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县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红安县,别名将军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黄冈市的下辖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豫两省交界处。红安县东邻麻城,西接黄陂、大悟,南连新洲,北靠河南省新县,面积1793平方千米,下辖13个乡镇(场)以及1个开发区。截至2022年,红安县户籍人口63.01万人,该县人民政府驻地于城关镇小北街10号。 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经朝廷批准,割麻城的太平、仙居两乡20里甲(110户为里,里分10甲),...

红安县,别名将军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黄冈市的下辖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豫两省交界处。红安县东邻麻城,西接黄陂、大悟,南连新洲,北靠河南省新县,面积1793平方千米,下辖13个乡镇(场)以及1个开发区。截至2022年,红安县户籍人口63.01万人,该县人民政府驻地于城关镇小北街10号。

名称由来

编辑

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经朝廷批准,割麻城的太平、仙居两乡20里甲(110户为里,里分10甲),黄陂的滠源乡8里甲,黄冈的上中和乡12里甲为新建县所属,以“地方安谧,生民安妥”之意得名新安县。1952年,因纪念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于此创建(红安是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改为红安县。

历史沿革

编辑

先秦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安县境内便有先民居住。夏、商、西周时期地处荆州、豫州交界处,周时期分界为黄国,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红安地属南郡。汉朝属夏郡。晋朝属弋阳郡。南北朝为南安信安南司州,属齐安郡。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朝为木兰、麻城、黄陂地,属永安郡。唐朝时期,薛刚反唐时期曾屯兵十万于红安九焰山,武三思率兵围剿,在这里上演过“布下三才八卦九宫阵,火攻九次禁烧九座山”的悲壮一幕,九焰山因此得名。南宋时期,红安所在地为宋金、宋元争夺疆土拉锯战的战场,与岳飞齐名的南宋抗金名将孟珙曾在天台山聚兵抗金御敌,今红安孟姓一脉即为其后人。元朝时期属于黄州路江北道,隶属于河南行省。

明清时期

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改路为府,属黄州府辖湖广布政使司。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麻城县监生秦钺、李大夏等上书,请求在黄冈、黄陂、麻城三县交界处建县,得到巡抚湖广右副都御史陆杰和巡抚湖广监察御史史褒善的赞同,但因遭受部分人阻挠而中止。直至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经户部复奏,朝廷批准后,割麻城的太平、仙居两乡20里甲(110户为里,里分10甲),黄陂的滠源乡8里甲,黄冈的上中和乡12里甲为新建县所属,以“地方安谧,生民安妥”之意得名新安县,属黄州府。

中华民国时期

1914年(民国三年),红安县属于江汉道。1927年废道,直属湖北省政府。同年11月13日,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黄安(今红安)、麻城两县近3万农民参加,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在长江以北地区领导的最大规模的农民武装起义,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930年6月,鄂豫皖边特别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旋即由光山南部迁入红安北部山区,特苏的成立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到1932年6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面积已达4万平方公里,人口350万,形成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属于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在此期间,红四方面军夺取县城后,改为红安。1936年,第三、四行政督察区合并为第二行政督察区,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40年,第二行政督察区改为湖北省鄂东行署,又属鄂东行署。1945年,鄂东行署复改为第二行政督察区,仍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47年,重新恢复黄安县名称。1949年,属于鄂豫边区第三行政区,同年5月属于孝感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2年,因纪念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于此创建(红安是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又改为红安县,素有“将军县”之称。1996年,黄冈地区改为黄冈市,红安属黄冈市。2018年,红安县40781户112900贫困人口稳定脱贫,96个重点贫困村全部出列,在湖北省率先退出国定贫困县序列。

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红安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豫两省交界处。地跨东经114°23′—114°49′,北纬30°56′—31°35′之间,面积1793平方千米。东邻麻城,西接黄陂、大悟,南连新洲,北靠河南省新县。县城距湖北省会武汉100千米。

红安县

红安县地理位置图

气候

红安县属于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境内南北气候差异明显,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开始回升,不稳定,冷暖起伏大,天气多变,夏季为全年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初夏(5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降水集中期,秋季多为晴天,雨水较少,冬季天气寒冷干燥,是一年中气温最低、降水量最少的季节。年平均气温最高为17.2℃,年平均气温最低为15.2℃。极端最高气温为39℃(1994年8月4日),极端最低气温—16.2℃(1991年12月28日)。年平均地面温度为18.1℃。无霜期平均为254天;年均日照时数为1791.3小时,年均日照百分率为43.1%。年平降水量为1116.5毫米。境内多为偏北风,夏季偏南风为多,偏北风次之,年平均风速2.7m/s。

地质

红安县地质构造单元划归淮阳“山”字型前弧西翼。因地质作用,岩层产生一系列复式倒转背、向斜褶皱和北北东向及北西西断裂带。

境内的北西西向褶皱构造形迹,发育于元古界红安群的片麻岩及片岩之中,主要有七里坪倒转向斜、五云山倒转背斜、崔家边倒转向斜、中和司倒转背斜及七里坪、高桥、八里湾等断层。燕山运行晚期,在上述褶皱断裂构造中,又叠加许多北东至北北东向弧形断裂构造。断裂方向为15°—195°的华家河至河口弧形断层,杨山至七里坪断层,古峰岭至红安断层以及檀树岗、紫云、郑家塝等弧形断裂,这些北北东向的断裂构造,切割触断北西向褶皱和断层,致县内主要河流沿断裂发育,呈近北南流向。县西南觅儿寺一带为淮阳“山”字型前弧西翼构造一部分,发育了觅儿寺向斜褶皱和断层。

红安县境内地层主要为元古界红安群变质岩系,据岩石所含矿物成分及其构造岩相特征划分为天台山、七角山、磨盘寨、塔耳岗4组,侵入岩有零星出露。天台山组分布于县北和县东的天台、檀树、东岳、两道、叶河等地,面积较广。七角山组分布于县中和县西北的二程、城关、赵河、峰岗等地。磨盘寨组分布于县南和县西南的高乔、八里、桐柏一带。塔耳岗组分布于县西南觅儿寺附近,面积较少。

地形地貌

红安县属于大别山西南低山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地貌由北向南逐渐倾斜,以丘陵为主,北部低山,南部岗地。东部和北部多高山,山林面积54.4万亩,占全县山林面积的50%。一般坡度为20°—25°,最高处老君山海拔840.5米,相对高740米。西北部系丘陵地带,山林面积30.2万亩,占全县山林面积的27.9%,坡度一般为15°—20°。最高处阳台山海拔452米,相对高差402米,大部分为海拔200—300米的高丘岗岭。南部是平缓的低丘山岗,山林面积24.2万亩,最高处洪界山海拔280米,相对高差250米,坡度5°—20°。县西、县南有少数河谷平原,最低处是太平桥乡大路边附近的杜家塆,海拔26米。全县在海拔50米以下的面积为280平方千米,50—200米的1355平方千米,200—500米的139平方千米,500米以上的22平方千米,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15.6%、75.5%、7.7%、1.2%。

红安县

红安县地形图

水文水利

水文

红安县2千米以上河流共100条,全长817.7千米,属于山丘区间歇性河流,流域面积1796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倒水河、滠水河、举水河。倒水河,源出大别山南麓,有东西两源,红安境内流长110千米,流域面积1353.3平方千米。滠水河发源于大别山南麓鄂、豫交界的三角山南坡,有东西两支,红安境内流长41千米,流域面积306.7平方千米。境内东南河流属举水支流,统称为举水,境内流长5.9千米,流域面积136平方千米。红安县境内地表水资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而产生的地表径流,平均径流量8.57亿立方米,地下水分基岩裂隙水、第四纪松散岩类孔隙水两种主要类型。两种类型地下水,静储量为0.5亿吨,年补给量(可开采量)4622万吨。。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6097/

(12)
词条目录
  1. 名称由来
  2. 历史沿革
  3. 先秦时期
  4.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5. 隋唐至宋元时期
  6. 明清时期
  7. 中华民国时期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9. 地理
  10. 位置境域
  11. 气候
  12. 地质
  13. 地形地貌
  14. 水文水利
  15. 水文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