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法语:Louis XIV;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全名路易·迪厄多内·波旁(Louis-Dieudonne),被称为路易大帝(le Grand)和太阳王(le Roi Soleil),是法国波旁王朝第三任国王。在位长达72年110天,是有确切记录在位最久的主权国家君主。
人物生平
编辑年少磨难
幼年继位
路易十四于1638年9月5日出生在法国圣日耳曼昂莱,全名路易·迪厄多内·波旁(Louis-Dieudonne),父亲是法国波旁王朝第二任国王路易十三,母亲是拥有西班牙公主、葡萄牙公主以及奥地利女大公头衔的安娜·玛丽亚·莫莉西娅·德·哈布斯堡,她出生在西班牙,但因为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出自奥地利,所以习惯上称她为奥地利的安娜。1643年5月14日,4岁半的路易十四在父亲驾崩后继承王位,因为他年纪幼小,所以由太后奥地利的安娜摄政,枢密院首席大臣朱尔·马萨林辅政。
投石党之乱
路易十四登基初期,法国正处于三十年战争的关键时期。长年战乱导致国库空虚,为了筹集资金以确保战争胜利,马萨林将巨额的战争开支转嫁给中产阶级、世袭法官和农民,引起了社会大众的不满。1648年4月,马萨林下令通过一次性免税的方式抵消巴黎高等法院世袭法官四年的俸禄,次月,巴黎最高法院与全国法院联合起来要求进行改革、大幅减税、整顿腐败并扩大法院权力,但被马萨林和太后安娜拒绝,且几名高等法院的法官也遭到了逮捕。8月26日,在巴黎高等法院的鼓动下,巴黎市民爆发了武装暴动,因使用投石器作为武器,故被称为高等法院投石党之乱。随后,太后安娜、马萨林和路易十四被迫离开巴黎。不久,马萨林调集孔代亲王率军围攻巴黎,次年3月,高等法院与宫廷达成妥协,叛乱得以平息。
1650年,孔代亲王因未能如愿取代马萨林的职位,于是联合多名亲王对抗宫廷,导致“亲王投石党之乱”爆发。这些亲王不仅公开叛乱,还与西班牙结盟向宫廷挑战,路易十四再次逃出巴黎。此时,马萨林宣布自己引退流亡,使投石党的权贵们再度陷入内斗,不久他又利用路易十四的神圣君权,在1652年底让巴黎市民厌倦孔代亲王的"暴政"和投石党内斗,迎回了路易十四母子,并重建中央集权的王室政府;次年初,路易十四的下令召回马萨林,重新赋予他大权,至此,投石党运动彻底结束。
法西战争
1648 年10 月,哈布斯堡王朝与法国、瑞典等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法国赢得三十年战争胜利,此后,法国与西班牙进行战争,直到1658年的沙丘战役,法国击败西班牙,次年双方签署了《比利牛斯条约》来确认法国的胜利。根据该条约,西班牙同意将阿图瓦和鲁西永地区割让给法国,并承诺在1660年将西班牙王室公主玛丽-泰蕾莎嫁给路易十四,然而,玛丽-泰蕾莎公主被限制不得继承西班牙王位。
集中王权
1661年3月,马萨林去世,23岁的路易十四开始亲政,由于年幼时被迫流亡的经历,他对绝对君主制有强烈的信念,在其54年的统治期间,路易十四从未委任过首相。亲政后执政初期,国家事务无论大小路易十四都亲自参与,他一再表示,亲自理政是“国王的职责”,他以“朕即国家”作为其治国口号,认为自己的意志就是法律,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的庞大官僚机构,都只是执行他旨意的工具,将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此外,他把太阳图案设为王室的象征,表示他像太阳神那样伟大,将恩泽的阳光洒向四方,因此他也被称为“太阳王”。路易十四在政治圈子中排斥贵族,选择中产阶级人士担任重要政府职位,并亲自主持国务会议、政务会议和财政会议,讨论国家政策的方向。他首要的行动是在1661年处理财政大臣富凯的贪污腐败问题,接着在1665年任命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柯尔伯为财政总监。柯尔伯积极推行财政改革,消除弊端,降低税率,实行节约开源,增加收入和削减开支,逐渐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此外,柯尔伯还积极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促进国内手工业发展,实施保护关税政策,取消关卡,促进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为集中王权,1665年,路易十四剥夺了巴黎高等法院和全国三级会议等机构对王权的制衡作用。三年后,他又下令掌玺大臣毁掉投石党运动期间巴黎高等法院的三本议事记录,对于不服从的法官,路易十四予以免职或流放,并用自己的亲信来替代。遵照他的意志,全国三级会议在其在位期间停止召开。为了加强对外省的统治,路易十四迅速恢复了在投石党运动期间被废除的向各省派遣巡视稽查的司法、治安和财产监督官的制度,这些巡视官员对各省的地方长官进行严密监督。
遗产战争
1665年,路易十四的岳父、西班牙国王菲力普四世去世,年仅4岁的查理二世继位。路易十四利用这个机会对西班牙提出了领土要求。他的理由是,当西班牙公主玛丽·泰蕾兹嫁给他时,承诺了一笔巨额嫁妆,但由于西班牙后来长期陷入战乱,民生困苦,这个承诺从未兑现。因此,他以王后的名义要求继承西属尼德兰的遗产,然而,西班牙拒绝了这一要求,于是路易十四在1667年发动了战争(该战争被称为“遗产战争”,又名“王后权利战争”),他亲自率军出征,先后攻占了克里尔等城市,并于次年占领了弗朗什-孔泰。由于英国、瑞典和荷兰三国组成了反法同盟并公开干预此事,路易十四最终同意和谈,1668年,法国、西班牙签署了《亚琛条约》,法国虽然归还了弗朗什-孔泰,但仍保留了其新占领的12个要塞。
法荷战争
为了获取荷兰的领土和财富,以及报复荷兰在"遗产战争"中的敌对行为,路易十四采取了一系列行动。首先,他用金钱收买了英国国王,分裂了反法同盟,然后在1672年亲自领导大军攻入荷兰,新上任的荷兰执政官奥兰治亲王面对法军的进攻,被迫下令打开阿姆斯特丹海堤,放海水以阻止法军。随后,德意志皇帝、西班牙国王、丹麦国王以及包括勃兰登堡在内的德意志诸侯纷纷派兵与法军作战,这场战争持续了7年,法国最终击败了众多敌人。1678年和1679年,法国与荷兰、西班牙、瑞典和丹麦等交战国分别签署了《尼姆维根条约》,根据该条约,法国不仅重新夺取了弗朗什-孔泰,还占领了南尼德兰的一些城市,此外,该条约还开创了以法语代替拉丁语起草外交文件的先例,从此,法语逐渐成为主要的外交语言。
路易十四 宗教战争年代
控制教会
1673年,路易十四宣布法国所有主教只能由国王授职,这一行动引起了教皇英诺森十一世的公开反对。对此,路易十四于1682年召开了法国高级教士会议,通过了《四条款宣言》,重申王权独立于教权,教皇不能侵犯法国教会的自由和权利,并先后任命了多名支持《四条款宣言》的人担任主教。此举遭到教皇反对,其宣布该宣言无效,且拒绝承认新任主教,导致1688年法国有35个教区没有正式主教,直到1693年,路易十四准许自己提名的主教可以否认《四条款宣言》,新任教皇英诺森十二世才承认国王有权提名主教。此外,为了获得无上权力,路易十四认为必须统一法国的宗教信仰,禁止宗教自由。此外,1685年,路易十四颁布了《枫丹白露敕令》并废除了《南特敕令》,同时摧毁新教徒的教堂,彻底清除了国内的新教徒,这项敕令导致大量新教徒逃离法国。同时,他也严厉镇压天主教的异端,使法国成为一个纯粹的天主教国家。
削弱贵族权利
为了削弱贵族的权力并使宫廷成为国家政治的中心,路易十四在巴黎西南郊建造了宏伟壮丽的凡尔赛宫。1682年5月6日,王室从卢浮宫迁至凡尔赛宫后,路易十四邀请大批贵族进入宫廷,充当侍臣。在宫廷中,路易十四建立了严格的礼仪制度,包括起床礼、就寝小礼、就寝大礼、用餐礼等等。此外,他还设立了一系列荣誉职位,以供宠幸的贵族担任,通过获得这些职位,贵族们能够接近国王,并享受丰厚的薪水和赏赐。因此,争取国王的宠幸成为贵族们的政治目标和生活追求,同时长居宫廷,与领地人民疏远,长此以往贵族们丧失了对抗王权的能力。
大同盟战争
法荷战争后,路易十四下令成立"属地收复裁决院",专门调查并武力夺回以前割让给其他国家的领土,以实现法国的扩张。不久,法国夺取了卢森堡以及法国东北边界之外的十多个城镇,1681年9月,路易十四出兵将神圣罗马帝国的自由市斯特拉斯堡并入法国。路易十四的扩张行为引起了欧洲列强的不安,而他在1685年废除南特敕令进一步引起了新教国家的恐慌,1686年7月,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荷兰和瑞典组成了针对法国的奥格斯堡联盟,1689年英国加入后,改称“大同盟”,同年,联盟开始对抗法国。路易十四以恢复其弟妇帕拉丁公主的权利为借口,派遣军队占领了帕拉丁地区。此后,法军在荷兰的弗勒吕斯、斯坦刻尔克、内尔温登以及萨瓦等地取得了一些胜利。法军摧毁了莱茵河平原上的城镇,将居民迁移,并建造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在海上,法国舰队在拉乌格战役中被英国和荷兰击败。战争自1689到1697年延续了九年,路易十四意识到取胜无望,法国难以与几乎整个欧洲继续对抗,并且所有参战国都因这场持久战而使其自身的经济负担加重,因此战事趋向和解,此后,根据1697年在荷兰里斯维克签署的条约,法国失去了《尼姆维根条约》后占领的所有土地与制海权,但斯特拉斯堡仍由法国保留。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
1700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去世,因其无子嗣,遵照不能将西班牙王位与法国王位合并的条件,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继承了西班牙王位,即菲利普五世。但是次年路易十四却宣布菲利普五世有继承法国王位的权利,此举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强烈反应,因为法西两国的合并将严重动摇当时的政治格局,各国感到震惊和不安。于是,荷兰、英国、奥地利和一些德意志诸侯结成联盟反对法国,随后爆发了战争,战争在海上和陆地上同时进行。
17-18世纪的法国
从1704年到1709年,法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法军在惨败后撤离了意大利及莱茵河右岸地区。与此同时,英国在西班牙的直布罗陀和巴利阿里群岛进行了登陆作战,奥地利军队进军葡萄牙并向马德里挺进。在1708年,法国北部的里尔地区被攻占,法国边界再次被打开。到了1711年,英国对这场消耗持久的战争感到厌倦,签署了伦敦预备和约,随后其他参战国也相继厌战。最终在1713年,各方决定停止战斗并开始协商。此后,各方相继签署了《乌特勒支条约》《拉施塔特条约》和《安特卫普条约》,结束了战争,根据这些条约,路易十四的孙子仍然保留西班牙的王冠,但法国和西班牙不能合并,此外,法国还被迫割让部分领土给奥地利和荷兰。
晚年时期
1709年的严重寒灾叠加不断增长的战争开支,导致法国经济濒临崩溃,大量人民饥饿而死,社会面临崩溃的边缘。当《乌得勒支条约》的严苛条件公布后,法国人民对结果感到极度失望,使得路易十四在晚年失去了广泛的民众支持。1715年9月1日,在位72年的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去世,享年77岁。王位传给了其只有五岁的曾孙路易十五。
施政举措
编辑内政
绝对王权
路易十四坚信绝对君主制,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确保其实施。他设立了多个会议,其中包括定期召开的"最高会议",每两天在国王内室举行一次。这个会议是典型的专制统治工具,其决策不容改变。此外,还有其他不定期的会议,如财政会议、文件收发会议和诉讼会议,分别负责制定财政政策、与各省监督官联系以及司法事务。外省监督官成为实施绝对君主制的有力工具,他们集中权力,削弱了一直被视为独立势力的大领主省长。省长的任期被缩短为三年,他们必须住在王宫,并将军权交给由国王派遣的总督。国王任命和罢免主管"司法、警察和财政"的各检察官,他们被派往各省。最初,他们只是为了了解情况,但后来他们成为固定的职位,并拥有巨大的权力。在1686年,监察官制度在全国实施,成为君主集中制的基本机构。一旦边区省份出现任何解放或独立的迹象,中央政权可以通过这个机构及时粉碎叛乱或独立运动。此外,路易十四,削弱了巴黎高等法院和全国三级会议等机构对王权的制衡作用,并以“君权神授”为理论依据,将君主权力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绝对王权的统治成为一种政治策略,是将法国从地方割据、高官腐败和君主无能等问题中拯救出来的途径。
任用中产
路易十四拒绝贵族在政治领域的影响,选择中产阶级成员担任关键政府职位。在马萨林即将去世之前,他向路易十四推荐了中产阶级出身的柯尔伯。起初,柯尔伯由于出身低微,并没有得到重要职位。然而,后来他受命调查财政大臣富凯的贪污问题。在路易十四下令逮捕富凯后,柯尔伯被任命为财政大臣,并获得了充分的信任。这使得他能够有效整顿财政,并推动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此外,路易十四还任命了中产阶级出身的皮埃尔·塞吉埃负责外交和法庭事务,自1660年代起,他开始主导法国的外交政策,对法国早期的外交事务做出了贡献。
宗教
打击教权
自15世纪起,法国天主教朝向"高卢主义"的方向发展,其核心理念是将法国天主教置于法国国王的掌控之下。在路易十四的统治时期,"高卢主义"达到了巅峰。在1682年,路易十四召开了法国高级教士会议,并通过了《四条款宣言》。这些宣言包括以下内容:1、上帝未直接或间接赋予教皇在世俗事务中的任何干涉权力;2、法国教会认同康斯坦茨会议所宣布的公会议在信仰方面高于教皇;3、法国王国和法国教会共同承认的教规、教义和教仪永远不可动摇;4、教皇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决定只有在教会接受后方为有效。这次宗教会议明确了国王权力独立于教权的原则,同时强调教皇不能侵犯法国教会的自由和权利。它也重申了自宗教改革以来,法国国王享有的任免高级教职和支配教会财产的权力。此后,路易十四先后任命了多名支持《四条款宣言》的人担任主教。路易十四通过打击教权的手段,将教会权力置于王权之下,从而大大加强了法国国王的统治地位,并建立了绝对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策对欧洲其他国家的专制主义产生了影响,并在欧洲掀起了一股专制主义浪潮。
统一信仰
路易十四时代法国国内主要有天主教派、胡格诺派(基督教新教加尔文教派在法国的称谓)、冉森派(基督教派)等宗教派别,路易十四采取了将天主教作为唯一宗教的政策,为了确保统一的“一种信仰”,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在1685年颁布《枫丹白露敕令》,宣布废除了原先承认胡格诺教徒享有信仰自由的《南特敕令》。根据这一敕令,胡格诺会堂被拆毁,胡格诺教徒的礼拜仪式被禁止,他们被放逐,并要求胡格诺教徒的子女接受天主教的洗礼,否则将被迫从事苦役。这项敕令导致了二十余万新教徒(其中多数是工商业者)逃离法国,他们逃往了德意志、瑞士、英国、荷兰等地。法国因此失去了约3000万利佛尔的资产,约九千名水手加入了外国海军,一万二千名士兵和六百名军官则加入了外国军队。二是颁布禁令,1685年,法国当局下令禁止加尔文派教徒雇佣天主教徒作为仆人,因为他们担心主人会对仆人进行腐蚀和毒害。次年,又发布了一项教令,命令解雇胡格诺派的仆人,以便将他们视为流浪汉并予以逮捕。三是对冉森派采取严厉措施,1664年,路易十四下令关闭冉森派隐居的皇港修道院,导致修女们逃亡到舍弗勒兹山谷避难。1668年,为了平息争端,冉森派在“思想上有保留”的情况下同意签署了一项信仰誓约,该誓约对冉森派主义的教宗冉森的五个教义进行了批判。由于路易十四绝对的“一种信仰”政策,导致新教徒遭受残害并纷纷逃离法国,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同时也导致了许多逃亡者中的熟练工匠与他们一同流亡到国外。这些逃亡者具有卓越的手工艺技巧,他们的离开对法国的社会和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此外,路易十四坚持的“一种信仰”政策激起了欧洲新教敌人的愤怒情绪,使其难以平息,最终导致这些敌对势力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法国。
外交
外交政策
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法国的外交政策得到了进一步推动,他指派外交官积极参与国际政治舞台,在国际间奔走,发出威胁、进行长期谈判,并支付情报提供者费用,以影响他国君主的行动。路易十四充分利用外交官之间的信息网络,并通过御前会议(楼上会议)来讨论并作出外交决策,从而改变了周边国家的局势。路易十四时期的外交原则是,无论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都要持续进行谈判,在和平时期,外交活动能够展示大国的威信和其迅速行动的意愿;而在战争时期,外交则能展示大国对抗敌人的力量,并为未来的政治秩序做好准备。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法国的外交事务继续发展,谈判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立的职业。法语逐渐成为外交语言的惯用语,法语的语言优势以及法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为法式外交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中国的交流
路易十四在位期间,正逢中国康熙帝执政的时代,当时,欧洲对中国浓厚兴趣,康熙帝本人也对西方科学感兴趣。1686年,路易十四派遣了一支科学考察团经由海路前往中国,同时还派遣了一支传教团,计划经由俄国前往中国,并夹带了一封路易十四写给康熙帝的信函。然而,由于俄国彼得一世拒绝提供通行权,康熙帝并没有收到这封信,如今,这封信被保存在法国外交部。而经海路行进的科学考察团于1688年抵达北京,并得到了康熙帝的接见。
法律
在路易十四时代,他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这些法令意味着国王首次真正作为主权立法者行使权力,并利用法典的编纂[zuǎn]推动他的国家整合计划。在柯尔伯的指导下,路易十四相继颁布了以下六部法典:1667年的《民事司法改革法令》,1670年的《刑事法令》,1673年的《商事法令》,1679年的《森林法令》,1681年的《海事法令》,以及1685年的《黑人法典》,这些法典合称为《路易法典》。这些法令的制定旨在将王国的法律通过法典化的方式编纂为一个整体,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法律体系,使整个王国都遵循相同的法律调整。路易十四时代编纂的这些法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1667年的《民事司法改革法令》引入了统一的民事诉讼体系,而1806年的《民事诉讼法典》几乎完全重复了该法令。1673年的《商事法令》成为拿破仑商法典的基础,而1681年的《海事法令》则在商法典的第二编中得到再次重申。1679年的《森林法令》一直沿用到1827年,而1685年的《黑人法典》一直沿用到1847年。通过路易十四的法典编纂,国家的统一得到了明显展示,法律的一致性成为国家统一的体现。随着18世纪的进展,整个帝国开始以相同的规章制度执行法律,不仅统治者,被统治者也认为法律应该普遍一致,在各地都应该相同,适用于所有人。
经济
农业政策
在17世纪中期,法国多次遭遇农业欠收的问题,这引起了路易十四的关注,尤其是对粮食问题的重视,为了预防新的饥荒,路易十四时期实行了禁止粮食出口的政策,甚至有些地方禁止将粮食运往邻近省份销售。然而,这种限制粮食自由买卖的政策却打击了农民种粮致富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路易十四时代,法国农民承受着沉重的负担,他们需要支付地租、人头税、盐税、领主税、封建劳役以及教会什一税。此外,路易十四连续进行对外战争更加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导致许多农民濒临破产。
鬻官制度
在法国,鬻官制度根深蒂固,到了路易十四执政时期,政治上的排场和持续的战争将整个国家陷入了财政困境。为了维持“强国”形象并解决财政问题,路易十四进一步发展了传统的卖官鬻爵方式,鬻卖官职不仅保留了公开和合法的特点,而且规模进一步扩大。官职的售价不断上涨,收入丰厚,此外,官职的价格直接影响着官职税的高低,因此随着官职价格的上升,路易十四时期通过官职税获得了丰厚的收入。这使得鬻卖官职的收入被国王和中央政府视为一种取之不尽的财源。尽管教会、佩剑贵族以及既得利益的穿袍贵族对“滥设官职”提出了抗议,但陷入财政困境的法国政府无力进行彻底的改革。
重商主义
路易十四授予工商贸易业特权以促进其发展,并通过绝对君主制的影响力,鼓励贵族进行工商业投资,同时,颁布法令解除贵族从商所面临的世俗和法律限制。此外,他任用柯尔伯作为财政大臣,柯尔伯实施了重商主义政策,其中之一是增加贸易额,促进国家贸易的发展。当时法国国内的关税制度杂乱不一,为了使商品交换更加顺利,柯尔伯于1664年进行了一项仅针对"五大保税区"的关税改革。这一改革旨在建立一个简单、统一的进出口关税制度,从而使法国的贸易更加顺畅。然而,关税制度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事务,加上各省份的地方主义力量强大以及保税区省份的抵制,再加上长期以来的关税传统,导致柯尔伯所做的工作只是对关税系统的部分修缮。同时,正是因为这一改革的效果不显著,才促使柯尔伯在1667年进行了针对进口和出口商品的关税改革,旨在通过动用政府力量保护法国的工商制造业发展。通过提高进口关税,将外国商品排挤出法国市场,为国内的工商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平衡了法国商品贸易和外国商品贸易之间的不平衡关系。另一方面,这场关税改革也引发了欧洲主要国家之间的"关税战"。此外,柯尔伯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国内工商制造业的发展,以减少对外国产品的依赖并增加国内财富的积累;支持海外贸易公司的发展,扩大出口量,吸收外国资金以增强实力。重商主义政策的成功推行不仅弥补了前期国库空虚的状况,还使法国的财政状况充盈起来,为路易十四在欧洲大陆进行战争提供了财政支持,同时,法国的工商制造业也蓬勃发展,能够生产满足国王和王室需求的奢侈品,并大量出口本国制造的商品,取代了过去大量依赖进口商品的情况。此外,海外贸易的积极发展,使得法国海军兴起和壮大。然而,柯尔伯去世后,缺乏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接班人,加上晚年的路易十四沉迷于军事和奢侈开支,消耗了重商主义时期积累的财富,导致国家财政常年赤字。财政问题年复一年地加剧,为旧制度灭亡埋下隐患。
军事
整顿军队
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中央政府明确规定其有权调动各省的军队,取消了大将军和步兵统领等独立职位,以减弱其过度集权的倾向。为了加强军队的纪律,设立了军事总监和督察官,并由他们负责向上级报告军队情况和将领的表现。为了整顿军备,成立了炮兵学校,并建立了轻骑兵部队。这些措施旨在加强军队的组织和装备,提升战斗力,并促进军队的现代化发展。
海军建设
路易十四亲政后,法国经历了经济逐渐复苏和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的局面,绝对君主制得到进一步巩固,为海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路易十四任用重商主义者柯尔伯来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并加大对海军建设的支持和资助,建立了高效的船舶修造厂和完善的舰船制造体系,并且改革传统兵制,并颁布了《海军法》。此外,柯尔伯鼓励贵族参与海上贸易,为法国的海军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在路易十四的支持和柯尔伯的大力推动下,法国海军建立了庞大的海军体系、舰队、基础设施和官兵队伍,海军实力大幅增强,曾一度成为欧洲第一海军。然而,法国政府和全民族对海洋战略意识不强,法国更注重陆地而非海洋的发展,在统治后期,路易十四将军队建设的重心转向了欧洲大陆的争霸,减少了对海军建设的关注和投入,并且放弃了制海权,使得法国错失了成为海洋强国的最佳时机。
对外扩张
在路易十四执政初期,他追求对外扩张,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战争,包括遗产战争、法荷战争、大同盟战争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这些战争对法国的财政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导致国家债务累累。对路易十四来说,侵略成为实现他政治抱负的手段,他视战争为自己的职责,通过发动战争来使法国取得主导地位,并赢得个人的荣耀。战争一方面需要巨大的牺牲和付出,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路易十四的权力,使他能够掌控财政和军队,加强君主和政府对臣民的压制力。这种政策为路易十四的统治带来了权力和声望,但也使国家陷入了财政困境。
文化
文化政策
路易十四采取了两大文化控制策略:一方面,在宫廷体制内建立了象征符号、日常礼仪和修辞方式,以展示君主的权威,并加强臣民对等级政治秩序的认同;另一方面,在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采取了双重策略,即收束和压制,一是政府推动文化国家化,将原本分散的文化活动体制集中起来,使文化成为服务于君主政治的强大工具;二是政府对任何与绝对主义意识形态不符的文化活动进行控制或打击。这些文化控制策略为绝对主义王权的确立和巩固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支持,同时在短时间内创造了法国文化的辉煌。然而,这也导致了大量经济和知识精英流亡他国,对法国造成了重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损失。此外,长期来看,这种国家集权的文化体制压抑了法国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阻碍了文化产业的资本化,为法国在18世纪中后期出现的社会文化危机埋下了隐患。
宫廷文化
路易十四时代文化首先体现在宫廷生活中,宫廷的范围主要包括凡尔赛宫及其附属的巴黎宫廷。路易十四将各级贵族招至宫廷生活体系内,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首先,制定了繁琐细致的宫廷礼仪,这些礼仪包括国王的起床礼、就寝礼、祈祷礼、就餐礼,以及王室成员的祈祷礼、婚礼和诞生礼等,这些礼仪规范了宫廷中各种活动的举行方式。其次,提升了宫廷所使用的建筑器物、饮食服装和文化活动的品质和水平。路易十四聚集了许多来自意大利等地的著名建筑师和园艺师,他们参与了宫廷建筑和日常运行的维护工作。凡尔赛宫的建造还融入了许多远东艺术的特色,例如特里亚农瓷宫。此外,宫廷还举办了各种风尚活动,注重艺术和技术的品位和高端地位,这些活动展示了宫廷的文化品味和时尚风尚。总体而言,宫廷文化体现了国王至上的原则,在宫廷文化中,一切荣誉、财产和权力都以国王的意愿为基准,国王的意愿逐渐成为贵族阶层中唯一的行为准则。路易十四构建和重视宫廷文化是为了在臣民的思想中培养和加强对等级政治秩序的认同,从而实现国王的集权专政,另外还可以彰显法国的实力和凝聚力,从而为建立法国的国际霸主地位和外交事务服务。
民间文化
路易十四时期,巴黎市的政府市政体系相对完善,为小市民阶层提供了相对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市政福利,路易十四也重视巴黎市政建筑,尽管主要目的是为了展示国王的功绩,但建筑和雕塑的宏伟气势和精湛技艺仍能激发市民的精神风貌。宫廷的餐饮、服装、语言和礼仪品味也逐渐渗透到中产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外省人士也有机会亲眼见到国王,特别是当国王外出巡访时,尤其是边境城市和新并入法国的地区,路易十四将这种盛大巡访视为树立威望和亲民形象的重要方式。文学、出版物和工艺品的流通是当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显著特征,国王相关的消息定期通过官方报纸《法兰西公报》和《时尚信使报》传播到外省,介绍巴黎、国王和宫廷的一些消息,此举反映出政府心中外省地位的上升。此外,路易十四设立了多种学院并提供国王津贴,旨在促进和支持各类文艺形式的发展,同时通过利益链条控制文艺创作的性质、内容和方向,这种津贴制度甚至扩展到国外,既是一项文化政策,也成为一种外交手段。
影响与评价
编辑影响
在法国历史上,路易十四因其推动法国的强大而备受尊敬,他将法国的国力和文化推向了君主制社会的巅峰,在那个时代,欧洲的贵族以学习法语为傲,路易十四的成就不仅在于他的战争胜利,更在于他所处的时代是法国君主制辉煌的时期,他巩固了先前君主们所打下的坚实基础,并将法国的影响力扩张到前所未有的庞大程度。与此同时,他也重视中产阶级,并任用他们为国家效力,路易十四与财政大臣柯尔伯共同创立了《路易法典》,完善了自查理七世时代以来的法律条文,尽管路易法典在路易十六时期被废除,但它对于后来大革命时期的六法奠定了基础,部分法律条文在后来重新完善后被纳入拿破仑民法典。但是,路易十四的无节制的战争使得法国的国家经济陷入破产,他不得不逐渐加重对农民的税收要求。法国历史学家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认为,这种沉重的税收负担以及对贵族权力的削弱以及市民阶层缺乏政治权力对政策的不满,是导致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原因。自法国大革命以后,法兰西人民对高度集权并使法国陷入困境的路易十四心存憎恨,然而,自法国动荡时期以后,第五共和国开始对路易十四进行重新研究和反思,路易十四作为一位备受争议的国王,支持者和反对者仍然存在。
评价
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评价说:“路易十四是一个伟大的国王,是他造就了法国成为国际中第一流的地位。法国自查理曼大帝以来,又有谁能在各方面与他相比呢?”19世纪的英国史学家阿克顿勋爵评价说:“他是现代国王中,至今为止最有能力的人。”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评价路易十四的统治是一个“永远值得怀念的时代”。德意志的哲学家莱布尼茨评论说:“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国王之一。”路易十四任用的宫廷女官莫特维尔夫人评价说:“在公正、仁厚、宽大、自制、严明方面,当代与历代所有的君王都赶不上路易十四。”德国思想歌德评价说:“路易十四是自然造就的帝王型的完美样本,结果却使他自身耗竭并毁掉了模子。”中国现代历史学家何炳松评价说:“路易十四不仅注重文化,还喜欢打仗。他渴望获得功绩的心比起治理国内的雄心更强烈。他的军队非常强大,军官忠诚,一直怀有胜利的渴望。然而,这种好大喜功最终导致了连续的战争和国库空虚的灾难。这确实是法国的大不幸。”
家族成员
编辑轶事典故
编辑天赐路易
路易十四的出生被看作是一项奇迹,他被赋予了"天赐路易"之名,因为他的父母路易十三和奥地利的安娜结婚了23年都未能生育子女,而他的母亲在1619年至1631年期间经历了4次死产,使得路易十四的出生显得珍贵。
近亲联姻
路易十四的婚姻属于近亲联姻,他的亲姑姑嫁给了他的亲舅舅,而他自己则在1660年娶了舅舅和姑姑的女儿作为王后。这意味着他的舅舅成为了他的岳父,姑姑成为了岳母。路易十四和王后共生育了六个孩子,但其中三个在婴儿时期夭折,另外两个分别在三岁和五岁时离世,只有长子王储活到了50岁,然而,王储的儿子只活到了30岁。因此,路易十四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年仅五岁的曾孙路易十五。
丰富情史
在年轻时期,路易十四曾狂热地迷恋马萨林的侄女玛丽·德·芒西妮,甚至有意向她求婚。然而,他的愿望遭到了王太后和马萨林的反对。出于国家利益考虑,马萨林迅速派遣使者向西班牙国王提亲,并将玛丽嫁给了别人。路易十四明白作为一位国王的责任,因此没有反对马萨林的决定。在与王后结婚后,路易十四仍然与多名王室情妇有染,其中三位较为知名,首先是公开的情妇路易丝·拉瓦利埃,他们的关系持续了从1661年到1667年。第二位情妇是蒙特斯班夫人,他们的关系从1667年持续到1683年。在王后去世后,1686年1月,路易十四在一家小教堂与曼特农夫人秘密结婚。
发明高跟
传言路易十四身材较矮小,大约154厘米,在面对臣民时,为了展现自己的高贵形象,他下令设计师为自己制作了一种高跟鞋,鞋跟高达四英寸,并且染成了红色。这一举动引起了贵族们的模仿,无论男女,纷纷效仿,随后,高跟鞋的风潮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得到了上层贵族的青睐和喜爱。但也有另外的说法指出,高跟鞋的发明者是一位名叫德库勒的威尼斯商人。
艺术形象
编辑文学形象
法国作家亚历山大·仲马于1845年创作了长篇小说《二十年后》,小说以17世纪法国历史为背景,描述了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和红衣主教黎塞留相继去世,年幼的路易十四登基,由奥地利的太后安娜摄政,首相马萨林辅政。然而,由于法国民众对马萨林的统治不满,一些亲王贵族也无法得到他们自身的利益,导致在这些贵族的带领下,法国发生了投石党运动。小说以这些历史事件为背景,展开了故事的叙述。此后,亚历山大·仲马在1850年完成了长篇小说《二十年后》的续篇《布拉热洛纳子爵》,该小说描绘了发生在路易十四时代的一系列真实和虚构的历史故事。其中包括财政总监尼古拉斯·富凯失宠的情节,以及路易十四与侍从女伴露易丝·德·拉·瓦里埃尔之间的爱情故事等。
影视形象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