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特巴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吉特巴(英文为Jitterbug,也有人译作吉特帕)属于社交舞的一种,也叫水兵舞。它是一种起源于北美洲的舞蹈,舞者随着爵士音乐节拍跳快速四步舞。Jitterbug(吉特巴)一词原意是用来描述醉汉酒后表现的状态。国外将这种舞蹈称作“爵士乐舞”“林迪舞”等。吉特巴舞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西部,在美国西部的牛仔中广为流行。随着20世纪的发展,非洲和加勒比舞蹈的节奏与动作对社交舞蹈的影响逐渐加大。摇摆舞、...

吉特巴(英文为Jitterbug,也有人译作吉特帕)属于社交舞的一种,也叫水兵舞。它是一种起源于北美洲的舞蹈,舞者随着爵士音乐节拍跳快速四步舞。Jitterbug(吉特巴)一词原意是用来描述醉汉酒后表现的状态。国外将这种舞蹈称作“爵士乐舞”“林迪舞”等。

历史沿革

编辑

起源

吉特巴舞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西部,在美国西部的牛仔中广为流行。随着20世纪的发展,非洲和加勒比舞蹈的节奏与动作对社交舞蹈的影响逐渐加大。摇摆舞、吉特巴舞、扭扭舞等舞蹈存在一种自由和即兴的运动风格,以及一种重复的打击节奏,这些节奏可以追溯到更原始的来源。20世纪20年代,随着美国西部工业的发展,往返于美洲大陆之间的牛仔把这种舞蹈带到了繁华的东部地区。1927年,诞生了由林迪舞、查理斯顿和舍格等一组相似舞蹈合成的舞蹈“吉特巴舞”。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吉特巴舞向“水兵舞”和“牛仔舞”两个方向发展。“Jitterbug”来源于一个俚语,指的是极度紧张的酗酒者,而这个名字与那些跳得“失控”的摇摆舞者联系在一起:他们时而跳跃,时而旋转,尽情享受。吉特巴舞在非裔美国人社区中非常流行,舞者结合了非洲传统舞蹈动作,包括快速的腿部运动和灵活的上半身运动。后来,这个词汇成为了描述摇摆舞者的一种方式,发展成了这种舞蹈的另一个名字。别名包括“林迪舞”“牛仔舞”“帕司”等等,又因为美国水兵特别擅长这种舞蹈并把它带到世界各地,所以又称为“美国水兵舞”。吉特巴舞在美国发展得很快。人们在跳舞的过程中,又借鉴了其他流派的跳法,使得吉特巴舞风格独特、变化无穷。当爱尔兰兴起的踢踏舞传入美洲大陆后,吉特巴舞在摇摆的基础上增加了用脚击地踏点发出声音的跳法。人们曾经提到过“四步六声”的声,就是因为用脚点地时发出声音而得名的。当查理斯顿(Chan-leston)舞风行美国时,吉特巴舞舞者又将查理斯顿舞跳法中的跺脚、踹脚、扭摆等动作融合进去。

发展

爵士歌手凯伯·凯洛威(Cab Calloway)在1934年录制的《Jitter Bug的呼唤》体现出吉特巴舞与酒的联系,使其迅速传播到非裔美国人社区之外,最终传播到欧洲;电影“Cab Calloway的Jitterbug Party”的发布进一步普及了“Jitterbug”一词。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的吉特巴舞等舞蹈在表演时,需要舞者转身轻快、步伐敏捷。上世纪40年代开始风靡美国,后来美国人将吉特巴中的高难度动作进行了剔除,并加入了一些技巧,结合波普、摇滚和摇摆舞,最后形成了一种活泼的牛仔舞。二战过后,交际舞舞者能够在舞蹈过程中释放持久的活力,洋溢着热情。电影和电视的传播比从前的传播方式更快捷、更广泛。这种新一代爵士乐舞蹈的一个特点是舞者之间没有身体接触,他们颤抖腿部,用手做手势,摆动肩膀,抽动头部。吉特巴舞在20世纪40年代前期非常流行,尽管欧洲官员称这种舞蹈有伤风化,美国大兵还是在二战末期将吉特巴舞传播到了欧洲。许多怀疑论者声称吉特巴舞的热潮不会持续下去,但那时,吉特巴舞在美国和东欧非常流行。而吉特巴舞传入英国后,则因动作古怪而复杂、影响正统舞蹈等因素,被舞厅舞蹈者改良成了捷舞(Jive)。吉特巴自从1945年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广泛传播,形成了北京吉特巴、天津吉特巴、南京小拉三大派别。在1950年以前,天津的交谊舞爱好者向美国水兵学习吉特巴舞,第一批天津吉特巴舞爱好者构成了天津吉特巴舞的里程碑。自1950年至1980年,天津的吉特巴舞进入了发展时期。吉特巴舞在更多的国人学习后,发展速度愈来愈快。人们在掌握了美国水兵舞传统基本跳法后,又继承和发展了具有天津特色的吉特巴舞,创造出许多难度大的花样,进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天津市的吉特巴舞,并将吉特巴舞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自1981年起,在国内形成了以天津吉特巴为代表,不同派系风格的吉特巴舞共同发展的局面。20世纪60年代,一种新型的“吉特巴”开始在底特律东部酝酿,后来被称为“Jit”。新的Jit的主要演出形式是独奏即兴舞蹈,伴有吉特巴舞风格的花式步法。后来,Jit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通用的基本步法,即单脚站立,另一条腿在胫骨或膝盖处抬起,在动态平衡中来回扭动膝盖,同时伴有微妙的手臂动作。在舞蹈表演者研发了新的舞蹈套路后,Jit逐渐发展成为囊括空中特技和源自机械舞和摇摆舞的嘻哈动作等力量动作的舞蹈。

吉特巴

1938年吉特巴舞表演

吉特巴

1939年世界吉特巴舞比赛冠军

吉特巴

1953年吉特巴舞表演

现状

吉特巴舞作为社交舞、竞赛舞和表演舞,每年都会出现在舞蹈训练营、舞蹈比赛、摇摆舞研讨会和许多节日中。吉特巴舞舞者在摇摆舞节和训练营中交流舞蹈思想,推进这种摇摆舞的进一步发展。但由于吉特巴流派众多,风格迥异,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很不适合作为国际交谊舞比赛的项目。2010年,中国吉特巴舞团成立于伯明翰爵士音乐节,舞团由留英学生组成。2018年,吉特巴舞在唐山流行起来,参与跳舞的舞者不乏“兰馨杯”全国吉特巴舞舞蹈公开赛第一名、“华夏杯”吉特巴舞第十二届大赛冠军。2019年,“中国·咸阳体育舞蹈全国公开赛暨第四届舞蹈大赛”在陕西咸阳举办。

艺术特点

编辑

音乐节奏

吉特巴作为一种“快四”爵士伴舞乐曲,基本节奏与布鲁斯相同,只是速度较快、热情奔放、欢快激昂,同节奏舞曲包括狐步舞(美国)、桑巴 (巴西 )、康加舞 (古巴 )、布列舞 (法国)、特列帕克 (俄罗斯哥萨克) 等。

舞蹈特点

吉特巴舞节奏感强,动作夸张,旋律热情奔放,充满活力,刚柔并济,富有情趣,巧性稍弱,易于大众接受和学习。它一改现代舞的礼仪性审美取向,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解放特点。舞蹈时用脚尖脚跟击地,与身体前倾后仰、膝部屈伸相协调。“Jit”是一种新型吉特巴,跳“Jit”时单脚站立,另一条腿在胫骨或膝盖处抬起,在动态平衡中来回扭动膝盖,同时伴有微妙的手臂动作。 由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量移民涌入美国,带去了具有浓郁地区风格的民间舞蹈元素,因为没有受到宫廷舞的影响,所以舞步形式更为自由、热情、奔放。今天的吉特巴舞仍然能够映射出黑人生活的特点。 吉特巴舞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字:点、踏、蹍[niǎn]、踢、弹、摆。点从吉特巴舞的起源可以看出,吉特巴舞吸取了踢踏舞的风格,在摇摆的基础上增加了用脚击地踏点发出声音的跳法是“点”的来源。吉特巴舞的“点”要求“触地”,要求“点”的足虚跟、脚掌触地,力度要能够支撑住自己移动腿部的重量。踏“踏”是“点”这个环节力量的延续结果,主要体现在第二步和第六步上。“踏”要求全足落地,交换重心,通过迈移动腿来完成的,用移动腿跳舞,看到只是四肢的表演。蹍“蹍”这个环节是用脚掌跟动,单掌或双掌皆可,也可以做蹍转。踢“踢”主要是在二人定位时双方要做的舞步。踢的时候要求绷住足面,并且要求身体带大腿、大腿带小腿、最终传递到足面和趾、完成“踢”的动作。“踢”的方向可以是向下踢,可以平踢,可以侧踢等。弹“弹”主要是脚踝[huái]通过给地板压力后产生一个反弹力到身体,使身体通过这个弹有一个上下浮动的表现。作为吉特巴舞的精髓之一,舞者主要是向上方弹。摆“摆”就是舞者在身体协调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前后左右摇摆,它是摇摆舞的特色,也是吉特巴舞的精髓之一。传统摆的方向主要是两侧的。当今吉特巴舞摆的方向不是仅仅左右,而是身体的各个方向,体现出了一种“身形美”。

音乐节拍

吉特巴的音乐节拍是4/4拍(也有的是2/2拍),速度为每分钟34~38 小节;第1、3拍是重音,2、4拍是轻音。吉特巴有四步吉特巴和六步吉特巴两种跳法:四步吉特巴是一个小循环4步,占6拍,节奏是“慢一慢一快、快”,慢步占2拍,快步占1拍(2/2拍的是慢步占 1拍,快步占1/2拍);六步吉特巴是一个小循环6步,每步(实际是每个点)各占1拍,节奏是“快、快、快、快、快、快”。

基本舞步

吉特巴舞步的步法无严格规定,主张自由与自然。作为一种近乎即兴发挥的舞蹈,吉特巴舞的花样繁多,但多而不乱。

手部动作

在握持方法上,吉特巴采取松散式结构:男女舞伴面对面站立,男伴两手张开,左手(或两只手)手心向上,手指稍弯曲;女舞伴同样两手张开,右手(或两只手)手心向下,手指稍作弯曲,男左女右手相扣另一手向外打开 (或男女舞伴两手相扣),但并不严格按照上述操作步骤规定握持方法。譬如男左女右手相握时,女伴的左手还可放在男伴的右肩上,也可放在右臂肘弯附近。拉手的具体形式有七种,即:同侧双拉手、交叉双拉左手在上、交叉双拉右手在上、同侧单拉右手、同侧单拉左手(这两种单拉的女伴手是相反的,即右手拉男左手,左手拉男右手)、交叉单拉左手和交叉单拉右手。

脚部动作

吉特巴脚部动作的最大特色就是用脚跟或脚尖有规律地击地打点,分为四种:第一种,从脚跟开始:第1拍脚跟击地,接着第2拍脚掌踏下(读作“点、踏〞,下同)。第二种,从脚掌开始:第1拍脚掌击地,接者第2拍脚跟踏下。 第三种,从脚跟开始:第1拍脚跟击地后迅速离地,第2拍全脚踏下。第四种,从脚掌开始:第1拍脚掌击地后迅速离地,第2拍全脚踏下。前两种是在脚跟(或脚掌)击地后不离开地面而全脚踏下;后两种是在脚跟(或脚掌) 击地后迅速离开地面而后再踏下。

动作名称

因吉特巴舞种类繁多,本段介绍以杨艺的《随心吉特巴》为例介绍典型动作。包括:基本步、单手拉花反弹(单手拉花与反弹琵琶)、单手拉花左套环、单手拉花开式造型、单手拉花右套环、双手背拉、单手背拉、双手错、反弹造型、斜单手造型点踏步、双手背拉点踏步、反弹套环背后转等等。

价值影响

编辑

吉特巴舞作为文娱体育疗法中的一种舞蹈,具有促进心理、身体健康的双重价值。在治疗亚健康时,体现出五个方面:1.通过神经及体液调节,促进血流循环、加强新陈代谢;2.促进了人的情绪高涨,缓解紧张状态;3.增强舞者乐观感,改善心情;4.有助于提高认知水平,增强自信心,塑造积极心态;5.促进脂肪分解、降低血脂,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吉特巴作为体育舞蹈之一,通过竞赛普及与推广,给市民们带来了文化活动盛宴。吉特巴舞者多次参加了具有影响力的吉特巴舞蹈大赛,并创下了辉煌的成绩,使这个独特的健身舞种带来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意义。

重要竞赛

编辑

美国洛杉矶舞蹈比赛1939年6月22日,在洛杉矶举办了吉特巴舞比赛,代表美国22个州和6个其他国家的1000多名吉特巴舞表演者齐聚洛杉矶,通过比赛来争夺“跳舞行家”称号。

吉特巴2019中国·咸阳体育舞蹈全国公开赛暨第四届舞蹈大赛2019年4月13日,该大赛于陕西咸阳的彩虹体育馆举行。来自北京、宁夏、山东、陕西等10个省市 61 个代表队2000多人报名参赛,分为比赛分为职业组(拉丁. 摩登)、拉丁少年精英组、拉丁儿童精英组、拉丁少年单人精英组、吉特巴职业组等。

吉特巴2019•中国•北京IDSA世界体育舞蹈总会(中国)第五届中国吉特巴(水兵舞)锦标赛2019年5月1日,该竞赛于北京房山良乡体育馆举行。吉特巴(水兵舞)分为四大系列:1、吉特巴(水兵舞)“打点儿”舞2、吉特巴(水兵舞)3、团体(水兵舞)4、广场(水兵舞)。

相关作品

编辑

《关于托斯卡》

美国音乐学院的舞蹈剧场作品《关于托斯卡》以加州北部海滩的地标——著名的托斯卡咖啡店为背景,上演了一部舞蹈编年史。这部作品通过舞蹈的变化反映出不同时代百姓的心理:每个时期的舞蹈都浸染了当时特有的情感、人际关系、恐惧和快乐。表演到二战结束时,缓慢的双人舞以及欢快的吉特巴舞共同体现出二战后美国百姓的复杂心境。

《活起来》

该电影由诺曼·陶罗格(Norman Taurog)导演,梅尔维尔·莎沃森(Melville Shavelson)、杰克·露丝(Jack Rose)担任编剧。1954年7月15日,该电影首映式在新泽西州大西洋城举行。在电影中,有一段主人公荷·弗拉格Homer Flagg(杰瑞·刘易斯Jerry Lewis饰)在酒店里跳“吉特巴”舞蹈的情节。

吉特巴

代表人物

编辑

李丰(1981年-)

李丰,辽宁沈阳人,担任过国家级舞蹈大赛裁判,拥有多年舞蹈教学经验。作为2007、2008年全国吉特巴舞大赛冠军的他运用国内和国外古典舞、现代舞、当代舞的知识,结合吉特巴舞的特点和精髓,融入拉丁舞、交谊舞、广场舞、民族舞等舞种的元素编排了一种新舞蹈——“中国丰舞”。业界称他为“舞蹈大师”“青年舞蹈家”“舞蹈王子”。

Frankie Manning(1914年-2009年)

弗兰基·曼宁是吉特巴舞代表人物。因为早期林迪舞和吉特巴的界限并不明显,所以弗兰基·曼宁的舞蹈具有融合性,但他本人称吉特巴舞是林迪舞昵称。弗兰基的动作敏捷。耳朵灵敏,他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大乐队演奏摇摆舞音乐时的节奏和刺激。萨沃伊舞厅的舞者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专业的表演团体“惠特尼的林迪·霍珀”,当乐队进入全盛期时,弗兰基是首席编舞,担任艺术总监。弗兰基·曼宁与辛西娅·米尔曼合著《弗兰基·曼宁——林迪舞代表人物》,1994年和1995年荣获国家艺术基金会编舞奖。

吉特巴

相关展览

编辑

2018年4月18日至9月3日,费城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主题为“摩登时代:1910-1950年代的美国艺术”的展览。其中包括代表20世纪特色的艺术形式“吉特巴”。

吉特巴

相关评价

编辑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学家西奥多 ·阿多诺表示,吉特巴这种华丽、急促的舞蹈形式是仪式性的,是一种强迫性的模仿行为。那些跳吉特巴舞的人丧失了他们的个性,像着迷的昆虫嗡嗡环绕着回应音乐。在这种程式化的舞蹈形式中骚动抽搐 ,就像残废动物的反应一样。

相关争议

编辑

美国林迪舞表演艺术家弗兰基·曼宁(Frankie Manning)于2002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表示,“吉特巴”这个词只是林迪舞(Lindy Hop)的昵称。非裔美国舞蹈家诺玛·米勒(Norma Miller)于2015年在伦敦表示,“吉特巴”这个名字冒犯了她。因为本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曾用这个词贬抑黑人舞者,他们跳舞时像喝了酒一样,所以紧张不安。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416762/

(565)
词条目录
  1. 历史沿革
  2. 起源
  3. 发展
  4. 现状
  5. 艺术特点
  6. 音乐节奏
  7. 舞蹈特点
  8. 音乐节拍
  9. 基本舞步
  10. 手部动作
  11. 脚部动作
  12. 动作名称
  13. 价值影响
  14. 重要竞赛
  15. 相关作品
  16. 《关于托斯卡》
  17. 《活起来》
  18. 代表人物
  19. 李丰(1981年-)
  20. Frankie Manning(1914年-2009年)
  21. 相关展览
  22. 相关评价
  23. 相关争议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