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英文名:Yangtze River Delta),简称长三角,位于长江中下游,濒临黄海与东海,是长江入海之前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处于北纬27°12′—35°20′,东经114°54′—122°12′,北起江苏盐城,南抵浙江台州,西至安徽安庆,东临黄海和东海。根据由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9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
长江三角洲命名
编辑长江三角洲一词百年前就已存在,“大江”也是古人对长江的一种称呼,“大江”之名的出现早于“长江”,据相关考证,“长江”之名的流行可能晚至三国时期。“扬子江”之名的出现则晚至隋代,得名于扬州城南的扬子津。扬子津是当时从扬州横渡长江至镇江的南北要津。而扬子江本来指的是长江下游扬州一带的江段,西方人初来扬州时,听到了“扬子江”就错将之作为整条长江的称呼,使得中国在翻译yangtze river一词时,代指整条长江。三角洲一词在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历史》一书中就用“三角洲”称呼埃及尼罗河口的三角形冲积平原。世界上的许多大江大河,如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以及中国的长江,1877年,《北华捷报》主笔马诗门撰写了《中国的长江三角洲》一文发表在英国《地理杂志》上,该文应当是至今所见西方最早有关长江三角洲的地理论述。
位置境域
编辑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中下游,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濒临黄海与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经纬度范围为北纬27°12′—35°20′,东经114°54′—122°12′,北起江苏盐城,南抵浙江台州,西至安徽安庆,东临黄海和东海。总面积达35.8万平方公里。长江三角洲行政区域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浙江省杭州、宁波,安徽省合肥等27个城市为中心区(面积22.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
历史成因
编辑长江三角洲的沉积和发育环境是由河流、海洋、地形等多种因素而造成的,由于长江三角洲具有河口湾地质背景,长江口是巨大的喇叭口状河口湾。长江入海后被淹没在海水下,由于其自身巨大的携砂量,加上长江口海洋、潮汐的顶托作用,以及由于长江入海后盐度、流速变化而产生的絮凝沉降作用,致使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同时,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在沉砂中冲出了沟道,因此在三角洲前缘处发育大面积的河道与河口坝,交织共生形成了现在长江三角洲特有的港湾状形态。
地理特征
编辑气候
长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内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同时,还拥有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及雨量充沛等特点,总的来说,光、热、水资源配合较好,季节分配较为适宜。长江三角洲全年平均气温在14.2℃和17.4℃之间。其中,夏季平均气温一般在26℃左右,冬季平均气温在5℃左右,春秋季温度适中,夏季极端气温在42℃左右,冬季极端气温在-23.4℃;全年降水丰沛,雨热同期,降水量主要集中于3-7月初的春雨、梅雨和暴雨,年降水量在708mm到2000mm之间,每年7、8月份一般会出现30天左右的伏旱天气,期间干旱少雨,至九月份有短暂秋雨天气,而10月-2月降水较少。
地质
地质构造
长期以来长江三角洲一直处于明显的沉降之中,以长江三角洲的河床为界,长江三角洲平原分为苏北与苏南两大区域。苏北地区在地质结构上属于沉积盆地,排列方向呈东北向。范围北起江苏淮阴、涟水、响水一带,南至天长、扬州、泰兴和如皋;西起来安和泗洪地区向东开口一直可延伸到黄海。盆地南北宽约80~180千米,东西(到现代海岸为止)长约200千米。苏北盆地基本由下第三纪碎屑沉积物组成厚度可达千米以上。盆地中部明显出现一块呈东西向分布状不规则的火成岩基岩隆起(建湖隆起),时代为白垩纪。盆地被古生代和中生代火成岩和碳酸岩的包围。苏南地区地质构造相对单一,上第三纪以前的基岩几乎都是由侏罗-白垩纪的火成岩和碳酸岩组成,但下第三系地层有明显缺失。长江三角洲基岩的构造断裂活动频繁,断层主要由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控制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基底的构造格局。苏北盆地沿北东向断裂延伸,但苏北盆地的西边界还受限于郯庐大断裂;而苏南地区在大片火成岩隆起上分布着一些由上述两组断层控制的构造盆地。
地层
长江三角洲主体部分主要由河床相和河口三角洲相构成,由于河流侵蚀作用,黄河三角洲的地层沉积作用缺失了硬粘土层,自上而下分别为三角洲相、河口湾-浅海相、河漫滩-河口湾相和河床相。
三角洲相
主要为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砂层,颜色为灰色和黄灰色,底部具有冲刷面,具向上变细的层序。存在大型砂质沉积体,长度可达数十公里,宽10-15千米,厚10-30米,具向上变粗层序。砂层内发育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和脉状层理等潮成沉积构造。
河口湾-浅海相
该层主要为青灰色软泥,含水量较高,质地较软,夹粉砂纹层或贝壳碎屑构成的纹层,纹层厚约1-2毫米,本层与三角洲相和河漫滩-河口湾相呈渐变关系。
河漫滩-河口湾相
河漫滩-河口湾相主要为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砂层,颜色为灰色。该层含有砂质透镜体,且厚度和埋深变化很大,其中黄色沙砾磨圆较好,存在植物碎屑富集层和泥炭层。层理发育有水平层理、波状层理、透镜体层理、再作用面、双向交错层理。其间可见砂、泥质纹层构成的厚薄详见的潮流沉积构造。
河床相
长江三角洲最上部为河床相,该层主要由含砾砂和砂构成,颜色为灰色,粒度主要以中细砂为主,但该层下部含有少量砾石,砾径为2-4毫米,底板埋深约60-80米,为一般起伏的侵蚀面,与上覆层为渐变关系,推断为长焦三角洲的河床沉积单元,厚度为10-30米。
矿产资源
长江三角洲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两省。其中江苏的矿产相较来说更为丰富,具有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类矿产,以及数目可观的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浙江的矿产资源多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多勇气建筑材料等用途。上海市的矿产则较为贫瘠。长江三角洲所蕴藏的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数量丰富,已发现矿产150余种(含亚种),矿产地2000余处,拥有庐纵、马芜、霍邱、沙坪沟、休宁县-歙县5个国家级整装勘查区。安徽省金寨县沙坪沟巨型“斑岩型”钼矿累计查明钼[mù]金属量233.8万吨,单矿体居全国第一,储量规模居全国第二。叶蜡石、水泥用石灰等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一。长江三角洲域内的岩盐矿产资源同样丰富。主要分布在江苏金坛、淮安、赵集、丰县及安徽定运等地。拥有储量大于100亿吨的江苏淮安、金坛、赵集等大中型岩盐矿。区内大部分地下盐穴可以作为石油储存。江苏金坛、淮安、赵集、丰县等地盐穴适宜储存天然气。由于岩盐开采(或溶腔)形成的盐穴空间资源巨大,十分有利于打造国家地下盐穴战略储油储气库基地建设。
地形地貌
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的主要地貌为平原和丘陵,此外,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内还分布了一些岛屿、丘陵平原与低山丘陵。其中,长江以北主要以平原为主,丘陵及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河道两岸及长江南岸。上海全境主要以平原为主,仅在西南部存在少量丘陵,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4米左右。上海陆地地势总体由东向西略微倾斜。大金山为上海境内最高点,海拔103.4米。江苏省内的长三角整体地形地势低平,河湖众多,南京市属宁镇扬丘陵地区;苏州市是太湖形成底部平原,地形平坦;无锡市境内多为平原的,区域内存在少量的低山和残丘,位置处于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部分;常州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拥有高沙平原,山丘、等地貌;镇江市位于长江三角洲顶端,处于长江下游南岸,地势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以丘陵岗地为主;扬州市境内有浅水湖地区,地形较低,仅在北部地区有丘陵地形;泰州市大都江淮两大水系冲积平原,江苏境内仅在靖江有一独立山丘。浙江省内的长三角地形较为复杂由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舟山岛为中国第四大岛;嘉兴市境内地形不高,平均海拔2-2.2米;湖州市境内分布广阔的平原,散落的低山和丘陵;绍兴市境内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在西中东部是山地丘陵,北部则为绍虞平原;宁波市南部属浙东丘陵区,海拔较高,有天台和四明山脉,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走势。
水文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水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域内河流、湖泊穿插交错,拥有极为丰富的淡水资源。长江三角洲共有长江、淮河、钱塘江、椒江、甬江和瓯江六大水系,三角洲北部主要为淮河水系,南部为钱塘江水系,中间则为长江流域,且有京杭大运河穿插而过。域内还有洪泽湖和太湖等国内大型淡水湖泊,杭州湾和温州湾等港湾,水域面积约占长江三角洲总面积的8.57%,其中中滩涂滩地占总水域面积的12.43%。
地表水
长江三角洲的地表水主要以河流和淡水湖泊为主,其中,江苏省南京市河湖水系主要属于长江水系;太湖绝大部分位于苏州市境内;京杭运河贯通南北;无锡市地表水资源丰富,共有大小河道3100多条,淡水资源充足;镇江市为长江和大运河交汇处;扬州市内的京杭大运河经过境内4处湖泊,在到长江流域内汇聚;湖州市位于太湖流域的西南部;绍兴市主要河流有浦阳江,浙东运河等,主要湖泊30多个。
地下水
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地下水类型较全,包括松散岩类孔隙水、岩浆岩类裂隙水、变质岩类裂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和碳酸岩类裂隙岩溶水5类。其中,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是本地区最主要的含水层组,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平原、沿海平原和皖北平原的第四系含水层中,富水性以中等-极强为主。碳酸岩类裂隙岩溶含水层组主要分布于沿江、徐淮、金衢[qú]盆地等地,富水性中等-强。岩浆岩类裂隙含水层组、变质岩类裂隙含水层组、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层组主要分布于皖(安徽)南、皖西、浙西北、浙中南等地,富水性弱-中等。
土壤
长江三角洲的土壤较为肥沃,土壤养分总体较丰富,养分丰富、较丰富土壤分布面积1639.1平方千米,占比67.9%;养分中等土壤面积635.0平方千米,占比26.3%;养分缺乏、较缺乏土壤分布面积较少,占比仅为5.8%,主要分布在吴江城区、太湖新城及环淀山湖周边地区。土壤酸碱度情况则以酸性土壤为主,酸性、强酸性土壤分布面积1694.7平方千米,占比70.2%,在苏州市吴江区、嘉兴市嘉善县成片分布;中性土壤分布面积571.5平方千米,占比23.7%,主要分布在青浦区及吴江、嘉善城市周边;碱性土壤零星分布。主要土壤类型有铁铝土、淋溶土、初育土、半水成土、盐碱土和人为土6个土纲、7个亚纲、12个土类和29个亚类土壤。可分区为:土壤太湖平原、里下河水稻土区;江淮丘陵黄棕,水稻土区;其中,浙西、赣东北及鄱阳湖红壤、水稻土区;浙西、赣东北及鄱阳湖红壤、水稻土区;鄂东南、皖南及浙西红壤、黄棕壤、水稻土区;而闽浙沿海低山丘陵及附近岛屿水稻土、红壤区。从土壤分布的面积来看,地带性土壤中,黄红壤亚类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面积最大,而水稻土则以潴[zhū]育型水稻土为主,渗育型和脱潜型水稻土也有相当大面积的分布。此外,沿江和沿海地区还有较大面积的灰潮土分布。
长江三角洲北端土壤类型
在低山丘陵上主要由花岗岩、砂页岩风化物发育的黄棕壤分布;在石灰岩山地,则主要有多种类型的石灰(岩)土分布;在地层夹层里,一旦紫色岩层裸露,还可形成紫色土,但分布面积甚小。在裸岩露出地表,可见表土覆盖AR或AC土壤构型的石质土或粗骨土类型分布。
长江两侧土壤类型
在长江两侧存在白垩纪火山喷发物形成的火山口及玄武岩体,岩体经风化成土后,会形成质地轻松的类似火山灰土特征的基性岩土。而山体周边的丘陵岗地,因厚层下蜀黄土沉积,发育为黄褐土,在黄褐土丘陵上直接垦为旱耕地的则为黄刚土。部分地区修筑梯田,引水灌溉耕作,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水稻土。
江北平原土壤类型
将被平原由于长江故道的急流沉积而形成了高砂土,具有灰潮土特征。在里下河低地及沿湖一带,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土壤多为灰潮土及水稻土分布,及至滨海平原则为滨海盐土分布。
江南沿江土壤类型
从宁镇低山丘陵起,向东延伸经由茅山向东仍具有江北平原类似的分布规律。在砂页岩及花岗岩组成的低山丘陵上,多见黄棕壤分布。
生物资源
植物
长江三角洲植物类型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类型看,江苏省沿海城市的植被类型有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上海市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常绿混交林和落叶混交林为主。浙江省植被资源丰富,主要有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和灌草丛、水生植被等。
乔木
长江三角洲共有林地面积12.0万平方千米,占区域总面积的33.54%,以有林地为主。从各省(市)分布来看,浙江省分布最广,林地面积达6.68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浙南、浙中、浙西北、浙东南的丘陵山地区;安徽省次之,林地面积4.95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皖南、皖西的丘陵山地区;江苏省林地面积3337.2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宁镇、徐淮、连云港、宜溧[lì]地区的低山丘陵地带;上海市林地面积仅为417.5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崇明区和金山区。乔木的主要种类有雪松、黑松等常绿针叶林,水杉、落羽杉等落叶针叶林,香樟、桂花、广玉兰等常绿阔叶林、枫香、三角枫、银杏等落叶阔叶林和樱花、海棠、梅花等观赏性林木。
草本与灌木
草地面积约为1666.3平方千米,占区域总面积的0.47%主要分布在安徽淮北、蚌埠、滁州、宣城,江苏淮安、南京、徐州,浙江丽水、金华、舟山,上海嘉定区。草本与灌木植物的类型主要有黄杨(小叶黄杨、瓜子黄杨)、杜鹃、山茶、茶梅、水栀子等灌木,花叶络石、中华常春藤、薜荔、藤本月季、紫藤等藤本植物和红蓼、地肤、千日红、石竹、虞美人、肾蕨、常夏石竹、花毛莨、佛甲草等草本植物。
动物
长江三角洲动物种类众多,有大量鸟类,哺乳类动物,其中还拥有中华鲟、扬子鳄等珍稀动物。为此,长江三角洲区域已设立诸多野生动物保护区,目前在区域内已设立了11个省级和县级野生动物保护区。
人类活动
编辑长江三角洲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由于长江三角洲适宜的环境,在新石器时代甚至更早,人类已在此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了以种植水稻这一农业的基础经济形态。随着人类活动明显增强,对该区域内的自然条件具备了越来越多的改造能力,已成为了对长江三角洲的一种新的环境影响因素。
相关文化
长江三角洲地区从新石器时期开始,已有人类聚居,较为典型和具有代表性的有有马家浜文化、裕泽文化、良清文化、马桥文化(其中,马家浜文化遗址34处、崧泽文化遗址47处、良渚文化遗址124处),在马桥文化后,长江三角洲地区逐渐进入历史时期,文化逐渐朝多元化演变,社会经济也渐呈多样性。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三角洲史前文化的代表,该文化特点主要有三点,一是盛行俯身葬。有些死者头骨用陶器覆盖,或是把头骨另放在陶器内。二是陶器主要是红陶,以外红里黑或表红胎黑的泥质陶为特色多素面外器耳的罐、圆锥足鼎等具有代表性。马家浜文化还是中国最早出现玉器的原始文化之一,产出有有玉块、玉磺、玉管、玉环等。使用玉磺、玉块等装饰品,这类玉器后来成了中国的传统饰物。
社会经济
在近代以前,长江三角洲的人类活动与自然气候关联密切,此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力与抵抗力均急剧增强,由于长江三角洲的适宜条件,长三角经过漫长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手工业的聚集区。进入现代,由于河湖众多,水运便利,辅以地形地貌和缓。长江三角洲因其具有明显的产业集群优势,各种类型的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协调,服务业百花齐放、发展全面,高新技术产业层出不穷、增长迅速,区域经济快速腾飞,轻重工业蓬勃发展。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城市化水平最高、国际开放程度最好、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环境与地质问题
编辑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主要分布在淮南、淮北-徐州、铜陵-马鞍山、南京-镇江、衢州-金华等地区。淮南、淮北-徐州一带主要是煤矿开采区,铜陵-芜湖地区主要是铜矿和铁矿开采区,由于早期的矿山开采造成了一定的环境破坏,该地区也是长三角区域内矿山环境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主要表现为土地破坏严重、废水废渣污染严重,引发地面塌陷等。
活动断裂带与地震分布
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存在一定数量的活动断裂,例如:郯庐断裂、固镇-怀远断裂、茅山断裂、溧阳南渡-板桥断裂、无锡-宿迁断裂、南京-湖熟断裂、栟茶河断裂带、温州-镇海断裂、奉化-丽水断裂带等。地震活动较频繁,郯庐断裂带北段、茅山断裂和南京-湖熟断裂带。因此长三角周边地震较为发育,但震级普遍不高。其中,浙江、上海等地地震相对频度低、震级小。自公元294年以来,境内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66次,其中6.0-6.9级地震5次;5.0-5.9级地震23次;4.0-4.9级地震38次。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由于地下水超采和城市化效应,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已成为长江三角洲面临的主要地质问题之一,目前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超过200毫米的区域面积约32300平方千米。其中,江苏省苏锡常、浙江省杭嘉湖及上海市累积沉降量超200毫米范围超过10000平方千米,并在区域上有连成一片的趋势;江苏盐城、连云港等沿海平原区累积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区域面积约10000平方千米;皖西北阜阳市、亳州市及宿州市砀山县中心城区及周边累积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区域面积约12300平方千米。地裂缝主要分布在无锡-常州之间区域。
海平面上升
由于长江三角洲主要的地形为冲积平原,海拔在2-5米之间,且由于地质构造问题,长江三角洲又处于构造运动沉降区,直面海平面上升的威胁。由于地下水的过量且失衡的开采,长江三角洲已形成了区域性的水位降落漏斗,上海市、江苏和浙江的沉降中心累积沉降量分别达到263、180和82厘米。
风景名胜
编辑长江三角洲风景优美,钟灵毓[yù]秀,在中国旅游中有“金三角”之称,年接待境内外游客数以亿计。长三角地区的5A级景区在中国占比超20%,共有风景名胜357处,其中国家级132处,省级8处,总面积为71.27平方公里。
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路1号,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总面积达59.04平方千米,其中湖面6.38平方千米,外围保护区面积35.64平方千米。西湖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122处,其中:特级景点26处,一级景点25处,二级景点39处,三级景点21处,四级景点11处;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还有39处文物保护点和各类专题博物馆点缀其中。1985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被选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2007年,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被评为“中国AA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拙政园
拙政园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是江南私家花园典范,以其悠久的人文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高度的造园成就、疏朗自然的风格、典雅秀丽的景色而著称于世。它是中国四大名园(拙政园、留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之一且历史最为悠久。1961年被中国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中国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中国国家旅游局、建设部授予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景点称号。
乌镇
乌镇航拍美景(来源:栗子Amor_)乌镇是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2003年,乌镇被联合国授予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6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预备清单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2010年,乌镇旅游荣膺[yīng]嘉兴市首个国家AAAAA旅游景区称号。
黄山
黄山雄踞于安徽南部黄山市境内,山境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总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其中,黄山风景区面积160.6平方千米,地跨东经118°01'—118°17',北纬30°01'—30°18',东起黄狮 ,西至小岭脚,北始二龙桥,南达汤口镇,分为温泉、云谷、玉屏、北海、松谷、钓桥、浮溪、洋湖、福固九个管理区。缓冲区面积490.9平方千米,以与景区相邻的五镇一场(黄山区汤口镇、谭家桥镇、三口镇、耿城镇、焦村镇和洋湖林场)的行政边界为界。 黄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与长江、长城、黄河同为中华壮丽山河和灿烂文化的杰出代表,被世人誉为“人间仙境”、“天下第一奇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境内群峰竞秀,怪石林立,有千米以上高峰88座,“莲花”、“光明顶”、“天都”三大主峰,海拔均逾1800米。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登临黄山,赞叹道:“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人据此概括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天台山
地处浙东的天台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素以“山水神秀、佛宗道源”名扬中外。这里是佛教天台宗发祥地、道教南宗创立地、活佛济公出生地、唐诗之路目的地、五百罗汉应化地、诗僧寒山子隐居地、徐霞客游记开篇地、羲之书法开悟地、刘阮桃源遇仙地、和合文化发祥地,神奇的山水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
相关文化
编辑防风氏神话
长三角地区流传着许多神话传说,有关盘古、女娲、伏羲、神农、黄帝等神话人物的传说广为流传。尤其大禹因为治水到了此地,关于他的神话和传说遗迹就更加丰富,也因此与当地的防风氏神话产生交缠,产生了具有长江三角洲地方特色的鲧[gǔn]禹与防风氏神话。防风氏因迟到会稽(一说涂山)之会被大禹斩杀而名载史籍,是与大禹同时期守封禺之山的神。在历史文献中,关于长三角地区防风氏神话的内容延绵不绝。在与文献并行的防风氏口承神话中,防风氏是当地的先民首领、治水英雄、血脉始祖和文化初祖。
道教文化
长江三角洲地区,道教较为兴盛,尤其在江苏和浙江两地道教流传较为广泛。
江苏道教
江苏作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道教文化源远流长,迄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秦汉时期,已有神仙方士在江苏活动。魏晋时期,道教上清派在茅山创立。各道派相继在江苏各地流播并得到统治者的承认,唐宋时期以上清派为首的道教达到了鼎盛。明至清中期,道教在理论创新、组织建设方面陷入停滞。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江苏省各地道观在江苏省各级政府的帮助下迅速恢复秩序。
浙江道教
浙江道教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宫观林立,钟磬[qìng]相闻,真人辈出,仙宗多家,道藏宏富。在漫长发展历程中,道与儒释鼎足而立,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仙道文化一直是浙江主流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汉武帝下诏(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敕建余杭洞霄宫后,浙江道教已有千年历史传承。浙江有道教南宗祖庭天台山桐柏宫、委羽山大有宫、金盖山梅花观等一大批著名宫观;历朝历代的名师高道在浙江传道讲学,古代有葛玄、葛洪、陆修静、司马承贞、杜光庭、叶法善、张伯端、白玉蟾、黄公望、闵一得等,近代有陈樱宁、蒋宗瀚、闵智亭等,他们的弘法传道,为中国道教文化的传承、道教经籍编纂[zuǎn]等作出了重要贡献,亦为浙江道教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
非遗文化
长江三角洲地区历史源远流长,当地人长期以来的价值观念、到的审美、宗教信仰让长江三角洲区域存在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祝与白蛇传)均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关。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经不断演变,形成了为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董永的家乡有一说是江苏东台人。董永传说的核心是,织女出于对一个劳动青年孝亲品质的感动,而不顾自己为天帝孙女的身份,毅然下嫁给他。这一情节,也是给历代劳动人民精神安慰和美好想象最多的地方。
孟姜女
孟姜女的传说,虽然遍布全国许多地方,但明清时期大部分戏剧与唱本都说孟姜女是华亭县人,也就是上海人,她所过的第一个关卡是苏州的浒墅关。孟姜女这一传说,主要表现了普通民众对暴政造成家室不能团圆的悲惨结局的强烈不满。哭倒长城的情节,实际上表现的是一个弱女子反抗暴君的胜利。
梁祝
梁祝二人籍贯异议不多,多数人认同上虞、会稽说。千百年来,人们感动于二人在强大的封建礼教的压力下,对爱情至死不渝。
白蛇传
《白蛇传》的故事发生在杭州、苏州和镇江,白素贞虽然是蛇精,但是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不畏邪恶势力的精神,受到世人喜爱,被广为传播。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