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比亚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纳米比亚共和国(英语:TheRepublicofNamibia;德语:RepublikNamibia),简称纳米比亚(英语:Namibia),是位于非洲西南部的共和制国家,也是英联邦成员国,首都温得和克(Windhoek)。纳米比亚国土总面积824269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为20万平方千米。2022年,纳米比亚总人口为2567012人;官方语言为英语。 纳米比亚(Namibia)这个名字来源于该国...

纳米比亚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Namibia;德语:Republik Namibia),简称纳米比亚(英语:Namibia),是位于非洲西南部的共和制国家,也是英联邦成员国,首都温得和克(Windhoek)。纳米比亚国土总面积824269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为20万平方千米。2022年,纳米比亚总人口为2567012人;官方语言为英语。

名称由来

编辑

纳米比亚(Namibia)这个名字来源于该国境内的沙漠——纳米布沙漠(Namib Sand Sea),“纳米布”是纳马语当中的一个词汇,意为“无边无际的”。

1884~1915年,纳米比亚一直是德意志帝国的殖民地,被称为德属西南非洲或德语“Südwestafrika”;1915年,纳米比亚遭到邻国南非的入侵,更名为西南非洲。1960~1962年,纳米比亚这个名字被首次提出,该国家的前政治家姆布伦巴·凯里纳(Mburumba Kerina)先以“纳米布共和国”命名,后来改为“纳米比亚共和国”。1968年,“纳米比亚共和国”这个名字得到国际的承认。

历史

编辑

前殖民时期

纳米比亚在古代和中世纪并没有像非洲其他地区那样出现强大的王国或帝国,因此其历史相对较为鲜为人知。在古代、中世纪和现代,由于移民原因,许多不同的民族曾在这里定居过。

  • 桑人

桑人(San,又称布须曼人)是今纳米比亚地区最早的原住民,与科伊科伊人(Khoikhoi)有着血缘关系,主要居住在今纳米比亚的北部和东部地区。早在公元前25000年,桑人就生活在今纳米比亚南部的匈奴山脉(Huns Mountains),并在那里留下了彩绘石板。石器时代,他们迁移到境内的奥塔维山脉(Otavi Mountains),开始制作武器和工具,并猎杀该地区的野生动物。公元前6000年左右,桑人在今纳米比亚库内内区(Kunene Region)雕刻了特威菲尔泉岩画。公元前2000年左右,桑人迁移到境内的布兰德伯格山脉(Brandberg),留下了大量岩画。

  • 达马拉人

达马拉人(Damara)是第一批从北部迁移到今纳米比亚地区的人,与桑人一样,都是纳米比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起源没有详细记录,大多数居住在今纳米比亚西北部地区,但也广泛分布在该国其他地区。公元前2000年,达马拉人饲养着少量牲畜,并种植烟草和南瓜,此后都以狩猎采集和放养牲畜为生。1800年之前,达马拉人占据了今纳米比亚的大部分地区,但当纳马人和赫雷罗人开始进入该地区来寻找更好的牧场时,大批达马拉人被迫迁徙或者丧生。

  • 纳马人

纳马人(Nama)是科伊科伊人中最大的族群,主要居住在今纳米比亚中部地区。公元前1世纪,纳马人在南部非洲和纳米比亚南部地区定居,与桑人和达马拉人不同,他们以自己饲养的牲畜为生。

  • 班图人

班图人(Bantu peoples)是非洲最大的族群,由大约400个讲班图语言的族群组成,其中,讲班图语的奥万博人(Ovambo)和赫雷罗人(Herero)的到来标志着南部非洲(包括今纳米比亚)社会首次形成了部落结构。

  • 奥兰姆人

奥兰姆人(Oorlams)也称巴斯特人(Basters),是纳马人的一支族群,也是今纳米比亚地区最后一批前殖民移民,最初由科伊科伊人、欧洲人和奴隶的混血后裔组成,他们与开普地区(今南非开普省)的欧洲势力有过接触。

欧洲的早期殖民侵略

最早来到纳米比亚海岸的欧洲殖民者是葡萄牙人。1485~1486年,葡萄牙探险家兼海员迭戈·考 (Diego Cão) 在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Johann II)的命令下进行航行,原计划在海上绕非洲航行,但未成功。1486年,迭戈·考在纳米比亚靠近大西洋的海岸(即今天的克罗斯角)竖立了一座由葡萄牙国徽和十字架组成的石制地标,代表了葡萄牙对领土的所有权;该地标于1893年被德国军舰船长贝克尔(Becker)发现,并被木制复制品替代,两年后再次被花岗岩复制品替换。1487年,葡萄牙船长巴塞洛缪·迪亚兹 (Bartholomew Diaz)在今吕德里茨湾(Lüderitz Bay)竖立了另一个石十字架。此后,仍然还有船只来到这里,与沿海的纳马人交换货物,或者在这一带捕鲸。

荷兰殖民者在南非建立了开普殖民地后,逐渐向内地扩张。17世纪70年代,荷兰殖民者派了“梅兰德尔”号与“博德”号两艘小船,去详细测量纳米比亚沿海每一个登陆地点,并采购奴隶,寻找可以取得淡水、木柴、牛羊、大米和小米的地方。18世纪,来到纳米比亚的多半是探险家、官员猎人和商人。1738年和1760年,荷兰殖民者曾到过奥兰治河,进行勘查。1761年,一支荷兰探险队曾到达今纳米比亚的卡曼斯科(Kolmanskop)附近。英国、法国、美国和荷兰的捕鲸远征队曾在今纳米比亚一带海岸外作业;1784~1786年,有一支英国舰队在这一带海域巡逻。1793年2月,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出一支远征队,占领了沃尔维斯海湾。1795年,英国占领南非的开普敦和好望角后,向纳米比亚海域派遣巡洋舰,保护在这一带作业的英国捕鲸船和捕海豹船。

传教士是最早对纳米比亚地区表现出兴趣的欧洲团体之一。1806年,英国伦敦传教会开始向纳米比亚中南部的纳马兰传教;1811年,他们在纳米比亚南部建立了伯大尼镇(Bethanie),并在那里建造了一座教堂,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纳米比亚最古老的建筑;1814年,伦敦传教会派遣德国传教士海因里希·师梅伦到达贝大尼,建立了西南非洲第一个基督教传教站。1840年,德国莱茵传教会接管了贝大尼传教站,就开始了德国在西南非洲的传教活动,他们既进行传教,也经营商业,用经商为传教活动提供开支,同时,他们还参与纳米比亚各部落之间的战争。1850年左右,欧洲企业,特别是英国企业开始在今纳米比亚地区开采铜。1851年,英国人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率领探险队,去寻找北方的奥万博人。同时,传教士和商人纷纷来到今纳米比亚地区,用衣服、各种工具、白兰地酒、枪支、火药、子弹交换当地人的牛羊和鸵鸟羽毛,并且干预部落事务,参与部落之间的战争。1870年,芬兰传教会开始向奥万博人传教。

1876年,英国驻开普殖民地总督派特别专员来今纳米比亚地区进行调查,特别专员经过一系列活动后返回开普殖民地,他建议把沃尔维斯湾以及奥兰治河到普特边界的全部海岸官布为英国的领土。1878年,英国代表开普殖民地吞并了沃尔维斯湾,该地区由于1884年并入好望角。由于英国政府急于侵占其他地区,而开普殖民地政府此时也无力向纳米比亚地区派出军队或警察,因此,英国吞并纳米比亚计划未能实现。截至1878年末,英国王室在今纳米比亚地区共占领了其海岸的岛屿(1867年占领)和沃尔维斯港(1878年占领)。

德属西南非洲

德国的侵略和占领

1883年5月,德国不莱梅商人阿道夫·吕德里茨(Adolf Lüderitz)在俾斯麦的支持下,到安格拉佩克纳湾(即今吕德里茨湾)从纳马酋长手中收购了安格拉佩克纳周围的大片土地。吕德里茨计划在西南非洲建立德国殖民地,以防止不断增加的移民潮完全流失到其他国家;同年8月,吕德里茨又以500英镑和60支步枪的代价,购得奥兰治河至南纬26度间的全部海岸及所有港口海湾以及向内陆延伸20英里的腹地;10月,吕德里茨到达安格拉佩克纳湾,并催促德国政府加以保护。德国炮舰“来比锡”号到吕德里茨湾后,便打起了德国国旗。1884年,英国将它占领的沃尔维斯湾正式划归开普殖民地。当德国占领西南非洲沿海地带后,英国迅速采取行动,以阻止德国向内陆扩张。英国人让俾斯麦帝国顾问知道,他们不会承认任何外国势力对南纬18度以上葡萄牙领土与开普殖民地边界之间地区的占领。然而,当英国拒绝保护德国在西南非洲的定居点时,俾斯麦将此解释为英国放弃对赫雷罗和纳马地区的统治,并于1884年宣布西南非洲为德国的保护国。1884年,在柏林刚果会议上,德国、葡萄牙和英国就任意设定的纳米比亚边界达成了协议。

1885年,德国西南非洲殖民地协会(Deutsche Kolonialgesellschaft für Südwestafrika)成立,由于缺乏资金,阿道夫·吕德里茨将自己的土地卖给了新成立的协会;10月,海因里希·恩斯特·戈林(Heinrich Ernst Göring)作为帝国专员被派到西南非洲,与赫雷罗酋长签订了保护协定,接着,又同纳马人的一些部落签订了类似的协定。德意志帝国向非洲海岸派遣了三艘军舰,表明了其保护该地区的准备。1889年,柯特·冯·弗朗索瓦(Curt von François)率领的第一批德国保护部队被派往西南非洲。1890年6月,戈林与南部地区部落酋长签订了最后一个保护国条约;7月,俾斯麦的继任者利奥·冯·卡普里维(Leo von Caprivi)希望在德属西南非洲和德属东非殖民地之间建立一座陆桥,因此德国和英国签订了《赫尔戈拉德·桑西巴尔条约》(The treaty of Helgoland-Zanzibar),划定了它们各自的势力范围,这个协定规定了殖民西南非洲保护国东部的边界线,并将卡普里维地带纳入德国的保护范围;10月,德国任命柯特·冯·弗朗索瓦为驻西南非洲行政长官,他将温得和克定为德国政府的首都,增加了都护军的人员。

反抗战争时期

德国人与赫雷罗人、纳马人等部落的领导人谈判了所谓的保护协定,最初,赫雷罗人的领导人马赫雷罗(Manarero)接受了“保护协定”,但纳马人的领导人亨德里克·维特布伊(Hendrik Witbooi)拒绝了。1888年,德国人没收了赫雷罗的土地和大量的牲畜,目的是将西南非洲变成定居者殖民地,这使马赫雷罗宣布废除保护协定。1890年,德国士兵袭击了纳马人。1892年,纳马人与赫雷罗人缔结和约,联合起来共同抗击德国侵略者。1893年4月,科特·冯·弗朗索瓦决定攻击维特布伊的部队,双方都损失惨重,维特布伊带着他的大部分人民逃走了,从那时起,他继续攻击德国人和商队。1894年,新上任的指挥官洛伊特温市长最终在诺克路福山脉击败了维特布伊,维特布伊及其部下被迫投降,签订保护协定。

德国在西南非洲建立起殖民统治后,越来越多的德国商人和农民来到这个国家,德属西南非洲的开发取得了进展,但对于当地人来说,进入牧场和水源变得越来越困难。定居者与非洲人民的冲突日益加剧,他们打压非洲人的牲畜贸易,夺取他们的土地。西南非洲多地人民不断举行起义,其中,规模最大是赫雷罗人和纳马人的起义。

  • 赫雷罗战争

1904年1月,塞缪尔·马赫雷罗(Samuel Maherero)领导下的赫雷罗起义在奥卡汉贾爆发。叛乱很快蔓延到整个赫雷罗地区和达马拉兰,造成123名白人死亡,铁轨和电话连接中断,农场和公共建筑起火。随着起义军向温得和克推进,柏林方面决定出重兵镇压,1904年5月3日,德军总参谋部任命洛塔尔·冯·特罗塔(Lothar von Trotha)陆军中将为德属西南非洲总司令;6月,特罗塔带着1.4万部队抵达西南非洲;8月,德军在瓦特贝格战役取得了胜利,特罗塔下达了种族灭绝令,让德军屠杀赫雷罗人。

  • 纳马夸战争

与此同时,纳马人起来反抗德国人,他们在维特布伊和雅各布·莫伦加(Jacob Morenga)的领导下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游击战。1905年10月,维特布伊在德国补给运输船遇袭中身亡。1907年,当雅各布·莫伦加试图组织针对开普地区德国人的行动时,被开普警方杀害,因英国人担心莫伦加也可能在开普敦地区制造动乱。

1904年至1908年,德国军队与赫雷罗和纳马叛军之间的冲突仍在继续,但赫雷罗的抵抗已基本瓦解,党卫队士兵围捕幸存者。剩下的难民,包括妇女和儿童,被迫进入集中营和劳改营,为德国企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工作,以建设德国殖民地。1907年,柏林召回冯·特罗塔,他以残酷的方式建立德国对西南非洲的控制,遭到了非洲和欧洲的谴责。直到1908年,德军大屠杀结束,德国殖民当局关闭了集中营,据估计,在这场大屠杀中,有数万到10万赫雷罗族人和1万纳马族人遭到杀害。此后,所有赫雷罗族人被当成劳工,所有黑人都被剥夺了拥有土地或牲畜的权利,部落地区的财产被没收,奥万博、达马拉、辛巴和雷霍伯特巴斯特等更偏远地区的部落也受到了这一发展的影响。该地区的德国人曾一度平静过一段时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南非统治

1914年8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9月9日,当时属于英国自治领地的南非联邦加入到了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作战,而当时正式保持中立的葡萄牙殖民地安哥拉屈服于英国的压力加入了联盟,战争中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境地。1915年5月,南非联邦进入西南非洲,当时南非联邦首任总理路易斯·博塔(Louis Botha)将军下令40000名南非军队进入该领土,驻西南非洲9000名左右的德军被击溃,不断向北撤退;7月9日,德属西南非洲选择投降,结束了德国31年的统治。1919年,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同战胜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根据条约的规定,德国必须放弃所有殖民地,西南非洲成为国际联盟的强制性领土。同年5月,协约国最高会议决定南非联邦对西南非洲委任统治。

纳米比亚

南非占领德属西南非洲

1920年12月17日,国际联盟将纳米比亚纳入南非联盟的强制性领土。这项授权附带了一些条件:南非不得在该国建立军事基地或招募当地人服兵役,他们也有义务支持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然而,南非延续了德国的习惯,并将纳米比亚视为殖民地,为了巩固其在西南非洲的统治,对奥万博人、纳马人和巴斯特人进行了镇压和屠杀。西南非洲被划为“警察地带”和“部落地带”两个部分,其中中部和南部地区被视为“警察地带”,大部分土地分配给白人移民,只有1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留作保留地供非洲人居住;在这一地区,非洲人受到警察管制,实行通行证和许可证制度,长期以来一直为白人移民提供劳动力,担任工人、仆人或农场雇工。而北部地区不属于“警察地带”的范围,面积约有35万平方千米,土地尚未被征用,也没有欧洲移民,被称为“部族地带”。随着委任统治的实施,“警察地带”不断向北扩张。1922年,南非人镇压了邦德尔瓦特人的叛乱,随后南非当局公布的《土著居民管理法》,规定在“警察地带”增设几个保留地,但这些保留地都是贫瘠缺水的沙地。1926年,南非当局又决定在保留地的四周围起铁丝网。

1946年,南非总理扬·斯马茨提议将纳米比亚纳入南非作为第五个省份,但遭到联合国的拒绝。南非作为回应否认了联合国作为国际联盟的合法继承者,并在1949年通知联合国,宣布不再向其传达有关该领土的信息,理由是委任统治已因联盟的解体而失效。随后,南非议会通过《西南非洲事务修正法案》,宣布西南非洲为南非的一个省,正式吞并纳米比亚。南非国民党(1948年掌权)陆续颁布了《班图斯坦制度》等一系列法律,正式实施了种族隔离政策。1951年,南非将种族隔离法扩展至纳米比亚,加强了其种族歧视政策。接着,南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西南非洲和南非联邦的行政制度合并为一体。1954~1955年,西南非洲的土著居民管理局由南非班图事务部管理。南非班图事务部委员会成为西南非洲的行政长官。根据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南非白人控制了87%的国土,而黑人只占有13%的土著保留地。

20世纪50年代,欧洲种族主义的名誉扫地和南亚的非殖民化导致国际社会日益谴责南非的种族政策,与此同时,西南非洲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1958年,萨姆·努乔马(Sam Nujoma)成立了奥万博兰人民组织 (OPO),组织人民罢工和示威抗议南非种族隔离法。1959年底,南非警察在西南非洲温得和克犯下了一场大屠杀: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他们向一场反对黑人搬迁到乡镇的和平示威活动开枪,战争中有13人死亡、52人受伤。同年11月,联合国大会指出,南非管理该领土的方式违反了授权、《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国际法院的咨询意见以及联合国大会本身早先的决议。

1960年,在得到非洲统一组织和联合国的承认后,奥万博兰人民组织更名为西南非洲人民组织(SWAPO,简称人组党),萨姆·努乔马和一些战友离开西南非洲,准备武装战斗。1962年,南非成立了“西南非洲事务调查委员会”(奥登达尔委员会),目的是在西南非洲引入南非种族主义的本土政治。1964年,南非在西南非洲实施奥登达尔计划(The Odendaal Plan),按照南非模式设立了10个家园,这导致联合国要求南非撤回对西南非洲的行政授权,但南非无视联合国的要求,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呼吁所有人民开始武装反抗镇压。

独立斗争时期

1966年8月26日,西南非洲人民组织领导的游击队在北部的卡普里维地带袭击南非军队,开始了反对南非统治的武装斗争,他们在奥万博兰(Ovamboland)发生了第一次战斗,南非政府宣布该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同时,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又在城市、农村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运动。1967年,联合国大会设立了联合国西南非洲理事会,负责管理西南非洲领土直至独立。1968年,理事会更名为联合国纳米比亚理事会,当时大会宣布,根据其人民的意愿,该领土从此更名为纳米比亚。1969年8月,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发表公报,表示要坚持武装斗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武装力量不断壮大,武装斗争的范围日益扩大。

在解放军叛乱的后期,纳米比亚成为南部非洲冷战代理人冲突的几个爆发点之一。1969年,联合国安理会呼吁南非从纳米比亚撤军;1971年,国际法院重申联合国对纳米比亚的管辖权并要求南非退出,但南非都忽视了这些要求。同时,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得到了苏联的武器支持和军事训练,其政治领导层也得到了苏联、古巴和安哥拉军事派别的军事援助;1971年底,纳米比亚发生总罢工,导致该国整个经济几乎瘫痪。南非人监禁了罢工领导人,并宣布纳米比亚北部进入紧急状态,许多合同工,其中包括大量奥万博人,前往北方参加对南非的武装斗争。

1972年,联合国继续坚持让南非撤军,但南非加剧了其歧视政治。南非希望向卡万戈斯和奥万博斯施压,使其进入某种自治状态,以破坏联合国的要求。然而,人组党成功地号召抵制这次投票,因此人组党领导人和追随者被拘留或公开殴打。尽管如此,纳米比亚各地仍举行示威活动,人组党战士人数不断增加。南非动员了更多军队并派往纳米比亚。1973年,斯瓦波成立了纳米比亚人民解放军(PLAN),在那里组织了自由战士。1973年12月,联合国正式承认纳米比亚人民组织是“纳米比亚人民的真正代表”,并给予他们观察员地位。

1975年,安哥拉独立,为西南非洲人民的武装斗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安哥拉的南部成为西南非洲人民加强游击队活动的基地;联合国要求南非在1975年6月之前确定从纳米比亚撤军的日期,南非无视这一要求;1975年底,南非入侵安哥拉领土,并成功消灭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纳米比亚自由战士部队,然而,他们的成功只持续到安哥拉自由战士参与战斗,南非因没有做好两线作战的准备从安哥拉撤军。与此同时,南非已经失去了联合国最后的信誉,因为入侵安哥拉直接违反了联合国的授权,该授权禁止南非使用纳米比亚作为部署区。1976年,纳米比亚中部和南部的保守派领导人和团体加入南非人民组织,争取独立的斗争得到加强。1976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385号决议责南非对纳米比亚的武装占领和在纳米比亚实行种族政权,要求撤出南非的行政机构,纳米比亚在联合国的监督下举行自由选举。

国际压力

1977年4月,联合国安理会五国成员美、英、法、联邦德国和加拿大成立西方联络小组(WCG),提出解决纳米比亚问题的建议。1978年4月和7月,南非和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先后接受了关于解决纳米比亚独立问题的法案,这个法案的主要内容是:南非军队逐步从纳米比亚撤出,在联合国监督下举行选举,以实现纳米比亚的独立。接着,联合国安理会在这个法案的基础上,于同年9月通过了关于纳米比亚独立问题的第435号决议,1978年12月31日被指定为纳米比亚的独立日期。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通过后,南非当局起初接受了该决议,但突然又撤回了,并建立傀儡政权,企图把纳米比亚人民的真正代表西南非洲人民组织排除在外。1978年底,南非在纳米比亚举行所谓“制宪议会”(后改为“国民议会”)选举,设立了名为“部长委员会”的政权机构。

谈判和过渡

1981年,纳米比亚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世界大萧条影响了纳米比亚主要出口产品钻石、铜和铀的价格,干旱和恐怖主义使牧场主陷入瘫痪,以及由于1970年代的过度捕捞,渔业处于低潮,越来越多的白人开始离开纳米比亚。同样受到重创的南非发现纳米比亚的利润较低,其对纳米比亚的补贴和对该国的防务是沉重的负担。南非政府任命的领土总署长与临时政府部长之间产生了摩擦,临时政府于1983年随着主席德克·马奇先生(Mr Dirk Mudge)和部长会议的辞职而垮台。

1985年,南非又签署“纳米比亚自治宣言”,成立了由“多党会议”组成的“民族团结过渡政府”,这一切都未得到联合国及国际社会的承认。日益增长的厌战情绪和超级大国之间紧张关系的缓和迫使南非、安哥拉和古巴在苏联和美国的压力下加入了《三方协议》,国际间关于纳米比亚独立的谈判持续不断。由于南非坚持“联系方案”,把古巴从安哥拉撤军作为实现纳米比亚独立的先决条件,以及设置其他障碍,这些谈判都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由于国际社会支持纳米比亚人民正义斗争和要求对南非实行制裁的浪潮日益高涨,南非无力抵抗。为了声援南非的黑人运动以及纳米比亚的独立斗争,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发起了撤资运动,到了80年代,西欧和日本也纷纷响应,将资本撤出南非。1988年,安哥拉要求纳米比亚实现独立,作为撤军的条件。南非政府起初犹豫不决,但南非人厌倦了战争,因此同意与安哥拉、古巴和美国作为调解人进行谈判,支持人组党的苏联充当了后台调解人;5月,美国调解小组将来自安哥拉、古巴和南非的谈判代表以及来自苏联的观察员聚集在伦敦;接下来的7个月里,双方进行了激烈的外交演习,各方达成了协议,以实现该地区的和平,并使联合国安理会第435号决议的实施成为可能;12月13日,古巴、南非和安哥拉人民共和国同意古巴军队从安哥拉全部撤军;12月22日,安、古、南三国在纽约签署关于和平解决西南非洲问题的三方协议,同意从1989年4月1日起实施435号决议。

1989年4月1日,第435号决议正式开始执行,南非任命的总督路易斯·皮纳尔(Louis Pienaar)将军正式开始管理该领土向独立的过渡,但过渡并不顺利,纳米比亚有大约2000名解放军武装成员违反了由人组党主席萨姆·努乔马向联合国秘书长作出的书面保证,纳米比亚人民组织的军事分支纳米比亚解放军从安哥拉越过边境,试图在纳米比亚北部建立军事存在,特别代表授权一支有限的南非军队特遣队协助西南非洲警察恢复秩序。随后发生了一段激烈的战斗,期间有375名解放军战士被杀;4月9日,在温得和克郊外的埃乔山野生动物公园举行的联合委员会特别会议上,制定了一项计划,将南非军队限制在基地内,并将解放军海军人员送回安哥拉;11月,歧视性立法被废除,南非从纳米比亚撤出全部军队,约42000名难民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UNHCR)的支持下安全自愿返回,纳米比亚举行制宪议会选举,努乔马领导的西南非洲人民组织以57%的多数票获胜;12月21日,纳米比亚组成影子内阁。

独立至今

1990年2月,纳米比亚制定了第一部宪法,努乔马当选总统;3月21日,纳米比亚正式宣告独立,成为了英联邦第50个成员国;4月23日,纳米比亚成为联合国第160个会员国。1993年,为了实现从南非的经济独立,纳米比亚推出了自己的货币纳米比亚元,它在一段时间内与南非兰特挂钩。1994年3月1日,南非将沃尔维斯湾沿海飞地及12个近海岛屿移交给纳米比亚。在此之前,两国政府进行了三年的双边谈判,并于1992年11月成立了过渡性联合行政管理局 (JAA),以管理这片300平方英里的领土。这一始于1878年的领土争端的和平解决受到了美国和国际社会的赞扬,因为它履行了联合国安理会第432号决议(1978年)宣布沃尔维斯湾为纳米比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规定。

1994年,纳米比亚举行了第二次选举,人组党保持绝对多数,萨姆·努乔马被确认为总统。同年,卡普里维东部的洛兹人(Lozi people)成立了卡普里维解放阵线,以建立一个独立的卡普里维地区。1998年8月,纳米比亚国防军(NDF)部队作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ADC)特遣队的一部分被派往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北部卡普里维地区的分离主义企图被成功镇压;10月底,卡普里维地区发生分裂活动未遂;11月下旬,议会通过了一项宪法修正案,允许努乔马连任两届以上,纳米比亚驻英国高级专员本·乌伦加(Ben Ulenga)辞职,以抗议该修正案和纳米比亚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军事介入,乌伦加后来组建了一个新的政治团体,注册为民主党大会(CoD)。1999年8月2日,分离主义分子袭击卡蒂马·穆利洛(Katima Mulilo)后,纳米比亚安全部队在赞比西河地区的镇压行动受到侵犯人权的指控;12月,世界法院在博兹瓦纳与纳米比亚的领土争端中裁定博茨瓦纳胜诉,将塞杜杜判给博兹瓦纳。

1999年,纳米比亚与安哥拉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这影响了自1975年安哥拉独立以来一直持续的安哥拉内战;2001年,纳米比亚政府军跨界向安哥拉南部发动针对安盟的袭击。经过多年的相对平静,土地改革重新成为纳米比亚政治中的一个决定性问题。尽管有十多年的独立和多数人统治,近20万黑人维持生计的旗帜和租来的劳工仍然深陷贫困之中。执政的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内外的激进分子指出,纠正黑人和白人之间严重不成比例的土地所有权模式仍然失败,并向政府施压,要求采取津巴布韦式的“快速通道”土地改革。2002年8月,新总理西奥·本·古里拉布(Theo Ben Gurirab)表示,土地改革是当务之急;努乔马总统说,白人农民必须接受改革计划。2003年10月底,卡普里维叛国罪审判开始,这场审判长达12年,大多数被告在监狱里度过了十多年,其中22人在审判结束前死于狱中。

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党政府时期,重视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注重人民生活的改善,经济社会事业不断发展。2009年11月,纳米比亚举行独立以后的第四次议会和总统大选,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党获胜,赢得国民议会72个民选席位中的54席,该党候选人希菲凯普涅·波汉巴(Hifkepunye Pohamba)再次当选为总统,并于2010年3月正式就职。2010年11月,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党在地方选举中获得压倒性胜利,在省议会选举中得票92%。2012年11月底,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党成功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集体,希菲凯普涅·波汉巴和哈格·根哥布(Hage Geingob)分别再次当选主席和副席,南戈洛·姆本巴(Nangolo Mbumba)当选总书记。随后,波汉巴总统对内进行大幅改组。2014年11月,纳米比亚举行总统和国民议会选举,根哥布作为人组党总统候选人参加竞选,以87%的得票率当选总统,于2015年3月21日就职。2019年11月,纳米比亚举行独立后第六次总统和国民议会选举,根哥布总统以56.3%的得票率胜选连任,并于2020年3月21日就职。2024年2月,南戈洛·姆本巴在首都温得和克宣誓就职,成为该国独立后第四任总统。

自然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纳米比亚地处非洲西南部,介于南纬17°~29°,东经11°~25°之间,东邻博茨瓦纳,西濒大西洋,南毗南非,北和东北面与安哥拉、赞比亚毗邻,东西宽度在480~930千米之间,南北长约1300千米,国土总面积824269平方千米,居非洲第15位、世界第34位;海岸线长约1600千米,海域面积约为20万平方千米。纳米比亚时区属于东2时区,当地时间比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早2个小时,没有夏令时。

纳米比亚

纳米比亚位置境域

气候

纳米比亚属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干旱少雨,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是撒哈拉以南最干旱的国家;同时因地势较高,气温略低于世界上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昼夜温差较大。一年分四季:春(9月~11月)、夏(12月~次年2月)、秋(3月~5月)、冬(6月~8月)。年平均气温为20.6°C;月平均气温在24°C(11月~3月)和16°C(6月~7月)之间;每日最高气温定期在40℃以上,日平均气温不低于0℃。内地夏季白天平均气温为20℃~34℃,偏远的北部和南部地区气温经常高于40℃;内地冬季白天平均气温为18℃~25℃,夜间气温经常低于0℃,并常有平流雾;沿海地区受本格拉寒流影响,气温常年保持在15℃~25℃,夜间常有平流雾。内地相对湿度平均在25%~70%之间。

纳米比亚年均300天为晴天,降水少,年平均降水量269.2毫米,除最南部在冬季 (6月~9月) 降雨外,全国70%的降雨集中在11月至次年3月,5月和9月降雨量最少;年降雨量地区差别较大,西南部和沿海地区降雨量不足50毫米,中部地区降雨量350毫米,东北部地区降雨量700毫米。此外,纳米比亚冬季偶尔会出现陆地吹向海洋的干热风(离岸风),由于海岸后面的地区是沙漠,便会形成沙尘暴。

地质

纳米比亚处于卡拉哈里克拉通的西北部,其南部属卡拉哈迪克拉通,北部属刚果克拉通。受控于泛非构造——造山作用,纳米比亚主要为一系列北东、北西向构造,以褶皱、逆冲断层为主。它们对晚古生代以来火山岩的分布、后期沉积盆地的形成及沉积岩的展布具有重大影响。

纳米比亚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至新生界,其次为第三纪以来的沉积层,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地层以及古生代到新生界的地层。其中,古元古代地层主要为变质岩系,由侵入岩、变质沉积物、角闪岩、片麻岩等构成,出露区域为纳米比亚中部、北部;中元古代地层主要为纳马夸(Namaqua)变质岩系,由变质沉积物、侵入变质岩、花岗片麻岩等构成,出露区域为纳米比亚中部;晚元古代地层较为复杂,处于达马拉造山带,由碳酸盐、火山岩、沉积岩等构成,出露区域为纳米比亚西北部和中部。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4396/

(41)
词条目录
  1. 名称由来
  2. 历史
  3. 前殖民时期
  4. 欧洲的早期殖民侵略
  5. 德属西南非洲
  6. 德国的侵略和占领
  7. 反抗战争时期
  8. 南非统治
  9. 独立斗争时期
  10. 国际压力
  11. 谈判和过渡
  12. 独立至今
  13. 自然地理
  14. 位置境域
  15. 气候
  16. 地质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