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顺差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贸易顺差(TradeSurplus)亦被称为“出超”,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出口商品总额超过进口商品总额,或者在国际收支中,收入款项总额超过付出款项总额。贸易顺差意味着该国在国际贸易中实现了经济盈余。贸易顺差(FavorableBalanceofTrade),亦称为出超或有利贸易差额,指的是在某一特定年度,一个国家的出口货物和服务总额超过了进口货物和服务总额的情况。这种情况表示该国在外贸活动...

贸易顺差(Trade Surplus)亦被称为“出超”,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出口商品总额超过进口商品总额,或者在国际收支中,收入款项总额超过付出款项总额。贸易顺差意味着该国在国际贸易中实现了经济盈余。

基本信息

编辑

定义

贸易顺差(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亦称为出超或有利贸易差额,指的是在某一特定年度,一个国家的出口货物和服务总额超过了进口货物和服务总额的情况。这种情况表示该国在外贸活动中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顺差的规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在特定年份的对外贸易活动情况。自1880年至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33年中,德国在贸易方面有80年出现顺差。其中,从1952年到2012年的61年间,德国连续保持了顺差的状态。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顺差规模保持在40亿美元到194亿美元之间,并在80年代后半期突破了500亿美元。2002年,德国的顺差规模第一次超过了1000亿美元,并在2004年和2005均超过了1900亿美元。从1967年到1982年,德国连续16年保持了全球货物贸易顺差排名第一的地位,于1983年被日本超过,2001 年再次超过日本。

影响因素

贸易顺差有诸多影响因素,如货币汇率、国内生产总值 ( GDP) 、投资、储蓄、本国物价、工资水平等。以中国为例:自2005年中国实施市场化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升值的趋势。这种升值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人民币升值导致购买本国相同商品所需的外币数量增加,从而使国内生产的商品出口价格上升,出口需求减少;其次,人民币升值也意味着本国货币购买力增强,促使进口商品的数量增加。但即使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其实际汇率升值幅度相对较小,不足以明显抑制中国贸易顺差持续增长的影响。从1994年到2016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由 48637. 5 亿元快速增加到 743585. 5 亿元,,增长率从14.1%下降至7.91%。尽管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总体上仍呈现增长态势,其增长意味着中国的供给能力增强,出口压力增大,从而促进了中国产品的出口。与此同时,进口需求相对减弱,进一步加剧了贸易顺差的形成。在1994年到2016年的二十多年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的大量增加。中国的投资水平由17042.10亿元上涨到606465.66亿元,这造成了大规模的产能过剩问题。尽管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中国的投资水平仍然在上升,这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当国内需求不足时,过剩的产能无法得到消化,只能通过促进出口来消化库存,这导致了出口的增加,进而导致中国贸易顺差连续增长。

相关概念

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 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贸易差额有三种类型,分别是贸易顺差、贸易逆差和贸易平衡。

贸易逆差

贸易逆差(Un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亦称入超或贸易赤字,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总值大于出口总值。贸易逆差意味着该国的外汇储备会减少,并显示该国的商品在国际竞争中较弱,其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避免长期出现贸易逆差,大量逆差会导致国内资源流失,增加对外债务,并对国民经济正常运行产生影响。

贸易平衡

贸易平衡(trade balance),亦称国际贸易平衡,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进出口平衡或输出入平衡。出口商品总值与进口商品总值无差额,称贸易持平。

相关理论

编辑

重商主义理论

重商主义是一种经济思潮,它的出现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14、15世纪萌芽期,重商主义开始在一些国家中崭露头角。到了16、17世纪,它逐渐兴盛,并在西欧各国广泛流行,到18世纪,重商主义的影响逐渐衰落。其主要论点包括:重视货币,发展商业;重视对外贸易,并致力于追求贸易顺差;注重推动本国制造业发展,培育和保护本国新兴产业。

贸易差额论

贸易差额论,又称为贸易平衡论,是晚期重商主义学说的一种观点。贸易差额论强调一个国家应该通过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来实现贸易平衡,并形成有利的贸易差额,即顺差。主要代表者包括英国经济学家托斯·孟等。贸易差额论认为,只有通过出口进口更多,实现贸易顺差,才能增加本国的金银财富。此观点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后期以及西欧主要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贸易差额论鼓励输出货币,从而吸引更多的货币流入国家。

国际情况

编辑

2022年世界主要贸易顺差国

2023年世界各国贸易逆差情况

2024年世界各国贸易顺差情况

相关优点

编辑

对消费者计划出国旅行或在海外购物,货币升值意味着所持有的货币能够购买更多的外币,从而使消费力增强。对留学生货币升值将使其在国外的生活费用相对减少。对宏观经济贸易顺差从原理上来说是一种盈利的情况,对宏观经济自然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1. 使国际市场对该国商品的需求也在增加,这种增加需求的影响会通过外贸乘数效应放大,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2. 增加就业机会,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促使该国生产总值(GDP)增长;
  3. 有助于增加外汇储备,提高国家的国际清偿能力,拥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可以增强国家的对外融资能力,保持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
  4. 能够维持金融体系稳定,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以及平衡国际收支波动;
  5. 能够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国家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干预和调控,稳定本国货币汇率,提升国家的经济安全性。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

相关弊端

编辑

不利影响

贸易顺差会增加外汇储备的成本当一个国家持续出现贸易顺差时,则需要购买外国货币以支付进口商品的费用。这意味着国家需要不断增加外汇储备,从而增加了成本和压力。贸易顺差会导致出口国货币压力增加,同时也会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当一个国家的出口大幅增加时,其货币的需求也会上升,进而导致货币升值。或将会导致出口国产品的价格上涨,影响其竞争力,并引起其他国家对该国的贸易争端。贸易顺差会削弱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对国内金融业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产生影响由于贸易顺差使得国内货币供应增加,金融机构往往会面临较高的存款规模和流动性,这可能减少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并阻碍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贸易顺差使得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限制了国内产业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增加了调整出口结构的困难当一个国家高度依赖出口时,其经济容易受到全球经济波动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这将导致国内产业结构的单一和相对脆弱,难以应对不确定性。此外,出口结构的调整也会受到限制,过度依赖部分产品或市场会阻碍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市场多样化。

真实情况分析

中国的贸易顺差自从2000年起,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对美贸易顺差最大的国家。到2008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达到了2663亿美元,约占美国总贸易逆差的38%。到2009年1至8月,美国对中国贸易赤字的比例上升至60.4%。一些美国政客将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的增加以及贸易逆差归咎于中国。故美国采取了越来越多的贸易保护措施,并以2009年的轮胎特保案为标志,频繁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这种摩擦导致了中国制造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日本的贸易顺差自1981年以后,日本的贸易顺差逐年攀升。1982年至1984年,日本的经常项目顺差分别为68.5亿美元、208.0亿美元和30亿美元,而对美贸易顺差分别为121.5亿美元、1818亿美元和330.8亿美元,对美贸易顺差成为保持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1985年9月,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五国财长与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签订了《广场协议》,旨在降低美元对日元等货币的汇率,导致日元急剧升值。尽管如此,日元的升值并未影响日本的贸易顺差。1986年,日本仍然保持了13.7万亿日元的贸易顺差。从1987年开始,日的贸易顺差开始下降,直到1991年才出现止跌回升的趋势,之后贸易顺差继续扩大。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贸易顺差持续增加,日本的外汇储备也迅速上升。1980年日本的外汇储备为252.32亿美元1982年增加到284.03亿美元,之后略有波动,并在1986年达到422.39亿美元。在《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日本的外汇储备开始快速增加,由1986年的422.39亿美元增加到1989年的848.95亿美元,增长了一倍。到1993年底,日本的外汇储备达到956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大国。日元大幅升值后,日本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为了缓解日元升值对国内经济的通货紧缩效应,日本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降低了贴现率。自1986年1月起,日本银行连续四次下调现率,从5%降至3%;在1987年2月的卢浮宫会议后,日本银行将公定贴现率降低至2.5%,并持续保持了27个月。正是因为1986年至1988年实施了过度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使得日本的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从1987年至1989年,日本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都超过10%。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没有对日本带来通货膨胀的威胁,但过多的资金进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导致资产价格异常上涨,形成了资产价格膨胀现象。由于货币政策操作失当,资产泡沫破裂,并导致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陷入长期停滞状态。

高顺差的应对措施

编辑

贸易顺差过高对国家经济和对外经济都产生影响,需要调整经济政策,协调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发展,使贸易顺差变为利而不成为弊。中国长期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导致了贸易顺差。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化解贸易顺差的不利影响需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思路,从出口导向型战略转向注重同时发展出口和内需的经济展战略,逐渐实现资本项目平衡。

方法

调节汇率减少贸易差额也称为"支出-转换"政策,即逆差国政府通过贬值本币(或者促使顺差国货币对本币升值,或让顺差国降低其货币的价值)来改变进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从而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实现减少进口、增加出口的目标。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20世纪80年代日美签署的“广场协议”,美国要求最大逆差国日本大幅提高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以减少美日贸易逆差。对于中国当前的贸易收支顺差问题来说,可通过人民币适当升值(包括自动调节和人为干预)来减少贸易差额。使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收支也称为“支出-改变”政策。即贸易逆差国政府通过紧缩财政和货币政策来降低国内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进口,以此来减少贸易逆差。对于贸易顺差国需要采取措施来扩大国内需求,从而带动对逆差国的进口,减少贸易顺差。这是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普遍采用的一种调节贸易收支政策。针对性增加政府采购顺差国政府采取措施增加对逆差国产品的采购。既可以帮助顺差国增加进口、减少贸易差额又可以从政治角度缓解逆差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相比于一般的财政政策调节进出口,针对性增加政府采购的不同之处在于主要执行者前者是顺差国的国民和企业,后者是顺差国政府。直接限制出口通过配额、出口许可证等主动限制出口数量,从而减少贸易顺差。

局限性

  1. 主动升值和直接出口限制出口部门的利益;
  2. 财政货币政策受到内外制约;
  3. 针对性政府采购规模受限。

对GDP的影响

编辑

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经常账户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贸易收支余额。贸易收支余额是指从出口收入中扣除进口支出后的剩余金额。贸易顺差对经常账户有以下影响:

  1. 增加外汇储备:贸易顺差意味着国家出口多于进口,从而带来了外汇收入的增加。这些外汇收入可以用于购买外国货币或者投资于外国资产,从而加了国家的外汇储备。
  2. 增加经常账户余额:贸易顺差会使得经常账户收入增加,这表示国家在贸易方面取得了盈余。经常账户余额的增加将有助于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
  3. 增加国内就业:贸易顺差意味着国家的出口增加,这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刺激国内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4. 减少对外债务压力:贸易顺差可以减少国家对外的借款需求,从而减轻了国家的外债压力。这有助于提高国家的信用等级和降低融资成本。
  5. 资金流出风险:大量外汇储备可能引起资金流出的风险,这可能导致本国货币贬值,从而对经济和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6. 依赖出口:贸易顺差可能会让国家过度依,而忽视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如果对外需求减弱,贸易顺差可能会转变为逆差,从而对经济造成冲击。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416764/

(498)
词条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定义
  3. 影响因素
  4. 相关概念
  5. 贸易差额
  6. 贸易逆差
  7. 贸易平衡
  8. 相关理论
  9. 重商主义理论
  10. 贸易差额论
  11. 国际情况
  12. 相关优点
  13. 相关弊端
  14. 不利影响
  15. 真实情况分析
  16. 高顺差的应对措施
  17. 方法
  18. 局限性
  19. 对GDP的影响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