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清西陵位于中国河北省保定市,是清朝两大皇家陵寝之一,也是中国最后一处封建帝王陵墓群。 清西陵因是清朝皇室的陵墓群且位于北京西南方向而得名。首次在文献中出现“西陵”二字是在清乾隆十四年,之前都是以雍正皇帝的“泰陵”为名。因雍正皇帝在易县的泰宁山选址建造陵寝而取名为泰陵,后为了避讳泰宁山更名为永宁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在“西陵”前冠以“清”字。 清西陵的营建维修工作自雍正八年(1730年)泰陵始建...

清西陵位于中国河北省保定市,是清朝两大皇家陵寝之一,也是中国最后一处封建帝王陵墓群。

名称由来

编辑

清西陵因是清朝皇室的陵墓群且位于北京西南方向而得名。首次在文献中出现“西陵”二字是在清乾隆十四年,之前都是以雍正皇帝的“泰陵”为名。因雍正皇帝在易县的泰宁山选址建造陵寝而取名为泰陵,后为了避讳泰宁山更名为永宁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在“西陵”前冠以“清”字。

历史沿革

编辑

营建过程

清西陵的营建维修工作自雍正八年(1730年)泰陵始建至民国四年(1915年),共经历185年。清世宗雍正皇帝的陵寝本应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选址建陵,后期勘测过程中发现该地有漏水可能且风水格局较差,于是雍正八年清王朝将皇家陵寝选址于易县。由此开始了清代皇家陵寝东、西并存的格局。根据清西陵集中营建活动时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清西陵的初创期,从雍正八年(1730年)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这段时期的营建活动以泰陵的建设为主,基本完成了西陵陵区的总体格局、帝后陵、妃园寝、寺庙、行宫、各类服务建筑群在内的配置完整的皇家陵寝格局。清乾隆皇帝执政期间制定了“昭穆制度”。

第二阶段是西陵营造的延续期,时间从嘉庆元年(1796年)至道光十年(1830年)。这段时期以建设昌陵陵区为主,不仅兴建了昌陵、昌妃园寝,还包括慧安慧愍公主园寝及其营房(张各庄村),及其相应的陵寝管理机构建筑群,昌陵陵区的规模及等级基本延续了泰陵陵区的建筑规制,见证了清中期向晚期的过渡。

第三阶段是西陵营建的转折期,时间从道光十一年(1831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这段时期的营建活动以慕陵陵区的建设为主。清道光皇帝先于清东陵选万年吉地建陵,由于地宫漏水,遂将陵寝从东陵迁至西陵。慕陵营造期间,清西陵规制进一步扩大,增建了风水墙、水系及神道等。在此期间,清代皇家陵寝建筑规制大幅缩减,形成小巧玲珑的新格局。

第四阶段是清西陵营建活动的末期,时间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到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这是清王朝最后一次大规模建造皇家陵寝,以崇陵陵区建设为主。清朝末期清王朝已无力大规模修建皇家陵寝,这一时期营建了崇陵和崇妃园寝,其质量和规制不能与前期的泰陵、昌陵相比。1912年,清朝皇帝溥仪退位,崇陵建设被迫停工。后民国政府与清政府签订了《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崇陵的后续建设与清西陵的管理、维护、祭祀等工作的机构由民国政府负责运行。自建陵以来,清政府就派遣守陵人守护这座陵寝,历史最久远的是泰陵礼部,该村绝大部分是八旗后裔。

近现代变迁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帝国主义传教士、文化特务以及倒卖文物的贩子等人趁乱对清西陵肆意劫掠,甚至放火烧毁了营汛、库房等建筑。此后帝国主义驻华大使馆的文化特务经常以旅游的名义,使用贿赂守陵人员或高价收买等卑劣的手段窃取清西陵的文物。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华北地区时,普查了华北地区的所有古迹,并将清西陵列为侵略的重点对象。

1938年,因民国政府对清西陵疏于管理和维护资金的有限,导致崇陵地宫及崇妃园寝瑾妃地宫被盗,清西陵的部分文物建筑受到损毁坍塌。民国后期,服务于各陵区的机构也逐渐失去原有功能。后来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军阀多次盘踞清西陵,盗窃文物、砍伐陵区树木,破坏陵区建筑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加强对清西陵的保护相继成立了清西陵文物保管所和文物管理处,并将清西陵列入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清西陵作为景区开始对外开放。2000年清西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清西陵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地处北京西南方的永宁山下,距离北京98千米,距离易县县城15千米。清西陵东临燕下都故城址,西望紫荆关、北靠永宁山、南抵易水河。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3'-115°25',北纬39°20'-39°25'。其保护区的面积为66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约为47.57平方千米。

气候

清西陵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秋两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严寒少雪。清西陵的海拔70-250米,年均降水量为560毫米。

地形地貌

清西陵属于北方土石山区水力侵蚀类型区,山体多为侵蚀、剥蚀、岩溶地貌,海拔70-250米。清西陵周围有永宁山、来凤山、大良山等群山,清西陵所处的县境地处太行山区向华北平原过渡的倾斜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其土壤类型主要为沙壤土,成土母岩多为片麻岩,风化层厚度为0.3-1.5米。

水文

清西陵属于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北易水河流域,位于白洋淀上游。陵区内有自西向东流淌的北易水河。

生物多样性

清西陵中的土质遵循“土细而不松,油润而不燥,鲜明而不暗”的原则,既容易夯筑塑形,又满足松柏等植物的栽植。园内有15000株吉松、200000株幼松柏,面积约7平方千米,是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松林。

陵墓特点

编辑

陵区布局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寝,葬有4位皇帝、6位皇后、57位妃嫔、2位王爷、2位公主和6位阿哥。另有永福寺、行宫两座附属建筑群。陵区整体以泰宁山主峰下的泰陵为中心,其他陵园分布在泰陵的东西两侧。陵寝的布局与北京紫禁城的布局大致相同,均以南北轴向的神道为中轴线,而神道与陵寝后面东西走向的山脉形成丁字形。在具体布局中,泰陵前的石牌坊和大红门构成西陵的总门户;主要建筑则沿着中轴线两侧排开,坐北朝南,有功德碑楼、石桥、神道、龙风门、碑亭、宫门、隆恩殿、宝城、方城、明楼宝顶等,地宫坐落在中轴线最北端的宝顶下方。

清西陵四座帝陵后部建筑规制对比

世宗泰陵

仁宗昌陵

宣宗慕陵

德宗崇陵

三路三孔桥

三路三孔桥

神道碑亭

神道碑亭

神道碑亭

神道碑亭

三路三孔桥

三路三孔桥

东西朝房各五间

东西朝房各五间

东西朝房各五间

东西朝房各五间

东西班房各三间

东西班房各三间

东西班房各三间

东西班房各三间

隆恩门五间

隆恩门五间

隆恩门五间

隆恩门五间

东西焚帛炉

东西焚帛炉

东西焚帛炉

东西焚帛炉

东西配殿各五间

东西配殿各五间

东西配殿各三间

东西配殿各五间

隆恩殿五间

隆恩殿五间

隆恩殿三间

隆恩殿五间

琉璃花门三座

琉璃花门三座

石牌坊一座

琉璃花门三座

二柱门

二柱门

石祭台

石祭台

石祭台

石祭台

方城明楼

方城明楼

方城明楼

哑巴院

哑巴院

哑巴院

宝城

宝城

宝城

宝城

清西陵

清西陵平面图

建筑特征

清西陵是清式宫殿建筑群,陵区内矗立着千余座宫殿和百余座石建筑。陵寝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主,屋宇是清代标准的官式造型,有重檐歇山式、庑殿顶式、硬山顶、悬山顶、单檐歇山顶等建筑样式,不同功能建筑使用的建筑样式也有所不同,如各陵的大碑楼、明楼是重檐歇山顶,隆恩门、东西配殿为单檐歇山顶。陵寝规制遵循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皇帝、皇后陵屋顶均施以黄色琉璃瓦,其它园寝屋顶则用绿色琉璃瓦或灰布瓦。隆恩殿等殿宇,均采用汉白玉的白色基座,丹赤屋身,青绿为主的彩画檐眉。

主要景点

编辑

清西陵内有帝陵四座、后陵三座以及公主、妃嫔亲王的园寝七座。清西陵中的建筑被一条贯穿南北长约2500米的神道串联,西陵南端入口依次建有石碑坊、大红门、圣德神功碑楼、七孔桥、石像生、龙凤门、神道碑楼,最后是清西陵主陵泰陵,其余各陵分布在泰陵的东西两侧。

泰陵

清西陵

泰陵

清西陵

泰陵

泰陵是清世宗雍正皇帝的陵寝,是清西陵的首陵,位于泰宁山下的太平峪。与雍正皇帝合葬的有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泰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乾隆元年(1736年)竣工,是清西陵中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备的陵寝。泰陵建筑形制既采用了明孝陵制度,又承袭了景陵制度。泰陵建筑以2500米长的神道为中轴,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五孔桥、石牌坊、下马牌、大红门、具服殿、神功圣德碑亭、七孔石桥、石像生、三孔石桥、神道碑亭、三路三孔石桥、东西朝房、东西班房、隆恩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陵寝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月牙城、宝城、宝顶等74座单体建筑。泰陵前三架石牌坊和大红门的四合院布局是世界独例,七孔石桥是清西陵中最长的桥,总长107米。

大红门

大红门是泰陵的门户,也是清西陵的总门户。为单檐庑殿顶建筑,面阔34.8米,进深11.35米,高13.3米。整座门系砖石垒砌,油灰灌浆,顶覆黄色琉璃瓦,周身红色,3个拱式门洞。大红门前有一对獬豸,通高3.15m,意在避邪并以其忠直勇猛而护卫着帝后的陵寝。

三架石牌坊

三架石碑坊位于泰陵门户大红门之前,处于泰陵神道的正中,是泰陵的代表性建筑,也是清西陵威严肃穆形象的象征。三架石牌坊与泰陵北面大红门构成的方形广场是中国现存帝王陵墓中的独例。每架石牌坊采用仿木结构,高12.75米,宽31.85米,均是五间六柱十一楼的形式,坊身浮雕龙、凤、花草等图案。

圣德神功碑楼

圣德神功碑楼,俗称大碑楼,是专门为皇帝歌功颂德的建筑。碑楼为重檐九脊歇山顶式建筑,高26.05米。圣德神功碑矗立在楼内的两统赑屃座上,石碑高13.2米,宽2.25米,厚0.6米。碑身阴刻满、汉两种文字对雍正皇帝功德的颂扬。碑楼外广场四角分别矗立着一个高12米的华表。

隆恩殿

隆恩殿位于神道北端的三孔石桥之后,是一座面阔五间,进深3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隆恩殿是举行祭奠活动的主要场所,殿内内有三个暖阁,一个供奉佛像,另外两个供奉帝后的牌位。隆恩殿的东西配殿是放置祝版和喇嘛念经的地方。殿内梁枋间装饰金线金彩画,中心是《江山一统》和《普照乾坤》彩画。

泰东陵

泰东陵位于泰陵东北1.5千米处,是仿照昭西陵、孝东陵为雍正皇帝的熹贵妃,即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太后(清世宗孝圣宪皇后)在泰陵东北方向另建的新陵。乾隆二年(1737年)开始营造,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竣工,占地面积约37000平方米,是清西陵中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备的皇后陵。陵中有宝顶、宝城、方城、明楼等建筑。

昌陵

清西陵

昌陵

昌陵是清仁宗嘉庆皇帝的陵墓,位于泰陵以西1000米处,是清西陵的第二座帝陵,与嘉庆皇帝合葬的是孝淑睿皇后。嘉庆四年(1799年)昌陵开始营造,嘉庆八年(1803年)竣工,面积约80000平方米。昌陵的地面建筑形制与泰陵相同,由南到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圣德神功碑楼、五孔石拱桥、神道碑亭、隆恩殿、方城、明楼,地宫宝顶等建筑。地宫样式则是仿照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宫规模比清西陵其他帝陵规模宏大,未被盗掘。昌陵陵址由上一代皇帝钦定的。昌陵其中明楼是清西陵中最高的建筑,隆恩殿是唯一铺设花斑石墁地的建筑,隆恩殿内的明柱用沥粉贴金包裹,顶部有旋子彩画。昌陵的圣德神功碑是清朝皇帝的最后一个。

昌西陵

清西陵

昌西陵

昌西陵位于昌陵以西1500米处,是嘉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和睿皇后的陵寝,也是清西陵中唯一对外开放的皇后陵。昌西陵始建于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二年(1853年)竣工,占地面积约17000平方米,是清西陵中规模最小的皇后陵。昌西陵的建筑规制在清后陵中最为简约,不设方城、明楼,陵寝从南到北建有三路三孔石拱桥、神厨库、东西朝房、焚帛炉、隆恩殿、三路三孔石桥等建筑。昌西陵是明清帝后陵寝中唯一建有回音壁和回音石的陵寝,其隆恩殿是清代陵寝中唯一以彩凤为天花板图案的殿宇。

慕陵

清西陵

慕陵

慕陵是清道光皇帝的陵墓,位于清西陵的西侧,距离泰陵5000米。与道光皇帝合葬的有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和孝全成皇后。慕陵始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道光十六年(1836年)竣工,占地面积约30400平方米。慕陵是清代帝陵中唯一在月台设日晷和石幢的帝陵。

慕陵不仅裁撤了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方城、明楼等大型建筑,还缩减了一些建制。慕陵神道与其他陵墓的神道不同,它不与泰陵的神道相连。慕陵的隆恩门、东西配殿、隆恩殿均由五间缩减为三间。隆恩殿由重檐变成单檐,隆恩殿门前的神道桥由三路三孔拱券桥改为单路三孔拱券桥。慕陵为便于地宫积水的排出,增设了龙须沟。

隆恩殿

慕陵的隆恩殿为面阔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月台上除循例陈列的两个鼎式炉外,裁撤了铜鹿和铜鹤,四周也不设栏杆,设置了石日晷和石幢。隆恩殿的东西配殿由五间改为三间。该隆恩殿是清西陵中唯一一座天花板、门窗雀替雕有龙头的大殿,隆恩殿及其东西配殿的所有木构件全部采用金丝楠木,不饰彩画。

地宫

慕陵地宫由传统的“九券四门”改为“四券二门”,取消各券的经文、佛像雕刻,地宫顶也由黄琉璃瓦顶改为砖砌的蓑衣顶。地宫下面设置地下排水道龙须沟,自此以后,无论是皇帝陵、皇后陵还是妃园寝,均设龙须沟,成为定制。

慕东陵

慕东陵位于慕陵东北1千米处,里面埋葬着道光皇帝的孝静皇后(清宣宗孝静成皇后)和16位妃嫔。慕东陵因增加了孝静皇后墓而改为皇后陵,但里面没有方城、明楼,隆恩殿也为单檐歇山顶建筑,其规制在清代皇后陵中最低。

崇陵

清西陵

崇陵

清西陵

崇陵

崇陵是清德宗光绪皇帝的陵寝,位于清西陵的金龙峪,距离泰陵4500米,与光绪皇帝合葬的是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皇帝陵寝,始建于宣统元年(1909年),1915年竣工,占地面积约36001平方米。崇陵陵制依照惠陵规制而建,是由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共同出资建立,是一项跨时代的陵寝工程。崇陵建筑坐北朝南,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五孔拱券桥、望柱、牌楼门等建筑,崇陵中设有明楼、方城、宝城等建筑。其隆恩殿的木结构均是有“铜梁铁柱”之称的梴楠木,地宫为四门九券、无柱无梁的石结构建筑,地宫内排水通风设施完善,崇陵内植有白皮松等清代古树名木珍品。

隆恩殿

崇陵的隆恩殿为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黄瓦顶建筑,建筑结构为木结构,采用有“铜梁铁柱”之称的梴楠木建造而成。殿内有4根金柱,柱子上是沥粉贴金的盘龙装饰。隆恩殿前月台无石拦。

地宫

崇陵地宫是依照惠陵(清同治皇帝的陵寝)地宫建造而成,为四门九劵、无柱无梁的石结构建筑。地宫有四道石门、一条隧道、月牙形壁、隧道碹、闪当碹、罩门碹、明堂碹、穿堂碹、金碹各一座,三座门洞碹,金井一眼,龙须沟两条,漏眼十四个。墓道全长68.19米,面积349.95平方米,空间2170.61立方米。隧道是向地宫运送棺椁的通道,金劵是九劵中最大,金井用于安放光绪棺椁,隆裕皇后的棺椁置于光绪棺椁的左侧。棺椁周围有十六块绘有五彩山水云龙的龙山石,宝床前左右各有两座安放宝印和册录箱的须弥形石座。棺木周身刻有涂金的藏文和梵文经咒,在隆裕皇后的棺盖顶上刻有一只金凤。1938年,崇陵地宫被盗,地宫内还保留着当年被盗痕迹。1980年,清西陵管理处将崇陵地宫进行清理整修后对外开放,这是清西陵中唯一对外开放的地下宫殿。

永福寺

清西陵

永福寺

永福寺位于清西陵各梁庄行宫以西500米处,距离泰陵4000米,是清代从事陵寝祭祀活动的专门机构。永福寺为喇嘛庙,是清代皇帝尊崇藏传佛教的实物例证,是皇家明清皇室陵寝群中唯一保存下来的皇家御用寺庙。始建于乾隆五十二年(1781年),历时一年完成。永福寺坐北朝南,仿照清东陵隆福寺而建。全寺分为中、西、东三路。第一进院左右为钟鼓楼,正中是大雄宝殿。第二进院自南向北为牌坊、碑亭、普光明殿。第三进院落是一座“凹”字形的二层藏经楼。

溥仪墓

溥仪墓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陵墓,距离崇陵后围墙200米。1967年溥仪逝世后其骨灰先葬于八宝山,后于1995年迁入清西陵崇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文物价值

编辑

历史价值

清西陵作为一代文物,反映了中国十七、十八、十九世纪社会的横断面。清西陵是中国陵寝建筑群中保存完整的陵寝之一,共有432座建筑。它是清代宫殿式建筑群,在建造过程中,注重中国“风水”相法,遵照陵制与山水相称的陵寝创造理念,结合实用性与观赏性,使建筑与整体布局完整巧妙。

自乾隆起,产生“昭穆制度”这一特殊墓葬制度(即皇帝若葬于东陵,则其子身为皇帝后必须葬于西陵,父皇若葬于西陵,则子必须葬于东陵),使清东、西陵形成现有的格局,不同于中国明朝以前历代皇家陵寝。

陵寝规模及形制的变化,还反映了清王朝的兴衰。泰陵、昌陵完整的陵寝规模反映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的辉煌。慕陵及崇陵的规模缩减,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亡的实物例证。最终清王朝的被推翻、末代皇帝溥仪的寝宫工程被终止,也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结束的有力证据。

艺术价值

清西陵规模宏大、内涵丰富,是中国两千年陵寝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清朝陵寝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清西陵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反映了清朝至民国初期中国陵寝建筑艺术风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古代陵寢建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清西陵的古建筑群的形成正处于中国古建筑艺术的最鼎盛时期,体现了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建筑最高水准。大红门前三座高大的汉白玉石牌坊,规模居历代帝陵之首;大碑楼外四角华表上的望天吼,神道两侧的石狮、石象、石马和文臣武将等,都展示了中国当时雕刻技艺的高超。陵寝中的大木结构、斗拱、石雕、木雕、完善的排水系统等,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杰作。

在建造过程中,清西陵沿用明代帝后妃陵寝建筑样式,但又有很强的创造性。历代皇家陵寝均只设1架石牌坊,但清西陵增设至3架,且在用料、工艺上更细腻、精美。慕陵殿内的楠木雕刻摒弃了其他清陵油饰彩绘的作法,直接在原木上以蜡涂烫。自道光始,陵寝建筑规模减小,琉璃门也被石牌坊代替,这使古代帝王陵寝形成了一个小巧玲珑的新模式。产生回音效果的昌西陵罗圈墙及宝顶前神道,绘有丹凤彩绘的隆恩殿藻井,也是中国陵寝建筑的一个特殊之处。这些创新与独特,构成清代陵寝建筑的特色。

开发与保护

编辑

保护

清西陵的主要建筑材料为木、石,具有易腐朽、易风化的特点,四周的古松柏是高火险等级对陵寝构成了较大的威胁。1954年,为加强对清西陵保护,成立了清西陵文物保管所,隶属易县文化局。在对陵区的日常维修保护中,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以确凿的文献和档案资料为依据,从主体建筑,大木结构、规制,甚至连门窗格扇等保持原状,维持历史真实性。在对清西陵建筑主体进行保护的同时,也重视清西陵周围环境的保护。1961年3月4日,清西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6月5日,文保所归属于保定地区行署文化局,并改为文物管理处。在申报世界遗产前后,易县政府对清西陵周边环境进行大规模治理。2000年,清西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西陵申遗成功后,政府加大了对清西陵保护整改力度,关停了一些不符合文物保护相关条例的工厂,有选择性地发展采矿业。

清西陵保护区因分属不同部门,结果导致文物保护、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矛盾。2012年11月,中共保定清西陵保护区工作委员会和保定清西陵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成立,推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2021年1月1日开始实行《保定市清西陵保护条例》。条例的制定从法律制度上明确清西陵保护和管理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保护准则,增强清西陵保护和管理的整体性和协同性,确保清西陵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

开发

清西陵申遗成功后,清西陵游客数量增加。2012年易县政府及清西陵相关部门,开始征地拆迁。2013年征用清西陵大红门前约0.3平方千米的土地用于建设景区停车场等。因清西陵各陵寝相隔较远,清西陵景区修通了环陵公路。

2015年,易县政府重点推进清西陵景区的“十二五”文物保护工程、旅游综合服务区、智慧景区项目的建设。整合景区原有的安防系统,结合新的信息技术,陆续进行智慧旅游各系统的建设。2018年清西陵围绕“一平台、两中心、四板块”的构架展开智慧景区的建设。2020年12月,清西陵智慧景区获得河北省首批“智慧景区”标准化示范景区。

所获荣誉

编辑

1961年,清西陵被列为中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清西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1年,清西陵景区被评为中国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

2019年,清西陵被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清西陵文化.清西陵官网. [2023-04-26].

[2]旅游导览.清西陵官网. [2023-04-26].

[3]高淑贞. 清西陵智慧景区建设提升策略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DOI:10.27036/d.cnki.ggxsu.2021.001476. (2)

[4]刘少华. 清代昌陵保护修缮工程研究[D]. 山东建筑大学, 2017

[5]明清皇家陵寝 清西陵. 中国世界遗产年鉴,中华书局, 2004: 190-193.

[6]谢岩松. 清西陵相度史考及格局读解[D]. 天津大学, 2019. DOI:10.27356/d.cnki.gtjdu.2019.004213.

[7]杨乃运, 于涵. 文化与山水的清西陵[J]. 旅游, 2020, (02): 70-71.

[8]张潇镭. 基于环境整体性的古迹遗产地评估研究[D]. 重庆大学, 2016

[9]陈成.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研究——以河北易县清西陵为例[J]. 传承, 2014, (07): 142-143. (2)

[10]俞进化. 清东陵与西陵. 北京出版社, 1981.09: 41.

[11]尹璐. 清代入关后帝陵陵寝建筑形制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12]张广英, 米秋菊, 王洁等. 清西陵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建设成效及存在问题与对策[J]. 中国水土保持, 2018, 440(11): 20-22. DOI:10.14123/j.cnki.swcc.2018.0245.

[13]清西陵.河北省人民政府. [2023-04-26].

[14]尚改珍. 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的保护与发展[J]. 城市, 2002, (03): 56-58.

[15]清西陵.故宫博物院. [2023-04-26].

[16]赵晓峰著. 河北地区古建筑文化及艺术风格研究.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8.06: 209.

[17]西陵之最.清西陵官网. [2023-04-26].

[18]泰陵的门户——大红门.故宫博物院. [2023-04-26].

[19]三架石牌坊.故宫博物院. [2023-04-26].

[20]泰陵.故宫博物院. [2023-04-26].

[21]圣德神功碑楼和华表.清西陵官网. [2023-04-26].

[22]泰东陵.故宫博物院. [2023-04-26].

[23]王丽娟. 清西陵——保存完整的“样式雷”古建筑群[J]. 古建园林技术, 2006, (04): 33-34+19.

[24]昌西陵.故宫博物院. [2023-04-26].

[25]景点介绍.清西陵官网. [2023-04-26].

[26]李寅著. 清十二帝疑案.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7.08: 203.

[27]慕陵.故宫博物院. [2023-04-26].

[28]慕东陵.故宫博物院. [2023-04-26].

[29]崇陵.故宫博物院. [2023-04-26].

[30]范成玉,邓士祥编著. 明清皇家陵寝. 广东旅游出版社, 2011.02: 117.

[31]陈保蓉等编文;谷中良,苑建忠绘. 画中游 清西陵集锦. 河北美术出版社, 1982.05: 16.

[32]永福寺.故宫博物院. [2023-04-26].

[33]尚洪英. 溥仪骨灰安葬始末[J]. 紫禁城, 1996, (03): 26-27.

[34]保定市清西陵保护条例[N]. 保定日报, 2020-10-15, (A02). [2023-05-12]. (2)

[35]清西陵景区升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保定市人民政府. [2023-04-26].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6267/

(33)
词条目录
  1. 名称由来
  2. 历史沿革
  3. 营建过程
  4. 近现代变迁
  5. 地理环境
  6. 位置境域
  7. 气候
  8. 地形地貌
  9. 水文
  10. 生物多样性
  11. 陵墓特点
  12. 陵区布局
  13. 建筑特征
  14. 主要景点
  15. 泰陵
  16. 大红门
  17. 三架石牌坊
  18. 圣德神功碑楼
  19. 隆恩殿
  20. 泰东陵
  21. 昌陵
  22. 昌西陵
  23. 慕陵
  24. 隆恩殿
  25. 地宫
  26. 慕东陵
  27. 崇陵
  28. 隆恩殿
  29. 地宫
  30. 永福寺
  31. 溥仪墓
  32. 文物价值
  33. 历史价值
  34. 艺术价值
  35. 开发与保护
  36. 保护
  37. 开发
  38. 所获荣誉
  39.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