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Subtropics),又称“副热带”,是地球上热量带之一。一般亚热带位于温带靠近热带的地区(大致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是热带与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亚热带全年有较长时期为副热带高气压所控制或受其活动的影响,夏季气温与热带相似,但冬季明显比热带冷,最冷月均温在零度以上。
定义与范围
编辑定义
亚热带位于温带靠近热带的地区,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因海陆位置不同,亚热带气候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在中国准河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按热量的不同分布又可分为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
范围
亚热带大致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亚热带地理范围包括亚洲东南部,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洲大陆东南部,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大陆西岸、非洲大陆和澳洲大陆西南部。
亚热带穿过的重要的自然地理单元有中国秦岭-淮河以南、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端、大西洋沿岸、墨西哥湾沿岸地带、南美的巴西高原东南缘及大查科平原、巴拉那河中下游以东、巴西潘帕斯平原东部、非洲东南海岸、澳大利亚东南岸、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及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海岸、西亚的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
主要特征
编辑温度
亚热带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冬由大陆高压所控制,夏季由热带海洋气团所笼罩。冬季最冷月平均温度高于0℃,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
亚热带分为三个部分,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北亚热带北界以南,无霜期及气温≥10℃时期均在220天以上,同期积温度约4500℃,7月气温在27℃以上,1月气温在0℃以上;中亚热带全在湿润地区以内,无霜期及气温≥10℃时期多在230-240天以上,同期积温度约多在5000℃以上;南亚热带的无霜期在350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时期在300天以上,同期积温在6000-6500℃以上,最冷月气温在10℃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在0℃以上。
降水
亚热带年雨量1000-2000毫米,年内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4-10月。亚热带通常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降雨量较大的地区常常会有丰富的植被和农业资源。亚热带气候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沙漠气候、高山气候几种类型,它们的降水特征各不相同。
在亚热带地区中,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的地带,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端,冬季降水较少,夏季较多,夏雨降水量在750~1000毫米;北美大陆东部25°~35°N的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带、南美的巴西高原东南缘、巴拉那河中、下游以东和潘帕斯东部及非洲的东南海岸和澳大利亚的东南岸部分地区降水分配较为均匀;地中海沿岸、美国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海岸、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亚南端,夏季干燥,冬季降水较多,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西亚的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以及南美的大查科等地,年降水量少,冬季降水量稍多。
大气环流
亚热带全年有较长时期为副热带高气压所控制或受其活动的影响,由于大气环流的影响,当赤道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北纬30度附近上空聚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地面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压。
名称
副热带高压,又称“亚热带高压”或“副热带高气压”,也叫做“副热带高压脊”,气象学名词,是指活跃于副热带地区的高压脊,分布于南北纬30°左右,是一股经常存在但位置不固定的温暖气团。它呈椭圆形,长轴同纬圈大致平行,占据广大空间,稳定少动。因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而分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主要位于海洋上,常年存在。它的位置以及内里气流的流向可以影响到热带气旋的生成和走向。
形成原因
副热带高压带的主要成因是动力的作用,其高压脊线(等压线或等高线反气旋曲率最大处的连线)处于哈得来环流和费雷尔环流的下沉气流区,影响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因素有很多,一般认为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导致的经向加热差异的变化是控制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南进北退的基本因子。
分布
副热带高压主要位于大洋上,常年存在。由于环副热带山脉的存在、海-气相互作用、海陆热力差异和陆面过程等的影响改变了大气的能量收支,造成副热带高压带断裂为若干个区域的高压中心。按不同的地理位置。北半球副高单体中心经常有5-6个,分别位于北太平洋西部、北太平洋东部、北大西洋中部、北大西洋西部墨西哥湾和北非等地。青藏高原也有一高压中心。南半球有南太平洋高压、南大西洋高压和南印度洋高压等。这些高压有时增强,有时减弱,有时合并,有时分裂,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系统。
特征
副热带高压的东部是强烈的下沉运动区,所控制地区会出现持续性的晴热天气。而副热带高压的西部是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区,容易出现雷阵雨天气。
随着季节的更迭,副热带高压带的强度、位置也会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从1月到7月,副热带高压主体呈现出向北、向西移动和强度增强的趋势;从7月到次年1月,副热带高压主体则有向南、向东移动和强度减弱的动向。这种季节性的变化,还具有明显的缓慢式变化和跳跃式变化的不同阶段。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变化对于中国东部地区的天气状况具有重要影响,容易造成中国东部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洪涝的反常天气。
副热带高压变化有很强的持续性,研究表明,其强度变化与海温异常有密切关系。尤其在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有明显影响。
气候类型
编辑柯本气候分类法把全球气候按照纬度位置,从赤道向两极划为A(热带气候)、B(干燥气候)、C(亚热带气候)、D(温带、亚寒带气候)、E(极地气候)五大类气候区域。每一个大类后面又能细分为若干小类。其中亚热带气候分为三型。夏干温暖气候又称地中海气候(Cs)、冬干温暖气候(Cw)、常湿温暖气候(Cf)。
周淑贞以斯查勒气候分类法为基础,加以适当修改,主要是增加了季风气候类型,将全球气候分为低纬度气候带、中纬度气候带、高纬度气候带三类、16个气候型,另列高地气候一大类。其中将受副高压全团控制的中纬度气候带分为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副热带季风气候、副热带湿润气候、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四种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
亚热带季风气候亦称“副热带季风气候”,即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大约位于北纬25°-35°的大陆东部。中国东部、日本、朝鲜、美国东部、澳州东南部和南美阿根廷等地都属于这一气候区。这是发展农林牧生产的最适宜地区。
成因
亚热带冬季由大陆高压所控制,夏季由热带海洋气团所笼罩。形成季风的最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也就是海洋和陆地的比热不同,陆地比热小,而海洋比热大,比热小的陆地升温和降温都比较快,从而使得夏季陆地升温快,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高,使得陆地气压较低,比如在亚欧大陆内部形成了“亚洲低压”,风就会从海洋吹向陆地。而到了冬季,陆地由于比热小,降温也比海洋快,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低,使得陆地气压较高,比如在亚欧大陆内部形成了“亚洲高压”,风就会从陆地吹向海洋。
特征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最冷月平均温度高于0℃,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年雨量750-1650毫米,年内分配不均,夏季较集中。自然植物一般为阔叶林与针叶林的混交林。在这种气候和植被影响下形成的土壤主要是红壤与黄壤。这是发展农林牧生产的最适宜地区。
亚热带湿润气候
分布
亚热带湿润气候是一种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35°之间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也叫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副热带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美国的东南部、南美洲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南非东南沿海四大区域,以美国东南部地区面积最大,南非东南沿海地区面积最小。
成因
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均温在25℃左右,年降水量通常在1000毫米以上,降水相对集中于夏季。造成该气候特征的主要成因是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夏季则受热带海洋气团的影响。
特征
亚热带湿润气候是一种温带气候区,其特点是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凉爽温和,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一年中降水分配比季风区均匀。风向季变不大,全年温暖湿润,夏雨稍多。最冷月平均温度在8℃以上,降水较多且大多在夏季,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没有明显的干季、雨季之分。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
分布
地中海气候,又称副热带夏干气候,由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分布范围为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是唯一的除南极洲以外,世界各大洲都有的气候类型。在所有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地区中,以地中海沿岸最为明显。其他属于地中海气候的地区还有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区和澳大利亚西南沿海等。
成因
地中海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中海水温相比陆地低从而形成高压,加大了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势力,冬季地中海的水温又相对较高,形成低压,吸引西风,使西风的势力大大加强。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活动频繁,气候温和,最冷月均温在4℃-10℃之间,降水量丰沛。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燥,云量稀少,阳光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半年约占60%~70%,夏半年只有30%-40%。地中海“冬雨夏干”的气候特征,在世界各种气候类型中,独树一帜。
特征
地中海气候独特,夏季干热少雨,冬季温暖湿润,这种气候使得周围河流冬季涨满雨水,夏季干旱枯竭。德国气象学家柯本在划分全球气候时,把它专门列为一类,叫地中海气候。尽管有诸多的河流注入地中海,如尼罗河、罗纳河、埃布罗河等,但由于它处在副热带,蒸发量太大,远远超过了河水和雨水的补给,使其水收入不如支出多,海水的威度比大西洋高得多。大西洋的水,由直布罗陀海峡上层流人地中海,地中海的高盐水,从海峡的下层流入大西洋。大西洋很大,水量充足,净流入地中海的水是很多的,每秒钟多达7000立方米。
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
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位于热带干旱气候向高纬度一侧,在南、北纬25°-35°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包括西亚的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以及南美的大查科等地。
成因
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是在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和信风带背岸风的作用下形成的。由于身居内陆或受山地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年降水量少;又因地处亚热带,故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按干早程度不同可分为亚热带干早气候和亚热带半干早气候。
特征
亚热带干早气候是热带干早气候的延伸,亦具有少云、少雨、日照强、气温高、蒸发盛等特点,但与后者相比,凉季气温较低,气温年较差较大,凉季有气旋雨、土壤蓄水量也比较大。亚热带半干早气候出现在亚热带干早气候区外缘,与地中海气候毗连,其气候与亚热带干早气候相比,夏季气温偏低,冬季降水量稍多。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区的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亚热带草原气候
分布
亚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基本与热带草原气候相同,分布在土耳其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东南部、非洲南部。
成因
亚热带草原气候类型分布区因受赤道低压和信风交替控制,气温终年很高,年平均气温约25℃,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8℃以上,全年长夏无冬。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气候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空气潮湿,多对流雨,降水集中,形成湿季,受信风控制时,盛行下沉气流,干旱少雨,形成干季。一年中湿季、干季的长短,视纬度而异,纬度越低,雨季越长,纬度渐高,干季渐长。因受水分限制,树木渐稀,形成稀树草原景观,故也称热带疏林草原气候。
特征
亚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相似,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这种气候类型有明显的千季和湿季。干季时,由于气候干旱,树木落叶,草从枯死,一片荒凉景象,雨季一到,生机盎然,一片葱绿。
亚热带沙漠气候
分布
亚热带沙漠气候位于热带沙漠气候的向高纬一侧,约在纬度25°-35°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分布北非、约旦、叙利亚、伊拉克、美国西南部、墨西哥北部、澳大利亚南部、潘帕斯南部、巴塔哥尼亚和南非部分地区。
成因
亚热带沙漠气候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
特征
亚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35°的大陆西部和内陆地区,其基本特点与热带沙漠气候相似,全年干旱少雨,夏季高温炎热,但因纬度稍高,冬季气温比热带沙漠气候低。
高山气候
分布
高山地区具有垂直变化的气候就叫高山气候,主要分布在高大山脉沿线和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区,以热带高山地区最为典型,气候变化也最丰富。亚热带高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因地势高耸,气温、降水等随地势高低呈垂直变化,形成高山气候。
成因
高山气候是由于地理位置、坡谷方位、山峰分布以及其他地域性条件综合影响而导致的,其中地形因素起主要作用。在高地地带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候诸要素也随着发生变化,导致高山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特征
高山气候的气温随高度而降低,有时谷底出现逆温现象,气温日较差或年较差比平原小。风速随高度而加大。绝对湿度随高度升高而减小,相对湿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大,故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随高度而增加。多露、多风。冬季降霜雪,夏季多热雷雨。降雨之际多冰雹。高山地区气候垂直差异明显,气候和植被都呈现垂直变化的特征。由于地形起伏和坡向不同,同一山地的气候差异很大。一般从山麓到山顶,所属自然带为森林带、灌木林带、草原带、荒漠带、地衣带和积雪冰川带等。
生态系统
编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分布
常绿阔叶林或称照叶林,是分布在亚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的植被。它在南、北美州、大洋洲、非洲以及亚洲均有分布,中国的常绿阔叶林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为典型。
特征
常绿阔叶林分布地区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在北半球,特别在东亚,具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征是夏季炎热而潮湿,最热月的平均温度达24-27℃(28一30°C),冬季稍为干寒,最冷月的平均温度在3-8摄℃,年平均温度为16-18℃,春秋温和,四季分明,≥10℃的积温在5000-5500℃甚至6000℃,无霜期超过230天,在本类型的南部可达260-270天。由于夏季风的关系,夏季降水特别丰富,水热同期,特别有利于植被发育,年雨最在1000毫米以上,在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地区,一般可达1500毫米。降水分配不均,冬季降水少,但无明显于早。由于雨量充沛,空气湿度较大(相对湿度平均在75-80%)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全年都较湿润。
生物多样性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温暖湿润地区的常绿双子叶植物构成的阔叶树森林,主要是由党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的树种组成,种类丰富。乔木的叶子具有樟科植物叶子特有的特征,叶片以小型叶为主,中型叶次之,椭圆形,单叶(占80%以上),革质叶多数,表面光泽被蜡层,且常与光线照射方向垂直,故亦称照叶林。
群落的结构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三个基本层次。发育良好的乔木层往往可分为三个亚层,第一亚层的高度约在16-20米左右,很少超出25米,总盖度在70-90%以上,树冠多相连续,乔木多数是壳斗科和樟科等的常绿种类。乔木第二亚层的树冠多不连续,常见的为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等。第三亚层有时往往与高大的灌木层相交错灌木层也可以分出亚层在中国的常绿阔叶林内,常见的多为杜鹃属、乌饭树属、山矾属和杜茎山属等。典型动物有金丝猴、猕猴、短尾猴、灵猫。扁脚鹿、欧洲盘羊、黑尾鹿、单孔目营半水栖的鸭嘴兽。
物产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用于建筑用材楠木、樟木、栎树、马尾松和红杉灯;经济林有油棕、乌柏、茶、漆树、油茶等;果木有柑桔、琵琶、杨梅、桃、李等;药用植物如杜仲、天马、厚朴、五味子等;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甘薯、豆类、烟草、甘蔗、麻类等。耕作为一年二作或一年三作。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分布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主要分布区为亚热带大陆的西岸,包括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积最广、最典型,自然植被是常绿硬叶阔叶林和常绿硬叶灌木林。
特征
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年降水量500-750毫米,多集中与冬季,夏季降水很少。最热月平均温度22℃-28℃。最冷月平均温度5℃-12℃,年较差17℃-22℃,气候特征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生物多样性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生物群落发育于地中海式气候条件下。乔木长得不高,上层乔木稀疏,林内无附生植物,藤本植物极少,林下常绿灌木生长茂密。乔灌木叶子常绿,植物具旱生特征。不少植物具艳丽的花朵且以黄色为多,很多植物能分泌挥发油。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动物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地中海地区的主要动物有摩弗伦羊、扁角鹿,无尾猴、菊头蝠、胡狼、白肩雕、鬍兀鹫、产婆蟾等。
物产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由常绿具革质叶的栎属植物组成,常见的有木栓栎、刺叶栎等。树木稀疏、林下灌木与草本层发育良好。人工栽培或逸为野生的油橄榄是木本油料植物,构成该地区的一种典型景观。其它栽培植物还有柑桔、葡萄、无花果等。分布最广的植被是常绿硬叶灌木群落。
亚热带荒漠
分布
亚热带荒漠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背风一侧,相当于南、北纬15°-30°,如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北美洲的西南部,非洲西南部和南美洲部分地区。
特征
亚热带荒漠受制于大陆高压单体中的下沉气流。全球南、北纬15°-30°之间的大部分陆地为这些单体所控制,大致以南北回归线为中心线。亚热带沙漠气候是极端干燥的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年降水一般不超过250毫米-300毫米。日照强,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年温差和日温差都比较显著。气候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终年干旱多雨,甚至多年滴雨不下,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较大。植被稀疏,或大面积无植被覆盖。
生物多样性
主要是旱生灌木和一些草本植物,还有一些雨后生长的短生植物。动物的种类和个体数量都很少,典型的有骆驼、黄羊、鸵鸟等,还有袋鼠、蜥蜴、蛇等。
物产
亚热带沙漠气候区矿产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磷酸盐资源丰富。植物以麦类、棉花为主。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马克伟. 土地大辞典[M]. 长春出版社, 1991: 979.
[2]在英语-中文(繁体)词典中的翻译.剑桥词典. [2024-03-04].
[3]卜永芳 韩明娟合编.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189-190. (2)
[4]冯忠江. 高等院校资源与环境系列教材 世界自然地理总论[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25-26. (2)
[5]周淑贞. 城市气候与区域气候 着重上海城市气候的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409-415. (6)
[6]中国的亚热带.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4-03-05].
[7]中国地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00: 6.
[8]【中国科学报】科学家明确定义“亚热带地区”.中国科学院. [2024-02-21].
[9] 王正国,裴国献主编. 亚热带战创伤基础与临床[M]. 人民军医出版社 , 2012: 361.
[10]杨勤业、郑度、吴绍洪. 关于中国的亚热带[J].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6年9月, 1(1): 3-4.
[11]吴传钧主编. 经济大辞典·国土经济卷[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 393.
[12] 杨丽娟 周雪梅 黄桂兰 乔乐士.. 中国健康教育百科知识[M]. 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158.
[13]赵传湖,盛立芳,孙即霖编著. 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与预测[M].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4: 53-56. (4)
[14]闻君,倪亮主编.. 世界地理1000问 双色地图版[M].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9: 85.
[15]副热带高压.天气网. [2024-03-05].
[16]王永昌主编. 地学概论[M]. 1988
. 地学概论[M].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122-126. (4)
[17]采鹤健编. 世界土壤地理1985[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242-246. (4)
[18]来自 王文福,梅晓丹,梁欣,李丹编著. 自然地理学原理及其在测绘中的应用[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4: 98-105. (8)
[19]100°文化工作室著.. 你必须知道的2500个地理常识[M].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 64.
[20]亚热带湿润气候特点(亚热带湿润气候分布).地理知识. [2024-02-26].
[21]What can I do to resolve this?.百科全书. [2024-02-21].
[22]法国拉鲁斯出版公司著. 妙趣横生的科学现象[M]. [M]. 新世界出版社, 2016: 95.
[23]查春明. 走向大洋 乘中国军舰出访手记.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5-9. (2)
[24]官春云. 农业概论(第二版[M].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50.
[25]袁宏宾主编. 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自然科学 精装版 最新修订 图文天下 畅销五年最新珍藏版[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0: 72-73. (2)
[26]牛立红. 气象环境[M].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4: 86.
[27] 秋雨主编. 不可不知的世界地理.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47-48. (2)
[28]吴三保 孙以年等编. 地理学小辞[M].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4: 72-73.
[29]卜永芳 韩明娟合编.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185-189. (4)
[30]武吉华,张绅合编. 植物地理学 第2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 211.
[31] 林之光. 少年气象学[M].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0: 155.
[32]什么是高山气候?.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4-03-19].
[33]秋雨主编. . 不可不知的世界地理[M].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47-48. (2)
[34]胡自治.. 草原分类学概论(草原 畜牧专业用)[M].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147-150. (3)
[35]李扬汉主编. 植物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8: 397-398. (2)
[36]陈炳涛.. 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M].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18-220: 1991. (3)
[37]张百平,谭靖,姚永慧著. 山地垂直带信息图谱研究[M].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101.
[38]陈克龙主编. 生物地理学[M]. 科学出版社, 2005: 183-184. (2)
[39]郭立言,王继光著. 地理[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76-77. (2)
[40]丁登山主编 黎勇奇等编.. 各类成人高考复习指导丛书:地理[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63-65. (3)
[41]张广军. 全国高等林业院校试用教材 沙漠学[M].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 18.
[42] 秋雨主编. 不可不知的世界地理[M].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152.
[43]江永欣主编. 世界地图册 中外文对照[M]. 星球地图出版社, 2001: 84.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31日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7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