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公元前203年,秦将赵陀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在都城番禺(今广州)兴建王宫御苑。南越国宫署遗址内不仅有南越宫苑,还有从秦、汉、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到民国共12朝的遗迹遗物。这些遗迹层层相叠,构成了一部记载广州两千多年发展的无字史书。
旅游信息
编辑未成年人、持优待证的老年人等享受免费参观待遇的群体实行免费预约参观。开放时间:周二、三、四、五下午,周六全天;周日、周一闭馆整理。开放讲解每天下午分为两场:第一场:14:30-16:00。第二场:15:30-17:00;周六上午第一场:9:00-10:30,第二场:10:00-11:30;下午第一场:14:30-15:30,第二场:15:30-17:00。交通信息:乘坐7路、102路、107路、108路、191路、243路、264路、517路、833路公交车至“财厅”站下。
历史沿革
编辑1975年和1988年分别在秦造船台填土层上和新大新公司地下室工程中,各清出一段残长20余米、宽2.55的南越国宫署大型砖石走道和以砖铺砌的斜壁地面。
1996年又在宫苑大石池之西相距50米处,发现砌筑特别考究的王宫食水砖井。这处遗址的发现,为探明南越国王宫的布局提供了重要依据。1995年到1997年在广州北京路与中山四路交会处,发现了两千年前赵佗建立的南越王宫署 遗址。南越王宫署遗址已知面积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达5-6米。
南越王宫遗址图1
南越王宫博物馆分三期完成。据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副主任韩维龙透露,一期工程投资5-8个亿,基本上以现在发掘的范围为址,在上面建立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定位为大型遗址公园类博物馆。
文物遗存
编辑遗址介绍
模拟东海仙山的蕃池1995年7月,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忠佑大街城隍庙西侧的广州市电信局计划在该局大院内 增建一座综合大楼。工程动工前,文物部门在工地的西南角开了一个探方进行试掘,这里距1975年发现南越国宫署砖石走道的地方仅20米之遥,眼看已挖到生土层,却未见任何南越国的遗迹和遗物,为什么偌大的一个南越国宫署会在相隔几步之遥便消失无踪呢?结果令人费解!由于试掘的结果摆在面前,现场施工继续进行,施工现场布满了纵横如网格状的桩孔,每个桩孔都要挖到基岩为止。一位文物专家始终坚信这地下一定有“宝”,于是一直留在施工现场观察。随着桩孔的不断下挖,挖上来的泥土中夹杂有许多陶瓷器残片,突然有一天,在一个桩孔一下子挖出了四件带“万岁”文字的瓦当,这一情景把这位一直“穷追不舍”的专家震惊了,凭他多年的工作经验,他认定下面一定埋有南越国时期的重要遗迹。经与建设单位多次协商之后,工地暂停施工,考古工作又重新开始。
南越国宫署遗址图2
木构水闸遗址发掘工作从8月1日开始,至11月结束,发掘面积450平方米,在距地表深约4.5米处清理出一座大型石构水池的西南一角。水池呈仰斗状,池壁用灰白色的砂岩石板呈密缝冰裂纹铺砌。池底平正,用碎石铺砌。在已发掘探方的东北角处,还有一大型的叠石柱向西南倾倒,由于太靠近一幢5层高的楼房,无法扩方发掘究明。水池当中还散落有大量的八棱石柱、石栏杆、石门楣、“万岁”瓦当和板瓦、筒瓦 等建筑材料和构件,可知水池当中原来是有一组建筑的。后经钻探得知,水池的面积约4000平方米,目前揭露的仅是其西南约400平方米的一角。
南越国宫署遗址图3
御苑曲流石渠1997年,在中山四路的原市文化局大院所有房子拆除之后,开辟出一个有6000平方米的地盘,计划在此兴建“信德文化广场”大厦。由于之前在此地盘北面发现有南越国宫苑的大型石构水池,这次发掘也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8月2日,在发掘区的东南面首先露出一段用砂岩石块砌筑的基石,呈弧形走向,再往下发掘,在基石的北侧还露出一层密密的河卵石,卵石灰黑光亮,在卵石下还铺有石板地面,这一现象与1995年发现的石水池极为相似,但也有不同,这一现象让在场的所有同志都感到十分奇怪,难道这又是一个石水池?又或是有其他的遗迹?
南越国宫署遗址图4
8月4日,在另外一头又露出类似的弧形基石。随后,在其他探方内也陆续发现类似的遗迹。探方发掘结束后,遗迹全部暴露出来,原来这是一条长约150米的曲流石渠遗迹。南越王宫面世发现南越宫苑遗址之后,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曾兴奋地说,假如能再发现南越国的宫殿,南越国遗迹完全有条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南越都城与南越国宫城2000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湖路与惠福路之间发现一座保存完好的南越国时期的排、汲水木构水关遗址,水关的夯土墙基宽约8米。它的发现对可明确南越国都城是筑有城墙的。去年,在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北面,发现了南越王宫的夯土城墙,呈东西走向,用较纯的红黄土夯筑而成,基坑宽约4米,残存最高达1米多,东西向已清理出40多米一段,在墙的南面还铺有用卵石铺砌的散水。这些遗迹的发现,证明南越国与汉长安城一样,在都城内还筑有皇城,以捍卫王宫的安全。遗址中的水井在已发掘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内,先后发现有3个南越王宫的食水砖井,这些水最深的达14米,最浅的 也有8米深,且都用专门烧制的弧扇形砖结砌而成,井底用砖石铺砌,结砌非常精细。其中以1996年,在南越国一号宫殿的东侧发现的越王井最为精巧。该井是先挖一个宽3米、深9米的井坑,然后用弧扇形砖结砌成一个1.1米宽的井圈,井圈外用纯净的山岗土夯打结实,以阻隔井外的地下污水渗入井内。井底用五块大石板铺砌,中间一块方形石板的中央凿一圆孔,其余周边四块弧形石板也各凿有一个半圆形小孔,井水就是靠这5个小孔从井底下慢慢渗上来的。井底石板之下还铺有一层厚约8厘米的细沙,对井水进行过滤,此独特的滤水结构形式实属罕见,可以想象当日王宫对食用水的卫生要求十分严格。
南越国宫署遗址图5
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都是木架构建筑,或砖木结构建筑,而这里恰似罗马古城的石构建筑,在中国秦汉时期的遗址中是独一无二的。当然地面还是会有木构建筑的,不过只是西汉灭南越时已放火烧掉罢了。而曲渠湾流,隔景借景,小巧玲拢,把大自然山水缩微于庭院之间,是典型的东方园林特色;完全不同于西方园林的几何方块对称排列、一览无遗的人造园林风格(如法国的凡尔赛宫)。这种恰似罗马的石构建筑技术,又结合东方的造园风格,就是南越国宫署御花苑这个全国首个宫苑实例最突出的特色。
宫殿遗址
王宫的中心是考古工作者在2000年初发掘约500平方米的1号宫殿遗址,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2000年前两条南越王宫殿的“散水”,1300年前的唐代铺砖廊道,1000年前的四列南汉宫殿的“磉[sǎng]墩”基槽,以及各种建筑结构的遗址。我们看到坑底有一行卵石铺就的石带。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古代宫殿考古专家刘庆柱来此考察时介绍,这卵石带通常铺在古代皇宫房檐下的地面上,是用来接雨水的“散 水”。汉代建筑结构中以卵石作“散水”是有阶级限制的,如果在宫殿屋檐四周地面全部铺上“散水”,是皇宫的标准,只铺两边是王的标准。从这个现场看,宫殿北面和东面都铺了卵石“散水”,按照中国建筑对称的规律,尚未出土的西面和南面也应该铺有。也就是说,这座宫殿是南越国依照汉皇宫建造的。从规模看,它可能是南越王办公的地方。刘所长认为,宫殿一定不止一个大殿,有没有类似北京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呢?从他30年宫殿考古经验判断,现在出土的殿相当大,南边不会再有大殿,估计更大面积的宫殿应该在西面。
南越国宫署遗址石曲东头的石构龟鳖池
据介绍,目前出土的只是南越王宫殿的一角,还不到整个宫殿群的1%,还未露出宫殿的主体部分。因为现在“散水”出土才22米,还未见到一个台阶和门槛,估计一号殿北墙的长度在50米以上。有资料介绍,西安汉初建筑的长乐宫前殿东西长50丈,而未央宫则长达200米。根据目前的线索,埋藏在地下的南越王宫应该有很多座!而每座都是一组建筑群。南越王宫殿是模仿西汉长安城建造的,长安城里有未央宫、长乐宫、明光宫、桂宫等多座宫殿,而每座宫殿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未央宫是皇帝朝会诸侯群臣的场所,而长乐宫则是皇帝办公和帝后居室。根据西汉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未央宫在城西南,长乐宫在城东南,而建章宫则在城外西边。未央宫和长乐宫都建在龙首塬[yuán]的高地上,利用这个地势突出帝王的威仪,并且控制了全城的制高点,有利于城市和帝王自身的安全防卫。汉高祖刘邦初次在长乐宫领受文武群臣朝贺时得意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现在的一号宫殿遗址正好在古代的高山高地上,位于赵佗城的东南方,这个位置和西汉长乐宫的位置相似,东南边又是御花苑,方便王室休闲和游玩。
遗址博物馆
广州市政府已计划建造南越国宫署遗址博物馆,估计要花10多个亿。目前仅用地费用已达5亿多元,还未包括拆迁民房的搬迁费用。林树森表示:“建设用地的损失是有数可计的,可文物损失的价值却无法用金钱算得出。祖先留下的财富,不能败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
赵佗与南越国
毛泽东曾经说过,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他是开发岭南的第一人。赵佗在公元前204年创立了“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以后“赵佗归汉”,岭南正式列人中国统一的版图。赵佗,河北省正定(真定)县人。19岁获赐护驾御剑随秦始皇出巡。公元前219年,被封副帅随主帅任嚣率领50万大军征战岭南。公元前204年,创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帝”。他重视传入中原汉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并融合越地社会,使岭南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创下历史伟业,成为一代伟人。从任嚣、赵佗开始,岭南有了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堡和文字,发展冶铁业,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历史上许多赞颂赵佗的诗篇,表明了人民对他的崇敬和怀念。南越国是岭南地区第一个封建王国,是一个地方性政权,是赵佗在公元前204年建立的,赵佗自称“南越武帝”。其后臣属西汉,接受汉朝封王。都城设在番禺(今广州),广州是岭南地区的第一个古都。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大起义。反抗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四方诸侯、豪杰互相争夺,中原陷入战乱。这时,拥兵数十万的赵佗与北方的冒顿并称“北强、南劲”。赵佗按照任嚣关于“秦为无道,天下苦之……番禺负山险阻,南北东西数千里……可以立国”的临终嘱咐,封关,绝道,筑起了三道防线,聚兵自卫。任嚣所说的“番禺负山险阻”主要是指横卧在江西、湖南和广东、广西边境的五岭。所谓五岭,就是江西大庾县与广东南雄县联界的大庾岭,湖南郴州与广东交界的骑田岭,湖南蓝山县与广东西北交界的都庞岭,湘桂交界的萌渚岭,广西兴安县和湖南交界的越城岭。“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倚山临海(古代珠江河面宽阔,称为海)是广州的山川地势。北控五岭,近扼三江;是广州的攻防要势。赵佗洞悉广州防御要领,为了防止北方战乱南延,加强对岭南的控制,严封五岭的四关——横浦关、诓浦关、阳山关、湟溪关;断绝4条新道——江西入广东南雄一路,湖南入广东连州一路,湖南入广西贺县一路和湖南入广西静江一路;构筑了捍卫番禺的三道防线:乐昌一仁化一南雄防线,英德一清远防线,石门要塞防线。北兵要逾五岭攻南越,不破这三道防线,是到不了番禹的。公元前208年,赵佗封关、绝道;3年后,于公元前205年兼并桂林、象郡,从而统一了岭南地区;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禹。这是岭南第一个都城。南越国的疆域与秦设三郡辖区相当,北、东、西三面分别与长沙、闽越、夜郎三国交界,东及南面濒临南海,“东西万余里”的广大地域。大体上东接泉州,北以五岭与江西、湖南交界,西北至广西西北部的南北盘江(红水河上段),西南到今越南的中北部地区。如何对南越国的广大地域实行有效控制和实际统治;是摆在赵佗面前的关键问题,这方面,赵佗是有独创性和取得成功的。在政治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仿效汉朝制度,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并实施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确保政治上的有效控制和实际统治。在军事上,设立将军、左将军和校尉制度,又分为步兵、舟步和骑兵,对号称“带甲百万有余”的军队实行有效指挥和控制。在经济上,推广使用铁农具和耕牛,改变以前的“刀耕火种”和“火耕水耨[nòu]”耕作方法,大量发展水稻、水果和畜牧业、渔业、制陶业、纺织业、造船业,并发展交通运输和商业外贸,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在文化上,首先是汉文字的使用,《粤记》说“广东之文始尉佗”,出土文物发现不少汉字。百越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越舞和汉式舞。还有编钟、铜乐器和各式饰画、壁画等。在民族政策上,赵佗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提倡汉越通婚,尊重越人风俗,促进融合和社会和睦发展。从大量的文字记载和出土文物说明,南越国是岭南文明的奠基时期,赵佗创建南越国使岭南社会经济实现飞跃式的跨越发展,使岭南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的分散的部落统治,一跃跨人封建社会的有序发展,为今后的历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南越国自公元前204年建立至公元前111年汉平南越,历五代,共93年。
考古发掘
石方池出土的“万岁”瓦当
石方池出土的“万岁”瓦当
在宫署遗址内一个斗形水池状石构建筑的一角,约300平方米。其西、南两边同为斜坡形,坡面斜长11米,全用厚5厘米~12厘米灰白色的砂岩石板,呈冰裂纹斗合铺砌。两坡交角45砌成一条直线,做工精细。斜坡上端的地面已被后代破坏,仅南坡处尚保存几块平铺的小石板。池的底部用河卵石等平铺。在遗址东南角发现向西南倾斜的用石板叠砌的大型建筑柱状遗迹。在石板下面的垫土层中,发现一条木质输水暗渠管,是用来给南面的曲流石渠人工水景注水的。曲流石渠由北而南急转向东连接一座弯月形的石室,在西出通向原儿童公园。石渠两边用石块砌壁,高0.7米,上口宽1.4米,渠底铺石板,其上密排一层灰黑色河卵石,其间用黄色大卵石疏落点布。渠东的弯月形石室,南北宽79米,两端向西开口连接渠体,当中有两堵高1.9米的大石板作隔墙,把石室分成三间,两次间之中间各立一根八棱石柱,柱头尚见凸榫,可见其上原有构筑物连接,已毁。池底出土几百龟鳖残骸,叠压成层,渠中段设有两个拱桥状“渠陂”和三个石板“斜口”。渠西端有座石板平桥,由两块巨石横卧于渠壁上构成,桥头北面尚存一段步石。渠尽头处设石质方形水闸,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石箅[bì]以滤杂物,内层置板闸控水,渠水排入木质暗槽。暗槽上面填土,有回廊建筑,仅存部分散水遗迹。
出土文物
秦隶刻字瓦当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木简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木简
在池壁的南坡和西坡呈冰裂纹铺砌的石板上均发现刻有文字。其中南坡近西头的一块石板上有一秦隶“蕃”字,长25厘米、宽19厘米。蕃即番禺的简称,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铜器有9件鼎、刻有“蕃禺”或“蕃”字可证。蕃禺是秦置南海郡的属县,为南海郡治,又是南越国的都城。此“蕃”字刻石应为南越国的蕃禺工官(或为当时主持营造工程的将作大匠)所刻的标记。此外,遗址南坡的西头还发现“睆[huàn]”(有多个)、“赀[zī]”、“阅”等字,西坡有“□□北诸郎”5字竖行,同属秦隶。这是岭南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石刻文字。另外,在板瓦中发现有“公”、“官”字印戳,还有“万岁”瓦当,在一块印花砖中,有“左官帑縥[zhěn]”戳印陶文。遗址的年代是西汉初年即南越国时期。这处2000多年前的石构建筑,在已知中国古代建筑遗址中别具风格,地面用石板作大面积呈冰裂纹铺砌的做法,在中国也属首见。南越国木简2004年11月23日-2005年1月24日,在遗址的一口井内清理出100多枚南越国木简。木简均为木质,其中完整的木简全长25厘米、宽1.7-2.4厘米、厚0.1-0.2厘米。绝大多数单行书写,只有一枚书两行半字(可能因其用途有别于它简)。简上文字均为墨书,字数不等。经初步考证,这批木简是南越国王宫的纪实文书,反映了南越国宫廷生活中的各种制度,如宫室管理、职官制度、法律条文等。食水砖井在御花苑遗址还发现83口各个时期的水井,年代由南越国至民国时期,有土井、砖井、瓦井、木井、篾圈井和陶圈井,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特色。特别有趣的是那八卦砖井,八行竖砖间砌横砖,成八卦之状,可见古人已懂得这种刚性力学结构之原理,其筑井技术水平确实很高。“女市”陶盆残片2010年11月左右,在配合南越王宫博物馆建设而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在秦代地层出土一件戳印“女市”铭款的陶盆残片。这件陶片是秦统一岭南的重要历史物证,意义重大。“女市”铭款戳印在口沿内侧,字体清晰,为篆书体。铭款印面长2厘米,宽1.2厘米,该器外腹部饰旋纹,泥质灰陶,其造型、陶质和纹饰与南方硬纹陶有明显区别,应为外来器。根据秦汉器物上常见“某市”戳印之例,“某市”即为某地市府作坊的标记,前一字为地名。“女”是古代的通假字,通“汝”,为“汝阴”的省称。由此可知此器是由汝阴市府烧造的。此陶片将为研究秦统一岭南的历史提供新的物证。出土木简当考古人员在清理水池南壁的一块石板时,发现上面刻凿有一个斗大的“蕃”字,顿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这块并不起眼的石板上。广州古称蕃禺,“蕃”是“蕃禺”的省称。岭南地区曾多次出土刻有“蕃”或“蕃禺”的秦汉时期器物。1953年,在广州市西郊西村石头岗1号秦墓出土一件漆奁[lián],盖面有“蕃禺”两字烙印。1983年,在广州市象岗山发现的南越王墓里出土有6件铜鼎、1件铜壶和1件铜匜[yí]上分别刻有“蕃”或“蕃禺”文字。1976年在广西罗泊湾发现的汉代一号墓中也出土1件刻“蕃二斗二升”等文字的铜鼎。石板上的“蕃”字与《史记》、《汉书》记载南越国的都城“蕃禺”相互印证,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这里就是蕃禺城的所在,真是一字值千金!2005年在石水池的西南约30米的地方发现一口南越国时期的渗水砖井,井内出土有100多枚木简,其中有一枚木简上墨书有“蕃池”两字,联系到石水池南壁石板上刻凿的“蕃”字,可知这个石构水池名叫“蕃池”。除此之外,在水池的池壁石板面上还刻凿有“皖”、“阅”、“冶”、“□北诸郎”等石刻文字。在石池的南壁石板下,也埋有一条木暗槽。
南越王宫遗址
南越王宫遗址是广州“三宝”之一。另外两宝是秦代造船工场遗址和西汉南越王墓。这三宝中的许多文物都是中国之最或独一无二的,是世界级的文物,所以是够“宝贝”的了。读过广州历史的人都知道,公元前111年,汉平南越时,一把火烧了南越国都城赵佗城,地上的建筑荡然无存,令人十分惋惜。至20世纪70年代发现广州三宝之前,除了应元路的越王井之外,有关南越国的遗址,是一无所有的。史学家研究南越国就只有依靠史料记载了。1974年底,广州市文化局职工在挖防空洞中发现了秦代造船工场遗址;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岗山基建工地中发现了西汉南越王墓;1995年和1997年在基建工程中,分别发现了南越国时期的大型地下石构水池和南越国王宫御苑,这些发现,被认为是岭南地区考古方面的突破性发现。2000年在广州市儿童公园发现南越国宫殿遗址。这些重大发现十分重要,致使广州的南越国史和全国的秦汉史都要改写,甚至每块砖都可改写中国的建筑史和园林史,更显得这些文物的珍贵,可以说是价值连城。南越国宫署遗址面积共15万平方米,东起仓边路,西至广大路,南起中山路,北至越华路,被专家们称为东方的“庞贝”古城。而宫署的核心区域为4.8万平方米,东起忠佑大街,西至北京路,南起中山路,北至广州大厦门前,这范围已被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区。为了保护宫署遗址,市政府已拨出专款5亿多元补偿外商的地皮价值和搬迁市儿童公园。目前,广州市正按申报要求,包括南越王宫遗址、西汉南越王墓和在西湖路发现的西汉南越国“水关”(水闸)三处遗址,以“南越国”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御花苑遗址
北京的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是清代的皇家园林。2000多年前的南越国宫署御花苑,建筑时间比颐和园和避暑山庄要早1000多年,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宫苑遗址,是中国的园林之最。1984年在中山四路忠佑大街电信局电信枢纽大楼工地发现南越国御花苑的一个大型地下石构蓄水池,约4000平方米,当时又挖了400平方米,大部分仍被埋在民居楼房之下。水池距地面约8米,为冰裂纹密缝石板铺砌,池壁呈斜坡形,池底平整,用碎石和卵石平铺,向南埋有木质输水暗槽。石池中散落有八棱石柱、石栏杆、石门楣、大型铁石柱、铁门枢轴、“万岁”瓦当、绳纹板瓦、筒瓦和铺地印花大砖,还有一段木船桨。据分析,水池可荡舟,池边应有石构廊榭[xiè]或凉亭建筑。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95X95厘米的铺地大方砖,堪称全国之最。这样大型、平整、古老的方砖,烧制时没有变形;确实令人叹为观止,说明当时的烧砖技术已经很高。还有石刻“蕃”字、“赀”字和“阅”字,是岭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石刻文字。1997年在原市文化局大院,外商计划兴建5l层信德文化广场。在地下3~5米处发现宫署御花苑的全石构曲流石渠,长150米,已发掘4000平方米,是一处人工园林水景。石渠迂回曲折,由西向东,渠底密铺黑色卵石。东头有弯月形石池,池底发现几百个龟鳖残骸,说明这是养龟鳖的水池,可能是赵佗喜食龟鳖,所以长寿百岁。西头有石板平桥和步石,外连曲廊。弯曲石渠当中有两个用以限水和阻水的渠陂,以形成碧波和粼粼水景。在石渠中有果核和树叶,可见御苑有种植水果和花卉。可以想像御花苑处处小桥流水,水果飘香,花草繁繁,龟鳖爬行,鱼翔浅底,十分闲情雅致,一派岭南山水园林风光。石渠连接大型蓄水池引水,并有木质暗槽出口排水入珠江,保持水流长年不断。御花苑曲渠设计科学,建筑精巧,充满情趣,是一处古代山水园林建筑精品,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御花苑遗址共有7个时代的重叠文化层,发现秦、南越国、东汉、晋、南朝、唐、宋时期的遗迹遗物。
文物保护与开发
编辑文物要保护,经济要发展,文物保护的要求与经济建设的需要两者往往是会产生矛盾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一直是摆在文物工作面前的一个难题。树立榜样1995年在广州市电信局大院的建筑工地内发现南越国的大型石构水池,制作精工,由于遗迹极其重要,引起中央、省、市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决定遗址原地原址保护,大楼易地兴建。正是广州市的领导站在“广州不缺高楼大厦,缺的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这一高度来看待文物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才把南越国宫署遗址保护下来,给全国树立一个榜样。划出保护区1997年,在南越国大型石构水池的南面又发掘出一条长约150米的曲流石渠遗迹,两者同属是南越国宫苑的园林水景遗迹,经国家文物局派出的多学科专家组论证,认定这处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年 代最早的宫苑实例,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建议要切实做好对遗址的保护。这次论证会对广州的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积极的推动。
南越国宫署遗址钱币
保护典范广州市政府斥资1.9亿元赎回原计划兴建信德文化广场的地盘,接着又提出在遗址的周围划出4.8万平方米为文物保护区。1998年7月28日,广州市政府发布《关于保护南越国宫署遗址的通告》,初步划出4.8万平方米为文物保护区。
发现南越国的宫苑遗址后,原广州市市长林树森同志又提出要在儿童公园内进行选点试掘,如发现有南越国的宫殿遗迹,就把儿童公园搬迁,由文物部门规划进行大规模的发掘。2000年在原儿童公园内试掘发现南越国的1号宫殿遗迹,广州市政府又出资3亿元将儿童公园迁出另址新建。这些重要遗迹的发现都得到广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妥善的保护,较完满地解决了这一重要遗址在保护与建设方面的矛盾,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充分肯定,认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文物保护的成功典范。重要意义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广州文物事业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取得可喜的成果,受到全国同行的瞩目。这得助于有经济基础,又有领导的重视加上群众的爱护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三者缺一不可。广州市政府为了保护好这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不但拿出巨资来保护,还愿意在繁华的商业中心地段划出4.8万平方米的范围为文物保护区,要是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是不可能有这么大手笔的。领导以文物工作的理解和重视,加上文物工作者的执著的专业精神与卓有成效的工作成果,坚定领导的信心,这又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可谓缺一不可。为此有有人写文章认为:“南越国御苑遗址受到如此妥善的保护,这是它的幸运,也是民族文化的幸运,更是华夏子孙的幸运。”景观开放原定2011年7月开放的南越国宫苑“曲流石渠”遗址,还在封闭施工中。南越王宫博物馆馆长全洪解释,该保护展示计划面对的最大挑战是遗址区域地下水丰富的问题,如不采取得当措施,会导致文物本体浸泡在水中。为了让观众既能看到南越国宫苑的“曲流石渠”遗址原貌,又能感受2000多年前的园林风情,设计采用覆罩露明的方式原址展示。2011年4月,“曲流石渠”保护主楼主体结构的基建施工和部分内部装修已完成,但揭开临时保护回填土时发现,基坑渗漏水情况严重,文物本体浸泡在水中。随后,有关建筑结构、岩土、水文、地质、文物保护等多学科的专家和设计机构,多次对遗址现场进行勘查和分析论证。2012年以来,经过多次勘察设计并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遗址将进行综合治水工程,初步预计工程将于2013年年底前完成。随后将进行遗址开挖及室内装修工程施工,乐观估计,2014年年初“曲流石渠”遗址将全面开放。世界遗址观察名单世界历史遗址基金会于纽约时间2011年10月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2012世界遗址观察名单”。南越国宫署遗址入选。这份名单每两年公布一次,旨在提高人们对由于自然、社会、政治和经济原因而处在危险中的文化遗址的关注。据南越王宫博物馆介绍,南越国宫署遗址因其典型性和历史文化价值而受到WMF的重视。WMF认为它“是秦汉时期的重要遗址,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入选,也反映出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国际上具有典型意义,主要可概况为以下几点:首先,遗址位于广州城市中心,在这个拥有1300万人口的大都市保留有如此珍贵的古遗址,凸显了城市化和遗址保护问题的尖锐矛盾。其次,遗址是广州两千年城市发展的中心,保留有13个历史时期的遗迹和遗物,是广州文化的精髓所在,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价值,这在全国乃至世界都绝无仅有。再者,城市中心的大遗址保护存在不少技术上的困难,在国际上具有典型性。
遗址价值
编辑南越国宫署御苑中的大型石构水池和曲流石渠设计之独特,构筑之精巧,规模之宏大,令人赞叹不已。这处遗址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据悉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御苑遗址,对研究古代建筑、古代园林和南北民族融合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是中国文化瑰宝,为广州历史名城精华所在。遗址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获得荣誉
编辑2021年10月,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