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南濒钱塘江,背靠月轮山,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砖木宋塔建筑。
历史沿革
编辑名称来源
塔名取佛教语中“六和敬”之义,即“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命名为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吴越王钱弘俶(929年-988年)在建塔时,根据周易天象与风水之意境,以取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来定夺,显示佛意宽广、地理位置重要。
建设历程
始建年代
六和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是吴越王钱弘俶所建,他为镇住钱塘江潮水的危害,保护杭州城郭及百姓,接受延寿大师的建议在月轮山上建塔。吴越王钱弘俶让延寿和赞宁,在南果园建造六和塔。建塔的目的一是为了镇伏钱塘江江潮,导航江上往来船只;二是为了军事需要,可登塔瞭望观察江面行动。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六和塔毁于战火。
历代重建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钱塘江肆虐,毁坏众多房屋、良田,宋高宗命礼部重建六和塔。此时,学僧智昙自告奋勇主持修建六和塔。智昙不仅自己出钱,还积极筹集资金,六和塔到隆兴元年(1163年)竣工。重建后的六和塔为楼阁式,高七层、平面八角形,砖砌塔身(现存)。同时塔旁建有开化寺,隆兴二年(1164年),宋孝宗赐号“慈恩开化教寺”,通称开化寺。自此六和塔“一塔一院”的格局基本开始确立。
元朝时,六和塔年久破败,修缮时,塔刹改为葫芦型,同时刻有元统二年(1134年)铸记(现存)。明嘉靖三年(1524年),六和塔又遭兵火,不仅木结构外檐毁坏,中柱也受损;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高僧祩宏(莲池大师)主持修复,此次修复工作重建了塔的外檐以及调换塔身中心木柱下面的磉石构件(现六层木中心柱下);崇祯九年(1636年),六和塔再次遭遇兵火,木结构外檐和开化寺都被烧毁。
清雍正十三年(1735),浙江巡抚李卫再作大规模修整,历时两年竣工。清道光三年(1823年)再次进行修缮,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六和塔再次失火,外部木结构又被烧毁。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杭州人朱智在捐资修筑钱塘江堤坝的同时,又用剩下的钱对六和塔进行重修。他在留存的砖结构塔身外部添筑十三层木构外檐廊,其中偶数六层封闭,奇数七层分别与塔身相通;塔芯里面,则以螺旋式阶梯从底层盘旋直达顶层,全塔形成 “七明六暗”的格局。经过这次修缮,六和塔的状貌基本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由于六和塔顶层屋面漏水严重,1953年进行修缮,此次修缮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修。这次修缮,改画了塔内原有的古式彩画。1957年秋,在塔顶生铁葫芦上安装“屮”形避雷针。1971年,六和塔进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修缮,这次修缮把原有的19根木柱更换为砖柱、原有木结构更换新木材、涂杀蚁药水等。
1989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原有基础上对六和塔的整体结构做了加固措施,另外,还采取了防雷、防火措施,修复残损部位。1991年,六和塔又进行了第三次较大规模的修缮。此次修缮主要将十三层全部屋面更换为黑色陶土瓦,在底层使用薄铜板或薄铝板作为防潮层;同时对藻井、彩画进行复原;补修地面方砖及木楼板等。
六和塔彩画
建筑特征
编辑现存六和塔平面为正八边形,外檐十三层,实际只有七层,其中奇数层与塔身内部相通为明层,偶数层则封闭为暗层。塔高 59.89 米,底径 35.01 米,高宽比为 1.71 ∶ 1,塔座占地867平方米。
建筑结构
现存六和塔为楼阁式砖身木塔结构,平面为正八边形。砖砌七层塔身为南宋绍兴年间原物,外部包裹的十三层木构外檐围廊为清光绪年间朱智重修。外檐十三层,实际只有七层,奇数层与塔身内部相通为明层;偶数层则封闭为暗层。六和塔具备楼阁式塔的基本特征,具有中国传统楼阁建筑该有的台基、基座以及木结构中的梁、柱等部件。
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级缩小,塔檐翘角上挂了104只铁铃。墙身的四面开辟有门,外墙厚4.12米,进门后形成了一条甬道,甬道的两侧凿有壁龛,壁龛的下部做成须弥座,穿过甬道就是回廊。内墙的四边也辟有门,另外的四边凿有壁龛,相互间隔而成。内墙厚4.20米,门洞内也有甬道,甬道直通塔中心的小室。
材料工艺
六和塔将木结构与砖石结构相结合,综合应用于塔的整体筑造中,使得砖木建筑超脱木构建筑的制约,既模仿了木构建筑,又使得六和塔结实、稳固。六和塔塔身内部由砖石材砌筑,塔身外部与楼阁相同的门窗斗拱、柱子塔檐等构件均由木构材料建造。现存的六和塔,其砖石砌筑的塔身相对完整地被保留,而外部木构部分已经更换数次。
内部布局
六和塔内部
六和塔七层砖砌塔身每层平面内外双槽,具有檐木墙、外回廊、内墙、内回廊、塔心室五个部分,延续了五代双套筒结构。塔内有穿壁螺旋式阶梯,盘旋直登顶层,每层内部有方形塔室。塔内每一层也都有清乾隆皇帝的题字匾额,从第一层开始依次为: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每级廊道两侧有壶门,须弥座上镌有飞天、花卉、人物、禽兽、虫鸟,以及回纹、云纹、如意团花等各式图案,所有壶门呈现出线条流畅、圆润美观的特征,这些是南宋时期典型的做法。在塔心室藻井内和额枋间均施彩绘,在塔内回廊甬道的壁龛墙上也有壁画,且大多是佛教、道教题材。
细部特征
六和塔外檐
六和塔塔顶为八角攒尖顶,塔顶之上为葫芦形塔刹。葫芦形塔刹是在元统二年(1334年)重修所筑。八角攒尖顶中间高耸陡峻,外檐处向外平缓伸张,塔角又微微向上翘起,这种凹曲面形式的设计有利于塔顶合理地排雨送光。
在六和塔整个结构中,葫芦形塔刹是居于塔顶的标识物,是六和塔最崇高的部分。葫芦形塔刹除了具有一定宗教意义之外,在构造上还起到封顶、防漏、装饰等作用。葫芦形塔刹属于金属塔刹,圆形的刹座上是两层覆盆,覆盆之上是来自印度的窣堵坡。再往上是呈倒“巾”字形的顶部刹杆,上面刻有元统二年(1334年)的祈福小楷铭文。整座塔刹全由生铁铸成,高达3.55米,最大直径约为3米,从刹座至刹杆直径逐渐缩小,呈三角形状。
建筑价值
塔内展厅
六和塔依山傍水,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从开宝三年(970年)建成以来,六和塔就兼具镇服江潮、灯塔导航、赏潮佳点、交通枢纽等之功用。六和塔初建成时,在塔顶安装明灯,以塔灯来照引航向。在当时,建塔还为了军事需要。登上五十余丈的六和塔,可以眺望观察江面情况,掌握敌方的动向。现在六和塔作为杭州西湖景点之一,就是以它依山靠水的有利位置吸引了大量游客。中秋前后,登上六和塔的游人尤为众多,因为六和塔是观赏秋潮的最佳地点之一。
文化活动
编辑自2009年除夕起,六和塔景区每年还举行“钟响六和、福满人间”的“六和祈福步步高”系列新春活动。如铜钟铭文所刻的内容一样,六和钟声象征着民族团结、国富民强、开拓进取的精神,代表着幸福和美好的祝愿。“北有灵隐烧头香,南有六和敲头钟” 。六和敲钟已经成为杭州市民除夕之夜的一大重头戏。
2010年3月底至5月初,六和塔景区以“景、情、境”为主题举办了六和牡丹花展,展现“六和”这一古老又崭新的主题。花展的灵感来源于六和塔内须弥座上精美的牡丹、石榴、荷花、玉兰等砖雕遗存,取如意、喜庆、致和等美好寓意的牡丹为载体,既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意趣,也开拓了六和塔的文化内涵。自此,六和塔景区每年都举办不同主题的牡丹花展,来自全国各地及国外的许多传统名贵品种和栽培变种,吸引了大批游客的观赏。六和塔景区也成为西湖牡丹的一个主要栽培展示点。
2020年,“平安六和”主题公园落脚六和塔,第一展厅从“六和”一词讲起,展示了六和塔的千年传承、和合文化以及和谐共治的制度源流。第二展厅采用现代科技展陈手段,展示了杭州市域社会治理“六和塔”工作体系的前世今生。
其他看点
编辑杭州是中国金鱼的故乡,月轮山腰的水池则是杭州金鱼的发源地。为进一步再现昔日风貌,在疏浚、恢复六和泉池的基础上修建了金鱼苑。六和塔其所在地最初原为五代吴越国王的南果园,吴越国王钱弘椒在此地造六和塔时曾在周围遍种各类花草,其中牡丹园是当时西湖四大名园之一。六和塔景区在调整绿化时还充实了以牡丹为主体的植物景观。
六合碑亭
现六和塔有五代、南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遗存构件。南宋原物的砖砌塔身,元代所筑的葫芦塔刹,完整的宋代砖雕,明清时期的壁画艺术,保存完好的南宋尚书省牒碑、《金刚经》刻石、乾隆御碑等,这些遗存都是历史的印迹。其中,乾隆御碑是乾隆皇帝亲笔书写的“乾隆登开化寺六和塔记碑”,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七次登临六和塔开化寺。
六和塔壁画
开发与保护
编辑1961年,六和塔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杭州开始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推动西湖申遗,六和塔景区文化遗产景观保护传承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砖雕保护
2013年5月2日,六和塔主体进入封闭状态,开始进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5次修缮。设计单位为浙江省古建筑研究院、施工单位为杭州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监理单位为杭州天恒投资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于2014年4月10日完工、开塔,历时343天。此次修缮的重点工作是屋面维护,屋面处理并没有铺设现代的防水层,而是使用传统做法,把瓦片直接铺设在望板之上,并用瓦钉固定。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保护方针,按文物保护工程要求,重点针对六和塔屋面、油漆、防雷系统、塔内部分木楼板、墙体等方面实施了维护。
底层墙面保护
杭州市政府、杭州市园林文化局对六和塔的保护亦是非常重视,每年都会对六和塔做保养性维修,使这座宋代遗存可以延年益寿。
相关文化
编辑传说
传说北宋时期,钱塘江里住着一位脾气古怪的龙王,潮水时涨时落,没有规律。六和的父母靠在钱塘江打鱼为生,父母先后在打鱼的过程中,卷入江水。孤苦伶仃的六和,又伤心又愤怒,他发誓要学精卫填海,用石头把钱塘江填满。他丢了整整七七四十九天后,龙王来到六和面前,想要讲和。六和要求两件事,一是把他的母亲送回来,二是不准龙王乱涨大潮,潮水要顺着河道走,涨到小山为止。龙王担心六和真得把钱塘江填没了,只好应承下来。后来,人们为了感谢六和制服了龙王,就在他搬石头的月轮山上,修筑宝塔,并用他的名字命名为“六和塔”。
钱塘江风景图
鲁智深与梁山义军征方腊胜利而归,一起在六和塔的寺庙安歇。深夜,鲁智深听到滚滚潮水的声音,以为敌军来袭,急忙操起禅杖迎敌。结果僧人告知这是潮信,每年准时而来。鲁智深忽然想到师父智真长老“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话,忽然顿悟,沐浴之后换上御赐的僧衣,写下一篇颂子,便圆寂了。
武松在征讨方腊一战中失去了左臂,结束了戎马的一生。宋江看望他时,想要带武松去见皇帝,但武松不想要加官进爵、金银财宝,决定做一个清闲道人,于是在六和寺出家。
诗歌
元朝诗人白廷玉在《同陈太博诸公登六和塔》一诗中的“烂烂沧海开,落落云气悬。群峰可俯拾,背阅黄鹄骞”,以及张仲举的“日生沧海横流外,人立青冥最上层。潮落远沙群下雁,树敧高壁独巢鹰”等诗句写得很有特色,广为人们传颂。
1959年,当代著名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登上六和塔即兴赋诗,“登上六和最上层,钱塘江畔岭纵横。千年胜迹垂千古,百代游人尽百生。木筏联铺津浪阔,铁桥飞渡堑云平。我来适见车轮过,俯听晴空霹雳声。”
注释
编辑展开[a]
意思是偈颂,佛经中的唱颂词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Liuhe Pagoda.百度翻译. [2023-08-11].
[2]杭州六和塔[J]. 教学考试, 2017, (53): 44.
[3]六和塔.浙江省人民政府. [2023-07-20].
[4]秋山明净,登高处一览山河壮阔风景——六和塔.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3-07-26].
[5]张婷, 黄飞燕, 倪振恒. 六和塔保护修缮概述[J]. 杭州文博, 2015, (01): 11-17.
[6]吴洁. 浅谈杭州六和塔的历史与现状[J]. 大众文艺, 2013, (05): 49-50.
[7]卢建宇. 天台山僧赞宁建六和塔治理钱塘江潮考[J].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21, 33(02): 1-5.
[8]张珏, 张慧琴. 文化遗产景观保护传承的探索性实践——以杭州六和塔景区保护性提升整治为例[C].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216-218.
[9]六和塔(西湖景区).杭州网. [2023-07-21].
[10]吴洁, 隋长强. 浅析杭州六和塔塔顶的构造形式[J]. 大众文艺, 2013, (16): 127-128.
[11]六和塔.吴江通. [2023-07-26].
[12]钱俶.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3-07-26].
[13]夏风. 《古韵实足的六和塔》[C]. /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汇编.[出版者不详], 2006: 14-16.
[14]宋达. 杭州六和塔[J]. 浙江学刊, 1993, (04): 2. DOI:10.16235/j.cnki.33-1005/c.1993.04.001.
[15]馆藏老照片|六和塔的发展史,看这里就清楚了.搜狐. [2023-08-11].
[16]27年前 六和塔曾经历过一次大修.杭州网. [2023-07-22].
[17]吴洁. 杭州六和塔八棱平面设计手法探究[J]. 艺术教育, 2013, (10): 188.
[18]孙翌. 基于文化历史背景的应县木塔与杭州六和塔对比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20, (01): 247-248.
[19]吴洁. 浅析杭州六和塔的楼阁式砖木混合结构[J]. 中国艺术, 2013, (02): 124-125.
[20]杭州六和塔.中国园林网. [2023-07-22].
[21]钱益知. 《杭州地名史话》.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7.05: 611-613.
[22]六和塔推出定制版体验 “平安六和”之旅全新启程.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 [2023-07-22].
[23]一塔耸江天,越水潮奔初日上——六和塔.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2023-08-11].
[24]张珏, 张慧琴. 文化遗产景观保护传承的探索性实践——以杭州六和塔景区保护性提升整治为例[C].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216-218.
[25]杭州六和塔闭关一年后迎客 升级先进“安保”设备.中国新闻网. [2023-07-26].
[26]“闭关一年”的杭州六和塔修葺后重新开塔.凤凰网文化. [2023-08-11].
[27]李丹丹. 《宝塔珍品:巧夺天工的非常古塔》. 北京: 现代出版社, 2014.7: 100-105.
[28]周莉. 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从鲁智深的圆寂正果谈起[J]. 明清小说研究, 2008, (04): 81-90+193.
[29]童少飞,陈建华主编. 《中国导游十万个为什么》. 2013年: 70.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5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