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海南岛(英文名:HainanIsland)别名儋耳、珠崖、儋崖等,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屿。海南岛是中国最南部海南省的主岛,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经纬度范围北纬18°10′~20°10′,东经108°37′~111°03′,长约290千米,西北至东南宽约180千米,面积3.39万平方千米。 在17世纪和18世纪,探险家们将海南岛称为“Aynam”,这仍然是其名称在当地海南方言中的发音。 历史上...

海南岛(英文名:Hainan Island)别名儋耳、珠崖、儋崖等,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屿。海南岛是中国最南部海南省的主岛,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经纬度范围北纬18°10′~20°10′,东经108°37′~111°03′,长约290千米,西北至东南宽约180千米,面积3.39万平方千米。

命名

编辑

在17世纪和18世纪,探险家们将海南岛称为“Aynam”,这仍然是其名称在当地海南方言中的发音。

历史上海南岛有众多别称,分别有八种不同的说法:一是由本岛古代土著居民的习俗而得名者,有儋耳;二是由本岛历史上最早设立的两个地方政权名称而得名者,有“珠崖、儋耳”、儋崖;三是由统辖全岛的政权名称而得名者,有珠崖、崖州、琼州、琼管、琼、琼崖、琼台、琼瑶、琼州府、琼郡、琼甸、朱崖洲、琼岛、琼海;四是由本岛孤悬南海和远离中国大陆而得名者,有海南州、海外;五是由本岛远处中国南陲而得名者,有朱垠、南极、南荒、炎荒;六是由本岛古代盛产香料而得名者,有香洲;七是由本岛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重要而得名者,有南溟奇甸、宝岛、“南天一柱”和“南海明珠”;八是由本岛明代人文昌盛而得名者,有海滨邹鲁。

位置境域

编辑

海南岛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地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三叉结合部位。经纬度范围为北纬18°10′~20°10′,东经108°37′~111°03′。海南岛北隔琼州海峡与广东雷州半岛相望,西临北部湾与越南为邻,东南为南海及西太平洋。岛南端崖县锦田角18°10′04″(北纬),岛北端文昌海南角20°9′40″(北纬),岛东端文昌铜鼓角111°2′31″(东经),岛西端东方鱼鳞州108°36′43″(东经)。海南岛由3个地级市,5个直辖市县,4个县,6个自治县组成。海南岛长轴呈东北至西南向,长约290千米,西北至东南宽约180千米,面积3.39万平方千米,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

海南岛

历史变迁

编辑

在早太古时代(距今46亿年前-42亿年前),地壳基底初见形成。到了原生代(距今42亿年前-40亿年前),宝板群花岗质,中原古代花岗质的入侵,石碌群沉积与石会顶组,使得罗迪尼亚超大陆分裂。在早古生代时(距今5.7亿年前-4.4亿年前),雷州半岛与海南岛地区是一个沉降带。华南加里东造山运动使雷琼地区上升成陆,形成以北东方向为主的一系列断裂褶皱带,使早古生代沉积的地层发生了质变。到晚古生代(距今4.4亿年前—2.3亿年前),古特提斯洋板块俯冲,使得二叠纪花岗岩入侵,形成现在海南岛广泛分布的花岗岩体,构成了山地,也筑成了海南岛的基础。后来的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又使这个花岗岩穹窿发生强烈的断裂,形成几条大的东西向断裂带,使断裂以南大约三分之二的区域抬升,称为海南构造隆起,且1亿多年以来一直在上升;断裂以北发生下陷,称为雷琼凹陷。到中生代(距今2.51亿年前-6600万年前),由于前陆盆地的生成以及弧后裂谷系统开放,造成三叠纪花岗岩岩石,侏罗纪花岗岩,白垩纪花岗岩的不断入侵。然而,在第四纪以前(250万年前),海南岛和雷州半岛还连在一起,在地质构造上属华夏地块的延伸部分。到了大约更新世(距今250万年前-l.5万年前)中期,由于火山活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发生了断陷,变成了琼州海峡,才使海南岛与大陆分开。以后海平面多次升降又使海南岛与大陆多次分离和相连,到第四纪,产生更新世冰川作用,使得岩石沉积,海平面大幅度上升,造成雷琼之间又多次发生断陷,使海南岛与大陆分离,成为位于南中国海北部大陆架上的“大陆型岛屿”。

也有学者认为,海南岛是2400万年前开始从中国北部湾分离旋转漂移出去的,海南岛从原始位置逆时针旋转了约150度达到当前位置,仍在左旋向东南漂移中。

地理特征

编辑

气候

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基本特征为:四季不分明,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气温年较差小,年平均气温高;干季、雨季明显,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多热带气旋;光、热、水资源丰富,风、旱、寒等气候灾害频繁。海南岛作为海南省最大的岛屿,其地势具有中部高、四周低的特点,独特的环状结构地形致使其气候要素也具有环状结构,如年总积温、日照时数等都具有自中部向沿海递增的特征.。按水热系数划分,东部与中部介于0.5~0.9之间,属于湿润区,西部与南部介于1.5~1.99之间,属半干旱区,水分相对不足,北部地区则为半湿润区。

温度

海南岛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2.5℃-25.6℃之间,中部山区略低于23℃,南部、西部略高于25℃,等温线向南弯曲呈弧线,由中部山区向沿海递增,沿海高于内陆,南部高于北部。最冷月在1月份,中部山区月平均气温16.5℃左右,全岛最低,最热月大部分地区出现在7月,月平均气温西部的东方为29.2℃,为全岛最高。

海南岛年极端最高气温,北部约39.0℃,中部约37-39℃,西部与西南部沿海低于36℃。一般出现在4、5月或6、7月。年极端最低气温主要出现在1月份,也有在2月或12月。极端最低气温的多年平均值,中部山区低于5℃(白沙最低3.6℃),大部分地区为6-8℃,南部沿海稍高于10℃。

降水

海南岛是同纬度世界上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水汽来源充足,降水总量多,时空分布不均。平均年雨量约为1640毫米,年降水量分布呈环状分布,东部多于西部,山区多于平原,山区又以东南坡最多。东部多雨区约2000-2400毫米,多雨中心琼中年平均达2440毫米,西部少雨区仅1000毫米左右(东方为922毫米)。海南岛干湿季分明。雨季一般出现在5-10月,干季为11月-翌年4月。雨季降水约占年雨量的80%。大部分地区年降水日数超过100天,最少的东方为87天,琼中194天为最多,在雨季各月雨日约12-22天,旱季则不到10天。

湿度

海南岛气候湿润,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6%~86%之间,由东部向西部递减。各市县的月平均相对湿度随季节的变化不大,变化幅度在3.87%~8.37%之间。

海南岛中部和北部多雾,白沙、五指山的全年雾日在75~150天。其他地区的雾日不多,一般在20~40天,特别是三亚地区,全年无雾。从季节上看,中部山区夏秋雾多,北部和西部沿海则以冬春雾为主。海南岛的雾多为辐射雾,凌晨起雾,日出后消失,实际影响并不大。

海陆风

海南岛的月平均海陆风日约12.2天,出现高度层的上升运动区与海风辐合区重合良好,上频率达40%。夏季出现频率最高(49%),冬季和春季相当(41%),秋季最少(29%)。中部山区周围因山谷风和海陆风的同相叠加效应,海陆风出现频率较高;北部丘陵地区受较强背景风影响,海陆风日相对较少。当地夏季盛行偏南风,海岛东南侧经常处于迎风面,西北侧为背风面;冬季盛行东北风,海岛主要以东部一侧为迎风面,而西部和西南部为背风面。春秋两季的情况介于冬夏两季之间。

日照

海南岛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各地太阳可照时间长。海南各地的年日照时数,除中部山区因云雾较多,只有1750小时左右,其他大部分地区都在2000小时以上,西、南部地区达2400-2600小时。太阳总辐射量4500-5800兆焦耳/平方米,各地日照时数一般以7月最多,2月最少,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地质

地质构造

海南岛地质构造形态在空间分布上,以各种不同的方向、形迹和性质的构造组合,形成东西向构造、南北向构造、北东向构造、北西向构造等主要构造体系,成为陆地的主要构造格局,控制着岛陆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成矿作用及晚近时期的山川地势的展布。

海南岛纵深地质构造表现为地幔隆起背景上的凹陷区,幔凹中心在琼中至乐东一带,幔凹深度为30多千米。由于岛内地壳结构和深部构造的差异,在地质构造、沉积建造和岩浆活动等方面,都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征。

海南岛

海南岛晕渲地质图

地层特征

元古界

海南岛地质发育有中、新元古界地层,以中浅变质的砂泥质岩石为主,火山岩及碳酸盐岩为次,自下而上分为中元古界长城系抱板群、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石碌群、震旦系石灰顶组。

古生界

海南岛古生界地层分为下古生界和上古生界两大部分。下古生界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地层,分布于三亚地层区及五指山地层分区,其中三亚地层区以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还有少量硅质岩及磷矿层,计有8个岩石地层单位,即孟月岭组、大茅组、大葵组、牙花组、沙塘组、榆红组、尖岭组、干沟村组(三亚地层区缺失志留纪);五指山地层分区以具复理石韵律结构的粉砂泥质岩为主,还有少量砂岩、碳酸盐岩、酸性及基性火山岩等,计有7个岩石地层单位,即寒武纪美子林组,奥陶纪南碧沟组,志留纪陀烈组、空列村组、大干村组、靠亲山组及足赛岭组。上古生界包括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只分布于五指山地层分区(本区缺泥盆纪)。

中生界

中生界仅出露下三叠统及白垩系(缺失侏罗纪沉积地层),为陆相碎屑岩、泥质岩及火山岩沉积。

新生界

新生界第三纪地层主要分布于海口地层小区,五指山地层分区则见于琼东北的长昌盆地及琼西南沿海地区,三亚地层分区则分布于南部沿海,此外南海地层大区的莺歌海盆地第三纪地层也比较发育。第四纪地层有8个岩石地层单位呈带状环岛分布,主要受新生代晚期的新构造格局控制。

岩石特征

火成岩

火成岩即岩浆岩,主要由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的高温熔融岩浆,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前者称为侵入岩,后者称为火山岩。海南岛上侵入岩的面积达1.2万多平方千米,占全岛国土面积的36.6%,时代为古生代长城纪、泥盆纪至中生代白垩纪,尤以二叠纪最为发育,分布也最为广泛,岩性从镁铁质岩到中性岩、中酸性岩—酸性岩,60%以上为二长花岗岩;海上近岸的七洲列岛、白鞍岛、大洲岛、洲仔岛、蜈支洲岛、东洲西洲、西玳瑁洲等岛屿的岩石,都属于侵入岩。海南岛上火山岩面积约4600多平方千米,占全岛国土面积的13.6%,其中中生代早白垩世火山岩系陆相双峰式火山岩,覆盖面积600多平方千米,新生代中新世—第四纪火山岩,地表覆盖面积约4000平方千米;海上近岸的邻昌岛、东锣岛、西鼓岛也属火山岩覆盖。

海南岛

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火山玄武岩形成的石柱

沉积岩

沉积岩主要分布于海南岛西南部东方江边—乐东—鹦哥岭—白沙地区,岛西北部王五地区,岛南部三亚地区,南好地区,岛东部琼海九曲江、阳江地区,定安雷鸣地区,以及隐伏分布于王五—文教地质带以北地区,出露面积达成1600平方千米左右,约占海南岛国土面积的4.7%。

海南岛

三亚沉积岩海枯不烂石

变质岩

海南岛的变质岩主要是绿片岩相的浅变质岩,常见种类有大理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砾状砂状碎屑岩等,分布于上元古代青白口纪石碌群至晚古生代二叠纪峨查组之中;其次为角闪岩相的中深变质岩、少部分麻粒岩相岩石,常见种类有产于长城纪峨文岭组的片岩、长英质粒岩,原岩系侵入于抱板群中的变基性斜长角闪片岩,以及产于长城纪戈枕组的片麻岩、麻粒岩;再次为见于戈枕村组的混合岩,在热接触带发育的接触变质岩,热气体与溶液作用下生成的气—液蚀变岩和发育于构造断裂带的动力变质岩等。

海南岛

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志仲镇毛公山变质岩

矿产资源

海南岛有许多矿产,包括铁、铜、钼、铅、锌、金、银、钨、锡、稀土、水晶、萤石、蓝宝石、红宝石、铝土矿、钴土矿、砂钛矿、沸石等,在空间和成因上均与岩浆岩有密切联系。

海南岛玻璃用砂已探明大型矿床19处,主要分布于文昌、儋州、昌江、东方等地。钛铁砂矿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东海岸,已探明矿床70处,其中大型矿床4处、中型16处。锆英石砂矿已探明大型矿床5处、中型6处、小型59处,主要分布于文昌、琼海、万宁、陵水等市县。已探明宝石小型矿床2处,位于文昌境内。富铁矿分布于昌江石碌镇一带,保有储量2.98亿吨,是中国少有的富铁矿之ー。已探明铝土矿大型矿床1处,位于海南岛北部的蓬菜地区。饰面用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屯昌、乐东、三亚、东方、白沙等市县。饮用天然矿泉水各市县均有发现。

2022年10月19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在海南岛东南部海域琼东南盆地发现了中国首个深水深层大气田宝岛21-1,探明地质储量超过500亿立方米。

地形地貌

海南岛地形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梯级结构明显。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占全岛面积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山地中散布着丘陵性盆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在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占全岛总面积的49.5%。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11.2%。海岸主要为火山玄武岩台地的海蚀堆积海岸、由溺谷演变而成的小港湾或堆积地貌海岸、沙堤围绕的海积阶地海岸。中国南部海南岛的湿地面积为32000平方千米。

海南岛

中部山地

海南岛的山地位于岛中部偏南,北界为光雅、儋县、仁兴、屯昌、乌坡、龙塘,南界为长茅、田独、保亭、光坡,东界至东升、军田、兴隆,西界达昌江、大田、尖峰等,面积8639平方千米,占全岛面积的25.1%。中部山地在海拔500米以上,是海南地貌的骨架,以中山(800米以上)为主,面积6067.6平方千米,占山地的7成强;低山(500~800米)只有2571.4平方千米,占近3成。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山形高峻而圆浑。山脉大体分为3列,均东北—西南走向:东列为五指山山脉,主要山峰有自马岭、五指山、吊罗山、七指岭、马咀岭等;中列为黎母岭山脉,主要山峰有黎母岭、鹦哥岭、猴猕岭、尖峰岭等;西列为雅加大岭山脉,主要山峰有雅加大岭、霸王岭和仙婆岭等。在中部山地,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667座,1500米以上的山峰10座。

环山丘陵

海南环山丘陵带面积不大,仅占海南岛面积的13.1%。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台地之间过渡形态的地貌类型,分为高丘陵和低丘陵2类。近山地的高丘陵是低山被河谷、沟谷切割而成,坡度较大,山顶较尖,且由高向低处连续伸展,形成小山岭,丘陵之间散布许多河谷盆地,大的谷地中还有一两级阶地;近台地的低丘陵,尤其是由以花岗岩为主体的丘陵,因岩性不透水,表流多,故河谷、沟谷相当发育,丘陵地破碎成一片浑圆形小丘,高度一般在250米以下,多已开成水田加以利用。

丘陵地中也有较高的齐顶面或和缓的山顶面,常见的为450米、350米、250米三级。

台地阶地

海南岛的台地在各类地貌中所占比例最大,约占全岛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宽广的台地主要分布在琼北地区,可分为海拔20米和40~50米2级,逐渐向海倾斜。台地的山丘多由坚硬石英岩脉沿南北走向或东北—西南走向侵入而成,并把台地分成若干菱形小盆地。靠近山地还有一些基岩台地,属于丘陵夷平面,高度50~65米。在江河两侧分布着由河流堆积物所形成的阶地,地形结构分上下2层,下层一般为河床相的砾石、卵石层,上层覆盖平原性质的沙泥层。沿海台地多由海滨相和浅海相第三纪末沉积物披盖,基底为红层或其他岩层,底部堆积圆砾石。

台地地貌类型多样化,有玄武岩台地、花岗岩台地、红岩台地、变质岩台地,其中玄武岩台地面积最大,达4159平方千米,占台地总面积近四成。

台地面积大,地形平坦,组成物质主要是浅海相沉积的沙泥层和第四纪火山喷出的玄武岩风化层,前者土质疏松易耕作,后者肥力较高,故土壤质量较好,而且台地带的农作物极少受洪涝灾害威胁,因此开发潜力最大,海南岛农业生产历来基本上在环岛分布的台地上进行。但台地地貌类型多样,相对比较干旱,土质也粘硬,需建水库等设施解决水源问题。

沿海平原

沿海平原带是海南岛地貌环带结构的最外一环,面积7800多平方千米,由海岸平原、潟湖平原、三角洲平原3种地貌组成。

海岸平原,由多条沙堤和于涸低洼潟湖沼泽相间组成,地势起伏,高处是沙堤,土质沙性,生长耐旱植物;低处是灰黑色沼泽地,土质较粘。如乐东莺歌海一带。

潟湖平原,在海岸沙堤后方,以东海岸的文昌、琼海、万宁等沿海最典型。海南最大的潟湖万宁小海,是海湾被一大沙堤隔开而形成的,但尚未干涸成洼地,故成典型的大潟湖。

三角洲平原,在江河出口处由泥沙堆积而成,但海南岛山林茂密,河流含沙量不大,绝大多数江河出口沉积物堆叠不厚,如昌化江、万泉河、陵水河等河口都仅停留在三角洲的雏形或河口平原状态,典型的三角洲只有位于海口市的南渡江口三角洲,还有儋县西北濒临北部湾的北门河三角洲。

海岸地貌

海南岛热带海岸地貌主要有砂堤堆积、海滩岩、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港湾地貌5类。

红色砂堤堆积,海南地处热带,海岸沙滩和砂堤中的铁质氧化充分,使砂堤成为赤红色堆积(年代属晚更新世)。如陵水新村淌湖和黎安港之间的红色砂堤,由凤凰山脚延伸下来,披覆在白色沙滩上,并胶结成坚硬的红砂岩。

沙滩上的海滩岩,在海滩上从滩面到海面,由于阳光强烈照射,水中钙质饱和析出,把砂子胶结成一层坚硬的粗砂岩和砾岩,厚度一般在2米以下。这种钙质胶结砂层即海滩岩,岩层向海倾斜,被风浪打碎后形成岩石堆或巨大礁块,是鲍鱼栖息的好地方。

生物质海岸

热带红树林海岸,红树林海岸是特殊的热带生物海岸地貌,分布于港湾内静风环境的泥滩上。较发育的红树林海岸主要分布在琼山东寨港,文昌铺前港和清澜港内部、冯家港南北,临高新盈港内等处。海南红树林种类多,树型高,生长快,数量和面积皆为中国之冠,被誉为“海上森林”,“海岸卫士”。

海南岛红树林植物区系有151种,隶属118属44科(包括真红树32种、半红树31种和伴生种88个)。该区系物种较多的前8科为禾本科(25种)、豆科(11种)、红树科(10种)、大戟科(7种)、马鞭草科(8种)、海桑科(6种)、使君子科(5种)菊科(6种),共78种,占总种数的51.66%。在这些科中,禾本科虽说有25种,但均为伴生种,只有红树科、海桑科的物种才为红树林群落的建群种或单优种;其他5科中只有大戟科、马鞭草科、使君子科各1-2种为单优建群种,其余种或为半红树或为伴生种。真红树的红海兰、红树、海莲、角果木、海漆,桐花树、海榄雌、白海桑和亚灌木的老鼠簕往往形成较大面积的纯林或灌丛,其它种如银叶树、木果楝、水椰、榄李、卤蕨在有些地方也往往成为单优种或群落建群种。半红树种,如许树、榄仁树、黄槿、阔苞菊、水黄皮、海芒果等在岸边或沙地成为防风护堤的单优群落。

环岛珊瑚礁海岸珊瑚礁是热带浅水造礁珊瑚虫群体骨骼和其他石灰质生物遗体长期堆积而成,也属典型的热带生物海岸地貌。珊瑚一般生长在海水透明、无泥、有浪的浅水域,能在海岸上连成一片礁盘(平台)地形,在长期不断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特殊的珊瑚礁海岸类型。海南岛浅水造礁珊瑚种类多达110多种,环岛海岸环境极适宜其生长,因而珊瑚礁特别发育,生长带可达2000米宽,位居中国第一。

海湾

海南岛四面环海,海岸线曲折绵长(1823千米),分布大小天然港湾78个,较大的港湾有北部的秀英港(又称海口港)、海口新港、东水港、铺前港、马村港,海南湾、海口湾、澄迈湾、后水湾、白沙门等;南部的榆林港、三亚港、铁炉港、新村港、黎安港,三亚湾、崖州湾、琊龙湾、海棠湾、陵水湾、南湾、香水湾等,东部的清澜港、博鳌港、乌场港、潭门港,石梅湾、日月湾、南燕湾、大花角等;西部的八所港、洋浦港、白马井港、感城港、岭头港,洋浦湾、北黎湾、棋子湾等,港湾资源丰富,环境条件优越。其中海口港、三亚港、洋浦港、八所港和清澜港为海南五大港口。自“十一五”以来,海南省围海、填海造地确权总面积为7.856平方千米,占中国同期围海填海造地总面积的1.17%。2008-2012年海南省填海造地12.41平方千米,可拉动投资将超过600亿元,对拉动内需,促进2008年以来海南省的经济回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填海造地也会对周边水动力环境、海岸地形地貌以及珊瑚礁、红树林等典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水文

水系组成

海水

潮汐

海南岛的潮汐现象主要是太平洋潮波经巴士海峡和巴林塘海峡进入南海后形成的,潮汐类型复杂。沿岸潮流有三种类型:表层潮的正规全日潮流,分布于三亚港到莺歌海、琼州海峡东、疆岸段;不正规全日潮,分布于海口港、清澜港和八所港;不正规半日潮分布于港北港、陵水角和洋浦港。底层潮流也分三种:正规全日潮流分布于海口港至抱虎角、三亚港至莺歌海;不正规全日潮,分布于八所港至琼州海峡西口;不正规半日潮分布于清澜港至港北港。

海南岛沿岸潮差的特点是东部和南部潮差比较小,西部较大,西北部最大。从海口市以东环岛到莺歌海和西南角附近,几乎占全岛三分之二岸线的海岸,其平均潮差都在1.0米以下。从莺歌海以北至八所港及玉包港以东至海秀英港,其平均潮差均在1.0~1.3米;从八所至玉包港以西,约占全岛五分之一岸线的海岸,其平均潮差在1.5~2.0米,为全岛之冠。

波浪

玉包港、白沙门两地,波浪主要出现在偏北向。出现频率为:玉包87%,最多东北浪,为29%;白沙门为73%,最多北东浪,为39%。

海南岛东北的铜鼓岭,南部的琊琅湾、榆林和西南部的莺歌海,则都以偏南回浪为主。铜鼓岭近岸海区,波浪出现频率为69%,最多东南浪,为34%;琊琅湾内,为57%,最多南浪,为31%:榆林港,为83%,最多西南浪,为25%;莺歌海,为61%,东南浪和南浪最多,为16%。

海南岛西部的东方(八所),各向浪的分布则与上述各站不同。在东北东—东南东—南南东范围内的波浪甚少,各向出现频率均不足0.5%,该海区的波浪主要集中在偏西南和偏北向。南—南西—西的范围内,出现频率为44%,以南西浪最多,为17%;北西—北—北东海区,出现频率为48%,以北西北和北东北浪最多,频率为1.9%。

环岛的波浪较大,年平均波高以东北岸段最高,南岸较低。岛北部的玉包港、白沙门南站偏南向的平均波高均小,为0.2~0.4米;而玉包角的偏西向和偏东向均较大,为0.6~0.7米,白沙门则是偏东北向较大,为0.6~1.0米;岛南部的琊琅湾、榆林以偏西向大,前者为0.7~0.8米,后者为0.5~0.8米;其余各向均较小,岛东北部的铜鼓岭,东北向最大,为1.1米(为海南岛全岸最高)其余各向为0.8~1.0米。岛西部的东方,偏东、偏西各向浪较小,为0.3~0.7米;偏南向大,为0.9~1.0米;西南部的莺歌海各向差异较小,为0.5~0.9米。

除琊琅湾的平均周期明显偏大外,其余各观测站的平均周期接近。全岛沿岸平均波浪周期为2.9~4.6秒,而琊琅湾长达8.1秒,富有海浴冲浪的娱乐之利。

水温

近岸海水温度水平分布,具有自北而南增高、西高东低以及冬季沿岸低而外海高、夏季沿岸高而外海低的特点。东西海岸水温差约9℃。冬季,海口的海水温度为18.7℃,而南部三亚的海水温度已增加到22℃,比珠江口岸段高4~5℃,是中国海岸冬季水温最高的岸段。

海南岛沿海区域水深较浅,海水温度年变化受气候影响较大。具有年较差大,变化快的特点。水温最高值出现在夏季(5~9月),最低值出现冬季(1~2月),年较差在7~11℃之间,水温年变化幅度由南向北递增。

盐度

环岛沿岸表层海水的盐度,具有由沿岸向外海逆增和时空分布差异较大的特点。全岸年均盐度32.64(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比中国北方沿岸(盐度28~30)略高。春至夏初(3~5月),盐度为31.56~34.48,秋季(9~10月)盐度偏低,一般为18.55~32.11;东岸除清澜港至陵水湾因有上升流,盐度增加为34.47的高盐度区外,其余岸段的盐度均小于西和西南岸段。盐度极值,东方和莺歌海分别高达36.0和36.2,比粤东、粤中和粤西沿岸的盐度(30~31)高5。在气温高、日照长、净蒸发量大的气候条件下,利于晒盐,宜划作盐田区。丰富的海盐为盐化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水色与透明度

本岛沿岸水色变化在2~21号之间,水色分布趋势一般是由岸向外随着水深的增加水色增高,且具有东部和南部沿海区域低,季节变化较明显的特点。透明度变化范围在0.5~20米之间,其变化趋势与水色相似,即水深愈深透明度愈大。东部和南部沿岸区域透明度大,西部和北部透明度小。一般是春夏季透明度大,秋冬季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河流

海南岛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形成许多短壮独流入海的河流,组成放射状水系。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条,其中集水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有38条。较大的河流有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三大江河集水面积均超过3000平方千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其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集水面积在1000~2000平方千米的有陵水河、珠碧江、宁远河3条;集水面积在500~1000平方千米的有望楼河、文澜江、北门江、太阳河、藤桥河、春江及文教河7条。比较长、大的河流都发源于中部山区,较小的河流多发源于山前丘陵或台地上,它们都顺着中高周低的地势,放射奔流出海,落差大,水利开发条件优越。

水文特征

地表径流

海南岛多年平均径流深909毫米,最大为琼中县1457毫米,最小为东方市547毫米。全岛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为0.51,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08亿立方米。其中,P=10%的丰水年,径流量为490亿立方米;P=50%的平水年,径流量为290立方米;P=75%的偏枯水年,径流量为209亿立方米;P=90%的枯水年,径流量为151亿立方米,P=95%特枯年,径流量为126亿立方米。

海南气候炎热,地表温度高。据海南省水文站长期监测,地表水(江河)水温年均20℃~30℃之间。径流分布特点:(1)年平均径流深大,但地区分布与年内分配不均,且年际变化大;(2)年平均径流深自中部山区向四周沿海递减,与降水趋势一致,中高周低,东大西小,且高低区差值较大。与降水一样,汛期平均径流量占全年径流总量为:南渡江流域为82%,昌化江流域为81%,万泉河为68%;岛东部地区为66%,中部地区为79%,西部地区为85%,北部地区为79%。径流年际变化大,变差系数为0.4~0.55,洪枯悬殊。实测年径流量最大年与最小年的比值高达4~7倍,最大洪峰流量与最枯流量的比值高达几千倍。

土壤

海南岛土壤的水平地带性不明显,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因海南岛地势中高周低,无论成土条件,或是土壤分布,均以中南部山地为中心向四周递变。土壤分布受地形影响极为明显,全岛土壤分布成若干个同心圆,围绕中部山地依次分布:最外环圈是围绕全岛近代滨海阶地分布的滨海沙土,其海拔高度仅在1米以内;次外环圈为地带性土壤——砖红壤,主要分布在阶地、台地和海拔在350米(或400米)以下的丘陵。由于岛北部沿海有较宽的阶地、台地和丘陵,因而,岛北部土壤分布的环带较宽。岛南部因山地位于正中而偏南,甚至直逼海岸,土壤的环带较窄。岛中南部山地为黄壤,其海拔在400米以上。

水稻土土壤

水稻土是海南省耕地中面积较大的耕作土壤,也是粮食生产最主要的土地资源。全省水稻土面积共有2830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8.33%,广泛分布于全岛各地,但集中分布于沿海河流出口的三角洲平原、海成阶地、土间平原和谷地,其中,南渡江、万泉河形成的三角洲分布面积较大,是岛内的主要粮食产地。海南的水稻土中又分为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和盐渍型水稻土等。

砖红壤

砖红壤是在热带雨林、季雨林气候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为海南岛的地带性土壤,也是海南省主要的土壤类型。砖红壤面积为18150平方千米,全省19个市县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于阶地、台地和海拔350~400米以下的低丘地带。

该土壤母质以花岗岩、玄武岩火山喷出物为主。土壤强度风化,风化层较深厚,丘陵和台地上的砖红壤可达10多米或更厚。土壤剖面较完整,质地较黏,有铁结核、铁盘。土体多呈红色、暗棕色

因区域性生物气候而引起的土壤水热条件和特殊的母质影响,砖红壤又分为典型砖红壤、黄色砖红壤、褐色砖红壤、铁质砖红壤和砖红壤性土等亚类。海南岛的砖红壤水热条件相对优越,又分布于缓丘、阶地和台地上,是海南岛发展橡胶等热带作物的土壤。

赤红壤

赤红壤(砖红壤性红壤)面积为3400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10.01%,为海南岛山地土壤类型之一,分布于东部、西部的高丘低山上(海拔350~1100米)。该土壤为热带砖红壤与亚热带红壤或黄壤间的过渡类型,但海南的赤红壤未见铁结核。该土壤成土母质以花岗岩为多,砂页岩为次。因高温和湿润程度不同,海南岛的赤红壤又分为黄色赤红壤(岛东部湿润条件下发育)和赤红壤(岛西部和中部相对较干的条件下发育)。海南岛的赤红壤一般不宜发展橡胶等热作,而以营林为主。

黄壤

黄壤为海南岛的山地土壤类型之一,面积为1210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3.56%,分布于海拔800~1600米的中低山上。该土壤成土母质是花岗岩、砂页岩。所处环境水湿条件好,地势较高,人类活动相对较少,多为原始森林所覆盖,是海南岛的水源林地区,应加强自然保护工作,发展林业。

燥红土

燥红土亦称热带稀树草原土、红棕壤、红褐土等,面积为879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2.59%,分布于海南岛最干热的西南部滨海的阶地上。该土壤成土母质主要是相沉积物。土体呈红褐色,pH值为微酸性或近乎中性,土壤贫瘠,但腰果生长较好,橡胶也能正常生长。

此外,占土地总面积1%以上的自然土壤还有新积土、滨海沙土、火山灰土;占土地面积1%以下的有石灰(岩)土、珊瑚沙土、石质土、沼泽土、紫色土、滨海盐土、酸性硫酸盐土7类,其中珊瑚沙土分布于西沙、中沙和南沙等南海诸岛上。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海南的水热条件优越,植被的组成种类丰富多样,属热带及热带岛屿植被类型。海南岛的植物有259个科,1300多属,4200种,乔木800多种,其中热带种类占83%,可药用的有3000余种,特有植物600余种。珍稀濒危植物有28科36属37种,裸子植物3科5属5种,被子植物25科31属32种,其中处于濒危状态的植物有10种,渐危种22种,稀有植物5种;有坡垒、海南粗榧、海南油杉、雅加松、观光木、蕉木、囊瓣木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3种,26属26种。

材用植物

材用植物主要分为重硬木材、轻软木材、珍贵木材三大类,重硬木材主要有海南紫荆木、竹叶青冈、龙眼、荔枝、海南玫瑰木、细子龙等;轻软木材主要有黄桐、鸭脚木、楝叶茱萸、海南木莲、橄榄、鸡毛松、白颜树等;珍贵木材主要有苏木科苏木类的苏木,龙脑香科坡垒类的海南坡垒,蝶形花科红木类的降香黄檀,大风子科母生类的母生,山榄科紫荆木类的海南紫荆木,马鞭草科柚木类的柚木等。

药用植物

海南岛动植物药材资源丰富,有“天然药库”之称。4600多种植物可入药的约2000种,占中国的40%,药典收载的有500种,经过筛选的抗癌植物有137种,南药30多种,最著名的是四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

芳香植物

海南岛的香料植物种类有:裸子植物3科6种:海南五针松、广东松、侧柏、陆均松、罗汉松、竹柏。双子叶植物39科146种,单子叶植物9科26种。

纤维植物

海南岛野生纤维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有140多种,其中种类分布较为集中、纤维质量较好的科有桑科、锦葵科、禾本科,番荔枝科、大戟科、椴树科、梧桐科、豆科、莎草科、榆科、棕榈科、瑞香科、木棉科、姜科、芭蕉科、荨麻科等等。

果类植物

海南的果类植物除常见的荔枝、龙眼、香蕉、菠萝、番木瓜、杨桃、红毛丹、西瓜、椰子等外,海南省还拥有极为丰富的野生果树资源,至1990年,已发现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果树82种,分属37个科,有小叶买麻藤、买麻藤、臭饭团、细基丸、安石榴、山龙眼、调羹树、大花第伦桃、五室第伦桃、大叶刺篱木、刺篱木、茅瓜、老鼠拉冬瓜、罗汉果、仙人掌、多果猕猴桃、美丽猕猴桃、桃金娘、番石榴、蒲桃、海南蒲桃、黑嘴蒲桃、水翁、毛稔、多花山竹子、苹婆、枝花木奶果、白梨么、余甘子、重阳木、台湾枇杷、罗晃子、白杨梅、印度栲、黄楣栲、刺栲、葨芝、而色波罗蜜等。

淀粉植物

海南岛常见的淀粉植物有稻、高梁、玉米、木薯、番薯等。野生植物淀粉资源极其丰富,蕨、金毛狗、板栗、薛荔、木防已、光头稗、薏苡、白茅、野芋、菝葜、土茯苓、黄独等。

绿化观赏类植物

海南地处低纬度,光温资源丰富,雨量充沛,乡土野生树木资源种类繁多。梧桐科的美丽梧桐、海南梧桐、假苹婆、苹婆属苹婆;龙舌兰科的小花龙血树;粗榧科的海南粗榧;木兰科的海南木莲;番荔枝科的海南暗罗;樟科的琼楠;瑞香科的白木香;山龙眼科的海南山龙眼;五桠果科的大花五桠果;大风子科的海南大风子;龙脑香科的青皮;桃金娘科的水翁、乌墨;木棉科的木棉等等。

蔬菜类植物

常见的若人工栽培的蔬菜有萝卜、胡萝卜、白菜、菜心、芥菜、芥蓝、椰花菜、菠菜、葱、蒜、黄瓜、冬瓜、西瓜、茄子、辣椒、南瓜、莲藕、菱、水芹等150多种;蕨类植物有乌毛蕨、紫萁、蕨(斜羽变种)、密毛蕨、水蕨;菌类植物有黑木耳;被子植物有假蒟、白花菜、鹅肠菜、马齿苋、小藜、刺苋、野苋、水龙、黄细心、龙珠果、红瓜、茅瓜、量天尺等等。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5656/

(45)
词条目录
  1. 命名
  2. 位置境域
  3. 历史变迁
  4. 地理特征
  5. 气候
  6. 温度
  7. 降水
  8. 湿度
  9. 海陆风
  10. 日照
  11. 地质
  12. 地质构造
  13. 地层特征
  14. 元古界
  15. 古生界
  16. 中生界
  17. 新生界
  18. 岩石特征
  19. 火成岩
  20. 沉积岩
  21. 变质岩
  22. 矿产资源
  23. 地形地貌
  24. 中部山地
  25. 环山丘陵
  26. 台地阶地
  27. 沿海平原
  28. 海岸地貌
  29. 生物质海岸
  30. 海湾
  31. 水文
  32. 水系组成
  33. 海水
  34. 潮汐
  35. 波浪
  36. 水温
  37. 盐度
  38. 水色与透明度
  39. 河流
  40. 水文特征
  41. 地表径流
  42. 土壤
  43. 水稻土土壤
  44. 砖红壤
  45. 赤红壤
  46. 黄壤
  47. 燥红土
  48. 生物多样性
  49. 植物
  50. 材用植物
  51. 药用植物
  52. 芳香植物
  53. 纤维植物
  54. 果类植物
  55. 淀粉植物
  56. 绿化观赏类植物
  57. 蔬菜类植物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