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鸬鹚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海鸬鹚(学名:Urilepelagicus),是鸬[lú]鹚[cí]科海鸬鹚属的大型水鸟。主要分布在北极沿岸至太平洋北岸,从西伯利亚东北部至日本北部和阿留申群岛,南至朝鲜和中国,西至北太平洋东部。主要栖息在在沿海水域(包括入口和海湾)以及近陆岛屿。海鸬鹚,属于鸬鹚科鸬鹚属。1811年,德国动物学家彼得·西蒙·帕拉斯(PeterSimonPallas)描述了它。海鸬鹚包括两个亚种,指名亚种(Uril...

海鸬鹚(学名:Urile pelagicus),是鸬[lú]鹚[cí]科海鸬鹚属的大型水鸟。主要分布在北极沿岸至太平洋北岸,从西伯利亚东北部至日本北部和阿留申群岛,南至朝鲜中国,西至北太平洋东部。主要栖息在在沿海水域(包括入口和海湾)以及近陆岛屿。

分类与命名

编辑

海鸬鹚,属于鸬鹚科鸬鹚属。1811年,德国动物学家彼得·西蒙·帕拉斯(Peter Simon Pallas)描述了它。海鸬鹚包括两个亚种,指名亚种(Urile pelagicus pelagicus)与北美亚种(Urile pelagicus resplendens)。海鸬鹚曾属于鸬鹚属(Phalacrocorax),2014年,奥塔哥大学动物学系丁·肯尼迪(Martyn Kennedy)等人基于40多种鸬鹚的基因序列分析,提议将原先的鸬鹚属分为海鸬鹚属(Urile)、欧鸬鹚属 (Gulosus)等6个属,并将海鸬鹚划入海鸬鹚属,2021年,国际鸟类学会发布的世界鸟类名录(IOC World Bird List)(Version 12.1)采用了此提议。值得一提的是,截止2023年,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的分类标准中,海鸬鹚仍属于鸬鹚属。海鸬鹚学名Urile pelagicus,属名“Urile”来源于俄罗斯白话名称,指的是一种罕见的红脸鸬鹚。种名“pelagicus”来源于拉丁语pelagicus”,意思为海洋

形态特征

编辑

海鸬鹚为大型水鸟,体长64-89厘米,体重1.4-2.5千克翼展约1米,雌鸟体型较小。头细长,虹膜绿色,嘴较细长呈黑褐色,颈也细长。脚短而粗,为黑色,尾长呈圆形。繁殖羽通体黑色,前额被羽,头顶与头后分别有短小的羽冠;头部、颈部羽毛具紫色、铜绿色光泽,眼周与脸部裸皮为暗红色。飞羽黑褐色,腰两侧有大型白斑,尾羽12枚呈黑色。非繁殖期脸上裸皮红色暗淡,头上无羽冠,两肋无白斑。大小量度如下:

左侧为夏羽,右侧为冬羽

两性相似,幼鸟通体黑褐色,头无羽冠,脸粉灰色,胸、腹部颜色较浅,胁部无白斑。

分布栖息

编辑

分布范围

海鸬鹚主要分布在北极沿岸至太平洋北岸,从西伯利亚东北部至日本北部和阿留申群岛,南至朝鲜和中国,西至北太平洋东部。指名亚种分布在亚洲沿海、白令海北冰洋岛屿;北美亚种分布在加拿大西南部至墨西哥西北部。在中国分布的为指名亚种,见于黑龙江牡丹江,辽宁大连、旅顺、丹东及福建沿海一带。其中分布在黑龙江、辽宁、等北部沿海地区为繁殖鸟,分布在在福建、广东台湾为冬候鸟。

栖息环境

海鸬鹚主要栖息在在沿海水域(包括入口和海湾)以及近陆岛屿,常停息在露出海面的岩礁上、海岸悬崖突出部及岩顶和峭壁间;繁殖于岩石岛屿和海岸。

海鸬鹚的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编辑

觅食行为

海鸬鹚主要以各种鱼类为食,包括杜父鱼科(Cottidae)、锦鳚科(Pholidae)、玉筋鱼属(Ammodytes)和平鲉属(Sebastes)鱼类;也吃虾和其他甲壳类海洋动物,兼食少量的海藻、海带、海紫菜等植物。海鸬鹚常常在海床、岩石之间捕鱼,喜欢底栖的小鱼,觅食方式主要通过潜水在海下寻找食物,潜水极深,可达30米,有时会加入成群的海鸟共同觅食太平洋鲱[fēi](Clupeaharengus pallasii)的幼鱼群。

海鸬鹚

海鸬鹚觅食图

活动特点

海鸬鹚通常在海上活动,活动时多沿海面低空飞行,或在海岛附近海面游泳、潜水等;仅休息时与晚上才飞至岛上。它们很少鸣叫,在海上行动无声;有时在晚上能够听到它们在栖息地发出“a-wu-”似驴一般的叫声,故当地人又称其为“海驴”。着陆后它们经常抓挠地面,陆地上走路时采用高步的摇晃步态。海鸬鹚体型较小,能够直接从水中跃出,而不像其他鸬鹚那样沿着水面划行。由于它们的尾脂腺退化,羽毛不防水,因此海鸬鹚在觅食后会返回栖息地,一般采取张开翅膀的姿势整理羽毛让它变干燥。

海鸬鹚

飞行中的海鸬鹚

节律行为

海鸬鹚多数为留鸟,在繁殖地附近活动。西伯利亚东北部和阿拉斯加西北部的大部分北部种群为候鸟,迁徙至中国与韩国,游荡至夏威夷岛。迁徙时间随气温变化,通常在北部冰刚融化后不久迁至繁殖地,秋季在部分海域结冰后才离开繁殖地向南迁徙,最南到中国福建与台湾沿海。

社群行为

海鸬鹚常成群停息在岩礁或岩顶与断壁间,有时可见数十只海鸬鹚密集地站在一小块岩礁上。

海鸬鹚

成群的海鸬鹚

海鸬鹚

成群的海鸬鹚

生长繁殖

编辑

求偶交配

海鸬鹚在越冬季节选择配偶,完成后通常成对在近海区域活动。它们的求偶行为较复杂,包括展示喉囊、向后甩头并张嘴发声、伸直脖子上下蹦跳、反复举起翅膀展示其大腿白色羽区等。交配通常在海上的捕食活动区域进行,雄鸟踩水跳至雌鸟背上,交配持续时间12-30秒。

繁殖筑巢

海鸬鹚繁殖期3月至8月,越往北繁殖期越晚。通常形成小群落一起繁殖,有时有分散的单对和其他鸟一起繁殖。海鸬鹚在狭窄的悬岩岩石与断壁上筑巢,有时在洞穴筑巢,通常成群在一起筑巢,雌雄双方共同完成。筑巢材料为海边的杂草或海草,用粪便粘在一起,呈皿形。它们对巢址较忠诚,会反复利用旧巢,每年对旧巢进行修缮后再使用,有的巢经过多年的积累修缮深达1.5米。

产卵育雏

海鸬鹚窝卵数2-7枚,通常3-4枚,卵大小为53-63毫米×35-41毫米,形状为卵圆形或长椭圆形,颜色为白色、淡绿色或蓝色,雌鸟隔日产卵,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20-30天,平均约26天。育雏工作由亲鸟双方承担,一方出去捕食时,另一方则守巢护幼,雏鸟刚出生的几天内,亲鸟会将雏鸟护在身下保持体温,初期向雏鸟喂食半消化的食物,在雏鸟14日龄时,亲鸟开始喂未消化的小鱼。

生长发育

海鸬鹚雏鸟为晚成鸟,孵出时皮肤肉红色,喙灰黑色,无尾羽。3日龄长出深烟灰色绒羽,5日龄开始睁眼,20日龄后雏鸟具备一定防御能力,30日龄时幼鸟在巢边开始振翅尝试飞行,几天后便能离巢作短距离飞行。同一窝雏鸟孵化时间前后相差1-2天,但同时离巢。离巢后,幼鸟继续跟随亲鸟学习潜水捕鱼。在两岁时达到性成熟,野外记录的最大年龄接近 18 岁。

物种保护

编辑

种群现状

2007年,海鸬鹚北美种群数量在过去40年中一直保持着稳定。2009年,俄罗斯海鸬鹚繁殖对为1万-10万对,日本约为1万-10万对,中国少于100对。2018年,海鸬鹚种群数量预计趋于下降。

致危因素

海鸬鹚面临的致危因素主要为气候变化、物种入侵。气候变化引起食物资源变化可能会增加死亡率,增加巢穴捕食的风险。渡鸦(Corvus corax)入侵海鸬鹚巢穴频率很高,它们会掠夺海鸬鹚的卵,导致繁殖失败。此外,它们可能受到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保护级别

2016年,海鸬鹚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等级为近危(NT)。2018年,海鸬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等级为无危(LC)。2020年,海鸬鹚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等级为近危(NT)。2021年,海鸬鹚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2011年5月,中国山东省烟台市长岛县通过海洋生态环境经治理,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境内的海域鱼虾贝藻等饵料越来越丰富,因此多只海鸬鹚重返长岛,达1000余只,增加了10倍。辽宁大连市长海县广鹿岛设有森林消防队员,24小时值守“鸟岛”,海鸬鹚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自然繁育,种群进一步扩大。此外,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生活的海鸬鹚,其多数繁殖地都是保护区,例如海峡群岛国家公园(Channel Islands National Park)。

相关文化

编辑

在距离美国南波士顿180公里的地方有一处名为“鳕鱼岬[jiǎ]”的渔村,因海鸬鹚闻名于世,2002年的一天,一名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记录下了这里,曾经默默无闻的渔村因海鸬鹚一夜之间便闻名于世,游客的到来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在中国古诗词中,也有一些有关描述鸬鹚这类鸟类的诗句。例如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田舍》:“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近种鉴别

编辑

海鸬鹚与红脸鸬鹚(Urile urile)同属于海鸬鹚属(Urile),二者形态相似。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157/

(327)
词条目录
  1. 分类与命名
  2. 形态特征
  3. 分布栖息
  4. 分布范围
  5. 栖息环境
  6. 生活习性
  7. 觅食行为
  8. 活动特点
  9. 节律行为
  10. 社群行为
  11. 生长繁殖
  12. 求偶交配
  13. 繁殖筑巢
  14. 产卵育雏
  15. 生长发育
  16. 物种保护
  17. 种群现状
  18. 致危因素
  19. 保护级别
  20. 保护措施
  21. 相关文化
  22. 近种鉴别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