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由美国废奴主义女作家哈丽特·伊丽莎白·比彻·斯托夫人于1852年创作的新流派“黑人小说”。该小说是19 世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畅销美国小说,以单行本形式出版,主要描写美国黑奴的悲惨命运及他们为自由而战斗的英勇事迹。小说一出版便大获成功,引发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和热烈欢迎。
创作背景
编辑社会背景
19世纪上半叶,美国的经济形态存在南北差异,南方和北方对于黑奴制度的存在和废除发生了尖锐的对立局面:北方主张废除黑奴制度;南方则维护黑奴制度。1850年,为了阻止发生黑奴逃亡事件,美国联邦议会通过《逃奴法案》,禁止任何人收留及协助黑奴逃亡,如有违抗者,必将遭受法律制裁。北方一部分政界及宗教界的领袖都为该法案做辩护。废奴主义女作家斯托夫人对该行为极为愤怒,1851年,斯托夫人开始写作《汤姆叔叔的小屋》,通过描写汤姆的正直、善良及忠诚,来揭开美国奴隶制的丑恶面具,以唤醒北方信奉基督教白人的良知,从而同情并支持废除奴隶制的斗争。
斯托夫人人物照
作者背景
作者哈丽特·亚丽莎白·比彻·斯托夫人出生于美国东北部康涅狄格州利奇菲尔德的一个牧师家庭。斯托夫人的家人都反对蓄奴制。她的父亲莱门·比彻是一位基督教新教牧师,他不仅是19世纪美国最著名的神职人员之一,还是加尔文教的主要代言人;斯托夫人的三个兄弟也都是知名的牧师;她的姐姐从事妇女教育事业。斯托夫人21岁时,其父莱门·比彻因担任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莱恩神学院院长,而带她一起前往。1836年,斯托夫人与神学院教授卡尔文·斯托结婚。
哈丽特·亚丽莎白·比彻·斯托夫人
婚后的斯托夫人在辛辛那提(离南部蓄奴制仅一河之隔)居住了十八年,她笃信宗教,关心社会及道德问题。她深刻了解奴隶的故事,为写作《汤姆叔叔的小屋》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一次礼拜日圣餐仪式上,斯托夫人的脑海里突然浮现一个幻象:一位老奴隶正在遭受奴隶主的残酷毒打,老奴隶却仁慈地宽恕了折磨他的奴隶主。这个幻象成为了斯托夫人撰写《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灵感来源。斯托夫人在上帝的指引下,以《圣经》、库柏、司各特、狄更斯和笛福为写作榜样,以在辛辛那提居住十八年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在自家厨房的餐桌上写出了《汤姆叔叔的小屋》。
出版历史
编辑《汤姆叔叔的小屋》至今已有170年的出版历史,小说于1851年6月5日起在美国知名废奴主义期刊《民族时代》上连载。在1852年4月1日连载结束之前,出版商人约翰 • 朱伊特与斯托夫人签订出版合同,于1852年3月20日发行单行本。该书出版后的第一天售出三千册,第一周售出一万册,全年印刷一百多次,总发行书籍三十五万册。除此之外,英国共有四十家出版社出版该书,总销售量为一百五十多万册。该书经久不衰,已被译成四十多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地。《汤姆叔叔的小屋》因政治立场鲜明和激烈抨击奴隶制而遭到许多人的攻击和质疑。为了回答这些人的疑问,斯托夫人撰写了《对<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解答》,以详细的事实证明该小说的描写属于客观事实。1901年,中国翻译家林纾(文言文笔译)和魏易(口述)将《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为《黑奴吁天录》。小说一出版,立即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该书不仅使广大读者同情美国黑奴的悲惨命运,也使人们担忧自己民族的命运;198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黄继忠先生的译本《汤姆大伯的小屋》;199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王家湘先生的译本《汤姆叔叔的小屋》等。
内容情节
编辑奴隶主谢尔比决定卖掉奴隶汤姆和小哈利在肯塔基州P城,奴隶主谢尔比为了偿还债务,正在和奴隶贩子黑利商量卖掉奴隶汤姆和小哈利。他们的谈话被谢尔比太太艾米莉的女仆伊莱扎(小哈利的母亲)听见,伊莱扎非常担心谢尔比卖掉小哈利,艾米莉便不断安慰伊莱扎,保证谢尔比不会卖掉他。伊莱扎和混血奴隶乔治是夫妻,乔治因忍受不了奴隶主限制他的工作、生活和人身自由,而决定先逃到加拿大,再赚钱把伊莱扎和小哈利赎回去。伊莱扎带着儿子小哈利逃亡,后与丈夫乔治重逢一天晚上,艾米莉询问谢尔比是否真的要卖掉汤姆和小哈利,谢尔比承认了这件事,善良的艾米莉却不愿这么做。这对夫妻的谈话被伊莱扎听到。伊莱扎当晚便抱着小哈利偷偷逃离庄园,还把这件事告诉了汤姆。善良、正直又忠诚的汤姆劝他们赶紧逃跑,但他不会逃走。第二天,黑利带着谢尔比的奴隶山姆和安迪,快马加鞭追捕伊莱扎,伊莱扎勇敢无畏地抱着小哈利踩着浮冰渡过俄亥俄河,把黑利仨人甩在后面。伊莱扎和小哈利先被参议员伯德一家人救助,后又被一所农舍的主人约翰收留。伊莱扎在约翰和雷切尔一家人的帮助下,与丈夫乔治重逢。在雷切尔的朋友菲利亚斯的带领下,乔治一家人成功抵达加拿大。奴隶主圣克莱尔从奴隶贩子黑利手中买走汤姆奴隶贩子黑利带着汤姆和另外三个黑奴,一起登上俄亥俄河的轮船“美丽河号”。在轮船上,汤姆勇救意外落水的小女孩伊娃,伊娃的父亲圣克莱尔便从黑利手里买走了汤姆。圣克莱尔还带上了住在北方的堂姐奥菲利亚,请她去家里照顾伊娃。圣克莱尔非常富有,家里雇了很多黑奴。圣克莱尔的妻子玛丽自私自利,她非常蔑视黑奴,从不把他们当人看;小伊娃却有一颗善良纯洁的美好心灵,她总是热爱和关心黑奴;圣克莱尔对待黑奴十分宽厚,他期待有一天所有黑奴都能获得自由。两年后,圣克莱尔一家搬到了庞恰特雷恩湖畔的一座别墅里。伊娃的身体慢慢变差,但她依旧关心仆人的教育问题,比如教他们阅读《圣经》。伊娃去世前希望圣克莱尔能解放黑奴。伊娃离世后,圣克莱尔开始学习《圣经》,并思考解放黑奴的问题,他决定还给汤姆自由身。但在一天晚上,圣克莱尔为了阻止两位陌生人打架而被意外刺伤,当晚因抢救无效去世。汤姆被奴隶主雷格里买走,经常被毒打圣克莱尔去世后,汤姆和一位叫爱默林的女孩被卖给残暴的奴隶主雷格里。雷格里让汤姆当监工,并用鞭子抽打其他黑奴。汤姆宁死不从,便经常被雷格里毒打。汤姆受伤后,一位叫凯茜的女人主动为他疗伤,并讲述她的人生经历。一天,凯茜和爱默琳悄悄逃跑。在逃跑途中,凯茜意外得知伊莱扎就是凯茜被卖掉的女儿,失散多年的母女终于重逢。乔治也与他失散的姐姐德都夫人重逢。一家人全部搬往非洲生活。汤姆去世后,乔治少爷解放庄园所有奴隶雷格里向汤姆追问凯茜和爱默琳的去向,汤姆一言不发,便被雷格里毒打致死。汤姆去世后,乔治少爷把汤姆体面安葬,并用无数自由证书解放了庄园里的所有黑奴。乔治少爷希望所有被解放的人们都能记住汤姆的恩德,珍惜来之不易的自由生活。
角色介绍
编辑作品鉴赏
编辑创作特色
《汤姆叔叔的小屋》结构紧凑、行文流畅,采用独树一帜的艺术创作手法和深刻的意蕴,描写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丰富了读者的阅读和想象空间。对比手法小说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了主要人物汤姆和乔治对待奴隶制的不同态度。汤姆具有诚实、笃信上帝和逆来顺受的奴隶特性,以致于因不愿意反抗而被奴隶主雷格里鞭打致死;乔治则独立坚强、有勇有谋,他渴望自由,愿意为了获得自由而反抗奴隶制,最后获得了幸福的结局。汤姆和乔治不同人生走向和结局的鲜明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加强了小说强烈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从而彰显“废除奴隶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通过汤姆的独特视角,平缓自然地展示了其他角色的个性特征。比如,通过汤姆宁死也不鞭打其他奴隶的宽广胸怀,体现了奴隶主雷格里的残暴无情;通过汤姆的逆来顺受,体现出奴隶贩子黑利为追求金钱和利益誓不罢休的自私专制;通过汤姆认真学习知识的态度,体现了天使伊娃对黑人的关心与热爱等。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拉近了读者与汤姆的关系,带给读者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体验,使读者深刻地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从而更加客观地观察到事物的本质。象征手法小说运用象征手法,寓意深刻地描写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多年的发展变化,使读者了解到汤姆对家人深厚的感情及对自由的热切渴望。汤姆叔叔的小屋紧挨第一位主人谢尔比的住宅,象征汤姆对谢尔比的忠诚与依赖,表达了两人真实的主仆感情,令读者动容。汤姆被卖给第二位主人圣克莱尔后,小屋还住着汤姆日夜思念的妻子克洛伊大婶和他们的孩子,象征一家人不可分割的亲情。被锁后的小屋,象征黑人对奴隶制造成骨肉分离的控诉;另一边,为避免儿子小哈利被卖,伊莱扎带着小哈利勇敢跨越了俄亥俄河,后又与同样反抗奴隶制的伊莱扎丈夫乔治重逢。在好心人的热情帮助下,伊莱扎一家人顺利到达加拿大,象征他们从奴役走向自由,获得了幸福的生活。
主题思想
反抗奴隶制《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反对奴隶制的伟大宣言,是抨击美国奴隶制的不朽之作,对结束奴隶制做出了巨大贡献。该书通过对黑奴汤姆和混血奴隶乔治对待奴隶制不同态度的叙述,揭露了奴隶制的黑暗与罪恶——扭曲奴隶及奴隶主的灵魂。该书倡导奴隶应该与奴隶主处于平等地位,并被人们尊重。目的是唤醒美国人民的良知和消灭奴隶制。小说人物乔治性格倔强、追求上进、渴望自由,他勇于反抗奴隶制,最终迎来了幸福的自由生活。乔治的命运改变体现了“奴隶只有反抗,才能获得自由”这一主题。理性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小说中通过描写汤姆和他的妻子克洛伊大婶,体现了理性自由意志在文学伦理学具有重要性这一主题。理性自由意志不受任何条件的约束,主要受后天的教育因素影响。只有遵从后天养成的伦理道德观,才能带来心灵上的愉悦。汤姆正直善良、笃信上帝,怀有强烈的伦理道德观。无论面对怎样的奴隶主,他都尊重和顺从他们;克洛伊大婶待人真诚开朗,所有心情都表现在脸上,是一位非常真实的女人。传递女性道德力量小说通过描写具有女性道德力量的女性角色,体现了深刻的母性文化,传达了基督教宽容的博爱精神以及女性圣洁这两个重要的主题。女性道德力量不仅是解放黑奴的核心,也是废除奴隶制的精神文明支撑。小说的主要女性角色有:伊莱扎善良、果敢、坚强、有勇有谋,愿意与命运作斗争。为了避免儿子小哈利被卖掉。她连夜带着小哈利逃离了庄园;白人小姑娘伊娃是一位充满爱与宽容的天使,她让父亲圣克莱尔买走对她有救命之恩的汤姆,后又感化调皮捣蛋、不信任别人的黑人小姑娘托普西,伊娃为解救和教育黑奴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奴隶主圣克莱尔的母亲和雷格里的母亲具有慈爱的母性光辉,她们都教育儿子仁慈对待黑奴,不要作恶;奴隶主圣克莱尔的堂姐奥菲利亚从一开始讨厌黑人到最后愿意教育和改变黑人,为黑奴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作品影响
编辑美国影响
《汤姆叔叔的小屋》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历史,在南北战争及美国黑人脱离奴隶制枷锁的斗争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政治作用。 《汤姆叔叔的小屋》开创了“黑人小说”这一新型流派,在小说出版后的十年间,美国大量涌现二十余种“黑人小说”,对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影响
《汤姆叔叔的小屋》不仅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热烈欢迎,还受到许多作家的高度赞扬,比如托尔斯泰、屠格涅夫、乔治·桑、海涅、狄更斯及乔治·艾略特等。《汤姆叔叔的小屋》影响了同时代及后世作家的写作方向,美国黑人作家威廉·布朗的第一部小说《克洛泰尔;或总统的女儿:美国黑奴生活记述》和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小说《丹尼尔·德隆达》便是受其影响而创作。1901年,中国晚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为警醒国人,中国翻译家林纾和魏易将《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为《黑奴吁天录》。小说一出版,立刻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该书不仅使人们同情美国黑奴的悲惨命运,也使人们担忧自己民族的命运;198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黄继忠先生的译本《汤姆大伯的小屋》;199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王家湘先生的译本《汤姆叔叔的小屋》等。
作品评价
编辑《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出版史上 “最成功的出版物之一”,也是 “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其作者斯托夫人能够使我们看见一个人,听见她说话,她能描写场景和景色。她具有天生的模仿能力,这不仅从她的对话中表现出来,而且也通过诗意的语言的描绘表现出来。(美国著名评论家、作家 埃德蒙·威尔逊)《汤姆叔叔的小屋》无愧为“伟大的美国小说”。(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 约翰·威廉·德林)这部小说引发了南北战争,并促进了黑奴解放运动的最终胜利。(美国总统林肯)《汤姆叔叔的小屋》是“席卷全球”的最畅销小说,其作者斯托夫人既博得广大读者的青睐,又探讨了人类普遍关心的重大课题。她的作品无论在客厅,在厨房,还是在幼儿室里,都拥有同样感兴趣的听众。(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它远不是一本书,而是一种想象的状态,一种醒悟的感觉。(英籍美裔小说家 亨利·詹姆斯)《汤姆叔叔的小屋》对揭露奴隶制的恐怖本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小说的 “情节编排、激动人心的叙事、鲜明的人物塑造、幽默的语言和唤起的读者情感”,都是让它百年之后仍焕发光彩的因素。(非洲裔美国诗人兰斯顿 · 休斯)斯托夫人开创了黑人小说这一流派,这种小说不仅在景物及风俗习惯上给人以新鲜感,而且具有奥古斯丁·蒂埃所指出的构成了浪漫传奇的巨大源泉的种族间的差异。《汤姆叔叔的小屋》使其作者在能把一个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常人与贵族的、幽默与悲剧性的、政治与宗教的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最优秀的小说家中稳占一席之地。(英国女作家 乔治·艾略特)《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很坏的小说。就其自以为是、自以为有德性的伤感而言,与《小女人》这部小说十分相似。多愁善感是对过多虚假情感的炫耀,是不诚实的标志。因此,伤感总是构成残忍的标记,是无人性的一种隐秘而强烈的信号。(美国作家、散文家、戏剧家和社会评论家 詹姆斯·鲍德温)
衍生作品
编辑美国1852年8月23日,美国戏剧演员查尔斯 • 泰勒首次把《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成戏剧,并在纽约的帕迪国家剧院上演;1852年9月27日,美国演员兼编剧乔治 • 艾肯在纽约的特洛伊展览馆推出他的首个《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戏剧改编本;1853年,戏剧《汤姆叔叔的小屋》在百老汇上演325场。同时,《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被改编成音乐剧,在美国舞台上演多年。 中国1907年,《汤姆叔叔的小屋》被留日学生曾孝谷改编为剧本,在中国上演。1961年,欧阳予倩先生将《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成剧本《黑奴恨》,在北京上演。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41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