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照寺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灵照寺,金称“观音寺”,位于延庆县城湖北西路7号,东顺城街西南侧,延庆县莲花湖北岸。 灵照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678平方米,建筑面积1065平方米。整座寺院共有二进院落,三层殿宇,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坐北朝南建在中轴线上,两侧配殿有观音殿与地藏殿、镇寺宝幢屋和寮房。为了恢复历史风貌,寺内增加了碑林、经幢等石刻文物,增加了钟鼓楼、金钱眼、佛像和斋堂等新建筑。 灵照寺第一进院的佛殿为天王殿,殿堂...
目录

灵照寺,金称“观音寺”,位于延庆县城湖北西路7号,东顺城街西南侧,延庆县莲花湖北岸。

结构

编辑

灵照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678平方米,建筑面积1065平方米。整座寺院共有二进院落,三层殿宇,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坐北朝南建在中轴线上,两侧配殿有观音殿与地藏殿、镇寺宝幢屋和寮房。为了恢复历史风貌,寺内增加了碑林、经幢等石刻文物,增加了钟鼓楼、金钱眼、佛像和斋堂等新建筑。

灵照寺第一进院的佛殿为天王殿,殿堂面阔三间,歇山硬脊顶,殿前对联“黄金布地光华灿,甘露临门普济周”,天王殿两侧建有院墙圈围住灵照寺的主体建筑群,左右有四道侧门相通。

过天王殿为灵照寺的主殿建筑群,石香炉后为大雄宝殿,左右两侧有观音殿和地藏殿,大雄宝殿建在石台基之上,彩绘格子窗,面阔三间,每间面阔各设四扇门,共计十二扇。殿前对联为“西天法雨周三界,南海慈云罩万方”。在二进院一角有一间“镇寺宝幢展”殿,其中保存着灵照寺镇寺之宝——石宝幢。该宝幢为石刻四方体,须弥座呈六角形,上罩黄色旗幡予以保护。

景观

编辑

灵照寺山门建在石台阶高台之上,面阔三间,歇山硬脊顶,左右有配殿相连,寺前有石狮一对。灵照寺题额为“光绪廿五年”(1899),落款为“庆延书”。灵照寺寺门对联为“灵光八万里,照见五蕴空”,露头暗藏“灵照”两字,在山门的左右配殿外墙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另有石雕佛旗幡基柱分列山门外两侧。

灵照寺

合并图册

进山门为一座砖雕照壁,上书“南无阿弥陀佛”。园内左侧有一组石刻展品,有莲花柱座、唐、明、清代石狮、明代双龙石座以及延庆县城内收集到的碑首石刻等物。园内右侧有一组石碑展品,共计十一块,右首第一块即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立的《重修灵照寺》碑,该碑碑首已毁,在白色石碑上被后世人为穿有四个圆洞,估计曾被挪为他用。其余各碑为延庆县所收集到的有关佛、道、儒三教的石碑精品,其中有辽代寿昌元年(1095)的《缙阳寺功德》碑,明隆庆四年(1570)的《重修延庆州儒学》碑,清康熙五年(1666)的《灵佑观维新记》碑,清同治三年(1864)的《重修上帝庙》碑,清光绪十二年(1886)的《创建安神寺》碑等。此外第十一块为清咸丰九年(1859)立的《重修延庆寺北极宫》碑。这些碑刻表明在明清两代延庆县曾有不少的佛、道、儒三教的宗教建筑,但如今却多已不存,估计这与延庆县始终处于长城边关必争之地,易遭战火洗礼有关。

历史

编辑

灵照寺初建于金代,原名观音寺,元末因兵灾被焚。明永乐十二年(1414)有禅师在原址恢复观音寺。明宣德五年(1430),山西大同僧人清潭持钵到此,并发愿重修道场,历经数年艰辛建成了大雄宝殿。明正统五年(1440),明英宗朱祁镇敕赐寺额“灵照寺”,并由清潭法师任僧录司主持,留单接众,香火旺盛。明天顺二年(1458)僧正司道宽建天王殿。明成化六年(1470)主持僧本祥建山门殿、方丈室及廊庑。

至清代,清康熙三十年(1691)灵照寺主持僧德刚进行了简单修缮。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僧人瑞来主持修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瑞来亲传弟子大力,立愿复兴,春秋二度,修葺一新,使寺院规模宏大,成为延庆胜景之一。

民国初年,寺庙被改为南堂小学,解放后被企业占用。1984年6月,灵照寺被列入延庆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并交由延庆县文化文物局管理。1995年和1997年北京市文物古建公司分两期对寺庙进行了全面落架修缮。

1999年8月,灵照寺修葺一新,殿宇巍峨,金碧辉煌,庄严雄伟,气宇不凡。

交通

编辑

德胜门乘坐919至延庆东关下车,过环岛康庄方向步行200即到。

德胜门乘坐880至康庄小区下车,换成876至康安小区,往北步行100米即到。

门票

编辑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9737/

(6)
词条目录
  1. 结构
  2. 景观
  3. 历史
  4. 交通
  5. 门票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