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由明李时珍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编撰完成,全书以中药为依托,包含中医基础理论、药物、方剂、临床应用等众多学科,是16世纪以前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集本草学之大成,在世界上最早创造植物分类法,是一部考订详细的药物学、博物学著作。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本草纲目》初刻本在南京出版(金陵版),被称为祖本,最接近手稿。截至2020年,流传的版本有百余种,后世流传的版本主要包括江西本、杭州本(又称钱本)及合肥本(又称张本,味古斋本)三个版本系统。另外还出现了许多《本草纲目》的简编本、改编本、及补编本。
书名
编辑“本草”一词,首见于汉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汉书·郊祀志》记载,大致是职名,也可能是书名;后出现在《汉书·游侠传》中,作为一个抽象名词与医经、方术相并称。“本草”一词的固有定义,及“本草”为名的药物学著作,大致形成于西汉末期平帝登基后,到王莽称帝前的几年中。因中药以植物性药材居多,应用也最为普遍,所以中药也称“本草”。有关中药的专著,也多以“本草”为名,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等。李时珍受朱熹《通鉴纲目》之名的启发,定书名为《本草纲目》。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
成书
编辑作者与年代
《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约1518年-1593年),出生于医药世家,青年时曾考取秀才,后一直随父行医,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曾在太医院任院判之职,通览太医院所藏医书,并时常出入御药库、寿药房以及京城著名药店。后辞去职务,回乡行医。因历代本草内容谬误很多,分类杂乱,漏列药物,混析不清,李时珍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开始,到万历六年(1578年)二十七年之间,钻研历代医家典籍八百余部,史称“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又长期不断进行实地考察,深入民间积累实践经验,查阅了历代本草专著四十一种、各种医书二百七十一种,完成《本草纲目》。除此之外,李时珍还著有《浙湖脉学》和《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时珍雕像
蒋兆和重绘李时珍画像
取材与撰写
《本草纲目》从古人的经验中总结认定药物的性能和效用,修正历代本草学上的谬误,补充了修治、鉴定、民间方剂等大量内容。如延胡的止痛作用、牵牛子的下泻作用、黄芩的降热作用、三七的止血作用等,他都根据古人的经验再于临床应用中一一加以验证。李时珍以科学家的求真精神,纠正了以往本草中的若干错误。同时,《本草纲目》引用了许多著作,如《神农本草经》《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郭璞的《山海经注》、郦道元的《水经注》、张华的《博物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王祯的《农书》等。李时珍的编撰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药物进行分类、整理和筛选,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分类标准和编写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李时珍始终生活在动荡的环境中,但他仍坚定地深入百姓生活,时常外出进行实地考察,采集解剖各种药材,并向百姓请教有关药材的问题。他还收集了众多珍贵的药材标本,对其进行辨析,并将其记录在册,为《本草纲目》的编写提供众多一手资料。
第二阶段,修稿定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编写过程中,建立了新的药物学分类体系,并创立了医药学发展史上新的科学分类体系。他将药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类,共分为十五部、六十类,方便百姓日常查阅。李时珍在书中明确了药物的主要功效,从八个方面对药物知识进行了概括,并对不同药物的功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新的见解。此外,李时珍在前人基础上进行改进,绘制了一千一百余幅药物形态图像,使《本草纲目》图文并茂,帮助人们认清药物的种类和功效,方便百姓在阅读时将药物名称与种类对进行对应,也为后来的药物研究和识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草纲目》规模庞大,编著时间长,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四个儿子李建中、李建元、李建方和李建木以及弟子庞鹿门等均参与了编写,并由次子李建元和四子李建木负责绘制药物插图图例。《本草纲目》共修改了三次。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初稿时,李时珍时年61岁。此后十年又三易其稿,创作时长前后共计四十年。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李时珍去世。逝世后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内容结构
编辑体例
《本草纲目》五十二卷,约190万字,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16部。每一部各自分类,共60类。全书以类为纲,以药为目,收录药物1892种,在前人基础上共增加药物种类374种,其中植物1195种;收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验方11096个;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60幅。
《本草纲目》对每一种药物的名称、性味、用途、制作方法都作了详细说明,并绘制成图。书中系统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
《本草纲目》分类体系
《本草纲目》植物药分类体系
内容特色
图文并茂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绘制了1100余幅药物形态图像,帮助人们认清药物的种类和功效。这些药物形态图像是李时珍在前人基础上进行改进的结果,方便百姓在阅读时将药物名称与种类对进行对应。这也为后来的药物研究和识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纲目清晰
《本草纲目》体例正文前列总目、附图,次为释名、集解、正误、气味、主治、附方等,纲目分明,条理清晰,博而不繁,详而有要,做到了方药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以应用治疗学为主,以药物的实际应用,来充分阐述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各卷概要
第1卷序,由王世贞作序,为本书的前言。第2卷序例,总结以前著作中的药名同异、药食宜忌、用药凡例、《神农本草经》目录及宋本草旧目录。第3~4卷详细地整理了各种疾病的主治药,并附有功效,内容翔实。第5卷水部千里水东流水甘澜水(一名劳水)气味甘,平,无毒。主治病后虚弱,扬之万遍,煮药禁神最验(藏器)。主五劳七伤,肾虚牌弱,阳盛阴虚,目不能暝,及霍乱吐利,伤寒后欲作奔豚。第6卷火部,第7卷土部,第8~11卷金石部,第12~21卷草部,第22~25卷谷部,第26~28卷菜部,第29~33卷果部,第34~37卷木部,第38卷服器部,第39~42卷虫部,第43~44卷鳞部,第45~46卷介部,第47~49卷禽部,第50~51卷兽部,第52卷人部。
李时珍《本草纲目》
贡献
编辑纠误补缺完善医药学和本草学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根据古籍的记载和自己的亲身实践,特别是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同时对各种药物的名称、产地、气味、形态、栽培、采集、炮制等作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严密的考证,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补充了不足。例如“南星”“虎掌”本为一物,过去误分为二;“天花粉”“栝萎”本是一种植物的根块和果实两部分,过去则绘成两种不同植物的图等;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纠正了把“稷”与“粟”混为一谈的谬误。又如引用宋代沈括记述其表兄李胜的徒弟,因误食一块“丹砂”当夜死亡的事例,批驳了服食丹砂长命的谬说,阐述服用金石对人体的危害;他指出服食水银成仙是妄。同时,李时珍从炼丹术中研制出能治梅毒和疥疮的丹药,使炼丹术为医疗服务,有很多新发现和突破,使《本草纲目》成为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
《本草纲目》成功解决了药物的检索问题,采用“析族区类、振纲分目”方法,将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16部,各部又按照药物生态及性质分类,共60类。编写成四句顺口溜:水火土金石,草木果菜谷,服器虫鳞介,禽兽与人部,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历代本草采用以人为本的分类法,以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反应为准绳,分为上品无毒、中品小毒、下品大毒的三品分类法,按照实用与形态等相似的植物,将其归之于各类,提示了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统一了许多植物的命名方法。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
丰富自然科学资料
《本草纲目》囊括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级生物到各种植物、高级动物等药物的性状、用法以及主治。包含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地质学等多种学科。
发展食疗思想
《本草纲目》把人体看作自然的一部分,采用取类比象、同类相补的方法食疗;在总结前人食疗及用药实践的基础上,肯定并完善医学食疗理论;在食疗理论及食疗药物的记载上很丰富,为后世应用食疗提供了全面的资料。《本草纲目》在药材炮制中体现食疗思想。如蜜炙取蜜之润养,酒炙取酒之升散,米炒、米泔水制取米之谷性,以食作之法用于医药,取类比象食之性味,如炒取香气出,炖取热蕴其中等;强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言果“熟则可食,于则可脯,丰俭可以济时,疾苦可以备药,以五味,五色应五脏”等,阐述食疗思想,阐明食疗机理,收录谷部、菜部、果部、禽部等食物518种;如核桃“补气养血,润燥化痪,温肺润肠,治虚寒喘咳,腰脚重痛,散肿毒,发痘疮,制铜毒”;“豆豉具开胃增食、消食化滞、发汗解毒、除烦平效” 等;收载食疗药粥方剂62个;详细罗列了饮食禁忌、妊娠禁忌、服药禁忌的一些药物、食物,如常山忌葱、生菜,螃蟹忌柿等,妊娠忌食鳅、鳝、龟、鳖、蟹、蒜等,在目前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发展中药剂型学
《本草纲目》收载中药剂型约60种,多数剂型现在仍在广泛使用,部分剂型被改进,对现代药物剂型的设计影响极为深远。
影响
编辑中国影响
《本草纲目》以中药为依托的,是中医基础理论、药物、方剂、临床应用等学科的综合,是世界上最早创造植物分类法并考订详细的药物学著作、博物学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经验和成就,集中国十六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考证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对16世纪前的中国本草著作进行整理、厘正、补充和发明,促进了中医药学的进步和发展,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地质学等多种学科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本草纲目》仍是传承中医药发展的必读经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本草纲目》的药物和制剂在一百种以上。全书门类齐全,收录药物、药方种类丰富,并且附有药物形态图,为中国医药本草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草纲目》新创了科学的药物分类体系,对已有的药物品种进行了科学辨析分类,采用全新的编写模式,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药物种类,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本草纲目》堪称明代以前中国传统医药的集大成。书中打破了沿袭上千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建立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比“分类学之父”林奈所著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
国际影响
明代万历年间,《本草纲目》金陵本出版后不久,就流传到日本。1607年(日本江户时代初期)日本皇都书肆首次刊行了《本草纲目》,并命名为《广大堂质问本草》,与金陵初刻本问世仅间隔十几年,是最早的《本草纲目》外文全译本,仅限于日本幕府宫廷御医阅览。《本草纲目》在日本先传后译、再度传播、持续广泛深远影响对日本的本草学、药物学、博物学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至今日本东京内阁文库藏的金陵版《本草纲目》即为金陵初刻本。
1647年,波兰人弥格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流传欧洲。
十八世纪初,《本草纲目》传到朝鲜半岛,以抄本形式流传。接着又传到越南、印度等国家,被作为医药书籍流传、翻印、翻译、学习。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法国巴黎耶稣会教士、汉学家杜赫德编辑整理的法文版《中华帝国全志》,在第三卷中第一次在欧洲公开出版了《本草纲目》的节译本。达尔文(CharlesDarwin)在《物种起源》(OntheOriginofSpecies,1859)《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TheVariationofAnimalsandPlantsunderDomestication,1868)等著作中18次提及《本草纲目》,在《人类的由来》中一书中,引用《本草纲目》关于金鱼颜色的形成为动物的人工选择作说明。《本草纲目》被译成拉丁、日、英、德、俄、法等多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地,为西方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指导,促进了世界科技的进步。《本草纲目》至今依然为中国和世界许多国家重视,它对世界医药学和生物学都作出了巨大贡献。2011年5月,李时珍的金陵版《本草纲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theInternationalAdvisoryCommittee,IAC)第十次会议批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如今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德国柏林国立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圣彼得堡大学图书馆,以及意大利、丹麦、比利时等国家图书馆皆收藏有不同明、清版本的《本草纲目》。
评价
编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神农本草经》而下“集本草者无过于此”。
学者王世贞高度评价《本草纲目》:”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
达尔文称《本草纲目》为16世纪的中国百科全书。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生物化学和科学史学家李约瑟这样评价《本草纲目》:“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
《中医医史文献研究》认为“李时珍由于所处的历史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同时,由于个人认识能力的限制,他的著作中还存有某些落后的、迷信的、错误的东西,应该加以剔除。然而,这毕竟掩盖不了他的科学实践活动的意义和光辉。”
版本
编辑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手稿已经遗失。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初刻本在南京出版(金陵版)。截至2020年,流传的版本有百余种,截至2023年,《本草纲目》已有190多次翻刻。
在众多的版本中,初刻版的祖本金陵本是最接近手稿的。历来除公认的祖本金陵本外,均分为三个版本系统,分别是江西本、杭州本(又称钱本)及合肥本(又称张本,味古斋本)。三大版本系统按刻本在序文、附图、附刊书籍、内容、行款笔墨等多方面各不相同为标准划分。其中划分系统最为重要的是附图系统的差异。后世还出现了许多《本草纲目》的简编本、改编本、及补编本。
明末时期主要是以金陵本为底本翻刻的江西本和杭州本;明末清初其他刻本多根据江西本翻刻;清代中叶时期,多以杭州本为底本翻刻而来;清代末期,1885年合肥本问世后,各家翻刻多以合肥本为底本。
《本草纲目》“一祖三系”古籍版本
祖本金陵本
明代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由李时珍家族自编,金陵(今南京)胡承龙刻版刊行的《本草纲目》,为初刻本,称金陵本或祖本或“胡承龙本”。该版本版框高20cm,宽13.9cm,每半页12行,每行24字,总共52卷,附图2卷共1109图,25册,4函。书中有王世贞序、辑书姓氏、本草纲目总目、凡例和各卷内容,后附图二卷。金陵本刻印不佳,又有文误,且发行不广。据考证,现存世金陵本全本及残本共十三部,中国三部,分别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以及私人藏家收藏。日本有全本及残本九部,藏于日本内阁文库、东京东洋文库、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仙台东北大学图书馆等处。现收藏于东京东洋文库的藏本,在民国时期由澳大利亚人乔治·莫里循收藏,后来转手卖给日本人岩崎氏。美国一部,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美国国立国会图书馆本曾被日本人收藏过,书中有日本本草学者森立之的注文;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本将药图排在“本草纲目总目”之后,是与其他金陵本《纲目》的药图排在“辑书姓氏”之后、“本草纲目总目”之前有所不同;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本在“卷之一,序例上”盖有印章:“中医研究院善本书”(研究院是科学院前身)。
金陵刻本还有2008年,河南省收藏家晁会元得到制锦堂本《本草纲目》。该版本板框高宽数,每半面行、字数,与日本东京文库所存白纸本、上海科技出版社影印上海图书馆珍藏的金陵本特征完全一致。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程嘉祥氏重印的摄元堂本为金陵原版。该版题衔均有剜改,附图改题为“新安婺源县后学程嘉祥集,徽州府儒学廪生程士玉、徽州府欢县门人宋宗殷同校”,其余与金陵本相同。
2013年,李时珍逝世420周年,黄山书社影印出版,标目为“金陵初刻版,森立之批校:本草纲目”。
2014年8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本。金陵版《纲目》的药图是排在“辑书姓氏”文后的,影印本将药图单列为第一册,第二册从“本草纲目序”开始,与金陵版原排序是不相符的。
2018年,李时珍诞辰500周年纪念日庆典活动时,郑州的邢泽田和洛阳的晁会元各自收藏的《本草纲目》金陵本递修本重归李时珍故里,在李时珍纪念馆展出。
金陵本全貌
金陵本全貌
《本草纲目》金陵本递修本回归李时珍故里
江西本系统
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鉴于“金陵本”《本草纲目》“初刻未工,行之不广”,江西巡抚夏良心倡议重刻,由江西按察使张鼎思主持,将《本草纲目》重新翻刻,后世称“江西本”。江西本存世量也少,现可见到的有四个版本: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的“内阁本”,装订为37册,有残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博物本”,装订为39册,加附篇奇经八脉1册,共40册,有夏良心序、张鼎思序及王世贞序,有刻工名及书页号,是江西本原版印制的一个全帙本;三、四两本是中国囯家图书馆所藏的“国图本”,因内容有异,分别称“国图甲本”和“国图乙本”。国图甲本分成56册,有王世贞序和张鼎思叙,无夏良心序;国图乙本分为60册,只有王世贞序,无张鼎思叙和夏良心序。两个藏本都是残缺本,江西本的修改本,刻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至四十七年(1619年)之间。江西本为官刻版本,其纸墨优良,影响深远,为大量明末清初版本的底本。
明万历三十四年丙午(1606年),薛三才、杨道全等在江西本原有的序外新增了杨道全序、董其昌序,刊行湖北,湖北刻本。
清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年)至清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年),张朝璘本新增五序,分为张朝璘序、南昌黎元宽序、李明睿序、熊文举序、李元鼎序,且记有“古越参将韩泓淳参阅、江右医官沈长庚校正”字样。附书新增《释音》(即音义具释),刻印张朝璘本。
江西本系统中尚有:明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年)梅墅烟萝阁刻本(石渠阁本),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胡正言、胡正心十竹斋本、立达堂本、五芝堂本等,均以夏良心本为底本翻刻而成,内容等大同小异。
国家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医科学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省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大连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浙江省图书馆,宁波天一阁博物院,四川省图书馆及重庆市图书馆十五个单位藏有江西本,但多数是非江西本原版,有些是晚出的残缺本或修补本,有些是仿照江西本翻刻的本子,这类刻本多有疏漏。
江西本内页
江西本内页
江西本药物图
杭州本系统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武林(今杭州)钱蔚起以“江西本”为底本翻刻《本草纲目》于六有堂。该书序例为:王世贞序、夏良心序、张鼎思叙、钱蔚起“重刻本草纲目小引”、李建元进疏。后学者称此版《本草纲目》为“武林钱衙本”,亦称“杭州本”。“杭州本”以“江西本”为底本翻刻而成,故延续了其脱漏添减之处,除此以外另有新的谬错。
清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吴毓昌于杭州太和堂刊印,是武林钱衙本的重印本,又称吴毓昌本,在序言方面,新增有吴毓昌序、吴太冲序、吴本泰序、蔡烈先《万方针线》自序,附书方面新增有《脉诀考证》和清初蔡烈先所录的《本草万方针线》。
清康熙年间,以钱蔚起本为底本翻刻,请到当时最有名望的画家及刻家王概兄弟三人,把原来失真的、错误的药图做了精雕细刻,以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的居所名号的芥子园本刊行。清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年),芥子园重订本刊行。因药图精致,一经问世,便被抢购一空,为《本草纲目》的发展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该系统版本还有: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年)本立堂本,康熙五十三年日本正德四年甲午(1714年)书林含英豫章堂刻本等,均由钱衙本及吴氏太和堂本为底本翻刻而来。
合肥本系统版本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合肥张绍棠以张朝璘本为底本重校刊刻,扉页正面题:“本草纲目”,反面题:“光绪乙酉夏合肥张氏味古斋重校刊德清俞樾署检”,于南京味古斋刻印《本草纲目》。合肥本又称张本或味古斋本。该版本药图3卷,每半页4幅,共1122幅图。合肥本是参证古书及串通文意来校订的《本草纲目》,直接改动了《本草纲目》的原文,与原著出入太大,存在不少错误。但因合肥本是清末刻印,年代靠近,版刻精良,清楚实用。清末由合肥本为底本翻刻的版本有:清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年)鸿宝斋书局石印本,该版本加刻有沈祖燕序;还有清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石印本等。民国至20世纪70年代的版本大多以合肥本为底本翻刻影印。
衍生作品
编辑上映时间 | 作品名 | 作品类型 | - |
1991年 |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 纪录片 | |
2009年 | 本草纲目 | 歌曲 | |
2011年 | 《本草纲目》带给我们的智慧 | CCTV-3综艺文化正午 | |
2012年 | “中医治未病”《本草纲目》《中华药材养生全书》 | CCTV-10科教读书 | |
2014年 | 本草纲目 | CCTV-3综艺文化大百科栏目 | |
2016年 | 明初刻版《本草纲目》 | CCTV-4国宝档案 | |
2021年 |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 | 央视网文化类创新节目 | |
2023年 | 本草纲目 | 儿童科幻音乐戏剧 |
注释
编辑展开[a]
此“发明”指阐述。
[b]
在洛阳发现的版本经郑金生教授鉴定为文锦堂金陵本递修本,并非全部属于金陵本
[c]
事实上,对于这个版本的刊行年代,还存有疑问,在蔡烈先自序中云:“自己丑(1649年)三月起至壬辰(1652年)二月止,逾年者三,手录者三,乃始告厥成功。然所记卷篇,就近行时珍本草,如太和堂、本立堂卷篇皆合。”从此看出,蔡烈先在清顺治九年已提到太和堂本。据2002年《全国李时珍王清任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113-115页所载《吴氏太和堂版<本草纲目>印刷情况》来看,吴氏太和堂本应该是从顺治九年开始印刷,一直印至清中叶。
[d]
应为具体时间不可考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赵中振.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J]. 中国食品药品监督, 2023, (8).
[2]张京春. 中国宫廷医学医籍精华[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20: 442-444、447-451、465. 978-7-5132-6473-0. (10)
[3]南炳文,汤纲. 明史 下[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1517-1519. 978-7-208-16879-4. (4)
[4]徐潜. 中医大家与中医著作[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4: 105. 978-7-5472-1557-9.
[5]欧阳宁, 朱华, 许建真. 《本草纲目》的流传及版本分析[J]. 科技视界, 2023, (14).
[6]《国宝档案》 20161228 神医传奇——医圣李时珍.央视网. [2023-10-21].
[7]中华文明史[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 70.
[8]明初刻版《本草纲目》.央视网. [2023-10-21].
[9]王平. 李时珍医药选读[M]. 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5. 978-7-5352-9234-6.
[10]翁长松. 清代版本叙录[M].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 2015: 12. 978-7-5476-1004-6.
[11]赵坤.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C]. 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 2007年
[12]姜若木. 点读历史书坊 明季风尘[M]. 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21: 178、179. 978-7-5068-8309-2.
[13]唐明邦著. 李时珍评传[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12: 第1,26-28,317-321页.
[14]于永铎,尹玲慧,姚秋园. 便秘古代医方荟萃[M].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249.
[15]钱远铭著. 李时珍史实考[M]. 广东: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88: 第2-8,36-66页.
[16]张焱, 尹娜. 《本草纲目》在欧美的译介与传播[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9-30, 22(5): 126-133. [2022-12-25].
[17]翟国璋. 中华瑰宝[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151. 7-305-01196-7.
[18]王琦. 中医医史文献研究[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2: 57-59. 978-7-5132-1102-4. (3)
[19]路甬祥.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 医学卷[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6: 247、248. 7-5382-3702-X. (2)
[20]《家庭书架》编委会. 生活中常用的200种道地药材[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7: 9-10. (2)
[21]梅全喜. 蕲州药志[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3: 27-31. 7-80013-465-2. (6)
[22]张慧剑著. 李时珍[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4.11: 第1-3页.
[23]王吉民. 李时珍先生年谱[J]. 《药学通报》, 1995年, (第8期).
[24]天工神冶 中国古代刀剑文献汇释[M]. 杭州: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22: 136. 978-7-5508-3710-2.
[25]赵橘黄. 本草纲目的版本[J]. 《药学通报》, 1955年, (第8期).
[26]王剑, 梅全喜. 论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伟大贡献及学术价值——纪念李时珍诞辰500周年[J]. 中国现代中药, 2018-01-01, 20(5): 495-501,509. [2022-12-25].
[27]李德新,曲长江. 中医文献阅读指南[M]. 沈阳: 沈阳出版社, 1992: 115-117. 7-80556-534-1. (4)
[28]李时珍. 本草纲目[M]. 2018: 12.
[29]张焱,王燕丽,李枫.. 《本草纲目》在日本的传播与译介研究[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 12-20.
[30]韩丛耀,赵迎新. 中国影像史 第1卷 古代[M]. 北京: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5: 162.
[31]许振东. 明代京畿文人编年史[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7: 557. 978-7-209-10750-1.
[32]二十四史趣谈[M].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2020: 276. 978-7-100-18261-4.
[33]孙绍裘,孙达武. 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5: 75-76. 978-7-5091-8586-5. (3)
[34]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 简明中国古代史[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2: 488. (2)
[35]刘南燕编著. 中医中药[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9: 92-95. 978-7-5328-6218-4. (5)
[36]周嘉华,赵匡华. 中国化学史 古代卷[M]. 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 695. 7-5435-3563-7.
[37]钱超尘,温长路. 李时珍研究集成[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3: 179、447-449、692-694. 7-80174-140-4. (3)
[38]胡国华,朱凌云. 草庐师承心悟[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273.
[39]田永华,虎峻瑞. 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内科临床应用研究[M].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6: 84. 978-7-227-06310-0.
[40]夏小军. 中西医结合肿瘤特色医疗 上[M]. 兰州: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473-474. 978-7-5424-2808-0.
[41]庄芝华,庄民生. 饮食与抗癌[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 18.
[42]段虹,李庆峰. 实用健康体检学[M].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685.
[43]王镭. 中国医药卫生学术文库 第2辑 第1册[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 1168. 7-5023-2794-0.
[44]温长路. 健康长寿与民谣谚语[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1: 175.
[45]北京中医药大学营养教研室. 现代家庭药膳 疾病防治药膳篇 4-6[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1: 396.
[46]韩进林. 《本草纲目》在日本[J]. 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 36-37.
[47]郝长燚. 不断被记忆的李时珍[D]. 南开大学, 2011
[48]李璐瑒. 经典传承 历久弥新(下):历代本草学著作简介. 首都医药, 2009, (7): 34-36.
[49]王玉德. 湖北科学家传记丛书 医中鸿儒本草巨擘 李时珍传[M]. 湖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8年: 第260页.
[50]《本草纲目》明清版本述要[J]. 天津中医药, 2017
[51]《本草纲目》五个金陵本叙要[J]. 中医文献杂志, 2019, (3).
[52]《本草纲目》四个江西本考察[J]. 中医文献杂志, 2021
[53]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991).豆瓣电影. [2023-06-02].
[54]《本草纲目》演唱:周杰伦.央视网. [2023-10-21].
[55]《文化正午》 20110612 《本草纲目》带给我们的智慧.央视网. [2023-10-21].
[56]《读书》 20121121 “中医治未病” 《本草纲目》 《中华药材养生全书》.央视网. [2023-10-21].
[57]《文化大百科》 20140915 《本草纲目》.央视网. [2023-10-21].
[58][典籍里的中国]一个人30年 190万字!李时珍不畏艰难写就《本草纲目》.央视网. [2023-10-21].
[59]原创儿童剧《本草纲目》首演 广东文化消费市场回暖.央视网. [2023-10-21].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6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