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海南省(HainanProvince),简称“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隔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面和南面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为邻,陆地总面积3.54万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省会为海口市。截至2023年,海南省行政区划市级4个(地级市4个)、县级25个(市辖区10个、县级市5个、县4个、民族自治县6个)、乡级2...

海南省(Hainan Province),简称“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隔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面和南面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为邻,陆地总面积3.54万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省会为海口市。截至2023年,海南省行政区划市级4个(地级市4个)、县级25个(市辖区10个、县级市5个、县4个、民族自治县6个)、乡级218个(街道22个、镇175个、乡21个),常住人口1043万人。省人民政府驻海口市国兴大道9号。

名称

编辑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析置琼山县,因为县境内有一座山,山上的石头洁白润泽如玉,叫琼山(今海口市琼山区甲子镇仙民村境内),便以山名为县名,琼山县名始于此。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海南称“琼”自此开始。三国时代,“海南”一名曾用以泛指南海南部沿岸各地,到了宋代始渐用以专指海南岛,因地处天南,孤悬海中,故称之为海南岛,一直相沿至今。

历史沿革

编辑

先秦时期

一万年前,据对“三亚人”遗址发掘考证,海南岛已有人类生息。

7000~3000年前,夏商之际,中国大陆南方的“骆越人”(百越族的一支)陆续迁入海南岛,成为黎族的祖先,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代约在今广东、广西及其以南地区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3个郡,海南为象郡外徼。

秦汉之交,赵佗在南海建立作为地方政权的南越国,属南越国。

西汉武帝至平帝间(公元前140~5年),多次派官员出使东南亚和南亚各国进行国际交往和贸易活动,首次开辟了南海航线,航行途中发现并经过南海诸岛。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遣军渡海,在今海南境设有珠崖、儋耳2郡,管辖16县,海南正式列入西汉版图。设置儋耳郡、珠崖郡2个郡后的20多年间,汉朝在海南的统治很不稳定,曾发生6次叛乱。

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罢儋耳郡入珠崖郡。

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罢弃珠崖郡,设朱卢县(都尉治),属合浦郡。

东汉时期,苍梧郡、合浦郡、日南郡、九真郡等郡叛乱不断,汉朝对南越地区很难实行有效统治。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复立珠崖县,属合浦郡,督于交州。永平九年(公元66年),儋耳降附。

三国时期,岭南属东势力范围。吴赤乌五年(公元242年)七月,任聂友为珠崖太守,陆凯为儋耳太守,率兵3万讨珠崖、儋耳。在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地立珠崖郡,隶属交州。晋武帝平蜀建宁太守遥领交州,珠崖郡隶交州。晋平吴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省珠崖郡入合浦郡。

南北朝时期,梁大同(公元535~546年)中,冼夫人请命于朝,以儋耳故地立崖州,统于广州都督府。陈永定(公元557~559年)中,冯冼夫人遣子冯仆率岭南诸首领归顺陈朝,沿梁建置设崖州,督于广州刺史。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崖州为珠崖郡,统领10县。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析珠崖郡,置儋耳郡、临振郡2郡。隋末朝廷无暇顾及海南,海南属冯氏家族势力范围。自隋以后,行政建置逐渐稳定且遍及海南。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珠崖郡为崖州,改临振郡为振州,改儋耳郡为儋州。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崖州、振州、儋州3个州隶高州总管府,属广州总管府管辖。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设崖州都督府,是海南最早统一的行政领导机构,管辖崖州、儋州、振州3州、12县。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析出崖州琼山县,增置琼州,隶属崖州都督府。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增置万安州。

贞元五年(公元789年),置琼州都督府,领琼州、崖州、儋州、振州、万安州5州23县。海南称“琼”自此开始。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继承唐代建置,但有所调整收缩。

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海南5州、14县归顺。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废崖州,以其地入琼州,改振州为崖州。

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以琼州为琼管安抚司,领昌化军、万安军、珠崖军3州。

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六月置镇州,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废。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改珠崖军为吉阳军。

宣和(公元1119~1125年)中,改琼管安抚司为琼管安抚都监,加管辖“万里石塘”(即今南海诸岛)。

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废万安军、昌化军、吉阳军3个军为县,隶属琼州。绍兴十四年(1144年),复设立昌化军、万安军、吉阳军3军,以原属县还隶属军管辖。宋末,琼管安抚都监隶广南西路,领3军、12县

元朝将“万里石塘”(即今南海)作为内海。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朝军登上海南,在海南境设置琼州路安抚司及万安军、吉阳军、南宁军3个军,仍袭宋制。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十月,改琼州路军民安抚司为乾宁军民安抚司。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改为乾宁安抚司。

明清时期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十月,改乾宁安抚司为琼州府,吉阳军改为崖州、南宁军改为儋州、万安军改为万州,隶属琼州府。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琼州府为琼州,置琼州、崖州、儋州、万州4州,隶属广西行中书省。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升琼州为琼州府,改隶广东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广东等处行中书省改为广东承宣布政使司。

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05~公元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巡视“万里石塘”“石星石塘”“万里长沙”(今南海诸岛)。

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立海防营于万州,管辖“万里石塘”“石星石塘”“万里长沙”(今南海诸岛)。明中后期,琼州府领3州、10县。

清初沿袭明置,清代今海南境隶属广东省。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前,“万里长沙”“万里石塘”(即今南海诸岛)隶属万州管辖。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四月,升崖州为直隶州,改万州为万县。琼州府领儋州和琼山县等7县;崖州直隶州领感恩县等4县;琼州府和崖州直隶州均隶属广东省。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后,“万里长沙”“万里石塘”(即今南海诸岛)隶属崖州直隶州万县管辖。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四月,两广总督张人骏派遣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领海军官兵170余人,分乘“伏波”“广金”“琛航”3艘军舰巡海视察西沙群岛,查明岛屿15座,命名勒石,并在永兴岛上升旗鸣炮,公告中外,重申清朝对西沙群岛的主权。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广东省都督府宣布将西沙群岛划归琼崖崖县管辖。

中华民国时期

1912年,废除琼崖道、琼州府的建置,设立琼崖安抚使和民政总长;撤销崖州直隶州,原设立崖州直隶州前的崖州行政区域改设崖县,不再管辖万县等4县;撤销儋州,改设儋县。

1914年,废府、州、厅,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在海南设立琼崖道,同时变更与外省重名的县名。

1921年,废琼崖道,设立琼崖善后处。南方军政府又重新把西沙群岛划归琼崖崖县管辖。

1926年,国民革命军渡琼,赶走军阀邓本殷,废善后处,成立琼崖行政委员会。1927年10月,撤销琼崖各属行政视察员公署,12月,成立琼崖绥靖专员办事处。

1932年3月,成立琼崖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也称琼崖特别区政府),7月,改为琼崖绥靖委员公署。      

1933年,法国殖民当局以武力侵占南沙群岛中的9个岛屿。中华民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向法国当局提出严正交涉,并由中华民国外交部、内政部、海军部等组成“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1934年至1935年专门审定了中国南海诸岛各个岛屿名称,编印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图》,明确绘制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属中国版图的地图。

1939年,日本侵占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同年2月10日,日本侵略军攻占琼崖。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1946年,国民政府指派高级专员,分乘“永兴”“中建”“太平”“中兴”等军舰前往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进行接收工作,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划归广东省管辖。

1949年1月21日,设立海南特别行政区,直隶国民政府行政院,管辖海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群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海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5月1日,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海南各级政权全部解体。12月,重新划分各市、县的区、乡的行政管辖范围。1951年4月,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1952年7月,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受广东省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双重领导。1955年3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改称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10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改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1958年11~12月间,海南对市、县的行政区域进行撤销、合并和初步冠名,同时各市、县进行撤乡,成立人民公社。

1959年3月22日,海南的市、县行政区划调整为海口市、琼海县等10个市县行政建置。24日,成立广东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10月起市县行政建置又陆续进行调整和恢复。

1974年1月15日至19日,南越西贡当局出动海空军侵犯西沙群岛,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和民兵的自卫反击,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1983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海南岛。海南各市、县实行政社分开,建立区、乡政权。1984年5月,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公署,成立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归广东省人民政府领导。

1987年9月,撤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1988年4月,撤销海南行政区,成立海南省,简称“琼”,省会海口市,并将海南岛划为经济特区。

2012年6月,撤销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设立地级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经纬度为北纬3°30′~20°17′,东经108°15′~120°05′。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隔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面和南面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为邻。海南岛轮廓形似一个椭圆形大雪梨,长轴呈东北至西南向,长约290千米,西北至东南宽约180千米,面积3.39万平方千米,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海南省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1944千米,有大小港湾68个。

海南省

海南省位置境域

气候

海南省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不分明,夏无酷热,冬无严寒。

  • 气温

海南岛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2.5℃~25.6℃之间,中部山区略低于23℃,南部、西部略高于25℃,等温线向南弯曲呈弧线,由中部山区向沿海递增,沿海高于内陆,南部高于北部。最冷月在1月份,中部山区最低,月平均气温16.5℃左右,最热月大部分地区出现在7月,月平均气温西部的东方最高,为29.2℃,为最高。

海南岛是同纬度世界上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水汽来源充足,降水总量多,时空分布不均。平均年雨量约为1640毫米,年降水量分布呈环状分布,东部多于西部,山区多于平原,山区又以东南坡最多。东部多雨区约2000~2400毫米,多雨中心琼中年平均达2440毫米;西部少雨区仅1000毫米左右(东方为922毫米)。干湿季分明。雨季一般出现在5~10月,干季为11月~翌年4月。雨季降水约占年雨量的80%。大部分地区年降水日数超过100天,最少的东方为87天,琼中194天为最多,在雨季各月雨日约12-22天,旱季则不到10天。

  • 日照

海南岛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各地太阳可照时间长。各地的年日照时数,除中部山区因云雾较多,只有1750小时左右,其他大部分地区都在2000小时以上,西、南部地区达2400-2600小时。各地日照时数一般以7月最多,2月最少,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海南省受东北和西南季风影响,常风较大。夏季盛行风向为西南季风和南风,亦有东南季风,秋季各地先后转吹冬季风并进入干季。 大部分地区受海陆风影响,白天及夜晚风的频率都比较大。

地质

海南省处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澳—印板块的交汇处,地壳运动十分活跃。自地质史上的中元古代以来,经历了中岳运动、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和第四纪冰川活动等地质构造运动,造成雷琼之间多次发生断陷,使海南岛与大陆分离,成为位于南中国海北部大陆架上的“大陆型岛屿”,并分别留下各自的构造形态。海南的大地构造单元,以东西向九所—陵水构造带为界,在该构造带以北的海南岛广大地区属于华南褶皱系五指山褶皱带;在构造带以南的三亚地区和南海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南海地台。南海地台的演化发展历程与五指山褶皱带有明显不同。

  • 南海地台

南海地台的结晶基底形成于长城纪末;地台盖层在三亚地区见有地台型沉积的含磷、锰、硅质、碳酸盐建造和含三叶虫、笔石页岩建造及陆屑式碎屑岩建造组成的寒武纪奥陶纪的沉积盖层。由于加里东运动影响,使沉积盖层发生褶皱,形成了南海地台北缘三亚台褶带。该皱褶带在海南岛上陆地面积约1720平方千米,重力场以变化平缓,等值线多呈东西走向,到东部转为北东走向为其特征。因此在该台褶带上,分布有北东向三道—晴坡岭—荔枝沟复式向斜及其次一级褶皱构造组成的三亚褶皱构造带。

  • 五指山褶皱带

五指山褶皱带演化历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及相应的构造运动。长城纪—志留纪,为地槽发展阶段,发育复理石建造和火山碎屑岩建造,经历了中岳、晋宁、加里东等构造运动,志留纪末的加里东运动使这个地槽褶皱封闭;泥盆纪—早三迭世,为准地台发展阶段,广泛发育地台型沉积的碳酸盐建造和碎屑岩建造,经历了海西和印支早期构造运动。此阶段在泥盆纪处在上升剥蚀,使海南岛缺失泥盆系,然后才沉积了石炭系、二迭系和下三迭统,在早三迭世末的早期印支运动结束了准地台的发展历史;中三迭世—第四纪,为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经历了印支中晚期、燕山和喜马拉雅等构造运动。在中晚三迭世和侏罗纪是以岩浆侵入和喷发为主,因此缺失了中上三迭统和侏罗系。然后在中生代晚期才沉积白垩系。喜马拉雅运动则以断陷作用为主,在新生代初,海南岛北部发生沉降,形成雷琼断陷,沉积了巨厚的海陆交互相第三系和第四系,同时还喷发堆积了多期基性火山岩。

地形地貌

海南省地貌分为陆地地貌和海域地貌两大部分。陆地地貌以陆地面积最大的海南岛为代表;海域地貌包括所辖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3组群岛及其海底地貌。

  • 陆地地貌

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海南岛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山地中散布着丘陵性盆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在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环岛多为滨海平原。海岸主要为火山玄武岩台地的海蚀堆积海岸、由溺谷演变而成的小港湾或堆积地貌海岸、沙堤围绕的海积阶地海岸。海岸生态以热带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为特点。西、南、中沙群岛地势较低平,一般在海拔4~5米之间,西沙群岛的石岛最高,海拔约15.90米。

海南岛的山脉海拔多在500~800米之间,属丘陵性低山地形。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峰有五指山、鹦哥岭、霸王岭、吊罗山等。这些大山大体上分为三大山脉。五指山山脉位于岛中部,主峰海拔1867米,是海南岛最高的山峰。鹦哥岭山脉位于五指山西北,主峰海拔1811米。霸王岭山脉位于岛西部,主峰海拔1560米。

海南省

海南岛地形图

  • 海域地貌

海南省管辖海域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南海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在海域中,分布着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3组由珊瑚礁组成的特殊岛屿(只有西沙的高尖石例外,是火山喷发的玄武岩岛)。这些珊瑚岛礁发育于南海地台上,是由造礁珊瑚虫在热带海区适宜的生态环境中不停地大量生长繁殖,经过悠久漫长的凝聚和积累而逐渐形成的。按其高度和水深可划分为岛屿(露出海面较高又有植被覆盖)、沙洲(露出水面较低且易受侵蚀)、暗礁(在海面之下但较浅,退潮时可露出水面)、暗沙(处于较深的水下礁体)和暗滩(处于更深的水下礁体)5类。西沙、中沙、南沙3组群岛的主要特点是低平而细小,主要地貌形态是环礁,即由礁盘四周的环形礁体(多数有缺口)和中央溺湖所组成,也有少数卓礁、点礁、块状礁和宝塔礁等。西南中沙群岛是中国现代生物礁相岩层发育最好的地区之一。

南海海盆是一个断陷盆地,在地质史上不断向东、西两边扩展,残留的陆块碎片,有的成为海底高地,有的下陷成为海槽,形成一系列东北—西南向的隆起高地和深邃海槽相间排列的海底地貌。自外围至中心顺次为大陆架、大陆坡、中央海盆,略呈同心圆式的3层环状结构。最外一环是大陆架,包括岛弧向海盆陆缘以远的岛缘陆架,大陆架深度一般为0~150米。由大陆架和岛缘陆架往内一环是陡峭的大陆坡,水深在100~3500米上下,坡面高低起伏、崎岖不平。海底中心一圈最深部分即中央深海盆地,是南海海盆的盆底,平均水深约4000米。

水文水利

水文

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截至2021年,有河流3526条,其中集水面积超过50平方千米的有197条,集水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的有95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集水面积均超过3000平方千米,三大河流流域面积占岛面积的47.0%。有幸福河湖——东岸湿地湖、白鹭公园湖、东西湖等14个湖泊。此外,海南岛地下水一般为无色、无臭、无味、透明的中性或偏弱酸、弱碱性的常温淡水。根据岩层性质组合的空隙性质,可分为孔隙潜水、岩溶裂隙潜水、熔岩裂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这四大含水类型。

  • 南渡江

南渡江亦称南渡河,古称黎母水、黎母江、新安江、北冲溪(河)等,是海南最大的河流,发源于白沙南峰山,斜贯岛中北部,流经白沙、琼中、儋州、澄迈、屯昌、定安等市县至海口入海,全长353千米,集水面积7066平方千米。南渡江的源头水量多由鹦哥岭山系提供,鹦哥岭因此被称为“海南水塔”。南渡江上中游水能丰富,下游迂回支流多。

海南省

南渡江

  • 昌化江

昌化江因隋代昌化县治在今河口北侧而得名,是海南省第二大河流,发源于琼中,流经琼中、五指山、乐东、东方等市县至昌江昌化港入海,全长243千米,集水面积4990平方千米。支流有南圣河、东方河、石碌河等,总落差1270米,截至2022年,流域内已建成的大小水库达30余座。

海南省

昌化江

  • 万泉河

万泉河原名多河,是海南的“母亲河”,也是海南岛第三大河。上游分南北两支,均发源于琼中,两支流经琼中、万宁等市县至琼海龙江合口咀合流,至博鳌港入海,主流全长178千米,集水面积3692平方千米。2021年10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是中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之一,万泉河源头就位于公园核心区,实施严格的雨林生态保护措施。

海南省

万泉河

  • 地下水

孔隙潜水分布于沿海地区及北部琼雷自流盆地和西部、南部山前自流斜地;岩溶裂隙潜水分布于儋州八一农场及三亚大茅、红花地区;熔岩裂隙潜水分布于北部玄武岩地区;基岩裂隙水分布于中部地区,包括有老第三系、中生界碎屑岩类、古生界碎屑岩类及中生代岩浆岩类裂隙水。

水利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为独立的海岛水系,河流源短流急,天然存蓄能力弱。截至2020年末,海南省有水库1106宗,其中大型水库10座(松涛水库、大隆水库、万宁水库、长茅水库、石碌水库、陀兴水库、大广坝水库、牛路岭水库、红岭水库、戈枕水库),中型水库76座,小型水库1020座(新增五指山市新春水库)。水库总库容达到111.77亿立方米,兴利库容为71.51亿立方米。儋州市占比最大,东方市次之;占比最小的是五指山市及保亭县。受海岛地形影响,水库约70%为山丘水库、30%为平原水库,96.8%的水库主坝高度低于30米。1106宗水库中其主坝坝高小于等于10米的有489宗,占44.06%;大于10小于等于30米的有581宗,占52.77%;而大于75米的仅有2宗。截至2020年,海岛型骨干水网初具规模。琼西北供水工程、海口市龙塘大坝枢纽改造工程、昌化江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并纳入国家新一轮150项重大水利工程范围。水库防汛(大坝安全)都有专人负责。

  • 松涛水库

松涛水库位于儋州市区东南30千米处,跨儋州、白沙两市县,是中国十大水库之一。于1958年开工,1969年建成投入使用。松涛水库建成后,结束了琼岛西北部长期以来遭受上游旱灾下游洪灾的历史。灌区范围的东、南、西以南渡江左岸及其支流大塘河右岸、珠碧江为界,北临琼州海峡,东西长131千米,南北宽64千米,总面积5550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松涛水库已成为一座拥有灌溉、供水、发电、生态、防洪等多功能的大型水库,也是海南省最大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023年,入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

海南省

松涛水库

  • 大隆水库

大隆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海南省三亚市西部的宁远河中下游河段,是宁远河流域规划开发的大二型水利工程,也是海南省南部水资源调配的重点工程。工程以防洪、供水、灌溉为主,兼有发电效益。水库设计总库容4.68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70米,正常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1.48亿立方米,为多年调节水库。2008年,通过了水利部和海南省人民政府主持的竣工验收。2009年,通过中国建筑业协会专家组复查,被专家组推荐参评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项“鲁班奖”。

海南省

大隆水库

土壤

海南属热带地区,地表风化壳有三类:第一类是钙壳;第二类是铝壳,广大台地区可见到铝质积聚层;第三类是铁壳,这是海南主要的风化壳,呈红色风化层,胶结成为硬盘,比黄白色铝壳硬得多,分布也比钙壳和铝壳广。这些风化层经漫长的成土过程,形成砖红壤、赤红壤、黄壤、燥红壤、新积土、滨海沙土、石灰土、火山灰土、紫色土、珊瑚沙土、石质土、沼泽土、滨海盐土、酸性硫酸盐土、珊瑚沙土等多种土壤类型。

  • 砖红壤

海南砖红壤面积2721.87万亩,19个市县均有分布,占陆地总面积的51.26%,占土壤总面积的63.85%,是海南省的主要土壤类型。成土母质母岩为玄武岩、花岗岩、砂页岩、安山岩及浅海沉积物。砖红壤所分布的地形,大部分是海拔3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台地,地势平坦。砖红壤的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为主。耕地上栽培着热带经济作物和热带林果木。

  • 赤红壤

海南赤红壤总面积510.08万亩,占海南省陆地总面积的9.6%。分布于海南岛东部400~700米,西部400~800米的高丘低山上,是海南山地土壤的主要类型之一。赤红壤地区内生长着各种热带、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和落叶季雨林。

  • 黄壤

海南黄壤面积181.22万亩,占陆地总面积的3.41%。主要分布于五指山山脉东部700米、西部800米以上的中山山地上。黄壤形成于暖湿的气候条件。黄壤的表土层有机质含量较为丰富。土层厚度较砖红壤、赤红壤薄,一般只有一米左右;一米以下为母质层或母岩层。黄壤地区既是热带原始森林的主要分布区,又是海南大小河流的水源涵养林分布地区。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海南岛有“热带宝地”之称,农田终年可以种植,占中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截至2021年,海南省土地总面积(含三沙市)351.13万公顷。按用途分,农用地305.61万公顷,其中耕地48.69万公顷、园地121.67万公顷、林地116.99万公顷、其他农用地18.26万公顷;建设用地28.00万公顷,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4.65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01万公顷、其他建设用地0.34万公顷;未利用地17.52万公顷。

矿产资源

海南矿产资源种类较多。截至2021年底,发现各类矿产89种,查明资源储量的有69种,查明资源储量位于中国前列的矿产有天然气、玻璃用砂、锆英石砂矿、钛铁矿砂矿、富铁矿等。除建筑用砂石土类矿产外,保有资源储量达矿产地规模的有40种,矿产地245处。已查明玻璃用砂矿产地25处,其中大型16处、中型6处、小型3处,主要分布于文昌、儋州、昌江、东方等地;已查明锆英石砂矿产地20处,其中大型3处、中型8处、小型9处,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东海岸;已查明钛铁矿砂矿产地21处,其中大型1处、中型10处、小型10处,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东海岸;已查明黄金矿产地19处,其中中型5处、小型14处,保有资源储量73.32吨,主要分布于东方、昌江、乐东等市县;富铁矿保有资源储量2.56亿吨,分布于昌江石碌镇,是国内少有的富铁矿之一;医疗热矿水、饮用天然矿泉水富集在海口、琼海、万宁、儋州、三亚、保亭、陵水、白沙等市县。

水资源

海南山丘区闭合河流,由于土层薄,河床切割深,河道坡降大,地下水以河道排泄为主,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潜流量相对较小,可将河川径流量近似地作为水资源总量;平原区土层较厚,坡度平缓,河床切割浅,地下水的降雨补给量相应较大,其地下水的排泄形式主要是潜水蒸发,另有部分地下水由河道排泄。

截至2022年,海南省地表水资源量356.1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1040.4毫米;地下水资源量100.3亿立方米,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7.730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363.8亿立方米。供水总量和各部门实际用水总量均为45.58亿立方米,用水消耗量23.62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51.8%。人均综合用水量444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66.9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17.9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4.2%。

森林资源

海南的植被生长快,植物繁多,是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的原生地。热带森林植被类型复杂,垂直分带明显,且具有混交、多层、异龄、常绿、干高、冠宽等特点。热带森林主要分布于五指山、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等林区,其中五指山属未开发的原始森林。热带森林以生产珍贵的热带木材而闻名,属于特类木材的有花梨、坡垒、子京、荔枝、母生5种,一类材34种,二类材48种,三类材119种。

海南省

海南省热带雨林

截至2021年,海南省有乔木林地3232.41万亩、红树林地8.42万亩、竹林地28.95万亩、疏林地0.26万亩、灌木林地26.66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9.26万亩、苗圃地8.81万亩、迹地100.09万亩。在海南省森林中,天然林925.36万亩、人工林2371.08万亩。按森林类别划分,生态公益林1304.40万亩、商品林2120.46万亩。按用途划分,防护林905.55万亩、特种用途林377.87万亩、用材林587.99万亩、经济林1425.03万亩。2022年,海南省造林绿化面积16.5万亩。森林覆盖率62.1%,森林蓄积量1.61亿立方米,森林面积约3208万亩。

湿地资源

海南的湿地是中国湿地类型最丰富最多样化的地区之一。“十三五”期间,海南省共退塘还湿4.4万亩,其中新造红树林1.2万亩。2021年,共有7849亩新增红树林湿地通过验收,湿地总面积121178.30公顷(181.77万亩),主要分布在三沙、儋州、文昌、海口、临高等5个市县,占海南省湿地总面积的83%。其中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是最具热带特色的湿地生态系统。截至2021年,海南省共有湿地公园12个,总面积11113.59公顷,占海南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0.16%,主要分布在海口市、海南南部与西北部滨海区域。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7个,总面积8478.20公顷。分别是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海口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儋州新盈国家湿地公园、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三亚河国家湿地公园、定安南丽湖国家湿地公园、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省级湿地公园5个,总面积2635.39公顷。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6527/

(37)
词条目录
  1. 名称
  2. 历史沿革
  3. 先秦时期
  4.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5. 隋唐至宋元时期
  6. 明清时期
  7. 中华民国时期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9. 地理
  10. 位置境域
  11. 气候
  12. 地质
  13. 地形地貌
  14. 水文水利
  15. 水文
  16. 水利
  17. 土壤
  18. 自然资源
  19. 土地资源
  20. 矿产资源
  21. 水资源
  22. 森林资源
  23. 湿地资源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