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隍庙是中国上海市黄浦区的道教宫观,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方浜中路249号,原为金山庙,祀奉汉大将军博陆侯霍光,所以又名霍光行祠。该庙宇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到清代道光年间,庙基逐渐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自清道光开始,城隍庙不断遭遇战火破坏,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军攻陷吴淞,由于将上海城隍庙作为驻地,殿堂被破坏一空;随后由于战争的破坏,在同治四年(1865年)、七年(1868年)、民国十一年(1922年)等年间都有重修记录;新中国成立后,关闭了城隍庙大殿以外的其他各殿,保留了神像,但在1966年4月,上海城隍庙部分神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部被毁;1994年以后,上海城隍庙修复委员会成立,对上海城隍庙逐步进行修复和开放。
名称
编辑城隍神,是城市的保护神,“城”,就是城墙;“隍”是护城河,“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故城隍神就是一个地方的保护神。
历史沿革
编辑建成
城隍庙自唐朝起就有建成,由于当时上海地区被称为华亭县,华亭县西面建有城隍庙。就建有该县的城隍庙。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为华亭府,第二年,改为松江府。华亭县城隍庙因而改为松江府城隍庙。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县建立。但由于此时的上海县规模较小未修建自己的城隍庙,那时的居民更多到城郊的淡井庙(现位于上海市永嘉路十二号)去祭拜松江府城隍神。
邑庙初建
明永乐年间,上海县居民不断增加,城市逐渐扩大,由于出城到城郊祭拜的不方便,在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将原来的金山神祠改建为上海城隍庙,供奉上海城隍秦裕伯。
清朝及民国期间的变迁
清道光以后,由于内忧外患,中国进入百年的动荡艰难时分,上海城隍庙也因此不断遭受战争破坏和火患。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军攻陷吴淞,6月19日占领上海城,并将上海城隍庙作为驻地,共占据五日,殿堂被破坏一空。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首领刘丽川在上海发动起义,城隍庙西园(豫园)作为其指挥所,共占领十八个月,并在上海城内展开激战,使得城隍庙庙宇和西园遭受重大损失。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于战乱之中。太平军进攻上海城,清政府“借师助剿”,加上外国军队驻扎在城隍庙的西园(豫园),将豫园内的兰景破坏殆[dài]尽。同治四年(1865年)、七年(1868年),上海城隍庙经过三次兵燹[xiǎn]之后庙内破败不堪,园内景致全无,决定重新修缮。当时,上海知县王宗濂,巡道应宝时先后倡捐修葺[qì]庙宇。光绪十九年(1893年),上海知县王承暄募捐头门、二门、辕门大殿以及戏楼鼓楼等,城隍庙变得更为壮观。由于庙宇的重建加上上海城市众多的人口,来城隍庙的香客和游人也日益增多。
老上海回忆中的城隍庙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漕运颁悬“保釐苍赤”匾额。清宣统元年(1909年),知县李超琼募捐重修大殿寝宫。民国十一年(1922年),城隍庙遭遇大火,公产处用公款进行重修。民国十三年(1924年)7月15日,大殿失火。二年后重建,从1926年4月开工到1927年11月竣工,共历时20个月,建成全部钢骨水泥的仿古大殿。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城隍庙作为接受无家可归的难民居住的难民区,庙内再次遭受重大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
1949年,自从上海解放后,关闭了城隍庙大殿以外的其他各殿,并保留其他各殿神像。1956年,上海市宗教局开展城隍庙整治工作,撤消了邑庙董事会和包殿制,关闭了玉清宫,文昌殿,并且缩减庙内人员。1965年,开辟后殿139.8平方米的房屋作为商场与安仁街的道路和花鸟商店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隍庙
1966年4月,上海城隍庙暂停宗教活动,神像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部被毁。1966年8月,红卫兵烧毁了两间房间内的宗教用品。1994年以后,上海城隍庙修复委员会成立,并对上海城隍庙进行修复和开放,并遵循“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力求保持明代道观的建筑风格。1995年1月26日,城隍秦裕伯塑像及城隍夫人储氏塑像来到上海城隍庙。1995年1月31日,上海城隍庙恢复对信徒开放。主要包括大殿、元辰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面积为1216.4平方米。1995年8月14日–16日,演习为期三天两夜的首场道教科仪活动:“祈祷国泰民安世界和平,暨追荐抗日战争殉难将士和罹难人民”的斋醮大会。1996年4月29日,由于修复工作结束,城隍庙管理委员会对城隍庙内日常事务进行管理。
交接仪式
2000年2月13-19日,(农历正月初九至十四)上海城隍庙,举办恢复以来的首次“拜太岁”仪式。2000年,上海城隍庙修复一期工程基本结束,并于同年11月14日举行住持升座仪式,陈莲笙道长成为自城隍庙恢复开放以来的首任住持。2001年农历正月初四夜11时至次日凌晨2时,上海城隍庙自恢复开放以来首次举行“迎财神”仪式。2015 年,上海城隍庙前庭两侧厢房恢复使用,庙观在新一轮的修缮中庙观布局基本完整。如今的上海城隍庙,包括霍光殿、元辰殿、财神殿、慈航殿、三官殿、月老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祖师殿十二个殿堂,总面积约三千余平方米。
2015年的上海城隍庙
方位布局
编辑上海城隍庙殿堂建筑属南方大式建筑,但在建筑风格上仍保持着明代格局。整体而看上海城隍庙前后共三进:第一进供的是霍光;第二进供的是秦裕伯;第三进是城隍夫人。布局而言坐北朝南,内部有大门、二门、戏楼、大殿、等建筑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庙内主体建筑有大殿、元辰殿、父母殿等十二个殿堂,总面积约三千余平方米。由仪门进入,广场两侧厢房均为上下两层,楼上作为办公室用房,楼下西侧由南而北依次为三官殿、财神殿、客堂;东侧由南而北依次为月老殿、慈航殿祈福堂。仪门对面中轴线上为霍光殿,背后连接一条通向后院的长廊,名为太岁殿。中厅东侧楼下,有仙茗居茶室,茶室上面是斗姆阁。出太岁殿,即为后院,正面为城隍殿,西侧为关圣殿,东侧为文昌殿。其中大殿、中殿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殿供奉霍光,中殿供奉秦裕伯,两侧花厅奉城隍父母,后殿奉城隍夫人,楼上则为寝宫。
主要建筑
编辑山门照壁
城隍庙的大门,始建于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由于城隍庙兼有护海避灾功能,因而老城隍庙门额上写着由明代知县冯彬题的“保障海隅”,现在这四字是1994年上海城隍庙恢复开放后,重新撰写的。门前蹲着两只石狮子,据说手摩石狮子可以带来福气,因而这两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石狮子已经被来往香客手摩的铮亮。庙门对面是用青灰色青砖雕刻的照壁,照壁的另一面雕刻着三只羊,寓意“三阳开泰”山门过后,其前面曾是过去官衙的第二道正门,被称为“仪门”的门。过了仪门则是大殿前广场,主要用作通行,其左侧为财神殿、法物流通处和上海城隍庙宗教活动接待处;右侧是慈航殿、法物流通处和作为祈福的祈福堂。
大门
三官殿
三官殿位于中轴线上,在城隍庙的西侧,始建于明代,三官殿的建筑风格是明代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群气氛庄重肃穆,色调以红色为主。主要供奉三位官府神祇,被尊为官神中的“三官大帝”,分别是主管天上事务、地上事务和水中事务的神灵,分别为天官、地官和水官,所以合称三官,因为其诞辰分别为上元、中元、下元节,所以被称为三元三官大帝。
三官殿
月老殿
月老殿主要供奉着月下老人、药王和车神三位神仙。中间的月下老人主要分管人间的爱情和婚姻。秉持着“愿天下有情的人都成了眷属”,履行着自己的神圣职责。右边的是药王,医术高明,对人和动物都有着仁慈之心。位于左位的是车神,是人们行走道路的保护神。
月老殿
财神殿
财神殿位于城隍庙中轴线西侧殿堂,紧挨三官殿。财神殿坐西朝东,殿门上悬有对联“生财有道义为先,学海无涯苦做舟”,上悬匾额“福佑众生”。财神殿正中放置财神赵公明,身着古代军人装束,头戴铁帽子,手拿钢鞭和元宝,身骑黑色老虎。中国人在农历正月初五日接财神,往往这天来财神殿的人最多。
财神殿
祈福堂
祈福堂正面悬挂有三块匾额,分别是“财源广进”“出入平安”和“金榜题名”。城隍庙的道士每天早晚都会在此念经,并在一年以后会将祈福牌焚化,上奏神灵,保佑信众的愿望实现。
祈福堂
霍光殿
霍光殿是上海城隍庙的第一大殿,该殿供奉的主神是金山神主霍光,左首为文判官,右首为武判官。大殿重建于1926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16米,宽13.7米,深21米,带有歇山顶和翠瓦朱檐。大殿前有照壁、牌坊、戏台、碑亭。在大殿里挂有“牧化黎民”匾额,该匾额是由已故的上海图书馆馆长著名书法家顾廷龙先生书写的,意思是城隍神管理和教化着普通的老百姓。大殿周围墙上有著名画家戴敦邦绘制的壁画:《群仙欣会图》,绘制了100名以上的道教神仙。
霍光殿
城隍殿
城隍殿位于天井的正面,也是城隍庙内最后一进殿。城隍殿供奉的是头戴官帽,身穿官袍的明代敕封的上海县城隍秦裕伯。正大门悬挂着“城隍庙”匾额,配以“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的对联。城隍殿两侧悬有对联以赞扬城隍神公正无私“祸福分明此地难通线索,善恶立判须知天道无私”,上悬匾额“威灵显赫”。殿内另有一幅赞神对联“天道无私做善降祥预知吉凶祸福,神明有应修功解厄分辨邪正忠奸”横批“燮[xiè]理阴阳”。在城隍殿的二侧,有大锣、行灯和香炉,旌节幢幡和十块警示牌。其中大锣、行灯和香炉用来为城隍神开道;旌节幢幡为城隍神助威。
城隍殿
文化活动
编辑城隍庙的主要宗教活动,有每年的清明节、农历七月半和十月初一的三次城隍出巡的三巡会;主要香期还有农历新年,以及观音等主要供祀神的生日等。每到每年的农历二月廿[niàn]一日(上海城隍生日)和三月廿八日(城隍夫人生日)则是城隍庙以至整个老城厢地区最热闹的日子,由于这两天分别是城隍和城隍奶奶的生日,前来敬神者人山人海,敬神活动达到高潮。
“三巡会”
城隍神每年按例出巡三次,故称为“三巡会”。是道教对古代中国民间清明悼亡的一种仪式整合形态,由于需要有一个公共的仪式来祭祀和安抚那些孤魂野鬼和厉鬼,后来便有了城隍三巡会。在民国时期,城隍庙每年分别在清明、中元(七月十五)和十月朝(十月初一)进行三次规模盛大的出巡,延续至今三巡会的时间依旧如此。出巡时,城隍老爷面擦彩漆,身穿蟒袍,坐八人大轿,同时伴随上海县城隍秦裕伯出巡的还有“四司”,即高昌司石万彻、长人司黄歇、新江司蒋芳镛和财帛司杜学文。城隍出巡之日,整个活动从早到晚会持续一整天。
祭祀
祭神作为中华民族一项隆重、庄严的祭祀仪式,规格最高的仪式活动是由帝王主持的“祭天”仪式,而在上海地区最为隆重的,则属祭祀本地城隍尊神的“祭城隍”大典。每年农历二月廿一城隍尊神华诞,上海城隍庙都会举行“祭城隍”大典。仪式由本庙住持主持,整个仪式主要包括:上香、行三献礼、颂祭文、送文上天、主祭人和陪祭人入殿惨败、颁胙[zuò]。
进香
道教的大宫观,是著名的洞天福地,一般每年都有烧香集中的高峰期,称为香期或称为香会。城隍文化衍生出多种民俗活动,最主要的就是初一、十五进香,这一习俗沿袭至今。城隍每年的祭祀活动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祭祀风云雷雨神,要请城隍配享”。每年清明节、中元节和十月初一,祭祀厉坛,城隍主享。
“写经”活动
为传扬大道,广结道缘,每月初一、十五上海城隍庙都会在“知道堂”举办“写经”活动,选取《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经文。并欢迎社会各界爱好道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人士参与,体道悟道,积功累德。
开发和保护
编辑1988年,落实宗教政策,城隍庙产权重新归还给上海市道教协会。1994年,上海城隍庙逐渐恢复开放,并于同年7月7日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成立以上海市道教协会会长陈莲笙道长为主任,苏宗赋道长,张文希道长为副主任,古建筑专家陈从周,学者胡道静,笑星王汝刚,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等二十三人为委员组成上海城隍庙修复委员会,负责城隍庙的修缮事宜,并且随后专门成立了上海城隍庙修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城隍庙修复的日常工作。1995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上海城隍庙得到恢复,并重新成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宫观,完成了一期修复工程。1996年4月29日,上海城隍庙土木修复工程基本结束,并成立了上海城隍庙管理委员会,陈莲笙道长为主任,吉宏忠道长为副主任,刘巧林道长为组员,由他么带领庙内教职人员共同管理庙内事务。2000年,上海城隍庙一期修复工程基本竣工。陈莲笙道长被推选为上海城隍庙住持。2001年,为了加强对庙内事务的管理,上海城隍庙管理委员会进行了增选,推选陈莲笙道长为管理委员会主任,吉宏忠道长为常务副主任,刘巧林道长为副主任,周旭道长为成员的新的上海城隍庙管理委员会。2006年,上海城隍庙在上海市豫园商城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下,上海城隍庙大殿前厢房的使用权得以归还,完成了二期修复工程。2015 年,上海城隍庙前庭两侧厢房使用权收回,庙观进行了新一轮的修缮,庙观布局基本完整,有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为宣传国学经典文化,上海城隍庙在上海慈爱公益基金会的主办下,承办了免费的国学班,通过教授茶道、太极拳等科目进行启蒙。2003年上海城隍庙道乐团正式成立,以道教音乐为载体, 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3月30日在上海城隍庙主办的“海上论道·道教:新时代道教教义思想阐释——早期道教经典义理研究工作坊”开幕,主要目的在于阐述新时代教义思想,走中国化道教之路。
相关文化
编辑城隍文化
城隍文化由来已久,早在周朝起,每年秋收之后百姓都会举办相应的祭祀活动,尤其在除夕之日腊祭八神,而七神就是城隍神;到三国之后祭祀活动更加丰富,且有固定的场合祭祀,民间也逐渐兴盛起修建城隍庙或城隍祠。史料记载最早的城隍庙是孙权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在安徽芜湖建立;唐朝以后,城隍逐渐普遍且用动物进行祭祀;到了明代以后,朱元璋对城隍庙大感兴趣,并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加封天下城隍,且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分为都、府、州、县四级。随着时间流逝与传承,最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城隍文化现象。
拜太岁
每年正月初八开始,由于太岁星君为道教神明,因此“拜太岁”是祈求太岁星君护佑的一种道教专属科仪。道长会把已经报名的犯太岁的小伙伴名字上报太岁星君,太岁星君收到这些名字之后,就会根据每个人的善恶功过来决定是否在这一年里陟罚臧否。
拜太岁活动
谢太岁
每年农历十月十五下元节期间举办的谢太岁法会,其仪式和拜太岁科仪相同,同样也是专属科仪,主要是感谢太岁星君护佑之恩的仪式。谢太岁同样如还愿时的对神明的感恩。是人神间一种沟通方式,同样也是一种庄重的承诺。
谢太岁
道教音乐
作为法事和道场音乐,是道教进行相关仪式时所使用的音乐,尤其在进行斋醮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具有烘托现场氛围、渲染宗教气氛,增强信仰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神仙的崇敬的作用。
相关人物
编辑霍光
汉朝大将霍去病的异母弟,汉武帝、昭帝、宣帝三朝大臣,死后谥封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位居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由于金山神祠最初由三国吴主孙皓(孙权之孙)所建,供奉金山神主博陆侯霍光。而改建后的上海城隍庙,前殿仍保留着霍光的塑像,正殿供奉城隍神秦裕伯。
秦裕伯
(1296—1373),字惟镜、景容,号蓉卿,别号葵斋。上海县人氏,北宋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少游)八世孙。他先后曾任、山东高密县尹、福建行省郎中、行台侍御史、延平路总管兼管内劝农事、治书侍御史等,因勤政爱民,广受百姓拥戴。曾前后三次拒绝朱元璋的征召。因为上海地区有钱鹤皋可能变作厉鬼、长久作祟之传说,明洪武六年追封秦裕伯显佑伯,称“上海邑城隍正堂”,后又追赠护海公。后秦裕伯再被敕封为城隍神四品显佑伯(正四品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受百世香火供奉。
陈化成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军进攻吴淞口,时任江南提督的陈化成驻守吴淞炮台。陈化成在两江总督逃跑之时,毅然坚守并亲自登台开炮,最后中弹壮烈牺牲。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饱受日寇侵扰之苦的难民们,决定将他作为神灵请到城隍庙供奉,借此表达对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的怀念和爱戴。虽然陈化成没有皇帝册封,但是上海百姓都爱把他称为上海城隍神。
荣誉称号
编辑2002年,上海城隍庙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上海城隍庙被国家宗教局评为“首届全国和谐寺观教堂”。2012年,上海城隍庙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3年 ,上海城隍庙获第二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称号。2019年,上海城隍庙荣获“五星级文明和谐寺观教堂”称号。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