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捻军(1853年—1868年),太平天国时期活跃在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因皖北地区口语称一部分、一股、一支为“一捻”,逐渐形成了“捻子”的集团,后被称为捻军。 在安徽、河南两省边界,不少百姓依靠宗族关系结合成一个个集团。因为皖北地区口语称一部分、一股、一支为“一捻”,这些集团都是“你一捻”“我一捻”的,自然而然形成了“捻子”的名称。捻子的书面记载最早出现在清嘉庆十九...

捻军(1853年—1868年),太平天国时期活跃在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因皖北地区口语称一部分、一股、一支为“一捻”,逐渐形成了“捻子”的集团,后被称为捻军。

名称由来

编辑

在安徽、河南两省边界,不少百姓依靠宗族关系结合成一个个集团。因为皖北地区口语称一部分、一股、一支为“一捻”,这些集团都是“你一捻”“我一捻”的,自然而然形成了“捻子”的名称。捻子的书面记载最早出现在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御史陶澍的奏折说:“每一股谓之一捻子,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嘉庆二十年及二十一年(1815年到1816年)颍州知府在他所张贴的布告中,才正式谈到“捻匪”,其领袖称为“捻头”。1853年春,太平军进入安徽并占领南京,受此影响,皖北等地纷纷掀起农民起义。原有的“捻子”活动,由于有了大批农民的加入,正式成为捻军起义。

历史沿革

编辑

农民起义

在捻军起义以前,皖北绝大多数的农民已经没有土地,或者只有极少的土地;佃农都买不起耕牛,基本上都丧失了生产资料,境遇和雇农差不多。而地主的剥削又非常残酷,他们把主要的、可靠的粮食都拿走,留给农民的只是山芋和叶子。不少农民依靠当雇工、做杂活、贩私盐,以及在收获季节从田里拾点庄稼,以维持生活。农民的日子很是困苦。

1853年春,太平军进入安徽并占领南京后,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下,安徽、河南、江苏、山东等地纷纷掀起农民起义。原来在这些地方就有的“捻子”运动,由于有了大批农民的参加,正式成为捻军起义。这时的捻军主要是打击地主,扒地主的粮食、分地主的财物。

1854年,太平军二次北援经过皖北,安徽捻首张乐行率部和河南捻军苏天福随太平军进入永城,这引起河南地主的仇恨。在太平军继续北进后,河南东部各县地主武装进攻河南苏天福地区,并趁机侵入安徽进行烧杀抢掠。这些行为引起安徽人民的愤怒,他们纷纷加入捻军。由于地主阶级的残酷杀害,涡阳一带加入捻军的人越来越多,捻军慢慢壮大。

雉河集会议

1855年秋,捻军各部会盟于雉河集,在该地山西会馆举行会议,商讨捻军的联合问题。会议决定成立联盟,建立大汉国,以雉河集为基地,公推张乐行为盟主,并建立了五旗军制,即在盟主之下设置黄、白、黑、红、蓝“五色总旗”。五色总旗各设总旗头,称“大趟头”,分别由张乐行、龚得树、苏天福、侯士伟、韩奇峰担任。总旗之下有“大旗”,大旗之下有“小旗”,没有固定编制。

四处征战

捻军会盟之后,队伍壮大,先后攻打皖北、豫东、苏北附近地区的城市、集镇与乡村。1855年9月,张乐行等率领3万多人在早周东面打败张维翰所部清军,乘胜进入河南夏邑境内,并于次日占领夏邑县城。10月,捻军在杨家集受到总兵兴庆所部清军两次阻击,折损400多人,向西撤退时攻破虞城马牧集,在清兵援兵到来前,成功带着大批战利品南归。随后,捻军又相继攻入围州城和蒙城,几天后才退出,同时还分军到安徽颍上和河南鹿邑境内扰乱敌人。

1855年11月,清廷命提督武隆额统率侍卫容照、总兵兴庆、游击武全与张维翰等所部 5000人,南下亳州击毁捻军基地并擒获捻首,大败而回。随后捻军不仅再次成功占领夏邑县城,又接连成功围困归德府城亳州数日。余炳焘提议并带兵进攻雉河集,成功为亳州解围,捻军回救雉河集未果,基地失守,张乐行的祖墓也被挖了。捻军折向东北围困永城,逼迫余炳焘等清军和团练撤出雉河集。集结更多力量后,捻军展开更大攻势,以雉河集为据点,多次攻打附近地区,带回大量财物。在这期间,捻军扩充至10万多人。

为了消灭捻军,清廷下旨进攻雉河集。1856年3月,河南巡抚英桂奉命镇压捻军,他定下两面夹攻雉河集的部署,稳步进军。捻军节节败退,雉河集最终再度失守。张乐行等各旗领袖率捻军数千人南下,集结沿途力量,进占豫、皖边界商业重镇三河尖。随后捻军兵分两路,一攻蒙城、一攻宿州。捻军进攻蒙城三昼夜无果,遂分东西南三路向雉河集挺进,成功夺回雉河集。进攻宿州的捻军则攻占乐临涣集。附近的捻军受到鼓舞,纷纷行动起来。

同年9月,清军再度攻打雉河集,雉河集仍是没保住。张乐行等人带领捻军主力重占三河尖等地,以此为临时基地,继续向淮南进发。

内部分裂

1856年,太平天国发生天京变乱,最终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等人身死,翼王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力量被削弱,急需盟友相助。而在捻军首次夺得三河尖时,太平天国就和捻军有过接触,张乐行也表示过联合的意愿。捻军再占三河尖后南下,就是要同太平军会师。

1857年3月,捻军和太平军在霍丘、六安交界处胜利会师。这次会师确定了双方合作的基调,捻军首领得到太平天国的封号,在安徽境内即邻近地区配合太平军作战,听封而不能听调用。年底,捻军领导层出现意见分歧,以蓝旗将领刘永敬、刘天台为首的部分捻军要求回皖北独自抗清。龚得树、仁化邦为了维持军纪,劝说张乐行杀了刘永敬二人以儆效尤,张乐行同意。大批捻军愤而出走北归,有的投诚、有的归农,还有的回到原先各自为战的状态。

张乐行等留在淮河以南地区的捻军继续同太平军合作,并多次配合太平军保卫安庆。但安庆最终在1861年9月被清军攻陷,张乐行等捻军回转皖北。1862年6月,以僧格林沁为首的清军大举进攻皖北。捻军为了牵制住清军,向河南、山东发动的进攻,未果,雉河集再度失守。部分捻军接受清军招降,部分捻军被清军抓捕,张乐行遭叛徒李勤邦出卖,被僧格林沁杀害。

后期捻军

雉河集失守时,张宗禹正联合陈大喜和清军在汝阳、新蔡、正阳一带战斗,随后在桐城境内与李秀成等太平军相会后回到了皖北。蒙、亳一带的捻军因此又纷纷活动起来。僧格林沁奏请回军皖北。张宗禹等人即兵分数路进入河南,在途中与陈得才、赖文光等西北太平军会师,准备东下解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之围。联军刚分三路进入湖北东北部,就听闻天京失守的消息,陈得才自杀,大批太平军投降,以赖文光为首的太平军则和张宗禹等捻军结合,统一抗清。

这时期的捻军减少步兵增加骑兵;并在作战方式上,采用了快速灵活的流动战术,即快速运动突围,疲劳敌人,等时机有利时再反击。利用这些变化,捻军在与僧格林沁所部清军的多次交战中均取得了胜利,并于1865年5月,一举击溃僧格林沁部并杀死僧格林沁。

终遭剿灭

僧格林沁失败后,曾国藩接手负责“剿捻”。他改追为堵,采用圩寨清乡、设四镇重兵、“设河防”等办法来围困捻军,但捻军都成功突围。曾国藩“剿捻”计划失败,由李鸿章接任”剿捻“。

1866年10月,捻军分为东西二军。东捻军以赖文光、任化邦为首,先后想进入山东、四川等地都宣告失败,最后渡运河进入山东半岛。李鸿章封锁胶莱河防线,隔断了山东半岛。东捻军虽然成功突围南下,但任化邦在赣榆之役中牺牲,精锐损失殆尽,赖文光于1868年于扬州东北被俘。西捻军以张宗禹为首,进入陕西连结回民军共同作战。得知东捻军被围,西捻军从山西、河北向北京推进,在各省清军援助房山县后,队伍向南转移。最终西捻军在山东平原的荏平一带,被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采用四面包围法困住。重要领袖之一张琢被叛徒杀害,不少捻军投降清军,张宗禹则下落不明。

组织结构

编辑

参与人员

构成捻党的成员有白莲教徒、裁撤乡勇、变兵、船夫、渔夫、灾民、饥飢民、盐枭、衙役、盗贼、手工业工人、破产农民和知识分子等。在初期捻党中,游民群众占大多数;捻军起义后,农民群众才大量参加。

组织形式

1855年以前,捻军组织分成许多各自为政的集团,其领袖通称为“捻头”。在这些集团中有的参加了贩运私盐,其领袖就被称为“盐趟主”。在捻军起义以后,出发“打粮”一次也叫一趟,所以又把所有的捻头,凡曾出发打粮的都叫做“趟主”;趟主也是捻军真正意义上的领袖。

在雉河集会议上,各部捻军组成大联盟,共推张乐行为盟主,并确定了捻军的内部组织形式。捻军军事组织,是在盟主之下设立黄、白、红、蓝、黑五色“总旗”,每一色旗有一个总旗头,没有固定编制,人数不定。五色之外,又陆续发展了八卦旗、花旗、稳旗等,但因人数不多,算不上总旗。总旗之下有大旗,是组成捻军的基本单位,能独立活动。大旗之下有小旗,也没有固定编制,人数自十余人至数百人不等。一般都是步、骑混合,大部分是步兵,小部分是骑兵。捻军的编制没有定额,成员也不固定。捻军士兵基本是按照宗族关系组织起来的。

1864年底,皖北根据地失守,张宗禹的捻军与赖文光的西北太平军结合,又有部分清军投降参加捻军,使得捻军的组织有了一些变化。如捻军任柱部下有内、外五营的编制,头目称为“带队”或“管带”,接近于清军的按营为单位的组织形式。但总体上,捻军的组织主要还是大、小不同的旗,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且依然使用五色旗。

军旗形式

各色总旗之下又分五色边(同一颜色的旗,边色不同)、五色圆心(同一颜色的旗,旗中有不同色圆心);旗形也不同,有方形、三角形、圆角得三角形。此外还有不同颜色得飘带。后来各趟主“高兴什么旗,就打什么旗”。

活动范围

编辑

捻军起义的中心在安徽、河南两省。由于安徽捻军力量强大,与清军战斗时间长,是捻军的主流,因此一般人在说到捻军时主要都是指安徽捻军。安徽捻军活动地区广阔,除了安徽以外,还达到过江苏、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七省。

主要人物

编辑

姓名

身份

简介

张乐行(张洛行)

盟主兼黄旗总旗头

前期捻军最高领袖,主张与太平天国合作抗清,遭叛徒出卖,被清军抓捕处死

龚得树(又作龚得)

白旗总旗头

张乐行军师,军中尊称“龚先生”,别号“龚瞎子”,是捻军在淮南一些重要战役得主要指挥者,“刘永敬事变”主要策划者

孙葵心

白旗红边旗主

捻军前期将领、西征主将之一,被清廷称为“巨捻”,影响仅次于张乐行、龚得树

侯士伟

红旗总旗头

自称“平西王”,报前仇杀死与张乐行有姻亲关系的地主侯士忠,引起红旗、黄旗不合,后被黄旗张敏行乘机杀死

韩奇峰(韩老万)

蓝旗总旗头

蓝旗捻军是五大旗中人数最多、力量最强的一支,捻军占领正阳关后,韩奇峰镇守此关,从正阳关撤到六安后病死

苏天福

黑旗总旗头

称“顺天王”,主张和太平天国合作,曾被太平天国赐封为“立天侯”,遭叛徒捕抓送交清军,被处死

刘永敬

大趟主

别号“恶狼”,韩奇峰部署,是能征惯战的勇将,主张捻军回淮北独立发展,被龚得树设计杀死,蓝旗和黄旗决裂后出走北归

赖文光

后期捻军最高首领

太平天国遵王,天京沦陷后,联合张宗禹等捻军抗清,被推举为后期捻军领袖,带领捻军多次击败增格林沁所部,兵败被俘后就义

张宗禹

西捻军领袖

张乐行远门族侄,别号“小阎王”,前期捻军战争失败后,率部出走河南,流动作战,与西北太平军合并后,被太平天国方面赐封为“梁王”,与清军最后一战投水不知所踪

任化邦

东捻军领袖

蓝旗捻军领袖,前期捻军战争失败后,率残部西走;与张宗禹等捻军领袖,共同拥护赖文光为首领,太平天国和捻军合并,太平天国赐封其为鲁王,被清军收买的叛徒枪杀

历史意义

编辑

捻军四处征战,惩办贪官污吏、打击土豪劣绅,截断清朝兵力和粮饷的往来要道,夺取地方当局的粮食和财物,拒绝清朝政府的赋税征收,冲击地主阶级的租课剥削,打乱封建统治秩序。在与清军的斗争中,捻军不仅陆续重创清军,还歼灭了清廷主要战力僧格林沁部,并给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和李鸿章领导的淮军造成重大损失。捻军的长期斗争,还消耗了清朝政府的大量物力财力。清朝政府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和经济上均遭受冲击,统治地位受到削弱。

捻军在皖北、河南、苏北、山东等地的起义,威胁到清朝在北方的统治。他们抗击了一些清军与团练,截断了畿辅重地至江南的交通线,使清朝政府很难拼凑足够的力量自北而南进攻太平军,为太平天国提供了屏障作用,有利于太平军进行北伐、西征和天京外围战。

捻军斗争的历史表明,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地位的限制,农民群众无法克服自己的种种弱点,出现不少过失甚至严重错误,如没有远大正确的纲领政策、军事指挥失误、纪律松懈以至败坏等等,因而他们发动的这场捻军起义,最终还是无法避免失败的命运,这就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已经进入半殖民地封建社会的时代,要完成国家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必须有先进阶级政党的领导和科学革命理论的武装。

历史评价

编辑

上海市太平天国史研究会会长郭豫明在《简论捻军斗争的历史意义》中评价:“捻军斗争极大地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打击了列强的侵略势力,给北方地区广大群众带来一定益处,对太平天国运动、陕甘回民起义与当时北方群众反清斗争作出过贡献,且对近代人民革命斗争产生深远影响,还留下宝贵的经验教训。”

山西省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江地在《捻军人物传》中评价:“捻军起义是太平天国的北方同盟军,又是太平天国革命的继承者,它推动了西北各省的回族起义,又是北方各省地方农民起义的组织者。这次起义严重地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斗争,因此,它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现代学者徐涛、徐修宜在《捻军运动研究的思考》中评价:“捻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仅次于太平天国的农民反清运动,其坚持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对清朝统治阶级打击之沉重,在中国农民运动斗争史上记下了光辉的一页。”

现代学者韩学扖在《怎样估价近代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从捻军战争和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关系谈起》中评价:“捻军战争是太平天国革命的延续,侧重点仍然是反对封建主义。若果说太平天国打得清朝统治阶级遍体鳞伤,那么捻军则以自己特有的流动战术,在太平天国的基础上使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丛生,把它打成不可弥合的严重内伤,使之机体失灵。”

现代学者施渡桥在《试论捻军和各族人民起义武装领导者的军事思想》中评价:“捻军对清朝统治阶级打击之沉重,仅次于太平天国。”

相关文物

编辑

捻军过境碑

1958年,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公社西岭后大队,在村东北寨墙挖土时,发现一通清光绪元年碑记,当地群众称之为捻军过境碑。碑高1.10米,宽0.50米,厚0.20米,系清光绪元年所立。碑文中记述了捻军至修武县境的时间和行军路线。

捻军

捻军过境碑拓本

柳沟碑刻中的“捻军薄荥”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柳沟碑刻群搬迁清理时发现了两通石碑,石碑分属茹有神、茹秉文兄弟二人,碑文相互照应,记载了晚清捻军起义的若干历史。

捻军民歌

编辑

捻军民歌

作品名

内容

不详

咸丰二年半,长毛来捣蛋。竹竿开花猫唤蛋,家家掀起大刀齐头鐥。穷了多少日子主,发了多少穷光蛋

不详

咸丰坐帝二年半,江南反了一大片。毁些铡头破型砚,打些苗刀双齐綫

不详

咸丰二年半,大刀齐头鐥。穷了多少大财主,发了多少穷光蛋。穷人的孩子骑骏马,楼主的孩子披袄片。富豪人家卖儿女,装水烟的做大官

不详

同治二年半,日子主还是日子主,穷光蛋还是穷光蛋

《十二月小唱》

正月里正月正,老乐领人朝南征。朝南征到淮南地,四面八方乱纷纷

二月里龙抬头,龚瞎子领人打柳沟。打了胜仗囘(hui)家转,打了败仗不囘头

三月里三月三,老乐屯兵正阳关。大小兵丁都害病,亏了神仙下仙丹。又亏饿狼来搭救,搭救猛虎出了关

四月里来麦丝黄,老乐定计杀饿狼。饿狼本是忠良将,将星落在西北方

五月里来天气燥,老乐领人打顾桥。大家小户都种稻,大河湾里免心焦

六月里来热马蹄,老乐领人去装旗。瞧瞧老万好兄弟

不详

前面走着龚瞎子,后面紧跟张乐行。右左边:山猫、饿狼、小白龙,胡椒大王随后行

不详

抬着枪,背着药,后投又跟张老乐。张老乐,人马多,杀得清兵安不了窝

不详

跟着龚瞎子,吃的鸡鸭子;跟着张老乐,吃的剩干馍;跟着江老台,烧饼包子揣满怀;才说烧了吃,清兵追了来

不详

八月里来是仲秋,龚瞎子实坐六安州;南北山下来进贡,蓝旗一去不回头

九月里来是重阳,龚瞎子定计害俄狼;他把饿狼来害死,小白龙叛死在六安州上

十月里来天气短,龚瞎子死在松子关;云南王子来吊孝,死后官上又封官

龚旗主,阳寿短,可怜丧命在松子关;大小三军齐下泪,哭了三天泪不干

艺术形象

编辑

影视形象

类型

作品名

时间

简介

淮北梆子戏

《捻军颂》

1960年

戏剧讲述了十九世纪中叶,晚辈捻军起义反抗清廷封建统治得革命斗争

电影

《黑旗特使》

1988年

电影讲述回族首领白麒麟入捻的故事

电视剧

《虎啸苍穹》(又名《原狱》)

2001年

电视剧以清朝末年捻军起义为历史背景,讲述了捻军小头目肖太平在起义失败后隐居煤矿,谋求东山再起的人生经历

捻军

《捻军颂》剧照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江世荣编. 《捻军史料丛刊 第1集》序[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57-06: 3.

[2]江地著. 《初期捻军史论丛》论捻党[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9-03: 1.

[3]江地著. 《初期捻军史论丛》论捻党(1808年—1853年)[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9-03: 1-38.

[4]安徽科学分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近代史组编著, 《关于捻军的几个问题》捻军概述[M].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60-08: 1-22.

[5]安徽科学分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近代史组编著, 《关于捻军的几个问题》捻军的组织[M].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60-08: 64-78.

[6]郭豫明. 简论捻军斗争的历史意义[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3-15, (03): 47-53.

[7]江地著. 《捻军人物传》绪论[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0-05: 2. 7-80578-213-X.

[8]安徽科学分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近代史组编著, 《关于捻军的几个问题》捻军产生的社会背景[M].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60-08: 23-39.

[9]郭豫明著. 《捻军史》雉河集会盟[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01: 141-155. 7-208-03418-4.

[10]郭豫明著. 《捻军史》第四章·第二至三小节[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01: 156-177. 7-208-03418-4.

[11]郭豫明著. 《捻军史》第五章[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01: 178-227. 7-208-03418-4.

[12]江地著. 《捻军人物传》张乐行[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0-05: 1-20. 7-80578-213-X.

[13]江地著. 《捻军人物传》龚得树[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0-05: 31-33. 7-80578-213-X.

[14]酆张翼. 捻军初期的著名将领孙葵心[J]. 《安徽史学》, 1993-03-02, (01): 39-43.

[15]江地著. 《捻军人物传》侯士伟[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0-05: 37-38. 7-80578-213-X.

[16]江地著. 《捻军人物传》韩奇峰[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0-05: 39-40. 7-80578-213-X.

[17]江地著. 《捻军人物传》苏天福[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0-05: 33-35. 7-80578-213-X.

[18]马寿千,陈廷良, 捻军回族首领苏天福[J]. 《回族研究》, 1995-08-05, (03): 81-83.

[19]江地著. 《捻军人物传》张乐行[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0-05: 42-45. 7-80578-213-X.

[20]江地著. 《捻军人物传》赖文光[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0-05: 69-78. 7-80578-213-X.

[21]江地著. 《捻军人物传》张宗禹[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0-05: 86-99. 7-80578-213-X.

[22]江地著. 《捻军人物传》任化邦[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0-05: 78-85. 7-80578-213-X.

[23]徐涛,徐修宜, 捻军运动研究的思考[J]. 《宿州学院学报》, 2012-06-15, 27(06): 45-48.

[24]韩学扖. 怎样估价近代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从捻军战争和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关系谈起[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07-02, (02): 72-79+97.

[25]施渡桥. 试论捻军和各族人民起义武装领导者的军事思想[J]. 《军事历史研究》, 1995-05-15, (02): 111-119.

[26]冯清长. 修武县发现捻军过境碑[J]. 《河南文博通讯》, 1979-04-02, (01): 13.

[27]刘文科, 周蜜. 柳沟碑刻中的“捻军薄荥”[J]. 《寻根》, 2019-05-10, (03): 113-117.

[28]安徽科学分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近代史组编著, 《关于捻军的几个问题》附录·捻军民歌[M].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60-08: 93-110.

[29]游振国. 捻军颂[J]. 《戏剧报》, 1960-08-28, (16): 68.

[30]《黑旗特使》EB/OL.豆瓣电影. 1988[2023-09-18].

[31]《虎啸苍穹》EB/OL.豆瓣电影. 2001[2023-09-18].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8432/

(30)
词条目录
  1. 名称由来
  2. 历史沿革
  3. 农民起义
  4. 雉河集会议
  5. 四处征战
  6. 内部分裂
  7. 后期捻军
  8. 终遭剿灭
  9. 组织结构
  10. 参与人员
  11. 组织形式
  12. 军旗形式
  13. 活动范围
  14. 主要人物
  15. 历史意义
  16. 历史评价
  17. 相关文物
  18. 捻军过境碑
  19. 柳沟碑刻中的“捻军薄荥”
  20. 捻军民歌
  21. 艺术形象
  22.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