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蹄目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偶蹄目(Artiodactyla ),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的一个大目,由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RichardOwen)在1848年命名,“Artiodactyla”翻译成中文就是“偶数脚趾的动物”。偶蹄目可能起源于已灭绝的古老有蹄类——踝节类,最早的偶蹄动物发现于始新世早期。因现代分子学分析得出偶蹄类与鲸类间存在一定亲缘关系,某些分类系统将偶蹄类与鲸类合并到鲸偶蹄目(Cetartiod...

偶蹄目(Artiodactyla ),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的一个大目,由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在1848年命名,“Artiodactyla”翻译成中文就是“偶数脚趾的动物”。偶蹄目可能起源于已灭绝的古老有蹄类——踝节类,最早的偶蹄动物发现于始新世早期。因现代分子学分析得出偶蹄类与鲸类间存在一定亲缘关系,某些分类系统将偶蹄类与鲸类合并到鲸偶蹄目(Cetartiodactyla)中。根据ITIS(2015年)标准,将偶蹄目下分10科,12亚科,89属,248种,生活中常见的猪、牛、羊、鹿、骆驼等都是偶蹄目动物。

起源与演化

编辑

起源

偶蹄类化石最早出现在始新世早期,1882年发现于美国怀俄明州温德河(Wind River)盆地。始新世早期(约5500万年前)偶蹄类动物几乎同时在北美、欧洲、亚洲出现,并在始新世之后逐渐取代了奇蹄类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统治地位。始新世开始出现草,中新世全球气候变得干燥少雨,大量雨林枯亡,草原开始发育,并向全球蔓延开来。草本身是一种很难消化的食物,而偶蹄目拥有复杂的消化系统,可以有效利用这种粗糙、低营养的食物。新近纪以后偶蹄动物成为了食草动物的主体。

演化与争议

原始偶蹄类牙齿的齿数齐全,在进化过程中上门齿有完全退化的趋势,有的物种上犬齿发展成獠牙,有的物种上犬齿缺失。猪和河的下犬齿继续进化,但是反刍类的下犬齿出现退化现象或呈门齿形。偶蹄类的臼齿可分为低冠型的丘形齿、丘-新月形齿和高冠型的新月形齿。

现代分子学分析偶蹄类与鲸类亲缘很近,因而有些分类系统把它们与鲸类合并到同一目(鲸偶蹄目)中,鲸类与河马为姐妹群,二者构成的分支又与反刍亚目互为姐妹群。鲸与河马的最近共同祖先是 6000万年前由反刍动物分化出的半水生杂食动物,其中一支在 5400 万年前的始新世从南亚等地入水生活,逐渐演化为完全水生的鲸类,并扩散至全球各大海域,部分种类还进入内陆河流及湖泊。

20世纪末,美国生物学家盖蒂赛(J.Gatesy)等对6种偶蹄目动物、1种奇蹄类动物和1种鲸的编码乳蛋白基因-β-casin基因-的DNA核苷酸序列作的分析结果证明鲸与河马拥有共同的祖先。古生物学家则认为:已知最早的河马化石出现于1500~1800万年前,而最早的鲸在5000万年前就存在了,如果鲸和河马拥有共同的祖先,那么鲸至少在河马出现之前就已生存了3200万年,但并没有化石记录表明河马有这么古老的祖先,他们认为鲸类与中兽类亲缘很近。2001年,巴基斯坦出土了几种古鲸化石,后肢都具和偶蹄目动物相同的双滑车关节面距骨,与中兽类的距骨显著不同,从解剖学上证明鲸类与古偶蹄类同源。

命名与分类

编辑

命名

偶蹄目由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在1848年命名,“Artiodactyla”来自古希腊文 ἄρτιος(ártios,意为“偶数”)和δάκτυλος(dáktylos,意为“手指,脚趾”),翻译成中文就是“偶数脚趾的动物”。

分类

根据ITIS(2015年)标准,将偶蹄目下分10科,12亚科,89属,248种。

偶蹄目下科数

学名

叉角羚

Antilocapridae

牛科

 Bovidae

骆驼科

 Camelidae

鹿科

 Cervidae

长颈鹿

 Giraffidae

马科

 Hippopotamidae

麝科

   Moschidae

猪科

 Suidae

西貒科

Tayassuidae

鼷鹿科

 Tragulidae

形态特征

编辑

整体体型

偶蹄目动物体型差距较大,现存最小的偶蹄目动物是威氏小鼷鹿,体重1.3-2.0千克,体长42-63厘米,肩高约20-30厘米。最大的偶蹄目动物是河马,河马体型庞大,雌雄差异小,雄性雌性大约重10%,河马体长为260~350厘米,肩高为110-172厘米,体重为955-1999千克。

偶蹄目

威氏小鼷鹿

头部

偶蹄目动物头部构造各异,除猪、骆驼及鹿科的某些种类外,头上均有角,鹿科的角为实角,有分枝,并定期脱落;牛科的角为虚角,外有角鞘,无分枝,终生不脱换;叉角羚科较为特殊,角分为两个分支,较长的向后弯曲,较短的向前突出,角的结构为骨质芯外面包裹角质鞘,鞘在近端处分出1杈;长颈鹿科雄性和雌性都有一对角,雄性的角末端无毛且较粗,雌性和幼崽的角较细,末端有毛,为皮下骨质凸起,角位于颅骨前部眼睛上方,这使它们的眼睛无法向上看。雄性颅骨中间骨质凸起尤为明显,类似角状,其头部骨骼和皮肤更厚,有4个或更多较小的隆起。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4875/

(7)
词条目录
  1. 起源与演化
  2. 起源
  3. 演化与争议
  4. 命名与分类
  5. 命名
  6. 分类
  7. 形态特征
  8. 整体体型
  9. 头部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