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属(学名:Andrias),有尾目隐鳃鲵科两栖动物。俗称“娃娃鱼”。大鲵属有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日本大鲵(Andrias japonicas)美国大鲵(Cryptobranchus alleganiensis)三种。大鲵属是由3亿6千万年前古生代泥盆纪时期水生鱼类演变而成的古老的两栖类动物,“中国大鲵即大鲵,为中国特有物种。”
形态特征
编辑大鲵体大,全长1米左右,头宽大而扁平,眼很小,无眼睑,眼位于头背面,靠近吻端,口裂大,四肢短扁,指4趾5,尾短而侧扁,体表有许多由两个疣粒紧密相连成对的疣瘤(是侧线器官,日本大鲵是单个的不成对)。体侧具纵行皮肤褶。体色变异很大,通常见到的有以褐色、浅棕色、红棕色或暗黑色为底色,再杂以较淡或较浓的斑块,斑块形状、大小、位置都有变化,也有无斑块或纯色者。
分布栖息
编辑栖息环境
大鲵属主要营水栖生活,多栖息于水流较缓的河流、大流溪之岩洞或深潭中。最适宜水温为14℃~20℃。成体营单栖生活,幼体喜集群。白天很少活动,偶尔上岸晒太阳,夜间觅食,多在滩口或浅滩处捕食。其栖息地周围植被覆盖度都较高,河面窄、水深较低、河床砂石多、河水常年清澈、水质矿化高、水温的变化范围在5℃-25℃。大鲵生存的环境湿度高于80%,因为高湿度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大鲵的生长发育。该物种喜欢水体流速较缓、清洁、食物资源丰富(主要为溪蟹、鱼虾等)且溶解氧含量较高的水体环境,对水体酸碱度比较敏感。
分布范围
大鲵属野外种群曾经广泛的分布于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中游、上游地区及其支流的淡水生态系统中,也有部分种群分布于珠江、长江中下游,遍及于中国中部、南部和西南等17个省、市、自治区共205个县市。其分布的县域面积达到528440km2。但在2000年到2019年间,大鲵野外种群的分布县市不断下降到仅有38个。其分布的县域面积也不断下降到仅有85560km2。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广泛分布的大鲵被认为是一个物种。但自2018年以来,多篇文献的研究发现中国大鲵各地理种群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可能具多个隐存种或有效种,并建议统称为大鲵属物种。
大鲵分布县域
生活习性
编辑捕食方式
大鲵属捕食有两种方式:一是在隐藏处逆水等待,不主动爬近食物,但眼球可以转动观察,当食物靠近时,突然张口吞食。另一种是主动接近食物,行动时四肢动作小,身体稳定、不弯曲拨水,渐渐接近食物,先嗅,确认后突然张口吞食。不管哪种方式,若遇有较大的食物,或者两条大鲵争食时,大鲵会咬住食物,身体急速旋转,把食物拉断,各得一份,或由强者夺得食物。主要以蟹、鱼、蛙、虾、水蛇、水生昆虫等为食。
体色变化
大鲵属体色变异很大,通常见到的有以褐色、浅棕色、红棕色或暗黑色为底色,再杂以较淡或较浓的斑块,斑块形状、大小、位置都有变化,也有无斑块或纯色者。
种类介绍
编辑种类 | 简介 | 照片 |
中国大鲵 | 中国大鲵主要分布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溪河流中,尤以四川、湖北、湖南、河南、贵州、陕西、重庆等省市居多。3种大鲵的个体属中国娃娃鱼最大,体长可达1.8米,重100千克之上;娃娃鱼起源于3.5亿年前的泥盆纪时期,素有"活化石"之称,是目前所知两栖类种个体最大的动物,在中国属二类野生保护动物,具有很高的科研、营养、食用及药用等价值 | |
日本大鲵 | 日本娃娃鱼主要分布在本州到岐阜西部,四国和九州的局部地|区的山区河流中。体型大,全长一般为60厘米左右,体长可达1.5米,重45千克;身体的北面通常为灰褐色,大都有花斑,眼很小;口裂大;背面有很多疣粒、躯干部长筒形,两侧又很厚的皮肤褶;四肢肥厚而短,扁平状;尾部短。生活在河流的上游及水质清澈的山溪中。每年8月下旬到9月下旬为产卵季节,一般一尾成熟的日本雌鲵产卵有400~500粒。卵呈黄色,直径在5毫米。据报道,日本已经取得了日本大鲵人工繁殖和仿生态繁殖的成功 | |
美国大鲵 | 美国大鲵主要分布于美国东部在纽约到密西西比一带,往已西抵达密苏里州、阿帕拉契山脉以及欧扎克山脉的溪流中。美国大鲵个体最小,体长最大为0.74米,重1.8~2.3千克。构造与日本大鲵、中国大鲵相似,外形主要区别在于它有一对或者左侧有一个鳃裂,身体背面为褐色或灰色,其上有许多暗色斑纹,腹面颜色较浅,头部大而扁平。摄食河蟹、鱼类等动物性饵料,产卵季节为9月份左右,一般一尾成熟的雌性产卵有300粒左右 | |
参考资料: |
繁殖方式
编辑大鲵属繁殖期5~8月,雌体成熟后,卵带一端附着在石头和木头上,边爬边产卵,卵排列在卵胶带内呈念珠状,长达数米。雌体产卵后即离去,雄性有护卵行为,有的雄体将卵带缠于身上,加以保护。受精卵经52~68天即可孵出幼鲵,幼鲵能独立生活时,雄体才离去。
人工养殖
编辑养殖技术
养殖条件
室内外均可养殖。水源以山区溪流水、水库水、地下水等清、凉、活水为好,能做到排灌自如。在水温上,应严格控制在 0~28℃以内,以 10~22℃为好。在水质上,要求溶氧丰富,在 3.5m g/L 以上,pH 值 6.5~7.5。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等都不能超过渔业用水标准。养殖池须分阶段设稚鲵池、幼鲵池、成鲵池、亲鲵池。室外为露天专门修建的养殖池,室内为各种闲置设施改造成的养殖池。养殖池只需保证安全牢固不渗漏,保持流水或配备增氧机。室内养殖池的大小可从 1 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不等。养殖场池四周及底部应光滑,顶部建防逃设施或加盖防逃网。
种苗放养
大鲵养殖一般引进 10cm 以上的幼鲵,每平方米水面可放鲵 20 条左右。种苗放养前养殖地用硫酸铜 2m g/L 浸泡 5 小时消毒,鲵体用氯化钠 5% 药浴 10 分钟。事先在池内用麻石搭建洞穴,放置水草,以供大鲵躲藏。
饵料投喂
大鲵饵料以鲜活的鱼虾蟹蛙及动物内脏为好其饵料投喂与鱼类养殖饵料投喂一样,应做到“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定时,根据大鲵活动状况,投喂多在傍晚进行;定位,饵料投放位置应在大鲵洞穴附近,便于懒惰的大鲵取食;定质,大鲵对饵料质量要求较严,要求鲜活,并且对饵料的品种不能变化太大,避免大鲵拒食;定量,大鲵贪食,喂食量应由少到多,循序渐进,一般按体重的 10~15%进行投喂,具体投喂时还应根据水温、天气、大鲵个体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另外,在大鲵饵料投喂吃食时,应尽量保持大鲵不受惊吓,避免其吐食。
日常管理
了解大鲵的生态习性很重要。大鲵喜静怕吵,喜清水怕浑水,喜阴暗怕强光,养殖中要尽量照顾它的这些习性。另外,定时对鲵体及养殖池消毒防病,注意水温变化,夏季控制水温不超过 26℃,冬季防止水温低于结冰温度。
病害防治
大鲵在人工养殖环境中,由于环境、饵料、密度等影响,人工养殖大鲵比野外大鲵发病率、死亡率高出几十倍以上。要提高养殖大鲵成活率必须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前提下,注重预防为主,方能保证大鲵养殖成功出成效。每天换水一次,及时清池排污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因为人工饲养大鲵疾病的高发季节在高温时期,水温如果长时间高过 25℃,大鲵就不吃东西了,身体饿瘦了,对疾病的抵抗力也降低了,容易生病,所以高温季节要采取降温措施预防大鲵发病。
腹胀病症状
个体浮于水面,行动呆滞,不摄食,眼睛变浑,腹部膨胀。解剖检查,发现腹腔积水,肺部发红充血。有时肛门部位还可见粪便粘着。因饵料腐烂,水质恶化生病,故经常换水可预防此病。 治疗:发现后,单独饲养,将池水放浅,让其腹部着底,以免消耗太多体能,另外还要保证水质清新,对于苗种,由于消化功能不强造成此病,停食 1-2 天。处理得当,眼可复明,腹胀消失,恢复健康。
大鲵烂尾病症状
大鲵患此病初期,尾柄基部至尾部末端常出现红色小点或斑点,周围组织充血发炎,表皮略呈灰白色。当病期过长,形成疮状病灶,病灶处常粘附大量病原菌及杂物,严重时病灶部位出现肌肉坏死,尾部骨骼外露,病鲵食欲减退或停止进食,活动能力明显减弱,尾部摆动无力,不久便会死亡。当发现大鲵患烂尾病时,应及时将病鲵隔离饲养,如不分开饲养则后患无穷,有可能殃及整个养鲵场。一是病原体在池水中不断扩散,感染其他个体;二是健康个体随时都可吸吮病鲵患处的血液,致使病鲵病情愈加严重,并将病原体传染给健康个体。用二氧化氯 0.2~0.3ppm 浓度全池泼洒(包括栖息陆地、饵料台等)每天一次,连用 3~4 天为一疗程。对病情较重的大鲵,先用 15~25ppm 浓度高锰酸钾溶液洗浴 15~20 分钟,并彻底清洗创伤表面的附着物。
腐皮病症状
体表有许多油菜籽或绿豆粒大小的白色小点,并逐渐发展成白色斑块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斑块进一步腐烂成溃疡状,可见到带红色的肌肉,尤其是四肢最严重。病鲵口腔、尾柄、头部稍充血。病鲵卧伏于池中不食,不久即死亡。解剖检查,肝脏肿大,呈紫红色,胃、肠道充血,心脏失血变淡,肺紫红色。预防:腐皮病主要由喂食不健康的青蛙和泥鳅而引起。因此,在投喂活鲜饵料如青蛙、泥鳅和活鱼时要严格消毒。
赤皮病症状
发病的大鲵全身肿胀,呈充血发炎的红斑块和化脓性溃疡。病鲵体表常出现不规则的红色肿块,发病初期于红色肿块中央部位有米粒大小的浅黄色脓疱,并逐渐向周周皮肤组织扩散增大。当脓疱穿破后,便形成较大的溃烂病灶。解剖检查,肝脏肿大有出血点,肠糜烂,腹水增多。预防:注意在换水、清池过程中,要防止操作时损伤大鲵的皮肤,否则病菌通过体表伤口入侵感染。养殖中若长期不加新水,势必水质恶化,水体中病菌大量繁殖,也容易侵入大鲵伤口。因此,勤换新水,也可预防此病。
物种保护
编辑种群现状
大鲵属野外种群曾经广泛的分布于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中游、上游地区及其支流的淡水生态系统中,也有部分种群分布于珠江、长江中下游,遍及于中国中部、南部和西南等17个省、市、自治区共205个县市。其分布的县域面积达到528440km2。但在2000年到2019年间,大鲵野外种群的分布县市不断下降到仅有38个。其分布的县域面积也不断下降到仅有85560km2。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广泛分布的大鲵被认为是一个物种。但自2018年以来,多篇文献的研究发现中国大鲵各地理种群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可能具多个隐存种或有效种,并建议统称为大鲵属物种
致危因素
但就保护效果来看,大部分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并不明显,增殖放流的成活率也较低。中国仅在部分保护区内发现了较大规模的大鲵种群,主要有河南商城、浙江开化、广东连南和广东河源等地。但个别保护区内存在较为严重的旅游开发(漂流等),严重威胁到大鲵的生存。同时,由于对放归个体的遗传背景不清楚,出现了部分保护区的放归个体可能不是来源于本地遗传支系的情况。这不仅对本地种群带来了遗传污染,还可能因压倒性数量优势而与本地种群出现竞争,导致原生小种群绝灭的风险加剧。
保护举措
1978~1999年间,中国对大鲵的保护行动设立了24个大鲵自然保护区。2000~2019年间,随着执法力度和对大鲵保护宣传力度的加强,以及大鲵自然保护区的进一步增加(23个,其中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截至2015年,中国已经建立以大鲵为主要保护对象或大鲵相关的自然保护区47个。增殖放流也是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有效的方法。自2002年以来,中国为了恢复和保护大鲵种群数量,各地区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大鲵人工增殖放流。中国大鲵放流数量累计超过27万尾,其中2016年放流最多,高达6万尾。
保护级别
中国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95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1998年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极危(CR)物种。2016年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因此,中国大鲵是两栖类保护的旗舰物种。
主要价值
编辑《山海经》中就提到了大鲵,由于外形罕见,加之古代人对物种的研究不够科学,大鲵被视为神兽。因为大鲵肉质细嫩,食味鲜美,平常老百姓基本吃不到,所以昂贵。而《名医别录》《本草纲目》《本草拾遗》等医书中也有提到过,大鲵作为中药可以治疗很多慢性疾患等。成都鲵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四川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四川华西医院等科研院校单位深度合作,基于中华大鲵(娃娃鱼)的营养价值、医用价值、免疫力调节、抗肿瘤、抗氧化等基因优势,专注大鲵营养资源研发8年,从大鲵组织中发现伏立诺他、依泽替米贝、氟苯哌丁酮、可的伐唑、螺哌隆、曲昔派特、托利卡因、异戊巴比妥、L-肌肽、左乙拉西坦、肌酸、人参皂苷等12种药物成分,这些药物成分的重要发现也让大鲵的营养药食治疗登上新的台阶。中华大鲵(娃娃鱼),一种具有全面营养滋补价值和广泛药用价值的远古特殊物种。经过鲵肽生物8年的专注研发和市场验证,中华大鲵对国民的健康效用可以用“无出其右”一词概括。开发利用大鲵的药食治疗价值对每个希望获得健康长寿的人来讲,大有裨益。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中国大鲵,你还好吗?.湖北省林业局. [2024-01-29].
[2]张妙弟. 中国国家地理百科全书 6 河南、湖北、湖南[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06: 75. 7-5502-7547-5. (3)
[3]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 [2024-01-29].
[4]大 鲵(Megalobatrachus davidianus).ifescience.hunnu.edu.cn. [2024-01-29].
[5]世界上关于娃娃鱼的分类.波奇网. [2024-01-29].
[6]大鲵给科研人员出了张“生态考卷”.home.china.com.cn. [2024-01-29].
[7]生科院黄松教授团队研究和描述新物种:祁门大鲵.biology.ahnu.edu.cn. [2024-01-29].
[8]大鲵人工养殖技术及日常疾病的防治.www.yfi.ac.cn. [2024-01-29].
[9]重大发现:《本草纲目》记载的中华大鲵(娃娃鱼)药用价值被证实.凤凰财经. [2024-01-29].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8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