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米特人(旧译“闪族”,英文:Semite,阿拉伯文:ساميون,拉丁文:samium,德文:Semiten),又称塞姆人、闪族、闪族人,由德国人冯施洛泽(August Ludwig von Schlözer)在1781年提出,用来指代民族语属亚非语系和闪米特语族人群。“Semite”意为基督教《圣经·创世纪》中Noah之子Shem的后裔。
概念
编辑闪米特人一词,由德国人冯施洛泽(August Ludwig von Schlözer)在1781年提出,用来指代民族语属亚非语系和闪米特语族人群,灵感来自《圣经》中诺亚的长子Shem(闪)。闪米特人不是单一民族,而是包含了母语属性有关联的群体民族。闪米特人是自古生活在亚州西部的一个大的民族群体的总称,包括阿卡德人、阿摩利人、加喜特人、迦勒底人、迦南人、希伯来人、阿拉伯人等。根据《创世记》第十章“《塔纳赫》/《旧约》”中提到的家谱列表,使用闪族语言的民族都是诺亚(愿他安息)之子闪的祖先的后裔,学者将该起源称为“闪米特种族”、“闪米特宗族”、“闪米特起源”或“闪米特人”。
历史演变
编辑种族起源
公元前一万年前,闪米特族是白种人的一支。闪米特族中的一支在希伯来传说中人类自发源地渐渐发展、繁荣,并达到了那时所能达到的最高级文明。这一国家是建立在由源于高地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沉积物所形成的土地上。
种族融合
约在公元前5000年,一支被称为阿卡德人或高地人的闪米特部落征服了苏美尔人,两个种族开始融合,闪米特人最大限度地继承了苏美尔人的习俗,而且在苏美尔人的城市里扎下了根。在同一时期,因气候剧变,古闪米特人开始东迁,陆续来到西亚两河流域和叙利亚草原,并且一直保留着相当统一的民族共同体。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阿卡德人陆续来到两河流域北部定居。阿卡德人是闪米特人中的一支,阿卡德的名称来源于阿卡德语,阿卡德语是由苏美尔语和闪米特语发展而来的。这些阿卡德人和苏美尔人又贸易,又抢劫,持续了几百年。其间,他们吸取苏美尔人先进的知识和各种劳作技能,还学会制造使用青铜器具、轮车,组建强力的军队。
建立国家
约公元前2334至公元前2279年,定居于今伊拉克中部的闪米特人在其首领萨尔贡的率领下征服其南邻苏美尔人,统一苏美尔和阿卡德地区,确立王权,建立起两河流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因其定都阿盖德,故国名为阿卡德。有军队5000多人,一度征战至波斯湾和地中海。阿卡德帝国延续了二百多年后,萨尔贡的帝国逐渐衰亡,之后埃兰人一度占据这里,但又被闪米特人的一个新分支(被称作亚摩利人)重新夺回统治权。他们在河流旁边建造了一座巴比伦都城,称为“巴比伦第一帝国”。
由盛转衰
公元前2100年,在汉漠拉比国王的统治下,巴比伦帝国国力日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形开阔,无险可守,入侵的游牧民族很容易长驱直入。与之相比,狭长的尼罗河流域则险要得多。尽管如此,在汉漠拉比统治时期,闪米特人还是成功地征服了埃及,并最终建立了法老统治的“希克索斯王朝”,又称为“牧人王朝”,曾延续数百年之久。公元前1600年,闪米特征服者被埃及人赶出此地。
迁移分散
公元7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闪米特人开始了一次大迁移。迁移后的闪米特人现分布在埃及、苏丹、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伊拉克、沙特、叙利亚、也门、突尼斯、黎巴嫩、约旦、利比亚、科威特等国,按方言、历史、文化传统和地域可分为47个民族。其中闪米特南支部分曾于7世纪越过红海到达非洲之角,今埃塞俄比亚闪米特各族的祖先马赫里人等就属这支。有学者认为,阿拉伯半岛可能是闪米特人的摇篮,闪米特人在个地方成长发展之后,迁移到肥沃的新月地区(即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和约旦),后来成为历史上的巴比伦人、亚述人、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还有两种生存到当今时代的民族,可以代表闪米特人,一种是阿拉伯人,另一种是犹太人。在相貌和心理特征方面,阿拉伯人所保留的闪米特特征,比犹太人要更加丰富。
03:42
闪米特人由来(来源:华哥漫聊)
民族分支
编辑分支情况
闪语族可分为东闪语支和西闪语支。东闪语支只包含古典语言阿卡德语和埃卜拉语,现已无人使用。西闪语支又可分为埃塞俄比亚闪语分支、现代南阿拉伯语分支和中闪语分支。阿拉伯语属于中闪语分支,使用人口众多,在21世纪初已有约2.3亿。闪米特人是一个大的民族群体的总称,包括阿卡德人、阿摩利人、加喜特人、迦勒底人、迦南人、希伯来人、亚述人、阿拉伯人、犹太人等。
东支闪米特人
按现代分类法,此支称“闪米特北支”。东闪米特人主要生活在两河流域的北部,说阿卡德语,在与苏美尔人接触中吸收、融合了对方的语言。其代表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
西支闪米特人
西支闪米特人又分出三个分支:西北支(现称闪米特北中支)、中支(现称闪米特南中支)、南支。
西北支(北中支)
该支闪米特人指分布在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各民族,最早的代表为阿摩里特人、迦南人、乌加里特人,约在公元前2000年后,有腓尼基人、犹太人、阿拉米人、莫阿比特人、亚奥迪人等。
中支(南中支)
该支闪米特人代表为利希亚尼特人、萨姆德人等,随后统一称为阿拉伯人。
南支
该支闪米特人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的南部,闪米特人在个地方成长发展之后,后来就成为历史上的巴比伦人、亚述人、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
代表民族
阿卡德人
阿卡德人最初是公元前30世纪初两河流域的北部的一支沙漠游牧部落,他们说的是闪米特语。因为他们在阿卡德建立了国家,他们被称作“阿卡德人”。他们骁勇善战,具有高大的身材,黝黑的皮肤,较长的脸形,带钩的鼻子,黑色的胡须。
阿摩利人
阿摩利人(Amorite)亦译“阿摩列尹人”或“阿莫里特人”。为闪米特人的一支。约在公元前2000-1600年间支配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历史达数百年之久。他们被称为“阿穆鲁”,意为“西方人”。实际上,他们真正的发源地则是在阿拉伯半岛,而不是叙利亚。他们原是游牧民族,约于公元前3000年末进入西河流域南部,建立伊新、拉尔萨等城市。公元前19世纪初建立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8世纪上半叶国势达到鼎盛,至公元前16世纪,国势转衰,终被赫梯人所灭。阿摩利人作为闪米特人的一支,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其他的闪米特人相融合。
加喜特人
公元前1600年,巴比伦尼亚瓦解后,加喜特人统治了该地。加喜特人被认为是低等的、半开化的民族。该民族采取了许多必要的措施,慢慢地使巴比伦尼亚发展成一个繁荣的国家,被周围强有力的邻居尊重和敬仰。加喜特人的统治超过了四个世纪。
迦勒底人
迦勒底人是公元前7世纪末巴比伦的一支闪族人。波帕拉萨尔是他们的首领,他于公元前626年在巴比伦自立王,建立了迦勒底王朝,历史上称新巴比伦王朝。新巴比伦王先灭亡了北部的亚述帝国,后又占领了两河流域的南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地,曾盛极一时。
迦南人
迦南人是叙利亚的一个塞姆族的集团,他们在叙利亚建立了文明。迦南人住在叙利亚的南部(巴勒斯坦),给该地起了名称,并在贝斯珊丹(或贝伊桑)、耶路撒冷和赫卜伦建立了几个城邦。他们主要从事农业和战争,并联系了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两个文明的中心。
希伯来人
希伯来人是古巴勒斯坦的以色列和犹太人的祖先。约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有一支被称为希伯来人的游牧部落从东方进入巴勒斯坦,在与当地居民逊南人经过长期冲突后而逐渐混合。公元前二千年代末期,希伯来人征服迦南人城市之后,氏族制度已处于解体时期,国家开始发生。首先是北方各部落形成以色列王国,继而南方各部落形成犹太王国。
亚述人
亚述人自称“阿图赖人”“艾索尔人”“苏赖人”。亦译“亚述里亚人”。西亚跨境民族之一。分布在现在伊拉克、伊朗、土耳其、叙利亚和前苏联,在美国和其他国家也有少数亚述人。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操亚述语(即新叙利亚语、艾索尔语),属闪含语系闪语族北部语支。一般都会讲当地主要民族的语言。古代亚述文用楔形文字,现代讲述一般用叙利亚文字母,在苏联用俄文字母,信基督教。亚述是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北部(今伊拉克境内)的古代奴隶制国家,由亚述城得名,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纪初,公元前14至前9世纪征服邻近地区,公元前8世纪后半期一前7世纪前半期到达极盛,公元前605年亡。现代亚述人是古代人数众多的亚述人的后裔,经多次战乱流各国,并被其他民族同化,人口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于英国挑拨,库尔德人与亚述人发生冲突,亚述人大批被杀。
阿拉伯人
公元4世纪记载阿拉伯人之王伊姆鲁·吉斯死亡与事迹的碑文,使“阿拉伯人”一词在北方出现。在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那个时代,“阿拉伯人”一词的含义主要用于指半岛上的贝都因人(即游牧的阿拉伯人),因为他们的语言代表了最纯粹的阿拉伯语,他们比定居下来的农民和城镇居民更忠实地保存着阿拉伯人生活和语言的原始方式。当横跨中亚,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大帝国建立起来时,“阿拉伯人”则统指所有说阿拉伯语、在血统上属于阿拉伯部落且本身或祖先出生于阿拉伯半岛的人们,以区别于归人帝国统治下的波斯人,叙利亚人、埃及人及其他各族人。后来,除波斯人之外,都进一步同阿拉伯人融合,并进而同化为阿拉伯人。
犹太人
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支脉,起源于约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后因躲避自然灾害迁徙至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东部,因而得名“希伯来人”(意为“渡来之人”)。公元前13世纪末开始从埃及迁居巴勒斯坦地区。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立以色列国。此后先后被亚述、巴比伦、波斯、古希腊和罗马帝国征服。公元70年被罗马人赶出巴勒斯坦地区,开始长达近2000年的“大流散”。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犹太人开始大批移居巴勒斯坦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对巴勒斯坦地区实行委任统治。1917年11月,时任英国外交大臣阿瑟·詹姆士·贝尔福致信英国犹太复国主义同盟主席莱昂内尔·罗斯柴尔德,表示英国政府“赞同地看待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家园”,史称“贝尔福宣言”。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和一个犹太国。
民族分布
编辑闪米特人是由古阿拉伯人、犹太人、迦南人、亚述人、巴比伦人等同源民族构成的群体。他们最早的分布区域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边缘延伸至两河流域。这片区域自西向东被红海、地中海、亚美尼亚高原、伊朗山脉和波斯湾跟其他大陆板块隔开。在公元8世纪亚述入侵两河流域之前,这里没有大的移民潮进出,但闪米特人有从阿拉伯半岛的沙漠游牧生活转向两河流域的平原定居农耕的趋势。这片区域内部被山脉、沙漠等自然屏障分隔,但并不足以隔绝人群的往来,所以闪米特人通过部落体系组织起来,彼此之间有战、有和,尚未形成超越部落的更大共同体。《不列颠百科全书》中,闪米特语族被划分为:“北部边缘语支”(Northern Peripheral)、“中北语支”(Northern Central)、“中南语支”(Southern Central)、“南部边缘语支”(Southern Peripheral)。而八十年代英、美出版的三部百科全书中,对于闪米特语的谱系划分,采用了与Hetzron一致的方式:总体上分为东部(Eastern)和西部(Western)语群,西部语群进一步分为中部(Cerntral)和南部(Southern)语支。无论《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四分法还是Hetzron的两分法,都提出了“中部”(Central)的概念,从地理分布的角度看,在西亚北非分区内约东经30°到东经60°、约北纬40°到赤道的地带内,阿拉伯语确实处于“中部”的位置,且上述地带内东闪米特语组位于东北一角,若不考虑阿拉伯语在北非向西的传播,则西闪米特语族所在的区域中,迦南语等刚好位于西北、跨过中部的阿拉伯语即为南部的闪米特语。
宗教信仰
编辑地方神与图腾制度
闪米特人一方面赋予超自然存在以实体,另一方面认为自然界中的实物具有生命的神性。基于这两者,形成地方神崇拜和图腾制度,使得人类跟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中的事物建立起友好关系。闪米特人的地方神崇拜和图腾制度的基础是亲属关系,后者是基于血、肉等的物质性联系,它的维系是通过这些物质性联系的周期性更新和巩固,这就是闪米特人献祭的意义。
献祭的物质性演变
随着闪米特人的历史发展,献祭的物质性逐渐演变。血在献祭中有了其他变体和替代物,如酒、奶、果汁、水、油。牺牲本身的地位也降低了,原本图腾动物的生命与人类的等同,甚至因为动物的一些人所不及的能力,使它们在闪米特人眼中更为神秘和神圣。它后来成为“人牲”的替代,变成牺牲的牺牲,价值上低于人的生命了。献祭的物质性材料从肉、血发展到其他部位,这种演变与上述交融的观念相通:通过吃、喝对方的身体某部位,可以将其特质或生命吸纳入自身。到更晚近的时代,只要是取自身体的某部分甚至间接的物质,也可以是联结的中介物。头发成为献祭之物,身上的衣物、饰物等都可以作为联系的载体。另一方面的演变是对祭品物质性的进一步调整,如引入燔[fán]祭,焚烧牺牲的肉或者脂油,神不再是吃肉、喝血,而是通过吸食焚烧的烟滋养自身。
产权的观念形成
随着闪米特人逐渐从游牧的沙漠向农耕的平原地带迁移,加之8世纪的异族入侵,部落体系瓦解。在定居和农耕社会中,产权的观念形成。地方神成为其土地范围内一切出产的给与者,动植物的生长和增殖被归因于此处特定的神圣力量,所以它对整个地区有专属的权力。这种与定居农业相联的观念,后来发展成为礼物献祭,头生的动物和初熟的果实作为贡品,要先向地方的神上贡。
宗教禁忌
闪米特人把事物区分为神圣的事物和非神圣的普通事物两类。所谓神圣事物是摄于神的震怒而在严格的限制之下才能使用的事物;非神圣的普通事物则是指那些不怕遭受惩罚,可以随意使用和摆布的事物。神圣的事物包括了绝对禁止人们随意使用和处置的事物,或者在某种特殊情况下禁止使用的普通事物,它们可以是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也可以是许多自然事物,闪米特人通事物的禁戒规定,从而产生了宗教禁忌。
语言文字
编辑闪米特语系
闪米特语,一译作闪系语,是阿拉伯人与犹太人所用语言文字的通称。
闪米特语系分支表
民族语言
闪米特语通行于西亚、北非等地,为古代闪米特人用语。闪语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非常悠久,大约4500年前就出现了阿卡德语和埃卜拉语文本。在现代语言中,闪语族包括使用广泛的阿拉伯语,埃塞俄比亚的阿姆哈拉语、提格里尼亚语,以色列的希伯来语,也门和阿曼的梅赫里语和其他南阿拉伯语,以及在伊拉克、伊朗、土耳其东南部和欧洲留存的阿拉米语。
语音和音系特点
原始闪语族的元音系统非常简单,只有三个元音:/a//i/和/u/,每个元音都可发长音或短音。元音在闪语族的格系统中起重要作用,比如原始闪语族单数名词的格便通过其词尾的元音差异得以反映:短音/-u/代表主格,/-a/为受格,/-i/为 属格。闪语族辅音系统具有“三合一”发音类型,即一个辅音有浊音、清音、喉音三种发音,如/d//t和/ṭ/。闪语族最主要的特点是其辅音词根系统。所有的动词和绝大部分名词都有一套词根辅音,通常是三个不连续的辅音,与元音相结合便构成词。
形态特点
大多数名词和所有动词都通过元音交替和并置形态学(即词根加型式)相结合形成。其名词复数通过型式替换得以实现,“a插入”型式便是阿非罗-亚细亚语系的特点之一。比如,西北闪语分支中,在辅音间插入a便将单数名词转成复数名词。又比如,阿拉伯语“kalb”(狗)表单数,而“kilāb”表复数。名词有阳性和阴性之分,阳性名词通常是无标记的,而阴性名词则有后缀标记-(a)t。动词形态变化也通过元音交替实现。比如,希伯来语“kotev”(他写字)表一般现在时,而“katav”表一般过去时。
句法特点
原始闪语的语序是动-主-宾,古阿拉伯语和古希伯来语都是该语序。但其后所有闪语诸语言的语序都发生了变化,大多采用主-动-宾语序,只有阿卡德语和埃塞俄比亚闪语采用主-宾-动语序,都是因语言接触所致。闪语的限定形容词在修饰名词时,在性、数、格上与名词保持一致。古典和现代的标准阿拉伯语在主谓一致性上表现出相似的特异性。不管主语是单数还是复数,在主语前的动词总是采用单数形式。动词的性取决于主语是否指称人。指称人的阳性双数或复数主语之前总是加阳性的单数动词,而指称非人的阳性双数或复数主语以及所有的阴性主语之前总是加阴性的单数动词。对单数名词而言,名词和动词的性的一致是严格的。
民族文字
闪米特人阿卡德游牧部落最初没有任何文字记录,他们当中有些人学会了用苏美尔的樱形符号来书写闪米特语,闪米特语第一次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公元前2000年代晚期,在古代埃及和地中海东岸的北方闪米特民族各国家,先后产生了记录辅音的音素字母符号。由于闪米特语词的根词词干是由辅音构成的,所以在文字中只使用辅音字母。至于用不同元音表示的语法形式,它们从上下文中,尤其是从词在句中的位置上就可以看出来。同时,也正由于词的辅音结构,使北方闪米特人能很容易地从言语中把辅音分离出来,北方闪米特人把表意文字改为表音字母依据的是起首音原则,即把原来代表某个词的符号用来表示这个词的头一个音。最早的北方闪米特辅音字母文字是公元前11世纪的阿希拉姆碑铭文字(发现于比布鲁斯,在今黎巴嫩),这种辅音字母文字共有22个字母符号。公元前1000年代初期,北方闪米特人的字母开始向外传播。向西传播形成了希腊字母,向东传播形成了阿拉马字母。
阿希拉姆碑铭文字
闪米特文字对希腊文明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希腊人曾经承认,拼音字母来自腓尼基语。24个字母起始的两个字母α(alpha)和β(beta)便属于闪米特词汇,在原闪米特词汇中分别指的是“公牛”和“房屋”;然而这两个字母在希腊文中并不传达任何意思。两个随意的但却具有暗示性的词条在希腊文表述中形成一个序列,这个序列作为一种特殊能力的基础被希腊人加以运用和记诵。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书写便在古老而高等的文化当中发展起来;同时书写也为这些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它促成埃及的象形文字或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的形成。但是无论是象形文字还是楔形文字,都具有一套非常繁杂的书写系统,其中包含着数以百计的符号,而每一个符号又具有多重功能,所以如果没有经过多年的训练,是根本无法熟练地掌握它们的;不仅如此,掌握这些符号之后,还需要不断地操作和实践。从当代语言学的角度上来讲,闪米特语族属于闪含语系。整个西方世界使用的字母表都来自于原始闪米特语的字母表。
文化艺术
编辑公元前2370至公元前2230年,阿卡德人建立闪米特王国,以石材建造的神庙和雕像规模十分宏大,青铜、黄铜工艺品业已出现。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王汉漠拉比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创造了高度的科学和技术文明,多彩的釉、琉璃与玻璃首先在巴比伦得到应用。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再一次统一两河流域,重建巴比伦城。这位国王扩建了巴比伦城。亚述建筑的风格在这里获得了延续,在城南的神庙区,国王为巴比伦人信仰的神灵重修了神庙,他还在神庙与宫殿之间建筑了一条宽广的节日大道。节日大道穿过一座门洞,这座门洞宏伟肃穆,是专门为女神“伊什塔尔”而建的,因此它名为伊什塔尔门。伊什塔尔门的后面就是巨大的皇宫与政府部门。在塔式建筑中,有一座“通天塔”,即马杜克神庙。沿台阶往上直到皇宫的顶部是种植着各种热带植物的宫顶花园,尼布甲尼撒的宫顶花园就是巴比伦空中花园,被希腊人纳入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巴比伦在尼布甲尼撒的建造下,成为规模空前的巨大城市。巴比伦拥有宽广的城区与坚不可摧的城墙,易守难攻。巴比伦有一道城墙竟然贯穿了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广阔平原,为此,幼发拉底河上还建起了一座桥,这是至今发现的世界上第一座桥梁建筑。至今,幼发拉底河床上还有留着桥墩的残余,这是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桥梁建筑遗迹。
现状
编辑基督教本质精神是希腊式的而非希伯来的,尽管它在外在形式(圣教历史)上沿袭了犹太教的传统,但它的精神特征和思想内容却是与犹太教针锋相对的。因此,基督教社会后来逐渐培养出一种反闪米特主义或反犹太主义的文化心理。“闪米特人的”被用作形容词指代一个广大区域内的人民,即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但是到十九世纪末期,这个词已被专门用来指代犹太人了。1879年(或者说大约是在1879年),“反闪米特人”或“反闪米特主义”这个术语被创造出来,表示对犹太人的仇视。2023年,巴以冲突再次爆发,冲突包括对一块土地的争夺,即迦南地区,该地区是处于亚非欧三大洲交汇点的巴勒斯坦古称,包括现在的以色列、约旦、加沙和约旦河西岸。据以色列历史类书籍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从阿拉伯半岛迁移来的“闪米特人”进入该地区,而同属“闪米特人”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对犹太人来说,这里是上帝应许给他们的土地,即“应许之地”,而对于阿拉伯人来说,这里是其祖先古代“迦南人”和“腓力斯人”生活的地区。巴以冲突是深刻的斗争,与影响了几代人的历史和宗教叙事交织在一起。这场冲突的核心是对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都具有历史和宗教意义的土地。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41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