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麦隆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喀麦隆共和国(英语:TheRepublicofCameroon;法语:LaRépubliqueduCameroun),简称喀麦隆(英语Cameroon;法语Cameroun),是位于非洲中西部的总统共和制国家,国土面积475442平方千米,首都是雅温得,官方语言为法语和英语。2023年,喀麦隆人口数量为2861万人。 最初,喀麦隆是葡萄牙人对乌里河的外来语,他们称之为RiodosCamarões,...

喀麦隆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ameroon;法语: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简称喀麦隆(英语Cameroon;法语Cameroun),是位于非洲中西部的总统共和制国家,国土面积475442平方千米,首都是雅温得,官方语言为法语和英语。2023年,喀麦隆人口数量为2861万人。

名称由来

编辑

最初,喀麦隆是葡萄牙人对乌里河的外来语,他们称之为Rio dos Camarões,意思是“虾河”或“虾河“,指的是当时丰富的喀麦隆幽灵虾。

历史

编辑

早期历史

根据考古证据,已知人类在喀麦隆居住了至少50000年,西北地区舒姆拉卡(Shum Laka)的挖掘证据显示,人类居住的历史可追溯到3万年前,而在南部的密林中,最古老的居住证据距今约7000年。在现代喀麦隆领土上留下明显痕迹的最早已知文明被称为萨奥(Sao)文明。萨奥文明以其精美的陶俑和青铜艺术品以及乍得湖盆地的圆形围墙定居点而闻名,可能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出现了,到公元前1000年末,萨奥文化已经在乍得湖周围和沙里河附近扎根。在喀麦隆南部的考古证据表明,其境内的铁器时代可能早在公元前1000年就开始了,并且最迟在公元前100年就已经建立起来了。近年来,在喀麦隆境内的许多地方发现了一些散布很广的经粗糙打磨的卵石样品,它们被认为属于史前时期的奥杜瓦伊石制工具。在旧石器时代,喀麦隆境内主要存在奥杜瓦伊文化(Oldowai Culture)和阿舍利文化(Asherah culture)。大约2000年前,班图人迁徙到非洲东部、南部和中部。

喀麦隆

陶俑圣像

709年穆斯林征服北非后,随着跨撒哈拉贸易的发展,伊斯兰教的影响开始向南传播,包括现在的喀麦隆北部。卡内姆-博尔努帝国(Kanem-Bornu Empire)起源于现在的乍得,很可能与绍族发生了冲突。卡内姆帝国于8世纪在乍得建立,并逐渐向北扩展到利比亚,向南扩展到尼日利亚和喀麦隆。从南方掠夺来的奴隶和开采的盐是他们的主要贸易商品。公元11世纪时,喀麦隆境内的手工业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治铁、制陶、加工海盐等手工业较发达。12世纪之前,喀麦隆境内的一些族群已经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

至少从11世纪起,卡内姆帝国就是一个穆斯林帝国,并在13世纪达到第一个顶峰,控制了现在乍得的大部分地区和周边国家的较小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内部动荡,权力中心转移到博尔努,首都设在现在尼日利亚西北部的恩加扎尔加姆,领土逐渐被重新征服,在今天尼日尔的新领土也被征服。15世纪时,有些族群已经开始实行父系民族制度。逐渐发展了一些村落,随着血缘世系群体的发展,产生了作为村落首领的酋长,他们常代表神灵治理族人,并崇信巫术,代表族人举行祭祀,享有一定的特权。

公元15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国家航海探险的进展,喀麦隆这一濒临非洲西海岸的土地从被发现到被殖民开始了漫长的发展进程。早在15世纪未,葡牙人就到达喀麦隆沿海地区。然而,疟疾阻止他们建立欧洲定居点并征服内陆地区。喀麦隆是葡萄牙人对乌里河的外来语,他们称之为Rio dos Camarões,意思是“虾河”,指的是当时丰富的喀麦隆幽灵虾。公元16世纪以后,位于西部沿海地区的喀麦隆成为欧洲殖民者猎奴的重要场所。卡内姆帝国在17世纪开始衰落,但仍控制着喀麦隆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欧洲殖民时期

多方争夺

伊斯兰教通过征服、移民以及来自非洲北部和西北部的商业传播,成为该国北部和中部的强大力量。富拉尼人(the Fulani)是这一信仰最重要的传承者,他们于18世纪进入喀麦隆北部。第一批小规模的牧民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欢迎。最终,在非穆斯林统治下受挫的富拉尼人在神秘主义者乌斯曼·丹·福迪奥(Usman dan Fodio)的教导下起义。19世纪初,乌斯曼任命莫迪博·阿达玛(Modibo Adama)领导以尼日利亚北部为中心的大片地区的圣战,随后这些地区被并入乌斯曼的索科托帝国。

19世纪初,英国势力已经遍及喀麦隆沿海地区、杜阿拉和几内亚湾;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人已深入内地进行勘察,并在一名英国巡回领事的主持下,为杜阿拉的多部族贸易社会设立了一个“平衡法庭”。随着列强对喀麦隆渗透和争夺的加剧,一些当地的部族开始寻求英国的保护,1879-1884年,喀麦隆当地的一些国王曾多次申请英国政府予以保护。19世纪后期,随着西方列强在全球范围瓜分殖民地高潮的到来,喀麦隆也成为被瓜分的重点对象。这一时期,参与争夺喀麦隆的列强主要是英国、德国和法国。

德国统治

19世纪70年代以前,欧洲列强对非洲的扩张主要是在非洲沿海扩张殖民基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欧洲列强开始向非洲内陆侵入。1868 年,汉堡沃尔曼公司 (Woermann Company)在乌里河的河口建造了一座仓库,德国开始在喀麦隆扎根。德国在1879年派遣了许多考察队到西非,加强了对该地区的勘察,德国商行在该地建立了许多商业据点。

喀麦隆

1884年出版的喀麦隆海岸线地图

1884年7月5日,德国探险家兼行政长官古斯塔夫·纳赫蒂加尔(Gustav Nachtigal)开始与杜阿拉领导人签署协议,在该地区建立德国保护国,被称为卡梅伦(Cameron)。随后,德国及其盟国与对立的杜阿拉酋长发生了短暂冲突,最终德国获胜,英国别无选择,只能承认德国对该地区的主权要求。通过与英国和法国的一系列谈判,现代喀麦隆的边界得以确立。德国先是在布埃亚,后来在雅温得建立了殖民地行政机构,并继续开拓内陆地区,收编或征服当地统治者。起初,他们的主要交易对象是非洲商人,但与内陆地区的直接贸易带来了更大的利润,殖民势力被用来打破非洲人的垄断。种植园农业是德国的另一项主要经济活动。德国在卡梅伦西南部建立了大型庄园,为德国提供热带农产品。商人、种植园主和政府官员竞相争夺劳动力,并使用武力获取劳动力。所建立的制度非常苛刻,许多工人死于为德国利益服务。

喀麦隆

1884年12月,德国轰炸希科里敦(现为杜阿拉)

早在1891-1895年间,德国对“保护国”劳动力的身份作出了新的规定,要求废除“保护国”的两代人的奴隶身份。1902年殖民政府颁布法令,要求“保护国”的奴隶主释放家奴。德恩堡(Dernburg)改革彻底废除了喀麦隆的奴隶制,为殖民公司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此外,为了保持殖民地的社会稳定,改革还涉及殖民地的强制劳动制度,规定强制劳动仅限于公共工程建设,并且必须付给工人合理的工资。最大的冲突是巴富特战争和阿达马瓦战争,到1907年,这两次战争都以德国的胜利而告终。由于德恩堡的殖民新政策的推广,大量的喀麦隆土著成为殖民种植园的工人,促进了殖民地种植园经济的兴起。德国在喀麦隆的“保护区”不断向内地深入,到1911年,德属喀麦隆的版图已经扩展到略麦隆北部的乍得(Chad)湖边。

德意志帝国政府对喀麦隆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大量投资,包括修建大量铁路,如萨那加河南岸的160米单跨铁路桥。1911年,在阿加迪尔危机后签订的《非斯条约》中,法国将近30万平方千米的法属赤道非洲领土割让给卡梅伦,成为新喀麦隆(Neukamerun),而德国则将北部较小的地区(今乍得)割让给法国。

法国和英国的统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随后,英、法、德展开了喀麦隆的争夺。1916年2月,最后一座德国堡垒投降。英国和法国在1919年7月签订了《米尔纳一西门协定》,该协定将喀麦隆分为两部分,正式瓜分了喀麦隆。1922年国际联盟将东、西喀麦隆分交法、英“委任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喀麦隆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1946年12月的联合国大会上,美、英、法等国家不顾喀麦隆人民要求独立和统一的呼声,无视苏联的反对,操纵联大做出了将喀麦隆分为两部分交由英、法两国“托管”的决定。喀麦隆人民仍旧处在英、法的殖民统治之下。英国托管地包括尼日利亚东部边境贝努埃河一分为二的一片土地。旧的德国种植园最终被合并成一个单一的半国营企业(政府所有企业)——喀麦隆发展公司,成为喀麦隆的经济支柱。农业也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在英国统治的后期。可可、咖啡和香蕉的产量迅速增长。

法国获得了大部分的地理份额,以法属赤道非洲其他领地的行政管理为基础。法属喀麦隆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诺伊卡梅伦迁回了与法国接壤的殖民地,并将雅温得(Yaounde)的其余地区作为喀麦隆——法属喀麦隆人进行管理。法国人将喀麦隆的经济与法国的经济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技术工人和资本投资加强了基础设施,从而改变了强迫劳动制度。英国领土从海上到乍得湖与尼日利亚接壤,该地区由拉各斯作为喀麦隆人——英属喀麦隆人管辖。英国选择从邻国尼日利亚管理其领土。这并不适合喀麦隆土著人,他们抱怨自己只不过是“殖民地的殖民地”。英国还鼓励成群结队的尼日利亚工人移民到喀麦隆,这进一步激怒了土著人民。法属领地的行政管理工业和基础设施也有了有限的发展,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独立时,法属喀麦隆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教育水平、医疗保健和基础设施均远高于英属喀麦隆。

喀麦隆

1920年法国传教士(右)

民族独立运动

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英法两国在托管喀麦隆的同时,应该使喀麦隆托管地逐步走向“自治或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喀麦隆人民的民族觉悟不断提高,战后要求独立的呼声成为喀麦隆人民的共识。为争取民族独立,在英、法托管统治时期,喀麦隆爆发了民族独立运动。1948年,民族主义运动“喀麦隆人民联盟”(UPC)成立,鲁本·乌姆·尼奥贝(Ruben Um Nyobe)接任其领导人。1955年5月,独立活动人士被捕,随后全国多个城市发生暴乱。镇压造成数十人或数百人死亡,法国政府正式列出的死亡人数为22人,但秘密报告承认死亡人数更多。1955年7月13日,法国取缔了喀麦隆人民联盟,近800名活动分子被捕,其中许多人在狱中遭到殴打。由于遭到警方通缉,人民联盟的活动分子躲进了森林,并在那里组建了游击队;他们还在邻国英属喀麦隆避难。法国当局镇压了这些活动,并任意逮捕他们。该党得到了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和夸梅·恩克鲁玛(Kwame Nkrumah)等人的支持,而法国的行动则遭到了印度、叙利亚和苏联等国代表在联合国的谴责。

喀麦隆

喀麦隆人民联盟领导人

1956年12月18日至19日,巴萨人爆发叛乱,数十名反统一爱国联盟人士被杀害或绑架,桥梁、电话线和其他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法国军队和本地安全部队暴力镇压了这些起义,导致许多喀麦隆本地人加入独立事业和长期游击战争。喀麦隆人民联盟成立了几支民兵队伍,但他们获得的武器非常有限。虽然喀麦隆人民联盟是一个多民族运动,但在巴米莱克人和巴萨人中,支持独立的运动尤为强大,法国人对这两个民族进行了严厉镇压,包括夷平村庄、强迫迁移和滥杀,这场战争有时被称为巴米莱克战争或喀麦隆独立战争。虽然起义被镇压了,但游击队的暴力和报复行为甚至在独立后仍在继续。

1956年12月23日举行了立法选举,选举产生的议会于1957年4月16日通过一项法令,使法属喀麦隆成为一个国家。法属喀麦隆恢复了其作为法兰西联盟成员的联系领土的地位。其居民成为喀麦隆公民,并在议会民主制下建立了喀麦隆机构。1958年6月12日,法属喀麦隆立法议会要求法国政府“在托管期结束时给予喀麦隆国家独立,将管理喀麦隆内政的所有权限移交给喀麦隆人”。1958年10月19日,法国承认其联合国托管领土有权选择独立。1958年10月24日,法属喀麦隆立法议会庄严宣布喀麦隆人希望看到自己的国家于1960年1月1日完全独立。它要求法属喀麦隆政府要求法国通知联合国大会,在法属喀麦隆独立的同时废除托管协议。1958年11月12日,法国要求联合国给予法属喀麦隆独立并结束托管。1958年12月5日,联合国大会注意到法国政府的声明,根据该声明,法属喀麦隆将于1960年1月1日获得独立。

法属喀麦隆的独立,加上尼日利亚也定于同年晚些时候独立,这就提出了如何处理英属领土的问题。经过一番讨论(讨论从 1959年就开始了),双方同意于1961年2月11日举行全民公决。穆斯林占多数的北部地区选择与尼日利亚合并,南部地区则投票决定加入喀麦隆。

独立至今

喀麦隆合并

1960年1月1日法托管区根据联合国决议独立,成立喀麦隆共和国,是继几内亚之后,法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第二个殖民地获得独立。阿赫马杜·阿希乔(Ahmadou Ahidjo)出任总统。1961年2月,英托管区北部和南部分别举行公民投票,6月1日北部并入尼日利亚,10月1日南部与喀麦隆共和国合并,组成喀麦隆联邦共和国。 1966年9月1日,喀麦隆民族联盟(CNU) ,成为唯一合法政党。1969年,联邦议会对原宪法中关于各邦议会对总理任命权限做了修改,废除了原宪法中各邦议会有权宣布总统经简单多数投票而任命总理无效的规定,加强了总统的权力。1970年3月,联邦总统选举,阿希乔当选总统穆纳为副总统。至此,联邦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喀麦隆的控制。1972年5月20日,喀麦隆公民投票通过新宪法,取消联邦制,成立中央集权的喀麦隆联合共和国。1982年11月阿希乔辞职,保罗·比亚(Paul Biya)继任总统。1984年1月改国名为喀麦隆共和国。

喀麦隆政变

1984年4月6日,在喀麦隆总统保罗·比亚的统治下,发生了一次未遂政变。这起事件导致至少35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当天,比亚在总统府举行生日宴会,邀请了政府官员、军方将领和亲朋好友。然而,在宴会进行过程中,一群士兵突然发动叛乱,试图推翻比亚。叛乱分子迅速占领了总统府附近的地区,并试图占领整个城市。他们与政府军和警察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导致大量人员伤亡。政府军和警察迅速采取行动,包围了叛乱分子并展开了大规模搜捕。经过数天的战斗,叛乱分子最终被消灭,涉嫌参与叛乱的士兵和平民被逮捕。这次事件对喀麦隆的政治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亚政府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并对反对派实施了更加严厉的打压。此外,比亚还试图通过推动经济现代化和加强与西方国家的联系来恢复国内稳定。

经济困难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国际经济状况、干旱、腐败、低油价、任人唯亲和管理不善。这个国家被迫求助于外国援助。它还削减开支并将工业私有化。1990年12月,多党政治再次引入,前英属南喀麦隆压力团体要求更大的自治权,南喀麦隆国民议会主张完全脱离为安巴佐尼亚共和国。1992年,喀麦隆《劳动法》赋予工人加入工会或不加入任何工会的自由。加入其职业中的任何工会是工人的选择。

与尼日利亚冲突

尼日利亚在石油资源丰富的巴卡西半岛上长期存在的边境争端引发的紧张局势在1993年底和1994年初达到顶峰,当时尼日利亚军队挺进该地区。1996年初发生了新的冲突,尽管签署了停战协议,但零星的战斗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仍在继续。经过八年的调查和审议,国际法院于2002年10月将该半岛判给了喀麦隆。尼日利亚和喀麦隆进行了两年的调解和讨论,以促进国际法院裁决的执行,并于2004年9月达成协议,移交该半岛的主权。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尼日利亚仍未在最后期限前完成,理由是准备移交的技术问题。

2006年6月,喀麦隆和尼日利亚关于巴卡西半岛(Bakassi Peninsula)领土争端的谈判得到解决。2006年8月,该领土的北部正式移交给喀麦隆政府,2008年,该半岛的其余部分被移交给喀麦隆。边界的改变引发了当地的分离主义叛乱,因为许多巴卡西人拒绝接受喀麦隆的统治。大多数武装分子在2009年11月放下了武器。

2008年至今

2008年,该国经历了针对高油价和高生活成本的大规模暴力抗议活动。喀麦隆人多年来一直经历生活水平下降,2004年至2008年期间,全球金融危机和全球粮食价格的天文数字上涨造成了进一步的痛苦。一些消息来源声称,多达139人在暴力事件中丧生,其中大多数是年轻的抗议者。2008年2月,喀麦隆经历了15年来最严重的暴力事件,杜阿拉的交通工会罢工升级为31个市镇的暴力抗议活动。

2014年5月,奇博克女学生被绑架事件发生后,喀麦隆总统保罗·比亚和乍得总统伊德里斯·代比宣布对博科圣地发动战争,并向尼日利亚边境部署军队。博科圣地组织在2014年12月的一次突袭中向喀麦隆发动了几次袭击,造成84名平民死亡,但在2015年1月的突袭中惨败。2018年9月,喀麦隆宣布在喀麦隆领土上战胜博科圣地。

自2016年11月以来,来自该国以英语为主的西北和西南地区的抗议者一直在为在学校和法院继续使用英语而开展运动。这些抗议活动导致多人死亡,数百人入狱。2017年9月,分离主义者发动了一场游击战争,争取英语地区作为安巴索尼亚联邦共和国的独立。政府以军事攻势作为回应,叛乱蔓延到西北和西南地区。2020年期间,发生了多起恐怖袭击事件和政府报复,导致喀麦隆各地发生流血事件。2021年12月,穆斯古姆(Muscum)渔民和阿拉伯乔阿族(Qiao A ethnic group)牧民因取水问题发生种族冲突,喀麦隆北部有3万多人逃往乍得。

自然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喀麦隆位于非洲中西部,地理坐标为北纬1°39′15″-13°5′,东经4°27′-16°11′30″。 西南濒几内亚湾,西接尼日利亚,东北接乍得,东与中非共和国、刚果(布)为邻,南与加蓬、赤道几内亚毗连。时区为东一区(UTC+1)。喀麦隆南宽北窄,呈三角形。南北直线距离最长1268千米,东西最宽处822千米,最窄处仅22千米。海岸基准线长360千米。面积475442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472710平方千米,水域面积2730平方千米,国土面积排世界第54。

喀麦隆

喀麦隆位置境域图

气候

喀麦隆紧靠赤道,属于热带气候,以热、湿为其主要气候特征。喀麦隆全境气候差别大,北部干燥而南部潮湿。西南沿海和南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中部过渡为热带草原气候,北部属于热带半干旱气候。北部年平均气温28.5℃,年降雨量903毫米;南部年平均气温 27.9℃,年降雨量3701毫米。

喀麦隆西南沿海和南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因此,全年天气温暖潮湿,降雨量大。海岸线是喀麦隆最潮湿的地区,每年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而被森林覆盖的喀麦隆山西坡降雨量为10000毫米。温度在23°C到33°C之间,通常在雨季下降。五月至十月间有大雨。喀麦隆沿海地区的一些城镇包括克里比和该国最大城市杜阿拉,这两个城市的年降雨量是喀麦隆最高的。

喀麦隆中部地区,包括恩戈恩泽和首都雅温得,属于热带草原气候。该地区的大部分地区位于海拔500至1200米的高原上。高原上的气候因海拔高度而有所缓和,使其更加舒适。喀麦隆中部的气温在干旱月份约为30°C,在雨季约为28°C。雨季很长,从4月一直持续到10月,有时最早从3月开始。喀麦隆中部地区每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毫米,云层覆盖,可防止高温。高原中南部的雨季较长,有利于该地区的林业发展。

喀麦隆北部属于热带半干旱气候。该地区每年降雨量约760毫米,其中大部分发生在5月中旬至9月之间。八月是降雨量最大的月份,平均降雨量为235毫米,也是一年中最凉爽的月份。大多数月份都会经历干燥的天气和伴随着烈日的炎热日子。喀麦隆最热的时期从3月持续到5月,届时气温可能高达40°C,而旱季从10月持续到4月。在冬季的几个月里,来自撒哈拉沙漠的哈马丹风会产生薄雾,变得雾蒙蒙,影响能见度。

地质

刚果火山口(The Congo Craton)通形成于20多亿年前的阿寒带,覆盖了喀麦隆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在南部,它被称为恩特姆群(Ntem Group),包含片麻岩花岗岩和黑云母。富班剪切带(CAMZ)也可追溯到阿寒纪,包括云母片岩、含斜长石的辉长岩片麻岩以及由石英、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侵入的辉长岩。穆德克地层( Mudeck Formation)的砾岩和砂岩可能形成于早白垩世,其上覆盖着含化石的页岩。结晶基岩与穆德克地层之间存在不整合。喀麦隆一些最年轻的沉积物位于乍得湖盆地,可追溯到过去250万年的第四纪。更近的全新世沉积物覆盖了大部分景观,在河流中形成土壤和冲积物。

富班剪切带将杜阿拉盆地分割开来。杜阿拉盆地由东北-西南走向的滑动断层界定,火山活动将其与里约-德尔-雷盆地分割开来。喀麦隆火山线沿业已存在的中非剪切带形成,该剪切带穿过阿达马瓦隆起带。贝努埃地槽是喀麦隆北部的主要构造特征。上新世和第四纪的新生代沉积物构成了杜阿拉盆地的主要含水层。在旱季,地下水位有时会下降,导致海水入侵。加鲁阿盆地和乍得湖盆地含水层也是重要的水源,其底部通常为白垩纪砂岩。

中非活动带在喀麦隆中央被丰班切带 (Foumban She.Zone)的主要断层所横切,曾经连续发育的白纪赤道大西洋地的延伸方向受正断层控制。而杜阿拉盆地北部的断层是一系列北北东一南南西走向滑移断层。这些断层可能是在火山活动期间形成,且将盆地分割成全新世的杜阿拉和喀里奥 - 德尔雷伊地。火山线位于之前存在的断裂带上的一部分,受到了后期构造的叠加,即中部非洲剪切带。这一剪切带切穿了白垩纪后的一个主要隆起,阿达马瓦隆起 (Adamawa Uplift)。北部发育贝努埃槽 (Benue Trough),南部发育丰班剪切带,这二者都是这一区域的主要构造特征。

地形地貌

喀麦隆全境地貌由不规则的山脉、丘陵和高原组成,喀麦隆国土形状呈三角形,南部宽,往北逐渐狭窄直至乍得。国地形复杂,境内大部地区为高原,平原仅占国土的 12%。全境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地形区:西部山区、中部高原区、北部热带草原区、东南赤道雨林区、海岸森林平原区。

西部山区自西南部海边高耸的喀麦隆山起,沿尼日利亚边界一直向东北延伸到乍得湖,中间被贝努埃河截断,基本上是由寒武纪基底的裂隙中向外喷发而形成的火山带,为玄武岩构造。该地区山脉连绵,平均高度在海拔1200 ~1800米之间,其中的喀麦隆山是喀麦隆甚至西非地区的最高山,海拔4095米。

中部高原区也称低高原区,位于中部阿达马瓦高原。这个地域有一些低矮的、起伏不平的孤立山峰,逐渐向南和西南倾斜,平均海拔高度为1000米左右,它们是喀麦隆南北两个截然不同地域之间的过渡带。

北部热带草原区从阿达马瓦高原往北一直到乍得湖的辽阔区域为北部热带草原区,平均海拔高度为300 ~500 米,包括贝努埃河平原、乍得平原两部分,它们不是被低矮丛林就是被丛生的杂草所覆盖。从乍得湖往南的一大片地区地势较低,每年 1/3 时间为沼泽,临近雨季末期常常被水淹没。

东南赤道雨林区从阿达马瓦高原向南一直到东南部边界,接近热带雨林,称为东南赤道雨林区。全区海拔高度为 450600 米,越向南地势越低,森林密度越大,许多森林还从未开采过,处于原始状态。

海岸森林平原区从里奥德雷经维多利亚、提科、杜阿拉、克里比,一直延伸到木尼河的平原地区。该地区宽窄不一,河口湾道、河汉、沼泽分布其间,在蒙戈河和伍里河河口湾道处 (通往杜阿拉港部分)还有沙洲。

喀麦隆最低点为大西洋,海拔0米。山脉一直延伸到喀麦隆北部边界的乍得湖。喀麦隆火山周围的土壤是喀麦隆最肥沃的。 这里的火山活动形成了一些火山口湖。世界自然基金会将这一地区划分为喀麦隆高地森林生态区。南部高原向北延伸,形成草地和阿达马瓦高原,成为了国家南北之间的屏障。喀麦隆北部低地地区从阿达马瓦高原边缘延伸到乍得湖,低地的典型植被是疏林草原和草地,降雨稀少,平均气温很高。

喀麦隆

喀麦隆地形地貌图

水文水利

水文

流经喀麦隆的河流大约有十多条。中部的阿达马瓦高原构成了喀麦隆的水塔,几条主要河流都发源于此。在喀麦隆南部,主要河流是恩特姆河、尼永河、桑加河和武里河,多数河流向西南或西流入几内亚湾。查河和卡代河向东南流入刚果河。在喀麦隆北部,贝努埃河向北和西流入尼日尔河。洛贡河向北流入乍得湖。

河流

萨纳加河

萨纳加河(Sanaga)是喀麦隆的第一大河,由源出阿达马瓦高原东南部的杰雷姆河与洛姆河汇合而成,流向西南,在杜阿拉以南注入几内亚湾。萨纳加河全长918 千米(以杰雷姆河上游起算),流域面积13.5万平方千米,是非洲水量最丰富的河流之一。洛姆河、韦纳河、班姆河、农河是萨纳加河的主要支流。

喀麦隆

萨纳加河

洛贡河

洛贡河(Logone)是乍得湖盆地沙里河的主要支流,流经喀麦隆东北部和乍得。它由喀麦隆北部的姆贝雷河及其支流维纳河(维纳河、姆巴河、比尼河)和中非共和国西北部的彭代河组成。两条源头在乍得莱伊东南偏南28英里(45千米)处汇合,形成洛贡河,然后向西北方向240英里(390千米)流入乍得恩贾梅纳,并与沙里河汇合。

喀麦隆

洛贡河

湖泊

喀麦隆境内的湖泊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熄灭火山口形的凹地变成的湖泊称火山湖,它们包括喀麦隆火山山脉的所有湖泊,其中主要有巴隆比湖、尼奥斯湖、奥库湖,乌姆和贝方地区的众多湖泊以及曼恩古巴湖;另一类是由地表缓慢的升降作用浩成的巨大凹陷积水而成的构造湖,如乍得湖等。

乍得湖

乍得湖(Lake Chad)是非洲第四大湖,属于内陆淡水湖。由于它与喀麦隆、尼日利亚、乍得、尼日尔四国接壤,所以也是个国际湖。湖面积随季节变化,雨季时可达2.2万平方千米,早季时缩小一半以上。湖面海拔281米,东部深,西部浅,水源主要补给者为洛贡河和沙里河,占总补给量的三分之二;其次是科马杜古约贝河、恩加达河、姆布利河和富尔贝韦尔河等水量的注入。湖东部被水道隔成许多岛屿,较大的有库里岛、布都马岛等。

喀麦隆

乍得湖

地下水

喀麦隆是一个水源充足的国家,全国各地降雨量分布不均。该国最重要的地下水资源分布在主要含水地区。事实上,该国至少有 1200 亿立方米的可利用地下水资源,但分布不均,地下水资源是农村地区饮用水的主要来源。 在喀麦隆较偏远地区,供水的主要水源工程是水井和井眼,一些工业也直接从含水层中提取饮用水。喀麦隆有大量人口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据估计,2005 年喀麦隆可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为 57.8%,2023年农村地区为 65%,77%的城市人口可获得安全饮用水。因此,增加获得改良水供应的机会是当今的一个主要优先事项。

水利

喀麦隆水力资源丰富,年水电蕴藏量达2940亿千瓦时,在非洲仅次于刚果(金)。主要依靠水力发电,其中水电装机988兆瓦,水电发电量占喀麦隆总发电量的72%。水力发电提供了喀麦隆绝大多数的电力供应,尽管热电厂也在使用中。水力发电的主要来源是萨纳加河;主要装置在埃德阿(Edéa)、萨纳加瀑布(Sanaga)和宋楼(Song-Loulou)。贝努埃河畔(Benue River)的拉格多也有水电站。尽管潜力巨大,但能源部门的发展一直有限,而且由于基础设施问题和无法跟上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该国能源严重短缺,在干旱时期加剧。

拉格多大坝(Lagdo Reservoir)于1977年8月至1982年7月期间由工程师、中国工人和喀麦隆劳工共同建造。国际电力公司AES公司(AES Corporation)负责水电站大坝的运营。建造该水电站的目的是为喀麦隆北部地区供电,并灌溉下游15000公顷的农作物。其水库的潜在容量为77亿立方米,然而,由于水库老化和淤塞,其容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下降,到2021年已降至16亿立方米。

喀麦隆

拉格多大坝

土壤

喀麦隆的土壤大致可分为三组。

第一类土壤主要发育于降水量较高的南部和南部中部,由物理构成强但化学性质较弱的土壤组成。这些土壤具有良好的深度、高渗透性和稳定的结构,不易受到侵蚀。它们依靠有机物的输入来补充营养水平;这个周期的中断导致生育能力迅速耗尽和下降。

第二类土壤群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的北部地区。对于该土壤组来说,水风化并不像机械风化那样重要。较低的铁含量决定了土壤的颜色,范围从灰色到棕色。虽然这些土壤比南方的土壤更肥沃,但容易出现养分失衡,从而阻碍生产力。

第三类土壤是一些近代土壤的总聚集,包括由火山灰和其他物质发育而来的Andosols,以及充满粘性的垂直土。这些土壤的发病率因地区而异。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喀麦隆可耕地达到72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5%,目前仅开发180多万公顷。截至2018年,喀麦隆农业用地占20.6%;耕地面积占13.1%;永久作物占3.3%;永久牧场占4.2%;森林占41.7%;其他占37.7%。

矿产资源

喀麦隆矿产资源较丰富。已探明的主要矿藏有:铝矾土(储量为11亿吨以上,矾土品位为43%,硅石品位为3.4%)、铁矿(约50亿吨)、金红石(约300万吨,钛含量92%至95%)、铀矿(约2万吨)。此外还有锡石矿、黄金、钻石、钴、镍等以及大理石、石灰石、云母等非金属矿产。石油储量约1亿吨,天然气储藏量约5000亿立方米。

森林资源

喀麦隆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2250万公顷,占领土面积的46.3%,占世界热带森林面积的11.95%,可采伐林面积1690万公顷, 木材蕴藏量达40亿立方米。原木及各类木材制品是除石油类产品外的第二大出口商品,约占出口总额的24%。

水资源

喀麦隆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达2080亿立方米,占世界水力资源的3%,水电总蕴藏量55.2GW,可利用的水力资源达2080亿立方米,占世界水力资源的3%。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喀麦隆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900种鸟类和320种哺乳动物,8种特有鸟类和14种特有哺乳动物。其中特有鸟类包括班氏蕉鹃(Tauraco bannermani)、喀麦隆彩鹧鸪(Pternistis camerunensis)和喀麦隆绣眼鸟(Zosterops melanocephalus)等。境内灵长类动物有29种,居世界第三位。喀麦隆的主要野生动物包括红帽白眉猴(Cercocebus torquatus)、黑猩猩、大猩猩、狮子、长颈鹿、黑犀牛、羚羊等。野生动物不少于62种,其中鸟类约占21种。喀麦隆还有变色龙、壁虎、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夜蛙、长趾蛙、黑鳍鲷、红斑鲷和红嘴鹦哥(Pionus sordidus)等。喀麦隆境内最濒危的物种是克罗斯河大猩猩(Gorilla gorilla diehli),这是一种类人猿,最近报告的数量为300头,分布在喀麦隆和尼日利亚的11个分散地点。为了保护这种猿类,喀麦隆专门建立了卡格温尼大猩猩保护区和塔卡曼达国家公园。此外,大象在乍得湖地区和喀麦隆之间迁徙,这里生活着300到400头大象。

喀麦隆是甲壳类软体动物、鱼类和鸟类等海洋和淡水物种的重要繁殖区。喀麦隆海洋和沿海水域的海洋鱼类种类共计约557种,包括51种特有鱼类、43种濒危鱼类、59种珊瑚礁鱼类、131种中上层鱼类和187种深水鱼类。在喀麦隆水域已发现11个主要鱼科以及虾类、头足类、鲨鱼和鳐鱼,其中两个鱼科(蛇鳞目和鲭科)的动物群已受到威胁。共有20个物种被记录为易危、濒危、近危、极度濒危,包括大西洋白海豚Sousa teuszii)、白鲨(Carcharodon carcharias)、大西洋斑纹海豚(Lagenorhynchus acutus)、棱皮龟(Dermochelys coriacea)、太平洋丽龟(Lepidochelys olivacea)、海龟 (Chelonia mydas)和玳瑁(Eretmochelys)等。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4556/

(43)
词条目录
  1. 名称由来
  2. 历史
  3. 早期历史
  4. 欧洲殖民时期
  5. 多方争夺
  6. 德国统治
  7. 法国和英国的统治
  8. 民族独立运动
  9. 独立至今
  10. 喀麦隆合并
  11. 喀麦隆政变
  12. 与尼日利亚冲突
  13. 2008年至今
  14. 自然地理
  15. 位置境域
  16. 气候
  17. 地质
  18. 地形地貌
  19. 水文水利
  20. 水文
  21. 河流
  22. 萨纳加河
  23. 洛贡河
  24. 湖泊
  25. 乍得湖
  26. 地下水
  27. 水利
  28. 土壤
  29. 自然资源
  30. 土地资源
  31. 矿产资源
  32. 森林资源
  33. 水资源
  34. 生物多样性
  35. 动物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