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林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次生林是天然森林被砍伐后,树根生出来幼树组成森林,针对原生林,称之为次生林,就是最初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再次自然生长繁衍所形成的天然植物群落,就是说它不是人工的,而是大自然生命体的一种自我修复。 分布范围广,种类繁多,不仅是木材、薪炭材和林副产品的重要基地,而且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均起重要作用。中国次生林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6.2%,约占全国森林总蓄积量的23.3%...

次生林是天然森林被砍伐后,树根生出来幼树组成森林,针对原生林,称之为次生林,就是最初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再次自然生长繁衍所形成的天然植物群落,就是说它不是人工的,而是大自然生命体的一种自我修复。

概念

编辑

分布范围广,种类繁多,不仅是木材、薪炭材和林副产品的重要基地,而且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均起重要作用。中国次生林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6.2%,约占全国森林总蓄积量的23.3%。

次生林

次生林多为幼壮林,常以阔叶树种居优势,林相混杂,乔木、灌木混生,生长率较低,材质不良,利用价值受一定影响。次生林( secondary forest)是原始森林经过多次不合理采伐和严重破坏以后自然形成的森林。与原始林一起同属天然林,但它是在不合理的采伐、樵采、火灾、垦殖和过度放牧后,失去原始林的森林环境,为各种次生群落所代替;人工林采伐迹地上栽培树种的萌生林、入侵树种形成的混交林也属次生林范畴。

特点

编辑

次生林由于人为或自然的长期反复干扰,林内光照增强,温差加大,蒸发加速,多年积累的死地被物迅速分解,地表径流增加,腐殖质层变薄或消失,气候、土壤条件趋向干旱;随之而来的是植物种类和群落类型的旱生化,如苔藓层衰退或消失,原始植被中较耐荫或中性的种类逐渐被阳性和速生的类型所代替。

次生森林类型多数萌芽力强,耐樵采,具有结实量多、传播力强、发芽迅速和有抗逆性等特点,因而能在次生裸地上定居,并形成群落。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常呈现相同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旱生化),从而形成次生群落的人为趋同;又因干扰因素作用的时间和程度不同,使同一立地条件下出现不同的次生群落,即人为分异。当干扰停止,群落通过恢复演替,必然又出现自然分异和自然趋同。这群落的人为趋同和分异及其相对应的自然分异和趋同在一个次生林区内往往同时并存,从而形成次生林区不同地类和不同群落类型的交替镶嵌。越接近居民点和交通线,这一特点越明显。

次生林属于不稳定性演替阶段,大多起源于无性繁殖。初期生长迅速,但成熟早,寿命短,不宜培育大径材。如喜光的先锋群落继续受到人为破坏,将发生逆向演替而退化为灌丛、稀树草地,甚至荒地,如人为干扰停止,随着进展演替的进程不断发生树种更替,原始群落中的主要种类开始出现,次生林就由不稳定演替向着更加稳定的类型发展。次生林的病害,主要是干材心腐。病腐率随林龄增长,喜光性强的阔叶树害虫在种类和数量上占优势,多为害嫩枝、芽和叶。

次生林群落物种丰富,多样性高,种群结构稳定性高。群落中除具有构成当地森林群落的主要物种外,还有一些稀有种的出现。其林分结构特征在时间上多代混生,中、小径木占多数,并表现出随径级增大数量减少的趋势,基本符合典型异龄林特征。

类型

编辑

次生林可按经营的需要划分类型:

①按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早期次生林、中期次生林和晚期次生林。一般用以区别大范围内次生林的性质及恢复速度,供经营规划时参考。

②按发生的地区可分为远山次生林和近山次生林。一般反映人为活动的强弱,经营次生林与农业的关系。

③按森林自然特征分类的方法较多,有按优势树种和树种组成划分的,有以生因子划分的,有以地形作为主导因子进行划分的,还有以立地条件和优势树种划分的。

④按经营措施可分为抚育型、改造型、利用型和封护型等。

经营

编辑

根据次生林的自然特征和经济条件(交通、劳力、产品销路等),经营措施主要有:

抚育间伐

在具有培养前途,郁闭度在0.7以上的幼、壮龄林中进行。其核心问题是根据林分的演替动向确定采伐木,从而影响间伐强度、森林环境、林分的发展方向和抚育质量。森林群落可根据树种的生态动态地位划分为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更新层的高度与当地林内的灌木层高度基本一致,在1~2米以下;自1~2米开始至主林层的冠层下限为演替层,最上面为主林层。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的树种分布和数量,是区分进展种和衰退种的依据,然后据此确定采伐木。

抚育改造

是将抚育间伐与林分改造相结合的一种经营方式。在目的树种分布不匀的林分中,对密集的目的树种进行间伐抚育,同时伐除非目的树种,在疏开的林冠下或林墙中栽植珍贵树种。具体方法有:带状采伐,林墙下更新;均匀采伐,林冠下更新;群团状采伐,林窗内更新。

林分改造

是在密度小、经济价值低或病虫害严重的林分中进行的一种经营措施。目的在于调整林分组成,增加林分密度,提高林分生产力。林分改造对象包括:灌丛(有特种目的者除外)、郁闭度在0.3以下的疏林、生长衰退的多代萌生林、由经济价值低的树种组成的林分,天然更新不良的低产残败林分,以及遭受火灾或严重病虫害的林分。改造措施主要是根据林分的郁闭度,以及林中空地的大小或珍贵树种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全面或局部地(群团状或带状)伐除原林分,然后全面或局部、或在林冠下栽植珍贵树种(通常是中性或耐荫的针叶树种),以形成高价值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

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是以封护为基本手段,采取人工抚育措施,促进森林形成的一种办法。即把疏林地、灌丛地或生长有散生树木的山地、荒滩等封护起来,借助林木天然下种或萌生培育成森林。 

在交通不便和经营水平不高的地区,或在村镇附近薪炭林的经营及其他副业生产中,封山育林仍是一项有效的经营措施,迅速恢复森林植被的重要途径。可分为全封、半封和轮封3种方法:全封是在封山区内禁止一切人为活动。半封是在保障林木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允许在一定的季节内在封山区开展林副业生产活动。轮封是将林分区划成若干,间隔一定年限轮流封育。在封山期内禁止一切人为活动,开封片则允许在一定季节内进行林副业生产活动。

我国情况在中国,次生林占相当大的比重,其面积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一半,且大部分林区均有分布,但其主要树种有一定差异。如大兴安岭温带针叶林区中的兴安落叶松,经火灾或砍伐破坏后,往往形成次生白桦纯林或以其为优势的次生混交林。东北的东部山地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在遭破坏后形成以蒙古栎、黑桦、紫椴黄波罗、水曲柳、胡桃楸、白桦、山杨等为主的次生落叶阔叶林。秦岭淮河以南,长江中游和汉江上中游两侧的山地丘陵地区,因人类的长期活动,天然林仅见于局部海拔较高的地方,现大部分地区多为以马尾松为主的次生林和部分人工栽培的杉木林。祁连山中段的针叶林,在遭受破坏后多形成为山杨、白桦次生林。为提高林分的生产率和改善林分的质量,对次生林必须全面规划,因地制宜,以抚育为主,抚育、改造、利用相结合,使其尽快成为重要的后备森林资源。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韩冰主编. 汉字读写大观[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4.08: 77.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9710/

(9)
词条目录
  1. 概念
  2. 特点
  3. 类型
  4. 经营
  5.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