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区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洪山区(英文名:HongshanDistrict),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武汉市市辖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全区自西向北呈半圆形,环抱武昌区、青山区,东抵鄂州市,南与武汉市江夏区接壤,东北与武汉市新洲区隔江相望。截至2023年,洪山区实际管辖面积为220.5平方千米,下辖9个街道、1个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珞南街道珞狮路300号。2022年,全区常住人口175.3万人。 在1400多年前,洪山还称为东...

洪山区(英文名:Hongshan District),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武汉市市辖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全区自西向北呈半圆形,环抱武昌区、青山区,东抵鄂州市,南与武汉市江夏区接壤,东北与武汉市新洲区隔江相望。截至2023年,洪山区实际管辖面积为220.5平方千米,下辖9个街道、1个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珞南街道珞狮路300号。2022年,全区常住人口175.3万人。

名称

编辑

在1400多年前,洪山还称为东山,东山藏古寺,寺名与山同,就称东山寺,后在唐太宗时,改称为弥陀寺。在南宋后期抗金名将孟珙为保护随州大洪山的古刹灵峰寺僧和镇寺之宝“佛足”的安全,将他们一并迁到东山弥陀寺,并改寺名为崇宁万寿禅寺,东山遂改称大洪山,洪山之名自此始。而洪山区也因境内有洪山而得名。

历史沿革

编辑

先秦时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洪山区境域内聚居。

西周时,周夷王十七年(前870年),楚王熊渠封中子红为鄂王,洪山区境属鄂王辖地。

东周时,周定王三年(前604年),楚庄王发动兼并战争,降服江汉之间诸侯国,今区境属楚地。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时,秦王政元年(前246年),分天下为36郡,洪山区境属南郡

汉时,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洪山区境属江夏郡沙羡县。

东晋时,成帝咸和二年(327年),颍州汝南(今河南汝阳)郡民避石勒等寇难,流寓江南,在沙羡侨置汝南郡。太元三年(378年),降汝南郡为汝南县,沙羡县并入汝南县,洪山区境属江夏郡汝南县。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改汝南县为江夏县,洪山区境属江夏县,此后至元朝,洪山境域一直属其辖。

唐朝天宝六年(747年),李邕遭丞相李林甫陷害致死,归葬江夏九峰山。其故居遗址在洪山西麓修静寺(今施洋墓与宝通寺之间)。

宋朝,绍兴四年至十一年(1134年~1141年),抗金名将岳飞曾在洪山、白浒、长虹桥等地屯兵近8年之久,并以此为基地,三次北伐抗金。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绍兴议和”后,鄂州商业和水上运输业兴盛起来。鄂州城南至临江一带及鹦鹉洲上发展成鼎盛的商市,称“南市”。今区境为南方贸易之水陆门户。

元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派大将常遇春在今洪山南麓击败自岳州驰援鄂州(今武昌)的陈友谅旧部,生俘张必先。时陈友谅已中流矢而死,张必先拥戴其子陈理在武昌称帝,改元德寿,屯军鄂州。

明清时期

明朝,天顺二年(1458年),五月至九月未下雨,今洪山境域早情严重。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大旱,今区境人相食。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改江夏县为上江县,洪山地区属之。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李自成废上江县改为瑞符县,今洪山境域属其中。六月,清军占领武昌,废瑞符县,沿明制复改为江夏县,洪山境域属之。此后至清末,江夏县名一直沿用,洪山境域一直属其辖。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广行省为湖北、湖南两行省。江夏县为湖北省省会,洪山境域属之。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政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至新中国成立前,洪山地区属其辖。民国初期沿用清末旧制,后又实行区乡保甲制,即县下设区、乡、保、甲四级行政机构。民国五年(1916年),江迪生在南湖率鄂军第一师炮兵队举行“反袁(袁世凯)”起义失败,士兵多被捕杀。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除区乡保甲制,在武昌县进行区划调整,在今洪山区境内设10个乡,即武丰乡、崇善乡(今北湖及东湖周围)、附城乡、南湖乡(今南湖周围)、英丰乡、恩场乡(今黄家湖、青菱湖周围)等。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武昌县进行区划调整,在今洪山区境内设第六区和第七区。第六区设26个乡,即近港乡、山内乡、山外乡、丰乐乡、永寿乡等。第七区在今洪山区境内的有鲁家乡、驼子店乡、福寿乡、王店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武汉行营主任张学良在今区境内主持修建南湖飞机场,开辟通往上海、重庆、昆明、西安、南京5条航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本侵略军波田支队于大堤口、武胜门各码头登陆,占领武昌,进入洪山境内。是年冬,在中共武鄂工委副书记姜南平与李晓黎领导下,新四军五师鄂南武工队在驼子店、王店一带发展武工队员,打击汉奸、叛徒、日本侵略军及保安团等。民国三十年(1941年),新四军鄂南独立第五团手枪队与武昌抗日游击队开辟武(昌)北游击区,建立十几个乡的抗日民主政权。境内驼子店是新四军武北游击区武工队的据点。同年,驼子店有了中共地下组织,并在武鄂县政委姜南平领导下开展活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日军在驼子店白浒湾修筑飞机场,征用良田333.3公顷,使3000余农民流离失所。次年,新四军武(昌)鄂(城)支队总队长汤楚英和武昌游击队支队长姜南平带领1个排奇袭白浒湾的日军飞机场,迫使修建工程停工。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武昌县在现洪山区范围内设有新安乡(今鲁巷)、永丰乡(今王家店)、福寿乡(驼子店)、招贤乡(今张家铺)等乡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洪山境域解放。同年,洪山从武昌县划出成为武汉市在长江以南新成立的三个郊区之一,另两个区为武泰区和挹江区。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洪山区这个称谓。1951年4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和武汉市调整区划,将洪山、武泰、挹江3个郊区合并为武汉市第八区(武昌郊区),区机关驻地在武昌官园湾1号。次年7月,武汉市撤销第八区(武昌郊区),分设南湖区和东湖区。1955年2月,撤销东湖区,将东湖区和武昌县的第七区合并,成立洪山区,区机关驻地在武昌高家湾。

1956年6月,武汉市人民委员会将汉桥、青山、南湖、洪山4个郊区调整合并为3个郊区,即撤销南湖区,并入洪山区,洪山区的部分乡镇划归青山区,保留汉桥区。次年6月,又将市郊的3个郊区合并为2个郊区,即汉桥区和洪山区。1958年,撤销汉桥、洪山两个郊区,成立武汉市郊区。1960年7月,撤销武汉市郊区,将郊区9个农村人民公社分别就近划归各城区人民公社领导,同时成立洪山、关山、葛店人民公社(同区级政权)。1961年3月,将洪山人民公社和关山人民公社合并,恢复行政区建置,成立武汉市洪山区。1964年8月,又成立洪山和汉桥两个郊区。

1976年1月,武汉市行政区划进行部分调整,汉桥区撤销并入洪山区,此时,洪山区成为环绕武汉市的大郊区。1985 年,武汉市推行以城带郊的城区管理体制,将洪山区管辖的江北的5乡(江堤、长丰、永丰、后湖、谌家矶)、3街(琴断口、岱山、唐家墩)分别划归硚口区、汉阳区和江岸区。次年,武汉市将原由武昌区管辖的关山街、狮子山街、葛化街以及珞珈山街的大部分组建成的珞南街,划归洪山区管辖。1987年,原属鄂州市的左岭镇划归洪山区。至此,洪山区辖天兴、和平、建设、洪山、青菱、九峰等6个乡,花山、左岭2个镇以及关山、狮子山、珞南、张家湾、葛化、红旗等6个街道办事处。

2003年8月1日,区政府驻地整体搬迁至洪山区珞狮南路318号。2006年,撤销和平乡与洪山乡,设立和平街办事处与洪山街办事处。同年,将九峰乡北片的滨湖村、建强村、鼓架村、渔场移交武汉东湖风景区托管。2008年,将九峰乡及其九峰村等十村一委整体移交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托管。2009年5月,武汉市为解决武昌、青山、洪山区“插花地”的问题,对三个区的部分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洪山区在经过与武昌、青山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后,面积由509平方千米调整到480.2平方千米,减少约28.8平方千米。

2010年6月,洪山区将左岭镇整体移交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托管,托管面积89.26平方千米;花山镇整体交由化工区托管,托管面积17.19平方千米。同年8月,又将建设乡整体交由化工区托管,托管面积46.9平方千米。同年11月,继左岭、花山、建设乡分别移交东湖高新区、化工区托管后,为更好地适应洪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洪山区对区内部分区域行政区划又进行了调整。截至2011年4月,调整后的洪山区辖9个街道(珞南、关山、狮子山、梨园、和平、洪山、张家湾、青菱、卓刀泉)和1个乡(天兴乡),调整后的面积约为220.5平方千米,托管区总面积259.7平方千米。

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洪山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地处长江南岸, 东湖之滨,是武汉的东大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4°7′~114°38′,北纬30°28′~30°42′之间。全区自西向北呈半圆形,环抱武昌、青山两区,东抵鄂州市,南与武汉市江夏区接壤,东北与武汉市新洲区隔江相望。全区总面积480.2平方千米,其中托管区面积为259.7平方千米,实际管理面积为220.5平方千米。

洪山区

洪山区位置境域

气候

洪山区地处中国东部季风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水热同季、四季分明、干湿明显。区境内年平均气温为16.3℃,最高气温为7月份,月均气温29℃,最冷气温为1月份,月均气温4℃;年均降雨量为1163毫米,降雨量一般集中在4~8月,雨量在四季分配上,夏多冬少,春多于秋,夏季为462~499毫米,冬季为97~130毫米,春季为265~442毫米,秋季为216~229毫米;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50~2050小时,太阳辐射总量为每平方厘米106~110卡,日照时数在四季分布上为夏季多,冬季少,秋多于春,春秋两季日照时数少于夏季而多于冬季;年平均风速为2.7米/秒,其中4月最大为3.2米/秒,10月最小2.6米/秒,在季节分布上,冬季北风、东北风为多,夏季多东南风和西南风,春季东北风、西南风和东南风交替,秋季偏北风增加;另外,洪山区全年无霜期长,平均为240~205天。

地质

洪山区的地层属于跨及秦岭、扬子两个一级地层区,第四纪堆积物分布最广,占总面积的80%以上,基岩仅在南望山、喻家山、九峰山、狮子山等低山处有出露。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为冲积、湖积、湖冲积层。主要分布在天兴洲、和平、建设、青菱等Ⅰ、Ⅱ级阶地处。洪山区珞南街、关山街、狮子山街、洪山乡南湖一带为新生界第四系中更新统冲积黏土层,属Ⅲ级阶地,厚度10~40米。九峰山、马鞍山、南望山、喻家山、狮子山等低山处为志留、泥盆、石炭、二叠系砂岩、页岩、灰岩、白云质灰岩等。

洪山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淮阳山字形构造南弧西翼,主要受控于燕山期构造运动,表现为一系列走向近东西至北西西的线型褶皱,及北西、北西西、北东和近东西的正断层、逆断层及逆掩层。地层分布有古生界砂岩、页岩、灰岩及泥岩;中生界的砂砾岩、砂岩、页岩及泥岩;新生界的黏性土、砂、砂砾岩等,志留系页岩常组成背斜轴部,背余两翼依次为泥盆、石炭、二叠、三叠各岩层。三叠系地层常组成向斜的槽部。由于强烈的南北向压应力作用,形成了东西向的紧密褶皱,并伴随压缩性断裂。在南北向主应力支配下,还发育有其他次一级的构造,即北北东及北北西两组张扭性断裂。洪山区现代地质构造运动呈现慢慢下降的趋势,新的地质构造运动升降幅度不大,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带。

地形地貌

洪山区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与鄂东南低山丘陵的结合部,水阔地宽,西北略低,东南略高,区内最高点为九峰乡与江夏区交界处的丁管山,山峰海拔240.3米,最低处为北港村,海拔17.3米,全区平均高程为海拔25.3米。境内地形以平原为主,海拔低于40米的平原占全区的93%;少部分的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区内花山镇、九峰乡及左岭镇、关山街,由南望山、喻家山、九峰山、花山、白浒山、马驿山等多个低山丘组成,呈近东西向断续展布;境内中部自西向东有低岗伸延,东部则以垄岗平原为主,丘脊岗坡多,呈东西走向,形成较大范围的天然屏障。

洪山区处于经江汉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带,地貌总属丘陵—平原地貌形态。按地貌形态可划分剥削丘陵区、垄岗区和平原区。在洪山区珞瑜路至九峰乡、花山镇一带,为石质断续残丘状丘陵,属剥削丘陵区;洪山区的东部垄岗、西部垄岗、南部垄岗,为长江、汉水以南岗地,属垄岗区,其地貌以剥蚀堆积垄岗状平原为主,地表显示波状起伏地形,坡度一般小于3度;洪山区的环城平原属于平原区,系由长江及其他支流泛滥淤积而成,沿江河两岸和湖泊的周围展布,地面平坦开阔,略有倾斜,地面标高一般18~24米,地貌形态表现为堆积阶地类型,在堆积形式上,则以内叠阶地为主。

水文水利

水文

洪山区内水域面积约为34.99平方千米,约占全区行政区划面积的20.76%。区内管辖湖泊有7个,港渠有18条,主要河流有2条,为长江和巡司河。

湖泊

洪山区管辖范围内7个湖泊分别为南湖、杨春湖、汤逊湖、野芷湖、黄家湖、青菱湖和野湖,其中野芷湖、杨春湖全部在洪山区范围内,其余5个为洪山区与东湖高新和江夏区共管湖泊。区内湖泊总岸线长227.56千米,属洪山区管理的有87.69千米。

杨春湖位于洪山区杨春湖城市副中心东北区域,控制水域面积57.61公顷,岸线长度5.4千米;野芷湖位于洪山区境内三环线北侧,北为南湖,南为汤逊湖,南北纵距1.70千米,东西最大横距2.56千米,岸线全长9.6千米。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1165/

(18)
词条目录
  1. 名称
  2. 历史沿革
  3. 先秦时期
  4.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5. 隋唐至宋元时期
  6. 明清时期
  7. 中华民国时期
  8. 中华人民共和国
  9. 地理
  10. 位置境域
  11. 气候
  12. 地质
  13. 地形地貌
  14. 水文水利
  15. 水文
  16. 湖泊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