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麦昆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McQueen,1969年3月17日—2010年2月11日),原名为李·亚历山大·麦昆(LeeAlexanderMcQueen),出生于伦敦,英国著名服装设计师,有“时尚坏男孩”之称,被认为是英国的时尚教父。1969年3月17日,亚历山大·麦昆出生于英国伦敦东区。麦昆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展现他对设计的天赋,在家帮助他的三个姊妹制作衣服,并下决心日后要成为服装设计师。1...

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1969年3月17日—2010年2月11日),原名为李·亚历山大·麦昆(Lee Alexander McQueen),出生于伦敦,英国著名服装设计师,有“时尚坏男孩”之称,被认为是英国的时尚教父。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1969年3月17日,亚历山大·麦昆出生于英国伦敦东区。麦昆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展现他对设计的天赋,在家帮助他的三个姊妹制作衣服,并下决心日后要成为服装设计师。16岁的时候,亚历山大·麦昆离开了学校,并开始成为萨维尔巷(Savile Row)裁缝服装店“安德森与谢泼德”(Anderson Shepherd)的学徒,随后他到“Gieves Hawkes”和知名剧场服装品牌“Angels Bermans”工作。在萨维尔巷工作期间,亚历山大·麦昆的客户包括了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和查尔斯王子。20岁那年,亚历山大·麦昆为日本设计师立野浩二工作。在那之后,亚历山大·麦昆去了意大的米兰,并为设计师罗密欧·纪礼(Romeo Gigli)工作。

求学生涯

1992年,亚历山大·麦昆由于不喜欢以及不适应米兰的生活而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伦敦,并进入了伦敦最著名的服装设计学校中央圣丁的艺术与设计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学习时装设计。次年,麦昆从伦敦中央圣马丁学院毕业。毕业的同年,他推出了惊世骇俗的毕业设计《开膛手杰克跟踪他的受害者》,这套设计取自19世纪伦敦杀人的血腥案件。这套设计虽然引起很大争议,但是它获得了著名造型设计师伊莎贝拉·布罗的赏识,她用5000英镑买下了整个系列。

品牌诞生

亚历山大·麦昆在毕业的当年,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品牌Alexander McQueen。他把过去在英国有名传统服装裁剪公司Anderson&Sheppard及舞台服饰制造商Bermans & Nathans工作时学习到的英伦传统剪裁手工融入了其个人设计系列,配合了细腻剪裁的后现代时装系列赢得外界一致好评。另外,亚历山大·麦昆更把在日籍设计师Koji Tatsuno及意大利名设计师Romeo Gigli担任设计师时得到的启发混入其设计里,并配合传统英国裁剪手艺,令作品更加多样化,极尽完美。1996年,亚历山大·麦昆设计的“Bumsters”超低腰裤一经推出,立刻登上各大媒体时尚版头条,深受英国年轻人追捧。

亚历山大·麦昆

亚历山大·麦昆同名商标

名利双收

1996年10月,亚历山大·麦昆成为法国著名的“纪梵希”(Givenchy)设计成衣系列。1997年,亚历山大·麦昆取代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担任纪梵希首席设计师。1998年,他设计的“纪梵希99春/秋时装展”在巴黎时装周上获得一致好评,同年为《泰坦尼克号》女主角凯特·温丝莱特(Kate Winslet),设计了她出席奥斯卡颁奖晚会的晚装。2000年12月,麦昆卖掉了他在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Moět Hennessy-Louis Vuitton)的股权,以维持其以创作为理念的时尚作坊。亚历山大·麦昆在时尚界的卓越成就为他赢得了1996、1997、2001和2003年“英国年度最佳设计师”的荣誉。2003年他被美国时装设计师协会(CFDA)评为“年度最佳国际设计师”,英国女王为其授予大英帝国司令勋章。在与纪梵希的合作结束后,麦昆继续担任同名品牌“Alexander McQueen”的创意总监,并且始终坚持创作为先的设计概念,受到了许多顶级明星的喜爱,例如英国名媛Daphne Guinness、好莱坞明星Nicole Kidman、Sarah Jessica Parker、著名歌手Rihanna、Lady Gaga等。同时,麦昆逐渐在伦敦、纽约、洛杉矶、米兰和拉斯维加斯开设了单独的五星级商店,推出香水产品。2004年正式推出男装线,次年开始与彪马(Puma)合作。2006年正式推出面向年轻人的副线品牌McQ,其中的骷髅印花产品销量很好,从印花围巾到各种形式的饰品,都成为人气产品。2007年秋冬时装发布会时,麦昆精心设计的妆容使他成为第一位参加MAC化妆品推广创意使用的时装设计师。2009年2月,麦昆与美国第二大零售商“塔吉特”(TARGET)的合作又实现了名利双收。

英年早逝

2010年2月11日,亚历山大·麦昆,在伦敦的家中上吊自杀,享年40岁。 亚历山大·麦昆在他的母亲去世九天之后,追随他的母亲而去。他的母亲于当年2月2日逝世,他原定于2月12日参加母亲的葬礼,但是最终选择了与母亲在一起。 他去世的这一天也正是梅赛德斯-奔驰纽约时装周的第一天,距离伦敦时装周的开始也只有一周。 亚历山大·麦昆去世后,Alexander McQueen品牌已由亚历山大·麦昆的得意门生Sarah Burton继承设计。Sarah Burton是亚历山大·麦昆在中央圣马丁的同门师妹,自1996年毕业后就加入McQueen,自此追随了亚历山大·麦昆14年,她是亚历山大·麦昆在世时的挚爱密友和最佳助理。

设计风格

编辑

亚历山大·麦昆的设计作品体现出高度的创新精神和精湛的缝纫技巧,他的设计游走在光明与黑暗的两端,表达出人性、神性与兽性的结合。同时,由于麦昆热爱自然和情感。在他的设计中,花朵与鸟的形态象征着爱与自由、希望,玫瑰则是麦昆花卉元素的核心,象征着爱情之美,鸟的意象在麦昆的设计中象征着自由。麦昆的一生一共做了39场秀,基本上每次都会出现禽类羽毛元素或是鸟类的图案。对野生动物的关注也是麦昆灵感的主要来源之一,从动物兽性中探究人性抑或是从人性中挖掘兽性都是麦昆所擅长的。麦昆精通文史,对诗歌戏剧也有较为深刻的研究,故他的很多灵感来自文学、戏剧作品和历史事件。对于抽象的意念性、事件性描述,麦昆善长使用尖锐的三角形符号线条和格形图案语言,配以黑色、红色、白色、军绿以及各种色调的灰来表现作品的象征意义。

讽刺叛逆的早期

麦昆早期的时装秀场充斥着一股让人感到不安的气氛,同时也让舆论一片哗然。麦昆对于欧洲的等级制度具有强烈的反叛心理,他反对那些精英主义,内心始终保留着对上层社会的排斥与不屑,麦昆早期的服装是朋克风、中性风与街头文化的融合,同时带有一些哥特感觉的死亡与阴森,体现出麦昆内心的灰暗情绪。1994年春夏系列“虚无主义”的秀场表达的是女人应该坚强,在秀场上包含了远超人们期待的文化元素,女模特儿们再也不是穿着柔弱飘逸的面料,取而代之的是硬挺的气场强大的西装。1994-1995年秋冬系列《女妖》的灵感来源于冥界的女妖,寓意了破茧而出的意象,是对现实的反叛和控诉。麦昆随后推出了《群鸟》系列以及《高原强暴》 系列,这两个系列更加突出了麦昆的叛逆性格以及与传统观念的对抗。在《群鸟》系列中,麦昆第一次让男人扮成女人,穿着紧身的印有燕子图案的裙子。《高原强暴》系列,则是麦昆对自我身份的一种 认知,“强暴”这一词在麦昆的秀场上意味着对于文化的掠夺,他将充满男性气质的军装,与格纹图案进行了组合。

另类复古的浪漫

在纪梵希的日子,亚历山大·麦昆真正的从一位裁缝转变为一名服装设计师。1997年,麦昆举办了纪梵希的一个高级定制系列发布会,设计的灵感来自寻找羊毛的神话故事,整个系列采用金色和白色两种颜色,运用了羽毛、绵羊角、蛇皮等多种动物元素,麦昆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由此,麦昆开始走上了另类的浪漫主义之路。《贞德》系列则是麦昆第一次毫无顾忌地将心中的阴暗放大并展示出来的一次尝试,这场发布会的模特儿头戴金色假发,皮肤被涂得惨白,戴着红宝石一般的隐形眼镜,这些无不透露出一股阴森的、晦郁的凄美感,压轴出场的安娜贝尔·尼尔森 (Annabelle Neilson)装扮成“圣女贞德”,身穿红色串珠连衣裙,身边围绕着熊熊火焰,将发布会推向高潮。1999年春夏的《第13号》系列和2001年春夏的《沃斯》系列,则完全表现出了麦昆 内心中那另类复古的浪漫情怀。2001年春夏的《沃斯》系列中,模特儿身着羽毛、贝壳与刺绣装饰的服装,没有强烈的色彩对比,却体现出了强烈的哥特式艺术的浪漫。骷髅头元素在麦昆的手上成了一种再也不能被人遗忘的时尚,印着骷髅头的丝巾第一次出现在他2003年的设计系列中开始,直到现在都成为了麦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生命生存的思考

随着麦昆创作风格的日益成熟,他开始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反省人类对于自然界的破坏。麦昆通过自己擅长的方式来强调地球所面临的气候转暖威胁,他在面料上大量尝试了数码印花技术,然后通过裁剪和塑形让图案完美的对接。 麦昆的设计从表达内心的反叛不羁到关注社会、历史,再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绝望中激发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灵的保护。2009年春夏系列的灵感就来源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与“适者生存”论,2010年的《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系列上采用的数码印花技术也成为了麦昆对时尚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主要作品

编辑

早期

麦昆早期创作主要包括:1992年《开膛手杰克跟踪他的受害者》、1993秋冬《出租车司机》、1994秋冬《女妖》、1995春夏《群鸟》、1995秋冬《高原强暴》、1996春夏《血魔》、1996秋冬《但丁》、1997春夏《贝尔默的玩偶》、1997秋冬《弱肉强食的地方》。作品总体以血腥暴力、死亡恐怖等为主题,呈现出一种阴森诡异的暗黑风。1992 年《开膛手杰克跟踪他的受害者》是麦昆的毕业作品,他以开膛手杰克和他的受害人为主题展开想象,灵感来自当时的妓女将头发作为信物给富商,并从中赚取收入的行为,他把女性的头发编织于服装中,隐喻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卑微与物化。并把自己的头发也缝进衣服的口袋,以令人不安的方式完成了首场秀的个性签名。

亚历山大·麦昆

《开膛手杰克跟踪他的受害者》系列作品

1995 年秋冬《高原强暴》令麦昆一举成名。这一系列作品灵感来源于苏格兰被英格兰侵略的那段历史,充斥着强烈的政治隐喻和象征性。弱者的恐惧与无助,女性的脆弱与顽强,用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描绘出麦昆内心深处对弱者的爱与保护。也侧面印证了经历过童年阴影的麦昆内心深处对姐姐和母亲的爱。

亚历山大·麦昆

《高原强暴》系列作品

1997 春夏《玩具》系列灵感来源于德国怪癖画家、玩偶制作家汉斯· 贝尔默创作的《无关国家利益》人偶被纳粹分子指责为“堕落”的象征而流亡法国的故事,这无疑又是一个戏剧化的舞台,“玩具”“人偶”“堕落”和“纳粹分子”,在强大的历史背景和艺术品内核双层隐喻之下,作品表现出麦昆对弱势群体女性的强烈而细腻的人文关怀。闭场模特手脚被束缚在一个方形锁框中艰难地走出来,完全打破了传统认知下模特优美呈现服装和身体的概念。舞台道具成为服装的一部分,成为禁锢[gù]女性身体的帮凶。从而响应这一季的主题:“玩具(女性)”何时才能不被禁锢?1997 年秋冬《别处的丛林》以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小说为灵感,把城市丛林化,人类和禽、兽混为同类,羽毛、皮草、昆虫和动物的骨架被放大并“生长”在模特儿身上; 轻盈柔顺的羽毛,分子排列般完美的秩序,跟具有张力的结构和廓型相结合,舞台上一时间竞难以分辨是异境还是现实。在他的设计中,究竟是把动物的兽性之美映射到人的身上,还是把人的兽性之恶以服装为载体表现出来?蛰伏于我们灵魂深处最美的和最丑陋的究竟是人性还是兽性?其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我们不得而知。1997/1998 年秋冬《弱肉强食的地方》系列中,黑色在整场秀中占据了近半壁江山,以表现其主题中地狱、宗教等阴暗冷酷气息。1995/1996年春夏的《鸟群》和 1996/1997 年春夏《血魔》系列,大面积的红色搭配黑色或白色展现出狂野叛逆的吸血鬼主题。麦昆服装中少有的暖色调色彩却往往以一种晦涩凌乱的低饱和度姿态呈现出来,象征着女性特有的压抑感和反抗性,但暖色调本身所具有的温暖与希望又残存于其中,这种色彩上的矛盾感直观地反映出这一时期麦昆愤世嫉俗和狂躁情绪。

中期

麦昆中期创作主要包括:1999春夏《NO.13》、1999秋冬《俯瞰》、2000春夏《眼睛》、2000秋冬《伊舒》、2001春夏《VOSS》、2001秋冬《旋转木马》、2002春夏《旋转公牛的舞步》、2002秋冬《奇思妙想》、2003春夏《树鸭》、2003秋冬《扫描仪》、2004春夏《解脱》、2004秋冬《莱昆的神殿》、2005春夏《游戏而已》、2005秋冬《知道太多的人》、2006春夏《海王星》、2006秋冬《卡洛登的寡妇》、2007春夏《萨拉班纳舞曲》、2007秋冬《纪念1692年萨勒姆的伊丽莎白·豪》。这一时期前五年麦昆入驻纪梵希,因受困于品牌形象,在设计上不得不收敛自己的任性和张狂,服装中多了些许温存和柔美。但随着麦昆思想上的成熟和技艺上的精炼,象征主义艺术表现在其作品中也越来越成熟,融入了更多的哲理性思考,让人享受视觉感官盛宴的同时又被其中蕴含的某种情绪所震动,陷入沉思。伊萨贝拉·布罗说:“麦昆最吸引我的一点是,他能从过去的历史中汲取灵感,再把它们用全新的面貌用在自己的剪裁中,呈现在当代的语义环境下。他的剪裁方式复杂而严肃,这让他的作品非常摩登。”1999 年春夏季是麦昆的第 13 场发布会,他毫不忌讳地将这场秀命名为《NO.13》,秀的主题是“艺术、工艺运动与新科技”。美国残奥会短跑运动员艾米·穆林斯(Aimee Mullins,1975-)作为开场模特。穿着麦昆为她精心打造的饰有繁复花纹的木雕假肢拉开秀场的帷幕。紧随其后的模特们像被远程控制的机器行走在舞台上。秀的最后,在管弦乐《天鹅之死》的伴奏下,芭蕾舞演员莎琳·夏露(Shalom Harlow,1973-)被“固定”在圆形转盘中间,两支机械管肆意摇摆,原本洁白的裙伞被随机喷色,污染。 展现了纯洁柔弱的“天鹅”被丑陋强壮的“科技力量”中伤、凌辱直至“死亡”的过程。传递出一种凄美和伤逝的悲剧效果。这无疑是一场科技革命到来之际的服装设计盛宴但“天鹅”备受摧残的行为又让观众紧张--到底是人主宰了科技还是科技反噬了人类?表达了设计师对美与丑、科技与自然的哲学思考。

亚历山大·麦昆

《NO.13》作品

2001 春夏的《VOSS》是麦昆最具颠覆性的作品。VOSS 作为挪威偏僻处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这个名字似乎象征着人与野生动物的共生共存。观众围坐在一个内部镜像的玻璃体周围,音乐渐起,玻璃体内部强光如织,观众这才意识到原来这里是一个精神病房。模特们呆滞茫然,显得无所适从,或愤怒地拍打着镜像玻璃窗,或自顾地絮絮叨叨,或狂笑战栗。服装唯美孤寂,小小的玻璃房内仿佛浓缩了整个社态人生。观众如同偷窥一般藏匿在光明之外。当所有人都沉浸在这难以言喻的镜像人生中时,光影渐灭,一声巨响,舞台中心的盒子破碎,肥胖的情色作家蜜雪儿· 奥利(MichelleOlley)头戴面具,口中含着呼吸管道,赤裸身体,出现在舞台中央,一群躁动的飞蛾飞出……场景重现了乔尔-彼得·威特金(Joel-Peter Witkin,1939-)的经典装置艺术《疗养院》。心灵最深处的恐惧,被偷窥的人性、生命与死亡的直接凝视,在整场秀的最后一刻达到高潮。《VOSS》系列成为麦昆生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秀场,它的“丑陋”与“美丽”冲击着世俗规则下单薄的认知。时尚终究只是一场华丽的表演,最终与生命对视的是不完美的躯体和肆意飞散的灵魂。

亚历山大·麦昆

《VOSS》系列作品舞台场景

2006 秋冬《卡洛登的寡妇》是麦昆难得一见的奢华浪漫系列作品,同时也是忧郁朴素的,略显凄凉和忧伤的色调表现出对欧洲文明进程中这种现象的反思与控诉。他用柔和唯美打造了一个光与影的国度,秀场的末尾,全息图像下的凯特·摩丝 美得让人窒息。麦昆的天赋与任性让这个“女版自己”永恒地刻在了时尚的舞台上。麦昆这一时期的服装在设计上实验而且前卫,浓墨重彩的舞台剧场效应充满了思想性和象征意义。羽毛、皮革、金属……各种非常规材料的运用为这位天才选手的作品赋予了更多的想象,材料的嫁接也给服装的款式造型延展了广阔的空间。服装的结构相比早期更简洁复古,细节却更具特色。例如《VOSS》中用牡蛎壳制成的打底裙 、用医用玻璃裁片和羽毛结合造就的不对称式低腰长裙、19 世纪的日本纱屏制成的复古长外套。从模特头部延伸出的石台形状的帽饰,长满了像水草、青苔一般的痕迹 。手工缝制的永久花象征着永恒的孤寂。各种材料有序和谐地融为一体,展现着它们的质地与光芒。在整个中期作品中,秋冬秀场仍然以无彩色为主打,色调间跨度减弱,多了些许柔和的灰色。1999年秋冬秀场开始出现驼色系皮草、橘色系针织衫和白色羽绒服,展现了麦昆作品中少见的温暖柔和,2003年秋冬秀场上的红色以不同纯度与明度分别与白色变化花纹配合都营造出了一种动感和活力,也表现出麦昆思想上成熟和丰富。

亚历山大·麦昆

牡蛎壳制成的打底裙

晚期

这是麦昆设计师生涯的终结时期,2010年2月,麦昆在母亲葬礼的前一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或许是经历了姨妈过世、挚友伊萨贝拉·布罗抑郁症自杀后压倒麦昆的最后一束稻草。麦昆想象力来自他的绝望,他感受的美来自尽头的毁灭和破坏,在他的世界里美丑无定界,爱与真实才是世界的真相。这一时期麦昆的作品主要包括:2008春夏《蓝色夫人》、2008秋冬《住在树上的女孩》2009春夏《自然差异,非自然选择》、秋冬 2009秋冬《丰饶角》、2010春夏《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秋冬 2009秋冬《丰饶角》,充斥着对时尚的讽刺与控诉。麦昆认为浮华且庸俗的时尚为堆砌垃圾的舞台,束缚人类自由灵魂。他在这一季的作品中以精湛工艺和创造力展示夸张优雅,讽刺加利亚诺对资本家的迎合,采用千鸟格图案暗讽香奈儿,红黑对比象征小丑的慌乱。但不同的是,麦昆的内心永远藏匿着自由的灵魂,秀场后期,千鸟格变飞鸟,象征麦昆对新生的向往。

亚历山大·麦昆

《丰饶角》 系列作品舞台场景

2010年《柏拉图的亚特兰带斯》是麦昆最后一组成衣系列,这个系列灵感来源于远古时期的爬行动物和海洋生物,却又与科技、未来产生了猛烈的碰撞。服装图案与色彩以电脑数码印花科技再现自然生态奇异之美,款式设计融入了仿生学的概念,鞋子的外形不仅极富戏剧性和张力,更是荒诞奇异,高达31厘米的鞋跟,完全背弃传统美学和人体工学。展现了他对自然与科技之间关系的忧虑与思考。2010 年犰狳鞋被评价为“极少有设计师能带来如此超乎想象的全新轮廓” 。他幻想着地球回归本源,变成一片海域,而人类的未来也将像古生物一样回到最初的形态。这个系列可以看作是达尔文进化论逆转的象征,也可以说是麦昆对现实世界的厌倦、失望和最后一丝留恋。

亚历山大·麦昆

《犰狳鞋》系列作品

亚历山大·麦昆

《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系列作品

个人生活

编辑

人生港湾

亚历山大·麦昆出生在伦敦南部的刘易舍姆(Lewisham)。当他还不到一岁的时候,一家人从伦敦东区斯蒂芬(Stepney)的伯利路(Burley Road)向东搬到了斯特拉特福德(Stratford)的比格斯塔夫路(Biggerstaff Road)上的一个天台上。麦昆是家中六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有3个姐姐和2个哥哥。他的父亲Ronald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母亲Joyce是一名社会科学老师,但她在家照看孩子直到最年幼的麦昆16岁之后才出去授课。蓝领家庭的出身和街头文化的成长氛围,铸就了麦昆与众不同的设计风格,童年成长经历的影子在他日后的作品中依稀可见。年轻的麦昆极富创造性思维,并对时尚具有敏锐的觉察力,一张印有Calvin Klein照片的海报被贴在他的床头前。他从12岁开始就阅读关于时尚的书,追求设计师们的生活。他对时尚强烈的古怪倾向,以及年纪很小的时候便公开的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使得他在家中更加的格格不入,在学校也被同学欺负嘲笑,只有母亲一直非常的支持和鼓励他。他与母亲感情极好,在某种程度上母亲成为了他的精神支柱。麦昆母亲Joyce是他在浮华时尚圈中的支柱和知音,每一场秀,她总是微笑着坐在第一排。麦昆最爱跑回母亲家中,跟她共度下午茶时光。他是个极端反皇室主义者,但2003年6月,他却为母亲穿起了苏格兰传统的花呢短裙,与她共赴白金汉宫接受伊丽莎白女王授予的大英帝国勋章。在2004年英国《卫报》刊登的母亲对他的访问中,母亲问他最骄傲的是什么,他说“你,母亲”。母亲问他“最恐惧的呢?"“在你之前死去。”麦昆是这样回答的。作为最年轻的“英国时尚奖”得主,麦昆曾在获颁不列颠帝国司令勋章 (CBE)时声称,自己受勋的唯一理由是为了让母亲一尝夙愿,亲眼看看白金汉宫是什么样。

事业伯乐

伊莎贝拉·布罗是麦昆职业生涯的伯乐, 她发现了麦昆作品中流露的惊人天赋。麦昆惊世骇俗的毕业设计《开膛手杰克跟踪他的受害者》,她以5000英镑买下所有的设计,当时伦敦圣马丁的学费一年也不过才4000英镑。后来伊莎贝拉·布罗更是邀请麦昆搬到她家暂住,当时她收纳门下的还有Philip Tracy和尚未成名的Hussein Chalayan,而鞋履设计师Manolo Blahnik也是座中常客,伊莎贝拉·布罗则为他们烹煮晚餐。她自称是“在森林中嗅闻松露菌的猪”——她一生的最爱,莫过于收集天才。

情感噩耗

2009年后亚历山大·麦昆事业的高峰之际,情感方面的噩耗却逐一冲击而来。先是伯乐伊莎贝拉·布罗因不堪忍受卵巢癌的折磨,于2007年5月服毒自尽。随后是与男友乔治·弗西斯(George Forsyth)分手。最后在2010年2月11日,距离挚爱的母亲乔伊斯病逝9天之后,年仅40岁的天才设计师于在伦敦的寓所中悲剧性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麦昆离世后,时尚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仅大腕明星云集追悼会,而且当季的伦敦时装周的Fashion for Relief的举办人超模纳奥米·坎贝尔(Naomi Campbell),联合另外两位在时尚界举足轻重的名模——麦昆的生前好友Kate Moss和他的灵感缪斯Annabelle Neilson,一起穿上麦昆的作品向他致敬以及缅怀。

人物影响

编辑

死亡美学

亚历山大·麦昆早期设计作品大胆叛逆、独树一帜,在时装界褒贬不一,一些评论家批评他“哗众取宠”另一些则褒扬他“质疑现有的审美观,勇于探索新领域”,而这样的状况正反映出其自身在时尚界所掀起的风波以及其革命性的创意突破,并让他日渐成为最受时尚圈关注的设计师之一。他对死亡、真相、真实等主题进行思考,并将其赋予美学的价值表现出来,使其作品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并且最终将落点放在“希望”上,又带给欣赏者一种精神寄托。这就是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作品不单单只是对潮流的呈现,更是对现实和更深层次的有关生命和存在的思考。在美与丑之间的距离和思考中,他曾说过:“我比较容易发现那些丑陋的东西,然而大多数人却忽略了它们。事实上,美丽是可以从最奇怪的事物中诞生的,甚至是从丑陋的事物。丑陋和腐朽是更加接近真实的东西,更接近本质和真相,也包括死亡本身。”

舞台表演

亚历山大·麦昆的服装舞台极具创新性,如2001春夏VOSS系列,以著名的电影《飞越疯人院》为灵感,T台被布置成关押精神病人的玻璃房。英国著名超模Erin O’ Connor表演的精神病人企图冲出这“牢房”的场景,以及把表演场地选在喷水池中和下着鹅毛大雪的雪地里,这些都是麦昆对于表演艺术的执着。他把服装作为一种艺术品,包含着他的创意和灵感,在他认为最具有生动性和表现力的场景下展示。这样的举动将服装展示从一种空间艺术作品本质融入时间艺术当中去。服装表演不仅是一种展示,更具有了思想和哲学价值。

环保理念

2009年春夏秀中,麦昆选择海底生物作为题材来展示环保主义。通过神圣的自然启示形式,把宝盒的颜色与成茧状轮廓完美结合,旨在表达伟大的达尔文进化论,从而又一次展现环保主题下的服装。人们通过亚历山大·麦昆2009年春夏季服装,看到了深藏海底濒临灭绝的动物,它们有着悠久的进化历史且色彩丰富到令人惊叹的地步。

流行趋势

通常一位设计师如果能有一两季作品能引领国际流行趋势,那就可以说这个设计师是世界级的了,可麦昆确是足足影响了人们一个时代。从他出道以来,各季特立独行的设计引领和影响着现在的时尚圈,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这个行业。他的设计带有对时代的反叛和思考、不断地挑衅和一意孤行,他将特立独行变为了潮流。在他的设计之下,时装是可以表现历史的、沧桑的、深邃[suì]的存在,甚至可以表现破坏性的美学。他的时装设计风格不断地挑战人们对于时尚和美的理解,使人们能够看到褪去浮华与美艳之后最真实的悲伤与恐惧。他将服装上升到了美学和哲学的角度,使之值得人们去推敲和反复玩味。在商业上,他则利用独特的推广方式,既让时尚明星热心追捧,又亲近大众,成功把时尚推出象牙塔,这也证实了真正的美是没有界限的。“骷髅丝巾”“超低腰牛仔裤”“驴蹄鞋”皆因此成为流传于世的经典作品。

设计理念

亚历山大·麦昆对自己设计保有坚定的自信和执着,这一点从他与纪梵希的各种冲突中就能看出。他是一个不畏主流的设计革命者,也正是因为这种执着和自信,才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惊喜。麦昆的设计理念富含一种特异的矛盾美,这些矛盾体现在他对死亡、女性、自然这些主题的理解上。麦昆曾说道:“从天堂到地狱,再折返,生活真是个玩笑,美来自最诡异的地方,甚至是最恶心的地方”这正是对美,对死亡的一种最真切的”“天鹅之死”“飞越疯人院”富含矛盾的感悟。“The Hunger”“天鹅之死”“飞越疯人院”等,麦昆的每一个系列,都带着这种深沉的感悟,他让死亡折射出梦幻,让女性变得狂野,让自然变得深逐,现代科技和经典的剪裁技术在他手中完美结合。黑色摇滚风、千鸟格纹、黑白相间印花的时尚解构主义、概念性剪裁、未来主义等元素都在他手中被完美呈现。现代工业部件和动物形象的加入也体现了其另类的审美追求,在复古中注人现代审美意识,以达到对经典的解构,也是麦昆最为擅长的一点。

相关作品

编辑

《麦昆》是一部由伊恩·邦霍特和皮特·艾德盖执导的英国纪录片,于2018年6月8日英国上映。该片通过时尚圈人士的口述,描绘了英国知名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的生平。2019年,该影片获得了第7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英国影片、最佳纪录片两个奖项的提名。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708/

(36)
词条目录
  1. 人物生平
  2. 早年经历
  3. 求学生涯
  4. 品牌诞生
  5. 名利双收
  6. 英年早逝
  7. 设计风格
  8. 讽刺叛逆的早期
  9. 另类复古的浪漫
  10. 生命生存的思考
  11. 主要作品
  12. 早期
  13. 中期
  14. 晚期
  15. 个人生活
  16. 人生港湾
  17. 事业伯乐
  18. 情感噩耗
  19. 人物影响
  20. 死亡美学
  21. 舞台表演
  22. 环保理念
  23. 流行趋势
  24. 设计理念
  25. 相关作品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