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

长期建档 锁定
本词条由“suifeng” 建档。
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朝大臣、书画家。 董其昌自幼聪颖,颇具盛名。十三岁成为松江府庠生,参加府试时,因书法不足屈居第二,自此发奋研习书法。从学于世家大族莫如忠、陆树声,并开始学习作画。万历十七年(1589年),董其昌考中进士,之后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为官,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湖广提学副使、太常寺少卿、礼部右侍...

董其昌简介

编辑

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朝大臣、书画家。

董其昌自幼聪颖,颇具盛名。十三岁成为松江府庠生,参加府试时,因书法不足屈居第二,自此发奋研习书法。从学于世家大族莫如忠、陆树声,并开始学习作画。万历十七年 (1589 年),董其昌考中进士,之后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为官,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湖广提学副使、太常寺少卿、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期间由于晚明政局变动,董其昌多次授官不赴任或乞休归家,同时潜心书画艺术,发表了众多艺术理论,及创作了大量作品。崇祯七年(1634年),董其昌年届八十,在礼部任上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并特准驰驿还乡。崇祯九年(1636年)八月,董其昌因病逝世,享年八十三岁,谥号文敏。

明 曾鲸、项圣谟 《董其昌小像》图页(上海博物馆藏)

明 曾鲸、项圣谟 《董其昌小像》图页(上海博物馆藏)

董其昌在书法上自成一家,与邢侗、张瑞图、米万锺合称晚明四家。他在书画理论方面主张“南北宗”,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董其昌的书画创作追求临摹古人的画作,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并以其为代表,形成著名山水画派“松江派”。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

董其昌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董其昌,字玄宰,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正月十九日,在松江府上海县董家汇(今上海)出生。其父名董汉儒,为金山卫庠生,在私塾教书为生。董其昌在父亲的影响和教导下,自幼勤奋读书,因天赋过人,颇具盛名。

董其昌十三岁时考中童生,成为松江府庠生。十七岁时参加府学考试,因考官认为书法不如董其昌的堂侄董原正,而屈居第二,自此开始发奋研习书法。之后董其昌从学于浙江布政使莫如忠、吏部尚书陆树声家中,饱览这些世家所珍藏的历朝书画名迹,并开始学习作画。万历七年(1579年)和万历十三年(1585年),董其昌前后两次赴南京应天府参加乡试,都没能考中,直到万历十六年(1588年),参加顺天府乡试才成为举人。两年后参加会试,高中进士第二名,随后参加殿试得中二甲头名,被赐进士出身。这期间,董其昌还接触到了禅学和阳明心学,得到著名的憨山、达观禅师指点,成为当时有名的居士弟子。

仕宦经历

董其昌进士登科后先入翰林院,他的老师为翰林院学士韩世能,嗜书画成癖,是有名的书画收藏家和鉴赏家。董其昌得以在京师观摩、鉴赏翰林院所藏的大量稀帖名画、饱读翰林院藏书。他废寝忘食的学习,以及和友人切磋书画技艺,因而学问大进,开始在京中有些名气。万历二十年(1592年),董其昌作为持节使臣,出使武昌册封楚王朱华奎。次年,董其昌由江南返京,迁授翰林院编修。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董其昌受命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经筵讲官。任职期间交游广泛,与官场、文坛、禅门,以及商人、收藏家均有来往。此外,还利用一切机会搜访古人的书法名画,提高了鉴赏力和修养,提出了很多重要的书画理论。同年,因神宗迟迟不立皇太子一事,董其昌对皇长子进行了大胆的启沃,因此“坐失执政意”,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被贬为湖广提学副使。董其昌对此称病不往,请假养病松江,四处游山玩水,访问友人,品评字画。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董其昌被起复任命为湖广学政,因公务赴衡州(今湖南衡阳)、荆州、蕲州(今湖北蕲春)等地视察学政。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因董其昌为官时不徇私情,得罪了一些有权势的人,这些势家鼓动乱民,砸毁公署,董其昌因此向明神宗请辞,未获允准。之后,朝廷任命他为福建副使,他上任仅四十五天便辞职告归。接着朝廷的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等任命亦不赴,而是在江南写字作画,鉴赏文物。董其昌在这期间潜心书画艺术,创作了大量作品,在艺术理论也多有建树。

晚年经历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明神宗逝世,董其昌曾教导过的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八月,明光宗召董其昌为太常寺少卿,掌国子司业事。董其昌未及赴任,光宗便已去世,其子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天启二年(1622年),明熹宗任命董其昌为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并负责修纂《泰昌实录》。之后又为修纂《神宗实录》,前往南方采辑先朝的章疏及遗事,以备参订供用,董其昌以六十八岁高龄不辞辛劳,遍访遗书,收集文献,撰成《万历事实纂要》三百卷。因功擢升为礼部寺卿侍读学士,天启四年(1624年)升为南京礼部尚书。此时的董其昌仍利用业余时间从事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他在师法元四家基础上,更溯本求源,以王维作为文人画的精神领袖,以董源作为文人画的创作典范,将历代文人画的经典画家均作为自己的学习对象,不仅在笔墨技法层面有所超越前人,更领悟到了古人艺术精神所在。但当时宦官横行,党祸酷烈,董其昌只在任一年便呈请辞官,再次离开了仕途。

崇祯四年(1631),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一举铲除了阉党势力,董其昌第三次应召赴京,担任礼部尚书,并参与修撰《熹庙实录》的工作。这时的董其昌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艺术创作中,寄情于翰墨,遣怀于山水。崇祯七年(1634年),八十岁的董其昌多次上疏乞休,最终返回松江,以太子太保致仕。

崇祯九年(1636年)八月,董其昌因病逝世,享年八十三岁。崇祯帝得知后辍朝,一年后追赠其为太子太傅。崇祯十七年(1644年),南明弘光政权赐董其昌谥号“文敏”。

董其昌作品

编辑

书法

创作内容

董其昌在书法上自成一家,与邢侗、张瑞图、米万锺合称晚明四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以传世作品来看,其书法创作主要集中于楷、行、草三体,以秀逸、淡远、爽俊为美学特征。董其昌早期书法创作基本以临摹、鉴赏先人作品为主,他不遗余力地搜集王羲之、王献之、谢安、桓温、赵佶、米芾诸名家法书,还刊刻《戏鸿堂法帖》了传世。大约在董其昌四、五十岁后,他开始有意识地追求书法艺术的个性风格,并创作了大量作品。董其昌以禅论书,对书法的用笔、用墨、结构章法和意境均提出了独道的见解,把质朴无华、平淡自然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风格。

董其昌-乐毅论

创作特点

董其昌书法用笔最突出的特点为“虚灵”,他认为书法虽贵在藏锋,但不能以模糊为藏锋,应以劲利取势,虚和取韵。所以他的作品中没有偃笔和拙滞之笔,转折处均提笔暗转。如作品《楷书周子通书轴》用笔以劲力取势、以虚和取韵,使其作品具有风神超逸的气度。董其昌还非常重视用墨技巧,他认为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如《草书杜律诗册》用笔苍润兼施,在墨色浓淡枯润的变化中,呈现出独属于音乐的节奏与旋律感;他还喜用枯淡之墨作书,如《草书张旭郎官壁石记卷》和《节临怀素自叙帖卷》中墨色表现丰富,淡而不薄、枯而不浮,呈现了董书行云流水、无拘无滞的潇洒风神。董其昌还非常重视章法的构成,他在结字上讲究精微、紧密而有势,在章法上则讲究疏密相间,以字距大行距大形成疏朗的调子,将结字的美与行间的空白产生有与无的对比,如作品《楷书神仙起居法扇面》、《草书房村夜宿诗扇面》 中的字距和行距十分宽阔,黑白对比反差较大,形成萧散简远、恬淡闲雅的意趣。董其昌把追求内心清静恬淡和超脱尘俗的理想倾注于笔端,流露于纸上,如《高都护跑马行诗卷》作品中淡淡的墨痕和富有韵味的旋律包含着无穷的意味,意境朦胧而深邃。

董其昌书法创作中值得注意还有他的临古观,董其昌重视临摹,并且只临摹古人书迹,这在其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中都有明显体现。董其昌临仿书的手法,大致分为三种:对临、背临和仅以古帖之文而全用己法书之的所谓意临。对临主要是指初学阶段,或相对于篇幅较长的诗帖,背临则是在熟知了解古帖的基础上,完全凭借自己的记忆,不对原帖,以自己的想法为主。董其昌的临仿书法,在力追古人书法的神采及神气的基础上,有属于自身的意趣,集其大成的同时,又将古人书法的内在意隐藏,而将属于自身书法表达出来;把古人虚化,将自身面貌覆盖之上。 同时他也注意将前人的书法精髓融汇吸收到自己的风格之中,营造不同境界,使一笔一画的体势及整篇的章法都体现出一种自然平淡的感觉,这便是董其昌书法艺术的典型特征。

绘画

创作内容

董其昌的绘画著作主要有《画禅室随笔》《画旨》《容台集》。董其昌在绘画领域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奠定了水墨山水发展的基石,形成了的正统画派。董其昌的绘画创作在技法上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以表现笔法为主,如《高逸图》《容川色图》《关山雪霁图》等,表现为简洁干淡,层次清晰;第二类作品以表现墨法为主,如天启元年(1621) 所作的《山水图》;第三类则是设色作品,以黄公望的浅绛法为主,如《层峦暖翠图》《青绿山水图》,也有少量的没骨青绿山水,如《昼锦堂记书画图》《仿张僧繇山水图》等。

董其昌-青山白云红树图

创作特点

“淡”是董其昌书画创作的风格追求和主要特征,他常以“幽淡”“平淡”“古淡天然”来评论画作,观其作品,大多用笔简率,笔法分明,皴法次序井然,层次清晰,在渴淡的明晰中求浑厚、求变化。树干多以苍而毛的渴笔勾皴,然后以各种“混点”点写,强调每一笔的独立性,有着很强的秩序感,并着意于墨色由浓及淡的渐变,显得“幽深淡远”。同时还注意用笔上的提、按、顿、挫的行笔变化,由此体现出了“平淡天真”的禅学意味,以及秀润淡雅的绘画风格。他在绘画上还强调画面布局的取势,以及笔墨中的虚实和画面的含蓄性,他将元人笔墨与宋人的造型结构进行融合,以笔势的运动相结合,在山水画中融入了书法笔墨的变化能力,发展了水墨的表现技法。他将自身书法的笔墨修养,融汇于绘画的皱、擦、点、划之中,他所作的山川树石、烟云、溪流等,柔中带骨,展转多变,墨色层次分明。如仿王蒙笔意所作《青卞隐居图》,以淋漓的水墨、重叠的山石配以宛转曲屈的河流,营造出悠远深邃的意境。他的《山水图》以笔摄墨,极有层次地由淡及浓加以多次渲染,使用墨之笔依然清晰可鉴,显得爽朗清润。同时通过浓、焦、淡、湿、润、枯不同墨色兼施,加强了墨色的层次对比,做到了“墨分五色”,使墨色独具审美价值。董其昌在绘画色彩方面,还开创了全新的青绿山水风格,他的此类画作全无刚硬的墨骨。如《仿赵子昂画》《青山白云红树图》用笔水分饱满,笔线的表现较为率意、疏简,物象的表现也较为简化,是在笔墨稿完成以后,再进行多遍淡墨渲染,形成浑厚透润的山水气韵后再予以敷色。他的青绿山水的代表作《昼锦堂图》中,描绘青山红树、天水相映、平远萧疏的元人画意,却以青绿法画成,画面景物不多,笔果简率,但却采用黛青、殊砂、石绿、赭石,呈现出一派“胜似春光”的热烈景象,气韵淡雅秀逸。

董其昌还认为应该将书法的用笔运用到绘画创作中,他认识到以书法入画才使其作品流露出主体的人格精神,才能确保绘画从忠实客观物象转移到抒写个人性情,“以书入画”其实是将笔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使笔墨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使笔墨创作成为抒发内心的媒介,从中获得感悟的过程。董其昌的绘画还有一点是学习古人的绘画之风,从古人那里学习经验,保证了他的画风和传统的文人画的思想不相悖。他认为广泛地学习和采纳别人所擅长的为自己所用,最后所表现出的效果可以超越他人。

艺术影响

编辑

董其昌的书法以其生秀淡雅的风格,独辟蹊径,自立一宗。但到了学董者那里却成为了一种模式,且愈走愈下,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盛行于清代的“馆阁体”就是在其影响下产生的。“字须熟后生”“以禅人书论”、“求率真之笔”“晋人书取的,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是其的著名书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董其昌认为“画与字各有门庭”,作为构成书法艺术的用笔法、结体法和章法之美存在于法度之中,而韵和意的美,作为整体的艺术感受却存于法度之外,他的书法理论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董其昌还利用禅宗理论将绘画分为南北两宗,“北宗”多以刚劲有力的画风为主;“南宗”一系多以笔墨婉丽、气韵高洁为特色,并利用文人话语权的作用,倡导文人画规范。画家们于是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很小的笔墨研究领域,促成了中国画的创新发展。他所开创的青绿山水新风格,把青绿山水画从勾勒填色的技法风格中解脱出来,提倡抒写意趣的文人画状态,对后世青绿山水画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的水墨山水画打破了传统对造型技巧的精工绘制,赋色浓丽鲜妍的特质,在艺术形式与方法上综合各家之长,独辟蹊径,以抽象的形式构成来表现具体的事物,强调笔墨在绘画性中的主要地位,将人们的注意转移向对笔墨结构的分析,开创了华亭派的独特风貌,成为了华亭画派的精神领袖。

人物评价

编辑

明朝蓝瑛、谢彬著《图绘宝鉴续纂》评价:元人的画作价格开始变得高昂,是因为董其昌的欣赏,论鉴赏书法名画,董其昌可称为法眼。他的字画俱佳,名垂千古。

明末书评家何三畏称董其昌的书法:天真烂漫,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云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

明朝朱谋垔编《画史绘要》中评价: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处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

清朝著名画家,常州画派开山祖师恽寿平评价:董其昌的作品都优秀,但是书法较弱,作品的优秀没有掩饰书法的缺点,是由于资质的限制。

清朝画家盛大士评价:董其昌的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几乎超越前人。倘若从内心出发,还是比不上古人的地方多,但是就书法而言还是有地方超越了前人,都是由于其天资独特。

清张廷玉著《明史》评价:董其昌才智超人,年少就颇负盛名。其书法超过了以前各家,他的画集宋元画家之长,自成一派,潇洒生动。

清康熙皇帝曾在《跋董其昌墨迹后》评价:董其昌的书法,天姿迥异。他的字高秀圆润,在不经意处,展现了丰神独绝的品质。犹如微云卷舒,清风飘拂,深得天然之趣味。他的结构字体都来源于晋人,并且能得其运转手腕得方法,转运处古劲藏锋,看似笨拙实则灵巧,其字风雄奇峭,草书纵横、排宕有致。

清末书法家翁同龢评价:董公此书,正如天女散花,神龙戏海,最后题字又谨严超秀,奇迹也。

内容由suifeng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837/

(25)
词条目录
  1. 董其昌简介
  2. 董其昌生平
  3. 早年经历
  4. 仕宦经历
  5. 晚年经历
  6. 董其昌作品
  7. 书法
  8. 绘画
  9. 艺术影响
  10. 人物评价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