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西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唐山市下辖县,地处河北省东部,唐山市北部,县域面积1460.67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迁西县常住人口363532人。
名称由来
编辑1946年,析迁安县西部设立迁西县。迁西,因从原迁安县西部析出置县而得名。
历史沿革
编辑先秦时期
从境内西寨、东寨、沙岭子、沙岭沟等地古代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属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证明,远在五、六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繁衍生息。
商朝,县地属孤竹国(分封的诸侯国),古孤竹城在今卢龙县城南12千米处。西周,仍属孤竹国。春秋,属令支国地,为山戎(少数民族)属国。令支城在今迁安县城西,公元前664年被齐国所灭,并入燕国。战国,仍属燕国地。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并六国,实行郡县制,分国为三十六郡,今县地属辽西郡令支县。西汉、东汉、三国时期,今县地大部分属幽州辽西郡令支县,西北部汉庄一带属幽州右北平郡徐无县(县城在今遵化市城东)。西晋初,今境没于鲜卑族,右北平郡改为北平郡。令支县被鲜卑族(我国古代北部的一个民族)占领,南北朝,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令支县并入阳乐县(县城在今抚宁县西),属平州辽西郡,辖今迁西大部分地区,今县西北部属幽州渔阳郡徐无县。北齐,废辽西郡入北平郡,县地归入肥如县(县城在今卢龙县北)。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开皇六年(586年),废肥如县,将今迁西、迁安一带又归入新昌县(县城在今卢龙县)。十八年(598年)改新昌县为卢龙县,县地属北平郡卢龙县。唐代,今迁西地属河北道平州卢龙县。五代十国,今迁西地被契丹占领。
辽代,辽太祖天赞二年(923年),辽国占领迁安、迁西一带,把从定州安喜县(今定州市)俘获的人口安置在这一带,仍名为安喜县(故城在迁安县城东北10千米),属南京道平州,并于境内置滦河县(故城在今滦阳),辖今迁西北部地区及口外部分地区,属中京道泽州。
金初,废滦河县入神山县(县城在今平泉县南),今迁西县北部地区属神山县,隶属北京路大定府。金灭辽后,疆域南抵淮河。为了避免与定州安喜县重名,于大定七年(1167年)下令将此安喜县改为迁安县。含义为:这里的居民迁自定州安喜县。县城同时移于今址,属中都路平州。今迁西县南部属迁安县。金承安二年(1197年),在神山县南部置滦阳县(故城在今汉儿庄),辖今迁西县北部地区及口外部分地区,属北京路大定府。泰和四年(1204年),滦阳县又并入神山县,仍属北京路大定府。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并迁安县入卢龙县后复置迁安县。今迁西县南部属迁安县,隶属中书省永平路。元初废滦阳县,于滦阳县故城(今汉儿庄)置惠州,并神山县入惠州。今迁西境内东至太平寨,西至遵化县界,南至夹河,北至喜峰口,大部地区皆为惠州地,属辽阳行省大宁路。
明清时期
明洪武初(1368年),惠州并入迁安县,属京师永平府。今迁西县地属迁安县。不久,长城以外大部分地区被少数民族占据。清代,迁安县属直隶省永平府,长城以外部分地区属迁安县。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2年(1913年),载府州,一律称县,迁安县属直隶省渤海道,次年渤海道改为津海道,疆域与清代相同。民国17年(1928年)6月,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同时废道,改为省、县两级制,迁安县直隶于河北省。民国19年(1930年),析出遵化、迁安等县的长城以外地区建兴隆县,又析出抚宁、迁安二县的长城以外地区置都山设治局(1933年改建为青龙县)。民国22年(1933年),日本侵略军进关,迁安县划入非军事区。民国24年(1935年),汉奸殷汝耕在通县建立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迁安县属之。
民国18年(1929年)冬,在前韩庄村建立中共迁安县委。民国27年(1938年)8月,建立迁安县抗日政府,民国28年(1939年)10月解体,同时建立丰(润)滦(县)迁(安)联合县,民国31年(1942年)5月,因县长牺牲,县政府印章遗失,更名为“迁滦丰”联合县,辖今迁西滦河以南地区。
民国29年(1940年)12月,建立迁(安)遵(化)兴(隆)联合县,辖东至建昌营、冷口。西至遵化城,南至滦河,北至柴白河等地区。民国30年(1941年)12月,从迁遵兴县划出滦河以东地区,建迁(安)青(龙)平(泉)联合县。民国32年(1943年)7月,迁遵兴联合县撤销,遵化城东至滦河以西地区建承(德)青(龙)遵(化)联合县。民国33年(1944年)3月至10月,迁青平、承青遵两县合并,建迁遵青联合县。民国33年(1944年)10月至民国34年(1945年)2月,滦河以东属迁(安)卢(龙)青(龙)县,滦河以西属遵化县。民国34年(1945年)2月,划出迁卢青县滦河以北地区,重建迁青平县,隶属冀热辽区第十五专区。
1946年1月,撤销迁青平联合县和迁滦丰联合县,在今迁西境内建迁西办事处。辖境与今同。5月,迁西办事处并入迁安县,恢复迁安县制。9月,原迁西办事处七个区析出迁安县,建立迁西县(县佐),属冀东区十二专区。1947年4月正式建立迁西县,县政府驻地兴城。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迁西县划归河北省唐山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8年12月,撤销迁西县,滦河以东大部地区并入迁安县,滦河以西地区并入遵化县。1961年6月,以原辖区恢复迁西县,仍属河北省唐山专区,县辖境域自此至1986年无变动。1970年,唐山专区改称唐山地区,迁西县属之。1983年5月5日,撤销唐山地区,实行市管县,迁西县属唐山市管辖。
地理
编辑位置境域
迁西县位于河北省东部,唐山市北部,滦河中下游,北靠长城。地理坐标为东经118°6′49″~118°37′19″,北纬39°57′15″~40°27′48″。迁西东部连接青龙满族自治县、迁安市,西部与遵化市相邻,南部连接丰润区,北部以长城中心线为界与兴隆县、宽城满族自治县连接。全境东西横距39千米,南北纵距51千米,县域面积1460.67平方千米。
气候
迁西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干湿季节明显,年均气温10℃,最热月是7月,历年平均为25.0℃,最冷月是1月,历年平均为-7.8℃,气温年较差为32.8℃,年均降水量804毫米,年无霜期183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多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700小时。迁西县最多风向为南到西南风,北到西北风次之。而大风则以西北风为主,其次是春末夏初的西南大风。全年平均风速1.67米/秒,春季平均风速大于其它三季,大风多出现在春季和夏季汛期的雷雨天。
春季降雨量75.1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9.3%。夏季高温、降雨集中,季平均降雨量为604.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5.2%。北部沿长城一带降雨比境内南部地区较大,易造成山洪和泥石流灾害。秋季降雨量平均110毫米,占年降雨量的13.7%,旱涝时有发生。冬季天气寒冷干燥,西北风较多,季降水量14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7%。
地质
地层
迁西县东北部擦崖子西北有少部分侏罗系及寒武系岩层出露,大部分为前震旦系地层;县南部出露以震旦系地层为主,其次是新集一带的第三系砾岩和火山岩地层;全县河床沟谷为第四系松散地层。前震旦系变质岩自上而下划为董家口组、上川组、三屯营组三个组,地层面积约808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56%。震旦系沉积岩地层出露主要有州村组、岭沟组和团山子组、大洪峪组、高于庄组、杨庄组、雾迷山组。侏罗系主要分布于县东北,出露面积狭小,岩性为砾岩、凝灰质砂岩。第三系分布在夹河、忍字口以南,新集、新庄子以北和莲花院、马家冲一带。第四系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滦河、还乡河两岸及三屯营、西岗等地。
地质构造
迁西县地质构造复杂,褶皱和断裂发育,整个区域为马兰峪-山海关复背斜中轴偏南,次一级的背斜和向斜发育,新集一带为一个较完整的向斜构造,其余主要为近东西向断裂,北、北东向断裂和北西向断裂构造及弧形构造。新集以南和以北的白云质灰岩向对倾斜,形成完整的向斜盆地,中间沉积第三纪砂砾岩和少量的薄层沙页岩,有植物化石,其上部沉积厚层火山砾岩和以片麻岩为主的砾岩、砂岩等。
地形地貌
迁西县位于燕山沉降带东段南缘,其地貌特征呈典型的低山丘陵景观。山地总面积为1219.52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84.75%,堆积地貌面积很小,仅219.48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15.25%。山地地貌中海拔大于500米的中低山占总面积的2.2%,主要有北部长城沿线的贾家山、青山口及西部的景忠山、南部的三山尖和东南部的孙家峪南山等;海拔300-500米的低山占22.4%,主要分布在北部边缘、东北部及南部边缘地区;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占11.5%。迁西县地势为四周高、中间低、向中间倾斜,县内地势最高为海拔831.3米,最低为海拔70米,相对高度差761.3米。
水文水利
水文
迁西县境内的地表水主要是过境河流和境内河流形成的,河流以滦河、洒河、横河、长河、清河和还乡河六条河流为主,水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1.4%。滦河是迁西县最大的过境河流,境内长67.5千米,流域面积为124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8亿立方米。 洒河是滦河主要支流之一,境内长16.8千米,流域面积13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8亿立方米。长河位于该县东北部,境内长50.5千米,流域面积289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亿立方米。清河位于境内东部,长18千米,流域面积13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亿立方米。还乡河发源于该县南部的泉庄村,境内长27.5千米,流域面积198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56亿立方米。
滦河
水利
迁西县有84座大中小型水库,水面3000多公顷,其中潘家口、大黑汀两座为国家级大型水库。
潘家口水库1975年开工建设,位于唐山市迁西县与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承德市兴隆县交界处,是“引滦入津”的重要工程之一。它由一座拦河大坝和两座副坝组成,最大面积达72平方千米,最深处80米,水库总容量29.3亿立方米,库区水面105,000亩,平均每年调节水量19.5亿立方米。大黑汀水库位于迁西境内第一大河流-滦河的干流上,1973年开工建设,总库容3.37亿立方米,水面面积30平方千米,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
潘家口水库
土壤
迁西县土壤分棕壤、褐土、风沙土3个土类,6个亚类,19个土属,44个土种。棕壤土类有生草棕壤1个亚类,3个土种,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2.5%,主要分布在海拔450米以上的北部高山区。褐土土类共有4个亚类,14个土属,40个土种,占全县总面积97.3%。其中褐土性土主要分布在山地的中上部;淋溶褐土遍及全县,土层较厚,多含砾石;石灰性褐土多分布于河流的冲积洪积物或古河道。风沙土土类有岗上风沙土1个土种,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0.2%,主要分布在沙岭子、河南寨一带。
自然资源
水资源
迁西县境内地表水资源量3.0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68亿立方米,全县水资源总量为3.3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768立方米,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34%,高于河北省和唐山市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
截至2023年7月,迁西县已发现固体矿产资源11种,有5种矿产资源形成63处重要矿产地(未上《河北省矿产资源储量表》5处),其中有色及贵金属矿产9处、黑色金属矿产54处;详查及以上矿区48处、占76.2%,普查矿区15处、占23.8%。主要矿种保有资源储量为金矿(岩金)17.0吨(金属量),铁矿1.91亿吨,锰矿8925万吨。
迁西县共有采矿权77个,金矿6个,铁矿70个,非金属1个,金属矿山主要分布在滦阳、洒河桥、汉儿庄、三屯营、白庙子、旧城、东荒峪、渔户寨、上营、金厂峪、太平寨、罗家屯和尹庄13个乡镇;非金属矿山分布在兴城镇。截至2023年7月,共有57个采矿权在有效期内,其中铁矿55个,金矿2个。
森林资源
迁西县是河北省林业资源大县,是全省32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有林地面积13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3.5%,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58.34万亩,以“围山转”工程为主的板栗经济林75万亩,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河北省森林城市。
生物资源
迁西县境内有药用植物280种,其中35种属于国家原统管药材,全县野生中药材分布较广、产量较高的优势品种有黄芩、远志、桔梗、丹参、葛根、酸枣、防风、知母、马齿苋、艾蒿等20余种。
生物多样性
动物
迁西县境内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33种,有哺乳动物32种,昆虫492种,鱼类14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26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黑鹳和金雕;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苍鹰、白尾鹞、红隼等2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羚;国家保护的三有陆生野生动物刺猬、草兔、岩松鼠、狼、赤狐等16种;三有两栖爬行动物蓝尾石子龙、黄尾石子龙等13种。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