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冠长尾雉(学名:Syrmaticus reevesii),别名为长尾雉、山雉、翟鸡、山鸡、地鸡,是雉科长尾雉属鸟类。其属于大型鸡类,雄鸟体长为141~197厘米,体重1.4~1.7千克;雌鸟体长56~70厘米,体重0.7~1千克。雄鸟头、颏[kē]、颈、后颈均为白色;头部有黑色环带,胸、肩、背部金黄色,具黑色鱼鳞斑;下体深栗色杂有白色;尾羽较长,中央尾羽银白色,具黑、栗色并列横纹。雌鸟上体大多为黄褐色,背部黑色,具大型矢状白斑,下体浅栗棕色,向后转为棕黄;尾较短,具不明显浅栗色横斑。
形态特征
编辑白冠长尾雉属于大型鸟类,雄鸟体长为141~197厘米,体重1.4~1.7千克;雌鸟体长56~70厘米,体重0.7~1千克。
白冠长尾雉的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
雄鸟头顶、颏、喉和颈白色;虹膜浅褐,眼周裸出部鲜红,并缀黑色短羽;嘴灰绿角色;眼下有较大的白斑;前颈、眼先、颊、眉纹、耳羽至后颈中部呈黑色环带状,头顶白冠显著;颈、胸、背交界处具不完整鱼鳞黑斑;背羽金黄色,具黑褐色羽缘,肩羽黑缘宽,下背至腰羽稍窄;尾上覆羽灰白色,具黑、栗色并列横斑;雄鸟的尾羽被称为“雉翎”,尾羽有20枚,中央尾羽2对,长1米以上,羽银灰白色,具黑、栗色并列横斑,羽缘棕黄色;第2~6对尾羽依次变短,外羽片棕黄色羽缘逐渐加宽;其余尾羽基本都为棕黄色;翅上覆羽白,具宽栗色羽端和窄次端斑;初级飞羽暗褐杂棕白和棕色斑纹;内侧飞羽羽片黑褐,具白斑和棕黄色羽缘;胁和覆腿羽羽端淡棕色;腹黑色,尾下覆羽黑褐,二者都具棕黄色次端斑;距较长且较尖,跗蹠[fū zhí]和趾灰褐色。
雌性成鸟
雌鸟额、眉纹、头侧和颏、喉以及颈圈均淡棕黄色;眼前和眼后各具一小簇黑色短羽;耳羽黑褐色;颊部有一黑褐色狭形斑纹与耳羽相连;头顶及后颈大都暗栗褐色,各羽中央黑色;上体体色大多为黄褐色,背部有比较明显的黑色以及大型矢状斑;飞羽黑褐,具栗褐色横斑和黑点,初级飞羽外羽片有纯栗白色横斑;雌鸟的尾较短,中央尾羽灰,具黄褐色横斑,羽端白色;其余尾羽栗色,具黑色和白色横斑。胸、胁浅栗色,胸具棕白色矢状斑,羽端灰褐,胁具棕白色羽干纹和羽端;腹淡皮黄;尾下覆羽棕黄,具不明显的浅栗色横斑及黑褐色细纹。
分布栖息
编辑分布范围
白冠长尾雉为中国特有种,曾在中国的中部和北部广泛分布,后仅分布于河北、陕西、陕西、湖北、湖南、贵州、四川等省的部分地区。
白冠长尾雉世界分布图
栖息环境
白冠长尾雉是陆禽,栖息生境的海拔高度范围为400~2600米,通常栖息于山谷丛林中、地形复杂的悬崖峭壁上,尤喜在靠近农田的林下灌木较稀疏开阔的针阔混交林及落叶阔叶林内生活。主要分布于以橡树为主的林中,通常有浓密的树冠和稀疏的林下植被,但也存在于针叶林和灌木丛中。在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喜欢栖息于针阔混交林地带,也喜欢成熟的冷杉林和灌木植被。其冬季栖息地一般位于山体中上部坡度较大处,距离水源的位置较近,距林缘位置较远。
生活习性
编辑觅食行为
白冠长尾雉的食性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春夏季节多采食嫩草的茎叶、菜叶、麦苗,捕食蝼蛄(Gryllotalpa)、直翅目(Orthoptera)昆虫以及鳞翅目(Lepidoptera)幼虫等;秋冬季节多食栎树[lì shù]、杉木种子、草籽、荸荠[bí qí]、野柿子等野果以及少量谷粒、豆类等。白冠长尾雉的冬季取食行为比例比夏季高,其在夏季喜欢停下来啄食青草,而冬季则大多为边走动边觅食。
鸣叫行为
白冠长尾雉的鸣叫声较为简单,雄鸟发情时会发出低沉的“咕咕咕”声,当受到惊吓的时候,叫声为急促的“嘁嘁嘁”;雌鸟平时多会发出“咯咯咯”的叫声,受惊时的叫声为“叽叽叽”;雏鸟与亲鸟走散时会发出“呷~咿呦、呷~咿呦”的声音。
节律行为
白冠长尾雉一般情况下每日有3个活动高峰期,分别为清晨、午后和傍晚。活动节律有性别和年龄差异,雄鸟上午的活动高峰期比雌鸟早;雌鸟的警戒行为频次高于雄鸟;繁殖期的雄鸟无明显的活动高峰期;育雏期的雌鸟一天只有2个活动高峰,即清晨和傍晚,且清晨活动强度比傍晚高,是由于育雏雌鸟和雏鸟共同活动,亲鸟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照顾雏鸟,而清晨活动强度较高则是需要及时补充能量以弥补夜晚的能量消耗,同时清晨活动也可以较好地躲避天敌从而保护雏鸟的生存。白冠长尾雉的亚成体是一个独立生长阶段,个体快速生长发育,有较强探索能力,其日活动节律有3个小高峰,开始逐渐脱离亲鸟向成体的活动节律过渡,但活动时间上仍接近于亲鸟。
生长繁殖
编辑白冠长尾雉通常为一雄一雌的单配制,偶见一雄配两到三只雌鸟。繁殖期为3~6月,3月中旬便开始分群,雄鸟开始占区。
求偶交配
雄鸟求偶时间多在清晨和傍晚,求偶方式为通过快速且小幅度地振动两翅,使其发出“扑扑扑”的短促的声响来吸引雌鸟。雄鸟求偶时颈羽蓬松,会伸出一侧的翅膀并微微下垂,头不停啄地,同时发出低声鸣叫。求偶期间,雄鸟有较强的领域性,如果有其他雄鸟进入其领域,通常会发生激烈打斗。
营巢产卵
白冠长尾雉通常把巢建在林下或者林缘灌木丛和草丛地上,也有的个体会在树脚下营巢,较为隐蔽。其巢比较简陋,大小为19~27厘米×17~27厘米,巢内部较浅,5~10厘米深,里面垫材为松针、枯草、树叶、羽毛,也有的巢里没有任何垫材。
雌鸟每年繁殖1窝,窝卵数为6~12枚。卵为油灰色、橄榄褐色、橄榄乳酪色、淡青灰色、油青灰色、青黄色、皮黄色等多种类型,卵表面没有斑点或有稀疏的淡蓝或灰褐色斑点。卵产齐后开始孵化,雌性独自孵化,孵化期为24~25天,孵化后期雌鸟非常恋巢。
白冠长尾雉的卵
生长发育
白冠长尾雉为早成鸟。初生雏鸟胎绒羽较为厚实,眼为黑色,嘴为黄色,嘴基部有一延至颈部的黑色羽,两边眼角后均有一黑色带,背中部有一延至尾部的黑羽,下腹部黄色,趾为淡黄色。雏鸟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且其生长需要充足食物来满足自身能量需求,因此跟随雌性亲鸟活动,也多见于觅食。
人工养殖
编辑养殖技术
在人工笼养环境下,白冠长尾雉在2龄即可交配、产卵。人工饲养白冠长尾雉的环境应相对安静,一般从交配期即可开始给亲鸟补充营养,直到产卵期结束。种鸟交配前,饲养人员可为笼舍做较全面的消毒,并放置人工巢箱;产卵期间,为避免卵被破坏,饲养人员需及时捡卵;卵在入孵前需放在阴凉通风处;育雏期间需保证水源清洁。白冠长尾雉在人工孵化条件下,孵化期为24~26天,多数25天出壳;圈养条件下的孵化的时间也为25天左右。幼雏1~2日龄时候的体重会稍有下降,15日龄前幼雏生长发育较缓慢,15日龄后则进入快速生长发育期。
病害防治
大肠杆菌感染
白冠长尾雉易感染大肠杆菌,而且种间可以相互传播。患病后精神萎靡、羽毛蓬乱、呆立、喜卧;面部肿胀,眼中有泪,无法睁开;鼻腔阻塞、甩头、张嘴呼吸。应降低白冠长尾雉的应激,加强营养,保持栖息棚处清洁干燥,及时清理粪便,定期消毒,以降低大肠杆菌病的发生率。
物种保护
编辑物种现状
2008年和2009年春季在中国东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的调查得出的白冠长尾雉的种群估计密度分别为0.125只/公顷和0.126只/公顷,低于2005年的水平,而2008~2009年该保护区的种群估计数约为1000只。该物种已被引入夏威夷和欧洲各地。截止到2012年,全球种群数量最多为15000只。
致危因素
导致白冠长尾雉种群数量下降的因素有如下几点:第一,栖息地环境的变迁;第二,人类为获取经济利益而对其进行盗猎及偷卵。第三,自身生态行为上存在弱点。
保护级别
2018年,白冠长尾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易危(VU)。
2019年,白冠长尾雉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中。
2021年,白冠长尾雉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保护措施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截止到2021年,为保护白冠长尾锥,中国先后在大别山等地区建立了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十几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贵州的托达森林被建立为专门针对白冠长尾雉的当地自然保护区。
相关文化
编辑白冠长尾雉较长的两根中央尾羽常被用作中国京剧武生和刀马旦角色头上的装饰——翎子,用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被用作装饰的白冠长尾雉的中央尾羽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白冠长尾雉EB/OL.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2022-12-22].
[2]赵欣如,赵碧清,央美阳光绘. 鸟类图鉴[M]. 青岛出版社, 2019: 106.
[3]赵正阶. 中国鸟类志 下 雀形目[M]. 长春: 吉林科技出版社, 2001: 392-395.
[4]万冬梅. 国家生态保护丛书 国家保护动物卷[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286-287.
[5]Reeves's Pheasant[EB/OL]. The IUCN Red List, 2022-12-22
[6]杨岚. 云南鸟类志 上 非雀形目[M]. 昆明: 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305-307. [2022-12-22].
[7]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EB/OL.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2-12-22].
[8]翟欣,潘志萍,张春兰.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手绘图谱[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9: 68.
[9]王双业,赵运林,李立,段酬苍,吴良,徐正刚. 笼养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夏秋季节行为节律研究[J]. 野生动物学报, 2018, 39(02): 347-352. [2022-12-22]. DOI:10.19711/j.cnki.issn2310-1490.2018.02.022.
[10]李剑志. 湖南鸟类图鉴[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15.
[11]孙全辉,张正旺,朱家贵,高振建. 白冠长尾雉冬季夜栖行为与夜栖地利用影响因子的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1): 108-112. [2022-12-22].
[12]匡中帆. 梵净山鸟类[M].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16: 96.
[13]袁德松. 益鸟保护与招引[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114-116.
[14]赵玉泽,王志臣,徐基良,罗旭,安丽丹. 利用红外照相技术分析野生白冠长尾雉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J]. 生态学报, 2013, 33(19): 6021-6027. [2022-12-22].
[15]王嘉瑜,华俊钦,陆帅,赵玉泽,李建强,徐基良.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日活动节律的年龄和性别差异[J]. 生态学杂志, 2022, 41(09): 1755-1761. [2022-12-22]. DOI:10.13292/j.1000-4890.202209.008.
[16]郑新作. 中国动物志EB/OL.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2022-12-22].
[17]姚艳,逯金瑶,李继健,李芝兰,姜卫星,唐松元,李立. 笼养白冠长尾雉人工孵化和育雏技术初探[J]. 野生动物学报, 2020, 41(02): 395-400. [2022-12-22]. DOI:10.19711/j.cnki.issn2310-1490.2020.02.019.
[18]黄润基,单芬,肖清,陈武. 圈养白冠长尾雉人工孵化与人工育雏技术[J]. 野生动物学报, 2021, 42(03): 790-794. [2022-12-22].
[19]耿艳杰. 白冠长尾雉等鸟类感染大肠杆菌的诊治[J]. 经济动物学报, 2011, 15(02): 85-87. [2022-12-22]. DOI:10.13326/j.jea.2011.02.008.
[20]Syrmaticus reevesii [EB/OL]. The CITES Checklist, 2022-12-22[2022-12-22].
[21]朱建国. 正在消失的美丽 中国濒危动植物寻踪 动物卷[M]. 北京出版社, 2019: 148.
[22]张正旺,彭建生,王治国. 雉鸡之国[J]. 森林与人类, 2017, (02): 18-43+8-17. [2022-12-22].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22日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1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