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琴(harp)是一种大型拨弦乐器,是现代管弦乐团的重要乐器之一。竖琴可用于独奏、重奏和合奏,属多功能的复音乐器。其流传地区甚广,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地区均有竖琴类的乐器。竖琴在古埃及称为贝尼琴,古希腊和古罗马称为里拉琴,中国古代有一种称之为箜篌的竖琴。
历史流变
编辑起源
由于竖琴的大致形状宛如一个有弦之弓。因此,人们普遍认为,竖琴的制作灵感来源于古代狩猎所用的弓箭。据史料记载,竖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四千年,其最初的发源地位于古地中海和中东地区。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部落中,原始弦琴常被用于占卜、丧葬、祈雨等祭祀活动,竖琴便是由这种原始弦琴衍化而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到古希腊及美索不达米亚时期,原始竖琴逐渐地从祭祀活动中走向民间,不再仅仅被用作祭祀工具而成为当时吟游诗人的伴奏乐器。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发掘的拱形竖琴,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第一把竖琴,距今约有 2500年的历史。制造于14世纪的爱尔兰竖琴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竖琴,它一般有30到36根琴弦,不同于现代竖琴都用指尖进行弹奏,爱尔兰竖琴则是用指甲来进行弹奏。
演变
在音乐和乐器发展史上,竖琴从古老走到现代,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纵观整个竖琴的演变史,竖琴自身在调性及半音上的局限是促使其发展改进的一大重要原因。16世纪,胡安·贝尔穆在古代单排弦竖琴的基础上,同时参照键盘乐发明了双排弦竖琴,其两排琴弦就如同钢琴的白键和黑键,由新加的排弦负责半音的弹奏,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竖琴在弹泰半音上的局限。继双排弦竖琴之后。17世纪初,三排弦竖琴问世,竖琴的弹奏技巧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镰钩竖琴的发展是与双排弦竖琴和三排弦竖琴的发展交叉进行的,镰钩竖琴是先将竖琴调制到特定的音调,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左手操纵镰钩,从而使音升高半音。18世纪时,具有76根弦的交叉强竖琴出现,但是由于它体积过于庞大等原因,当时没有流行开来,如今只能在柏林的乐器博物馆展厅中看到这种竖琴的样品。 1720年,德国的霍布如克(Jacob Hochbrucker)设计出了踏板竖琴,它在琴身底部,按音阶中的七个音程分别设计了一个踏板,每个踏板都有一个凹槽,踏板可由上到下或由下至上做一次性变化动作。因此,演奏者可以利用踏板使琴弦升高或降低半个音。但是,踏板只能动作一次,竖琴能演奏的调性有限。19世纪初,法国钢琴制造家艾拉尔德对单踏板竖琴进行了研究改进,在此基础上,艾拉尔德发明了双踏板竖琴,并于1810年申请了专利,艾拉尔德双踏板竖琴就是如今现代竖琴的前身,双踏板竖琴比原有的单踏板竖琴多了一个凹槽。这样一来,踏板就可以由上而下然后再由下而上反复动作两次。因此,竖琴可以弹奏出三个变化音,成功地克服了竖琴调性的限制,大大扩展了竖琴的演奏能力。至此,竖琴可以弹奏所有调性和变化。1897年,一位法国人在双踏板竖琴的基础上又改制发明了半音竖琴。在他之后,爱尔兰的John Egan又发明了半音器,有了它演奏者可以通过手调位于琴弦上端的半音器,从而改变琴弦长短,达到改变不同调性的目的,半音器竖琴至今仍被普遍使用。20世纪上半叶,尼龙弦被发明,逐渐改变了古典式弦琴,使竖琴与古典吉他(古典式弦琴两大经典形式)在短期内普及了尼龙弦。
基本构造
编辑竖琴琴身,包括了弧形颈部(或称为“梁”)(neck)、共鸣箱(resonator)、五金装置(它的主要作用相当于钢琴或小提琴的琴轸[zhěn]一样,放松或拉紧某条特定的弦)及琴弦(parallel strings)。渐缩形的共振音箱上翘,从下面固定着琴弦,弯曲的音板在上,连接着琴弦的另一端,使弦长为递增的。音箱音板一端相接,另一端用支柱支撑在两者之间,支柱内有操作变音的杆,音板上的钉旋钮可用来调整琴弦的张力。可以简单地描述为在一个中空的框架上张以由长渐短的一系列弦,以手指拔弦振动发声。落地琴架呈三角框形弓状,琴弦与斜向的共鸣板表面约成35°角。琴弦47根,所有C弦染红色,F弦染蓝色,其余5弦为白色。有7个踏板,左脚3个控制B、C、D弦,右脚4个控制E、F、G、A弦。
竖琴基本构造
类型种类
编辑爱尔兰竖琴(Irish Harp)
中世纪的苏格兰竖琴其特点是用实心木块雕刻而成的巨大音箱,沉重而弯曲的脖子以及一个深深弯曲的前柱,琴弦为可承重的黄铜弦(通常为30到50根),其拥有巨大张力,使用指甲拨动会产生铃铛般的铃声。现代、更轻的爱尔兰竖琴源于都柏林的约翰·伊根(John Egan,约1820年)复兴旧竖琴,为了产生一个完整的半音(12个音符)八度,它在每根弦附近的琴颈上都配备了可旋转的钩子,可将琴弦的音高提高半音。
爱尔兰竖琴
镰钩竖琴(hook harp)
镰钩竖琴的原理与半音器竖琴(lever harp)很相似,它是先将几个特定的音调低半音,然后以左手操纵镰钩(hooks)而将音升高半音。
镰钩竖琴
交叉弦竖琴(cross-strung chromatic harp)
交叉弦竖琴共有76根弦,44根在左边,32根在右边。德彪西著名的“'Danse sacree et danse profane(1904)”就是写给这种竖琴的。但是这种竖琴,因为在弹奏上的困难与乐器本身的限制,几乎都很少使用,只有在特殊表演或展览中才会出现。
交叉弦竖琴
角形竖琴(Angle Harp)
角形竖琴是这一种弓形竖琴,最早出出现在公元前 3 世纪古埃及的壁画中。其中第一件保存下来的古竖琴实物来自埃及,诞生于约公元7世纪。巴黎的卢浮宫藏有一件所谓的角形竖琴或叫做三角紧琴,约1.05米高 (41英寸),共有21根弦,从它弓的垂直颈一直延伸到弓的水平共鸣板上。
古埃及壁画上的角行竖琴
埃及带有棱角分明的竖琴雕像
框架竖琴(Frame Harp)
公元前最后一个世纪和公元纪年的初期间,框架竖琴出现。框架竖琴是一种角形竖琴,它三角的第三边是闭合的,所有的弦都围在一个木质的方框内,与弦所排列的平面垂直的边就是竖琴的共鸣箱,闭合的那条边即琴的前柱现代的竖琴属于框架竖琴,在欧洲关于它们最早的描述是在约8世纪,当时的竖琴样式都很轻便,通常由10-12根弦组成。
框架竖琴
双排弦竖琴和三排弦竖琴(Double and Triple Harps)
双排弦竖琴有两排弦,第二排弦被调成第一排弦没有的音,双排弦竖琴可以使半音阶的的音调产生变化,具有58根弦。意大利理论家温琴佐·伽利略在他1581年的著作《古今音乐向答》(Dialoge della musica antica e della modera) 中描述过这种双排弦竖琴。普拉托里乌斯曾在他的《音乐汇编》中对三排弦竖琴做过描述。三排弦竖琴最外面两排弦调音相同,中间一排弦的调音与外排弦差半音。三排弦竖琴在17世纪中叶出现于英国,并且在威尔士进一步流行起来,并成为标准的演奏乐器,一直流行到19世纪,而且被特指为威尔士竖琴。
双排弦竖琴
踏板竖琴(Pedal Harp)
17世纪末、18世纪初,在莫扎特《长笛与竖琴协奏曲》演奏的第一次,其中就有单一动作踏板竖琴(single-action pedal harp)的出现。踏板竖琴是用脚控制踏板来升高半音,单一动作的踏板,只有两个凹槽(slots),踏板由上凹槽到下凹槽,只动作一次,能演奏的调性有限。到19世纪初,艾拉尔德发明了,双次动作踏板竖琴(double-action pedal harp),因为有多加一个凹槽,踏板可以动作两次,所以每根弦可以弹奏三个半音。
踏板竖琴
音乐特点
编辑音色
竖琴音色甚似钢琴,唯较轻柔飘逸。其最佳音质在中音区,其音响如行云流水,华丽而富于幻想,奏旋律及和声均佳。低音区音色的明亮度、清晰度较低,最高音区的音色则嘹亮度低、音色也略为单薄。另外,竖琴以其柔美、悠扬、低沉的音色特点,在室内乐的演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室内乐演奏带来了一个新的、清晰独特的色彩。竖琴在室内乐演奏中,以其极富色彩和弹性的张力,不仅可以增强乐曲音色的唯美柔和度,而且也为音乐力量的发挥提供了动力,促进了室内乐演奏的音乐感染力。竖琴演奏时踩下踏板一半则使所有同一音名各弦缩短到提高半音,全部踩下,则提高全音。利用踏板,可使竖琴变换为任何语的自然七声音阶。结合“等音”原理,又可将竖琴的自然音阶7弦变成各种由4个音结合的七和弦,其中最为常用的为属七和弦与减七和弦。另外,竖琴的特殊奏法中泛音使音色清澈透明,比原音高八度;滑音使音色发挥独特的和声效果;浊音使音色铿锵有力。
音域
竖琴拥有自C至g共47个音、六个半八度的宽广音域,可自如地演奏音阶以及音程的跳动、各种双音音阶序进或分解和弦音型、各种和弦连接以及各种类型的滑奏、转调等。在乐队演奏中,竖琴主要担任和声伴奏和滑奏式的装饰句,能奏出柔和优美的抒情段或华彩乐段,增加整个乐章的氛围,以升华乐曲、感染听众。
记谱方式
竖琴使用大谱表记谱,竖琴每个八度音阶有七根弦,每个全音阶音高C-B一根弦。不同于钢琴每个八度音阶有十二个琴弦,C-B之间的每个半音度一个琴弦。此外,可以通过图表法和音符名法来展示踏板位置,其中图表法通过一个图表来展示踏板的位置,图表中的垂直线将踏板分为左右两部分,水平线表示踏板的基准位置。如果踏板位于水平线下方,表示需要升高音符;如果踏板位于水平线上方,表示需要降低音符。音符名法则直接使用音符名来表示需要的变音符号,这些变音符号按照两行排列,其中右脚踏板对应的变音符号排在上方,左脚踏板对应的变音符号排在下方。
完整的竖琴踏板图和随后的两个部分的踏板变换段落
图表法-七个踏板的物理位置
音符名法-七个自然音阶的音符变音符号
在写有很多半音变化的音乐时,如果一个特殊的和弦里有Gb(降G)和G原音,可以把它们当作是同一个音的不同名称来弹,也就是说,Gb(降G)可以用F#(升F)来标记。但如果同时还需要一个F原音,这时F原音得标成E#(升E)。所以,想要弹出一个既有F、又有Gb、还有G原音的和弦,得调整三个踏板。E和F两个踏板要调到升音的位置,而G踏板保持在自然音的位置。此外,竖琴上不用双降号或双升号,这种音得用它的等音异名来表示。
演奏技巧
编辑竖琴演奏时双手并用,用除小指以外的其余四指的第一个关节的指腹前端触弦。高音声部由右手负责演奏,低音声部由左手负责演奏。在竖琴演奏时,大指朝上,其余的手指微微朝下,打开虎口,手掌放松呈轻微的弧形,以便拨弦时手指拥有一定的弹拨空间。每个手只能够弹奏出4个音,音域宽度超不出十度。在出现音域幅度超出了这个界限后,为了保证各个音之间的连贯衔接,演奏者可以通过采取迂回的演奏方式进行演奏。两手交换演奏,可奏出像钢琴一样的单音式的分解和弦。竖琴共有七个踏板,左边三个,右边四个。竖琴踏板主要是用来变音的,每个板有高、中、低三个档,高档表示为降号,中档表示为还原,低档表示为升号。演奏者通过脚踩踏板的操作来实现变音的效果。通过踏板,可奏出类似拉弦乐器抖弓的效果。此外,竖琴独具特色的演奏方法是泛音、煞音、浊音与滑奏,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滑奏法。泛音可通过按住琴弦的 1/2 或 1/3 处来实现。通过这一操作,可奏出高八度的泛音,音色清澈透明、空灵优美,但穿透力太弱,多用于独奏。煞音是通过拨弦发音之后,立即以手指触弦来实现。这样表现出来的声音好似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声音,可以造成特殊的拨弦音的印象。浊音是通过演奏时手指弹在弦的根部来实现,表现出来的声音铿锵有力。滑音是通过手指在弦上顺次急速滑过(通常是从下往上)来实现的。这样表现出来的声音好似一个非常快速的音阶,具有行云流水般的音效。
陈妤颖竖琴演奏
代表人物
编辑阿尔冯斯·哈索曼,法国竖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为竖琴创作了几十首竖琴独奏曲目。又被法国竖琴的“一代宗师”。从1884年起,哈索曼开始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竖琴教授,直至离世。在教学期间,他带出了如昂立耶特·赫妮耶(Henriette Renié)、莉莉·拉斯金(Lily Laskine)、卡洛斯·萨尔泽多(Carlos Salzedo)、马塞尔·图尼埃(Marcel Tournier)、马塞尔·格朗雅尼(Marcel Grandjany)等整整一代法国竖琴的代表人物。
阿尔冯斯·哈索曼
约翰·帕里(John Parry)是威尔士著名的盲人三排弦竖琴演奏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吟游诗人。他曾为威尔士北部卢尔本地区的沃特金威廉姆·温担任家族演奏师,并出版过三部民谣作品:《古代英国乐曲》(1742)、《威尔士、英格兰、苏格兰曲集》(1761-1765)、《威尔士和声》(1781)。伯赫萨 (Robert-Nicolas-CharlesBochsa)是法国的著名竖琴演奏家和教育家。19 世纪30年代他曾游历德国,并在莱比锡和门德尔松相遇。1847年他定居维也纳,直到去世。他创作的竖琴独奏曲篇幅短小、风格浪漫。
伯赫萨
竖琴的保养
编辑竖琴在正常使用下,其寿命可以保持很长久,保养上还需注意避免日晒雨淋,或高温差变化及撞击,琴身(木质部分)可用擦琴油,及细致干布涂擦琴身,即可常保光亮洁净。琴弦(尼龙弦部分)是属于消耗性材料,若于不当使用或环境下,较易断弦,故应多预留一组备弦,若有故障产生,无法简易修复时,可请专业技术人员来维修。
延伸拓展
编辑竖琴与箜篌的区别
雁柱
箜[kōng]篌吸收了古筝的一部分元素,所以箜篌必然与古筝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现代箜篌与古筝一样,有雁柱(即琴码),而竖琴则不具备雁柱。同时,箜篌也能像古筝一样能够通过左手进行揉、滑、压、颤等,而这一点也是竖琴所不具备的。
雁柱
共鸣箱
箜篌有琵琶型的共鸣箱,位于两面弦的中间,而竖琴的共鸣箱则是窄梯形的,位于后方。箜篌的弦通过雁柱连接在共鸣箱的下方。而竖琴的弦则是直接连接在了共鸣箱的斜面之上。因此,通过这一条,也能够很容易地分辨出箜篌与竖琴。
箜篌的琵琶型共鸣箱
竖琴的窄梯形共鸣箱
凤首
大部分箜篌都会在琴柱顶端雕刻有凤首,而竖琴则没有。
凤首
琴弦
箜篌与竖琴的弦也是不一样的。箜篌是双面弦,而大部分的竖琴只有一排弦。双排弦竖琴的两排弦是相互交叉的,而箜篌的两排弦则是相互平行的。
音色
从音色上来看,箜篌与竖琴也有着较大的不同。箜篌的低音更为醇厚悠远,高音更为清脆。同时,由于箜篌融合了古筝的某些特点,因而箜篌的声音有些类似于古筝。而竖琴的音色更为纯净、柔和、轻盈。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41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