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野鹿角珊瑚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粗野鹿角珊瑚(学名:AcroporahumilisDana,1846)属刺胞动物门,珊瑚虫纲,大型个体,珊瑚骼呈单独的短圆锥形或圆锥形、枝上有极少的短小分枝,栖息于潮下带浅海的礁盘中,营固着生活,以微小生物为食,珊瑚体的形成与扩大是通过出芽方式进行。分布于海由三亚西瑁岛、大东海等;国外分布在红海、阿拉佛拉海、托雷斯海峡、大堡礁、所罗门群岛、裴济群岛、比基尼环礁、贾卢伊特环礁、琉球群岛等。粗野鹿角珊...

粗野鹿角珊瑚(学名:Acropora humilis Dana ,1846)属刺胞动物门珊瑚虫纲,大型个体,珊瑚骼呈单独的短圆锥形或圆锥形、枝上有极少的短小分枝,栖息于潮下带浅海的礁盘中,营固着生活,以微小生物为食,珊瑚体的形成与扩大是通过出芽方式进行。分布于海由三亚西瑁岛、大东海等;国外分布在红海、阿拉佛拉海、托雷斯海峡、大堡礁、所罗门群岛、裴济群岛、比基尼环礁、贾卢伊特环礁、琉球群岛等。

形态特征

编辑

粗野鹿角珊瑚是水螅型的单体或群体动物,外触手芽形成块状、叶状或分枝状群体。珊瑚体为大型个体、珊瑚骼灌木状,分枝距离大,群体长达200-500毫米,直径5-20毫米,有围鞘。共骨表面有刺或槽。无轴柱或轴柱小、弱。触手及隔膜为6或6的倍数。隔膜成对发生,肌肉多相对而生,口道沟两个。如有骨骼,其骨骼均在体外,由表皮层分泌形成。是常见的六放珊瑚亚纲石珊瑚目的动物,每个虫体与海葵相似,其基盘部分与体壁的外胚层细胞能分泌石灰质物质,积存在虫体的底面、侧面及隔膜间等处,好像每个虫体都坐在一个石灰座上,称为珊瑚座。隔膜成对,但缺乏明显的口道沟,具钙质杯状外骨骼。是造礁珊瑚。有如鹿角般的分支状生长形态,顶端小枝细长而渐尖。分枝中部和基部的辐射珊瑚体稀,向上逐渐变为鼻形和半管唇形,小枝上的是针口管形。轴珊瑚体圆柱形,直径2毫米,杯孔小。辐射珊瑚体第 一轮隔片不等,一般为六个,外侧直接隔片最大,内侧略小,第二轮仅有一点小刺痕迹。滤食浮游性生物。

珊瑚座呈指状,分行很厚,轴向珊瑚石逐渐变大形成圆顶形。小小枝或初始轴向珊瑚石通常发生在该基座的主要分支。径向珊瑚石有两种规格,通常规模较大的有厚厚的壁,上下两边的分支,只稍微增加大小。

珊瑚颜色有多种颜色,但最通常的奶油、棕色、紫色或蓝色(可拍摄紫色),枝梢有蓝色或乳白色。

栖息环境

编辑

粗野鹿角珊瑚生境位于珊瑚礁斜坡的裸露面,丰度一般常见。它栖息于潮下带浅海的礁盘中,营固着生活,以微小生物为食。珊瑚体的形成与扩大是通过出芽方式进行。

分布范围

编辑

粗野鹿角珊瑚分布于美属萨摩亚、澳大利亚、英属印度洋领地、柬埔寨、科摩罗、库克群岛、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斐济、法属波利尼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以色列日本约旦肯尼亚、基里巴斯、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绍尔群岛、毛里求斯、马约特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莫桑比克、缅甸、瑙鲁、新喀里多尼亚、纽埃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皮特凯恩、留尼旺岛、萨摩亚、沙特阿拉伯塞舌尔新加坡、索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斯里兰卡、苏丹、中国台湾、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托克劳、汤加、图瓦卢、美国本土外小岛屿、瓦努阿图、越南、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也门

保护等级

编辑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5693/

(5)
词条目录
  1. 形态特征
  2. 栖息环境
  3. 分布范围
  4. 保护等级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