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榴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山石榴(学名:Catunaregamspinosa(Thunb.)Tirveng.)茜草科,栀子族山石榴属,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分枝多;有刺,刺腋生,粗壮,劲直,斜举或平展,叶对生或簇生于短侧枝上。 有刺灌木或小乔木,高1-10米,有时攀援状;多分枝,枝粗壮,嫩枝有时有疏毛;刺腋生,对生,粗壮,长1-5厘米。叶纸质或近革质,对生或簇生于抑发的侧生短枝上,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少为卵形至匙形,长1.8...

山石榴(学名:Catunaregam spinosa (Thunb.) Tirveng.)茜草科,栀子族山石榴属,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分枝多;有刺,刺腋生,粗壮,劲直,斜举或平展,叶对生或簇生于短侧枝上。

形态特征

编辑

有刺灌木或小乔木,高1-10米,有时攀援状;多分枝,枝粗壮,嫩枝有时有疏毛;刺腋生,对生,粗壮,长1-5厘米。叶纸质或近革质,对生或簇生于抑发的侧生短枝上,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少为卵形至匙形,长1.8-11.5厘米,宽1-5.7厘米,顶端钝或短尖,基部楔形或下延,两面无毛或有糙伏毛,或沿中脉和侧脉有疏硬毛,下面脉腋内常有短束毛,边缘常有短缘毛;侧脉纤细,4-7对,在下面稍凸起,在上面平;叶柄长2-8毫米,有疏柔毛或无毛;托叶膜质,卵形,顶端芒尖,长3-4毫米,脱落。花单生或2-3朵簇生于具叶、抑发的侧生短枝的顶部;花梗长2-5毫米,被棕褐色长柔毛;萼管钟形或卵形,长3.5-7毫米,宽4-5.5毫米,外面被棕褐色长柔毛,檐部稍扩大,顶端5裂,裂片广椭圆形,顶端尖,长5-8毫米,宽3-6毫米,具3脉,外面被棕褐色长柔毛,内面被短硬毛;花冠初时白色,后变为淡黄色,钟状,外面密被绢毛,冠管较阔,长约5毫米,喉部有疏长柔毛,花冠裂片5,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6-10毫米,宽约5.5毫米,广展,顶端圆;花药线状长圆形,伸出,长约3毫米;子房2室,每室有胚珠多颗,花柱长约4毫米,柱头纺锤形,顶端线2裂,长约2毫米。浆果大,球形,直径2-4厘米,无毛或有疏柔毛,顶冠以宿存的萼裂片,果皮常厚;种子多数。花期3-6月,果期5月至翌年1月。

山石榴

生长环境

编辑

生于海拔30-1600米处的旷野、丘陵、山坡、山谷沟边的林中或灌丛中。

分布范围

编辑

产于台湾,广东,香港,澳门,广西,海南,云南勐海、普洱、耿、景洪、河口、思茅;国外分布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孟加拉国、尼泊尔、锡金、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非洲东部热带地区。模式标本采自澳门。

主要价值

编辑

山石榴木材致密坚硬,可作为农具、手杖及雕刻之用。根、叶作药用;根利尿、驳骨、祛风湿,治跌打腹痛;叶可止血。果亦作药用,在印度用作治疗脓肿、溃疡、肿瘤、皮肤病、痔疮、发疹、风湿、支气管炎等症。亦有栽植作绿篱。

在印度(当地名Madna, Mainphal)和巴西(当地名Sacrifício de Cristo),山石榴是作为传统草药被用于催吐、抗肿瘤和抗生育、驱虫和抗痢疾等、灭螺和毒鱼等作用。

药用价值

版本一

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猪肚簕、假石榴、刺子、山蒲桃、屎缸拔、刺榴

【来源】茜草科山石榴以根、叶、果入药。

【生境分布】广东、广西、西南。

【性味】苦、涩,凉。有毒。

【功能主治】散瘀消肿。

【跌打瘀肿】鲜根捣烂酒炒外敷。

【外伤出血】鲜叶捣烂外敷,或用果研粉撒患处。

【防山蚂蝗叮咬】鲜根皮或鲜果捣烂擦皮肤。

【皮肤疥疮】鲜果捣烂放入热水中,经搅拌泛出白色的泡沫,洗。还可用作清洁洗涤剂。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采收和储藏】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夏、秋季采叶,鲜用或晒干;根,全年均可采,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瘀消肿;解毒;止血。主跌打瘀肿;外伤出血;皮肤疥疮;中毒

【用法用量】外用:鲜根、叶适量,捣敷;果研粉撤;或煎水外洗。

【注意】本品只作外用,不可内服。

【摘录】 《中华本草》

兽医用量】猪羊30~60克,牛马60~120克。

【兽用附方】

1、治牛跌打损伤方:山石榴根、贼裤带根、全当归、红花、乳香、没药各适量。煎水冲黄酒、红糖喂服(《兽医常用中草药续编》)。

2、治牛外肾黄方:屎阉拔(山石榴)根150克,落地蜈蚣(铺地蜈蚣)75克。共同捣烂,煎水去渣灌服(兴宁县泥陂兽医站陈雨云经验)。

《中兽医疗牛集》:“治牛外肾黄。”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树皮、根和果均药用,治跌打,祛风湿。”

《兽医常用中草药》:“治牛跌打损伤。”

版本二

中华本草

名称:山石榴

【别名】猪肚簕、假石榴、山黄皮、刺子、屎缸拔、刺榴、猪头果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山石榴的果实及根、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andia spinosa (Thunb.) Poir. [Xe-romphis spinosa (Thunb.) Keay]

采收和储藏: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夏、秋季采叶,鲜用或晒干;根,全年均可采,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山石榴,灌木或小乔木,高2-8m。分枝多;有刺,刺腋生,粗壮,劲直,斜举或平展,长10-35mm。叶对生或簇生于短侧枝上;叶柄长3-8mm;托叶卵形,长3-4mm,基部合生,先端芒尖;叶片宽倒卵形至匙形,长2.5-8cm,宽1.5-3.5cm,钝头,通常仅在下面中脉和叶缘有毛。花单生或2、3朵簇生短枝之顶;花梗极短;萼卵状,长约4mm,被柔毛;花冠钟状,密被绢毛,筒较阔,长约5mm或稍长,裂片卵形,比筒长;花药条形,露出。浆果近球形,直径2-4cm,有宿存的萼裂片,黄色。花期春、夏间。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旷野,亦作绿篱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果实近球形,直径2.5-3.5cm,顶端有残存宿萼。表面暗黄色,果皮厚约3mm。种子多数,长圆形,稍压扁,两端圆钝,长5-6mm,直径约3mm,表面红棕色,光滑;胚乳角质。叶多皱缩,完整者展平后呈宽倒卵形至匙形,长2.5-8cm,宽1.5-3.5cm,钝头,下面中脉和叶缘有毛;叶柄长3-8mm。气微,味淡。

【性味】苦;涩;凉;有毒

【功能主治】祛瘀消肿;解毒;止血。主跌打瘀肿;外伤出血;皮肤疥疮;肿毒

【用法用量】外用:鲜根、叶适量,捣敷;果研粉撤;或煎水外洗。

【注意】本品只作外用,不可内服。

化学成分

编辑

通过醇提、有机溶剂萃取,正相硅胶、反相RP-18硅胶、凝胶sephadexLH-20、高效液相色谱(HPLC)、大孔吸附树脂层析和薄层层析等多种柱层析分离方法,并运用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质谱等分析方法,总共从山石榴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鉴定了59个化合物,其中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得到了41个化合物,包括21个木脂素类化合物:catunaregin(1)、epicatunaregin(2)、(7R,8S)ficusal(3)、isolariciresinol(4).laricircsinol(5)、lyoniresinol(6)、icariolA2(7)、5'-methoxyisolariciresinol(8)、5'-methoxylariciresinol(9)、evofolinB(10)、balanophonin(11)、erythro-guaiacylglycerol-β-coniferylether(12)、threo-guaiacylglycerol-β-coniferylether(13)、erythro-guaiacylglycerol-β-coruferylaldehydeether(14)、threo-guaiacylglycerol-β-coniferylaldehydeether(15)、erythro-guaiacylglycerol-β-ferulicacidether(16)、threo-guaiacylgiycerol-β-ferulicacidether(17)、5"-methoxy-4"-O-(8-guaiacylglycerol)buddlenolA(18)、medioresinol(19)、pinoresinol(20)和secoisolariciresinol(21);2个环烯醚萜类化合物:morindolide(22)和3-deoxyartselaeninC(23);3个香豆素类化合物:3β-(2-hydroxypropyl)-8-hydroxyl-3,4-dihydroisocoumarin(24)、scoparone(25)和scopoletin(26);9个简单的芳香族化合物:香草醛(27)、原儿茶醛(28)、对羟基苯甲酸(29)、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30)、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31)、4,5-二羟基-1,2-苯二甲酸甲酯(32)、阿魏醛(33)、咖啡酸甲酯(34)和对羟基桂皮酸(35);3个甾醇类化合物:胆甾醇(36)、5α,8α-表二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37)和豆甾醇葡萄糖苷(38);3个其它化合物:diaaurantiamideacetate(39)、2,6-二甲氧基苯醌(40)和单棕榈酸甘油酯(41);从正丁醇萃取部位得到了18个三萜皂甙类化合物:siaresinolicacid-3-O-β-D-gluc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ide(42)、swartziatrioside(43)、oleanolicacid-3-O-β-D-glucopyranosyl-(1→2)-[α-L-rhamnopuranosyl]-(1→3)-β-D-glucopyranoside(44)、tormenticacid-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ide(45)、siaresinolicacid-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ide(46)、pomolicacid-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ide(47)、oleanolicacid-3-O-β-D-glucopyranosyl-(1→2)-[α-L-rhamnopuranosyl]-(1→3)-β-D-glucopyranoside-28-O-β-D-glucopyranosylester(48)、arjunicacid-3-O-β-D-gluc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ide-28-O-β-D-glucopyranosylester(49)、arjunetoside(50)、randiasaponinVII(51)、3β-O-α-L-rhamnopu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ylsiaresinolicacid28-O-β-D-glucopyranosylester(52)、3β-α-a-L-rhamnopu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yloleanolicacid28-O-β-D-glucopyranosylester(53)、aralia-saponinV(54)、araliasaponinIV(55)、siaresinolicacid-3-O-β-D-glucopyranosyl-(1→2)-[α-L-rhamnopuranosyl]-(1→3)-β-D-glucopyranoside-28-O-β-D-glucopyranosylester(56)、siaresinolicacid-3-O-β-D-gluc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ide-28-O-β-D-glucopyranosylester(57)、siaresinolicacid-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ide-28-O-β-D-glucopyranosylester(58)和arjunicacid-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l-(1→3)-β-D-glucopyranoside-28-O-β-D-glucopyranosylester(59)。除化合物26外,其它化合物均为2009年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木脂素和三萜皂甙,其中木脂素类化合物为2009年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化合物1、2、23、24、42、44、46-49、52、56-58为新化合物,其中1和2具有氧桥连接的呋喃骈吡喃环是一种新结构类型的木脂素,42、44、46-49、52、56-58为三萜皂甙。

生物活性

编辑

山石榴(Catunaregam Woif),是海南省的一种常见红树伴生植物。

国外学者Kulakkattolickal A T研究尼泊尔有毒药植物时,发现山石榴果实的水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杀鱼活性。Kumar P V在对印第安药用植物进行抗菌抑菌活性筛选实验中,发现山石榴提取物对11种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为山石榴在当地民间用于治疗助咳等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Dubois M A在寻找活性皂苷时,发现山石榴果实的甲醇提取物具有增强免疫、溶血和灭螺活性。

国外学者韦松基等报道了山石榴的根作为有毒药用植物的生药学研究,但并未涉及到化学成分的研究。

在广西十万大山地区,山石榴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当地民间用山石榴的果实及根来防治某些农业害虫。国内曾东强等在对该地区的杀虫植物资料进行调查、筛选时,通过实验研究,正式了山石榴的甲醇提取物对南方蔬菜等作物危害较严重的小菜蛾具有良好的据食活性、对菜粉蝶虫具有较高的杀虫性。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山石榴.中医世家. [2014-02-21].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7457/

(20)
词条目录
  1. 形态特征
  2. 生长环境
  3. 分布范围
  4. 主要价值
  5. 化学成分
  6. 生物活性
  7.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