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河,长江北岸支流,在安徽省境西部。古称杨汶河、古雷江、古雷水。上游主要支流有源自宿松三面尖的二郎河和凉亭河,自大别山西南坡顺流而下,串连龙感湖、大官湖、黄湖和泊湖。下游主要支流有沿江圩区的望江河,洲头河和杨湾新河,由华阳河河口(雷口)汇入长江。干流经宿松县、太湖县、望江县,流域地跨宿松、太湖、望江和湖北省的黄梅、广济等5县,全长85.6公里(不包括穿越湖区长度),流域面积5511平方公里,河湖区占五分之一。习惯上从湖区开挖至华阳河,长39公里的河段称为华阳河。河道规则顺直,枯水最小水深1.2米。华阳河为古雷水系演化而来,其水系内的泊湖即为古雷池。其下游地理位置险要,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发生过许多战事。
干流概况
编辑华阳河上游二郎河
华阳河发源于太宿蕲(太湖县、宿松县、蕲春县)交界的三面尖,在宿松县境内,上游主要支流(或干流)有源自宿松三面尖的二郎河(干流长66.3公里)和凉亭河(干流长49.5公里)。分别注入龙湖和泊湖,进入太湖县。
在太湖县境内,进入泊湖,古名雷池,湖底高程10米,正常水位16米,相对水面积217.1平方公里,容积9.9亿立方米。太湖县有261.6平方公里的面积属华阳河流域,其中泊湖水面35.4平方公里,圩区41.8平方公里,余为丘陵地带,较大的河流有弹弓河及其支流思常河和牯牛河,其他河流的流域面积都在10平方公里以内,统归泊湖,各河流都是冲刷河槽,没有堤防。
在望江县境内,华阳河干流上起泊湖八两缺,经泊湖、杨湾、白沙等乡,至华阳镇郊出华阳闸在雷口入长江。此段干流长35.40公里,河底宽80~120米,平槽160~180米,首尾底高程8.50~6.00米。
河道形成
编辑据《长江水利史略》记载:这一带长江河道变迁大,早在宋、明以前,长江在这地区分为北江、中江和南江3支。南江傍江南与江心洲(现称新洲)夹流(今为长江主航道);中江是江心洲与鸿脑洲(现龙坪)的夹流(今为长江副航道);北江相传为“禹白武山之前,漫而深广之,导江水入之,因号曰北江。”至明代初年,华阳河与皖河下游沿江的龙感湖、大官湖、青草湖及漳湖都是长江故道。由于北江历年淤积严重,加之从宋代开始,大兴筑坝,围田等原因,北江口遂渐淤塞变窄,华阳河以上出现众多沙洲。清康熙年间宿松的曹湖、老洲等地形成大片洼地,终年积水。至咸丰年间,经过长江一次大水,洼地逐渐淤高,从此浩淼的长江主流随之南徙。清道光元年(1821年)开始筑沿江长堤,随江水迭溢,又陆续修筑了长达数百里的沿江长堤,至民国初年,已基本形成今同马大堤系统,把长江与华阳河分隔开来。
华阳河望江县段
望江古有雷水,源出湖北黄梅县境,经宿松县入泊湖,串湖后流经望江县境东南至大雷口(雷港)入江。雷水自吉水镇至大雷口又名杨溪河。宋代以后,沙塞雷口,雷水改道由华阳入江。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雷水论》云:“吾邑之水以雷名……自其潴泽而言,则曰雷池;自其流出而言,则曰雷港。因而有雷沙、雷岸之名;因而有大雷戍、大雷郡之号”。又云:雷水“入望成巨浸,则荡为湖,流为吉水,汉晋之世出雷港,宋以来出华阳。其支流余裔别为杨溪,为县步河,汇而潴,则为武昌,为漳湖。望之四泽可统名之曰雷水”。今华阳河为古雷水干流,宝塔河属古雷水支流。
华阳港-华阳河入长江处
水文特征
编辑华阳河流域内湖泊众多,水网交织,湖泊面积966.4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境内810平方公里),正常年份汇入长江的年径流量为17.44亿立方米,最丰水年份高达30.13亿立方米,最枯水年份仅6.14亿立方米。湖底高程一般在10米,长江最高水位18.83米(1954年8月),从1956年后,为控制江水倒灌入湖,先后建成华阳闸、杨湾闸和杨林节制闸,但均未建过船设施和预留渔类通道。湖内水位变幅不大,控制湖区平均水位12.93米,水深在2~3米之间,兼顾农田灌溉用水和湖内水产养殖需水。大官湖东侧下仓铺历史最高水位在建华阳闸前为21.01米(1954年7月31日);建闸后为16.36米(1983年7月24日),历史最低水位为11.56米(1963年4月1日)。华阳河历史最大入江流量1010立方米每秒(1954年11月23日),最小流量为-1780立方米每秒(1954年7月17 日)。上源二郎河宿松站历史最大流量700 立方米每秒(1969 年7 月11 日),历史上最小流量为零(1958 年8 月30 日),历史最高水位20.12 米(1959 年6 月16 日),历史最低水位为15.62 米(1960 年8 月27 日)。经过长时期的围垦,已先后围湖造田38.1 万亩,辟有华阳湖农场,为安徽省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之一。
支流水体
编辑支流
二郎河,发源于宿松县三面尖,流经广福乡、隘口乡、二郎乡、韩文乡,城关镇、五里乡、新兴乡,注入龙湖。主干长66.3公里。是县域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597千方公里(其中黄梅县境内32平方公里),年平均迳流总量38.522万立方米。隘口以上河段古称“雷水”,其支流有长溪河、车马河。长溪河发源罗汉尖,流经柳坪、蒲河、古庙山,全长22公里;车马河发源于芙蓉寨,流经西源、梅墩、二郎、韩文等乡,长29公里。
凉亭河,古称县河,发源于老岗岭的王家屋,自西北向东流。经 趾凤乡、凉亭乡、河塌乡、高岭乡、长铺乡、程岭乡,在白石滩注入泊湖。主干长49.5公里,流域面积289.3平方公里。其主要支流有黑洋河、荆桥河。
华阳河上游凉亭河凉亭段
弹弓河,源于三台山,曲折南流,经金家湾转西南,在鹤形北纳周冲水,在小宫殿南合思常河(源出七里冲,太宿两县以河为界,经太宿桥在小宫殿之西入境,长10公里,流域面积17.9平方公里),转东南流,在赖子庙东北入宿松境。东北合牯牛河(源出虎豹岭,经高家堰,在叶家墩上屋之西入宿松境,长12公里,流域面积31.8平方公里),复转西南,在许家畈汇入凉亭河。全长20公里,流域面积98.2平方公里,本县占74.6平方公里。
宝塔河,华阳河支流。上段原称杨溪河,下段原称县步河。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杨溪河水由吉水镇河至庄家渡分流,绕黄家段向东北至雷港口入江。”清道光五年(1825)在杨溪河南岸(今华阳镇北固村)建奎文塔,始称宝塔河。“县步河在南门外,自西湾分流入汪家沟(今城关镇西镇村),环抱县前,沿北岸回龙殿至合河嘴,迤逦四十余里入青草湖。”民国15年建合成圩,宝塔河于黑泥沟会县步河入青草湖,统称宝塔河。原杨溪河(宝塔河)的黑泥沟至雷港口一段已圈入合成圩,已逐渐淤塞;原县步河的卧冰桥边至西镇村一段已渐淤为小沟。1955年宝塔河下游沈冲乡境拦河筑堤,致使宝塔河中断。从此,隔堤成为县境南北两水系分界线。今宝塔河东起沈冲乡东隔堤,经雷池乡、华阳镇郊,至城关镇吉水村,汇入华阳河,全长20公里,河底宽30~50米,首尾底高程9.00~8.00米。宝塔河绕县前一段(原县步河一段)又称新桥河,长约1公里。
杨湾新河,系1955年冬至1956年春兴建杨湾闸时新开挖。起白杨湾闸,经杨湾抽水机站至八两缺,全长约8.45公里。
西湾河,起自泊湖驮婆嘴(团山乡),南流至泊湖乡三段以北汇入华阳河干流。
湖泊
泊湖,跨宿松、太湖、望江三县地界,水面积为272平方公里,县占137平方公里。呈多边形,湖水较深,为过水型湖,下经下长河在望江县华阳镇与长江相通。泊湖,泊湖位于县境西南部,跨宿松、望江、太湖3县边境,为长江流域大湖之一。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泊湖冬涸可涉,水涨则本邑沙嘴、赤土、香草镇、兰家湖、罗家嘴一带田地均受涝。”解放后沿湖3县均有围垦,现存水面35万亩,望江县辖有9.5万亩(63.33平方公里),湖水流经华阳、杨湾两河出闸入江。历年最高水位16.93米,最低水位10.74米。平均水深3.50米。鱼类资源丰富。
龙感湖,内分为龙湖、感湖,其内义分为大龙湖、小龙湖、三草港、白嘴湖、斫刀湖、富家湖、杨家小赛、其子湖。水位16米时,水域面积县境内有296平方公里,容为11.84亿立方米;水位11米时,水域有88平方公里,容为0.22亿立方米。
大官湖,介于黄湖、龙感湖之间,水位在16米时,水 面积189平方公里,容积为8.5亿立方米。水位在11米时,水面积为96平方公里,容积为0.5亿立方米。以大赛湖水最深。
大官湖
黄湖,在大官湖、泊湖之间。水位在16米时,水域为122平方公里,容积为11.84亿立方米,水位在11米时,水面积为60平方公里,容积为0.12亿立方米。
大官湖和黄湖统称为黄大湖,为过水型湖泊。呈多边形,小湖小叉甚多。西经筑墩桥与龙感湖相通,东经红卫桥、祝山圩与泊湖相连。
栏杆湖,又称岚杆湖,位于县城西北部。形狭长,多湖汊。跨翠岭、凉泉、团山、杨湾4乡,原有水面1.10万亩,经1959年围垦,现存水面0.25万亩。湖底高程10.50米(相应水位15米)。湖水于杨湾乡出华阳河。
航道航运
编辑宿松县境内,明代初年,沿江的龙湖、大官湖和望江的大漳湖均为长江故道。华阳河以上的大部分土地为长江南岸沙洲。清康熙年间,宿松的曹湖、老洲头等地为“曹湖洼地”,终年积水。至咸丰年间,几经大水淹没,滩洼地逐渐淤高,长江主航道南移。道光元年(1821年)沿江筑堤(即今同马大堤之前身),致使航道南移加速。内湖古航道以龙湖为起点,分南北两线。南向经洪岭、逾鳡湖直抵湖北黄梅之段窑镇,线长70余华里;北向经乌池,过筑墩,越大官湖,再南行抵中沟入港,行30华里过坝头、下夹、直达老洲头入长江(古称泾江口)。
1949年后,内湖航道以许岭为起点,除许岭至华阳口一条主要出江航道外,其余各支线分别沟通境内沿湖有关区、乡之间的水运交通。这些航道是:佐坝至王岭、洪岭、新兴、坪岭嘴;九姑至筑墩、北风嘴、洪雨庙、许岭、东洪、下仓、九城畈、程岭至赤土坎、草皮坦达黄梅。
太湖县境内,有泊湖——华阳河——长江航道。1954年底以前,华阳河连泊湖、黄湖、大官湖、龙感湖,地跨太湖、宿松、望江、黄梅、广济5县,湖水经华阳河流入长江。太湖徐桥镇位于泊湖西北角。徐桥至杨湾航程36公里,至华阳航程61公里。徐桥至挖口24公里,4—9月份水位3米,可通吃水2.5米的轮船和载重80吨的木帆船。1—3月和10—12月的6个月内,一般水位1—1.5米,除葫芦墩至徐桥一段浅滩外,可通航10—15吨的木帆船。徐桥历史上是太湖首镇,商业贸易兴隆。各类木帆船自徐桥经泊湖、华阳河至长江往返运输,并可上至九江、汉口,下至上海及沿江一带大、中城市,较为方便。1955年,建华阳、杨湾、杨林节制闸,控制外江与内湖水位,泊湖通长江航道被阻。交通部门专业运输船主要在长江营运,泊湖内航运主要是非专业运输船只。太华公路通车后,客、货运输弃水走陆,徐桥港处于停航状态。
望江县境内,华阳河水系源远流长,水域辽阔,航道纵横。1956年以前,是省内水运较发达的地带。20吨木帆船从长江进入华阳河,向南可常年穿过泊湖直达太湖、宿松及湖北黄梅等县。6月至9月可通行载重百吨的轮驳船。向东由宝塔河穿武昌湖,经皖河,可直达安庆。通航里程共315公里,年运量17万吨。1956年,华阳、杨湾两节制闸建成后,水系内船舶不能直达长江。内湖水位又控制很低,航道浅滩浅段增多,通航里程缩短。由宝塔河通安庆的入江航道又被宝塔河下游筑成的东隔堤隔断,致使大批货物弃水从陆,年运量3万吨,水运业务日渐清淡,原往来太湖、宿松、望江3县的7000多吨位的专业运输船舶,有96%流入长江,仅留下少数小吨位船只维持水系内的短途运输。华阳河水系在县境航道主要有华阳河、宝塔河、杨湾新河、泊湖。
华阳河航道,八两缺至华阳河口,全长35.40公里。河道规则、顺直,枯水期最低水深1.2米,通航条件较好,河口有华阳节制闸。
宝塔河航道,自吉水东北流经县城至东隔堤,全长20公里。每年4月至9月可通小轮船,枯水期可通3~5吨小木船。
杨湾新河航道,从八两缺至新河外口,全长8.45公里。中洪水期小轮和木船可抵杨湾闸。
泊湖航道,环湖通航里程共169公里,水位受杨湾、华阳节制闸控制。中洪水期可行20~30吨轮船,落水期仅通3~5吨小船。
水利工程
编辑蓄水工程
钓鱼台水库,座落在二郎河上游的陈汉山区,是宿松县唯一的大(二)型水库。这里山高水低,河流短促,汇流历时短,年均降雨量1360毫米,迳流深710毫米,年均产水量8875万立米。该库集水面积120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079亿立方米,属大(二)型水库;是灌溉、防洪、发电、航运、养鱼综合性水库。它由渠道与黄大口水库下游渠道连接,构成钓黄灌区,修改的设计灌溉面积16.4万亩,目前实际灌溉12万亩。高涵出口处建有水力发电站,有75千瓦、500千瓦、630千瓦发电机组各1台,并联运行,纳入华东电网。1956年春施工,1976年竣工,大坝顶长225米,顶宽5.3米,上游坝坡1∶2.5~1∶3,在70米高程以上用块石护坡,下游坝坡1∶2.25~1∶3,70.8米高程下为倒滤体。大坝高100.12米,粘心墙增高到99.8米(心墙底宽30米,顶宽1米),防浪墙增高到101.2米,墙顶宽0.5米。
河道治理
二郎河治理,历史上二郎河河坝低矮弯曲,遇山洪暴发,两岸一片汪洋,淹没农田多达3万余亩,洪水常毁村庄。人们无计可施。建国以后的1955年,县人民政府动员2万民工,将城关附近的弯曲河道取直,堵老河口,开新河2.5公里,加固河东堤高4米,扩宽河道主泓底宽20~30米,深1.2米,完成近百万土方。1975年冬,隘口公社群众,自力更生,将上自张家河,下至姚湾圩口的弯曲主河道取直,与长溪河口相接,改线长2公里,河宽70米,两岸筑坝高4米,共完成20万余土方。1977年县委决定对上自隘口姚湾圩口,下至龙湖全长32.6公里的主干河道进行全面根治。按防洪标准2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校核。将河分为五段测算其流域面积和洪峰流量,而制定设计方案。河道横断面为复式。河槽两岸留有20~40米的平台,东堤顶宽5米,西堤为4米,河底宽30~70米,河槽内坡1∶4,堤坝内坡1∶3,外坡1∶2。河底起点高程33.375米,河底龙湖口高程11米。纵向坡度分别为1/1000至1/3000不等,沿线设计建立四道跌水和其它配套工程。1977年10月上旬,测量放样工作结束,下旬全县组织6万多劳力,奋战80余天,完成524万土方,建成大小拱桥涵70余处,后历时两年,完成二郎河沿线防洪抗旱的主体工程以及配套工程。
1955年,望江县堵筑宝塔河入武昌湖下口,分隔华阳河与皖河水系。
1955年冬至1956年春兴建杨湾闸时新开挖的杨湾新河。起白杨湾闸,经杨湾抽水机站至八两缺,全长约8.45公里。闸下段渠道1.5公里,由望江组织民工开挖,实做土方104.18万立方米,闸上段渠道长约1.04公里,由太湖县民工开挖,实做土方43.5万立方米。闸内深泓道水下土方系上海疏浚队承办施工,调来挖泥船(450匹马力)、吹泥船各1艘,泥驳及拖船各3艘,趸船2艘。原计划土方42.77万立方米,实际完成30.78万立方米。因上海疏浚队担心水位降落,机船不能返回,便仓促停工,使八两缺到杨湾深泓道口以上6公里长的河底高程达11.5米,而杨湾闸底高程为8米,当湖水位12米左右时,杨湾闸即亮底断流。1976年冬至1977年春,结合灭钉螺继续开挖,自杨湾抽水机站起,横切胜利小圩,沿利新农场北湖堤内坡,经该场的饲养场、医院、第二大队、第一大队,穿过马家湖抵八两缺的新河,施工长度8公里,民工6万余人,完成土方205.9万立方米,河底高程8米,底宽60米,边坡1∶3,纵坡1/7000。河成后,一般年份增加抢排入江水量1亿多立方米。汛前泊湖底水由12.0米降低到11.5米,减轻了沿湖农田的涝灾。
涵闸
华阳闸,位于华阳镇,为华阳河水系通江排水闸之一,民国25年开始兴建,闸名系是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视察鄂、赣、皖3省时所书。民国26年完成主体工程。闸门和启闭机以及河口堵坝工程因抗日战争爆发未施工。民国36年10月复工,拦河堵坝,翌年春竣工。当时因防冲设施不当,挖开堵坝放水,出闸水流冲刷剧烈,危及闸身,遂以板门封闭闸口。1955年11月重新修建,1956年春竣工,投资240.37万元,累计完成土方75.70万立方米,石方3.61万立方米。闸室系东北松桩基础。1956年开闸放水,下游消力池以下护坦被冲成5.8米深潭。1962年开闸引水抗旱,后江水上涨,须及时闭闸而闸门不下,于是用10个千斤顶加压,闸门方闭,1968年汛前检查,上游临湖面闸底旁护坦也曾被冲刷。是年冬全面整修闸身,并在上游被冲刷部位砌块石,在下游深潭处抛填块石并接长石砌海漫55米。1970年增设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启闭机台和下游混凝土护坡。1978年7月3次开闸引水抗旱,每次开闸时间一般23到44小时,最大水头差1.61米(开闸前为2.23米),闸室上游海漫被冲刷成潭,深4.9米、长50米、宽48米。1979年春,整修闸室下游止水等项目时,并对上游冲刷坑抛填块石。1980年冬至1981年春,闸室底板水泥灌浆1.6吨,闸室上下游止水更新,增砌上游块石护底护坡长60米,公路桥增做混凝土防渗路面,接长防洪墙,1983年大水,安全渡汛。
杨湾闸,位于杨湾乡四合圩堤段。1955年11月动工,1956年4月建成。国家总投资460.30万元,累计完成土方20.2万立方米,石方12313立方米,混凝土11581立方米。闸身为坚密黄冈土,与华阳闸共同排泄华阳河流域洪水入江。建闸以来,未发现沉陷位移异变,建筑物基本完整。1963年与1969年,发现弧形闸门支座螺杆断脱,及时予以修复。1970年油漆闸门时,由于闸门开启超过5.5米,固定支座与支臂相抵,支臂弯曲变形。1971年矫直加固。1978年汛期开闸引江水抗旱,闸室上游块石护坦冲毁,危及右翼墙基,年底已按设计修复。目前,闸两侧大堤顶高程已达23米,而闸顶公路桥面高程仅为21.5米,防洪高度不足。上游通泊湖的八两缺一段引河未挖到标准,排水能力未充分发挥。1983年大水,安全渡汛。
流域
编辑气候
华阳河流域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其特征是季风明显,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霜期短,植物生长期长。
地貌
华阳河源头在宿松县西北部,系大别山余脉三面尖峰是宿松、蕲春、太湖三县的分水岭。自三面尖而下,分东、西两大山脉,向中部发展,成“全”字形,且层峦叠嶂,逶迤蔓延。
三面尖峰,中山绝对高度800—1000米,相对高度大于765米。分布在本县西北部,属大别山余脉的延伸地带,境内海拔800米以上山峰有8座,其中罗汉尖海拔1015.5米,三面尖1003.9米。中山主要由古生代浅变质岩系的花岗片麻岩组成。山地坡度陡,一般在30度以上,最陡可达60度左右。由于流水冲刷强烈,局部岩石裸露,陡坡和山体上部土层浅薄,并且石质性强,但有机物累积明显,自然肥力高于其他地区,适应于发展林业。
低山分布在县西北中山山体两侧,与中山连成整体山体由西北向东南延伸。低山由浅变质岩系的云母片麻岩各种斜长片麻岩、间夹磷矿石组成。山体坡度20—30度,局部可达40度,由于人为及风化作用,植被损坏严重,部分岩石裸露,土层浅薄差异大,农作物产量不高。中、低山区面积为346.2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4.46%,分布在陈汉区、二郎区(铜铃乡东、南、北3个村);梅墩乡(东塌、且寄、黄大3个村);凉亭区(趾凤乡,柳溪乡东山村)。
华阳河中游经过丘陵区:丘陵区北接中、低山区,南临湖泊,圩畈相间,近山多畈,近湖多圩,分布在程集、许岭、九姑、佐坝、二郎和凉亭区的绝大部分以及城关镇、五里乡。丘陵区主要由侏罗纪的泥质页岩、紫色砂页岩、凝灰岩、砂砾岩组成,并夹有条状石灰岩,岩性复杂,母质类型多。丘陵区间有岗地。高岗分布在铜铃、二郎、韭山、梅墩、凉亭、河塌、柳溪等凹陷过渡地带,相对高度在40米左右,坡度为6—8度。由第四纪的红色粘土、磷矿石、条块石灰岩、紫色砂砾岩组成。水土流失强烈,植被难免破坏。低岗分布在沿湖周围,占整个岗地的80%主要由白垩纪紫色砂砾岩。第四纪红色粘土组成。因流水切割形成波状起伏,岗、垄、冲相间。
华阳河上中游为冲积平原,在丘陵起伏的岗地下部和湖区二级阶地以下的地段,含山麓平原和河畈平原。主要分布在二郎河、凉亭河两侧,为:二郎畈、梅墩畈、茯芩畈、马畈、凉亭畈、张畈、甘家畈。冲积平原母质来源质系花岗片麻主要岩云母等岩风化物,经流水夹带河流沉积,含有石英砂、长石类的黄沙及云母片等矿物发育而成。
华阳河下游地区沿湖洼地平原分布在泊湖、黄湖、大官湖、龙感湖等湖滨地带,海拔15—20米。在地质构造上届长江大地堑垂下凹陷控制形成的内陆水泊区域,第四纪红土或下蜀系黄土物质组成的洼地平原。九成畈、二姑畈、黄雀畈、下仓畈和龙湖圩均是湖相沉积物发育而成的潮土,属二元母质型。宿松县湖泊湖面辽阔,水域面积为698.6平方公里。主要有龙感湖(与湖北省黄梅县共有)、大官湖、黄湖、泊湖(与太湖、望江共有)。四湖水面毗连,上接湖北黄梅、广济河流,中纳宿松县二郎、凉亭两河的水源,下经望江县华阳镇通江,是华阳河水系储洪纳泻之所。
华阳河河口地区为长江冲积平原分布在复兴洲地,由长江冲积物发育而成,土层深厚,分选性明显,土呈微碱性,土壤肥沃,为省重点产棉区。
城镇
宿松县
县城,明崇祯乙亥年(1635年),监军史可法监督城垣。宿松知县苟天麟奉命监造,两年完工。城垣周长四里(2000米),共建箭垛1420个,城楼6座。清康熙初年,知县王民皞督修内台4座,寓铺4座;知县朱维高督造悬楼20座。因城墙倒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县朱卷鼎造东门城楼;刘晏督造北门城楼;毕有光等督造小东门城楼。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县张鼎主建城西化龙门。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知县张俦奉命维修扩建城垣。城高2.3丈(合8米);墙基宽2.5丈(合8.3米);正门4个城楼全为5架3间重檐四垂式建筑;边门两城楼各建屋一间。全城周长3448米。城墙、城门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为民国政府县长谢殿栋下令拆毁。《江南通志》载:“汉松兹候国故城,在今宿松县城北五十里即松兹县邑,名仙田庄,有县河遗迹”,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移治鲤鱼山南麓,距今1387年。今县城位于县中部偏西,地理座标为东经11603~~11607北纬30°07′~30°11′。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拨:18~~50米,西北、东北土质坚硬,属黄土丘陵地带;西南、东南近河,为河沙淤积地带。
地层上部属第四纪冲积层,厚度不大,为亚类土、砂、砂砾石层。县城西南有河西山,东北有钱家山,县大河沿县城之西南廓,自西北向东南注入龙湖。县城南部,原有一条“古雷水系”,接通县大河,早巳淤塞为田,成为蔬菜生产基地。
凉亭镇,自古有一条大河,由西而南穿镇而过,名“旧县大河”,元代有条古驿道自此经过,是安徽至湖北的必经之道。当时,在河流的东、西两岸,各建有凉亭一座,供商贩旅人休息。河西搭一木板便桥。清末至民国时期,以河旁凉亭为中心,连贯成东、西两条街道,为北三区区公所驻地。建国后凉亭区公所仍设置于此。
隘口乡,位于宿松县西北部,全乡辖11个村,总户数6610户,国土面积6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29.5公顷,林地3574公顷,水域131.57公顷。境内资源丰富,是全县主要经果林生产基地,同时又是全县茶叶生产基地,同时又是旅游之圣地,既有九井沟、千年罗汉古松和“石破天惊”等独特自然景观,又有始建于唐代的燃灯古寺(旧时宿松十景之一)、清代闵浙巡抚罗遵殿、1931年中共宿松县党员代表会议遗址等历史文化景观。
望江县
杨湾镇,因境内江湾处原有一个杨姓聚居的自然村,故名。位于县境西南部。南部的四合洲、新洲与彭泽隔江相望,西邻大治圩、泊湖乡,西南邻九成畈农场,东邻城关镇、白沙乡,北邻翠岭乡。面积55平方公里,辖周湾、晒场、杨闸、杨湾、杨河、丰乐、丰裕、丰大、曾墩、盛塘、鸡冠、柯墩、跃进、团结14个行政村,263个村民组。民国10年安徽省长吕调元组织十三股东,在丰大村设立丰大公司围湖开垦。村西有一个小凸,传说李白乘船遇雨,书被淋湿,在此晒书,故名晒书场、晒书嘴。杨湾闸位于乡境西南,原有安庆小客轮停靠,通汽车后停航;现仍为九成畈农场和徐桥、宿松等地部分物资转运港口,是县境西南边界一个小集镇。杨湾棉种场、栏杆湖养殖场均在此。乡政府驻曾墩村,距县治8公里。水陆交通两便。
华阳镇,位于望江县境东南部。东邻永兴乡,东南临长江,西临大治圩、泊湖乡,西南与九成畈农场、宿松县交界,北与茶安、沈冲乡隔河相望。面积180.40平方公里,辖杨湾、白沙、雷池3个乡和华阳镇郊及华阳街道两办事处。人口103129人,耕地122236亩(其中旱地86445亩)。主产棉花、油料。是望江重要产棉区。年产皮棉4840吨,占全县皮棉总产量的40%;年产油料5156吨,约占全县油料总产三分之一。区(镇)公所驻华阳街。为全国优质商品棉基地之一。办事处驻华阳镇,北距县治8公里。
望江县雷池乡,东靠长江,西依武昌湖,南与县城毗邻,北与漳湖镇接壤。乡域地势较为平坦,地形呈狭长型,南北相距40余公里,总控制面积147.5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11个行政村,人口5.4万。雷池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古雷水自湖北黄梅县界东流至此,积而成池,故名雷池,“江湖吞天胸,蛟龙垂涎口”,此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即源于此。这片乡土人文荟萃,清代钱币学家、收藏家、著作家倪模,曾任河南巡抚的倪文蔚均出生于此。古雷池江湖连体、一遍汪洋;新雷池宜人宜居、宜工宜商,交通较为便利,水陆交汇融通。占居长江“黄金水道”25公里,堤顶公路南北贯通,也可经湖东码头过江直上沿江高速;省道华莲公路穿境而过,建设中的济广高速横跨腹地;村村通工程全线贯通,环乡交通网络基本形成。雷池乡系圩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属传统农业大乡,素有“鱼米之乡”、“白云之乡”之美誉。
历史事件
雷水之战。东晋义熙六年(410)七月,广州刺史卢循反晋,领兵10万,屯兵浔阳(今九江市),策划西取荆州之后,再决战建康。十二月,晋将刘裕率军进驻大雷(今望江县)布阵,阻挡卢军东进。时值腊月,天寒地冻,卢循挥师乘流而下。船队进入望江地段,刘裕即命士兵驾驶轻舰出击,其右军参军庾乐畏惧不前,被斩。众兵遂以万箭齐射。是时,北风怒吼,江浪翻滚,卢军船队前后互相挤撞,难于展开,只好向西岸靠拢,又遭岸上伏兵火攻。霎时烟焰漫天,卢军损失惨重,败退,经左里(鄱阳湖口)、豫章(今南昌),还保番禺(今广州市南)。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1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