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一号坑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是秦始皇兵马俑的重要组成部分,呈东西向长方形,长230米,宽62米。坑四周共有五个门道,东西两端设有长廊,南北两侧则各有一条边廊。在中间的九条东西向过洞之间,以夯土墙进行间隔。兵马俑一号坑以车兵为主体,战车与步兵呈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部,担任护翼和后卫;而在东面,则有三排武士作为先锋。每个过洞内有四列武士,他们有的穿战袍,有的戴铠甲...

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是秦始皇兵马俑的重要组成部分,呈东西向长方形,长230米,宽62米。坑四周共有五个门道,东西两端设有长廊,南北两侧则各有一条边廊。在中间的九条东西向过洞之间,以夯土墙进行间隔。兵马俑一号坑以车兵为主体,战车与步兵呈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部,担任护翼和后卫;而在东面,则有三排武士作为先锋。每个过洞内有四列武士,他们有的穿战袍,有的戴铠甲,中间还摆放着战车,每辆战车后都有御手一名,车士两名。2023年3月12日,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入围2022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

历史沿革

编辑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皇帝,他的陵墓在西安城东30公里处。1974年2月,当地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俑。从此,一个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军阵被挖掘出来,并建成博物馆。秦兵马俑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号、二号、三号坑和兵马俑坑组成。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目录。

在1978年到1984年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俑考古队对一号坑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为2000平方米,出土陶俑1087件,并对部分陶俑进行了修复和复位。1985年,考古队对一号坑展开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为2000平方米。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技术设备不完善,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第二次发掘只进行了一年就停止了。2009年这次考古工作是秦俑博物馆第一次独立对一号坑发掘。

2022年1月21日,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了解到,2021年考古工作者对秦兵马俑一号坑的两个过洞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陶俑25件,其中出土的中、高级军吏俑对研究一号坑军阵排列有重要意义。

历史背景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在陵园里设立有多处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来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区,重现当年陵园内科学周密的排水设施;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在凝重的绿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间,为了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王者的尊荣、王者的威仪,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现的仪仗队——秦始皇守陵部队换岗仪式”表演和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秦始皇陵陵区、陵园、地宫沙盘模型展示,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神秘陵园的壮观场景,展示了数十年来的考古成果,生动直观地揭示秦陵奥秘,展示其丰富内涵。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而著称于世。

史籍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墓室内的要道机关装着带有利箭的弓弩,盗墓的人一靠近就会被射死。墓室里还注满水银,象征江河湖海;墓顶镶着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鲸鱼油燃灯,以求长明不灭……秦始皇陵共发现10座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垣南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坟丘的北边是陵园的中心部分,东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东西两侧还并列着4座建筑遗存,有专家认为是寝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独特。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春被当地打井的农民发现。由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兵马俑坑现已发掘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是面向东方放置的。据钻探得知共有三个陪葬坑,其中1974年发现的一号坑最大,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长廊和11条过洞组成了整个坑,与真人马大小相同、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号坑的东北约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发现的二号坑,它是另一个壮观的兵阵。南北宽84米,东西长96米的二号坑,面积921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016平方米。二号坑内有多兵种联合阵容,包括步兵、车兵、骑兵和弩兵等。二号坑西边是三号坑,1989年10月1日才开始允许游客参观。南北宽24.5米,东西长28.8米的三号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三号坑经有关专家推断,被认为是用来统帅一、二号坑的军阀。一乘战车,68个卫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内。

一号坑内兵马俑

建国以来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对外开放。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法国总统希拉克对它的“世界第八奇迹”的赞誉,使秦始皇陵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建筑结构

编辑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用于墁铺俑坑底部的铺地砖,有大型条砖(长42、宽19.5、厚9.5厘米)、中型条砖(长41.5、宽14、厚9.5厘米)、小型条砖(长28、宽14、厚7厘米)、近似方形砖(长29、宽19.5、厚9.5厘米)、长方形子母砖(长27.4、宽13.6、厚7.9厘米)等,而以小型条砖的数量最多。砖多为青灰色,个别的为橘红色,表面饰细绳纹,质地坚硬,烧成温度在950℃~1000℃之间。三个俑坑用砖约为25.6万余块。大型条砖上发现有“左司空婴”、“右司空尚”、“宫水”、“都昌”等戳印文字。

主要景观

编辑

陵园工程

陵园工程“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大诗人李白笔下,它讴歌了秦始皇的辉煌业绩,描述了营造骊山墓工程的浩大气势。的确,陵园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国王宝座时,陵园营建工程也就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的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这是秦始皇的一点改进。陵园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工程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经过数10万人9年来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为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任务。尽管陵墓工程历时如此之久,整个工程仍然没有最后竣工。当时历史上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华里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二世这位未经风雨锻炼的新皇帝惊慌失措,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幅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为之奈何”的哀求。这时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当即迎合,并让章邯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的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才不得不中止。总之,陵园工程由选点设计、施工营造到最后被迫中止,前后长达37~38年之久,在我国陵寝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其修建的时间比埃及胡夫金字塔还要长8年。

附录二

秦陵风水的传说骊山以它特有的温泉和风景而闻名于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悲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传秦始皇生前在骊山与神女相遇,游览当中欲戏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脸上唾了一口,秦始皇很快就长了一身的烂疮。虽然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但隐隐约约可以看出秦始皇与骊山似乎有些缘份。他的墓地也选在骊山之旁。秦始皇为什么特别迷恋骊山这块风水宝地呢?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作是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像秦始皇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骊山之阿,据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解释:“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郦道元的观点受到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肯定。不过也有学者提出过异议,持否定意见的一方认为,秦始皇陵选在骊山之阿一是取决于当时的礼制,二是受“依山造陵”传统观念的影响。(见《秦始陵园渊源试探》、《文博》1990年第5期。)现在从风水角度来看秦始皇陵也不失为一块理想的风水宝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兴起了依山造陵的观念。后来人们选择墓地又特点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见《大汉原陵秘葬经》)依山傍水被古人视作最佳风水宝地。至于这个观念始于何时,无从考起。应该说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范。秦始皇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在秦始皇陵的东侧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水经注》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可见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后来修建秦始皇陵时,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坝长1000余米,一般宽40多米,最宽处达70余米,残高2至8米,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五岭遗址。正是这条大坝将原来出自骊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秦始皇陵东北而过。此外,在陵园东侧,在川流不息的温泉水经过。据《水经注》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可见当年的温泉与西北的鱼池水相对应。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依山环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选择的风水宝地吗?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这个建陵思想。

附录三

陵墓内果真有飞雁吗?秦地宫内有哪些珍贵的随葬品?千百年来由此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地宫飞雁就是一个十分迷人的传说。《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到三国时期,(宝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张善,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这个神奇的传说有没有历史依据?近年来有的学者著文指出:“这虽然是个传说故事,但说明秦陵内的文物曾经流失于外,并且远达云南以南。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春秋时期,著名工匠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飞翔,直飞到宋国的城上。几百年后,秦国的工匠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是可信的。”(武伯纶、张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么,这个传说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在中国这个历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国度内,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在中国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个罕见的奇迹。然而,金属飞雁的可信程度确实令国人捏把汗。假若仔细推敲,立即就会看出这个传说的破绽之处。试想一个金属物体在空中飞翔并不像放风筝和轻气球那样简单易行。后者由于质量轻,它借助于自然界的风力就可以在空中飞翔,然而对于一个金属物体来说,它如果没有机械动力单靠自然界的风力,不要说空中飞行恐怕连起飞这个基本的难题也无法解决。2200年前的中国何以能解决金属物体的飞行动力问题呢?再进一步分析,假设秦代有能力制作会飞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宫之后将会不停地自动飞翔,一直在地宫内飞行了近一千个日日夜夜。当项羽打开地宫的墓道时,这个自动飞翔的金雁又沿着地宫的墓道顺利地飞出地面,然后又越过秦陵南侧数千米高的山峰飞往遥远的南方。如果这个奇闻不是闲聊文人编造出来的说,那么,金雁的控制与指挥系统恐怕连今天的电脑也望尘莫及了。所以,我们可以肯定说秦陵金属飞雁的传说没有丝毫的可能性,具有现代科技意识的中国人切勿轻信这个传说了。金雁传说的辨误问题到此应该结束了。然而进一步来说古代文人编造的这个传说故事在历史文献上有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呢?汉代有关的文献记载,在司马迁和班固的记述中有“黄金为凫雁”的文字,显然两位史学大师记载的是墓内有用黄金制作的“凫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演义和“创作”了飞雁传说的故事。

焚毁情况

编辑

考古发掘情况表明,一号俑坑和二号俑坑有黑色木炭遗迹,说明一、二号俑坑的塌陷都是因为被火焚烧后造成的。对火焚原因的探讨,学术界有三种观点。

(1)自燃说。有人认为是由于坑内的沼气而引起自燃。这种说法证据不足。在发掘兵马俑坑的过程中,没有发现俑坑内堆积大量腐殖质的迹象,坑底是铺地砖,里面放的是陶俑、陶马及青铜兵器。坑内虽有淤泥,但泥质比较纯净,里面含有大量细沙。因而俑坑内不具备产生沼气的条件,自然也不会在坑内积聚沼气而引起自燃。

(2)葬仪说。葬仪自焚说与已发现的现实存在许多矛盾,从建筑结构上讲,秦俑坑完全是按照永久保存的目的而修建的,它夯打结实、框架坚固、覆盖严密,看不出为“自焚”点火作过任何准备。事实上,如果秦俑坑不被破坏根本无法点燃。再者,作为一种“仪”,就应具有全面},圭和一致性。而兵马俑坑有的被全面烧毁,有的被部分烧毁,有的则没有火烧迹象,所以葬仪说理论和事实依据都不充足。

(3)秦末项羽军队焚毁说。从秦俑坑中的遗迹、遗物看,俑坑是在建成后不久被焚的。《汉书·楚元王列传》记载,秦始皇帝陵被“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秦始皇帝陵是否被项羽掘过,目前还难以验证,但陵园内大片的地面建筑被焚毁却是不争的事实,陵园建筑遗址内大量堆积的砖瓦残片、红烧土块以及炭迹、灰迹等仍随处可见。兵马俑坑距秦始皇帝陵仅千米,它同时与之被焚也是可能的。再者,一号坑和三号坑都遭到大规模的洗劫,这绝不是少数人的一般行为,应和当时一定的政治事变有关。《汉书·高帝纪》记载,秦亡以后,汉高祖刘邦曾指派始皇帝陵“守冢二十家……令视其冢,复亡与它事”,负责看守陵园。所以,西汉早期,秦陵在有人看管的情况下,任人焚毁、破坏的可能性也较小。当然,秦俑坑更不会是在秦统治时期遭洗劫和火焚的。因此,秦俑坑遭到焚毁破坏的时间应该在秦汉之际的重大政治变动时期,而且是被项羽焚毁的可能性最大。

    

发掘

编辑

2022年1月,秦始皇帝陵陪葬墓出土珍贵文物一号坑又现将军俑和高级军吏俑,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曾被火烧。

2022年1月消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了2021年度发掘新收获考古人员对秦陵西侧陪葬大墓(QLCM1)北墓道和两个陪葬坑进行了发掘清理并对包括陶器、铜器和小件器物等出土文物展开室内修复。

2023年1月12日,陕西省文物局发布了2022年度陕西重要考古发现,其中秦始皇帝陵考古发掘又有新收获,考古工作者对陵园外围的大型陪葬坑一号坑,进行了持续十余年的第三次考古发掘,新发现陶俑220多件,并初步厘清军阵的排列规律,还明确了秦陵陶俑的制作程序。

目前一号坑的第三次考古发掘,共清理陶俑220多件、陶马16匹、战车4乘,以及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最新发掘显示,一号坑的建筑结构为框架式,与厢椁式陪葬坑相比技术较为原始,可推知其在陵园中修建较早。

2009年至2022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一号坑进行第三次发掘,发掘面积约430平方米。共清理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鼓2处、鼓槌1处、漆盾1处、笼箙3处;兵器柲多处、弓弩箭箙多处;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计千余件(组)。

发掘表明,俑坑的木质结构是由地栿-立柱-枋木-棚木构成的框架式结构,较其他陪葬坑由垫木-地板-立柱-厢板木-棚板木构成的厢椁式显得技术原始,据此认为兵马俑陪葬坑应是陵园中修建较早的一组陪葬坑。

此次发掘的俑坑内的长兵器主要为铍与戟,短兵器可分辨出两种青铜剑有等级上的区别,远射兵器解决了檠木的使用问题,防护设备清理出俑坑中第一面盾牌,指挥设备清理出鼓与鼓槌。在俑的等级与军阵方面,明确了特殊俑的职能,初步搞清了军阵的排列规律。在车属遗迹方面,清理出笼箙等遗迹,并判定其为车配置装纳杂物之器,并非马槽。

发掘显示,陶俑制法取得新突破,明晰了陶俑的制作程序。俑的双臂单独制作,在陶俑躯干完全制作好并且二次覆细泥、细部雕饰完成后才粘接双臂。“物勒工名”有其具体实施的范围和程度,不同的产品有着不同的质量要求。彩绘保护与文物修复也有了新突破,已修复陶俑140余件。

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公布多项取得的考古成果,发掘共清理出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鼓2处、鼓槌1处、漆盾1处、笼箙3处,发现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计千余件组。

俑坑性质探讨

编辑

兵马俑坑作为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对其性质的讨论,学术界有四种观点,即“守卫京城的宿卫军”、“秦始皇东巡卫队的象征”、“送葬的俑群”、“为表彰统一全国的军功所树的纪念碑式的‘封’”。多数学者认为兵马俑坑象征着屯驻在京师外边的宿卫军。

秦陵的规划思想可以归纳为“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国君陵园“若都邑”的理念和皇权至上的理念。秦始皇生前居住的咸阳宫和咸阳城均驻有守卫军队。((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世立,“尽征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蒿,皆令自斋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可见秦咸阳屯卫的军队是相当多的,起码不少于五万人。这样众多的军队驻在京城,一是为了保卫京师,二是如果其他地区有战事便可及时调出前去参战。所以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帝陵东侧的一、二、三号兵马俑坑内的战车、骑兵和步兵俑,应属于象征着驻在京城外的军队,可称之为宿卫军。还有一种学术观点认为,这三座兵马俑坑是秦始皇出巡仪仗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秦始皇帝陵陪葬墓出土珍贵文物 一二号坑又现将军俑和高级军吏俑 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曾被火烧.今日头条 华商报. [2022-01-22].

[2]兵马俑一号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023-01-30].

[3]秦兵马俑一号坑新发现25件陶俑,包含将军俑、中级军吏俑_古代艺术_澎湃新闻-The Paper.澎湃新闻. 2022-02-11[2022-02-11].

[4]秦兵马俑一号坑甬道曾被挖开 或是项羽指使.看看新闻. [2023-01-13].

[5]陕西秦兵马俑一号坑、清平堡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成果.环球网. [2023-02-22].

[6]多图带你看!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公布最新成果.今日头条-新湖南. [2023-03-16].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90/

Like (32)
词条目录
  1. 历史沿革
  2. 历史背景
  3. 史籍记载
  4. 建国以来
  5. 建筑结构
  6. 主要景观
  7. 陵园工程
  8. 附录二
  9. 附录三
  10. 焚毁情况
  11. 发掘
  12. 俑坑性质探讨
  13.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