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中国古代官职名称,是中国古代最高军事长官,始置于秦朝,明朝时期被废置。
创立背景
编辑古时“尉”通“熨”,意为用火熨烫使布平坦,春秋时期开始被用于官名中。《管子·立政》记载,齐国设有军政合一的地方政治组织“里尉”;《春秋左氏传·成公十八年》记载晋国设有“军尉”“元尉”“舆尉”等军事性质的官职。据《商君书·境内篇》《战国策·齐策一》《战围策·赵策三》等记载,战国时期出现了国尉、士尉、都尉等多种军事尉职。先秦典籍中更多记载的尉官为国尉、邦尉;后世专家学者根据出土的秦封泥推测,国尉应是太尉的指代。《吕氏春秋·孟夏纪》《礼记·月令》记载:“乃命乐师习合礼乐,命太尉赞俊杰,遂贤良,举长大,行爵出禄,必当其位。”是最早的关于太尉的文字记载,但对于秦国是否有太尉一职并没有详细记载。
历史沿革
编辑秦汉始创
《汉书·百官公卿表》《汉官六种·汉官仪》《汉官序》等汉代文献记载太尉为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秦统一六国后在中央设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辅佐皇帝,其中太尉的主要职能为领军作战。但秦代典籍仅有国尉事迹记载,而无太尉相关记载,学者柳君君等认为是因为秦始皇本人独断专行,故不允许臣属长期掌握军事大权,太尉一职长期无人担任。汉朝建立之初,沿袭秦朝政治制度,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韩信卢绾列传》《高祖本纪》等记载,刘邦在楚汉相争时期就已设立太尉。汉元年(前206年)刘邦拜韩信为太尉,后又韩信改立为韩王,由长安侯卢绾接任太尉;汉五年(前202年),刘邦立卢绾[wǎn]为燕王后,不再设太尉。至此太尉一职空缺,直到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周勃被封为太尉,惠帝元年(前194年)再次罢设太尉。《史记》诸年表记载复置太尉为高后四年(前184年),由周勃充任。《史记·孝文本纪》记载,周勃迁任丞相,太尉由大将军灌婴担任;直到文帝三年(前178年)灌婴接任丞相后,太尉一职再次空缺。此后景帝时期再次设置太尉一职,由周亚夫担任,景帝八年周亚夫迁任丞相后太尉一职又进入长期空缺状态。汉武帝于建元元年(前140年)再次设置丞相、太尉职位,武安侯田蚡[fén]担任太尉;一年后汉武帝为强化军权,偃武兴文,再次罢太尉官,此后西汉不再设置太尉一职。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将大司马一职改为太尉,由太仆赵熹担任,并加重了太尉的职权。东汉太尉变为常设官职,其职权逐渐加重,属官增多。
魏晋
东汉末年,曹操担任丞相,中央政权集中于丞相府,废除三公制度,太尉及其属官转归于丞相。晋代延续汉制设置太尉,但逐渐成为虚职荣衔,不再掌握实权,但仍然具有武职色彩。
隋唐
唐代太尉是对节度使的尊称,源自节度使带检校太尉。僖宗、昭宗时期因藩镇盛强,太尉成为节度使通称。五代十国时期,太尉为禁军高级指挥官的尊称。司马光《水记闻》记载:“太祖时为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受周恭帝诏,将宿卫诸军御之。……诸将露刃罗立于庭,曰:‘诸军无主,愿奉太尉为天子。’”
宋元
《玉壶清话》《宋史·咎居润传》《宋会要辑稿·仪制》等记载,宋代太尉为检校太尉或节度使合法官称。同时太尉也是对武官的尊称,宋徽宗时期重定武官制度,太尉成为武官之首。
废除
明初,设置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等中央军事领导机构。五军都督府取代太尉掌管军官选拔、操练、屯田、军情等事务,太尉一职基本被废置。
主要职能
编辑西汉前期由于时废时置,太尉的职权受到一定限制,其主要职能为担任临时的军事统帅、皇帝的军事顾问,并没有实际职掌。这一时期太尉多出自功臣武将,汉武帝时期多由外戚担任。东汉光武帝复设后,太尉变为常设官职,其职权加重。首先,太尉直接掌兵以及行使一部分军事行政职权,通过其下属进行管理。据《后汉书·百官志》《汉官仪》记载,太尉属下诸曹包括长史一人、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官骑三十。其下属在军事行政上具体的职权为:考核、任命;负责邮驿、卒徒转运等军事后勤;主管人口、祭祀、诉讼、盗贼、财政、粮仓等其它行政事务。其次,当朝廷发生重大事故或问题时,太尉与司徒、司空联合商议并提出处理建议。最后,太尉可主持“亚献”,即祭天过程中天子首献后的第二次祭祀。光武帝改革人才选拔制度后,根据据“四科取士”的标准对太尉人选进行选拔,要求其“德行高妙,志节清白”“学通行修,经中博士”“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汉代以后除北周外,太尉虽有延设,但一般都作为加官,无实权。
官阶品秩
编辑秦朝太尉并非常设职位,是军事长官。西汉前期,太尉的职权与品阶为“金印紫绶,掌武事”,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在三公之中仅次于丞相。东汉时期太尉权利扩大,其地位也升高,居于三公之首。汉以后历代太尉都作为加官;或作为武官尊称,无论官职大小都称其为太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加官,为一品;隋唐时期为正一品;北宋时期常用作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宋徽宗时期,太尉改为武官官阶,为“首正一品”,是武官之首;金朝再次作为臣子加官,为正一品。
影响
编辑汉代太尉具定策帝位、匡正时弊、平定边事、稳定政局、反对外戚与宦官专权等政治作用,不少太尉在任期间留下了卓著的政绩,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太尉也因掌握兵事等职权受到了封建君主的忌惮,故而频繁废、设太尉或对其加以限制,以巩固封建君主制度的统治。古代东亚、东南亚地区政治制度、官员制度等受古代中国度影响深远。越南在中古时期曾受中国宋代官制影响,在文官制度中借鉴“太尉”以名,以辅国太尉为文官之首。
评价
编辑学者曹鲁晓评价:“汉初,太尉一职置废不常,皇帝的这般做法除了考虑到战事需要以外,还兼顾了功臣加官的惯例,也暴露了皇帝对掌兵之权的高度敏感,在这种警惕心态的支配下,非战事吃紧不设置太尉,非登基大典不封赏太尉。而等到战争消弭或者功臣再度升迁以后,太尉一职也就随之废弃。这种循环成为汉初太尉之职的常态。”学者温乐平、黄今言评价:“东汉多数太尉能够忠心辅政,在定策帝位、匡正时弊、平定边事、稳定政局、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政治作用,有不少太尉在位期间政绩卓著。但是,东汉皇帝为了加强君权,扩大尚书台阁权力,分割三公部分权力,牵制太尉辅政,频繁地策免太尉,影响了太尉政治才干的正常发挥。”
历代太尉
编辑西汉
东汉
三国
- 魏
- 蜀
晋
隋
唐
宋
元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41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