濑户内海(日语:瀬[lài]戸[hù]内海/せとないかい;罗马音Seto Naikai;英语:Seto Inland Sea),是位于日本西部,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三岛之间的内海,是日本最大的内海。濑户内海南北跨度15-55千米,东西跨度450千米,海域面积为23203平方千米,由纪伊水道、大阪湾、播磨滩等十二个海域组成,平均深度为38米,体积8815亿立方米。
命名
编辑在日语中,“濑户(瀬戸)”的意思是“狭窄的海峡”,濑户内海的意思即为“狭窄海峡中的内海”。古代日本并未有濑户内海的称呼,仅有对今天濑户内海范围内各小海域的称呼,如“和泉滩”“播磨滩”“备后滩”等。江户时期商人笹[tì]井秀山在其游记《海陆道顺达日记》中,将尾道和下关中间的地区称为“濑户内”。明治时期,欧美人将今天濑户内海区域称为“内海(The Inland Sea)”,日本地理学者遂开始将这片区域称为“濑户内海”。1912年,日本学者小西和发表论文《濑户内海论》,将“濑户内海”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进行研究。
位置境域
编辑00:22
濑户内海的美景(来源:wwwhere)濑户内海位于日本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之间,根据国际水文组织(IHO)的规定,濑户内海的西端为关门海峡,与日本海的东南端相连;东端为本州的田仓崎(Takura Saki)到淡路岛的大石鼻(Oishi Hana),再到盐崎(Sio Saki)和四国的大矶崎(Oiso Saki)的一条线;南端为连接四国的佐田岬[jiǎ](Sada Misaki)和九州的关崎(Seki Saki)一线。根据日本政府颁布的《濑户内海环境保护特别措施法》第2条第1项规定,濑户内海由以下几条线包围在内:一是从和歌山县纪伊日的御岬灯台(和歌山県紀伊日ノ御埼[qí]灯台)经过德岛县伊岛(徳[dé]島県伊島)以及前岛到蒲生田岬的直线;二是从爱媛县佐田岬(愛媛県佐田岬灯台)到大分县关崎灯台(大分県関[guān]埼灯台)的直线;三是从山口县火之山下灯台(山口県火ノ山下潮流信号所)到福冈县门司崎灯台(福岡県門司埼灯台)的直线,以及被陆岸包围的海面。濑户内海东西长450千米,南北长度15-55千米,水域面积为23203平方千米,体积8815亿立方米。根据《濑户内海环境保护特别措施法》,濑户内海分为十二个海域,分别为:纪伊水道、大阪湾、播磨滩、备赞濑户、备后滩、燧滩、安艺滩、广岛湾、伊予滩、周防滩、响滩、丰后水道。其中响滩和丰后水道不在国际水文组织规定的濑户内海范围内。
濑户内海各海域范围(《濑户内海环境保护特别措施法》)
历史成因
编辑濑户内海的前身是第一濑户内海与第二濑户内海。这一地区被称为濑户内地质区(Setouchi Geologic Province),濑户内地质区的地质历史根据主要事件分为I期至IX期。第一濑户内海存在于I至IV期,第二濑户内海存在于VI至IX期。第一濑户内海形成于中新世中期(1800万年前),东西长约500千米,南北长约80千米,比现在的濑户内海更大。中新世末期(约1000万年前),第一濑户内海由于濑户内地区隆起而消失。直到大约150万年前,来自太平洋的海水通过纪伊海峡流入濑户内地区,大约130万年前,第二濑户内海诞生了。第二濑户内海的面积比第一濑户内海小很多,且随着海洋进退的循环而多次改变形状。在最后一次冰河时代,海平面下降了130至140米,第二濑户内海变成了陆地。冰河时代结束后,大约7000年前,气候再次变暖时,日本太平洋沿岸的海平面上升了100米,海平面恢复,形成了现在的濑户内海。
地理特征
编辑气候
濑户内海地区的气候在气候学上被称为濑户内海式气候。这一气候全年相对温暖少雨,平均气温约16度,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至1600毫米。濑户内海周围的山区是多雨区,年平均降水量约为2000-3000毫米。从全年风向来看,沿海地区大部分风向与海岸成直角,陆地上的风受地形影响较大,定期存在海陆风。
地质
濑户内海地区是中国山脉的一部分,从古生代到新生代有不同的地质特征,但该地区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在花岗岩之上覆盖着由火山喷发物造成的侵蚀地貌,各种侵蚀地貌被淹没在不同的深度。 濑户内海地区的屋岛山和小豆岛的寒华溪峡谷等地都大量存在由火山喷发形成的被称为濑户内火山岩的岩石。
地形地貌
濑户内海是日本最大的封闭式海域,根据海域和岛屿的分布样式,分为和泉、播磨、燧、伊予、周防5个滩区和备赞、艺予2个群岛。滩一般是堆积营力占优势的海域,半岛和岛屿周边存有侵蚀地形,陆地地理格局的差异导致潮流的方向和速度上有很大的差异,使得每个滩的堆积样式各不相同。濑户内海分布着许多海釜和堆积地形,并通过水深的变化形成复杂的流动场。濑户内海存在超过250个海釜,其中丰予海峡的速吸濑户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海釜。濑户内海的整体走向是越往东水域越浅,濑户内海最深的部分是丰予海峡(速吸濑户),约195米,以及鸣门海峡,约200米。
水文
由于濑户内海是半封闭水域,浅水区较多,海洋的稳态较弱,容易受到天气和河流流入的影响,因此水温随季节变化很大。濑户内海的盐度稍低于外海盐度,并且可能会因降雨而引起盐度变化。此外,濑户内海潮差较大,东部海域潮差1-3米,西部海域潮差3-4米。 由于这种潮差和许多狭窄的海峡,根据潮汐的涨落,会出现数节的潮流,在一些潮流特别强大的海峡,可以看到漩涡。在鸣门海峡和丰予海峡等狭窄水道,流速可达5至10节,复杂的地形,创造了独特的海况。濑户内海的海水通过纪伊水道、丰后水道、关门海峡与太平洋等公海进行交换。 流入濑户内海的河流较多,有淀川、大和川等21条一级水系,和644个二级水系。每年从665个水系流入濑户内海的水量约为500亿立方米。
濑户内海水深图
岛屿
濑户内海有3000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包括无人居住的岛屿和周长只有几米的小岛屿。周长超过0.1千米的岛屿有732个,分布在十个县(兵库县、和歌山县、冈山县、广岛县、山口县、德岛县、香川县、爱媛县、福冈县、大分县)。主要岛屿有淡路岛、小豆岛、屋代岛、宫岛等。
生物多样性
濑户内海拥有广泛的生物多样性,如原产于温带浅海地区的江豚、原产于海浪平缓的内湾滩涂、被称为活化石的日本鲎、仅生活在日本宫岛的宫岛蜻蜓等珍稀生物。濑户内海有许多浅水区,海草和其他海藻床生长茂盛。濑户内海是一个封闭的海域,由于许多河流的流入,营养物质相对丰富。截至2010年,濑户内海确认的鱼类数量为739种。濑户内海的代表性生物包括马蹄蟹、蛞蝓和有鳍鱼。濑户内海地区的鸟类动物也很多,如凤头海雀等。在植物方面,濑户内海沿海地区的植被主要由赤松、锯齿栎和杜鹃组成的次生林组成,悬崖上则栖息着以栎树、栲树为主的神社森林,以及弥山针阔叶混交林等多种珍贵的自然植被。
人类活动
编辑历史沿革
从日本古代时期,濑户内海就是日本近畿地区连接西部的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中国隋唐时期,日本向中国派出遣隋使、遣唐使,使者的必经之路即摄津国(日本古代的令制国之一,今大阪府附近)住吉大社管辖的港口——住吉津。如公元717年3月,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等人的第八次遭唐使团,分乘4条大船从难波(今大阪附近)出海,经过濑户内海前往中国。濑户内海中的鞆[bǐng]之浦在这一阶段作为港口城镇逐渐发展起来。日本奈良时代(公元8世纪),濑户内海北部的山阳道、南部的南海道等陆上通道开辟,但濑户内海仍作为重要的海上通路而存在。平安时代中期,濑户内海上的水军(海盗)势力逐渐发展,出现了松浦党等势力。10世纪,濑户内海水军首领藤原纯友发动叛乱,后被日本政府平定。平安末期,平清盛兼任安艺守,控制了濑户内海的制海权,并与其父平忠盛一起扩展在西国地区的势力。平清盛深知濑户内海航路、海洋资源、濑户内水军力量的重要性,加上日宋贸易的盛行使得濑户内海成为当时舶来财富和文化通往日本首都的几乎唯一通道,为掌握这一经济命脉,平清盛在濑户内海的东岸兴建港口,引导宋朝的大型贸易船穿过濑户内海,深入日本中心地带。而严岛神社位于濑户内海中心位置,恰好是统摄内海的最佳据点,平清盛还扩建了严岛神社,创立了管弦祭,用以加强平氏一族对濑户内海的控制。日本进入幕府时代后,武士阶层崛起,濑户内海附近地区的一些武士开始在濑户内海航线上组织水军,如河野氏、村上氏等。濑户内海航线也逐渐被这些水军势力控制。日本战国时期,织田氏与三好氏、毛利氏、石山本愿寺等的战争即发生在濑户内海地区,如第一次木津川口之战、第二次木津川口之战。丰臣秀吉统一近畿[jī]和西国后,于1588年颁布了“海贼停止令”,濑户内海上的水军势力就此终结,濑户内海在江户时期作为重要的航运道路而存在。1863年,长州藩与英美等国进行的下关战争也是在濑户内海地区进行的。明治时期以后,随着铁路等陆上交通的发展,濑户内海作为交通路线的地位逐渐下降,但其旅游业价值逐渐提高,特别是1934年濑户内海国立公园成立后,濑户内海逐渐成为日本重要的文化交流场所。
发展现状
人口
濑户内海周边各县总面积约6.8万平方千米,占日本陆地总面积的18%。人口约3500万,约占日本人口的27%。从人口密度来看,濑户内海地区的人口密度约为日本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达到每平方千米627人(全国平均每平方千米338人)。即使在濑户内海周边各县内部,濑户内海沿岸地区的人口密度也高于整个县。
濑户内海周边府县及濑户内海区域内人口信息
渔业
濑户内海是一个封闭的海域,由于许多河流的流入,营养物质相对丰富,因此是一个高产的海域。截至2010年,濑户内海确认的鱼类数量为739种。2020年濑户内海区域(渔业法规定的濑户内海范围是指濑户内海环境保护特别措施法规定的区域,不包括丰后水道和响滩)的渔业产量约为50万吨。海洋渔业产量约13万吨,海水养殖产量约38万吨,海水养殖产量约为海水渔业产量的3倍。海洋渔业主要的鱼类是凤尾鱼、银鱼和红鲷鱼,海水养殖主要是牡蛎养殖和海藻养殖。濑户内海的海面渔业产量在1985年左右达到顶峰,然后趋于下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海藻床和潮滩的减少,鱼类和贝类的栖息地环境恶化。海水养殖的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直到1988年,近年来总体上持平。
工业
濑户内海沿岸是日本最大的新兴工业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濑户内海地区重化学工业畸形发展,轻工业增长缓慢,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以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石油化学为中心的工业体系。特别是1965年以后,地处阪神与北九州之间的濑户内海沿岸,为了实现重化学工业的大型化,在政府的扶植政策和国家调整布局方针下,日本垄断资本向濑户内海沿岸地区竞相进行投资,在水岛、福山、岩国、大竹、德山、大分、坂出等地,建设了以钢铁和石油化学联合企业为骨干的沿海工业地区,出现了濑户内海北岸——山阳地区工业划时代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广岛、水岛为中心新兴的濑户内海工业地域的两部分,北部是山阳地方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地域;南部为以化学、有色金属冶炼等工业为主的四国北部工业地域,两部分构成濑户内海工业地带,包括山口、广岛、冈山、爱媛、香川、德岛等县。濑户内海工业地带面积占日本全国的总面积8.8%,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3%,1972年工业产值占日本全国的9%,成为全国五大工业地带之一。在此, 集中了全国40%的炼油厂、37%的石油化工企业、钢铁占44%、火力发电占30%以上, 沿岸地区的工业产品占全国的30%。
交通运输业
有三条跨越濑户内海连接本州和四国的道路,一是神户淡路鸣门自动车道,起点是兵库县神户市山阳自动车道神户西交流道,终点是德岛县鸣门市高松自动车道鸣门交流道,全长89千米,其中经过明石海峡大桥和大鸣门桥两座跨海大桥。二是儿岛、坂出线,经过濑户大桥,由汽车通过的濑户中央自动车道和本四备赞线铁路组成。其中濑户大桥长13千米,运用三种结构技术,由斜拉桥、悬索桥和桁架桥组成,是世界上最长的桥梁之一。三是西濑户自动车道,又称“濑户内岛波海道”。濑户内海的航运较为发达,濑户内海引航区(日语:内海水先区)东西宽240海里、南北长10-30海里,是日本最大的引航区。2020年濑户内海的入港船舶总吨位、港口货物吞吐量约占日本全国38~41%。明石海峡是濑户内海的主要航路其1日平均通航船舶数量为濑户内海各海域最多,达到了615艘。濑户内海地区每年都在各地进行填海造地,从1898年到2020年,总共填海造地约463平方千米。
环境问题和保护
编辑环境问题
20世纪70年代的濑户内海水域富营养化严重,水中浮游生物丛生,水中严重缺氧,水的自净能力显著下降,海洋生态平衡遭到极度破坏。由于濑户内海沿岸人口高度集中,工厂众多,排入海水的工业和生活废水量日益增加,污染负荷远远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源源不断的污水积聚在濑户内海,难以扩散到外海,导致濑户内海水质持续恶化。此外,船舶向内海排放含油废水和垃圾也是造成海洋污染的重要因素。某些意外漏油事故加剧了濑户内海的污染。例如,在濑户内海中部北部海岸的水岛炼油厂,储油罐底板破裂,导致1万立方米的石油泄漏到内海。后来人们发现,距离事故现场150千米的海域都被石油污染。濑户内海污染最突出的表现是赤潮现象,即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而且赤潮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1971年发生赤潮的次数为100次,到了1973年发展为200次,此后更是突破了300次。赤潮的面积也逐年扩大,如1972年的赤潮覆盖大阪湾,播磨滩整个海域。1974年,以前从未发生过赤潮的丰后水道、纪伊水道和伊予滩也出现了赤潮现象,有的地方赤潮甚至严重到整年不断,危害十分严重。受赤潮之害最严重者为渔业。1972年8月发生在纪伊水道附近的赤潮,导致鲜鱼死亡15000尾,经济损失达71亿日元。据日本水产厅公布的数字,自1972年至1976年,赤潮给渔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日元。发生赤潮的地方海水泛红发臭,严重刺激人的呼吸器官和眼睛。某些植物吸收恶臭气味后便含有毒素,人吃了含毒的蔬菜便会中毒病倒。
环境保护
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以法治海,开始通过颁布环境法案的方式着手治理濑户内海。日本政府于1970年颁布实施了《水质污染防止法》,1972年出台《海洋污染及海上灾害防止法》外,还针对濑户内海,特别制订了《濑户内海环境保护临时措施令》,5年后又通过国会决议将这条措施令改为永久性法律,通过这一法律,排入濑户内海及其邻近海域的工业废水负荷量减少一半,并规定3年之内,逐步将与工业废水有关的污染负荷量减少到规定程度。日本政府还将污染严重的化工厂迁离濑户内海。同时,日本还大力加强濑户内海环境调查与监视、监测的投资,在整个濑户内海共设置了700个观测站。日本政府还对濑户内海进行保护性开发,将其大部分区域规划为国家公园,并建立了800多个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除了日本政府官方对濑户内海环境治理外,日本各级组织积极参与濑户内海污染防治,1971年,京都、奈良的13个府县与政令都市组成濑户内海环境保护知事市长会议,日本社会各阶层、各民间组织都在积极宣传保护濑户内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本民间组织主要包括各种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市民团体以及志愿者团体。有关濑户内海环保的研究机构有13个,关联团体29个,民间环保组织无数。特别是社团法人濑户环境保护协会、濑户内海部会企划专门委员会、中国四国地方环境事务所、濑户内环境保护联络会等组织在濑户内海污染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日本官方与民间各组织的共同努力,到八十年代初,濑户内海水质已基本恢复到良好状态,海洋渔获量甚至超过了五十年代。
风景名胜
编辑濑户内海国立公园建立于1934年3月16日,是日本最早的国立公园之一。最初仅含小豆岛寒霞溪、香川县屋岛、冈山县鹫[jiù]羽山、广岛县鞆之浦、沼隈[wēi]町周边的备赞濑户一带。之后历经数次扩张,成为现在西至北九州市,东至和歌山市的广大公园。如今的濑户内海国立公园覆盖超过9000平方千米的海洋和陆地,包含隶属于11个府县的沿海地区及岛屿,是日本最大的国立公园。
西侧景点
濑户内海国立公园西侧的主要景点有关门海峡、双子山、姬岛、屋代岛、宫岛(严岛)等。关门海峡将本州的西南端与九州最北端分隔开来,两边均有渡轮及观光船往来。每年8月,当地都会举办盛大的关门海峡烟火大会。双子山的山坡上遍布寺庙及神社,其中许多与六乡满山有关;六乡满山是岛上融合了神道教、佛教和山岳崇拜的宗教信仰。姬岛位于双子山附近,岛上崎岖不平,风光秀丽,有温泉和地质景观。屋代岛拥有日本最大的汽孔珊瑚群,主要栖息在近海水域中,需潜水进行游览。宫岛上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之一的严岛神社。神社西南方是一处列入《拉姆萨尔湿地名录》的湿地,栖息着蓝色宫岛蜻蜓(Orthetrum poecilops miyajimanense)。
00:21
严岛神社风光(来源:伊達在东京)
关门海峡
东侧景点
00:13
鞆之浦相关视频(来源:我在大阪)濑户内海国立公园东侧的主要景点有鞆之浦、鸣门海峡、淡路岛、“艺术岛屿”等。鞆之浦位于本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港口小镇,这里的弁天岛还会定期举行烟火大会。鸣门海峡位于淡路岛外,当海流快速通过时会形成强大的漩涡,可以搭乘观光船近距离观赏这一奇观。淡路岛据古事记·日本书纪的描述,是日本列岛中最早形成的岛,岛内各地保留了大量与日本国家诞生神话有关的文化。四国与本州之间共有三座岛屿,分别为直岛、丰岛及犬岛。20世纪80年代,一家企业在直岛推出艺术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重振了直岛的经济,也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丰岛和犬岛也走上了同样的发展道路。如今这些“艺术岛屿”上设有多间博物馆及各种艺术景点。
相关文化
编辑海神信仰与管弦祭
每年夏季在严岛神社举办的管弦祭通称“十七夜”,是从阴历六月十七日的傍晚直至深夜举行的祭海仪式。管弦祭最初由平安末期政治家平清盛创建,后经历代的变化形成今天的管弦祭。六月十七日当天,人们在船上安放神舆,在海上吹奏管弦,以慰藉神灵。仪式的过程为使用漕船拖曳着载有代表海神宗像三女神的象征神物的御座船,在三管、三弦、三鼓九种乐器的雅乐演奏声中,从大鸟居的浅滩开往对岸的地御前神社,再从那里折回,经过本岛的长浜神社、大元神社等地,最后回到本社。在管弦祭创立之初,其主要是提升平清盛及其家族政治地位的工具,以及帮助平氏一族掌握濑户内海、整合和征服海民。此后随着平氏一族的衰败,民众信仰不断复苏,管弦祭逐渐变为救济民众现世利益的工具。近代以后管弦祭的集市功能激活了宫岛地区的商业基因,各类产业逐渐在此地出现,海神祭祀赋予了这一地区愈发浓郁的娱乐业色彩。
宫岛管弦祭
濑户内国际艺术祭
濑户内海上的很多岛屿在自然和人文环境方面还保持着原生态,但岛民老龄化、岛屿空心化问题近年来显得尤为突出。香川县经过长期考察终于决定以当代艺术为切入点振兴地方活力,设立“濑户内国际艺术祭”实行委员会。2010年举办首届“濑户内国际艺术祭”,有超过90万的参观人数。此后每3年举办一次濑户内国际艺术节,每次约有100万名游客参与。濑户内国际艺术祭邀请日本国内外知名策展人、建筑师、艺术家,以濑户内海各岛为中心,根据当地乡土环境创作建筑作品、景观作品、营造艺术氛围进而改善乡村面貌。同时结合当地传统技艺、祭典,组织各类艺术家、剧团、乐团活动,共同构筑岛内居民与世界各地来访者交流的桥梁并为其注入活力,重塑正在被遗忘和衰退的乡野。
小豆岛上的艺术祭作品——太阳的礼物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41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