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鲍照(约公元416年-466年),南朝宋时期文学家,字明远,祖籍东海(今山东省郯城县),长期居住在建康(今南京)。唐人或避武则天讳也作“鲍昭”,又因杜甫《春日忆李白》中诗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人多称鲍照为“鲍参军”。鲍照与北周的庾信(庾卿)一同被称为“鲍庾”,又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鲍照出仕前地位卑微,但不甘心碌碌无为,求取功名的心情迫切。据史籍记载,元嘉十二年(435年),...

鲍照(约公元416年-466年),南朝宋时期文学家,字明远,祖籍东海(今山东省郯城县),长期居住在建康(今南京)。唐人或避武则天讳也作“鲍昭”,又因杜甫《春日忆李白》中诗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人多称鲍照为“鲍参军”。鲍照与北周的庾信(庾卿)一同被称为“鲍庾”,又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人物生平

编辑

献诗表才

鲍照出仕前地位卑微,但不甘心碌碌无为,求取功名的心情迫切。据史籍记载,元嘉十二年(435年),鲍照不顾他人的偏见,顶住各种压力,毅然献诗临川王刘义庆,得到义庆赏识,并被擢[zhuó]升为临川王国侍郎,鲍照遂作《解褐谢侍郎表》。

仕途起伏

辅佐临川王

荆州时期。刘义庆于元嘉九年(432年)到荆州任刺史,在荆州,鲍照作《秋日示休上人》《答休上人》两首诗与僧人释惠休唱和。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论《秋日示休上人》云:“岂亦效休上人邪?‘东西望楚域’意明远与休同客荆州时作也。” 江州时期。史籍记载,元嘉十六年(439年)四月,刘义庆由荆州刺史改授散骑常侍、都督江州、豫州之西阳、晋熙、新蔡三郡诸军事、卫将军、江州刺史,持节如故。刘义庆迁任江州后,鲍照随刘义庆来到江州寻阳,由于刘义庆崇信佛教,当时庐山是离寻阳不远的佛教重地,刘义庆作了江州刺史自然有庐山礼佛之旅。鲍照随刘义庆游庐山时,作《登庐山》《登庐山望石门》《从登香炉峰》诗三首。并奉刘义庆的命令作《佛影颂》。刘义庆任江州刺史后,曾经主持修建了“凌烟”楼。鲍照作《凌烟楼铭》记述此事。南兖州时期。在南兖州期间,鲍照被刘义庆提拔为左常侍,《转常侍上疏》可以证明。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刘义庆在建康去世。据《鲍参军集注》说:“二十一年春正月,临川王薨[hōng],照服三月之丧,服竟,上书世子,自解侍郎还乡。本集有《临川服竟还田里诗》可证。”

跟随衡阳王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七月,南兖[yǎn]州刺史衡阳王义季改任徐州刺史,据钱钟联《鲍照年表》认定,就是在元嘉二十二年乙酉,鲍照来到梁郡,追随刘义季,不久,鲍照又随衡阳王义季从南兖州刺史任转到徐州刺史任。然而,刘义季在徐州刺史任上刚满两年,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八月乙未,他就在征北大将军、徐州刺史的任上突然去世。鲍照在刘义季幕的两年里,突出的成绩就是作《代苦热行》和《河清颂》。

依随始兴王

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八月,鲍照离开义季幕,回到京都建康,为始兴王刘濬所辟,任始兴国侍郎。元嘉二十八年(451年)二月壬午,始兴王解南兖州,鲍照跟随刘濬从瓜步返回建康。三月,鲍照侍郎报满辞任,作《侍郎报满辞阁疏》并逗留江北。离开始兴王幕后,鲍照作《代放歌行》《采菱歌七首》以寄意。春夏间,鲍照游广陵城又作《芜城赋》一篇。

辅助孝武帝

元嘉三十年(453年)二月,宋太子刘劭与始兴王共弑宋文帝,刘劭[shào]自立为帝,改元太初,史称“元凶”。三月,武陵王刘骏率众讨伐。四月,鲍照随王僧达自候道南奔,刘骏于新亭称帝,是为宋孝武帝。五月,孝武帝攻破京都建康,刘劭、刘濬伏诛,鲍照作《中兴歌十首》以颂。鲍照和谢庄、王僧达、颜延之等人多有交往,也创作了《和王义兴七夕》《和王护军秋夕》等诗歌。 同年,鲍照除海虞县令,三年后,即孝建三年(456年),鲍照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孝建四年(457年)春正月,刘宋改年号大明。大明元年(457年)因与王僧达交厚的鲍照也就由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为秣陵令。

殒于兵乱

大明二年(458年),鲍照转永安令。出为永安令时,鲍照受到限制行动的处分,限制解除后作《谢永安令解禁止启》。孝武帝大明五年(公元461年),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大明六年(462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为前军参军,刑狱参军等职,掌书记之任。孝武帝死后,泰始二年(466年)正月,晋安王刘子勋称帝,临海王刘子顼举兵响应。八月,刘子勋兵败倒台,临海王也被赐死。荆州城破,鲍照在城中为乱兵所害,终年约五十一岁。

家族成员

编辑

父母

鲍照父亲的事迹暂无可考证,其母情况据鲍照的《请假又启》中“臣母年老,经离忧伤,服粗食淡,羸耗增疾”可知,鲍照父亲亡故时其母仍在,又《请假又启》作于宋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鲍照时年四十一岁,其母在高寿者之列。

兄弟姐妹

鲍照无兄弟,但有一妹名令晖。鲍令晖善诗,乃古之著名才女,钟嵘《诗品》云:“令晖歌诗,往往崭绝清巧。拟古尤胜,唯百愿淫矣。” 鲍令晖先鲍照而逝。

妻儿

鲍照有一妻,但姓氏不明,据鲍照《伤逝赋》可知其妻先鲍照而卒,其子女数不详。

文学成就

编辑

诗歌

鲍照在诗歌、骈文和词赋等多个文学领域都留下了许多作品,其中又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在南朝乐府中独树一帜。魏晋六朝诗歌以其虚华巧妙,内容贫乏,缺乏对现实的反映而闻名,但在晋宋文学的变革中,鲍照继谢灵运之后,进一步继承并发扬自《诗经》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钟嵘在《诗品》以“险俗”形容鲍照的诗歌。所谓“俗”,在内容上指他对社会中下层人格心态的反映,在形式上则是指对乐府民歌的接纳。而这两个层面,尤其是后者恰恰是鲍照的独异之处。鲍照诗歌中的边塞诗十分引人瞩目,其边塞诗视角丰富,或反映征战之苦,或刻画战争场面,或流露思乡情绪,或揭示退役军人晚年的悲凉处境。这些作品既是对前代军旅诗的继承,也显示了对后世尤其是唐代边塞诗的开启。如《代东武吟》中老军人“少壮离家去,穷老还入门”的惨淡晚境,使人联想起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中老人的命运。又如《代出蓟[jì]北门行》中“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毛缩如蝟[wèi],角弓不可张”的险劲,在高适、岑参的诗歌中得到了明显的延伸;同时鲍照还创造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意象, 诗人用 “羽檄”“烽火”“萧鼓”“荆甲”“胡霜” 等意象营造战争前的氛围,还用“疾风”“沙砾”“马毛”“角弓”等意象描绘边塞环境的恶劣,亦为后人创作边塞诗提供了张本。这些审美意象鲜明、独特,真实地再现了边塞地区的典型环境,经鲍照的使用后便具有特殊内涵。

主要作品

乐府诗方面

鲍照一生创作诗歌约两百首,其中有86首为乐府体裁。 鲍照的乐府诗,以丰富的现实题材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展示了中古时期刘宋王朝的社会风貌。 其“前无古人” 的创作实绩,在中国乐府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鲍照的乐府诗突破当时的诗风,有不少慷慨激昂、气骨极高之作,他的乐府诗已经完全突破玄言诗结构,让中古诗歌从汉魏后再度走向健康缘情、抒情言志的创作道路。鲍照在乐府诗题方面既有首创,也根据乐府《古辞》自行创作。他能够较好地继承前代乐府的精华且不受前人的限制,借用旧题表达新的意义,思想深刻而含蓄,意境清新而幽深。他的作品常常以朴素自然的外表,蕴含着深邃[suì]纯美的内涵,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准。鲍照广泛运用七言和以五、七言为主的杂言体,打破了五言乐府的传统形式。他创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他的乐府诗语言容量广泛,节奏变化多样,辞藻华美且流畅,既保留了民歌语言的特色,又融合了文人乐府语言的优点,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借鉴。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上,他更是独树一帜。《拟行路难》十八首是他乐府诗中的名篇。这十八篇涉及题材很广,有写战争带给百姓伤害的,有感叹怀才不遇和人生短促变幻的,鲍照在其中加入了强烈的个人色彩,感情充沛而强烈,且不乏名句,如“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自古圣贤皆寂寞,何况我辈孤且直。”等。他多用“君不见”句式的激越开场,加上杂句的不断转换,形成强烈的节奏感,配合强烈的诗情,呈现出非常强的感染力。“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饥鹰独出,奇矫无前”,殆[dài]非虚言。早期的边塞诗有《代出自蓟北门行》《代陈思王白马篇》等,诗风高昂雄壮,如“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描写细致,惊警动人;而“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但令塞上见,知我独为雄“等句,也充满了英雄主义的豪迈色彩。乐府诗里还有一类艳情诗,如《代陈思王京洛篇》中,鲍照极尽描绘之能,使用大量的闺房名贵物品为意象,同时配上各式色彩,形成了雕藻淫艳,倾炫心魄的风格。

五言诗方面

鲍照创作的五言诗以深沉和秀丽为特点,总计有111首。内容方面可分为咏史和拟古、山水、酬赠等。首先,鲍照的咏史和拟古诗主要用来暗示现实情况和表达内心感受,如《拟古八首》《绍古辞七首》等,有乐府诗的张扬风采。这类诗作,在他五言古诗中地位较高。在这些诗作中,他常常使用对比手法,一方面描述帝王将相的荣耀和富贵,另一方面描绘寒士和贫民的孤独和困苦。总体而言,鲍照对于贵族阶层持轻蔑而非羡慕的态度,对于贫穷人民持同情和赞赏的态度。其次,鲍照的山水交游诗语言奇丽峭拔,沉雄精当。他常注意雄壮神奇的景物,并且善于用动词写动景,表达偏激难捺的心情。如《行京口至竹里》中的“高柯危且竦[sǒng],锋石横复仄。复涧隐松声,重崖伏云色。冰闭寒方壮,风动鸟倾翼。”押仄声韵,用奇险意象,动态描写也很成功。然而有时他的部分的山水诗因为过于追求雅致和深奥而显得词句险怪,如《发后渚》中的“华志分驰年,韶颜惨惊节”一句,让人感觉艰涩不流畅,但是他的大部分山水诗仍然具有独特的特色和引人思考的价值,其中有许多山水诗达到了“以事物来描写景物,以情感来描写事物”的要求。最后,鲍照的酬赠诗约占他五言诗作品的五分之一,这些诗作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深深的情感,他在这些诗作中借鉴了《诗经》和《楚辞》的比兴手法,并融入了民间歌谣中常用的“比体”。

七言诗方面

鲍照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广泛创作七言诗的诗人,其完整保留至今的七言诗共有十一首,约占南朝宋时期二十七首七言诗的五分之二,为七言诗开创了新的局面。从内容上看,鲍照的七言诗既有关于爱情的诗作,又描写了夫妻离散的痛苦,还表达了弃妇的悲伤,可以说内容丰富而充实。鲍照所创造的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容纳了更深广的历史内涵,情感之起伏尤其具有沉抑顿挫之致。他还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且可以换韵。这种局部的解放和开拓,为此后七言歌行的写作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韵律空间。此后,均、李白等人的七言歌行正是沿着鲍照开拓的道路而前行。

骈文

作为南朝的骈文名家,鲍照注重雕琢辞藻,但其骈文古朴浑厚、骨力劲健的风格又显示出汉魏文风的一些特征,代表了“寒士的强烈呼声”,颇显慷慨之气。《登大雷岸与妹书》是公认的鲍照骈文的代表之作。该文是其于元嘉十六年(439年)赴江州任职途中写给其妹鲍令晖的,抒情议论融合,文气跌宕,辞藻绚丽,兼有骈散之长。文章采用赋的铺陈手法,分别从南、东、北、西、西南方向,描绘长江、庐山一带的山水风光,实在是一幅壮丽的山水画。

辞赋

鲍照辞赋所具有的“凄艳悲绝”的美学风格,主要是对他现存文集中十篇赋作表现出来的“哀婉幽怨”的审美形象、“忧思伤感”的审美意境和“凄艳悲绝”的诗人形象三个方面的审美特征的概括。其中《芜城赋》借广陵在汉代的繁荣和今时的荒凉来抒发怀古之幽情,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代表作之一,最为传诵。通篇赋中 ,在叙事 、绘景 、抒情 、议论 、映衬 、渲染等艺术手法运用上 ,都是极为高妙的笔力也极为遒劲,描绘政治风云 ,揭露战争祸患 ,用惊心动魄之辞 , 抒悲慨苍凉之气 ,读之令人惊心动魄 。

创作特点

编辑

在艺术风格方面,鲍照的许多作品展现了宽广的胸怀和雄伟的气魄,描绘了广泛的社会现实,抒发了受高门世族压抑的寒士的生活情绪和美好理想。他的作品清新俊逸,文辞秀丽,如《代结客少年场行》:“九衢[qú]平若水,双阙似云浮。扶工罗将相,夹道列王侯。日中市朝满,车马似川流。击钟陈鼎食,方驾自相求。”少年去乡三十载后重回故乡,登高远望,京城熙攘、繁华的景象在作者笔下十分俊美;又《咏史》:“京城十二衢,飞甍[méng]各鳞次。士子彯[piāo]华缨,游客飒轻辔[pèi]。明星辰未稀,轩盖已云至。宾御纷飒沓,鞍马光照地。”名利之人骈集京城,其服饰车徒之盛极其精美,可谓“贵尚巧似”。然而,在多样复杂的风格中,他的作品主调仍然是雄壮有力、豪迈激昂的风格。这种雄浑奔放的风格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如《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徵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披胡霜。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全诗俊健雄壮,在气格上可视为盛唐边塞诗的先声。此诗叙写北方边塞告急,强虏压阵,天子震怒,发兵征虏的情状。鲍照多次亲临边地,知悉艰苦的作战环境和战事之凶险,他对平虏建功有着热切的愿望,故他在诗中既强调虏军精强,更突出我军威之浩荡,描写边地景象奇峭苍莽,情调豪宕壮丽而不低沉,在诗末更进一步表达了从军报国之志。鲍照作品中有丰富的现实题材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创作又展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高度有机统一。

主要思想

编辑

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

刘宋时期儒学不再式微,得到统治者的重用与宣扬,文人们开始思索现实。鲍照早年的诗歌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但身为寒门士子想要入仕只能自荐。《论语》中“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为不要担心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追求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华,因此他献诗临川王刘义庆,被其欣赏得到官职。鲍照乐府诗的每一类都有儒家思想内容的诗歌。如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中表达讽刺、劝谏的诗歌,怀古咏史诗、边塞乐府诗中对国家忧思、忠君爱国的诗歌。在这些诗歌中能体现出鲍照对仕途和对家国的态度。

反抗权贵的抱负之心

鲍照出身微寒,但有强烈的用世之心,因此他的作品中也充满着因出身寒门而备遭压抑的痛苦,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精神。其诗歌代表着寒士的呼声,阻碍诗人仕进的门阀,成为了被抨击的对象,如《拟行路难》其四揭示了人生不同命运的同时,表露了对巨大的社会压力的无声的忍耐。其六则转变为江河直下的情感的倾泻。其中提出的宿命化的参照,“自古圣贤尽贫贱”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作品的内涵,把诗人的命运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提升到了历史的高度。鲍照在诗中毫无保留地抒发了自己不得志的孤愤之情和不平之气,感情奔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他的另一首乐府名作《梅花落》赞叹梅花凌寒开放,却又感慨其难以长久。此诗以梅花为喻,别有怀抱。

追求归隐的内心需求

鲍照在36岁左右辞职离开始兴王刘浚,从《采菱歌》(其五)中可以看出,太子有谋逆之举,鲍照不愿意受其拉拢导致被孤立,想弃官归隐。《萧史曲》《代升天行》这种借仙游题材表达出道家的超脱,归隐之意。《园葵赋》则借咏园葵来表现田园生活的清新恬淡,流露高洁淡雅的隐逸情趣,它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完成自己的社会理想后,转而到闲常的生活中去寻找一种完美的人生理想的抒写。“荡然任心,乐道安命。春风夕来,秋日晨映。独酌南轩,拥琴孤听。篇章间作,以歌已咏。”对淳朴安适的乡居生活表达出油然而生的喜悦,“鱼深沉而鸟高飞,孰知美色之为正”,则是站在单纯宁静的自然中却观照污浊俗世,显示摒斥和不屑。

影响地位

编辑

在杜甫现存的诗歌中,直接提到鲍照以及鲍照诗歌的就有8首,其诗歌创作中与鲍照诗作有比较直接关联的就有近100首。杜甫对鲍照诗歌创作的继承是多方面的:在题材选择上,杜甫继承了鲍照的边塞诗取材,如杜甫的《后出塞》从取材上乃至于诗歌切入点上都和鲍照的《代东武吟》十分相似;鲍照一些批判黑暗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作也同样影响着杜诗的创作,杜甫一生关心民生疾苦,其作品多有反映人民悲惨生活以讽喻黑暗社会现实。如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更是全面反映了统治者黑暗统治下,处于乱世之中百姓的悲惨生活。 在诗作风格上,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也有学习鲍照的痕迹。真正注意到并提出鲍照对李贺诗歌影响的,是钱钟书先生。他在《谈艺录· 长吉诗镜》中说:“长吉于六代作家中,风格最近明远,不特诗中说鬼已也。”接下来钱先生以为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中对称鲍诗“发唱惊挺, 操调险急, 雕藻淫艳”跟后来杜牧对鲍诗“风墙阵马”、“牛鬼蛇神”、“时色美女”的比喻相暗合是“谅非偶然”的。钱钟书先生认为李贺对鲍照诗歌的接受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引“鬼怪”、“死亡”意象入诗;其二是对鲍诗“险急”风格的继承。

历史评价

编辑

人物评价

南北朝钟嵘认为:鲍照“其源出于二张,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兼有景阳,茂先,谢混,颜延四家之长,“跨两代而孤出。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然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明代王夫之认为:杜甫所言“俊逸鲍参军”之俊逸指的是鲍照的乐府,而鲍照的五言诗具有“深秀”之美,乃五言古诗之本色。鲍照的乐府,七言优于五言,其五言歌行“句疎[shū]气迫”,有失五言风轨。其原因在于,七言诗音节既繁,“非骀荡流连,则神气不能自举,”鲍照以七言手法作五言歌行,气盛于词,不合五言诗“词不荡”之法度。清代王士祯提出与钟嵘《诗品》不同的意见,对鲍照评价更高,他认为:鲍照不应在中品,而宜置于上品,且“鲍照出于二张,尤陋矣,又不足深辩也。”清代何焯认为:鲍照“天才瞻丽,尤长于夸饰,故光焰腾于楮[chǔ]墨之表。”诗在鲍照这里“发露无余”,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皆由此也”。(《义门读书记》)

诗词评价

《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主要就是指的颜延之、谢灵运和鲍照三位诗人作品所说的。南北朝虞炎:照(鲍照)所赋述,虽乏精典,而有超丽,爰命陪趋,备加研访,年代稍远,零落者多,今所存者,傥能半焉。——《鲍照集序》南北朝萧子显:次则发声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斯鲍照之遗烈也。——《南齐书·文学传·论》陈师道:鲍照之诗,华而不弱。——《后山诗话》朱熹:鲍明远才健,其诗乃《选》之变体,李太白专学之。——《朱子语类》张戒:世徒见子美诗多粗俗,不知粗俗语在诗句中最难,非粗俗,乃高古之极也。自曹、刘死至今一千年,惟子美一人能之。中间鲍照有此作,然仅称俊快,未至高古。——《岁寒堂诗话》严羽:①元嘉体,宋年号。颜、鲍、谢诸公之诗。②颜不如鲍,鲍不如谢。文中子独取颜,非也。——《沧浪诗话》叶燮:①六朝诗家,惟陶潜、谢灵运、谢朓三人最杰出,可以鼎立。……左思、鲍照次之。思与照亦各开生面,余子不能望其肩项。②六朝诸名家,各有一长,俱非全璧。鲍照、庚信之诗,杜甫以“清新”、“俊逸”归之,似能出乎类者。究之,拘方以内,画于习气,而不能变通。然渐辟唐人之户牖[yǒu],而启其手眼,不可谓庾不为之先也。——《原诗》

轶事典故

编辑

冰心玉壶

南朝宋时期的诗人鲍照在他的《白头吟》中写道:“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人情贱恩旧,世路逐衰兴。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他以“玉壶冰”来比喻清正廉洁的品质。后来,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纯洁无瑕的境界或高尚无染的品格。唐代王昌龄的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进一步巩固了“冰心玉壶”作为思念亲友的象征。

“留一犁”鲍照墓

在鲍照的墓地中有一个传说,据说在南北朝时期的某个春季耕种期间,一个姓宛的农民发现他家的稻田里出现了一座新坟墓,他并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反而在耕田时多留了一犁土,并让“留一犁”成为宛家的“祖训”,代代相传,对待这个无名之墓怀有敬意。隋朝开科举之前,宛家一直从事农耕。然而,在隋朝开科举之后,宛家的一位孙子成为了在省城会考中名列榜首的大秀才。相传,在省城会考期间,宛秀才每次遇到困难问题时,总有一个声音在他背后指引他,但当他回头时却发现没有任何人。经过多次询问,宛秀才才得知这个指引者名为“刘一雷”,并且宛家对他有所恩情,因此他暗中指导宛秀才。宛家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这与他们的“留一犁”祖训有关,他们相信“留一犁”在暗中帮助了宛秀才。于是,宛家人重新修复了这座墓,并从墓中的随葬竹简中获知这个墓主是鲍照。

相关纪念场所

编辑

鲍照墓

光绪丙子黄梅县志记载:“临海王之子刘子顼镇守荆州,鲍照作前参军,掌管书记。时黄梅按属荆州辖地。刘宋泰始二年,晋安王刘子勋称帝于浔阳,刘子顼应之。八月沈攸之军到浔阳,斩子勋,子顼赐死,照为乱军所杀。”葬于黄梅城西。鲍照墓位于黄梅县黄梅镇东禅寺村,具体位置在黄梅县土肥测试站内。鲍照墓建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有1500多年的历史,明清之际,黄梅县令重修鲍照墓。黄梅一直很重视古文物的保护,早在1985年就将“鲍照墓”定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2008年,它又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保护文物。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认为,搬迁会损害古文物,而且会使它的历史价值降低,作为历史遗迹,必须保持其原貌和原址。 墓前有碑,高1.96米,宽0.9米,上刻“南朝宋参军鲍公明远之墓”,字为繁体楷书。碑为清道光二十五年知县俞昌烈重修其墓所立。

明远台

明远台位于梁园中学,进学校大门步行数十步,可见一座亭子,此即为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读书台遗址。鲍照,1500年前侨居梁园,始有“读书台”,鲍照字明远,因此又称“明远台“。旧址面积约为1050平方米,周围有水圩环绕。在民国初年,明远台曾遭到毁坏。抗日战争时期,合肥县肥东办事处在旧址上建立了中山纪念堂,但不久后便倒塌了,解放后,梁园区公所在旧址上修建了建筑物。根据清嘉庆的《合肥县志》记载,北宋时期张持正在庐州任职期间,曾到知慎县访问鲍照读书的地方,并在那里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为“俊逸亭”。由于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一诗中称赞了鲍照的诗句“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所以亭子就以此命名。

人物相关争议

编辑

籍贯争议

关于鲍照的籍贯存在上党和东海两种说法,并且对于各自的地理位置也有不同的说法。《魏书-尉元传》中提到上党可能指的是徐州淮阳郡上党县(今江苏宿迁县),虞炎《鲍照集序》则认为上党指的是并州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县)。对于东海,郯城县经考证认为东海群群治所在郯县(今山东郯城),涟水县考证认为治所在连口(今江苏涟水县)的东海郡。关于鲍照的出生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曹道衡通过对鲍照的诗文考证认为,鲍照可能出生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丁福林的《鲍照年谱》也认同此说。

生年争议

关于鲍照的出生年份存在争议。吴丕绩《鲍照年谱》采用清人陈沆《诗比兴笺》的说法,认为《拟行路难》第七首中的“愁思忽而至”,是悼念庐陵王刘义真的作品,据此推测此诗作于元嘉元年;又根据《拟行路难》第18首中的“余当二十弱冠辰”一句断定元嘉三年(424年)鲍照20岁,由此推论,鲍照生于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但余冠英《乐府诗选》、曹道衡《论鲍照诗歌的几个问题》认为:《拟行路难》并非是哀悼刘义真的诗,第18首只不过说明鲍照写这首诗的时候是20岁左右,不一定是二十岁。清人陆心源《三续疑年录》则认为鲍照生于宋武帝永初年间(420年-422年),但未提出证据,而此说与虞炎所说:“时年五十余”不合,故不可信。钱仲联《鲍照年谱》据鲍照《在江陵叹年伤老》,认为古人一般以50岁称“老”,推测这首诗大约作于大明七年(463年)左右。这种推测和虞炎说法相近,据此,鲍照生年当是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左右。钱仲联版《鲍照年谱》出现了几个有待考证的地方,所以义熙十年的理由并不充分。丁福林通过论证得出以下结论:“鲍照初次仕宦的地点在荆州而非江州”,“鲍照解褐担任临川王国侍郎的时间是在元嘉十二年”,“鲍照初次离家赴荆州的时间是在元嘉十二年”,“鲍照离家赴荆州求仕时年纪二十岁。”根据这些结论,最终得出鲍照的出生年份应该是在晋安帝义熙十二年。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415462/

(955)
词条目录
  1. 人物生平
  2. 献诗表才
  3. 仕途起伏
  4. 辅佐临川王
  5. 跟随衡阳王
  6. 依随始兴王
  7. 辅助孝武帝
  8. 殒于兵乱
  9. 家族成员
  10. 父母
  11. 兄弟姐妹
  12. 妻儿
  13. 文学成就
  14. 诗歌
  15. 乐府诗方面
  16. 五言诗方面
  17. 七言诗方面
  18. 骈文
  19. 辞赋
  20. 创作特点
  21. 主要思想
  22. 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
  23. 反抗权贵的抱负之心
  24. 追求归隐的内心需求
  25. 影响地位
  26. 历史评价
  27. 人物评价
  28. 诗词评价
  29. 轶事典故
  30. 冰心玉壶
  31. “留一犁”鲍照墓
  32. 相关纪念场所
  33. 鲍照墓
  34. 明远台
  35. 人物相关争议
  36. 籍贯争议
  37. 生年争议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