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母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川贝母(学名:FritillariacirrhosaD.Don)是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该物种生长在海拔1800-4200米的林中、灌丛下、草地、河滩、山谷等湿地或岩缝中;川贝母原产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尼泊尔;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藏、云南和四川,也见于甘肃、青海等地。贝母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陶弘景记述:“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图经本草》中记载“...

川贝母(学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是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该物种生长在海拔1800-4200米的林中、灌丛下、草地、河滩、山谷等湿地或岩缝中;川贝母原产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尼泊尔;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藏、云南和四川,也见于甘肃、青海等地。

历史记载

编辑

贝母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陶弘景记述:“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图经本草》中记载“今河中、江陵府、寿、随、郑、蔡、润、滁州皆有之。根有瓣子,黄白色;二月生苗,茎细青色;叶亦青,似荞麦叶,随苗出;七月开花,碧绿色,形如鼓子花;八月采根晒干。此有数种。”并在贝母项下有贝母、峡州贝母和越州贝母的附图,其中所附贝母图为葫芦科植物假贝母(土贝母),峡州贝母为川贝母,越州贝母为浙贝母。据以上所示植物形态及其产地来看,宋代以前所用贝母可能是百合科贝母属的多种植物。《滇南本草》苦菜条附案中首次出现川贝母之名。《本草纲目拾遗》始分川贝与浙贝。初期药用贝母的原植物无从考证,《证类本草》之“峡州贝母”应为百合科川贝母类。

形态特征

编辑

植株长15-50厘米。鳞茎球形或宽卵圆形,直径1-1.5厘米,由2枚鳞片组成。

叶通常对生,少数在中部兼有散生或3-4枚轮生的,条形至条状披针形,长4-12厘米,宽3-5(-10)毫米,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

通常单朵,极少2-3朵,紫色至黄绿色,通常有小方格,少数仅具斑点或条纹;每花有3枚叶状苞片,苞片狭长,宽2-4毫米;花被片长3-4厘米,外三片宽1-1.4厘米,内三片宽可达1.8厘米,蜜腺窝在背面明显凸出;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3/5,花药近基着,花丝稍具或不具小乳突柱头裂片长3-5毫米。

果实与种子

蒴果长宽各约1.6厘米,棱上只有宽1-1.5毫米的狭翅。种子扁平,呈倒三角状卵形,外皮棕黄色至淡棕黄色,表面有褶皱。

物种分布

编辑

川贝母原产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尼泊尔;在中国主要产于西藏(南部至东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海拔3200-4200米。也见于甘肃(南部)、青海、宁夏、陕西(秦岭)和山西(南部),海拔1800-3200米。

川贝母

川贝母世界分布图

生长习性

编辑

川贝母通常生于林中、灌丛下、草地、河滩、山谷等湿地或岩缝中,海拔1800-4200米。其喜湿润、不耐旱、不耐涝;生长过程中需光照,但不耐强光直射。在冷凉环境下生长良好,种胚发育的最适温度为5-15°C,形态发育阶段的适宜温度为15°C,后期生长以10°C左右为宜。当气温达到30℃或地温超过25℃时,植株会枯萎。在疏松透气、土层深厚且肥水充足的黑钙土、淋溶土、低活性淋溶土、灰色森林土、腐殖土上生长良好。其鳞茎通常生长在腐殖土表层以下15厘米左右,个别甚至可达30厘米。

繁殖方式

编辑

自然繁殖

川贝母为典型的异花授粉植物,雌雄异熟特性导致天然自交率很低;其花期5-7月,开花期间晴天上午十点到下午三点,大量高原昆虫穿行于川贝母不同花朵间,为其传粉的主要为蜂类。川贝母在自然状态下容易结实,果期8-10月。

人工繁殖

种子繁殖

川贝母种子休眠期长,播种前需要低温处理种子以完成后熟,打破休眠,促进发芽。播种分为秋播和春播,主要以春播为主。秋播在9月-10月进行,并在冻土前播种完成;春播通常是在4月温度上升、土壤解冻后进行。播种有撒播与条播两种方式,撒播时将种子与过筛的腐殖土一起拌匀均匀撒于畦[qí]面上;条播时先在畦面挖一条横沟,再将拌有腐殖土的种子均匀撒在沟中,最后覆盖一定厚度的细腐殖土。

鳞茎繁殖

川贝母在每年7-9月进行鳞茎栽培。鳞茎繁殖时,施加基肥后将畦面做成弓形,将不同生长年份和大小的鳞茎分级,然后分切成块,进行常温催芽。采用条状栽植,按一定行距将鳞茎均匀播在槽底,使顶部垂直朝上均匀种植。

组织培养

通过组培繁殖川贝母,可以节省用地,提高繁殖系数,缩短育苗周期,保持亲本品种的优良性状。选用川贝母幼小鳞茎、叶或种子作为外植体,将灭菌消毒的外植体接种于培养基上,诱导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内特化的胚形细胞经多次分裂发育成胚状体,进而由胚状体形成小鳞茎;外植体表面也可以直接生长出小芽或鳞茎。将分化出的无根苗接入生根培养基中培养,期间注意光照。

栽培技术

编辑

苗期管理

因杂草在苗期对川贝母的影响较大,应通过人工拔除、少浇或不浇水减少杂草。也可利用杂草和川贝母之间生长周期的差异,在前一年秋季用黑膜覆盖川贝母,并在第二年春季揭膜,可有效减少人工除草的工作量,延长鳞茎的生长周期,增加鳞茎中干物质的积累,达到有效管理;此外,在冬天用黑膜覆盖川贝母还可以防止积雪融化直接灌入种植床,使土壤疏松透气,水分含量稳定,并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

水肥管理

在川贝母生长过程中根据幼苗生长情况及时浇水,保证土壤湿润。夏季久雨或暴雨后应注意排水防涝;冬季可以用树叶覆盖土壤,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水分蒸发,还可以保持土壤温度,而且残留物可以分解成有效的有机肥料。过量施用肥会导致植物地上部分过度生长,地下鳞茎产量减少,因此施肥时需遵循“缺则施用”的原则。在开花结果时期,喷洒含有和钾的复合叶面肥,并辅以生长调节剂,可以提高川贝母的挂果率,是川贝母保花、保果的有效措施。

病虫害防治

病害及防治

川贝母最常见的病害有锈病、菌核病、白腐病。锈病主要侵害植物的茎和叶,发病初期近地面茎叶出现褐色凸斑,后期散发出橙黄色孢子,可以使用甲基托布津、粉锈宁进行防治。菌核病、白腐病主要为害鱗茎。菌核病发病时鱗茎表面产生黑斑,内部形成大小不等的黑色菌核。白腐病发病时鱗茎局部呈乳酪状腐烂,局部表面出现灰白色或黑色菌丝。通过轮作、高畦模式可有效预防菌核病、白腐病,发现病株时应立即拔除,可用多菌灵灌根进行防治。

虫害及防治

川贝母主要虫害有地老虎、蛴螬、蝼蛄等。地老虎主要啃食川贝母幼茎、嫩叶;蛴[qí]螬[cáo]主要咬噬鱗茎,并诱发病害;蝼蛄主要食幼茎幼芽,导致植株枯死。在秋季川贝母倒苗或采收后,应对土壤消毒灭菌,并对土地进行深耕,以杀死土壤底层的虫源;在冬季应及时清除杂草、枯枝和落叶,并集中焚烧,以杀死越冬的虫卵;蛴螬的成虫金子可采用诱虫灯诱杀;蝼蛄可通过黑光灯诱杀。

物种保护

编辑

物种现状

川贝母野生资源濒临枯竭,于1987年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的29种国家重点保护(三级保护)植物药材之一。202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级别易危(VU)。

致危因素

川贝母历来以采挖野生资源为主,过度的滥采滥挖使其资源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加上川贝母自身对生长环境的苛刻要求,在3500米以下的地方已经很难发现其野生个体。川贝母种子数量少,在山间随风飘散,只有遇到适宜环境的种子才有可能萌发和生长,且种子休眠期长,发芽率低,所以川贝母的成活率极低。

保护措施

在四川甘孜州康定市分别建立了川贝母植株野生抚育基地、种源基地、温室大棚抚育基地。对川贝母个体的生态分布、土壤、植物群落与川贝母药材品质的相关性及川贝母产地适宜性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促进川贝母基原植物野生抚育的发展,也为药材川贝母生态产业模式的发展打下了有力基础

药用价值

编辑

川贝母以干燥鳞茎入药,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主治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

川贝母

相关研究

编辑

随着对川贝母逐渐深入的研究,从川贝母中分离出生物碱、有机酸及其酯[zhǐ]、核苷、甾醇及其苷[gān]、多糖、挥发油、皂苷、萜[tiē]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炎、抗菌、抗氧化的药理作用。川贝母可通过保护机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清除自由基,抑制体内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促进亚铁离子螯[áo]合等方式提高机体的抗氧化和抗膈肌疲劳能力。川贝母醇提取物对格兰氏阳性的葡萄球菌和格兰氏阴性的卡它球菌具有抑制作用。川贝母总生物碱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粪肠球菌均有较明显的抑制效果。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092/

Like (321)
词条目录
  1. 历史记载
  2. 形态特征
  3. 果实与种子
  4. 物种分布
  5. 生长习性
  6. 繁殖方式
  7. 自然繁殖
  8. 人工繁殖
  9. 种子繁殖
  10. 鳞茎繁殖
  11. 组织培养
  12. 栽培技术
  13. 苗期管理
  14. 水肥管理
  15. 病虫害防治
  16. 病害及防治
  17. 虫害及防治
  18. 物种保护
  19. 物种现状
  20. 致危因素
  21. 保护措施
  22. 药用价值
  23. 相关研究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