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鲜胺是咪唑类广谱杀菌剂,属于低毒农药,适用于果树、蔬菜、小麦等。咪鲜胺(Prochloraz)又名使施保克,使百克,化学名称N-丙基-N-[2-(2,4,6-三氯苯氧基)乙基]-1H-咪唑-1-甲酰胺,分子式C15H16Cl3N3O2,分子量为376.7,熔点和沸点分别为46.5~49.3℃与208~210℃,其纯品为无色无臭结晶固体,微溶于水,易溶于丙酮、乙醇、二甲苯等有机溶剂。原药为浅棕色低熔点固体,有芳香味。乳油外观为清澈的褐色液体,相对密度约0.98,闪点24℃左右。咪鲜胺稳定性良好,在0℃~30℃条件下可稳定贮存2年。
简史
编辑发展简史
1974年,英国博姿(Boots)公司首先合成咪鲜胺,对咪鲜胺的合成申请了专利(专利号AU 491880);1977年,德国艾格福公司(2002年产品归拜尔公司所有)将其推向市场。2003年,拜耳将咪鲜胺欧洲产品权剥离至巴斯夫(BASF)。2011年,拜耳将欧洲以外的咪鲜胺资产剥离至富美实(FMC)。2017年,咪鲜胺的全球销售额为1.73亿美元,主要由巴斯夫(BASF)、拜耳(Bayer)等公司进行生产。已在欧洲、日本、美国、中国台湾、南非、以色列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大面积推广。
进入中国
1993年,法国安万特作物科学公司(2001年被拜耳收购)率先将商品施保克25%乳油在中国进行临时登记(LS93022);1996年将商品45%施保克水乳剂在中国香蕉上进行登记(LS96027)。咪鲜胺及其制剂进入中国市场后,推广应用发展很快,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咪鲜胺即取代多菌灵成为了中国防治水稻恶苗病的主要种子处理剂。1998年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仿制了咪鲜胺,为中国最早从事咪鲜胺研发并实现产业化的企业,尤其是醚化和胺化工艺属中国首创,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CN 1065859C)。咪鲜胺已在中国登记的作物有16种,主要用于防治23种病害,是中国登记广泛、全面的杀菌剂品种之一,也是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联合推广产品和水稻稻瘟病政府采购品种之一。
结构
编辑咪鲜胺化学名称为N-丙基-N-[2-(2,4,6-三氯苯氧基)乙基]咪唑-1-甲酰胺 (IUPAC);N-丙基-N-[2-(2,4,6-三氯苯氧基)乙基]甲酰[xiān]胺咪唑 (CA)。分子式为C15H16Cl3N3O2,分子量为376.7,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咪鲜胺化学结构式
理化性质
编辑物理性质
咪鲜胺纯品为无色无臭结晶固体,原药为浅棕色低熔点固体,有芳香味。乳油外观为清澈的褐色液体,相对密度约0.98,闪点24℃左右。纯品状态下,熔点和沸点分别为46.5~49.3℃与208~210℃。微溶于水,易溶于丙酮、乙醇、二甲苯等有机溶剂。
化学性质
咪鲜胺为咪唑类高效广谱低毒杀菌剂,具有内吸传导、预防保护、治疗等多重作用,稳定性良好,在强酸、强碱下稳定,但对浓酸、浓碱和光不稳定,在环境中的最终代谢产物为2,4,6-三氯苯酚。
用途
编辑咪鲜胺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对水生生物中毒,对天敌(如瓢虫)及有益生物(如蚯蚓)无害。可用作大田作物、水果、蔬菜、草皮及观赏植物上的多种病害的治疗和铲除。常规使用防治瓜果蔬菜炭疽病、叶斑病,还可防治水稻恶苗病、稻瘟病等。可以用作芒果采收后的处理,对芒果贮藏期病害有防治作用;用于种子处理时,可提高禾谷类作物种传和土传真菌病害的活性。
咪鲜胺用途一览表
作用机理
编辑咪唑作为杀菌剂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依赖的14a去甲基酶活性来实现的。这种酶活性是将羊毛甾醇转化为麦角甾醇所必需的,而麦角甾醇是真菌细胞膜的一种基本组分。咪唑部分的存在导致了对细胞色素P450铁原子的强烈相互作用,从而实现了抑制作用。因此,咪唑类杀菌剂也会抑制其他广泛的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的活性,包括参与类固醇生物合成和代谢的关键酶,例如细胞色素(CYP)19芳香化酶。因此,一些化学物质,如咪鲜胺,可以诱导类似雌激素的生物功能,并影响雄性动物的睾酮[tóng]生成。咪鲜胺是一种咪唑类广谱性杀菌剂,具有抗雄激素作用并且可以抑制芳香化酶活性,从而通过抑制甾醇的生物合成来发挥作用,对子囊菌和半知菌引起的多种病害防效极佳。采用基因诱导技术,激活植物抗病基因表达,内吸性强,速效性好,持效期长。咪鲜胺具有一定的传导性能,对水稻恶苗病、芒果炭疽病、柑橘青霉病、绿霉病、炭疽[jū]病、蒂腐病、香蕉炭疽病、冠腐病等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也可用于水果采后处理,防治贮藏期病害。此外,通过种子处理,对禾谷类许多种传播和土传真菌病害具有良好的活性。单独使用时,对斑点病、霉腐病、立枯病、叶枯病、条斑病、胡麻叶斑病和颖枯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与萎莠灵或多菌灵混用,对腥黑穗病和黑粉病有极佳的防治效果。在土壤中,鲜胺主要降解为易挥发的代谢产物,易被土壤颗粒吸附,不容易被雨水冲刷。对土壤中的生物毒性较低,但对某些土壤中的真菌有抑制作用。
毒性
编辑生物毒性
咪鲜胺对人的眼睛和皮肤有刺激性,长期吸入咪鲜胺蒸汽会使呼吸道系统受刺激,影响中枢神经,从而出现头痛、眩晕眼花、情绪不安及恶心。一旦摄入会引起恶心、腹痛、呼吸困难或腹泻等。在对其他生物体毒性方面,咪鲜胺经口或经皮的急性毒性较低,对大鼠皮肤及眼睛均无刺激,对兔皮肤有轻度的刺激作用,但对眼睛无刺激作用。对鱼和水生生物中等毒,对蚯蚓和飘虫等有益生物无害。但咪鲜胺会干扰哺乳动物的内分泌激素水平,尤其是在围产期的时候。
环境毒性
咪鲜胺进入环境后,会先降解成N-丙基-N-[2-(2,4,6-三氯苯氧基)乙基]脲[niào]和N-醛基-N[2-(2,4,6,-三氯苯氧基)乙基]脲,最后降解成2,4,6-三氯苯酚,其具有显著的毒理学效应和潜在致癌性,可对人类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如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和肺功能改变等。2,4,6-三氯苯酚是美国环保署(EPA)列出的2B类致癌物之一,生物降解性差,在中国也被确定为水体中的优先污染物。
咪鲜胺降解过程
急救措施
若药液溅入眼内,应立即用清水冲洗 15分钟;若沾染皮肤,则用肥皂水清洗。严重者经处理后立即送医院治疗。如误服,应用水洗净口部,使患者休息并立即到医院出示药物标签以便治疗。
合成工艺
编辑咪鲜胺合成工艺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以三氯苯酚和二溴乙烷为醚化原料的工艺
以三氯苯酚、二溴乙烷、正丙胺为主要原料,反应条件比较温和,能在常压下反应得到,但该工艺使用的二溴乙烷[wán]毒性大、高致癌、高致畸,是1998年9月10日列入国际贸易鹿特丹公约的禁用或严格限用化学品,且价格高、消耗高。第二种:以苯酚为起始原料的工艺
以苯酚、氯乙醇、氯气、氯化亚砜、正丙胺为主要原料,反应步骤较多,原料品种较多,且氯气、氯化亚砜[fēng]毒性大腐蚀性强。在由三氯苯氧基氯乙醚制N-2,4,6-三氯苯氧乙基丙胺时,以DMF为溶剂的常压生产转化率低。因此,用此工艺所制得N-2,4,6-三氯苯氧乙基丙胺的主要物料成本较高。第三种:以三氯苯酚和二氯乙烷为醚化原料的工艺
以三氯苯酚、二氯乙烷、正丙胺为主要原料,反应步骤少,原料易得。经过醚化、胺化、酰氯化、缩合4步反应得到咪鲜胺原药含量达98%,中试总收率达71.2%(以2,4,6-三氯苯酚计)。
注意事项
编辑咪鲜胺对鱼、蜜蜂、蚕有毒,有水产养殖的稻田、桑园及蚕室附近禁用,开花植物花期禁用。同时,应注意禁止在河塘等水体中清洗施药器具,以防止药液及其废液污染各类水域、土壤等环境。防腐保鲜处理应当天即配即用,处理后的瓜果距上市时间至少7天,每年最多使用1次。最高残留限量为:柑橘类水果为5毫克/千克,芒果2毫克/千克,香蕉全果8毫克/千克。浸果或浸种前需按规定的药剂量和加水量搅拌均匀,以确保浸果后药液均匀分布,浸果1分钟后捞起晾干。建议与其他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轮换使用,以延缓抗药性产生。而且,咪鲜胺与三唑酮、多菌灵、乙烯菌核利、异菌脲、腐霉利等杀菌剂混配时,均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咪鲜胺应贮藏于远离食物、饲料、肥料的干燥、通风良好、阴凉和儿童触及不到的地方。
脐橙催熟事件
编辑2013年10月,媒体曝光,市场上的赣南脐橙经过咪鲜胺保鲜和其他催熟、染色处理。果农称,2013年确定的脐橙采摘日期是10月15日,有人为了提前占有市场,卖得好价钱,9月份就私底下偷偷采摘收购青果,将脐橙催熟后再推向市场,其实橙子压根就没熟。根据中国国家标准GB2763-2012,除草剂2,4-D、杀菌剂百可得禁止用于柑橘,杀菌剂咪鲜胺可用于柑橘,但最大残留限量为5mg/kg。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