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远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刘知远(895年-948年),也叫刘暠(gǎo),沙陀部落人,唐乾宁二年(895年)在太原府(今山西省太原市)出生,五代时后汉第一位皇帝(947年-948年)。唐乾宁二年(895年),刘知远在太原出生。他自幼体弱,沉默少言,脸色威严。在李嗣源还未即位后唐皇帝时,刘知远就与石敬瑭在其手下担任偏将,一次在与后梁军队交战时,石敬瑭被偷袭,他坐骑的马甲断裂,在将被后梁军队追上时,刘知远赶来和石敬瑭交换了马...

刘知远(895年-948年),也叫刘暠(gǎo)沙陀部落人,唐乾宁二年(895年)在太原府(今山西省太原市)出生,五代时后汉第一位皇帝(947年-948年)。

人物生平

编辑

追随敬瑭

唐乾宁二年(895年),刘知远在太原出生。他自幼体弱,沉默少言,脸色威严。在李嗣源还未即位后唐皇帝时,刘知远就与石敬瑭在其手下担任偏将,一次在与后梁军队交战时,石敬瑭被偷袭,他坐骑的马甲断裂,在将被后梁军队追上时,刘知远赶来和石敬瑭交换了马匹,让石敬瑭先跑,自己断后,石敬瑭由此非常感恩刘知远。

同光四年(926年),李嗣源即位,即后唐明宗,石敬瑭被任为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担任石敬瑭麾下押衙。应顺元年(934年),后唐明帝死,其子李从厚在洛阳(今河南洛阳)即位,即唐闵帝。之后后唐明帝李嗣源的从子潞王李从珂反叛,攻入了洛阳,唐闵帝李从厚慌忙逃到卫州(治汲县,今河南卫辉),恰逢石敬瑭入朝,二人在卫州相遇,闵帝想杀石敬瑭,但当时任牙内指挥使的刘知远护卫着石敬瑭,并杀掉了唐闵帝身边的五十多名骑兵,石敬瑭幸免于难,闵帝被幽禁,后被李从珂所杀。

助石称帝

清泰元年(934年),李从珂即位,即后唐末代皇帝,石敬瑭仍然担任河东节度使一职。清泰三年(936年)刘知远随石敬瑭在汶阳(今山东泰安肥城)驻守,李从珂想给石敬瑭天平节度使(镇郓州)(今山东东平县)一职,将其原来河东节度使一职交予马军都指挥使宋审虔,石敬瑭拒绝换职,于是李从珂派兵进攻太原。

石敬瑭急忙以称臣称子的条件求得契丹的援军,刘知远不同意称契丹为父的条件,但被石敬瑭拒绝。在太原保卫战中,刘知远凭借5000士兵抵住了后唐大将张敬达5万大军的进攻,最后在契丹军的援助下大破张敬达,石敬瑭想将投降的几千后唐卫士收为亲卫,但最后都被刘知远杀尽。同年,在刘知远的谋划和契丹军的帮助下,石敬瑭消灭后唐,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晋,即晋高祖。后晋建立后,刘知远凭借辅佐之功劳历任检校司空、北京(今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等职,地位越来越重要。

固守河东

天福六年(941年)刘知远被任为北京(今山西太原)留守,开始在河东这块地盘发展自己的实力,成为了后晋时期强大的藩镇势力。天福七年(942年),石敬瑭病死,他侄子石重贵即位,刘知远加衔为检校太师,官位进为中书令,位极人臣。石重贵对契丹只称孙,不再对契丹称臣,引得契丹不满。契丹主接连派兵南下伐晋。

开运元年(944年)正月,契丹南下,大军直抵澶州(今河南濮阳西),派遣蕃将伟王率兵进入雁门(今山西忻州),刘知远派兵大破伟王于忻口(今山西忻州境内)。三月,刘知远受封太原王,七月兼北面行营都统,次年四月封北平王。开运三年(946年)九月,契丹军队再次犯塞,刘知远亲自率领牙兵在朔州南阳武谷大败契丹。

称帝建国

开运四年(947年)一月,契丹攻入后晋都城汴梁,后晋灭亡。耶律德光占领汴梁后,刘知远派牙将王峻奉三表到契丹为其庆贺,耶律德光下诏褒扬嘉奖刘知远,称其为儿子,并赐其一根木拐,在契丹只有贵重大臣才可以受此赏赐。天福十二年(947年)二月,刘知远于太原即汉皇帝位,国号汉,史称后汉。同年四月,辽朝主(947年改契丹国号为辽)耶律德光北归,辽国国舅萧翰留守汴梁,为了方便契丹控制中原,后唐明宗之幼子李从益被萧翰任命知南朝军国事。

同时,刘知远即位后任命其从弟刘信为滑州节度使,雷州刺史史弘肇为许州节度使,壁州刺史常思为邓州节度使等。后耶律德光在归途中病死,刘知远采纳了大将郭威“由汾水南下取河南、进而图天下”的建议,命史弘肇为先锋,举兵南下,很快攻下了洛阳和汴梁,俘杀了李从益。刘知远稳定中原局势后,河南河北的一些州镇纷纷脱离契丹的统治归附后汉,之后刘知远亲率大军围攻占据魏州(今为今河北大名)的天雄节度使杜重威,历时两月收复魏州,招降杜重威,黄河流域获得统一。

因病逝世

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刘知远病重,死前认为杜重威叛服无常,授意托孤大臣在他死后杀掉杜重威,随即在万岁殿驾崩,时年54岁,谥曰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庙号高祖,在睿陵安葬。他的儿子刘承祐接替他的皇位,即后汉隐帝。

家族成员

编辑

先世

曾祖父:刘昂(德祖恭僖帝),陵墓称沛陵

曾祖母:虢国太夫人杨氏,追封恭惠皇后

祖父:刘僎(翼祖昭献帝),陵墓称威陵

祖母:鲁国太夫人李氏,追封昭穆皇后

父亲:刘琠(显祖章圣帝),陵墓称肃陵

母亲:国太夫人安氏,追封章懿皇后

妻子

李皇后:刘承祐继位为隐帝后尊其为皇太后,后周时尊号德圣皇太后

兄弟

北汉世祖刘崇(895年-954年,一说为955年)

蔡王刘信(?-951年),后周太祖郭威夺权、刘赟被贬后自杀

子女

儿子

魏王刘承训(922年-948年),早逝

后汉隐帝刘承祐(931年-950年)

陈王刘承勋(?-951年),久因重疾卧床

湘阴公刘赟(?~951年),养子,本为刘崇之子

女儿

永宁公主,宋太祖赵匡胤宋皇后之母。

人物评价

编辑

北宋史学家薛居正等在《旧五代史》中认为刘知远嗜杀成性,并不仁慈,只是运气较好成为了皇帝,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君王的德行,他评价道:“良以急于止杀,不暇崇仁....................故虽有应运之名,而未睹为君之德也。”

契丹主耶律德光认为刘知远较为勇猛,告诉石敬瑭不可将他无故不用,他说道:“此都军甚操刺(勇猛),无大故勿弃之。”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同样认为刘知远不仁,失信,不用刑惩奸导致失国,他说道:“汉高祖杀幽州无辜千五百人,非仁也;诱张琏而诛之,非信也;杜重威罪大而赦之,非刑也。仁以合众,信以行令,刑以惩奸,失此三者,何以守国。其祚运之不延也,宜哉!”

艺术形象

编辑

《刘知远诸宫调》

《刘知远诸宫调》产生于金朝,是以说唱的形式讲述刘知远的故事。此故事基于基本的史实,围绕刘知远入赘岳府的情节而展开讲述。故事主要是讲已婚的刘知远前往太原投军时遇到了岳司公,岳司工对他非常青睐,将其招为赘婿。已经娶李三娘为妻的刘知远不得不入赘了岳府,留下不肯改嫁而遭受哥嫂折磨的李三娘,直到十三年后刘知远掌握九州元帅后才接回了李三娘,一家人团聚。

《白兔记》

《白兔记》是“四大南戏”之一,主要讲述的也是刘知远和李三娘的故事,基于基本的事实来讲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妻子李三娘独自一人受尽哥嫂折磨,最后获得“大团圆”结局。同《刘知远诸宫调》一样都一定程度将刘知远塑造成了负心再娶的形象。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欧阳修. 新五代史·卷十·本纪第十·汉高祖纪[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99.

[2]薛居正等. 旧五代史·卷九十九-卷一百·汉书一-二·本纪上下[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1321-1331.

[3]白寿彝. 白寿彝.中国通史·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第五章·后晋高祖[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4753-4756.

[4]王仲荦. 隋唐五代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784-788.

[5]司马光. 卷二八七·后汉纪二·乾祐元年[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6: 9358.

[6]薛居正. 旧五代史·卷七十五-八十·高祖纪一-六[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977-1051.

[7]司马光. 卷二八零·后晋纪一·高祖天福元年[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6: 9138.

[8]司马光. 卷二八六·后汉纪一·高祖天福十二年[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6: 9317.

[9]薛居正等. 旧五代史·卷五十一·唐书二十七·宗室列传第三[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689.

[10]薛居正等. 旧五代史·卷一零四·汉书六·后妃列传第一[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1381-1383.

[11]薛居正等. 旧五代史·卷一三五·僣伪列传·刘崇[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1810.

[12]司马光. 卷二九二·后周纪三·显德元年[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6: 9514.

[13]薛居正等. 旧五代史·卷一零五·汉书七·宗室列传第二[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1385-1387.

[14]脱脱.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8901.

[15]慈华. 刘知远故事的类型化及其成因[J]. 文史知识, 2020, (05): 109-113.

[16]史智钰. 《白兔记》中刘知远的形象分析[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0, 39(12): 104-106.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6468/

(12)
词条目录
  1. 人物生平
  2. 追随敬瑭
  3. 助石称帝
  4. 固守河东
  5. 称帝建国
  6. 因病逝世
  7. 家族成员
  8. 先世
  9. 妻子
  10. 兄弟
  11. 子女
  12. 儿子
  13. 女儿
  14. 人物评价
  15. 艺术形象
  16. 《刘知远诸宫调》
  17. 《白兔记》
  18.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