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渤海(英文名:BoHaiSea),又名北海、勃海,位于中国大陆东部北端,是内陆海。渤海东南面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北邻辽宁省,西邻河北省和天津市,南邻山东省,总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由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中央盆地和渤海海峡5部分组成,渤海有庙岛群岛、长兴岛等多个岛屿,含黄河、辽河等多条入海河流。 春秋战国时曾一度把现在的渤海海域称为"渤海",到了秦代,又将渤海改称为&q...

渤海(英文名:BoHai Sea),又名北海、勃海,位于中国大陆东部北端,是内陆海。渤海东南面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北邻辽宁省,西邻河北省和天津市,南邻山东省,总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由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中央盆地和渤海海峡5部分组成,渤海有庙岛群岛、长兴岛等多个岛屿,含黄河、辽河等多条入海河流。

命名

编辑

春秋战国时曾一度把现在的渤海海域称为"渤海",到了秦代,又将渤海改称为"勃海",东普十六国时再次称为"渤海"。在春秋时也有把渤海称为"北海"的,据山东省《莱州府志》记载,公元前48年"北海水溢,流杀人民。"表明当年来自北面海洋的海水,侵入内地淹没农田与村庄,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自元朝以后,"渤海"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位置境域

编辑

渤海地处中国大陆东部北端,是一个内陆海,东南面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北邻辽宁省,西邻河北省和天津市,南邻山东省,以辽东半岛的老铁山西南角与山东半岛的蓬莱间连线的渤海海峡为界,经纬度范围为北纬37°07′~41°0′,东经117°35′~121°10′,南北长约556千米,东西宽约297千米,渤海海岸线长2760千米,总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渤海由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中央盆地和渤海海峡5部分组成。

渤海

渤海位置图

历史变迁

编辑

渤海地质发展历史可划分为三大时期,即前中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前中生代

渤海周围由太古宙形成的冀东、吉南和鲁中三个古陆核形成,它们各自不断地增生和向四周扩展,于早元古代在现在的渤海处相连接,进入成台早期的过渡阶段,其后在地台内部发生以长城系一蓟县系拗拉槽为代表的成台后期“稳化阶段”,由于元古界和古生界之间在构造上无明显差异,使成台阶段以和平方式转入成陆阶段。

中生代

渤海在三叠纪时因处于隆起和受剥蚀状态而未能接受沉积。印支晚期一燕山早期,渤海湾地区由于受北西一南东向挤压应力场作用,在区域隆起背景下,形成一系列雁行状断裂、褶皱的构造新格局,其走向以北北东一北东向为主、切割前中生代的近东西向构造。

新生代

新生代时期,渤海总的趋势是地壳下降、盆地扩大、气候温湿、湖水加深。沙河街期—东营期湖盆进一步扩大,气候渐趋温湿,喜拉雅运动时期,结束了早第三纪隆坳不均衡的局面,馆陶期和明化镇期进一步统一为稳定下沉的大坳陷,沉积中心迁移至渤中坳陷,以陆相杂色碎屑岩建造为主,但偶有海水侵漫,因而夹有少许海相层。第四纪平原期,渤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湖盆大幅度下沉而被海水淹没,形成现今之渤海。

渐新世末期发生的喜山Ⅱ幕构造运动,使渤海湾地区地壳大范围上升,并使渐新世地层受到程度不等的剥蚀和轻微褶皱。进入晚第三纪以来,该地壳整体沉降,发育成开阔性统一广盆,第四纪以来,盆地继续沉降。更新世期间曾发生多次海侵,18000年前的晚更新世玉木冰期时,因海平面下降,海岸线退至东海外缘,渤海形成一个内陆盆地。10000年前的全新世早期,海水再次进入渤海,使其成为一个半封闭内海。

地理特征

编辑

气候

渤海处于中纬度北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既有海洋性又有大陆性,四季分明,冬季干寒,夏季湿暖。

气温

渤海海域年均气温为10.7℃,年均气温总体上呈现北低南高、北部西低东高、南部西高东低的特点,1月最低,均值为-4.2℃,8月最高,均值为25.0℃。历史最高气温出现在塘沽站,为40.9℃,历史最低气温出现在葫芦岛站,为-25.1℃。

降水量

渤海海域年平均降水为400~600毫米,北部多于南部,渤海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总量的50%~70%,集中在7月。平均年蒸发量为1806.7毫米,5月最大,均值为260.4毫米,1月最小,均值为47.1毫米。

风速

渤海海域的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冬季盛行偏北大风,夏季盛行南—西南风,海上风速比陆上大,最大风速可达30米/秒~35米/秒。寒潮是渤海大风主要天气系统,渤海春秋季节气旋大风也很大,最大台风风速为20米/秒~28米/秒。渤海湾大于6级风日平均为每年50天~60天。

气压

渤海平均海平面气压为1017.1百帕,海平面气压具有冬高夏低的变化特征,1月最高,均值为1028.1百帕,7月最低,均值为1004.7百帕。

相对湿度

渤海沿海平均相对湿度为65.6%,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龙口站相对湿度最大,为70.2%,葫芦岛站最小,为62.5%,渤海沿海,芷锚湾站相对湿度年较差最大,为36.0%;塘沽站相对湿度差最小,为18.0%。最小相对湿度为1%,出现在秦皇岛和芷锚湾站(在2—4月、10月和12月多次出现)。渤海沿海的平均相对湿度夏大冬小,其中7月最大,为82.6%,12月最小,为56.5%。平均最小相对湿度7月最大,为46.3%,4月最小,为14.9%。

地质

地质构造

渤海是华北地台的一部分,地质构造特征与周边陆地部分有相当一致的共同性。渤中坳陷是渤海的主体,其余如辽东湾坳陷、渤海湾坳陷、莱州湾坳陷等,分别是下辽河坳陷、黄骅坳陷及济阳坳陷向渤海的自然延伸。五台运动使太古界产生以东西向为主的褶皱、断裂,并伴随有花岗岩类的侵入;吕梁运动使下元古界产生以北东一北北东向为主的断裂构造,古生代表现为稳定的地台性质,加里东运动和海西运动都是升降运动,只造成区域性平行不整合接触;燕山运动奠定了渤海地质构造的基础,以强烈的断裂活动为特征,在新兴的陆相盆地中形成隆、坳分割的局面,并伴随有强烈的岩紫侵入和喷发;新生代的构造运动以差异性升降运动为主,断裂发育,可划分为北东向、北东东—东西向及北西向三组,组成复杂的断裂构造体系。

北东向断裂

北东向断裂主要分布于渤海中部和北部,主体由几条走向北东40°~50°、平行排列的凸、凹带及断裂带所组成。北东向断裂构造向东延至渤中坳陷时,因受到东西向构造的干扰而使走向逐渐偏转为北东东向。

北东东一东西向断裂

北东东一东西向断裂主要分布于渤海中部和南部,多数为高角度正段层60°~80°,呈阶梯向凹陷倾斜,一般延续不远。

北西向断裂

北西向断裂横切渤海全区,规模较大,在黄河口、掖县一垦利、曹妃甸一龙口、滦河一庙岛群岛等地区。北西向断裂的分布和发展,不仅影响一些凸起和凹陷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在与北东向断裂的交叉部位,往往导致岩浆的侵入。

地层信息

渤海是华北地台东部沉降区在新生代时期的沉降中心,因此它具有新生界厚、中生界广、古生界稳定、震旦亚界局限的特点。

渤海

渤海地区地层图

前中生界

渤海震旦亚界的分布也较局限,庙岛群岛一带主要为石英砂岩,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及海中隆起发现寒武系不整合覆盖于片麻状花岗岩之上,均未见震旦亚界,因此它的分布是局限的,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和奥陶系与华北地台准剖面相似,以碳酸盐岩为主。上古生界的石炭系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二迭系为陆相含煤碎屑岩建造。古生界为地台稳定阶段的沉积,岩相、厚度变化不大,但由于后期的断裂破坏和剥蚀作用,隆起区直接覆盖在太古界上。

中生界

二叠纪后,渤海地区地壳上升,缺失三叠系及部分侏罗系。侏罗纪后期,由于燕山运动的影响,产生一系列相互隔绝的内陆小型断陷盆地,其内可能有厚约400米的晚侏罗世沉积,为含煤碎屑岩及火山岩建造。白垩纪时期渤海下沉,使各断陷盆地逐渐扩大并互相连接,形成华北地台东部唯一的大型盆地。广泛沉积了红色一杂色碎屑岩及火山岩建造,厚约500~800米。

新生界

新生代是渤海盆地发展的全盛时期,在中生代的基础上继续下降,形成现今范围的大型内陆湖盆。从孔店期到东营期,湖盆不断扩大,沉积中心由下辽河坳陷、黄骅坳陷及济阳坳陷逐渐向渤海迁移,而渤海盆地又成为华北地台的沉积中心。喜马拉雅运动结束了早第三纪隆坳不均衡的局面,馆陶期和明化镇期进一步统一为稳定下沉的大坳陷,沉积中心迁移至渤中坳陷,以陆相杂色碎屑岩建造为主,但偶有海水侵漫,因而夹有少许海相层。第四纪平原期,渤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湖盆大幅度下沉而被海水淹没,形成现今之渤海。大面积沉积了海相的砂、粉砂和粘土。

矿产资源

环渤海区域矿产资源丰富,海底石油、天然气和各种矿产资源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渤海海上油田与近岸的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和辽河油田三大油田一起构成中国第二大产油区。沿岸还拥有大同、开滦等大煤田,冀东、鞍山等大铁矿,铁矿探明储量是中国储量的50%,石油占40%,煤炭占60%,木材占50%,截至2019年,已发现油气田和含油气构造72个,石油资源量76.7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万亿立方米。在中国六大海洋油气沉积盆地中,物探工作开展最早、钻井数目最多、已建成的固定生产平台占中国同类平台总数的90%以上,为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战略保障。此外,2019年渤海海域陆续发现19-6、垦利6-1、垦利10-2、渤中13-2、渤中26-6等5个亿吨级油气田,至2023年6月,渤海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5亿吨。2024年2月,渤中26-2北2井在钻探过程中遇到厚达118米的油气层,渤中26-6油田新增油气探明储量超过4000万立方米,累计探明储量突破2亿立方米。

地形地貌

地形

渤海海底地形平坦,中部微凹,呈近似三角形的中央盆地,总体呈中部膨大且稍歪斜的“N”字形,沿北东向分布。海底从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三个海湾向渤海中央浅海盆地及渤海海峡倾斜,坡度平缓,平均坡度0.‰。渤海平均水深18米,最大水深84米,位于渤海海峡中部。

渤海

渤海地形图

辽东湾

辽东湾位于渤海的东北部,湾底地形自顶端及东西两侧向中央倾斜,东侧深于西侧,最大水深32米。海湾长轴的方向为北东—南西,其西南部与渤海中部的开阔海域相连接,其它面为冀辽沿海陆域,海湾形似倒“U”字。海底地形明显受海湾形态及陆上地形特征的影响,如陆上平原区附近的海域,海底地形平坦开阔,为陆上地形的自然延伸。而在山地附近的海域,则可见明显的起伏。辽东湾海底地形平缓,向海湾中央微微倾斜。

渤海湾

渤海湾位于渤海西部,是一个向西凹入的弧形浅水海湾,海底地势平缓地自湾顶向渤海中央倾斜,海底地形平均坡度约为0.2‰。渤海湾区内,除东北部的曹妃甸浅滩南部有一较深的凹槽和湾顶及老黄河口区地形较高外,其它海域地形平坦。渤海湾的海底地形从湾顶向渤海中央倾斜,湾内水深较浅,大部分小于20米,最大水深为39米,出现在东北部的曹妃甸凹槽处。

莱州湾

莱州湾位于渤海南部,北以黄河口—屺姆岛一线为界,是一个弧状的浅水海湾。海底地形简单,坡度平缓,由南向北缓慢倾斜,平均坡度约0.19‰。水深大都在15米以内,最深23.5米,位于屺姆角附近。现代水下黄河三角洲地形是莱州湾海域的典型地形。

渤海中央盆地

渤海中央盆地位于渤海3个海湾与渤海海峡之间,平面形态近四边形,属于浅海堆积平原,水深20~28米,是一个北窄南宽的盆地,中部低洼,东北部稍高。地形平坦开阔,坡度较平缓,为0.05‰~0.14‰。盆地向东,即海峡方向微倾斜,靠近海峡区,水深约以0.1‰的坡度从28米逐渐递增到36米。

渤海海峡

渤海海峡地形受断裂构造、庙岛群岛和潮流的共同作用,海底地形复杂,海底近东西向的沟槽与庙岛群岛诸岛屿相间分布,水道和岛礁构成了沟脊相间的崎岖地形。

地貌

渤海地貌类型主要分为潮滩、水下侵蚀—堆积岸坡、陆架堆积平原、陆架侵蚀—堆积平原、海湾平原、现代潮流沙脊群、现代潮流沙席、古湖沼洼地等8种类型。

渤海潮滩地貌多分布在辽东半岛、河北、天津和胶东半岛的近岸区,滩面平坦,常发育小型冲刷潮沟、各种波痕、流痕及浅凹地;水下侵蚀—堆积岸坡基本位于15米水深以浅的海域,其中侵蚀型岸坡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老铁山岬角沿岸及大连周边,堆积岸坡分布于除辽东半岛西岸以外的大部分渤海沿岸海域,岸线平直,地势平坦,坡度小于0°3′;陆架堆积平原分布于渤海的中央盆地,大部分较平坦,盆地中部低洼,东北部稍高;陆架侵蚀—堆积平原仅见于渤海海峡北段;海湾平原主要分布在渤海湾、莱州湾及辽东湾的大部分地区,海底平坦,坡度不大于0.3‰;现代潮流沙脊群主要分布在辽东浅滩地区,辽东浅滩潮流沙脊,形似伸开的手指状,地形起伏较大,分别沿北南、北北西、北西向发育;现代潮流沙席主要分布在渤海偏东部,老铁山水道西北侧、辽东浅滩西侧,地形整体隆起,无明显脊槽相间;古湖沼洼地分布于辽东湾中部地区以及辽东浅滩区的北部,地形平坦,保留较明显的低洼轮廓。

水文

渤海

渤海海底地貌

海洋水

水温

渤海海域最高水温30℃,最低水温-1.86℃,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水温变化较气温小,但水温的季节性变化与气温基本一致,只是位相落后近一个月。

盐度

渤海海水盐度仅为30‰,年均表层海水盐度总体呈现渤海海峡最高、辽东湾次之、莱州湾最低的分布态势;渤海沿海平均盐度总体呈冬季高、夏季低(莱州湾除外)的变化特征,辽东湾、渤海湾、渤海海峡盐度最高值分别出现在5月、2月和4月,最低值均出现在8月,莱州湾盐度最高值出现在6月,最低值出现在12月,渤海也是中国近海中盐度最低的。

潮汐、潮流

渤海

黄、渤海潮汐分布图

从辽东半岛南端至辽东湾西岸的团山角、辽东湾的大清河至塘沽以及大沽河口至莱州湾的龙口等沿岸为不正规半日潮;新立屯至秦皇岛沿岸为正规全日潮;娘娘庙附近及人造河口以西、龙口至蓬莱以及渤海海峡一带都属正规半日潮。渤海潮流进入渤海海峡后分两支,分别转向辽东湾和渤海湾,两个旋转潮波的无潮点则分别位于秦皇岛和黄河口附近。

潮差

渤海平均潮差从湾口向里逐渐变大,秦皇岛平均潮差为0.8米,葫芦岛为2.1米,至辽东湾顶端的平均潮差最大,营口达2.7米。渤海也受风暴潮的影响,最高潮面达6米。渤海沿岸平均潮差的季节变化不明显,除了位于渤海湾顶部的塘沽和位于辽东湾顶部的营口分别为0.55米和0.31米以外,其他都在0.2米以内。平均潮差以8月或9月最大,12月或1月最小,但其中秦皇岛7月最大,5月最小。

渤海

黄、渤海潮差分布图

海浪

渤海全年海况以0~4级为主,年均十分之一大波波高值为0.4~0.7米,年平均周期为1.8~3.2秒,历史最大波高最大值出现在北隍城站,为13.9米,历史平均周期最大值也出现在北隍城站,为13.7秒。渤海西部沿海常浪向主要为偏南向和偏西向,东部沿海常浪向主要为偏北向和偏东向,强浪向规律不明显。

水团

渤海水团由辽东沿岸水、渤南沿岸水以及渤海—黄海混合水团构成,辽东沿岸水团冬季温度小于-1℃,夏季23~25℃,冬季盐度小于30‰,夏季小于29‰;渤海—莱州湾沿岸南部水团,冬季温度0~2℃,夏季25.3~27.0℃,冬季盐度小于30.5‰,夏季小于29‰;渤海—黄海混合水团冬季分布于渤海中央和辽东半岛南岸,夏季受到黄海水团的挤压,则退缩到渤海湾和莱州湾的东面,冬季温度-1~2℃,夏季25~27℃,冬季盐度为31‰,夏季30‰~31‰。

冰期

渤海海冰冰情空间上自北向南逐渐减轻,辽东湾冰期约3个月,渤海湾和莱州湾冰期均约2个月,1月冰量最多,2月次之。时间上总体呈减轻趋势,一般自12月上旬由北向南开始结冰,至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中旬终冰,盛冰期出现在1—2月,渤海长兴岛、葫芦岛平均初冰日分别为1月11日、12月7日,平均终冰日分别为3月16日、3月5日。

河流水

渤海沿岸入海河流有主要有黄河、辽河、滦河、海河等

黄河

黄河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经纬度范围为东经96°—119°,北纬32°—42°,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东西长约1900千米,南北宽约1100千米,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千米,干流全长5464千米。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

渤海

黄河郑州段

辽河

辽河是中国东北南部最大的河流,辽河流域由东、西辽河水系与外辽河水系(浑河、太子河)组成,河流总长度为45千米,流域广阔,流域总面积为21.9万平方千米,横跨四省(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在辽宁省盘锦市入渤海。多年年均径流量为4亿立方米。

渤海

辽河新民段

滦河

滦河是河北省第二大河,位于北纬39°10'~42°35′、东经115°40′~119°20’,发源于河北省丰宁县西北巴延图古尔山麓,流经坝上草原、穿过燕山山脉,进入冀东平原,经甘泉沟在乐亭县南兜网铺注入渤海,全长877千米,流城面积为4490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6.94亿立方米。

渤海

滦河滦河市段

海河

海河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地处东经112°~120°和北纬35°~43°之间,东临渤海,南界黄河,西临山西高原与黄河流域,北临蒙古高原和内陆河流域,地跨京、津、冀、晋、鲁、豫、辽、内蒙古八省区,流域面积约32.06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总面积的3.3%。海河起自子北汇流口(子牙河与北运河汇流处)于大沽口入渤海,全长73.45千米,流域面积2066平方千米。

渤海

海河天津段

生物多样性

渤海海域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内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0余种,二级保护鸟类近50种以及世界级濒危鸟类黑嘴鸥,主要有有白鹤、黑鹳金雕白肩雕等;浮游动物70种,主要有中华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等;游泳动物有114种,主要有黄鲫、长丝鰕虎鱼等;浮游植物有50种,主要有星脐圆筛藻,虹彩圆筛藻等。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9833/

(25)
词条目录
  1. 命名
  2. 位置境域
  3. 历史变迁
  4. 前中生代
  5. 中生代
  6. 新生代
  7. 地理特征
  8. 气候
  9. 气温
  10. 降水量
  11. 风速
  12. 气压
  13. 相对湿度
  14. 地质
  15. 地质构造
  16. 北东向断裂
  17. 北东东一东西向断裂
  18. 北西向断裂
  19. 地层信息
  20. 前中生界
  21. 中生界
  22. 新生界
  23. 矿产资源
  24. 地形地貌
  25. 地形
  26. 辽东湾
  27. 渤海湾
  28. 莱州湾
  29. 渤海中央盆地
  30. 渤海海峡
  31. 地貌
  32. 水文
  33. 海洋水
  34. 水温
  35. 盐度
  36. 潮汐、潮流
  37. 潮差
  38. 海浪
  39. 水团
  40. 冰期
  41. 河流水
  42. 黄河
  43. 辽河
  44. 滦河
  45. 海河
  46. 生物多样性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