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马克思主义(Marxism)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提法是在马克思去世后,开始使用和传播的。而此前,“马克思主义”的提法却是由马克思的“敌人”最早提出与使用的。最早使用“马克思主义”提法是在19世纪70年代早期。当时,国际工人协会发生内部冲突,马克思在协会里的对手,法国社会党人中的...

马克思主义(Marxism)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由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词源及定义

编辑

词源

马克思主义”的提法是在马克思去世后,开始使用和传播的。而此前,“马克思主义”的提法却是由马克思的“敌人”最早提出与使用的。最早使用“马克思主义”提法是在19世纪70年代早期。当时,国际工人协会发生内部冲突,马克思在协会里的对手,法国社会党人中 的一部分反对派,以巴枯宁为首组 成“反权威派”,为了反对马克思 及其学说的影响,别有用心地造出了“Marxides”、“Marxistes”、 “Marxiens”这样的名词。他们的 本意并不是为了宣传今天我们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学说,而是肆意歪 曲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来诽谤他们 的敌人及其追随者。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后,一些国家的工人党、社会主义者为了肯定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伟大贡献,才开始从褒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的提法。恩格斯正式用马克思名字为 无产阶级的革命学说命名则是在 1886年所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文中。

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

定义

马克思主义

01:00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来源:政治君)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构成的具有鲜明整体性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先进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从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又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从阶级属性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诞生背景

编辑

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当时,资本主义在西欧已经取得相当程度的发展,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在取得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一方面,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由于资产阶级的残酷压榨,工人日益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社会中两极分化加剧,这引发了工人们的剧烈反抗。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他们在斗争中逐步由自在阶级转变成为自为阶级。工人运动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斗争的经验,形成科学的理论,以指导自身的革命斗争。

理论起源

马克思主义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它的三大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即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和经济关系的分析及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展望等。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理论,也为马克思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而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的思想成果、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等也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马克思恩格斯不但吸收和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社会公平思想的精华,而且在此基础上超越了他们。受康德的影响,马克思重视自由,把自由作为其思考问题的哲学基础但是,马克思把康德的社会公平理想植根于深厚的现实土壤,从现实的物质基础出发探究社会公平理想,寻找实现社会公平理想的途径,这是对康德的一大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包含着天才思想火花的文章中,马克思在继承费尔巴哈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他的超越。费尔巴哈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他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类本质,这一类本质是人的理性、意志和爱。而且,他把人看做具体的、感性存在的人,把人看做处于社会交往中的人,而不是纯粹抽象的人。马克思汲取费尔巴哈把人看做社会的人的思想,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把人作为社会的存在,作为现实物质生产过程的社会的人,抛弃黑格尔的抽象的人,进而探究社会公平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对社会公平的研究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逐渐走出了唯心主义的迷雾。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主义学说,在16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所著 的《乌托邦》一书中最早地提出了这一社会主义学说。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基础,科学社会 主义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源于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人类进步史上的优秀成果,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来源。科学社会主义沿袭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内容,如两者都提出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关于劳动光 荣和劳动改造的思想、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思想、关于 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用新型分工代替旧式分工的思想。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者都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表达自己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不满。空想社会主义学者们在集中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就是剥削,而且对资产阶级在物质和道德上的贫困也进行了无情地揭露; 这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如出一辙,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共产党宣言》深刻的剖析了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并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两者在具体目标上都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并在此目标 的指导下提出了实现的途径,并不断地付诸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古典政治经济学继承了重农主义将经济政治化的倾向。布坎南认为,  “ 英国经济在18世纪后期及19世纪初明显地政治化,从斯密等古典学者的分析中,既产生了对经济过程的实证理解,也产生了对于特定制度的哲学观点。《国富论》的两个基础性概念,即分工和交换奠定了斯密经济政治学的基本层次。经济学上的“ 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分工以及彼此相关联的交换关系所构成的,  没有哪个特权阶层拥有对这个“ 社会”的支配权。斯密指出, 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 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 一切人都成为商人, 而社会本身, 严格来说, 就是一个 “商业社会” 。人与人在利己心的引导下参与市场交换,在 “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 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经济本身就能实现社会秩序的有序, 因此,在人与人的关系调节上, 政治成为多余的因素。古典政治经济学中所具有的这种经济政治化的倾向,对马克思的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他没有陷入古典经济学的这个意识形态陷阱,  而是质疑了私有财产的历史合理性,并深入到生产领域, 揭示出了资本对劳动的支配关系, 从而使古典经济学的和谐经济社会构想落实到现实中的阶级分离和斗争的存在中。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政治化倾向的同时, 实现了对他们的超越。

诞生

编辑

1844年,马克思撰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部《手稿》中阐述了异化劳动学说,并试图从异化劳动出发论证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及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同一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了 《神圣家族》,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布鲁诺·鲍威 尔等人的唯心主义思辨哲学。阐发了一系列接近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1845年,恩格斯所著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论证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作用。随后,马克思写作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该文通过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恩格斯称它为“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根据唯物史观对共产主义作了论证。1847年,马克思所著的《哲学的贫困》第一次发表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关于无产阶级策略的原理。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了。《宣言》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分析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灭亡的必然性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论述了共产党的战略和策略等问题。《宣言》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有机地、系统地结合起来,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因此《宣言》标志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已经形成。

主要内容

编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最高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以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唯物主义感觉论、经验论的战斗精神,以及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摒弃了他们从绝对理念或感性存在出发的理论前提,确立了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的思维方式,把唯物辩证法推广到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如列宁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毛泽东关于实践论、矛盾论的思想等等,都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者有机统一,构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是科学性、实践性和阶级性。第一,科学性是指它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唯物主义历史观是用唯物辩证法认识社会历史的科学,只有它能正确地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列宁称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科学的同义词”。第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决了人的认识来源及真理的客观性问题。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检验认识客观真理性的最终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科学实践观,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社会历史是受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人类生活的自然界是人类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是人化的自然界。人的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也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哲学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而且重要的是改造世界。习近平强调,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第三,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申明自己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科学性和阶级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高度统一的,越是彻底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越符合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恩格斯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的科学体系,也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不断发展,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和充实新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于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全面深入地研究了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使政治经济学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上。他们指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每一种生产关系都只是暂时地存在于一定历史阶段。马克思在全面论证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与阶级斗争的深刻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纲领、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基础。在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首次把建立在生产力上的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揭露了资本主义物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矛盾分析方法与阶级分析方法,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在研究内容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实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剩余价值理论,“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恩格斯语)

马克思主义

03:45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非简单的道德否定(来源:王德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具有客观性。恩格斯指出: 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在阶级社会里生产过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阶级关系。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逻辑性。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主要包括: 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科学抽象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等。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延伸出来的 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 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具有开放性和导向性。列宁说过: “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事实, 而不是教条。”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的事实,就是客观实践,它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停地发展变化的。在经济领域中,生产力由低端到先进,产业由简单到高新,生产关系由原始到现代, 不断地推陈出新,日新月异。随着经济的发展,政 治经济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地延伸、创新和发展,传播和深化,都是为了引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逐步走向共产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为了同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相区别,他们开始将自己的学说称为“共产主义”或“革命的社会主义”。1873年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一文中使用了“德国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名称,其后马克思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中使用了“科学社会主义”一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又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科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占有制度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运动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决定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是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劳动的方式生产剩余价值,从而发财致富。这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和斗争的经济根源,必然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是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形式是通过暴力革命结合其他方式去夺取政权,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当然,强调暴力革命,并不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这个问题并不取决于无产阶级,因为资产阶级往往把刺刀首先提到日程上。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要建立自己的政党,组织和团结自己的队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障。关于未来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强调,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要有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有旧社会的痕迹,社会只能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涌现,个性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社会将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无产阶级专政和工农联盟的理论,等等,从实践中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一百多年来,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实践。实践一再表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的指南。

发展过程

编辑

第一个50年

从19世纪40年代中期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1895年恩格斯逝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一个50年。科学论证人类解放的伟大意义及实现途径,是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题。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类既出现了工业文明的发展、个性自由的萌发、普遍交往的进步,也出现了社会矛盾的加深、阶级对立的尖锐、民族压迫的扩大:自1825年开始每隔十年周期性爆发的英国经济危机,深刻表明了西欧社会基本矛盾的加剧;相继爆发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强烈表达了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英国对印度的多次侵略战争、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突出反映了西方对东方的掠夺。对此,当时欧洲思想界纷纷提出解决之道。国家和法的完善、人性的自我认识,分别反映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解决之道,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无法解决现实社会的矛盾;“李嘉图-穆勒定律”反映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对此问题的思考,反映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探索,但海市蜃楼般的乌托邦愿景无法解脱现实生活中的苦难。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审视了脱离实践的思辨哲学、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经过艰辛的理论跋涉而获得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发现,以其对问题分析的深刻性、社会批判的彻底性、解决方案的现实性,实现了对各种社会解决方案的批判性超越。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批判性超越的过程,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完成的,是在同资本主义进行斗争的主体活动中不断推进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主宰社会运行、形塑社会面貌的统治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人类解放的发展前景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深刻阐明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的辩证统一。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让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而消灭资本的统治,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答案。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以后,马克思恩格斯为推进革命斗争实践、加强工人运动的国际联合而不懈努力。1864年9月第一国际的成立标志着工人运动国际联合的新高度。第一国际解散后,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亟需成立新的国际联合组织。在恩格斯的倡议下,第二国际于1889年成立。恩格斯竭力弥补因马克思的离世而可能出现的理论缺位,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同各种敌对的理论和思潮进行了坚决斗争。马克思主义先后展开对青年黑格尔派、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杜林主义的斗争,并且在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到19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已经绝对地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其他一切意识形态”。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走出西欧,不断扩大国际传播和世界影响。

第二个50年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二个50年。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并出现一些新变化:由于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垄断组织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似乎得到了克服,资产阶级调整统治策略,导致整个无产阶级队伍革命意识淡化,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得到缓和。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等论著中,伯恩施坦声称马克思主义的某些重要原理已经“过时”,根据伯恩施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缺乏解释力,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在其自身系统内可以得到解决,进而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列宁积极参加了反对伯恩施坦的思想理论斗争,并以其深入的理论研究,科学回答了时代之问。他深刻揭示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理论实质,他严肃批判了修正主义借口实践的发展而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性错误,强调只有把坚持和发展结合起来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在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进行理论斗争的过程中,列宁潜心研究唯物辩证法,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帝国主义理论研究。列宁根据无可争辩的大量统计材料和研究资料,科学回应了资本主义的阶段性变化。他深刻论证了帝国主义的垄断性、腐朽性、过渡性,揭示了帝国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科学预测到伟大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为俄国在帝国主义时代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划时代的贡献。列宁在1919年创建了共产国际(第三国际)。概括地讲,列宁用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回答时代之变,用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回答工人阶级“怎么办”,用新的理论阐发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指明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用间接过渡的方式表明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办法,用关于殖民地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回答了帝国主义条件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出路问题,等等,将马克思主义整体推进到马克思列宁主义阶段。

第三个50年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三个50年。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最终形成。苏共强调不同社会制度和平共处的必要性,认为帝国主义已经愿意接受和平共处,对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苏共强调重要性、现实性,中共强调条件性、斗争性,各自站在自身立场和角度,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做法来评价对方。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苏联东欧国家面对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开始着手改革。主张“改革新思维”,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路线,强化并放大了赫鲁晓夫忽视不同制度之间斗争性的错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解放的当下实践及历史进程有了更为深刻、具体的认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处于长期并存、相互竞争、既有斗争也有合作的关系状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将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世界社会主义与各国社会主义之间呈现整体与部分、国际性与民族性等多重关系状态,社会主义的实践模式可以而且应该是多样的;现实社会主义与未来共产主义之间,存在着过程与目的、现实性与理想性的关系状态,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人的发展的每一个进步客观上都是向着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目标的接近。这些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复强调的理论观点,也得到越来越多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来促进人类解放的事业,是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题。在这一时期的开始,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最大变化就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继续发挥重要影响力。在拉丁美洲,依附论影响深远。这一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旨在探讨外围资本主义不发达状态成因及其对策。它以拉丁美洲为分析范本,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宏观背景,以马克思主义为重要理论来源,以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为理论叙事,深刻批判了“中心”对“外围”的剥削,从独特的视角对不发达问题做了一种新的诊释。此外,西方马克思主义表现出新的动态。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向多元化发展,出现了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其中学院派研究渐成主流,传统革命话语退隐,社会运动主体重构,探讨重点指向社会正义、生态危机、城市空间等现代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编辑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中国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分析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二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中国社会的实际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科学理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的内容和形式。简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化中国”和“中国化”的结合。前者主要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后者主要是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过程;前者主要是理论指导和运用的过程,后者主要是理论概括和升华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在中国的传播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桥儿沟天主教堂召开。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在报告中,他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毛泽东说:“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所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他看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实现中国化的前提,离开这个前提,所谓的“中国化”就会走入歧途。同时,毛泽东还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摒弃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个别词句、个别结论或外国现成经验的有害做法和错误观念,立足中国实际,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与现实,具体分析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始终成为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光辉旗帜,成为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的精神支柱。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坚持时代化与大众化。这是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与传播的重要特点,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其时代化、大众化是并行的。这三者之间,中国化是根本过程,时代化和大众化分别反映了这一过程的科学精神和价值取向。三者结合在一起,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要求的概括,也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概括。要有理论自信、理论自觉,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来,把具有时代风采的理论结晶展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

03:0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含义讲解(来源:锦观新闻)

影响评价

编辑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完成了《共产党宣言》,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坚持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充分相信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描绘了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进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扭转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航向,最终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的深远影响体现在,它是19世纪中叶以来风起云涌的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运动浪潮的旗帜。1848年,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产生;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在英国伦敦成立;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巴黎公社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运动;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制度的伟大飞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走向多国,中国以及东欧一些国家加入到社会主义阵营。尽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但它作为人类进步事业,依然有着远大而光明的前途。尤其是中国,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正是马克思主义掀起了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使一些落后的、被殖民的国家加入到了现代文明的进程,获得了独立自主的机会和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深远影响还体现在,它是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追求社会公正和文明进步的社会运动的旗帜。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欧美国家兴起的学生运动、妇女权利运动、保护环境的生态运动等新社会运动,冲击和挑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权力结构,尽管与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阶级运动不同,但它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和活动是分不开的。正是马克思主义激发了很多国家底层民众的觉醒和抗争,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文明进步的进程。

经典著作

编辑

参考资料: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452/

(1225)
词条目录
  1. 词源及定义
  2. 词源
  3. 定义
  4. 诞生背景
  5. 历史背景
  6. 理论起源
  7. 诞生
  8. 主要内容
  9. 马克思主义哲学
  1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2. 发展过程
  13. 第一个50年
  14. 第二个50年
  15. 第三个50年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7. 影响评价
  18. 经典著作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