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六祖,或称六祖慧能(亦写作惠能)((公元638-公元713年),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南派创始人,俗姓卢,岭南新州人(今广东新兴县),祖籍河北范阳(今河北涿州市),生于唐贞观十二年,3岁丧父,稍长,靠卖柴养母度日,不识字。《六祖坛经》载,六祖惠能在卖柴时听人诵《金刚经》,心有所悟,乃发愿去蕲州黄梅县(今湖北黄梅)东山寺求法,因悟道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五祖弘忍传...

六祖,或称六祖慧能(亦写作惠能)((公元638-公元713年),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南派创始人,俗姓卢,岭南新州人(今广东新兴县),祖籍河北范阳(今河北涿州市),生于唐贞观十二年,3岁丧父,稍长,靠卖柴养母度日,不识字。《六祖坛经》载,六祖惠能在卖柴时听人诵《金刚经》,心有所悟,乃发愿去蕲州黄梅县(今湖北黄梅)东山寺求法,因悟道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五祖弘忍传授衣钵,是为六祖。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

六祖惠能祖籍范阳,父亲卢行瑫,本是朝廷官员,于武德年间(618年 - 626年)被贬谪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县),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惠能出生,三岁时丧父,母亲李氏寡居,家无产业,长大后以卖柴为生,有一天,惠能在集市卖柴,听闻有人诵念《金刚经》,心即开悟,得知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蕲州黄梅县主持传法后,遂萌发北上拜师之心。

北上求法

《景德传灯录》载,六祖惠能北上途经韶州时,与义士刘志略相识并结为至交,刘志略有位姑姑出家为尼,时常诵念《涅槃经》,惠能初次听闻此经,即为其解说经义,尼姑问:“你不识字,如何能明白其中义理?”惠能答:“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众人皆感惊奇,乡邻闻听后纷纷前来瞻礼惠能,并修缮附近已荒废的宝林古寺为惠能居住,不久,惠能离开。行至乐昌县西石窟时,遇到智远禅师,向他学习禅法。智远认为惠能颇具慧根,于是建议惠能去寻五祖弘忍求法。唐高宗咸亨三年,惠能到达湖北黄梅县东山寺。《六祖坛经》载,惠能初见五祖弘忍时,弘忍问:“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岂能成佛?”惠能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不露声色,安排惠能砍柴舂[chōng]米。八月后,五祖弘忍召集诸弟子,决定“以偈语传衣钵”。首座弟子神秀,是弘忍门徒中的教授师,众弟子都认为神秀是理所当然的传法继承人,数日后,神秀在墙壁上作偈曰:“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听闻神秀的偈子后,惠能因不识字,请人代题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这首偈,得到五祖弘忍的赏识,认为见地比神秀直接彻悟,更符合万法皆空,心自有佛,顿悟成佛的禅宗空无教旨,便在深夜秘密的把衣钵传给他,并为其传授《金刚经》。

慧能

广东肇庆四会六祖寺六祖八塔

隐遁山林

五祖弘忍传衣钵于惠能,但考虑其出身低微,在寺里也只是个舂米的和尚,恐门下众弟子不服,日后会加害于他,随即指示惠能:“衣钵乃争端,此后传法不可再传衣钵”。并令惠能速离黄梅,南回广东避难,三年内不得出来弘法。惠能连夜渡江南下,历经两个月,到大庾岭时,数百名佛门弟子已随后追来,其中有一个名为慧明的僧人,出家前是四品将军,行脚最快,追上惠能,说:“我为法来,不为衣钵来”,惠能则问:“你既为法来,若依我所说,即可得法,请先屏息诸缘,不思善,不思恶,正当此时,哪个是你慧明本来面目?”慧明当下大悟,并支走随后追来的数百人,掩护惠能脱身。惠能到达曹溪宝林寺后,又不时被人追踪迫害,不得不隐遁于四会、怀集一带,避难于猎人队伍之中,经常为猎人随宜说法,相传达16年之久。

创立南宗

唐仪凤元年(676年)初,惠能复出,于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便问:“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非就是行者?”惠能出示衣钵并披露了得法缘由,印宗便执弟子礼,即集众为惠能剃发,至此,惠能得以正式受戒出家,并应请在菩提树下开坛讲经。唐仪凤二年(677年)春,惠能率僧众到韶州曹溪宝林寺,扩大寺院,广收门徒,倡导顿悟法门,创立禅宗南派,居曹溪36年。

慧能

广州光孝寺瘗发塔(六祖剃发受戒地)

惠能在曹溪宝林寺弘法期间,韶州刺史韦璩[qú]仰其道风,迎请惠能至韶州城内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兼授无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余人,门人法海记录其法要,编为《坛经》,广泛流行于世。唐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遣内侍薛简往曹溪诏惠能进京,惠能以年迈有疾婉拒,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复命。其年九月,唐中宗和武则天亲颁圣旨赐六祖新州故居为国恩寺。五祖弘忍逝世后,惠能的同门师兄神秀在荆州(今湖北省江陵)当阳山度门寺创立禅宗北派,大著于天下,后被武则天诏请至长安内道场供养。此后,禅宗被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主张渐悟的掌门人是神秀,主张顿悟的南派掌门人即惠能,世称“南顿北渐”“南能北秀”。唐德宗以前,神秀北派禅法大行于北方,受到朝野内外的崇奉 。惠能圆寂后,弟子神会(686年-760年)北上为南派争法统,公开指责神秀的北宗是旁,非禅门正宗,神会将“六代传衣”公诸天下,由此开启南北两派法统之争。贞元十二年(796年),唐德宗命皇太子于内殿集诸禅师,楷定禅门宗旨,立神会为第七祖。至此,南宗代替北宗成为达摩以来的禅门正统,北宗渐修法门从此走向衰落。

圆寂

唐太极元年(712年)七月,六祖惠能命门徒回故居新州国恩寺建报恩塔,不久,六祖惠能带领法海、神会等门人回新州国恩寺住持说法。唐先天二年(713年)八月初三,六祖惠能在国恩寺圆寂。世寿76岁,惠能圆寂后,其真身不坏,遗体由新州国恩寺迁回韶州曹溪宝林寺,其门人裹棕涂漆,保持其生前形象。其肉身像至今还保存在南华寺供世人瞻仰礼拜。

慧能

六祖故里国恩寺

成就与贡献

编辑

成就

南印度的菩提达摩于刘宋末或萧梁时代来华传“南天竺一乘宗”之禅,被奉为中国禅宗的东土初祖,嗣后经过隋代的二祖惠可、三祖僧璨,至唐代在黄梅的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此即所谓的“东土五祖”,道信、弘忍之禅,时称“东山法门”。五祖弘忍密授惠能衣法,被视为禅宗正脉,惠能于法性寺出示衣钵,剃度受戒后,遂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此后,惠能行化曹溪,大开“东山法门”,创立了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最大的禅宗“南宗”。

革新佛教

惠能被尊称为禅宗六祖,其“见性成佛”“定慧一体”观和“顿悟”禅观的创立,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根本变革。“顿教”禅法一直绵延传至后世,史载弟子四十三人,最为出名的高徒有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南阳惠忠、永嘉玄觉、遭溪法海等,法系相继形成“禅门五宗”,即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将禅宗推向日趋兴盛的局面。惠能既继承了传统佛教,又不囿[yòu]于佛教,将佛教进一步中国化、平民化,促进了佛教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融合,唐开元间,流传日广,遂成禅宗正宗,并成为流行最为广泛的佛教宗派。南宋后,临济、曹洞二宗盛行,并传至日本朝鲜与东南亚等地,对中国历史和思想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是由禅宗六祖惠能述说,弟子法海集录而成,是禅宗的主要经典。除了释迦牟尼初创的佛经外,是中国佛教徒著作中惟一被称为“经”的一部。

慧能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的思想对中国佛教影响重大,把传统佛教强调的佛度、师度变为自性自度,经教变为不立文字,修禅静坐变为注重道由心悟,出世修行变为注重即世间求解脱。《六祖坛经》也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深刻,《六祖坛经》中的心性问题直接引发了宋明理学的开端,启发了宋明儒学心性本体论的建构。促使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自我转化和突破。由《六祖坛经》思想形成的独特禅文化,对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的“自性说”“顿悟说”激发了艺术家创作的主体意识与自觉,影响了王维一派的文人画以及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对意境论、妙悟说等美学理论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对书法艺术的创作与书法理论的建设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六祖坛经》载有惠能修佛有成的经过,及他所主张的佛法基本要义,其“见性”即可“成佛”的顿悟思想,将修佛成道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对中国禅宗的完善意义重大,《六祖坛经》不仅在中国广泛传播,还对东亚文化及世界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禅学思想

编辑

惠能禅学讲究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修行法门。认为凡夫所以不能成佛,是因为对于诸法心有贪染、执着,从而不能自见本性。《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由凡转圣,首先要破除妄执,无心于万物,一切修行,任运自在,这样才能与真如、实相相应,才能解脱生死烦恼。“无念”是要人于念中去除虚妄的分别、执着。“无相”即《金刚经》要求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惠能强调不立文字,不拘坐禅的宗教理念,倡导“顿悟”,主张“见性成佛”,人有佛性,皆可成佛。反对离开世间空谈佛法,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对于是否要出家修行,惠能的看法是不能执著于形式,而在于“自净其心,自性觉悟”,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在他看来,坐禅念佛、布施财物、拜佛修庙等外在形式对修行并无益处,众生本具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一思想与《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

慧能

广州光孝寺六祖殿

对于持戒,惠能以顿悟为理论基础,发扬小乘戒律止恶扬善的精神,提出了以无相戒为核心,融汇无相三归依戒、自性四弘誓愿,无相忏悔三项内容。所谓无相戒,与有相戒相对应,也称离相戒,“持戒之人,心无所著,一切之戒,犹如虚空,了无持犯之相”,强调的是不要执着于具体戒相,以心为本,自心清净为持戒之根本。授戒时仅传授象征佛性的戒体,而不传授具体的五戒、八戒、十戒等具体的戒相,即称为无相戒。惠能认为,只要自心清净便没有罪业,世人只要从自性心地上觉悟如来之佛性,奉行十善,消除贪、嗔、痴三毒和各种欲念,所造罪业便可消除殆尽,无相戒的提出,“化他律为自律,从皈依佛到皈依自性“,挣脱外在戒相的约束,强调“纳戒于心”,形成了独特的戒律思想。

相关文献

编辑

《六祖坛经》是佛教禅宗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法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六祖坛经》版本较多:其一、敦煌手写本,又称法海本,1卷,约12000字,共五十七节,不分品目,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坛经法》1卷,据说是法海根据惠能所讲释的记录,整理而成。堪称最古版本。其二、惠昕本(又称日本兴圣寺本),此本是晚唐僧人惠昕依据繁本《坛经》删改而成的。南宋绍兴(1131一1162)时晁子健翻刻于蕲州,流传日本,由兴圣寺再行刻印。其三、契嵩本,元代僧人契嵩改编,一卷十品,约二万余字,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其四、宗宝本,元世祖至正二十八年前后,僧人宗宝改编,一卷十品,约20000字,题名《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在敦煌法海本未被发现前,宗宝本为最常见的流通本。记载六祖惠能生平事迹的碑记、传记、铭文等为数众多,有唐代王维的《六祖能禅师碑铭》、柳宗元的《赐谥大鉴师碑文》、刘禹锡的《大鉴禅师第二碑文》、宋代赞宁《宋高僧传》卷八的《唐韶州今南华寺慧能传》、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的《第三十三祖惠能大师传》,唐代法性寺主持法才《光孝寺瘗法塔记》和流失了的《曹溪大师别传》,以及《肇庆府志》和历次编修的《新兴县志》《龙山国恩寺志》等大量史料中都有记述。

民间传说

编辑

六祖降生

六祖惠能的降生,民间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六祖惠能的生辰是二月初八,相传母亲李氏分娩时天色已黑,产房里满室红光,屋内芳香异常,天刚亮,便有两个僧人上门化斋,为其取名“惠能”,惠能的父亲卢行瑫感觉奇怪,便问究竟,其中一僧解释道:此子与佛有缘,日后必有可为,“惠”者,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说罢,二僧离开卢家,不知去向。又有传言惠能一出世便不饮母乳,不饥不渴,其母亲常梦见天神来喂甘露。此种传说充满神秘色彩,但符合佛教教义和规矩,与佛祖释迦牟尼的降生取意一样。僧侣登门取名、不食母乳,即预示六祖惠能非凡的前程。

六祖庙与衣钵井

相传,六祖惠能携衣钵来到大庾岭(又称“梅岭”)时,神秀率数百弟子追杀而来。六祖惠能为了避免与神秀的争斗,便把衣钵放在道旁的一块大石上,躲入密林之中。神秀赶到,见衣钵放在石上,便急不可待地去取,谁知衣钵瞬时发出万道金光,任凭神秀如何搬动,也难以挪动半分。神秀看到如此,知道自己与法衣无缘,便悻悻而去,惠能因此脱险,口渴难当,岭上无水,便以杖点石,遂涌清泉。后来,佛门弟子为纪念六祖惠能在梅岭脱险,便在六祖放衣钵之处修建了六祖庙,将六祖以杖击石的泉眼称之为“卓锡泉”(又称“衣钵井”),将六祖放衣钵的石头称“衣钵石”。1995年,南华寺佛源法师和佛门弟子捐资,又将六祖庙扩建为六祖寺,并兴建了衣钵亭。

慧能

韶关南华寺卓锡泉

后世纪念

编辑

供奉真身

713年八月初三,六祖惠能在新州故居国恩寺圆寂后,肉身置于报恩塔内,当时新州、韶州、广州三郡信众争迎六祖真身供养,因各执己见,故三郡官员出面调解,提议在净处设炉焚香,若香烟所引之所即六祖归身之处,众人均无异议,共同焚香祷告,只见香烟直指曹溪,随后十一月十三日众门徒迎请护送六祖肉身圣体归曹溪,次年七月,才从龛[kān]中将惠能的肉身取出,出龛后,六祖惠能“端形不散,如入禅定”,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又“全身胶漆”,塑成真身,再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由此,六祖真身坐像一直供奉于南华寺,迄今历一千余年。

南华诞

农历二月初八是六祖惠能诞辰,即民间称之“南华诞”,又称六祖诞,南华诞始于唐开元年间,南华寺住持令韬法师为弘扬六祖惠能禅法,保护六祖惠能真身,于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和八月初三(六祖的生日与忌日),举行祭祀六祖惠能纪念活动,每年的南华诞,各地包括海外的佛教信众及游客涌聚南华禅寺,瞻礼六祖惠能大师真身。南华诞庙会活动由“祝圣拜祖”“晨拜”“礼佛祭祖”“信众午”“放生”“传灯”等程式组成。2008年,“南华诞”庙会被列入广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846/

(560)
词条目录
  1. 人物生平
  2. 早年
  3. 北上求法
  4. 隐遁山林
  5. 创立南宗
  6. 圆寂
  7. 成就与贡献
  8. 成就
  9. 革新佛教
  10. 《六祖坛经》
  11. 禅学思想
  12. 相关文献
  13. 民间传说
  14. 六祖降生
  15. 六祖庙与衣钵井
  16. 后世纪念
  17. 供奉真身
  18. 南华诞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