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大观元年(1107年)出生,字德基,北宋宋徽宗赵佶第九个儿子、宋钦宗赵桓的弟弟。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第一位皇帝(1127年-1162年在位)。
人物生平
编辑幼年时光
宋徽宗大观元年五月二十一日,赵构出生于开封府大内中,为宋徽宗第九子,其生母为才人韦氏。八月,被宋徽宗赐名为赵构。宣和三年(1121年),赵构被封为康王。翌年,即宣和四年(1122年)赵构十六岁“始冠”,按古代习俗举行冠礼,赐字德基,离开皇宫出阁,在康王藩邸另住。
赵构在幼年时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出阁离开皇宫前,他在资善堂跟随师傅学习儒家经典,在出阁离开皇宫后,又跟随王府学官继续学习。史书记载他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能拉起一石五斗的弓,“喜亲骑射”,天生神力。在其他方面,赵构受到父亲的熏陶,自幼便表现出了很高的艺术天赋。初入康王府便对琴类乐器十分感兴趣。在书法领域,赵构先后向黄庭坚、米芾等人学习,深得两人书法精髓。
出使金营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由完颜宗望率领的金军大举进攻宋朝,直抵开封城下,宋钦宗被迫答应金人要求,送赵构至金营作为人质。正月十四日,赵构和北宋少宰兼中书侍郎张邦昌离开开封前往金营,入质金营共二十余天。二月,北宋肃王赵枢进入金营,答应把河北三镇割让给金国,至此赵构才得以返回,而张邦昌则被遥升为太宰,继续留在金营为质。靖康元年二月上旬,赵构被放回开封城,宋钦宗对其大加褒奖,并授予了赵构太傅一职以示荣耀。
在完颜宗望退兵不久,金军又兵分两路在此南下,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赵构再次被任命为和使出使金营,先后抵达相州(今河南安阳)、磁州(今河北磁县)。十二月一日,赵构在相州就任兵马大元帅,召集兵马准备进京勤王。但在汪伯彦等人的怂恿下,赵构只命一只小部队前往开封救援,自己则率主力北上逃至大名府(今河北邯郸大名县)。靖康元年(1126年)岁末,赵构离开大名府)南逃,先后抵达东平府(今山东东平)、济州(今山东巨野)准备渡江南逃。
应天登基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金军掳徽、钦二帝北上,宋朝在中原的统治出现了权力真空。金军为了巩固中原地区的统治秩序,于靖康二年三月初七册立张邦昌为皇帝,国号“大楚”。与金朝以黄河为界,并约定“永远做护卫金朝的藩臣”。金军扶植的楚政权缺乏统治基础,在金军撤退后便迅速垮台,三月初九,张邦昌主动退位,大楚政权就此终结。在此情况下多位宋朝宗室为继承大统展开了争夺。宗室赵子崧、赵叔向、赵仲琮等人均对皇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孟太后及宗泽等众多官员坚持拥护康王赵构继承大统。孟太后在手诏中引用了晋文公重耳的故事,指出赵构作为徽宗之子即位的合法性,宗泽等官员则认为北宋二帝、诸王、皇族都被掳到北边去了,只有康王(即赵构)未被掳,这是天意,以此为由坚决支持赵构即位,最终赵构成为了唯一的皇位继承者。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一日,康王赵构由济州前往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坛受命,礼毕恸哭,遥谢二帝”,在应天府即位,成为南宋的开国皇帝,并按五行之说改元建炎。
南下扬州
建炎元年(1127年)赵构即位后,首先排除了朝中压力,起用李纲为右相。李纲于六月一日入朝面见赵构,并提出了包括加强战备、惩治投降派、矫治弊政在内的应对宋金局势的四点对策。但是在黄潜善、汪伯彦等人的阻挠下未能完全落实,赵构本人也很快对李纲感到厌烦。
由于李纲坚决要求惩治投降派、抗击金朝,加之赵构宠信汪伯彦、黄潜善等人,导致双方矛盾不断激化。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李纲因黄、汪等人的弹劾而被迫辞职。李纲罢相后,太学生陈东、抚州乡贡进士欧阳澈上疏抗议,并痛斥汪、黄误国,要求赵构走李纲的抗金路线,并迎回二圣(徽宗、钦宗)。赵构大怒,先后处死了陈东、欧阳澈等人,更加重用汪伯彦、黄潜善。九月,赵构下诏“巡幸淮甸”,即前往淮河流域,十月,将朝廷的临时驻地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迁往扬州。
内忧外患
在赵构即位之时,金军进攻依然凌厉,攻陷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建炎二年(1128年)四月,赵构派王伦出使金朝请和,但金太宗不仅不予接受,反而下诏金军继续进攻。建炎二年(1128年)秋冬之际,金军在左副元帅宗翰的率领下兵分三路,渡过黄河南下发起进攻。十一月,东路和中路金军联合攻占濮州(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直逼开封,时东京留守杜充掘开黄河阻挡金军锋芒,但也导致此后黄河连年泛滥,大批百姓因此而失去了生命。黄河决口后,金军转而东进,先后攻占滑州(今河南安阳滑县)、相州(今河南安阳)、淄州(今山东淄博)、青州(今山东青州)、潍州(今山东潍坊)等地,进逼江苏。
建炎三年(1128年)正月,金军攻占徐州,对赵构所在地扬州形成了直接威胁。二月初二,金军攻下楚州(今江苏淮安),迅速逼近扬州,赵构大惊,在当日轮值都统制王渊及宦官康履等五六人的陪同下慌忙出逃,在瓜州渡江抵达镇江府,史称“维扬之变”。抵达镇江后,赵构担心长江天险无法阻挡金兵便一路南下,经常州(今江苏常州)、平江府(江苏苏州)、秀州(浙江嘉兴)一路逃至杭州。而金军也因为长江以北进入雨季,行军困难而开始撤军。在维扬之变后,赵构对金国更加恐惧,他下诏录用张邦昌亲属,并派人持张邦昌与金人约和的书稿前往金营议和。
维扬之变后,南宋的外患暂时解除,但内乱又突然发生。赵构宠幸宦官康履以及御营都统制王渊,二人骄奢作乱、作威作福、聚敛钱财,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其中包括护卫杭州的军官苗傅、刘正彦,于是在建炎三年(1128年)三月五日,苗傅、刘正彦率手下八千余士兵,以王渊勾结宦官谋反为由发动兵变,在处死赵构亲信宦官后仍不罢休,逼迫赵构退位。赵构在与太后和众官员讨论后,认为苗刘两人有勇无谋,可以暂时退位以拖延时间,调兵遣将,于是赵构答应退位,并向苗刘两人提出四点要求以保障皇族权益及民众生命安全。退位后赵构离开皇宫,在显忠寺居住,上徽号为睿圣仁孝皇帝。兵变消息传出后,吕颐浩、刘光世、韩世忠等将领纷纷率军勤王,三月二十五日,各地勤王士兵大部赶到,形势发生改变。在这段时间里,赵构不断安抚苗刘两人,麻痹其警惕意识。四月一日,苗刘两人迫于形势压力同意让赵构复辟,赵构也赐给苗刘两人免死铁券。四月初三,兵变军队被韩世忠击败,苗傅、刘正彦知道大势已去,便于当晚逃离杭州。五月中下旬,在各地勤王士兵的帮助下,宋军最终俘获苗刘两人,苗刘之变宣告结束。兵变结束后,赵构对勤王将士大加犒赏,吕颐浩、刘光世、韩世忠、张俊等人纷纷被加官进爵以示荣耀。在应对兵变的过程中,赵构的政治手腕不断成熟,兵变也加深了他对武将的猜忌与担忧,从此宋朝重文抑武的情况更加显著。
逃亡海上
建炎三年(1129年)七月,金军再次以完颜宗弼为统帅,兵分三路南下进攻南宋。在金军的猛烈进攻下,宋军决定放弃淮河一线的防守,重点防守长江。赵构任命杜充为右相兼江淮宣抚使,统兵十余万守卫建康(今江苏南京)。在布置了严密防守的同时,赵构决定乘船离开建康(今江苏南京),于闰八月二十六日起航,九月初八抵达临安(今浙江杭州),接见群臣后又离开临安前往越州(今浙江绍兴),在此地等待前线战报情况。
十一月下旬,由完颜宗弼率领的东路金军抵达建康,激战后宋军献城出降,杜充等人率领少数残兵逃离。赵构在得知建康失陷,金兵渡江的消息后决定乘舟出海逃往明州(今浙江宁波)。金军在渡河后,先后攻下广德(今安徽广德)、安吉(今浙江安吉),过独松岭直逼临安(今浙江杭州),十二月十五日,金军攻陷临安。临安失陷后,赵构又逃往定海县(今浙江宁波镇海),逃亡的赵构此时仍希望与金人议和,但金人对议和不感兴趣,依然继续进攻。
攻下临安后,金军继续南下,试图俘获赵构消灭南宋政权。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金军攻破明州(今浙江宁波),并继续追击赵构。赵构在定海县(今浙江宁波镇海)舍弃陆路改为水路。后因金军在追击途中遭遇暴风雨,且金军水师弱小船只较少,被南宋和州防御使张公裕的大船击退,赵构得以转危为安。与此同时,中路金军不断追击逃亡江西的隆祐太后,也就是孟太后。在赵构尚未即位时,她便力主赵构继承大统。在得知消息后,赵构于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将太后接至越州,自此金军攻势暂缓,开始撤军。金军在撤退过程中遭到沿途南宋军民的沉重打击,韩世忠在黄天荡之战中重创金兵,自此金人再也没有渡过长江。
北返绍兴
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赵构循原路由海上返回浙西,先后抵达明州(今浙江宁波)、余姚、越州(今浙江绍兴),并留驻会稽(今浙江绍兴)不愿返回建康(今江苏南京)。九月,前御史中丞秦桧从金国南归,十一月得到赵构接见,积极支持赵构与金国的议和事宜并得到了赵构的赏识。赵构认为秦桧忠诚过人,是难得的优秀人才,遂任命秦桧为礼部尚书。从此赵构对金人的政策由且守且和转变为“专与金人解仇议和”。
秦桧任礼部尚书后便在朝廷上寻求党羽,排除异己,先后将谢克家、范宗尹等人排挤出朝廷,自己官拜右相,但在与吕颐浩的斗争中失败,于绍兴二年(1132年)八月罢相。与此同时,赵构在众多定都声音中选择了“浙西水乡”作为定都之处,起初赵构希望定都会稽(今浙江绍兴),但由于城市狭小,加之数次大火对城市产生了严重破坏,最终赵构以“会稽漕运不济”为由选择了临安(今浙江杭州)作为驻地。至绍兴八年(1138年),赵构从建康返回临安后,宣布临安为“行在所”。表面上以汴京为都城,而临安已经成为事实上的都城。
征讨伪齐
建炎四年(1130年),金太宗册立刘豫为齐国皇帝,意图以齐国消耗南宋的力量,史称“伪齐”。绍兴二年(1132年)三月,南宋派遣桑仲等人讨伐伪齐“皇帝”刘豫,但不久桑仲军中发生内乱,北伐停滞。桑仲死后,其部队在桑仲原部将李横的统帅下继续征讨,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孤军无援、粮草不济最终失败。随后伪齐军又进逼甘陕,先后击败关师古等宋军将领,占领了陕西、甘肃等大片土地。经此一役,伪齐占领了东至山东,中跨襄汉,西到陇中,北临黄河的大片土地,达到了它势力的鼎盛时期。
绍兴三年(1133年)十一月,金军左副元帅完颜宗翰遣九人使团来到南宋,但此次使团到来的目的却是归还俘虏及迁居东南的北方百姓,要求南宋与伪齐划江而治,对议和之事只字不提。在战争失利,求和不成的局面下,赵构任命岳飞为德安府制置使北上进攻,意在收复襄汉地区。岳飞率军于绍兴四年(1134年)五月从鄂州(今湖北武昌)出发,转战湖北和河南各地,先后收复郢州(今湖北钟祥)、随州(今湖北随县)、邓州(今河南邓县)、唐州(今河南唐河县)、信阳军(今河南信阳),至八月岳飞便收复了襄汉六郡,重新打开了南宋前往川陕的通路,打击了伪齐势力,鼓舞了低沉的宋军士气。但由于岳家军人数较少,在收复襄汉六郡后北伐便告一段落。
绍兴四年(1134年)二月到七月,刘豫的军队在襄汉地区连连受挫,但是却不甘心失败,于是便向金国请求援兵联合南下攻宋。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金军同伪齐军再次南下进攻南宋,十月,韩世忠在大仪镇设伏,大败金军。在淮东遭到失败后,金军转而进攻淮西,先后攻克六合(今江苏南京六合)、滁州(今安徽滁州)等地,进逼庐州(今安徽合肥)。但攻势因为宋军的顽强抵抗而受阻,加之连日雨雪,粮道不通,金太宗又在国中病危,金军被迫撤退,结束了此次南侵。
绍兴五年(1135年)夏天,刘豫再次起全国之兵南侵,但在楚州(今江苏淮安)、庐州(今安徽合肥)先后被韩世忠、张俊等宋军将领击败,南侵最终宣告失败。自此,伪齐政权走向衰落。绍兴七年(1137年)九月,随着宋金局势逐渐稳定,赵构派遣迎奉梓宫使王伦等人前往金国议和,最终以南宋向金朝称臣、缴纳岁币的条件换取了金人废除刘豫、归还梓宫与河南地、与宋议和。伪齐政权最终垮台。
绍兴和议
自伪齐垮台后,从绍兴八年(1138年)至绍兴十二年(1142年),宋金且战且和,最终于绍兴十二年(1142年)签订了宋金和议。
关于宋金议和,南宋朝廷中的反对声音十分强烈,但赵构认为大部分主战派只是为了清高爱国之名才主张对金作战,且徽钦二帝梓宫、太后均滞留在金国,如果不与金国议和则梓宫、太后均无法返回宋朝,因而力主和议。为了扫清议和路上的障碍,赵构相继罢免主战派刘大中、赵鼎,将议和大权交给秦桧。绍兴八年(1138年)十月,王伦前往燕京同金国议和,金熙宗任命萧哲为江南招谕使,携带诏书南来议和。面对金人提出的苛刻条件,赵构对内采取了高压手段,决定强行接受和议,在双方就礼仪,用词等环节多次协商后,绍兴九年(1139年)春,王伦抵达开封,同完颜宗弼完成了地界交割,和议初步达成。
和议签订后不久,金国便撕毁和议,于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初三兵分两路再次南侵。赵构授意各地将领积极抵抗金军的入侵。在川陕战场,一月之内金军攻下了河南、陕西的大部分州县,但在胡世将、吴璘等宋军将领的指挥下宋军很快开始反击,先后收复扶风(今陕西扶风),秦州(今甘肃天水),阻挡了金军入川的脚步。在两淮战场,淮东主要由韩世忠统领,双方长期处于拉锯战状态,互有攻守。淮西则主要由张俊负责,双方围绕宿州(今安徽宿州),顺昌府(今安徽阜阳)展开攻防,最终宿州失陷,顺昌府在南宋军民的抵抗下得以保全。中线战场主要是岳飞率领岳家军同金军作战,岳家军以鄂州(今湖北武昌)为基地,于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主动出击,先后取得郾城(今河南郾城)和颖昌(今河南许昌)大捷。但由于兵力不足,保障不济等原因,岳飞于七月十九日从郾城退兵,回到了原来的鄂州驻地。
秋季休整过后,完颜宗弼又率金军于绍兴十年(1140年)冬再度南侵。绍兴十一年(1141年)正月,金兵进犯淮西,攻克庐州(今安徽合肥),但宋军在柘皋镇(今安徽巢湖西北),大败金兵,趁机收复庐州城。进攻庐州失败后,完颜宗弼回师进攻濠州并在周边设伏。前来增援的宋军于三月十二日抵达,但在濠州城外遭遇完颜宗弼属下部队的伏击,大败于金军,但由于岳飞等援军陆续抵达,加之天气逐渐炎热,金军也被迫撤军,第二次淮西之战就此结束。
金朝从绍兴十年(1140年)夏天到次年春天对南宋发动的多次战争,虽然一度进攻至长江沿岸,但为了守卫这些地区也耗费了大量精力,长期持续的战争也让以完颜宗弼为代表的金朝军事贵族对通过战争消灭南宋失去了信心。至此,双方都流露出议和的迹象。绍兴十一年(1141年)九月十三日,完颜宗弼放回被金国扣留的南宋使臣,并让其带回致南宋第一书,自此双方不断就和议内容进行商讨,金国先后发出了三封致南宋朝廷的书信。而南宋方面,在赵构和秦桧等人的支持下,和谈不断推进。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赵构派出何铸为大金报谢使,曹勋为副使前往完颜宗弼军中与金军缔结和约。绍兴十二年(1142年)二月,何铸一行南宋使团到达金上京会宁府(黑龙江阿城),将赵构“誓表”交给了金熙宗,金熙宗也答应归还梓宫、太后。至此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史称“绍兴和议”,由于当年是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故又被称为“皇统和议”。
绍兴和议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南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二是宋金疆界,东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关为界;三是南宋向金岁供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四是金朝归还韦后和徽宗帝后梓宫;五是南宋遣返逃到南方的北方犯罪人员和已在金朝任职或居住的原宋朝官员家属。
后期政局
在绍兴和议签订后,宋金之间局势趋于稳定,赵构继续重用秦桧主持政局。秦桧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维护自己的地位:一是坚持与金国和议,以此谋取赵构信任。二是结党营私,形成以他为首的集团,由此打击一切反对势力。秦桧任相时期,大量重用其亲属、同乡以及同党,忠实执行赵构旨意和所交代的任务,并且坚守和议,打击反对和议的官员,先后将张浚、吕颐浩、赵鼎、李光、胡铨等人贬谪流放。
从和议签订至秦桧病逝,赵构一直任用秦桧作为宰相。在这段时间内,赵构继续维护和议成果,依靠秦桧镇压反对派,在赵构和秦桧的“联盟”下,宋金两国长期处于和平状态,但秦桧残酷推行迫害政策,借赵构之名打压反对派,使大量无辜的人受害。绍兴二十年(1150年)冬,秦桧大病一场,自此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绍兴二十五年(1155)七月,秦桧病情进一步加重,于当年十月二十二日病逝。秦桧死后,赵构一再赞扬秦桧生前的功绩,认为秦桧力主和议,为天下带来了太平,是国家的功臣。但朝廷中群臣纷纷起来揭发秦桧及其党羽的罪行,如汤鹏举等人就大量揭发秦桧党羽的恶行,在官员们的检举下赵构被迫惩戒了秦桧的众多党羽,剥夺了曹冠、周寅等人的功名。但赵构仍然继续支持秦桧,严厉批评借反对秦桧而反对和议的大臣。对秦桧的家眷子孙,赵构则相对宽容,继续让其享受优越的生活。
秦桧死后,赵构重用陈诚之、魏良臣、沈该、汤鹏举等四人,并开始任用部分主战派官员,如张浚等。在赵构及群臣的努力下,南宋政局进一步稳定,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物价有所下降,一直困扰政府的财政问题也有所改善。
秦桧死后,宋金边境长期处于安定状态,但随着完颜亮夺取金国政权,金国消灭南宋,统一海内的野心再起,金国秣马厉兵准备南侵。为了给南征作军事准备,完颜亮逐步将政治中心向南迁移,准备迁都。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九月率兵南下分四路攻击宋朝,其中西路、中路、海路金军兵力较少,均被宋军击退,东路则为完颜亮亲率主力。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完颜亮进攻淮西,先后攻陷盱眙、淮阴、扬州,并在瓜州(今江苏扬州南)击破宋军,兵锋直抵长江。在此不利局面下,赵构任命虞允文负责长江防御。十一月初四,在宋军将领虞允文的指挥下,南宋军队在采石(今安徽当涂)大破金军,取得了“采石之战”的胜利。采石之战后,金军内部发生分裂,金军叛将杀死了完颜亮,南侵就此结束。
内禅退位
建炎三年(1129年)七月,赵构唯一的儿子赵旉病死,此后赵构再也没有儿子,为了寻求继承人,加之太后群臣的建议,赵构最终于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月,立宗室子赵瑗为皇子,更名为玮。完颜亮南侵之后,宋金紧张局势有所缓和,最终赵构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二十八日立养子建王赵玮为皇太子,改名为昚,同年六月十日,赵构禅位于赵昚,是为孝宗,赵构正式退位。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至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赵构作为太上皇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二十五年。在这期间,赵构迁居德寿宫,受到孝宗的“孝养”,待遇十分优越。除此之外,赵构虽然不理朝政,但孝宗遇到大事必定在询问赵构后才施行,更显赵构太上皇之尊崇。最终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初八病逝于德寿宫,享年八十一岁,葬于永思陵。
为政举措
编辑政治
职官制度
赵构对南宋中央行政机构进行了调整与改革。建炎三年(1129 年)四月,将中书省门下省合并为中书门下省,此后实际上只有尚书省和中书门下省两省,但仍称三省。改左相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右相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减少了省吏人数,提高了办事效率,在此前后还曾设“权知(及同知)三省、密院事”,属于临时性官衔,属执政官。同年,赵构对寺、监也进行合并,将宗正寺归太常(寺)省太府、司农寺归户部,鸿胪寺、光禄寺、国子监归礼部,卫尉寺归兵部等,精简机构,但在绍兴年间又陆续分解恢复。
南宋建立时,北宋的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彻底瓦解。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赵构登基后置御营司,御营使由宰相兼任,执政兼御营副使,总领南宋军队,枢密院有其名无其实。建炎四年(1130年)赵构罢御营司,又成立机速房,让这些新设的军事官职负责处理军国大事,基本上代替了原先枢密院的职责,全面负责管理军事。绍兴和议以后,枢密院职能逐渐恢复。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革除机速房,其职权全部回归枢密院。
绍兴更化
秦桧在世时,赵构仰赖秦桧主持朝政,秦桧一党权倾朝野,坚持与金国和议,同时结党营私,打击异己。秦桧死后,赵构开始平反冤狱,绍兴十一年(1141年)之后为稳定和议国策而制造的诸多冤狱,大部分都得到了平反。在人员任用方面,赵构重用陈诚之、魏良臣、沈该、汤鹏举等人,并稍稍恢复了一些主战派官员的职务,如张浚等人,这一系列举措被称为“绍兴更化”。“绍兴更化”重整了官僚体系,巩固了高宗赵构一朝后期的政局,有助于向孝宗朝的稳定过渡。
科举制度
建炎元年(1127年)十二月,逃到扬州的宋高宗诏令各路举子集中到本路转运司所在州、府城进行考试,以代替原先集中于京城的省试,称为“类省试”,次年九月在扬州进行殿试。后赵构又设置了“流寓试”,即为流离失所的士人所开设的考试。这两类考试的设立,方便了各地举人参加科举考试,促进了人才的选拔。除此之外,赵构还大力鼓励士人读书应举,改革不合理的科举条例和殿试策,为南宋网罗了大批优秀人才。
经济
农业
赵构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首先体现在他的重农思想上。赵构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任何有利于农业的措施都应该马上施行”,认为“民富”先于“国富”,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富强,宁可损害国家的部分利益,也不能损害民生。
这种重农思想也一直贯彻于赵构的施政方针中,为此,赵构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一是命令地方官加强对百姓的教化,劝课农桑,赵构时期地方掀起了颁布《劝农文》的热潮。二是保护耕牛,减免耕牛税,保护马匹。耕牛和马匹作为重要的农业和军事资源在赵构一朝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有效促进了荒地开发。三是招抚流民,广泛开垦荒地实施营田。设立营田大使等官职加强领导,又采取“借贷种子”、“免耕牛税”、“蠲免租税”等措施,鼓励流民开荒。四是优待退伍士兵垦荒的政策,对退役士兵一人一顷土地,为世业,免租税十年、丁役十年。五是兴修水利,预防旱涝灾害。赵构一朝多次命令地方官疏浚河道、湖泊,严禁围湖造田,同时还兴修纡田和水利设施,加强灌溉。六是移民开垦,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赵构鼓励让川蜀地区的人往淮南等地开垦荒地,报销路费,贷予种子,减免租税。
赵构一朝还注意减免赋税,减轻农民负担。绍兴十二年(1142年)十一月,赵构实施“经界法”,并于绍兴十四年(1144年)八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清算每户实际拥有田亩数量,清丈田亩,均定田税,防止赋税缺失,对于减轻百姓负担、增加国家收入具有积极意义。绍兴和议后,南宋军费减少,农业生产逐渐恢复,赵构开始推行减税措施,其针对的主要对象是“四等以下贫弱户”,在减税的同时也废除了不少民间原有的高利贷,使民众生活有所改善。
商业
高宗赵构一朝,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国际商业贸易格局的变化,以及市舶司的设置,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条件已经具备。为了发展海外商业贸易,赵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消灭海盗,扫清海路。自绍兴五年(1135年)起,南宋政府开展了大规模打击海盗的活动,至绍兴七年(1137年),海盗被基本肃清。二是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待外来贸易者,各个港口都设有接待“蕃客”的驿站,在有外国船只抵达时市舶司会举行宴会庆祝。三是积极帮助、救援遭遇海难的外国船只,主要形式是收容安置,供给口粮,并帮助他们返回自己的国家。四是保护外商的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尽可能减税保护外商利益。五是鼓励外商往来宋朝贸易。六是加强对市舶司的管理,实行“专置提举”制,即由朝廷直接任命提举市舶使。七是重视对提举市舶司官员的任命,严惩贪污官员。通过上述措施的实行,南宋海外贸易迅速发展,绍兴年间,市舶收入也不断增加,绍兴七年(1137年)三舶司收入为一百万缗,到绍兴十九年(1149年)增加到二百万缗。
随着商业的发展,赵构统治时期新的纸币也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纸币被称为“关子”。绍兴元年(1131年),关子开始发行,这一时期纸币流通的主要原因商业繁荣,运钱不便,采用纸币可以节省运输钱物之劳,对商人和政府都十分便利。起初,关子仅在婺州、杭州一带流行,后来发行的地区又逐步扩大,江东、淮南、江西甚至陕西等地也都发行关子,关子的流通范围越来越广。关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为商品交换提供了方便,对商品生产和经济交流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在当时影响很大。但是关子的弊端也十分明显,后期南宋财政不支,被迫多发纸币以挽救财政危机,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很大苦难。
由于民众对关子非常不满,绍兴六年(1136年)二月初,赵构在临安设立行在交子务,印造交子,首次决定由国家发行全国性纸币,但在六月就停罢。宋金绍兴和议以后,和平环境下的南宋手工业、商业日益繁荣兴盛,而铜钱流通量严重不足,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二月,赵构下令设“行在会子务”,并发行纸币“会子”,这是首次由国家(户部)发行的铜钱本位制纸币,会子的发行缓解了货币供应量不足带来的矛盾,进一步促进了南宋中叶的社会经济,尤其是商业的繁荣。
另外赵构对地方征收商税,在四川、江东西、湖南北一带设税场、税务。共设了一百三十四处税务税场,这种税务税场一直延续到了南宋灭亡。
军事
收回兵权
军事改革方面,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赵构采纳吴伸等人的建议,收回了岳飞、韩世忠、张俊等人的兵权,并罢除淮东、淮西、湖北京西三个宣抚司,宣布各支军队都直属皇帝,向皇帝负责。在收回三大将军权的同时,赵构也派官员对三个宣抚司的钱粮进行征收。这样,赵构通过收回地方的军权和财权削弱了地方武将势力,解除了地方威胁中央的隐患,统一了南宋军政,有利于集中调度。但是也导致地方军事力量进一步弱化,在面对金人小规模骚扰时缺乏灵活变通的能力。
扩充军队
绍兴十二年(1142年),南宋有军队二十一万四千多人,到了绍兴三十年(1160年),增加到了三十一万八千多人。十八年间军队人数增加了约三分之一多,军队扩充后,还加强训练,充实军事实力。
更改军制
建炎四年(1130年),赵构采取宰相范宗尹的建议设置了镇抚使,使军队除川陕军外,主要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枢密院统属的神武军、神武副军等,另一类就是镇抚使司军。绍兴五年(1135)十二月,宋高宗下诏将五大帅的军队更易番号,韩世忠的神武左军改名前护军,岳飞的神武后军改名后护军,刘光世军定名左护军,吴珍军定名右护军,张俊的神武右军改名中护军,恢复宋初“行营”一词。
文化
抑制佛教
赵构认为佛教并无实际意义,只是一种宗教迷信,但在绍兴和议前,南宋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与金国作战上无暇他顾,因此赵构只能委婉的表达自己反对佛教的思想。绍兴和议后,赵构逐渐有时间和精力抑制佛教的发展。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赵构借儒家学说批评佛教,意在以儒制佛。绍兴二十六年(1156)二月,面对不断增加的寺庙和僧侣,赵构将自己反对佛教及佛教的危害性和盘托出,认为“佛教僧侣不劳而获,是社会的蛀虫。”
绍兴和议签订后,赵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佛教的发展:一是不信祥瑞,正确应对“天变”。面对天灾赵构多关心实际的防灾救灾,而不是应付因果报应等虚事。二是不与僧人交往。三是减少宗教活动,限制寺院的建造和赐额,除了必要的祭祀活动外,赵构基本上对其他的宗教活动不予理会。四是停止降赐和鬻卖度牒,限制僧人数量。赵构的这些措施有力的限制了寺院和僧侣数量的增加,对减少劳动力流失,减轻百姓负担等都有积极意义。
学术倾向
南宋建立初期,南宋理学家、赵构及大部分官员,都将北宋的灭亡归结为王安石与新学派的罪过,以掩饰宋徽宗腐朽统治导致北宋灭亡的事实。尽管宰相范宗尹曾在建炎四年(1130年)向赵构解释王安石的新学是由蔡京歪曲了意思,但赵构和一些官员仍然用新学、理学的学派之争,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维护南宋统治,宣扬南宋正统。在批评之余,赵构也确实注意反思各学派的利弊之处,少有门户之见。建炎四年(1130年)初,隆祐太后提出应当为元祐党人正名,维护皇室尊严,在太后和诸大臣的支持下赵构提出了“最爱元祐”的口号,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元祐更化”时期的政治和制度。一是废除了王安石新法,二是追复元祐党人官职,三是贬抑王安石,对其学术思想进行清算,四是推崇二程所倡导的“洛学”,五是重修神宗和哲宗两朝的实录。赵构的“最爱元祐”口号是赵构一朝重要的文化措施,也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其意在维护南宋的正统统治,很多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并没有废除,事实上促进了社会稳定。
兴办学校
赵构十分重视学校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此他大力提倡建设学校,并重修国子监和太学。他在位的建炎年间(1127-1130年)设国子监,只有国子监生三十六人。绍兴十三年(1143年),宋金战争结束后不久,赵构便下诏于岳飞故宅重建国子监和太学,太学仍实行三舍法,以七百人为额,其中上舍生三十名、内舍生一百名,其余为外舍生。但始终达不到北宋神宗时的规模。国子监、太学的建筑十分宏伟,反映了赵构对教育的重视,当年应试太学的学子将近六千人,超过了南宋建立以来三次参加省试的举人数。国子监、太学的修建,是赵构一朝重视科举和教育事业的体现,为南宋后世开科取士奠定了基础。
民族与外交
与金朝
赵构即位之初重用黄潜善和汪伯彦,罢免了主战派宰相李纲,坚持向金国求和,但是当时的金国认为南宋十分软弱,统一中国指日可待,便对赵构的求和采取了忽略态度。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伪齐建立,这让赵构感受到了威胁,自建炎末到绍兴七年(1137年),宋军多次与金军和伪齐军交锋,宋军多胜,在局部地区甚至开始了反攻。但赵构采取以战求和的方针,仍然坚持求和。
绍兴八年(1138年)十月,王伦前往燕京同金国议和,金熙宗任命萧哲为江南招谕使,携带诏书南来议和。在这期间朝野爆发了和战争论,但赵构依然坚持议和,与绍兴九年(1139年)完成宋金第一次和议。在双方和议达成后不久,金国便撕毁和议大举南侵,但随着金兀术的军队被岳飞击败,金朝军事贵族对通过战争消灭南宋失去了信心,至此,双方都流露出议和的迹象。绍兴十二年(1142年),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史称“绍兴和议”。
绍兴和议签订后直至赵构退位,宋金之间局势大体趋于稳定,双方在边境开展互市贸易,仅在完颜亮南侵时有所中断。
与西夏
赵构即位之初,希望与西夏修好,维护边境和平,但由于宋朝国力衰落,未能得到西夏的回应,西夏反而开始袭击边境地区。建炎三年(1129年),西夏不再愿意以藩臣身份事宋朝,宋夏之间自李继迁以来所确立的朝贡关系宣告结束。
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伪齐建立,这让西夏感受到了来自金朝的威胁,宋夏双方关系再度向好。绍兴九年(1139年)宋金议和,西夏内部也出现权力变动,李仁孝即位成为西夏国主,宋朝为缓和两国关系,将陷落于宋地的西夏军民交还西夏,两国关系相安无事。绍兴和约后,夏宋之间出现了地理上的阻隔,很少有直接的联系,双方偶有遣使往来。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南侵,意图攻灭南宋,南宋遣使入西夏,希望重修旧好,一同抵御金国,得到西夏的积极回应。终赵构之世,宋夏两国都处于较为和平的关系之中。
与高丽
南宋建立后,宋朝未能与高丽恢复奉正朔关系,朝贡也逐渐断绝。赵构即位后曾遣使前往高丽,试图与金朝争夺高丽,但是在金朝的强大军事力量下未能成功。绍兴二年(1132年),以后高丽已无使节入宋赴阙朝贡,两国的官方接触也只在明州与高丽礼宾省之间,在事实上断绝了朝贡关系。宋金绍兴和议以后,宋朝向金称臣,高丽对宋朝交往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宋朝彻底失去了高丽的信任,宋朝统治者对高丽采取了疏远和戒备态度。
与大理
大理国王段和誉曾在宋徽宗政和年间接受宋朝册封,绍兴三年(1133年),段和誉请求恢复朝贡,赵构下令只与其进行马匹交易,不接受大理的朝贡。绍兴五年(1135年),段和誉再次派遣使臣入贡,贡品中有驯象,表示对南宋臣服,赵构只收下贡品中的马匹,拒绝了贡象,并赐敕书,在桂林遣返使者。
人物评价
编辑对于赵构本人,历史学家何忠礼认为:“赵构在位时的勤政与节俭,对生命的重视,对民族问题的认识,以及对佛教所采取的政策,远非一般帝王可及。至于赵构的书法艺术,在中华文化史上更是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及至晚年,他能够主动内禅孝宗,对南宋国家的稳定也不无意义。”
但其他学者对赵构亦有批评,历史学家王曾瑜认为,赵构性格懦弱,沉迷酒色,对金军一直怀有强烈的恐惧,力主议和,使南宋苟安一方,不思进取,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认为,赵构惧怕金国,畏敌如鼠,打击主战派,偏安一方不思进取,如同槁木死灰一般,是个昏庸的皇帝。《宋史》中这样评价赵构:“赵构受到秦桧的蛊惑,不思进取,痛失收复失地的大好时机。听信谗言,最终使岳飞父子死于北伐即将胜利之际。自己在南方苟且偷生,享受一时安逸,而忘记了被金人掳走的亲人,是不能免于后世的批评的。”
对赵构的评价的褒贬不一,更深层次的原因实在文化层面。何忠礼指出,历史上出现的一些对赵构的评价,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以义理史观评价赵构其人,对理学并无好感的人物可能会遭到部分史学家的贬抑。二是在评价时受到了泛政治化倾向的影响,过分贬抑了宋金和议的重要性。三是在评价中受到了绝对化思想的影响,存在非黑即白的观点。
轶事典故
编辑钱镠转世
周必大的《思陵录》中记载:赵构出生时,徽宗皇帝赵佶梦到吴越王钱镠拉自己的御医,并对他说:“我将要来本朝了,终究还是要把天下河山还给我”。赵构母亲显仁皇后生下赵构时梦到了一个身穿金甲的神人,自称“钱武肃王”也就是钱镠,梦醒了便生下了赵构皇帝。后来赵构和吴越王钱镠一样活到了八十一岁,同样定都杭州,这都不是偶然啊。
泥马渡康王
《南渡录大略》记载:“康王赵构是宋徽宗第九子,作为人质押在金军营中。趁金军混乱之际偷偷逃离金营,夜间十分疲惫而在崔府君庙休息。赵构在睡觉时梦到了一个神人,神人说:‘金人的追兵马上就要到了,大王您应该速速离开此地,我已经把马匹备在门前了。’赵构这才惊醒,发现马匹已经在身边备好,于是上马南逃,一日之内南进七百里跨过长江,渡河之后才发现身下所骑竟然是庙中的泥马。泥马渡康王的典故由此而来。
鹁鸽之谏
赵构在位时曾养了一群鹁鸽作为娱乐之用。这件事情传到百姓耳中,被读书人创作了《鹁鸽诗》讽刺他,其诗云:
万鸽盘旋绕帝都,朝收暮放费工夫。
何如养个南来雁,沙漠能传二圣书?
据说这首诗最终被赵构得知,他授官给写诗的人以奖励其能够忠言进谏。
人物争议
编辑岳飞之死
绍兴十一年(1141年)七月,岳飞遭到万俟卨、何铸等人的弹劾诬陷,十月,岳飞被投入大理狱审判,但是主审官何铸反复审讯也无法找到岳飞谋反的证据,十二月末,岳飞被赵构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杀。对于此事,史家普遍认为赵构应该对岳飞的死负主要责任,但是从宋朝以来“秦桧杀岳飞”说一直十分流行。造成这种认识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一是受到南宋官方记载的影响,二是受到为尊者讳的义理史观影响,此外《金佗粹编》中的“金兀术遗桧书”说也对后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历史学家田云卿认为,岳飞之死并非单纯一个方面,而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赵宋家规和赵构与岳飞的矛盾是最根本的原因,反对议和则是导火线。所以岳飞在局势和缓时被杀并非偶然。历史学家王曾瑜认为:“赵构是杀害岳飞的元凶,而秦桧和张俊是帮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完全是一反常规、不择手段的虐杀。”对赵构诛杀岳飞的行为持完全否定态度。历史学家何忠礼认为:“岳飞违反了赵构的武臣观念,不听中央调遣,由此赵构对其产生了很深的猜疑。而且岳飞跟随赵构较晚,没有在危难时援护过赵构,加之其任性倔强的个性,最终导致赵构将其诛杀。”也认为赵构是杀害岳飞的元凶。历史学家顾宏义认为,岳飞被杀,是赵宋王朝自太祖以来忌疑武将的祖宗家法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正有力地说明了,宋太祖所立“不杀大臣”之誓约中的所谓“大臣”并不包括武将在内。
家庭成员
编辑关系 | 称号 | 姓名 | 备注 |
父亲 | 宋徽宗 | 赵佶 | 宋朝第八位皇帝 |
母亲 | 显仁皇后 | 韦氏 | 宋徽宗龙德宫贤妃 |
妻子 | 宪节皇后 | 邢秉懿 | 初封嘉国夫人,靖康之变时北迁,被遥册为皇后 |
宪圣慈烈皇后 | 吴氏 | 绍兴十三年(1143年),立为皇后 | |
妾室 | 贵妃 | 张氏 | 在孝宗时晋为贵妃 |
贤妃 | 潘氏 | 潘贤妃,生元懿太子赵旉,绍兴十八年(1148年)去世 | |
张氏 | 死后追封贤妃,孝宗养母 | ||
刘氏 | 刘贤妃,以姿色著称 | ||
才人 | 吴玉奴 | 吴皇后的族人,曾受宠,后废 | |
韩氏 | 曾受宠,后废 | ||
王氏 | 赵构晚年爱妃,有姿色,赵构死后,因吴皇后不喜欢她,孝宗就让她出宫 | ||
李氏 | 赵构晚年爱妃,有姿色,赵构死后,因吴皇后不喜欢她,孝宗就让她出宫 | ||
美人 | 冯氏 | 曾受宠,后废 | |
郡君 | 田春罗 | 赵构为康王时侧室,靖康之变时被俘北上,死于途中 | |
姜醉媚 | 同上 | ||
儿子 | 元懿太子 | 赵旉 | 潘贤妃所生,三岁早夭 |
女儿 | 康大宗姬 | 赵佛佑 | 靖康之变时被俘北上,时年四岁 |
康二宗姬 | 赵神佑 | 靖康之变时被俘北上,时年四岁 | |
康三宗姬 | 赵氏 | 靖康之变时被俘北上,死于途中 | |
康四宗姬 | 赵氏 | 靖康之变时被俘北上,死于途中 | |
康五宗姬 | 赵氏 | 靖康之变时被俘北上,死于途中 | |
养子 | 宋孝宗 | 赵昚 | 绍兴三十年(1160年)定为皇子,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禅位 |
信王 | 赵璩 | 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被选入宫,由吴皇后抚养,赐名璩。淳熙十五年(1188年)去世,享年五十九岁,追封为信王。 |
参考文献:
主要作品
编辑赵构的作品主要集中在书法和诗词两方面。赵构的书法作品有《草书洛神赋》《正草千字文》《赐岳飞手敕卷》《赐岳飞批劄卷》《徽宗文集序》及《光明塔碑》等。赵构传世诗词约有140首,代表作有《渔父词》十五首以及《诗四首》《文宣王及其弟子赞》等。赵构传世的绘画作品较少,有《秋江暝泊图》等。另外,赵构的书法理论作品还有《翰墨志》这部作品,对于传统经典较为推崇,还崇尚魏晋钟、王的书法,具有古雅观,还描述了各个书体的辩证关系,在艺术的鉴赏上提出了很多见解,这部作品对南宋书分具有重要的影响。
赵构的书法风格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先后取法于徽宗赵佶、黄庭坚、米芾、蔡襄、二王、孙过庭等人,最终集行草体于一身,可以称得上是书法的集大成者。孝宗评价赵构书法为:笔力所到之处自得天然妙趣,仿佛春云行空千姿百态,集历代书家之大成。在广泛学习了各个书家后,赵构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理论,赵构自己评价为:“学书必先学名家真迹,待书之八法样样具备,可谓大成”,又说:“学习书法必然要以钟繇、王羲之为模板,重点在于学习笔法精神。”
陵墓
编辑赵构所葬的永思陵位于宋六陵,宋六陵除赵构外还埋葬着宋朝徽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在内的六位皇帝。此陵群位于绍兴市越城区富盛镇赵家岙宝山南麓(原“绍兴县茶场”内),是南宋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宋六陵还是江南最大的皇家陵园,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物、旅游价值。2013年宋六陵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思陵也在其中。
相关影视作品
编辑年份 | 电视剧/电影 | 饰演者 | 参考来源页面 |
1984 | 《十二金牌》 | 熊德诚 |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6900116/ |
1986 | 《盗日英雄传》 | 黄世南 |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662315/ |
1987 | 《金凤凰》 | 熊德诚 |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0515000/ |
1988 | 《八千里路云和月》 | 范鸿轩 |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4745490/ |
1989 | 《决战皇城》 | 李国麟 |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4291251/ |
1992 | 《满江红》 | 胡庆士 |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5919323/ |
1994 | 《岳飞传》 | 黄允财 |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851667/ |
1995 | 《寻龙剑侠赖布衣》 | 李龙基 |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98379/ |
1996 | 《梁红玉》 | 魏建云 |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851555/ |
2013 | 《精忠岳飞》 | 丁子峻 |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6539421/ |
2020 | 《辛弃疾1162》 | 颜世魁 |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4906611/ |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元)脱脱. 宋史·卷二十四·高宗本纪·一[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443.
[2]王曾瑜. 宋高宗传[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6.3: 6-7,9-12,23-24.
[3]何忠礼. 宋高宗新论[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1年: 第219,221-228,263-264,230-231,244-246,255-258,278-280,334-335页.
[4](元)脱脱. 宋史·卷二十四·高宗本纪·一[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439.
[5](南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M]. 南宋: 15-16.
[6](元)脱脱. 宋史·卷一百一十五·志六十八·礼志十八[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2729.
[7](南宋)汪藻. 靖康要录·卷一. 南宋: 325-24.
[8](南宋)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三[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 685,卷一百零一,748.
[9](清)徐松. 宋会要辑稿·兵二[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07-01: 一.
[10](南宋)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一十三[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 820.
[11]何忠礼. 宋高宗新论[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1年: 第53-56,59,66-68,80-81,94-95,110-112,132,195-198,209-213页.
[12](南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M]. 南宋: 403.
[13](元)脱脱. 宋史·卷四七五·叛臣上·苗傅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13804.
[14](南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七[M]. 南宋: 548.
[15](元)脱脱. 宋史·卷二十五·高宗本纪·二[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471.
[16](元)脱脱. 宋史·卷三六四·奸臣三·韩世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11361.
[17](元)脱脱. 宋史·卷四七三·奸臣三·秦桧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13750.
[18](南宋)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五. 南宋: 1133.
[19](南宋)岳珂,颚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 高宗皇帝宸翰卷上[M]. 南宋: 1.
[20](元)脱脱. 宋史·卷二十七·高宗本纪[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511.
[21](南宋)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八[M]. 南宋: 1320-1321.卷八一,1356-1359.
[22](南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〇五[M]. 南宋: 1768.卷一三五,2263.
[23](元)脱脱. 宋史·卷七十七·刘豫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1761.
[24](南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四[M]. 南宋: 2102.
[25](南宋)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六[M]. 南宋: 2278,2285,2286,2290.
[26](宋)岳珂. 颚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卷一二·奏议上[M]. 宋: 868.
[27](南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四. 南宋: 2442页.
[28](元)脱脱. 金史·卷七十七·宗弼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1755-1756.
[29](元)脱脱. 卷三六三·李光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11306,11342.
[30](元)脱脱. 宋史·卷四七三·奸臣三·秦桧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13755-13762.
[31](南宋)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四[M]. 南宋: 3038-3040,3472-3480.
[32](元)脱脱. 宋史·卷三十三·孝宗本纪[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615-620.
[33](南宋)周必大.周必大集校正. 卷一七二·思陵录·上. 南宋: 2615-2620.
[34]陈振. 宋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425-467,545-588,605-613,641,655.
[35]何忠礼. 《南宋史稿 政治·军事·文化》[M]. 浙江杭州: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9: 137-194,495-551.
[36]董春林. 绍兴更化与南宋后期的政治转向[J]. 求索, 2012, (01).
[37]漆侠. 《宋代经济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231-311,422,1013-1049,1072.
[38](南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七. 南宋: 2887-2889页.
[39](元)脱脱. 宋史·卷一百七十三·食货上一[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4155.
[40](南宋)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四[M]. 南宋: 3038-3040,3472-3480.
[41](元)脱脱. 宋史·卷一百七十四·食货上二[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4199.
[42]斯波义信. 《宋代商业史研究》[M].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56-57,425-450,514.
[43]秦子卿. 略论南宋纸币关子[J]. 中国钱币论文集, 1985: 261页.
[44](南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八[M]. 南宋: 1609.
[45]郑玉波. 从李纲到秦桧—宋高宗初期政治研究[D]. 兰州大学, 2009
[46]王增瑜. 《宋代兵制初探》[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133-144.
[47]何忠礼. 宋高宗新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1: 290—292.
[48]朱绍侯. 中国古代史[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0: 79-100.
[49]李华瑞. 北宋末期及南宋与西夏的关系[J]. 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03).
[50]黄纯艳. 南宋朝贡体系的构成与运行[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0(05).
[51](元)脱脱. 宋史·卷一八六·志一三九·秦桧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4541-4558.
[52](南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M]. 南宋: 1705-1713.
[53]何忠礼. 宋高宗新论[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1-12: 389.
[54](清)王夫之. 宋论·卷十[M]. 清: 34.
[55]周必大. 文忠集·卷一百七十二[M]. 1928年1月1日之前出版: 143.
[56]张雅琦. 论“泥马渡康王”在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08).
[57]田汝成. 西游游览志余·卷二[M]. 1958 : 2.
[58]田云卿. 岳飞死因再探[J]. 咸宁师专学报, 1990, (04).
[59]顾宏义. 岳飞之死与宋太祖“不杀大臣”誓约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1, (01).
[60](元)脱脱.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后妃·上[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8610-8630.
[61](元)脱脱. 宋史·卷二百四十六·列传第五·宗室三[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8719.
[62]张金一. 赵构《翰墨志》研究[D]. 吉林大学, 2007
[63]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国政府网. [2023-06-22].
[64]穿“越”宋“潮” | 一座六陵,半朝南宋.越城区人民政府. [2023-06-22].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