿、菲莱神殿等20多座珍贵的古庙,埃及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求助后,得到了51个国家的响应;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努比亚行动计划”,阿布辛贝神殿等古迹被仔细地拆开分解,然后运到高地,再一块块地重新组装起来。这次耗资8000万美元的保护行动非常成功,并促进了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巴基斯坦的摩亨佐-达罗遗址、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的保护行动。
被分割的拉美西斯大帝
1964年,《保护和修复纪念物和遗址的国际宪章》即《威尼斯宪章》奠定了对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1965年,美国倡议将文化和自然联合起来进行保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1968年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起草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协定,并于1972年11月16日倡导并缔结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根据该公约,设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和世界遗产基金 (World Heritage Fund)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初步发展
1973年,美国最先加入公约组织;197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并建立《世界遗产名录》,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召开会议,评审世界文化遗产,确定了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世界自然遗产包括:地质和生物结构的自然面貌、濒危动植物生态区和天然名胜。1978年通过了第一批世界遗产名录,1985年12月12日,中国加入《公约》并成为缔约方,并于1986年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此后世界多个历史城市和城镇被列入世界遗产,为改善历史城镇中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1987年通过了保护历史城镇的《华盛顿宪章》,提出居民参与是历史古城保护的重要部分,界定了新建建筑与原有环境的关系标准。
文化多样性
20世纪80年代之后,经济的发展对文化多样性产生巨大的威胁,1988年,教科文组织发起“文化十年”的项目,开始形成了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的对文化遗产的整体认识,形成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理念。1994年,教科文组织在总部召开关于“全球战略和世界遗产代表性的主题研究”的专家会议,确立文化遗产的观念不再仅仅局限在孤立的古迹;同年,世界遗产委员形成《关于真实性的奈良文件》的文件,提出了一种基于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确认了世界遗产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体现了从绝对的物质真实性到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并且同时涵盖物质与非物质遗产方面的真实性观念的深刻变化,并提出“文化景观”这一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并在《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明确定义。1999 年10月29日,中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
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身份认知
进入新千年之后,教科文组织在2002年到2007年的中期战略中进一步强调,文化遗产是身份认知的关键部分,文化必须被理解为在身份认同基础上的价值观、知识和技能的传承,同时文化遗产自身的概念包括了文化景观、活态的文化传统和象征及精神的价值。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框架下,教科文组织在2003和2005年先后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表达方式的公约》,形成了一个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并把遗产的保护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新的遗产保护与人类发展的系统。
多国联合
在进入新千年之后,在世界遗产名录中出现了多个多国联合申报的遗产项目;2005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大地弧”测绘系统包括了十国家,2017年扩展后的“喀尔巴阡山脉和欧洲其他地区的古代和原始山毛榉[jǔ]森林”更是包括了十二个国家,“勒柯布西耶建筑作品,对现代运动的杰出贡献“项目包括了七个国家,横跨了南美、欧、亚三大洲。跨国申遗项目有效地促进国家之间的对话和合作。2017年,中国考古学家首次组建的现代人类起源考古队飞赴肯尼亚,主导进行寻找现代人起源的关键证据,探索人类起源奥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还承担了乌兹别克斯坦、尼泊尔、缅甸等国家的项目。
可持续发展
2012年在庆祝世界遗产公约诞生4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通过的《京都愿景》再次强调了以人为核心的世界遗产保护,强调了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特别是社区参与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强调了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截至2023年11月,已有195个国家加入了《公约》,拥有世界遗产1199项,包括933项文化遗产、227项自然遗产,39项混合遗产。
文化遗产现状
编辑中国文化遗产
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遵循世界遗产保护发展的理念精神与工作框架,是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目前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自然遗产数量、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数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截至2023年9月,中国拥有57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9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其中世界自然遗产、双遗产共18项,总面积达7.06万平方公里;这些遗产有效保护了最具代表性的地质遗迹,最优美的山岳、森林、湖泊,最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物种;同时还保护了200多个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并平均每年为当地带来超过140亿元的旅游收入。
其他国家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9月25日,世界遗产总数达到1199处,分布在168个国家,2023年新增42项遗产,包括33处文化遗产和9处自然遗产。世界遗产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太平洋地区。
非洲
非洲世界文化遗产融合了亚欧大陆文化特征,非洲在2023年新增5处遗产,并迈过100 处世界遗产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里程碑,乌干达和当地社区在教科文组织的努力重建修复下,“布干达国王的卡苏比陵” 被移出《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但列入“濒危”的数量也是最多;截至2021年,全世界共有52处濒危世界遗产,其中有15处位于非洲地区,占比约29%;这也意味着超15%的非洲地区世界遗产处于“濒危”状态。
欧洲
欧洲是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大洲,因受战火威胁,乌克兰的“基辅:圣•索菲娅教堂和佩乔尔斯克修道院”和“里沃夫历史中心”两项遗产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连同之前的“敖德萨历史中心”共有三项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美洲
截至2017年北美和南美洲共有172个世界遗产(其中5个是跨国遗产),其中113个是文化遗产,55个是自然遗产,4个是文化和自然遗产。
组织机构和世界遗产基金
编辑世界遗产委员会
组成及功能
世界遗产委员会由195个《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成员中的21个成员组成,委员会成员每届任期为6年,每两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委员会内由7名成员构成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团每年举行两次会议,筹备委员会的工作。委员会每年在不同的国家举行一次世界遗产大会,主要决定哪些遗产可以录入《世界遗产名录》,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因疫情原因,原计划在2020年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推迟至2021年7月31日,以线上会议形式举行;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则因战争原因,原计划于2022年6月19日在俄罗斯举行的会议推迟至2023年9月25日在沙特利雅得举行。
委员会成员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规定,委员会共有21名成员,委员会成员的任期为6年,每两年选举一次,根据《13GA9号决议》第86条的约定,缔约国自愿将其任期从六年缩短到四年。2023年11月22日到23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 缔约国大会第二十四届会议在巴黎召开,9个缔约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新成员,任期为2023年到2027年。
主要任务
世界遗产委员会承担四项主要任务:1、在挑选录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时,负责对世界遗产的定义进行解释。2、审查世界遗产保护状况报告,当遗产得不到恰当处理和保护时,该委员会让缔约国采取特别性保护措施。3、经过与有关缔约国协商,该委员会作出决定把濒危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4、管理世界遗产基金(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基金)。对为保护遗产而申请援助的国家给予技术和财力援助。
世界遗产基金
世界遗产委员会设立了“世界遗产基金”,规定资金来源包括:“缔约国义务捐款和自愿捐款”;“其他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系统其他组织、其他政府间组织、公共或私立机构或个人的捐款、赠款或遗赠”;“基本款项所得利息”;“募捐的资金和为本基金组织的活动所得收入”;“基金条例所认可的其他资金”。“对基金的捐款不得带有政治条件”,缔约国每两年定期向世界遗产基金纳款等。
世界遗产中心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专门设置了世界遗产中心,又称为“公约执行秘书处”。该中心协助缔约国具体执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建议,执行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决定。
申报程序
编辑相关文化
编辑世界遗产标志
世界遗产标志由蓝色线条勾勒出的代表大自然的圆形与代表人类创造的方形形状相系相连的图案及“世界遗产”的中英文字样构成。1998年5月25日,中国教科文组织、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在北京联合向被联合国授予《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遗产管理单位颁发世界遗产标志牌。“世界遗产”标志开始在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永久悬挂。
世界遗产标志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经国家文物局2005年8月决定,采用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饰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精美绝伦的“太阳神鸟”金饰寓意深远、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韵律,是古代人民深邃[suì]的哲学宗教思想、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太阳神鸟”图案是中华各民族对太阳神崇拜的集中体现。“太阳神鸟”图案祥瑞吉祥,是蓬勃向上、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精神的象征。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日
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12年6月9日是中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
遗产名单
编辑中国
截至2023年9月17日,中国共有57项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39项,自然遗产14项,双重遗产4项,含跨国项目1项),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拥有世界遗产。目前尚没有世界遗产的中国省级行政区有4个,包括黑龙江省、海南省、上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含台湾省)。注:文代表文化遗产,自代表自然遗产,自文代表双重遗产,()内罗马数字表示入选标准。统计时期截止到2023年9月18日,含文化遗产39项和双重遗4项。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8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