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属秋沙鸭属的一种鸟类,因胁羽上有黑色鱼鳞状斑纹而又名鳞胁秋沙鸭。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被誉为“鸟中活化石、鸟类大熊猫”,单型种,无亚种分化。中华秋沙鸭主要生活在生态环境优良的水域,被视为检验水质的敏感指示种,对湿地保护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由于栖息地丧失和人为干扰的影响,种群数量呈持续下降,且种群数量小,全球约2400~4500只,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 ),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命名与分类历史
编辑命名
1864年,由英国人Gould在中国采集标本并命名拉丁学名为Mergus squamatus,因胁羽上有黑色鱼鳞状斑纹,而又名鳞胁秋沙鸭。后由鸟类学家郑作新教授正式定名为中华秋沙鸭。中华秋沙鸭英文名叫Scaly-sided Merganser,Chinese Merganser。
分类历史
中华秋沙鸭,属鸭科秋沙鸭属下的一种,单型种,无亚种分化。属于自然历史残留下来的子遗物种之一,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1000多万年。与大熊猫、华南虎、滇金丝猴齐名,被誉为“鸟中活化石、鸟类大熊猫”。
形态特征
编辑中华秋沙鸭稍小于绿头鸭,体形与罗纹鸭相似。体长49~64厘米,体重800~1170克。鼻孔位于嘴峰中部。冠羽长,成双冠状。虹膜褐色。嘴侧扁,暗红色;前端尖出,具钩,淡黄色。跗蹠(fū zhí)橙红色。
雄性成鸟:头、羽冠和颈的上半部黑色,具绿色金属反光。上背黑;下背和腰白色,每条羽毛具两个同心黑色横斑。初级飞羽和覆羽黑褐色;最外侧三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的白色部分组成翼镜,三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具黑色边缘。下体乳白色,沾橙红色。两胁具有明显的黑色鳞状斑。尾羽灰色,尾上覆羽白色。
中华秋沙鸭水中嬉戏
雌性成鸟: 额、头顶、枕、羽冠至颈的前半段为棕褐色。后颈及其两侧和上背等为褐色,羽端淡蓝色。两翅大都黑褐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灰褐色。肩、上体两侧、胸、腹、尾下覆羽白色。两肩和下体两侧有两条明显的黑色同心带斑,形成鳞状斑。尾羽黑褐色、带灰。
雌性成鸟
亚成体:外观近似雌鸟,但头部和上身颜色更偏褐色,两肋灰色,鱼鳞状斑纹不明显。
亚成体中华秋沙鸭
分布栖息
编辑分布范围
中华秋沙鸭繁殖地主要在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吉林及内蒙古地区,以及俄罗斯东南部和朝鲜。核心繁殖栖息地有2处,即俄罗斯锡霍特—阿林山脉和跨越中国和朝鲜的长白山区域。大多数在中国中部和南部地区越冬,少数越冬于日本、韩国、缅甸和泰国,极少个体越冬于俄罗斯东南部和朝鲜。在越南可能已经灭绝。
栖息环境
中华秋沙鸭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对水质变化和人类干扰较敏感,倾向于选择远离干扰源的生境。是典型的森林溪流生态系统指示种,喜好将湖泊、山溪、水塘、河滩等作为栖息地。除繁殖生境需要额外考虑巢址因素外,越冬期和繁殖期对生境的选择几乎一致,其生境多具有较高的乔灌木密度、高度、盖度,草本植物也呈多样性分布。活动水域,水质清澈无污染,中间有突起的沙洲、石滩、滩涂等河流景观。中华秋沙鸭对人类干扰较敏感,倾向于选择远离干扰源的生境。
中华秋沙鸭在水塘里生活
生活习性
编辑节律行为
中华秋沙鸭白天活动,夜间露宿于树上。在越冬期,时间分配次序大多为取食、游泳、休憩、理羽;在生长期和繁殖期,则是休息、理羽、取食占据主导。
中华秋沙鸭游泳照
觅食行为
中华秋沙鸭在繁殖季节主食石蛾幼虫,非繁殖季节以小鱼为主食,兼食其他小型水生动物。中华秋沙鸭有特定的捕食物和捕食地,会根据食物丰富度改变食物来源。如在长白山,6~7月水生昆虫丰富,中华秋沙鸭主要捕食石蛾,其次是鱼类;9月份石蛾已过,鱼卵发育长大,中华秋沙鸭主要捕食鱼类。
中华秋沙鸭捕鱼照
中华秋沙鸭常见觅食方式有2种,一种是在浅水区通过埋头游动的方式觅食体型较小的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另一种是在深水区通过潜水的方式觅食体型较大的鱼类。此外,中华秋沙鸭还有群体合作的觅食方式,即群体分工协作,采取踩水冲浪、水面轻潜等行为将鱼群赶至浅滩后再捕食。
中华秋沙鸭群在合作觅食
迁徙行为
中华秋沙鸭属候鸟。大多数中华秋沙鸭一般在9月末至11月初迁往越冬地,次年3月返回繁殖地。其迁徙路线有两条:一条是从陆地经河北到达最终越冬地的陆上路线,另一条是从中国东北出发经黄海进入山东再到达长江流域的海上迁徙路线。其中,海上路线是中华秋沙鸭最主要的迁徙路线。中华秋沙鸭迁徙连接较弱,会先集群然后再分配成小的越冬群体,因此同一巢中的中华秋沙鸭可能会出现在不同地区越冬。
中华秋沙鸭迁徙
行动方式
中华秋沙鸭具有较强的潜水能力,时间可达112秒,潜水深度约2米,潜水距离约15米。越冬期80%的时间于水中度过,气温较高时在水中长时间地静息呆游。
防御行为
中华秋沙鸭具有极强的警戒行为,睡眠或休憩时身体趴伏或半蹲于水边,把头埋在腋下羽毛中,但是每隔数十秒会环顾观察一次。逃跑时倾向于向上游逃亡。受惊后常昂首缩颈不动,随即起飞或急剧游至隐蔽处。当发现危险物靠近时才迅速飞出。在育雏前期,雏鸭个体较小,成体雌鸭为保护雏鸭的安全性,警惕行为占比较多;随着雏鸭逐渐成长为亚成体,受威胁性减小,成体雌鸭警惕性降低;到了为南迁做准备时,成体的警惕性再次变高。
社会行为
在越冬环境中,中华秋沙鸭常以家庭混合小群分散活动,个体数量在2~8只左右,也有孤鸭单独行动,大群集体觅食很少见。
生长繁殖
编辑求偶
繁殖期通常是每年的4~6月。非“一夫一妻制”。通常强壮的雄鸭会占有一个以上的雌鸭。在长白山地区,中华沙秋鸭的求偶与交配行为多出现在4月份。求偶交配行为通常是由成年雌性发起。雄鸟围绕着雌鸟不停的游动嬉戏,引诱雌鸟。如果雌鸟有意向,就会主动靠近。结成配偶的两只个体成对活动,遇其他个体靠近,一般是配偶中的同性个体积极驱赶。求偶交配的标志性行为是雌性头颈平水,成年雄性通常会采用各种维持行为,如啮咬、梳理羽毛等,这个过程持续几分钟到半个小时。最后雄性踩背雌性,衔冠毛以完成交尾。交尾结束后各自分开。
中华秋沙鸭交配
营巢
巢洞与巢位的选定取决于雌鸭,但寻找巢洞过程中常伴随雄鸭。据长白山的观察,中华沙秋鸭在4月初结成对以后,经常出现于河流两岸老龄树木间寻找适宜的天然树洞。寻找时雄鸟在前,雌鸟紧随其后。雄鸟找到适宜的树洞后,雌鸟入洞察看,雄鸟在一旁守候。如不满意,再继续寻找。通常偏好于有足够树龄的阔叶树树洞,具有沿用旧巢的习性。雌鸟较警觉,在选择树洞时,若有人靠近,一般不会进洞,或进入附近其他的洞。当年若是繁殖成功,第二年一般会再次利用同一个树洞。巢内不加修葺,惟一的巢材是雌鸭的绒毛。
产卵孵化
产卵在4月初~4月中旬。通常1天产1枚,产最后1枚通常间隔1天。年产1窝,每窝平均产卵10枚。若是卵丢失,会再次筑巢。卵呈卵圆形,白色,光滑无斑,均重61.9克。
孵卵工作由雌鸟独自承担。每天孵化22~23小时,孵化28天左右。孵化初期,雌鸟很容易被惊动飞出巢。但是在孵化后期,雌鸟受到威胁时仍然不会飞出。在幼鸟出壳前2~3天,雌鸭外出频繁,为后期储备能量并观察地形。
中华秋沙鸭雌鸟
育雏生长
雏鸟破壳后,雌鸟用喙将卵壳的坚硬部分啄碎。育雏工作由雌鸟独自承担。在幼鸟出壳前2~3 天,雌鸭外出频繁,为后期储备能量并观察地形。雏鸟留巢期为 24~28 小时,出巢后随雌鸭快速进入附近河流。中华秋沙鸭普遍存在混合育雏的现象,一只雌鸟可抚育超过30只幼鸟。2017~2020年,根据长白山西麓的研究显示,中华秋沙鸭大部分(83.3%)的窝雏合并发生在雏鸟30日龄以前,原因是亲鸟的抢占或者雏鸟的意外走失。
幼鸟出壳时全身被满绒羽。头呈棕红色,颈和喉米黄色,背灰色。肩和腰部两侧各具一大形白斑。两翅和下体白色。嘴黑褐色,嘴甲白色。跗蹠石板青色。一周以后头部羽色沾灰;肩部和腰两侧的白斑逐渐不明显,与背同色。颈、喉变成灰白色。一年经历两次换羽。繁殖成功的雌鸭在育雏过程中换羽,而雄鸭完成交配后远离繁殖地,大部分在淡水区、小部分在海水区换羽。未繁殖成功的雌鸭与雄鸭类似。在中国东北地区,5月初亚成体开始换羽,雌鸭与其幼鸟在 7 月中下旬开始换羽。但是,在中国东北繁殖地的雄鸭以及未繁殖成功的雌鸭换羽地点未知。
中华秋沙鸭雌鸟守护着雏鸟
保护
编辑种群现状
据Bird Life International(2012)估计全球成年个体数量在2400~4500只。截止2016年,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可能正在持续快速下降。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在俄罗斯繁殖对的密度增加了一倍多,但自那以后就已稳定下来(Solovieva et al. 2006)。而中国长白山繁殖种群可能在增加,但西方种群(发现于中国兴安和俄罗斯泽雅-布雷亚)已迅速下降。2022年,吉林全省监测发现中华秋沙鸭总数600余只。
致危因素
外在因素
中华秋沙鸭致危的外在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具有偶然性,如长距离迁徙导致死亡率较高。生物因素包括种间胁迫和人为因素。其中,种间胁迫分种间竞争和天敌猎食,如鸳鸯是食物、巢穴竞争者;豹猫、雀鹰、棕黑锦蛇等是猎食者;紫貂、黄喉貂、黄鼬既是食物、巢穴竞争者,又是猎食者。
中华秋沙鸭在俄罗斯,主要威胁有人类非法狩猎、被渔网误捕淹死,以及河流的污染和天敌猎食;在中国,威胁包括大坝建设、砍伐森林、非法狩猎、人为干扰以及使用毒药和/或炸药捕鱼;在朝鲜,由于建筑和疏浚、造桥活动、河岸加固和道路拓宽计划等活动,导致栖息地生境退化。另外,在长江流域和锡霍特-阿林越冬后的中华秋沙鸭群体,雌鸟和蛋含有较高的重金属,导致孵化率降低。
内在因素
中华秋沙鸭的mt DNA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会遭受到生活力减退和遗传力衰竭的威胁。其次,中华秋沙鸭是树洞营巢鸟,自己不会啄洞,完全依靠天然树洞营巢繁殖,容易受到生物和环境因素的严重制约。同时它又专以鱼、水生昆虫和其他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食物比较单一性。随着环境条件的恶化,会影响到种群数量的下降。
保护措施
中华秋沙鸭被列入CMS附录二。在中国、俄罗斯和朝鲜的一些重要繁殖地,建立了原始森林保护区,如俄罗斯的锡霍特-阿林生物圈保护区、拉佐夫斯基国家保护区、博奇金斯基国家保护区,以及中国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同时,可以在保护区通过定做人工巢穴、建设保护围栏等方式为其提供更好的繁殖环境。在2008年,俄罗斯提供了200多个人工巢箱,增加了洪泛平原沿岸的栖息地容量。截止2023年,中国长白山地区一共悬挂了362个中华秋沙鸭人工巢箱。
保护级别
201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物种(EN )。
2021年2月5日,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物质对比
编辑中华秋沙鸭与普通秋沙鸭、红胸秋沙鸭为相似种。
中文名 | 中华秋沙鸭 | 普通秋沙鸭 | 红胸秋沙鸭 |
拉丁学名 | Mergus squamatus | Mergus merganser | Mergus serrator |
英文名 | Chinese Merganser | Goosander | Red-breasted Merganser |
体长体重 | 体长49~64厘米,体重800~1170克 | 体长54~68厘米,体重650~1925克 | 体长约53厘米 |
主要特征 | 雄鸟:头、羽冠和上颈黑色,具绿色金属光泽,上背、内侧肩羽黑色,下背、腰和外侧肩羽白色,羽端具黑灰色同心横纹,形成鳞片状。两胁具黑灰色鳞状斑。雌鸟:头、短的冠羽和上颈棕褐色,后颈下部、两侧及上背蓝灰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灰褐色,具白色横斑,两胁和胸侧有黑色鳞状斑 | 雄鸟:头和上颈黑褐色,具绿色金属光泽,枕部有短的黑褐色冠羽。下颈、胸以及整个下体和体侧白色,背黑色,翅上有大型白斑,腰和尾灰色。雌鸟:头和上颈棕褐色,上体灰色,下体白色,冠羽短,棕褐色,喉白色,具白色翼斑 | 雄鸟:繁殖期头部为黑褐色,并具暗绿色金属光泽,头后冠羽明显,颈白色,颈下部至胸部为锈红色,背黑色,白色的翼上具有黑色横斑。非繁殖期头部至上颈部暗栗色,背部灰褐色。雌鸟:似非繁殖期雄鸟 |
图片 | |||
参考资料: | - |
主要价值
编辑中华秋沙鸭是中国特有鸟类,由于羽毛颜色艳丽,可供观赏。中华秋沙鸭作雁鸭类成员之一,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主要生活在生态环境优良的水域,被视为检验水质的敏感指示种,对湿地保护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中华秋沙鸭作为珍稀濒危鸟类,受到了科研机构、民间团体的广泛关注,但是截止2022年,在中国的大多数研究仍集中于对其生态基础数据的记录与整理。
注释
编辑展开[a]
2012年数据
[b]
2016年数据
[c]
2021年2月5日数据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中华秋沙鸭.Species 2000. [2023-04-26].
[2]中华秋沙鸭.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3-04-26].
[3]Scaly-sided Merganser(Mergus squamatus).IUCN. [2023-04-26].
[4]Scaly-sided Merganser Mergus squamatus.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23-04-27].
[5]中华秋沙鸭.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3-04-26].
[6]邓章文. “鸟中熊猫”中华秋沙鸭[J]. 广西林业, 2017, (05). [2023-04-27].
[7]东北保护野生动物联合委员会. 东北鸟类[M]. 第1版.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3: 175-176. 7-5381-0283-3/S.40. (3)
[8]中华秋沙鸭.中国动物主题库. [2023-04-26].
[9]李剑志. 洞庭湖鸟类图谱[M]. 第1版.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11: 67-69. 978-7-5357-6945-9. (4)
[10]宋卉、赵永斌、易国栋. 中华秋沙鸭的生态学研究动态及展望[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2[2023-04-26].
[11]中华秋沙鸭 中国国宝鸭.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3-06-03].
[12]李丁男. 中国雁鸭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 (08). [2023-05-29].
[1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3-11-16].
[14]附件: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3-11-16].
[15]鲁庆斌、王伟波、陈彦汲、徐卫南、杨淑贞. 濒危鸟类中华秋沙鸭的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21, 40(08). [2023-04-26].
[16]东北保护野生动物联合委员会. 东北鸟类[M]. 第1版.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3: 175. 7-5381-0283-3/S.40. (2)
[17]魏静、郭磊、侯春强. 加强鸟类保护 守护迁徙通道[N]. 吉林农村报, 2023[2023-04-26].
[18]张福田、席维芳. 中国珍贵动植物[M]. 第1版.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7-3: 35. 7-5336-0078-9/G.524. (2)
[19]Scaly-sided Merganser (Mergus squamatus) .inaturalist. [2023-04-27].
[20]中华秋沙鸭.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2023-05-19].
[21]赵正阶. 长白山鸟类志[M]. 第1版. 吉林: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85-86. 13376.25. (3)
[22]刘培中、陈俊竹、樊荣、何颖、张昱冉、卢凯、张新苗、曾晴、雷光春. 中华秋沙鸭越冬期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J]. 野生动物学报, 2023, 44(01). [2023-05-23].
[23]易国栋、房健、尹君龙、王海涛、王经涛、肖冬样. 中华秋沙鸭越冬微生境选择与空间利用格局[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9, 47(11). [2023-05-25].
[24]罗玉梅、王卓聪、史国强、张国利、姜权、邱宝鸿、张德文、朴正吉、朴龙国
. 长白山区三条河流鱼类生物量与中华秋沙鸭数量关系[J]. 野生动物学报, 2023, 44(01). [2023-05-23].
[25]赵欣如,赵碧清. 鸟类图鉴[M]. 第1版.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19-8: 60. 978-7-5552-8083-5. (2)
[26]赵正阶、张兴录、朴正吉、何敬杰. 中华秋沙鸭的生态学研究[J]. 吉林林业科技, 1979, (02). [2023-04-27].
[27]李义、朱洪强、兰家宇、张宏静、王彩红、王海军、刘存发. 中华秋沙鸭繁殖育雏期行为时间分配与活动节律初步观察[J]. 野生动物学报, 2020, 41(01). [2023-05-25].
[28]赵正阶、韩晓冬、吴景才、张淑华、朴正吉. 中华秋沙鸭繁殖期的行为[J]. 野生动物, 1995, (01). [2023-04-26].
[29]刘培中、陈俊竹、樊荣、何颖、张昱冉、卢凯、张新苗、曾晴、雷光春. 中华秋沙鸭越冬期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J]. 野生动物学报, 2023, (1): 106-117. [2023-06-22].
[30]易国栋、杨志杰、陈刚、李成权、郝锡联、赵匠. 中华秋沙鸭繁殖习性初报[J]. 动物学杂志, 2008, 43(06). [2023-05-29].
[31]刘冬平、姚文志、李国栋、徐立军. 长白山中华秋沙鸭的窝雏合并现象[J]. 生态学杂志, 2021, 40(12). [2023-04-27].
[32]罗玉梅、王卓聪、朴正吉、邱宝鸿、史国强、王超、郭艳双. 长白山区中华秋沙鸭繁殖流域共栖动物及相互关系[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20(06). [2023-04-26].
[33]赵正阶、吴景才、张淑华、朴正吉. 中华秋沙鸭在长白山地区的分布和种群数量[J]. 动物学研究, 1993, (03). [2023-05-29].
[34]中华秋沙鸭繁殖季 多措施为中华秋沙鸭提供更好繁殖环境.央视网. [2023-06-28].
[35]蔡友铭、袁晓. 上海水鸟[M]. 第1版.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3: 98. 978-7-5323-9296-4. (2)
[36]蔡友铭、袁晓. 上海水鸟[M]. 第1版.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3: 97. 978-7-5323-9296-4. (2)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4月2日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8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