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蛇(学名:Elaphe carinata),又名棱锦蛇、菜花蛇等,是一种游蛇科锦蛇属蛇类,成体头部前额有一“王”字黑纹。体长一般为170~190厘米,最长者达200厘米以上,体重约为1~1.5千克。体被鳞片,头背、体背部的鳞片边缘黑色、中央黄色,整体呈现体前段具黄色横斜纹,体后段横纹消失。幼蛇斑纹与成体差别很大,且头部无“王”字纹,外观反而像它种蛇类。
形态特征
编辑王锦蛇是一种体形较大的蛇类,体长一般为170~190厘米,也有长达200厘米以上者,体重1~1.5千克。体被鳞片,头背、体背部的鳞片边缘黑色、中央黄色,整体呈现体前段黑色具黄色横斜纹,体后段横纹逐渐消失,黄色部分似油菜花瓣,腹面黄色、具黑色斑。个体间色斑变异较大,多数个体前段至中段具多个宽大黑色横斑,体后段及尾多因鳞沟色黑而呈黑网纹。体尾鳞片起棱明显。
王锦蛇的全身图
王锦蛇成体头背鳞缘黑色,中央黄色,前额形成“王”字样黑纹,吻鳞显露于头背,鼻吻鳞长稍超于宽,额鳞盾形,顶鳞大于额鳞,其间沟小于额鳞长。背鳞形式多为颈部21行、中段19行、肛前17行,也有个别个体为颈部23行、中段21行、肛前19行。雄蛇腹鳞217~221枚,雌蛇为218~224枚;雄蛇尾下鳞为77~83枚,雌蛇为42~84枚。
王锦蛇头部细节
王锦蛇的幼体与成体体色差异较大,幼体头部无“王”字纹,体背呈浅黄褐色,体背正中具若干红褐色或深褐色短横纹,单从外观看反而像它种蛇类。随年龄增长,其体色逐渐发生变化,直到体全长达80厘米左右时,才形成与成体相同的色斑。
分布栖息
编辑分布范围
世界范围内,王锦蛇主要分布于越南、中国、日本。中国范围内,王锦蛇分布非常广泛,在河北、河南、甘肃、陕西、贵州、广东等省份都有分布,在台湾省沿岸也有发现。
王锦蛇有两个亚种,分别为指名亚种(E. c. carinata)和德钦亚种(E. c. deqinensis),前者在越南、中国、日本均有分布,后者仅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德钦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王锦蛇中国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王锦蛇栖息地海拔在100米到2240米之间,可以生活在多种环境中,如在山地林区、丘陵地带、灌木丛、荒野、草坡、岩壁、路边、农田以及靠近村舍的地方,在平原地区也发现过其个体,多活动于河边、水塘边、水库区等其他靠近水源的区域。
在林区树枝上栖息的王锦蛇
生活习性
编辑觅食行为
王锦蛇为广食性蛇类,嗜食蛙类、鸟类与鸟蛋、蜥蜴、鼠类与蛇类,食物缺乏时,它甚至会吞食自己的幼蛇或同类,比如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的幼蛇、烙铁头蛇(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崇安斜鳞蛇(Seudoxenodon karlschmidti)等。同时其也会猎捕一些剧毒蛇类,比如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其对蛇毒有一定的免疫能力。王锦蛇食量较大,一条1~1.4千克的蛇,每次能吞食1~2只蛙类或者2~3只幼鸡雉。饱食后的蛇爬回蛇窝静卧,消化时间需7~15天。
正在吞噬五步蛇的王锦蛇
节律行为
王锦蛇是夜行性的蛇类,在夜间更加活跃。它们常常出现在乱石堆、水塘边、山地、田野沟边、山溪旁和草丛中,有时可以在温度不高的温泉水中游泳,也擅长爬树和攀援,有时可以沿着几十米高的乔木树干直线向上攀爬。
傍晚时分王锦蛇在草丛中探头
在秋末冬初,外界气温逐渐下降,王锦蛇便转入不愿活动的状态,当气温降至10℃左右时,便进入冬眠。北方大部分地区,王锦蛇在进入冬眠的时期是在每年的10月中旬左右;而在南方,则是在11~12月才进入冬眠时期。
攻击防御
王锦蛇动作敏捷、性情凶猛、爬行速度快且会攀树,在受到惊扰时,它们会竖起头部,用尾巴拍打地面,发出“啪、啪”的声音,表现出攻击的姿态。同时,其肛门腺能散发出一种奇臭的气味,故有“臭皮蛇”和“臭黄颌”之称。
王锦蛇捕杀能力突出,性暴烈,有明显的霸占主义。当遇见眼镜蛇(Naja)时,会采取攻击,两蛇打斗激烈。其是一种较“神经质”的蛇类,绞杀能力强,遇到天敌时,不轻易放弃反抗,大多蛇类会畏惧王锦蛇。一旦被其咬伤后,伤口会有肿胀、疼痛感,小型动物甚至会死亡。
生长繁殖
编辑繁殖产卵
王锦蛇为卵生繁殖,通常在7月到8月期间产卵,一次能产出29~50枚蛇蛋。和其他蛇卵相比,王锦蛇的卵较大,形状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颜色为乳白色,每个卵的重量在40克~55克,比较小的体重也有30克~38克。刚产下的卵表面有黏液,常常几个粘连在一起。卵内部均是淡黄色的胶状物质,没有卵黄和卵白之分。王锦蛇产卵以后,会盘在其卵上,有护卵的行为。
孵化长成
在自然温度条件下,王锦蛇卵的孵化期为40天左右。卵的最适孵化温服为20°C~30°C,温度较高时,孵化时间会缩短,同时孵出畸形幼蛇的概率会增加。刚出壳的幼蛇体长约为25~35厘米,出壳后7~10天即开始第1次蜕皮,1个月后,体长增至50厘米,体重增至2倍后,幼蛇开始自行捕食。
王锦蛇幼蛇
人工养殖
编辑养殖管理
为了更好地保护种群资源,王锦蛇的饲养模式多是利用“生态养殖”“仿生态自然养殖”等方法。让其在完全野生的状态下生长发育,然后再有计划地加以捕获利用。养殖过程中,王锦蛇雄雌种蛇配比最大不超过1:3,大、小体型的蛇要分开饲养。王锦蛇喜食的饲料多样,需根据每次饲料食用情况,调节增减到一个稳定区间。另外,对于越冬成蛇,在越冬前要充分给食,环境温度不低于4℃,湿度要保持在合理。
疾病防治
王锦蛇易患的疾病主要有急性肺炎、口腔炎和寄生虫病。患急性肺炎的病蛇症状为精神沉郁,不愿活动,常逗留在蛇窝外,食欲下降,甚至拒食,不断抬头张口喘气,鼻孔中常常流出粘性鼻水,易窒息死亡。患口腔炎的病蛇症状为口腔、两颌肿胀,牙根红肿,口不能开闭自如,常将头昂起,严重的口腔会化脓溃烂。患体内寄生虫病的病蛇症状为生长缓慢、消瘦,产卵减少,抗病力减弱,易感染其他疾病。
为预防王锦蛇患病,养殖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要适宜,蛇窝要通风换气,需要定时进行消毒,保持清洁卫生。人工喂食王锦蛇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蛇的口腔,饮用水和活饵要干净卫生,注意按时集中驱虫。
物种保护
编辑种群现状
2009年,中国范围内王锦蛇的种群数量大致在970万条左右。到2017年,其全球范围内的种群数量已呈现下降趋势。
保护级别
2017年,王锦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无危(LC)。
2023年,王锦蛇野外种群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
致危因素
导致王锦蛇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环境被破坏和人类捕杀。如在日本部分地区,其遭受了森林砍伐,外来动物与之竞争食物、破坏其生存环境等。另外,在1990年至2000年期间,中国曾出口大量王锦蛇皮和王锦蛇活体,其中王锦蛇活体超11万条,王锦蛇皮超246万件。
保护措施
对王锦蛇的保护多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设立有关法规。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设有针对王锦蛇的自然保护区。在湖南省,王锦蛇是受地方法规保护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此外自2005年以来,中国开始严格监测王锦蛇贸易,其出口量迅速下降。2020年,中国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明确禁止以食用为目的对王锦蛇开展养殖活动,除保留种源等特殊情形外,逐步引导养殖户停止养殖。
主要价值
编辑生态价值
王锦蛇是一种中国常见的无毒蛇类,也亚洲部分地区的代表性爬行动物之一。以其嗜食鼠类的特性,王锦蛇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能够有效地控制鼠类数量,进而保护粮食产量,防止森林受损等,使得生态制约关系得以平衡。
药用价值
在中医领域,王锦蛇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主要以蛇蜕(蜕下的干燥皮膜)入药,有祛风镇定、退翳、消肿之功效,煎服有助于缓解癫痫、翳障、喉痹、口疮、白癜风等病症。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Elaphe carinata.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 [2023-06-29].
[2]马连科,徐芹. 蛇类养殖技术[M]. 1998: 45-47.
[3]Elaphe carinataEB/OL.IUCN. [2023-09-06].
[4]黄璐琦,詹亚华,张代贵. 神农架中药资源图志 第6卷[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11-13.
[5]赵雨恬. 王锦蛇(Elaphe carinata)种群遗传结构及其影响因素[J]. 南京师范大学, 2022[2023-09-06].
[6]尹钢. 爬行动物[M].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3: 135-136.
[7]Elaphe carinataEB/OL.ITIS. [2023-09-06].
[8]刘军, 钟福生, 何华西, 宾冬梅, 黄鹤. 王锦蛇的高效饲养技术研究[J]. 蛇志, 2005[2023-09-06].
[9]沈猷慧,叶贻云,邓学建. 湖南动物志 爬行纲[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98-99.
[10]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EB/OL.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网站. [2023-09-06].
[11]樊龙锁. 山西两栖爬行类[M]. 北京, 1998: 117-118.
[12]高学敏,钟赣生. 临床中药学[M]. 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389.
[13]国家林草局:竹鼠果子狸等45种野生动物今年年底前停止养殖.澎湃新闻. [2023-09-06].
[14]齐硕. 常见爬行动物野外识别手册[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 140.
[15]李世全. 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M].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53-59.
[16]董聿茂等. 浙江动物志 两栖类 爬行类[M]. 杭州, 1990: 177-180.
[17]徐振武, 冯宁. 陕西野生动物图鉴[M]. 西安, 2004: 12.
[18]陈振昆, 黄传贵, 丁光. 药用动物与动物药[M]. 1995: 422.
[19]赵尔宓. 中国蛇类 上[M]. 合肥, 2006: 199-200.
[20]顾学玲,顾孝银. 王锦蛇的人工养殖方法[J]. 农资科技, 2000[2023-09-06].
[21]李乡壮. 农村养殖 蛇[M].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 42.
[22]吴跃峰, 武明录, 曹平萍. 河北动物志 两栖、爬行、哺乳动物类[M]. 2009: 94-96.
[23]侯振华. 科学养蛇新技术[M]. 沈阳: 沈阳出版社, 2011: 52.
[24]姚崇勇, 龚大洁. 甘肃两栖爬行动物[M]. 2012.06: 124-125.
[25]陈志兵, 张斌, 曹春英, 陈军. 图说观赏蛇的饲养[M]. 2011: 31.
[26]刘飞. 王锦蛇[J]. 农家之友, 2011[2023-09-06].
[27]顾学玲. 蛇养殖技术[M]. 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 191-192.
[28]伍律. 贵州爬行类志[M]. 贵阳, 1985: 130-131.
[29]朱惠平. 王锦蛇的人工养殖方法[J]. 蛇志, 2001[2023-09-06].
[30]刘军,钟福生. 我国养蛇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 中国林副特产, 2003[2023-09-06].
[31]张耀忠, 潘仁华. 王锦蛇的规模化人工生态繁养技术研究[J]. 湖南林业科技, 2010[2023-09-06].
[32]唐涛,周明成. 动物辞典 下[M]. 呼和浩特: 远方出版社, 2005: 140.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4月9日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7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