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平棉花鬼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棉花鬼儿为滦平县五道营乡民间花会中的其中一档,已有二百多年。棉花鬼因其装扮特殊,表演时动作诙谐、幽默,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因此在整个花会中具有重要地位,也使得五道营花会独树一帜。名录名称:滦平棉花鬼序号: 25编号: 3—3—1名录类别:民间舞蹈申报地区:承德滦平县棉花鬼因其装扮特殊,表演时动作诙谐、幽默,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表演时多在晚上,由所有观众围成一个大圈,共分五场。一是转场,二人蹦跳着入场...

棉花鬼儿为滦平县五道营乡民间花会中的其中一档,已有二百多年。棉花鬼因其装扮特殊,表演时动作诙谐、幽默,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因此在整个花会中具有重要地位,也使得五道营花会独树一帜。

文化遗产

编辑

名录名称:滦平棉花鬼

序号: 25

编号: 3—3—1

名录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地区:承德滦平县

简介

编辑

棉花鬼因其装扮特殊,表演时动作诙谐、幽默,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表演时多在晚上,由所有观众围成一个大圈,共分五场。

一是转场,二人蹦跳着入场,边沿场转圈边做各种嬉戏的动作;

二是二人开始相互嬉斗、翻滚,有空翻的动作;

三是作寻找对方状,动作夸张,其中艺人拿出一段绳子套在脖子上玩耍,做各种诙谐的动作;

四是把绳子套在两人的脖子上,互相往后抻,使绳子拉直,两人面对面站立,身体向后仰,在场中打转;

五是随着锣鼓点越来越紧密,气氛进入高潮,二人扭打的动作也越来越激烈,这时,锣鼓突停,二人向后摔倒,像两个白球在地上翻滚,鼓点随其动作快慢继续演奏,然后二人起来边嬉戏打闹边散场。

形式

编辑

棉花鬼是双人舞的形式,其动作特征为“顺拐”即舞蹈起来如迈左脚即出左手,同时头向左看,在整个动作的过程中,舞蹈的动与静、展与收明显突出,既有难度较高的动作技巧,又有简单明了的哑剧手势。

二人对舞时,既有风趣幽默的互相寻找场面,又有诙谐活泼的相互嬉逗场面,时而动作粗犷,时而动作细腻,别有趣味。棉花鬼的伴奏乐队由小锣、鼓、镲、铙、钹等组成,伴奏速度决定于表演者的情绪和动作,从整个打击乐曲看,鼓点简单、节奏单一,但与舞蹈配合起来则十分融洽、和谐。

特点

编辑

棉花鬼的化装也与其他的民间舞蹈截然不同,其他民间舞蹈是用油彩和胭脂来完成化装造型,而棉花鬼则是用蜂蜜将棉花粘在表演者的眉毛、眼圈、两腮、胡须处,反穿羊皮棉袄,进行表演。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9145/

(3)
词条目录
  1. 文化遗产
  2. 简介
  3. 形式
  4. 特点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