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勃罗·毕加索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巴勃罗·毕加索(Pablo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是一位西班牙画家、雕塑家,与乔治·布拉克(GeorgesBraque)共同创立了立体主义画派。是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主要代表,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其著名的作品包括《亚维农的少女》《格尔尼卡》《和平鸽》等。巴勃罗·毕加索于1881年10月25日晚上11:15出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镇,是家中的长子,他的...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是一位西班牙画家、雕塑家,与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共同创立了立体主义画派。是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主要代表,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其著名的作品包括《亚维农的少女》《格尔尼卡》《和平鸽》等。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1881-1900)

巴勃罗·毕加索于1881年10月25日晚上11:15出生于西班牙的拉加镇,是家中的长子,他的家庭背景是中产阶级,并且是显赫的爵士和教士家族的后裔。父亲何塞·鲁伊斯·布拉斯科(José Ruiz Blasco)是一名画家,专门研究鸟类和风景画,对毕加索的艺术启蒙影响很大。母亲玛丽亚·毕加索·洛佩斯(María Picasso López)是家庭主妇,由于在生毕加索的时候出现了难产身体恢复慢,将儿子的洗礼延期到9月10日举行,地点是圣地亚哥教堂。儿时,毕加索的周围基本都是年长的女性,他受到了母亲、祖母和姨妈们的宠爱。1891年,毕加索全家搬到了克鲁尼亚,1895年小妹妹肯奇塔夭折之后,他们又搬到了巴塞罗那。1895年,毕加索开始在巴塞罗那美术学院学习,毕加索在这里完成了他的第一批大型油画:《第一次圣餐》(1895-1896年冬季)和《科学与慈善》(1897年初),后者后来在马拉加的展览上被授予了金奖。1897年秋天,他离开前往马德里,进入西班牙最好的艺术学校——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皇家学院进行正规教育,然而他本人似乎不喜欢在学校受训的时期,于是很早就停课了。1899年至1900年间,毕加索专注于反映“人类生命短暂”的题材,他创作的《最后的时刻》于1900年初在巴塞罗那展出,并于同年在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这让他在画坛崭露头角。后来,毕加索重复使用了这幅画的画布创作了他“蓝色时期”的著名画作《人生》。1900年夏末,毕加索第一次移居巴黎,在这里经历的艰辛和抑郁使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绘画生涯的“蓝色时期”。

巴勃罗·毕加索

《第一次圣餐》,毕加索(1895-1896年冬季)

蓝色时期(1901-1904)

巴勃罗·毕加索

《弹吉他的失明老人》,毕加索(1903)

普遍认为,1901-1904年是毕加索绘画的“蓝色时期”,由于绘画色调以蓝色和蓝绿色为主而得名。画作的氛围十分阴郁和压抑,这和毕加索的西班牙之旅以及朋友卡萨吉玛斯(Casagemas)的自杀有关,是毕加索人生低谷的体现。据毕加索本人回忆说:“当我得知卡萨吉马斯的死讯时,我开始用蓝色作画。”他的作品转向描绘穷人、被遗弃者,展现了下层人民的凄苦,如著名画作《弹吉他的失明老人》(1903)和《熨烫衣服的女人》(1904)。画作尽量简化背景,避开光感,用一种沉重而流动的线条描绘人物,给人以消瘦、孤独、虚幻的印象。这种特别的线条和蓝色色调被认为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生命》(1903)描绘了他朋友面对他试图谋杀的情人的内心折磨。尽管毕加索的“蓝色时期”画作在当下受到了较高的艺术评价,在当时却并不是很受欢迎。

玫瑰时期(1904-1906)

“玫瑰时期”从1904年持续到1906年,柔和浪漫的玫瑰红色调渗入画布,逐渐取代了阴翳[yì]的蓝色。这个时期他的画作上出现了许多小丑和马戏团形象,作品主题也更加欢快,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马戏团时期”。毕加索于1904年定居于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并在这一年遇见了波西米亚艺术家费尔南德·奥利维尔(Fernande Olivier),她成为了他的情人,并常常出现于他“玫瑰时期”的画作中。毕加索与费尔南德·奥利维尔的相遇以及二人的温暖关系,很可能是他风格转换的重要原因之一。“玫瑰时期”和“蓝色时期”都是毕加索在巴黎旅居期间产生的。这个时期他有许多代表作品,如《拿烟斗的男孩》(1905)和《演员》(1904-1905),以及体现了热烈的青春和爱情的畅销之作《花篮女人》。与“蓝色时期”不同,毕加索通过这些画作声名远播,他吸引了许多画商和赞助人,作品价格也飞速上涨,画室常常门庭若市。毕加索由此参加了许多沙龙和聚会,并结识了野兽派大师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906年的《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立体派风格创作的开端。

巴勃罗·毕加索

《斯坦因画像》,毕加索(1906)

非洲艺术和原始立体主义时期(1906-1909)

1906年-1909年是毕加索作品的“非洲时期”,受到非洲雕塑和伊比利亚雕塑、以及保罗·塞尚等人的艺术启发而形成。他在1906年开始创作著名的大型作品《亚维农的少女》,这部作品是他生涯中原始立体主义风格的代表作。由于其对右侧两名女性的面部处理十分新颖、令人难忘,以至于即使是野兽派的领袖马蒂斯在看到《亚维农的少女》时也感到震惊。他放弃了解剖学原理的绘图原则、玩弄透视,将女性的身体做了暴力和粗犷的处理,因此这幅画引起了很大争议,甚至冒犯了巴黎艺术界,直到1916年才被展出。在这一时期,他在绘画中融入了大量非洲,埃及和伊比利亚的艺术风格,锐利的蚀刻线条和阴影也是非洲时期的主要特征,代表作品也包括《沉睡的女人的头》(1907)奥尔塔德圣胡安的油画工厂(1909 年)等等。

巴勃罗·毕加索

《亚维农的少女》,毕加索(1906)

分析立体主义时期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1909-1919)

1909年-1912年被认为是毕加索作品的“分析立体主义”时期。毕加索不再专注于描绘物体的外在形体,而是根据它们的形状“分析”它们,并最大限度地融入背景,使画面中布满了各种方向的线条以及形态各异的色块。颜色的运用似乎也变得无关紧要,多半只有单色褐色和黑白灰,使得画作的主体形象更加若隐若现。毕加索突破了客观的物象,引入绘画,并力求表现其抽象的结构。1912-1919年毕加索进入了“综合立体主义时期”(一说1913年-1925年),在这一阶段,毕加索将剪纸碎片粘贴到作品中,将拼贴画引入美术界。立体主义时期的作品大都拥有标题,然而人们却很难将标题与内容联系起来。代表作品如《有藤椅的静物》(1912)和《留胡子的男人》(1914)毕加索在一战(1914-1918)期间仍不间断地作画,并在1918年开始于总部位于巴黎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合作,为很多后来出名的剧作设计布景与服装。在此期间,他认识了芭蕾舞演员奥尔加·霍赫洛娃(Olga Khokhlova)。二人于1918年夏结婚,并育有一个儿子保罗·毕加索(Paolo Picasso)。

巴勃罗·毕加索

《有藤椅的静物》

新古典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时期(1919-1939)

巴勃罗·毕加索

《格尔尼卡》,毕加索(1937)

1919年-1937年是毕加索的新古典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时期。他在这一时期逐渐回归了早期的主题,如“玫瑰时期”画中的小丑的再次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之后大萧条的影响下,全球被一种紧张气氛笼罩,这种“回归秩序”以“回应一个混乱的世界”的趋势在这一时期艺术家的作品中比较明显,包括安德烈·德兰,乔治·德·基里科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典型作品是《大浴场》(1921)和《海滩上奔跑的两个女人》(1922)。20世纪20年代中期,毕加索开始探索超现实主义创作,将生与死,虚与实统一起来,与和谐、品位、规矩等概念绝裂,具有神秘、恐怖、怪诞的气氛。1937年1月,他受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委托创作了一幅大型壁画作品《格尔尼卡》,为了在193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展出。毕加索共用了35天来完成这幅作品,受到了美国艺术家约翰·费伦(John Ferren)和摄影师多拉·马尔(Dora Maar)等人的协助。这幅作品描绘了在西班牙内战(1936-1939)期间,纳粹德国的“神鹰军团”对西班牙北部的格尔尼卡的小镇的大规模的轰炸,以及人们受到的残酷折磨。他表示:“我清楚地表达了我对使西班牙沉没在痛苦和死亡海洋中的军人阶层的憎恶。”之后这幅画被送往美国为西班牙难民筹集资金。1935年,毕加索与情人玛丽-特雷兹·沃尔特(Marie-Thérèse Walter)的女儿玛雅出生,这使他的婚姻关系完全破裂。

二战岁月(1939-1945)

战争爆发后,毕加索倾全力保护他在巴黎的事业。1939年和1940年,他的大量作品流散于世界各地,如《格尔尼卡》及其草稿,接连送至慕尼黑、伦敦、斯堪的纳维亚参展,然后送去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参加阿尔弗雷德·巴尔(Alfred Barr)主办的回顾展。这个时期毕加索的画作常常使用条纹语言,这加重了人物肖像的扭曲和痛苦感。1935年以后他开始认真写作,并在1935年至1959年间,完成了300多首诗。在1940年代,他又完成了两部超现实主义剧本——《欲望被尾巴抓住》和《四个小女孩》。这段时期,毕加索绘画短暂中断,他在构思新的雕塑作品。他将厚纸板、包装纸、骨头和小石子等废物再利用,创作出那个时期他的第一件雕塑作品。1943年,他又创作了雕塑作品《男人与绵羊》。1944年,毕加索成为法国共产党党员。同年,他开始与年轻他30岁的艺术学生弗朗索瓦丝·吉洛(Francoise Gilot)恋爱并同居,并抛弃了此前的情人多拉·马尔。

巴勃罗·毕加索

《格尔尼卡》

晚年生活(1945-1973)

毕加索与吉洛育有两个孩子:1947年出生的克劳德·毕加索(Claude Picasso)和1949年出生的帕洛玛·毕加索(Paloma Picasso)。吉洛记录了她和毕加索的生活,包括毕加索持续不忠的行为,以及对她和其他女人的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虐待。1953年,吉洛带着孩子离开了毕加索。这些记录于1964年以书的形式出版,这本书曾使克劳德·毕加索一度和父亲关系疏远。在1950年代,毕加索开始重新对一些大师的作品进行解读和再创作,如在伦勃朗和委拉斯开兹等人的基础上创作,风格也再次发生了变化。在绘画生涯晚期,毕加索的风格逐渐走向更加大胆和多元,他不断尝试各种表达方式,直到生命的尽头。然而这些作品也有一些争议,如《时代》(Time)杂志也在刊登的文章中写:“有些艺评人似乎认为近几十年来,毕加索只为了娱乐自己而作画。”他致力于宣传和平,1949年为巴黎世界和平大会设计了一张带有鸽子的海报,随后,“和平鸽”成为世界和平的象征。1951年,他创作了《朝鲜大屠杀》,激怒了美国人。1952年,毕加索为瓦洛里斯的“和平神庙”绘制了两幅大型壁画:《战争》与《和平》。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仍然完成了上百幅的素描、彩画及铜版画。毕加索一生中大概创作了13,500 幅绘画、100,000 幅版画以及 34,000 幅插图,是一位极其多产的画家。

巴勃罗·毕加索

《朝鲜大屠杀》

1953年,毕加索认识了27岁的杰奎琳·罗克(Jacqueline Roque),两人于1961年结婚,她是毕加索的第二任妻子,陪毕加索度过了他的晚年。1973年4月8日,毕加索在法国穆然去世,他被安葬在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附近的沃文纳格城堡。毕加索去世四年后,妻子杰奎琳因悲痛欲绝而开枪自杀。

相关人物

编辑

巴勃罗·毕加索

何塞·鲁伊斯·布拉斯科肖像

著名作品

编辑

艺术理论

编辑

  • 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 - 毕加索尝试打破艺术传统的束缚,提出了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新兴的艺术思潮。他采用单一视角、同时展现不同角度或时间的构图等手法,推动了艺术在形式和结构上的变革。
  • 形式和表现的解构 - 毕加索强调艺术家应该关注形式和表现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着眼于主题和具体意义。他提出了用几何形状表现人物和物体的创作方法。
  • 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 毕加索认为艺术应该与生活相融合,艺术家应该关注通俗文化和大众审美的需求。他致力于打破艺术和大众文化之间的隔阂,把大众文化中的符号和图象融入到艺术中。
  • 多元艺术风格和技巧 - 毕加索的艺术创作涉及领域包括油画、素描、雕塑、版画、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他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技巧,尝试创新和突破原有的艺术规则和传统。

艺术风格

编辑

笔法特点

毕加索的笔法风格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和不同的作品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都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毕加索前期作品的笔法非常细腻,用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和表情,刻画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如他的“蓝色时期”作品《弹吉他的失明老人》。 进入“玫瑰时期”,他的笔法变得更加大胆和自由,用色彩和线条表现出人物的动态和情感。此后,毕加索开始受到非洲艺术和印象派的影响,他的作品呈现出更加抽象和几何化的形式。他的笔法变得更加粗犷和有力,用线条和色块表现出人物的形态和空间关系,如著名的《亚维农的少女》就展现了他笔法风格的重大突破。

巴勃罗·毕加索

《亚维农的少女》

空间色彩

毕加索在空间和色彩的运用上都强调主观精神的表现,且因受到塞尚的艺术理念影响而致力于标新立异。毕加索以几何对自然加以夸张、变形和概括,他不服从于传统透视,也不照搬现实空间,而选择在画面上以二维表现三维。在毕加索的许多作品中色彩运用十分大胆而富有创造力,给人带来极强的冲击力。“蓝色时期”,他常以蓝色和绿色作为画面主色调,传达忧郁的氛围。而到了“玫瑰时期”,则以粉色和黄色为主色调,使得画面更加鲜明、明亮、有生命力。除此之外,几何化的色块也是毕加索作品的特点之一,将多个几何形状拼凑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强烈的表现力。例如他的著名作品《亚维农的少女》中,通过使用多种鲜艳的颜色和几何形状,展示了一种高度抽象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在《格尔尼卡》中,毕加索用了黑、白、灰三种单一的色彩进行拼贴构图,以阴郁、恐怖感觉出发传达战争的残酷。

题材选择

毕加索的创作题材非常广泛,涵盖了人物、静物、风景等多种题材。19岁时毕加索来到巴黎,在那里他形成了自己的“蓝色时期”,通常以一些以乞丐和流浪者为题材来表现对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的关注。进入“玫瑰时期”,“马戏团”成为了毕加索绘画的主要题材,且被表现主义者所喜爱。此后,毕加索也画了许多战争题材的作品来宣传和平,如著名的《格尔尼卡》《和平鸽》,以及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绘制的大型壁画《伊卡洛斯的坠落》。

人物影响

编辑

开创了立体主义画派

毕加索和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合作开创了立体主义画派,拆除了传统的透视和建模,以强调二维画面平面,发展了一种通常以非常规排列呈现的几何形状为特色的抽象艺术。《亚维农的少女》(1907)被认为是原始立体主义的作品,画作一举突破了传统的焦点透视和光影的束缚。他通过立体主义的建立挑战了具象的、现实的艺术形式。自立体主义之后,各种新的艺术理论纷纷涌入,如抽象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立体主义也影响了包括音乐,文学和建筑方面的相关艺术运动。立体主义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运动之一,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对艺术的定义。它的诞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这种艺术形式的全新探索,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束缚,完成了一场视觉革新。

不断创新视觉语言

毕加索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新的、前所未有的视觉语言,这种视觉语言充满了创新性和变革性,对于现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通过将形体进行分解和重组,打破了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结构,创造出了新的艺术形态。在毕加索的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几何形状的出现,这些几何形状的使用不仅改变了原有的立体造型,还引入了抽象表现的主观因素,使得艺术的表现更加丰富多彩。毕加索对于色彩的运用和变换也是创新性的,他通过对色块的不同组合、分割等运用,创造出了形式、结构、文化上的新视角,使形式和内容之间产生了更为深刻的联系。

颠覆传统艺术的限制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和野兽派风格因突破传统艺术表现方式而备受关注,他采用了抽象化和几何化的表现方式对传统的透视法和色彩运用进行了颠覆和改变。毕加索选择大胆地将形体进行分解和重组来表现立体感,使得作品的表现形式更加抽象化。同时,他放弃了传统的自然色彩,采用了更加鲜明和生动的色彩,为其作品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和野兽派风格的出现引发了当时很多艺术家的反感和批评,被认为是对传统欧洲绘画的颠覆和打破。然而,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却在其后成为现代艺术的先驱之一,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意和创作灵感,对于当代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拓展艺术创作思路

他的深刻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绘画方面,也涉及到了众多跨界领域。毕加索曾与俄罗斯芭蕾舞团合作数年,在1919年将古典主义与立体主义巧妙结合,为芭蕾舞剧《三角帽》设计布景和服装。此外,他还了将拼贴画引入艺术界,拓展立体主义艺术创作的形式。在生涯后期,他开始接触陶瓷艺术,并在1947至1971年期间设计了633款各不相同的陶瓷作品。其陶瓷作品风格多变,探索不同的技巧,试验不同的颜料、形态,以及表面雕刻。在雕塑领域,他选择将厚纸板、包装纸、骨头和小石子等废物再利用进行创作。毕加索致力于探索艺术的不同表达形式,他的艺术性展现在绘画、雕塑、版画、陶瓷甚至舞台设计等各种方面,为现代艺术创作开拓了思路。

启发后世艺术家

许多世界著名艺术家和公众人物都受到毕加索庞大而多样化的作品的影响。英国画家本·尼科尔森(Ben Nicholson)就受到了立体主义结构和多重透视的影响,他结合了对自然的诗意感受与立体主义而形成了自己的抽象作品风格。波普艺术家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也承认毕加索对他的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以画卡通画的形式试图将自己从毕加索的影响中解放出来。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画的女性肖像汲取了毕加索《亚维农的少女》的绘画方法。

人物评价

编辑

当代艺术家王华祥评价毕加索:“我从不模仿他,但我喜欢他,他在艺术上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他身上有一种人类最高的理想,就是自由。他几乎是为所欲为,穷尽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力,毕加索也几乎成为现代艺术、现成品等观念艺术的百科词典,他做写实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也做陶瓷、版画、现成品,这在当时都是非常超前的艺术。”洛德·罗伊评价《格尔尼卡》:我被画中的暴力惊呆了,心中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焦虑。英国艺术家罗兰·潘罗斯评价《亚维农的少女》:“《亚威农的少女》是个战场。这幅画本身就包含着毕加索内心斗争的迹象。”澳大利亚艺术评论家和制片人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评价毕加索:“说巴勃罗·毕加索在20世纪主导了西方艺术,这是迄今为止最平常的事情。没有一个画家或雕塑家,甚至米开朗基罗,在他自己的一生中都像这样出名。”

人物逸闻

编辑

被怀疑偷走了《蒙娜丽莎》

1911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卢浮宫被盗,毕加索的朋友,法国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被误当做嫌疑人,毕加索也因此受到牵连而被捕,接受了审讯。两人最终都被无罪释放。

《格尔尼卡》与纳粹军官

在二战德国占领巴黎期间,经常有盖世太保(德国秘密警察)搜查他的公寓。一次一名军官在他的公寓里看见了一张《格尔尼卡》的照片,便问他:“这是你做的?”毕加索回答:“不,是你做的。”

巴勃罗·毕加索

《格尔尼卡》

后世纪念

编辑

巴黎毕加索博物馆

巴黎毕加索博物馆(Musee Picasso),是一座建于1656年的豪宅,它从1975年到1985年经历了长达10年的修复,2009年至2014年间进行了第二次修复。博物馆展出了毕加索的包括画作、雕塑、陶瓷、版画、草稿等5,000 多件艺术品,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毕加索去世后,由其家人捐赠的。

巴勃罗·毕加索

巴黎毕加索博物馆

巴塞罗那毕加索博物馆

巴塞罗那毕加索博物馆(Museu Picasso),位于巴塞罗那蒙特卡达街,其建筑可追溯到13世纪和14世纪,由五个相邻的宫殿构成,占地总面积为10,628平方米。它于1963年3月9日向公众开放,是他生前唯一创建的博物馆它收藏了毕加索各个时期的4251 件作品,包括他的《第一次圣餐》(1896 年)和《科学与慈善》(1897 年)。

巴勃罗·毕加索

巴塞罗那毕加索博物馆展厅

马拉加毕加索博物馆

马拉加毕加索博物馆(Museo Picasso Málaga),位于毕加索的出生地马拉加市。其建筑为建于16世纪的布埃纳维斯塔宫,它于1939年被宣布为国家纪念碑,后被收购并改造成现在的博物馆。它有包括画作、雕塑、版画和陶瓷等毕加索家人捐赠的285件作品。管内还有一个档案馆,收藏了800多种关于毕加索的书籍,以及相关的档案。

毕加索故居

毕加索故居坐落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马拉加市中心的一个历史街区。这座故居是19世纪末建造的一栋两层楼房,拥有15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包含了12个房间和2个庭院。 毕加索的父亲于1882年购买了这座房子,整个家庭在这里生活了数十年。 毕加索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并创作了多幅艺术作品。现在,毕加索故居是一个博物馆,内部既有展品,还还原了毕加索一家在故居中的生活环境,让游客更好更深入的了解毕加索的生活和艺术创作。

巴勃罗·毕加索

毕加索故居

作品拍卖

编辑

2022年7月,《斜躺的裸体》(Femme NUE Couchée)将首次拍卖。

巴勃罗·毕加索

《斜躺的裸体》

2023年11月8日,巴勃罗·毕加索的画作《戴手表的女人》在美国纽约的拍卖中以约1.393亿美元成交。

作品展

编辑

衍生作品

编辑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7800/

Like (853)
词条目录
  1. 人物生平
  2. 早年经历(1881-1900)
  3. 蓝色时期(1901-1904)
  4. 玫瑰时期(1904-1906)
  5. 非洲艺术和原始立体主义时期(1906-1909)
  6. 分析立体主义时期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1909-1919)
  7. 新古典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时期(1919-1939)
  8. 二战岁月(1939-1945)
  9. 晚年生活(1945-1973)
  10. 相关人物
  11. 著名作品
  12. 艺术理论
  13. 艺术风格
  14. 笔法特点
  15. 空间色彩
  16. 题材选择
  17. 人物影响
  18. 开创了立体主义画派
  19. 不断创新视觉语言
  20. 颠覆传统艺术的限制
  21. 拓展艺术创作思路
  22. 启发后世艺术家
  23. 人物评价
  24. 人物逸闻
  25. 被怀疑偷走了《蒙娜丽莎》
  26. 《格尔尼卡》与纳粹军官
  27. 后世纪念
  28. 巴黎毕加索博物馆
  29. 巴塞罗那毕加索博物馆
  30. 马拉加毕加索博物馆
  31. 毕加索故居
  32. 作品拍卖
  33. 作品展
  34. 衍生作品
  35.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