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扬琴,又称为“洋琴”“打琴”“铜丝琴”“扇面琴”“蝙蝠琴”或“蝴蝶琴”等,是中国的一种民间击弦乐器。关于扬琴的起源说法不一,而人们普遍信服的说法是明朝时扬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中国,最初只在广东一带流行,清末时遍及中国,经过中国民间艺人不断改造,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的中国扬琴,与欧洲扬琴、西亚-南亚扬琴并列成为世界三大扬琴体系。关于扬琴的起源,学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中国本土学说,部分中国学者根...

扬琴,又称为“洋琴”“打琴”“铜丝琴”“扇面琴”“蝙蝠琴”或“蝴蝶琴”等,是中国的一种民间击弦乐器。关于扬琴的起源说法不一,而人们普遍信服的说法是明朝时扬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中国,最初只在广东一带流行,清末时遍及中国,经过中国民间艺人不断改造,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的中国扬琴,与欧洲扬琴、西亚-南亚扬琴并列成为世界三大扬琴体系。

扬琴的历史与发展

编辑

中国

起源

关于扬琴的起源,学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中国本土学说,部分中国学者根据《琴学新编》 《清稗类钞》中的记载,认为扬琴清朝时在广州已较常见,多用于扬州小曲的伴奏当中,且扬州歌妓在广州一带较为活跃,所以认为扬琴起源于扬州;另一种说法是其他国家传入中国学说,现代学者认为扬琴是由其他国家传入的,有两条线路,一条是以西亚波斯湾、 阿拉伯海北部、 红海这片海域为地理坐标中心经海路从广东、 澳门一带传入中国。另一条则是以阿拉伯海北、 欧洲南部为起始地,从中亚细亚、 西亚细亚地区走帕米尔高原地区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新疆地区。当下人们普遍认为扬琴是从其他国家传入中国的。据史料记载,扬琴原称“洋琴”,起源于中东波斯地区,后流传到欧洲、北美及大洋洲,大约在明朝时(1368~1644年)传入中国,主要运用于戏曲音乐、民间说唱的伴奏,并随着戏曲及民间音乐的发展,早期的名称有“铁琴、铜丝琴、蝴蝶琴、敲琴”等,均表明扬琴的材料及形制的因素。初期的扬琴是梯形或长方形的琴箱,面板上张以几十条钢弦,在弦的2/3处支有条码,使每条弦发出五度关系的两个音,在南亚地区也被称为萨泰里琴,这种萨泰里琴至今仍在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国流传。

发展

明朝时,从官方文献《皇朝礼器图式》,到文人墨客记事抒怀的《锦城竹枝词》、再到风俗志性文献《杭俗遗风》等文字史料中对扬琴均有记载。印光任 、张汝霜的《澳门记略》中记载,把扬琴的击弦工具由外来的木质 “琴槌”改为竹质的 “琴竹”。而丘鹤寿在《琴学新编》中记载,把外来“洋琴 ”改为“扬琴”;明末清初,当时因为统治者封闭守旧,扬琴并未进入官方音乐中,但在18世纪末,随着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作为独立乐种的兴起,扬琴遍及全国;清末以来,扬琴用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扬州清曲、广西文场、常德丝弦、四川琴书、河南琴书、山东琴书、榆林小曲等乐种、曲种。到20世纪20年代便成为了中国的民族乐器。

其他国家

欧洲扬琴体系

扬琴不仅在中国形成了独立的体系,在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形成了不同的体系。Cimbalom匈牙利大扬琴属于欧洲扬琴体系,源于中亚地区,因战争、 迁徙等原因传入欧洲,到中世纪时, 在许多国家都有流行,且有不同的名称,德国称作 “ Hackbrett”,英国称作“Hammereddulcimer”,法国称作 “Tympanon”,西班牙称作 “Salterio”,匈牙利称作“Cimbalom”,并在1848年独立战争之后, 成为了匈牙利的民族文化标志之一。

南亚-西亚扬琴体系

以色列、伊朗扬琴属于西亚扬琴体系, 桑图尔是对此地区扬琴的统称,其形制为梯形,以胡桃木为材质制作,有三个弦区,音区从右往左为e到 f,每组一个八度,是卡姆音乐中的重要组成乐器,也是人们自娱自乐的伴奏乐器。它主要出现在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地区,根据其文化有着自己的调式排位组合。各个国家也根据自己的民族风格进行改制,创造出了符合各地区音乐风格和本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扬琴;而在亚洲地区,因为受到中国扬琴的影响,其他国家的扬琴外形上与中国传统扬琴相近, 但在调式和演奏方式上根据其民族音乐特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 其名称也是根据汉语翻译而来,,如蒙古的“Yoochin”,日本的 “ yankin” ,哈萨克斯坦的 “chang”等国家的扬琴均是如此。

地方流派

编辑

四川扬琴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约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属于四川地方曲种,主要流传于成都、重庆等地区。它与川剧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借鉴与吸收,逐渐形成了应用较广,属板式变化体结构的“大调”,和属曲牌联套体结构,抒情性较强的“越调”两大类唱腔结构。四川扬琴演出形式由演唱者分别持扬琴、鼓板、怀鼓、三弦、胡琴、二胡等乐器,自奏自唱,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演员分生、旦、净、丑等角色说唱。有主唱和配唱的分别,按剧情发展的需要,也有群唱和帮腔等演唱形式。扬琴音乐丰富,表现细腻,婉转,有风雨雷电、波翻浪卷等多种音乐形象,表现力较为丰富。与京胡、三弦一起称为“三大件”,又与碗碗琴、鼓板合称为“五方”。

江南丝竹扬琴

江南丝竹扬琴又称“苏南丝竹”“吴越丝竹”,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民间丝竹类器乐乐种,主要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周边等地区。江南丝竹不同乐器之间配合默契,各乐器间的演奏者要熟悉基本旋律框架,演奏时根据各自乐器性能加以即兴发挥,有分有合,主次分明,产生各声部间的织体变化,形成支声复调。它的节奏特点是由慢到快而结束,张弛有序,起伏有致,抑扬动听,适用于舒缓、轻柔、唯美的曲风,有八度双音、衬音、花音、弹轮、波音、倚音、颤竹、反竹、长轮等演奏技法,音乐风格细腻淡雅,精致秀丽,韵味隽永,平稳悠扬,具有浓郁的江南风格。

广东扬琴

广东扬琴又称“广东乐曲”“广东小曲”,广东是扬琴最早传入中国的地区,它是从传统乐曲、戏曲曲牌、民歌小调等演变过来的,约在清末民初时发展成为独立演奏的器乐品种,主要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粤语语系地区。它的乐曲大多为本乐种的合奏曲,经过演奏的润饰加花演变成扬琴曲,也有一些是专门为扬琴创编的独奏曲。广东音乐扬琴的琴竹较短、较软,音乐风格流畅优美,节奏明快活泼,适用于明快、婉约、细腻的曲风,有连打音、花音、坐音、顿音、衬音、颤竹、轮竹、齐竹等演奏技法,表现出广东扬琴华丽明朗的艺术特色。

扬琴

广东粤剧博物馆内的扬琴

东北扬琴

东北扬琴是扬琴与皮影戏相结合的产物,是皮影戏中的主要伴奏。主要流行于中国东北地区。东北扬琴的琴竹硬度偏软,适用于柔中带刚等特殊表现技法的曲风,它的音乐风格韵味委婉,刚柔相济,抑扬有节,清晰有致,有颤竹、滑颤、揉等特殊演奏技法,具有鲜明的东北特色。

构造与种类

编辑

构造

扬琴形制多样,由主体部分和附件部分构成。主体部分是琴体,附件部分由琴码条、滚轴、变音小推车、琴弦、调音器、琴竹、琴架、滑音指套等部件构成;琴面设有琴码、琴弦、山口、滚轴板、弦轴、挂弦钉等。琴体以共鸣箱为主体,长约90~97cm,宽约32~41cm,高约5.7~7cm,通常呈蝴蝶形或扁梯形。框架用硬质木材制成,以桦木、榆木为佳,前后由两块侧板和左侧的挂弦板、右侧的弦轴板组合而成,上面板用鱼鳞松、白松或桐木制成,下底板蒙三层胶合板即可。共鸣箱内装有音梁和音柱,两侧上方装有滚轴板。面板两侧各设有一个山口,用长条红木制作成直线或锯齿状,用以架弦。共鸣箱内对应面板的每个码子都装有一道音梁和音柱,它与面、底板、前后侧板相连,使琴箱分成几个空间,两侧上方装有滚轴板。音梁板开有4~5个圆形孔洞为风眼,使共鸣后的音波在共鸣箱中对流,然后由音孔传出;面板上放置2~5个呈峰谷状的条形琴码,通常用竹、红木或牛角制成,左为高音码,右为低音码,凸出的峰部用以支弦,凹下的谷部有另一码上的弦通过;琴弦采用钢丝弦,高音部分为裸弦,低音部分用缠弦,系在裸弦上缠绕细钢丝而成,其中只有山口至码子的一段弦才是振动发部分;琴竹,又称为琴宽、琴签和琴種,是两支笔直、轻重厚薄均匀、富有弹性的竹制小锤,用以敲击琴弦发音。

扬琴

扬琴构造

种类

传统扬琴为双条琴马,有“双七音”“双八音”等形制。现代扬琴经过不断发展,其工艺与音响上都有了显著发展,从最早的传统蝶式扬琴、律吕式大扬琴发展到如今的401型、402型、501型、502型、电扬琴、多功能扬琴、低音大扬琴、高音扬琴等多种形制的扬琴,其中在教学和音乐会演奏中较为普及的是402型扬琴。

401扬琴

401扬琴在滚轴板上加设了变音槽,有12个铜车,12个同音异位;采用了多码条并列的设置,避免琴体过分增大、增重,减少了纵向八度音位的构成;音位扩大、音域宽广,有四个八度又大二度。

402扬琴

402扬琴是在401扬琴的基础上研制改良的,它降低了码条高度,提高了音质;采用银弦取代了原来的铜弦,音色纯正;增加右二、右三码条同音异位式音位使中高音区转调更加方便;发音灵敏度高。

501扬琴

501扬琴变音槽减为一个,靠增设半音来解决转调;音域较变音扬琴增大,装设了制音器。

十二平均律扬琴

十二平均律扬琴,利用健全平均律中的半音进行转调,有律吕式大扬琴、401型扬琴、501型扬琴、红旗十二平均律扬琴等。

转盘转调扬琴

转盘转调扬琴具有转调方便的优点,有左、 中、 右、 低四个琴码,琴身左部装有转调机械,,有主轴、变音活页等零件。通过将凸轮零件装在主轴上,,把连杆固定在支架上, 从而控制变音活页达到截弦和离弦的效果。 当变音活页立起时, 扬琴的音高将会升高半音,,以达到转调的效果,,使用时较为便利。

筝扬琴

筝扬琴是扬琴与筝的结合体,演奏时能同时获得筝和扬琴的音效。它的上部为四排码的扬琴,下部为十六弦的筝, 除了尺寸稍小于扬琴,它的音梁位置、 面板弧度、 琴码上都相同,演奏也并不复杂。

全律活码大扬琴

全律活码大扬琴采用双挡制音器,能较快调节琴弦,发音灵敏度高、 演奏音量大。它的琴架采用铝合金材质,解决了扬琴面板上鼓的问题,琴码下面连结了铁棍和螺栓,,使用时通过旋转螺母来调整琴码的高度,演奏时较为便捷。

电扬琴

电扬琴由琴身、 拾音器、 扩音器、 音箱组成,在音位排列、演奏方法、 琴体结构上与传统扬琴保持了一致的结构下,改变了传统扬琴的制作材料和整体造型,琴弦数量减至九十一根,减轻了琴弦的张力,解决了琴体变形的问题。其工作原理为琴弦发生振动后,将声波传给拾音器后变为电讯号,再由扩音器把音色进行处理,最后扬声器中发出,使演奏体现上更加现代化。演奏时高音音色较明亮、 中音音色甜润、 低音音色浑厚。

演奏

编辑

音域音色

常用的扬琴为十二音乐器,用大谱表记谱,为半音排列,能奏四个八度音,音域为G~g。在传统乐曲中,C、D、F、G调较为常用,在伴奏音乐中A调和B调也较常见。低音区余音较长,丰满、浑厚;中音区声音圆润,渐趋明亮;高音区声音明亮、清脆;极高音区声音渐趋纤细、紧张,余音短。

扬琴

四排码扬琴音域

演奏方法

演奏者坐于扬琴下方,身体与琴的距离根据身高来调节,身体的中心对着琴略偏左的位置,上身略向前倾,各个肢体器官协调统一、完美契合、自然松弛;采用大拇指、食指、中指的三指持竹法,大指指尖与食指第一关节外侧部位捏住琴竹,中指中关节中部外侧托住琴竹柄,无名指和小指向掌心内自然弯曲并靠近琴竹的尾部,手腕伸直,两手持平。演奏者对手腕、手指的控制尤为重要,此外,演奏者还应该加强腕指的融合运用;击弦是由“预备” “弹弦”和“回弹”等动作连贯而成的,可分为松、带、点、弹等四个步骤,整个动作必须松驰流畅、轻巧自如、反应灵敏、准确有力,这直接关系到扬琴音色、音质的好坏,是演奏者较基础较为重要的弹奏技巧。击弦动作的 “腕指结合”是调节力的分配和运用的重要环节,其动作有大有小、有快有慢、有强有弱,基本原则是以“臂为辅,腕指结合”。正确的击弦部位为高音区距琴码约2cm,中音区约2.5cm,低音区约3cm。击弦时,琴竹头应以触弦平面的中间部位击弦,以免产生杂音。

演奏特色

扬琴是通过琴竹击弹琴弦的动能,使琴弦得到振动,经过琴码传递,引起面板和共鸣箱腔体内的空气振动,产生音响共鸣和声波对流,从而扩大了乐器发音的音响。它演奏技巧丰富,可概括为“左右全能,点线有致,曲直兼济,纵横交织”十六字琴诀,有单竹、齐竹、轮竹、颤竹、滑抹、揉弦、拨弦、抓弦、点弦、装饰音十大技巧。有独奏、协奏、重奏、合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在长期发展中融合了中国各地的戏曲、说唱音乐,从而使扬琴具有风格多样的演奏特色,广东音乐扬琴活泼明快泼、跌宕有致、清新秀丽;江南丝竹扬琴细腻优雅、流畅悠远、韵味隽永;四川扬琴刚健浓烈、激越昂扬、泼辣豪放;东北扬琴婉转深沉、柔美抒情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风味。

传承与保护

编辑

扬琴传入中国之后,在使用过程中经过艺人不断改进,逐渐使扬琴从制作、构造、音位排列、琴弦的改进、琴竹的制作、演奏技巧、演奏风格等方面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的中国扬琴。随着扬琴在中国的普及,它在不同地域的风土文化和语言背景下,和各地的戏曲、说唱、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东北扬琴等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演奏技巧的扬琴流派。表演形式也由伴奏、合奏等形式发展到独奏、重奏等多种,表现力较为丰富。新中国成立后,扬琴艺术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演奏、创作、教学、研究、乐器改革、对外交流及人才培养各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普遍设置民族器乐专业,使音乐教学从民间业余形态转向正规化、专业化发展,形成从音乐学院附中到大学本科乃至研究生的系统完整的音乐专业学历教育体制,先后培养了一批扬琴艺术专业硕士生,艺术舞台上涌现出一批技艺精湛的青年演奏家群体。杨竞明研制出“三排码变音扬琴”,扩大了琴体,山口处增加了滚轴板,装有活动的滚珠及变音槽等附件,调弦和转调更加方便。采用新的音位排列法,加大了共鸣箱,扩大了音域、音量,改变了音色,随后又研制出“四排码大转调扬琴”;20世纪70年代初改制出“401扬琴”、广州十二平均律“红旗牌扬琴”、上海“敦煌牌81型扬琴”等多种类型;20世纪90年代,在401型扬琴基础上作了进行改良,生产出402型扬琴。在扬琴技法方面,一批优秀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现代创作技法相结合,创作出了一批艺术水平高、题材广泛、表现形式丰富、具有较高演奏技巧和风格特点的优秀作品。随着扬琴音乐创作与演奏技法的创新,扬琴朝着更加规范、更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21世纪以来,中外音乐文化交流频繁,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家多次出国参加演出交流活动,他们的足迹遍及世界许多国家地区。1991年,在匈牙利举行的第四届世界扬琴大会上,中国扬琴家的作品与演奏充满民族神韵和艺术魅力,赢得国际音乐界的青睐和赞誉;中国扬琴艺术家项祖华也当选为国际扬琴学会副主席。中国扬琴已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与欧洲扬琴、西亚一南亚扬琴鼎足成为世界扬琴三大体系,屹立于世界民族音乐之林。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民乐受到西方音乐、流行文化的冲击,部分曲种现已处于濒危境地,后继乏人。为了保护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四川扬琴分别于2008年、2011年被列入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徐述、刘时燕、叶吉淑、陈再碧被指定为国家级相关传承人;2008年,湖北省恩施扬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此让扬琴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从而推动扬琴传承与发展。

名曲名家

编辑

名曲

扬琴曲目繁多,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有活泼明快泼、跌宕有致、清新秀丽的广东音乐扬琴曲目《旱天雷》《倒垂帘》《雨打芭蕉》《赛龙夺锦》;有细腻优雅、流畅悠远、韵味隽永的江南丝竹扬琴曲目《弹词三六》《欢乐歌》《行街》《霓裳曲》《云庆》;有刚健浓烈、激越昂扬、泼辣豪放四川扬琴曲目《将军令》《闹台》《南庆宫》;还有婉转深沉、柔美抒情的东北扬琴曲目《苏武牧羊》《汨[mì]罗江》《绣金匾》《秧歌》《春天》等众多曲目。

名家

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各具地域流派代表的扬琴演奏艺人,有广东音乐扬琴演奏艺人严老烈、丘鹤涛、吕文成;江南丝竹扬琴演奏艺人任嗨初、张志翔、俞樾[yuè]亭、项祖华;四川扬琴演奏艺人李联升、李德才、易德全、李克贵;东北扬琴演奏艺人赵殿学、王沂甫等著名演奏艺术家。

扬琴

项祖华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151/

(21)
词条目录
  1. 扬琴的历史与发展
  2. 中国
  3. 起源
  4. 发展
  5. 其他国家
  6. 欧洲扬琴体系
  7. 南亚-西亚扬琴体系
  8. 地方流派
  9. 四川扬琴
  10. 江南丝竹扬琴
  11. 广东扬琴
  12. 东北扬琴
  13. 构造与种类
  14. 构造
  15. 种类
  16. 401扬琴
  17. 402扬琴
  18. 501扬琴
  19. 十二平均律扬琴
  20. 转盘转调扬琴
  21. 筝扬琴
  22. 全律活码大扬琴
  23. 电扬琴
  24. 演奏
  25. 音域音色
  26. 演奏方法
  27. 演奏特色
  28. 传承与保护
  29. 名曲名家
  30. 名曲
  31. 名家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